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夷吾者阅读答案[五篇模版]
第一篇:管仲夷吾者阅读答案
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三归和反坫,齐国人却不认
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侯
国强大,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管仲夷吾者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
有所帮助。
管仲夷吾者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
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
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
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
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
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
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
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
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
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
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
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
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
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
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
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
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
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游:交往
B.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
C.天下不多管仲之贤多:多数
D.管仲富拟于公室拟:类似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管仲善于为政的一组是()
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②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③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④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⑤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⑥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⑤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年轻的时候,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能,即使
常常被管仲占便宜,也始终善遇之。
B.管仲曾侍奉齐国公子纠,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后,公子纠被杀,
而他自己也因此被囚禁,后被起用,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
C.“伐楚”“令燕修召公之政”“柯地盟会”以三个典型事例写
出了管仲外交方面的政治才能。
D.鲍叔牙推荐了管仲,而管仲让鲍叔牙居于自己之下,做自己的
下属,这种行为遭
到了天下人的批评指责。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3
分)
(2)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3分)
(3)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3分)
答案:
1.C(多,赞美。)
2.C(②句写鲍叔牙对管仲很了解;③句写鲍叔牙家的情况;⑥句写齐
国人对管仲的看法。)
3.D(不是管仲让鲍叔牙做自己的下属,是鲍叔牙自己愿意的,文
章也没有说天下人对他批评指责。)
4.(1)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知
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
(2)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废除掉。
(3)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和曹沫的盟约,管仲就使他信守盟约,
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
【参考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
叔牙知道他贤能。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
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随后,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
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做了齐桓公以后,公子纠被杀,管
仲也被囚禁。鲍叔牙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
国执政,桓公因此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安
定,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
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心,(因为他)知道我家里贫穷。我
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
为我愚笨,(因为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做官
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
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因为他)知道我家
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
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因为他)知道我不把小的过失看作是羞耻,而
是把功名不显扬于天下看作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
鲍叔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自己却情愿做管仲的下属。他的子孙世世
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
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能,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
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的说法是:
“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
国君的作为合乎了法度,六亲才能团结。”“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
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要像流水的源头,政令要顺着百姓的民
心。”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
百姓所反对的,就废除掉。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转化为吉祥,把失败转化为成功。
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
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
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
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
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
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
宝。”
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三归和反坫,齐国人却不认
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侯
国强大。
第二篇:管仲列传学
《管仲列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翻译重点语句。
2.欣赏管仲的人格魅力,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3.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和客观原因。
4.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教学重点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和客观原因。教学难点理
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二.导入新课
友谊是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历史上多少动人的知音故事,成为
了千古流传的佳话。而这幅楹联的主角管仲,和友人鲍叔牙的故事,
更是定格为成语——管鲍之交,成为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好朋友的
代名词。
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希腊)斯托贝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管仲列传》
三.检查预习
1.了解管仲。
管仲(前723年—前645年),名夷吾,字仲,经鲍叔牙推荐,
被齐桓公任为上卿,尊称“仲父”,辅佐齐桓公,齐国的国力大振,
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他有“春秋第一相”的美誉。管仲
是继周公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孔子称之以“仁”,梁
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2.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段(1-2):
第二段(3-4):
第三段(5):
3.疏通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及重要的句式,能够翻译重要句子。
①找学生翻译重点字词及重要的句子
②总结被动句的几种固定句式并练习
四.合作探究
1.读完《管仲列传》,你认为管仲能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3.从文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对管仲有怎样的态度?表达了自己怎样
的情感?
4.本节课,你从这几个人身上学到了什么?
五.课文总结
这篇传记,虽然篇幅不长,但由于作者抓住管仲的思想行为特点,
取材典型,叙事简洁,语言生动,并有大量直接引用,借管仲之口来
抒情,在叙事后加以简洁的议论直接揭示出管仲的为人品格并赞美其
从政的才能,因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六.作业布置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友直,友谅②,友多闻,益
矣。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
【翻译】
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
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
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
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真正的朋友,在你获得成功的时
候,为你高兴。在你遇到不幸或悲伤的时候,会给你及时的支持和鼓
励。在你有缺点可能犯错误的时候,会给你正确的批评和帮助,这样
的友谊才是真正可贵的。
请同学们撰写一篇有关“友情”的随笔,不少于300字。
第三篇:《管仲破厚葬》习题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管仲破厚葬》,完成1-5题。
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
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
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
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③
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未几厚葬之风休矣。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①布帛:泛指织物。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
③椁(guǒ):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④戮:侮辱。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齐国好厚葬()
②布帛尽于衣裘()
③桓公患之()
④厚葬之风休矣()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则”与“布帛尽则无以为蔽”句中用法相
同的是()
A.入则无法家拂士
B.战则请从
C.至则无可用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两处)。
未几厚葬之风休矣。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⑵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话说说厚葬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什么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喜欢②全,都③担心④停止
2.B
3.未几/厚葬之风/休矣。
4.⑴凡是人的行为,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
⑵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5.布帛用尽了,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遮身的;材木用尽了,
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防守的。
第四篇:管仲列传教案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管仲列传的文言知识,课后,大家就文本的阅
读,提出了一些疑惑,(诵读学生的几个问题)我把大家的问题概括
一下,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三个
问题。
二、质疑问难【投影】
1、本文题为《管仲列传》,为何用大量笔墨叙述管鲍之间的交往,
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呢?
