电影《银翼杀手2049》的互文手法分析——以基线测试为
例
摘要:《银翼杀手2049》在其硬核科幻片的外壳下,蕴含了深刻的人文内核。从内容来看,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影片中大量的互文性设定和内容,这大大延伸了影片的深刻性和“画外之
音”。本文主要通过基线测试这一情节设定来分析影片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电影美学;《银翼杀手2049》;视听语言;互文
《银翼杀手2049》是一部非常精致的电影,除了在形式上的精心设计,还有内容上所采用
的大量的互文手法,使得影片非常有深度,且有致敬感。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
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同述一事。后用于翻译解构主义的理论——“互文性”,又译
“文本间性”。它的提出旨在打破结构主义文本的孤立与封闭性,将任何文本与该文本之外的
符号系统相关联,在差异中形成自身的价值。此处借用互文手法以类比《2049》中多处与前
作、文学作品等相联系的处理手法。
影片中大量使用了互文手法,现选取基线测试(BalineTest)这一情节进行详细阐述。
一、测试原理以及互文对象
《银翼杀手》系列中设定复制人和人类最大的区别是有无移情能力。银翼杀手K每次回到警
局,必先要进行“创伤后基准测试”(Post-TraumaticBalineTest)。大致过程是K要复述一
系列关键词来证明自己没有感情的波动,仍是一个合格的“工具”。其最初样本是图灵测试。
《2049》中K所做的基线测试内容是这样的:
K的baline选取的是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小说《微暗的火》(PaleFire):
“Cellsinterlinkedwithincellsinterlinked.
Withinonestem.
Anddreadfullydistinct.
Againstthedark,atallwhitefountainplayed.”
“一个网络,细胞之间相连,
再相连,与那主干再相连。
于是在那黑暗衬托下,
显现一座喷泉向上高喷的白水柱。”[]
测试器从该选段中选取了“cells”和“interlinked”作为测试词,询问一连串不相关但含有测试词
的问题,要求被测者快速重复测试词。通过观察面部生理活动和即时反应,检查是否有因为
情绪不同而产生微妙的语调、心率等变化,如果超出波动范围则将不能通过测试。影片中的
这段测试非常有针对性,“cells”相关连的问题测试的是K是否感觉受困于警察体系,是否出
现了叛逆情绪。而“interlinked”挂钩的问题则是观察K是否因为任务内容出现了感性变化,有
了不可控的自主情绪。
基线测试的原型是一种叫“droppingin”的表演练习课程(即KristinLinklater声音训练法)。
大概形式是老师朗读一段话,让演员重复其中一个词,随后老师提出该词的相关问题。演员
吸气的同时去体会这个词的情绪和意义,在呼气的时候重复这个词。全程演员只需不停地重
复这个词语。
下替换为中文举例,我们选取北岛《五色花》的诗句作为baline:“在深渊的边缘上,?你
守护我每一个孤独的梦——那风啊吹动草叶的喧响。”将“深渊”作为测试词,那么测试格式应
该如下:
深渊:
A:你对你的工作有何不满?深渊。B:深渊。
A:你的行为是否给你带来了痛苦?深渊。B:深渊。
A:你看见黑暗了吗?深渊。B:深渊。
二、基线测试互文对象以及其隐喻
影片中,基线测试的运行机制建立在让受试者主动参与情感激发,但是如果复制人警察的情
感波动一旦超过了安全范围,那么就无法通过测试,将会被淘汰退职。这其实是一种不断剥
夺复制人主体性的机械性训练。原本用来考验机器人有多接近人类的图灵测试,被反向应用
于测试复制人身上是否具备了太多不可控的人性。
这一原本干燥而硬核的设定中,实则蕴含着一个非常晦涩的隐喻,同时也体现了影片细腻的
人文性。
K的baline来自小说《微暗的火》,小说讲的是诗人谢德(Shade)死后留下了一首自传色
彩的诗,讲述了对一生的回顾。但邻居金波特(Kinbote)试图通过评注扭曲诗的实意,把其
变为一个国王的故事。这一行为就如同月亮窃取太阳的光芒一样,因此取名为“微暗的火”,
取典于莎士比亚悲剧《雅典的泰门》。
小说中金波特窃取了谢德的光芒,而许多人类认为复制人也是窃取光芒的“假货”。K一直错
认为自己是“天选之子”,这种身份的错置也对应着金波特对自身身份的幻想。在《微暗的火》
的索引中,金波特用首字母“K”来指代自己,用“S”来指代谢德。在《2049》男主正是“K”,而
真正的复制人之子姓氏Stelline的首字母则是“S”——这两对矛盾体正是相应的。
测试文本所对应的小说情节则更有深意。小说中关于“……一座高耸的白色喷泉,极为醒目地
自黑暗中显现了。”这一句的具体情节是诗人谢德所描述自己曾经的濒死体验。之后他在报纸
上看见一位老太太在濒死的时候也看到了“白色喷泉”。这使得谢德相信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
死亡体验和神秘的联系。但后来诗人才知道当时的那篇报道有一处误印——山峦(Mountain)
被错印为喷泉(Fountain)了。诗人之前所有的激动和憧憬都化作泡影。
而与之相应的,K对于自己身份的追寻也遭遇了如此的起落。影片中K经历了“复制人—人—
复制人”的身份颠覆。同谢德一样,两人所有关于真相的探索最终都指向落空,但这种追寻并
不会因为结果的不尽人意而显得毫无意义。
从表面上看,K执着的是对身份的认定,但实际上这种追寻更是一场自我认知的升华。最初,
K错认为自己是天选之子,自名为“乔”。命名这一行为代表着K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身份认知
——从复制人变化为生物人——他的自我价值感随着生物身份的提高而提高了。紧接着K开
始追寻社会归属,他前去寻找自己的“父亲”。遗憾的是不久K就被告知了真相,此时他的生
物身份下落回归至复制人,但在心理上,他却完成了自我认知的升华、完成了复制人向人类
的进化——他富有同情心、获得了自由意志。影片结尾,身负重伤的K躺在雪地中,这时他
已获得了灵魂。
综上,《2049》深蕴了深刻的人文内核。这些细腻的互文手法蕴藏在镜头和情节设定中,需
要仔细反复品味才能恍然大悟。同时这种大量的互文手法也使得本片显得晦涩,但也禁得起
琢磨。
参考文献
[1]gShakespeare'sVoice:TheActor'sGuidetoTalkingtheText[J].Theatre
CommunicationsGroup.1993
[2]邓越,杨泽.电影《银翼杀手》中的哲学思想解读[J].山西青年,2016(19).
[3](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梅绍武译.微暗的火[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8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15:38: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53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