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有祺

更新时间:2023-01-03 15:29:20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3日发(作者:陈胜王凡六月)

缘起火炸药研究的中国色谱先驱

——北京理工大学傅若农教授介绍

傅若农教授在我国老一辈色谱研究专家中颇有名望,他在我国分析化学科研和教学领域

勤奋耕耘,著述颇丰,教书育人,桃李满园。特别是在他最专注和熟悉的色谱领域,傅教授

为我国色谱技术的推广、传播和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傅教授从1953起一直在北京理工大

学(原北京工业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直至1998年退休,现仍担任《色谱》第五届

编辑委员会编委。

关键词:傅若农火炸药气相色谱

求学

傅若农教授于1930年4月20日出生于内蒙兴和县(原绥远省兴和县),1936年为

躲避战乱移居至内蒙呼和浩特市(原绥远省省会归绥市)。1937年8月,日本侵华占领归

绥市(当时日本人称厚和市),傅若农在日本统治者的铁蹄下念完了小学六年级。为了躲避

日本人一天更甚一天的残酷血腥统治,傅若农全家于1942年冬季投奔当时在北京(原北平)

工作的姑母(当时北平日本统治者对中国人的镇压比归绥市要略有松动),全家从此落户北

京。

1943年春,傅若农就读于北京阜城门内大水车小学,暑假后就读于志成中学,翌年又

重新考入北平市立三中。1947年,他考入当时的河北高中(河北省立北平高中),因为当

时河北高中拥有一批优秀的中学教师,傅若农在该校学习期间受到了良好的基础教育,因此

他在1950年顺利地考入老北京大学的化学系。在沙滩老北京大学旧址学习了两年,他又受

到许多当时著名化学家(如曾昭伦、邢其毅、唐敖庆先生等)的教诲。1952年全国大学院

系调整,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燕京大学的化学系合并成立新北京大学化学系。在新北京

大学化学系的一年里,他又得到黄子卿、唐有祺、张滂、徐光宪等化学界先辈们的口传身教,

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缘

1953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当时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国家让1949年和1950

年入学的理工科学生提前毕业参加国家的建设工作),傅若农和同班同学杨家玉(后来的结

发妻子)一起被分配到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化工系工作,起初到分析教研组工

作。半年后,因为1954年苏联专家到中国援助需要开设火药方面的实验,他被调到当时的

火药教研组工作,主要负责筹备火药分析方面的实验课。于是,他在1954年暑假到沈阳的

一个有关的研究所学习了一个多月,并于1954年暑假后开设了火药分析的教学实验,从此

傅若农教授就在火炸药分析领域"摸爬滚打"了40多年。

在那个年代,工作内容需要服从领导的安排。由于傅若农当时没有火药工艺的知识,他

就利用教学工作的间隙,自己进行科学研究。1956年,傅若农在周同惠先生(现中国科学

院院士)的辅导和帮助下,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所做了半年的极谱分析试验,并在极谱分

析和色谱分析方面受到周先生的指导,逐步走入科学研究的殿堂。

教研

1958年,傅若农开始带领学生初步进入吸附柱色谱和气相色谱的探索,吸附色谱从制

备硅胶开始,气相色谱从制作热导池开始,当时检测器是使用悬镜检流计,一个点一个点地

记录,但由于当时研究条件的限制,这项研究没有能进行到底。

从1960年开始,傅若农被卷入当时络合滴定方法研究的热潮,他借助当时国内出现的

许多可以使用的络合滴定指示剂,把络合滴定这种简单快速的分析方法引入推进剂中催化剂

的分析。经过三年的研究,他开发出一系列测定推进剂中各种金属化合物催化剂的分析方法,

代替原有的重量法,后来全都被工厂采用,转化为标准方法。

1966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傅若农在干校劳动的间隙,系统地阅读并翻译了

两本气相色谱启蒙书,进入了后半生一直和色谱打交道的时代。

在1975年到1976年,傅若农和其他老师一起到工厂办了两期色谱培训班,他负责

主讲气相色谱课程,并开始进行气相色谱固定相选择方面的研究。

从1977年起,傅若农又在北京分析仪器厂所举办的气相色谱仪培训班上讲授气相色谱

原理有三年之久。同时,他也开始了学校里正常的教学和气相色谱的科研。他多年来从事色

谱分析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气相色谱新固定相、毛细管气相色谱柱、裂

解气相色谱和毛细管电泳。

傅若农教授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进行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的制备研究,在液晶毛细

管气相色谱固定相的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1982年开始他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1985

年,傅若农被正式聘为教授,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他在国内率

先开展了高分子液晶做气相色谱柱固定相的研究,并得到了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

助。他还参加了当年在南京举办的中国化学会年会等一系列学术会议。

在此后的15年里,傅教授又完成了6项自然科学基金的面上和重点基金项目(1."液晶

作气相和液相色谱固定液的研究"、2."高分子液晶作气相色谱固定液的研究"、3."高分子冠

醚作气相色谱固定液的研究"、4."色谱特殊固定相研究"、5."用超分子化学理论研究色谱

固定相"、6."有协同效应色谱分离介质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在进行气相色谱柱固定相研究的同时,傅老先生还进行了裂解气相色谱在含能材料中的

应用研究,也进行了多项火炸药分析的研究项目。90年代他又和教研室其他老师一起,开

展了毛细管电泳的研究,取得了国际同行认可的成就。

退休

1998年,傅若农教授从北京理工大学退休。到2000年送走最后一个博士生为止,傅

若农教授在47年的教学生涯中,共为祖国培养出博士生16名、硕士生30名。退休前,

傅教授还完成了多项兵器科研和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如美国的分

析化学、荷兰的色谱杂志、中国化学学报、中国分析化学等)发表论文近200篇,其中有三

分之一是发表在SCI收录的期刊上,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0多篇,有多篇为大会

报告。此外,他还出版了学术专著三本:《气相色谱和热分析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

1989)、《高分辨气相色谱和高分辨裂解气相色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近

代色谱分析》(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

在颐养天年时期,傅老先生没有因为退休而停止它一生所热爱的事业,仍然关心着我国

色谱技术的发展和色谱人才的培养。1998年,他受化工出版社之托,主编了《色谱技术丛

书》(汪正范教授和刘虎威教授为副主编)。这套书全面介绍了当代色谱技术,"简明扼要、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新颖实用"。从1999年到2001年,这套丛书共出版了13个分册,

并获得当时惠普公司(现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的赞助。该丛书出版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

烈欢迎,大部分分册的印数都超过了10000册,并获得第7届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优秀科

技图书一等奖。2003年8月,该套丛书第二版编委会决定对第一版13个分册进行全面修

订,增加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共10个分册),以构成23个分册内容完整的丛书体系。

退休以后,傅老先生还参加了科技部组织的"科学仪器研制与开发"项目的"十五"和"十

一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的跟踪专家组,参加了多次检查和验收工作。此外,他还阅读

了大量色谱文献,在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期间作了多场色谱学术报告。

后记:傅若农教授耕耘色谱分析领域近60年,在推动我国色谱技术的发展和培养优秀

色谱人才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在2009年2月《傅若农文选》的"序言"里,中国科学院周

同惠院士曾写到:"50多年前的交往,至今记忆犹新。他给我印象一直是虚心好学、平易谦

和,吃苦耐劳,国家为重,事业为先。我想他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品行,得益于

早年受到的良好中学和大学教育。这一代知识分子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贡献了聪明才智,值得

人们记住,值得年轻人学习。”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15:29: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52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十年约会
标签:唐有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