2、管仲的才干在文章中是怎样体现的?
3、管仲不是公认的为节而死的人,如何看待他的选择?师:现在
我们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展开探讨。小组讨论热
烈,时间大约三分钟
三、探究解惑
1、【投影】本文题为《管仲列传》,为何用大量笔墨叙述管鲍之
间的交往,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呢?
生1: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从几个方面写鲍叔
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己”。人生
难得一知己,知己之交,友谊深厚;
生2:鲍叔牙的推荐改变了管仲的人生之路,写传记当然要写这些
在你生命中有重要影响的人;
生3:通过鲍叔牙的“知”侧面烘托管仲的贤、智、才、孝、志等
才干。(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学生互相补充)【投影】
鲍叔牙遂进管仲
知其贤: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知其贫: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
贪,知我贫也知其智: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
知时有利不利也。知其才: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知我不遭时也。知其孝: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
母也。
知其孝: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师:知遇之情难能可贵,所以管仲由衷的感慨道“生我者父母,
知我者鲍子也!”【投影配乐《高山流水》】哪位同学愿意以声传情,
现在你就是管仲,让大家能感受到那一份真情。一学生诵读。
一学生点评:总体语调太平,“吾始困时”,“吾尝三仕三见逐
于君”“吾幽囚受辱”等处,管仲自叙过去艰难困苦的时日,心中不
免痛苦感伤,所以读到这些地方,语气要微微低沉,“耻功名不显于
天下也”,要读出管仲的志在千里的慷慨。最后一句,“知我者鲍子
也”,语调要上扬,“鲍子”要重读,来表现自己对鲍叔牙的推崇与
赞美之情。(学生鼓掌)
师:掌声说明一切,就请你再诵读一次。
师:这是一曲友谊的赞歌,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鲍叔牙如
此看重管仲,那么管仲的才能到底怎样呢?让我们继续探讨第二个问
题。
2、【投影】管仲的才干在文章中是怎样体现的?
生1:“通货积财,富国强兵”说明他发展经济,重视军事。
生2:“与俗同好恶”“令顺民心”强调他顺应民心。还展示了管
仲“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才华。
师:要注意审题。题目不是问管仲有哪些才干,而是怎样体现他
的才干,这是两个问题。(学生轻笑)
生3:用事实说话。第三段中,国富兵强的实绩,与第四段中,管
仲三次纠正齐桓公的失误的事实足以证明管仲的才干。
生4: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凭借的就是管仲
的谋略,这也是事实证明。
生5:还有侧面烘托。鲍叔牙的相知侧面展示了管仲的才干。孔子
褒多于贬的肯定以及司马迁的高度赞扬也都侧面证明了管仲是有才干
的。
师:大家分析的很正确,其施政之核心就是得民心。正所谓得民
心者得天下,也正是有了管仲的才干,才成就了齐桓公的春秋霸业。
【投影】
国富兵强内政九合诸侯与俗同好恶上下相亲
因祸为福外交一匡天下转败为功纠正失误与之为取
师:最后的一个问题也是大家最关注的。
3、【投影】管仲不是殉节而死的人,该如何看待他的选择?生1:
我们小组赞成管仲的选择。大丈夫行为做事应该不拘小节,不畏惧死
亡,有着坚定的信念,管仲选择幽囚受辱,不是苟且偷生,而是因为
耻于功名不显于天下,所以隐忍苟活。后来,他施政于齐,齐桓公以
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历史证明管仲的选择是正确的,他是历史
长河中不倒的英雄。
生2:我们组也赞同管仲的选择。人应该珍惜生命,要死得其所,
更要活得有价值。管仲选择生,是为民、为君、为笑、为己。为民,
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为君,辅佐齐桓公称霸;为孝,还有一
个老母亲需要他赡养;为己,要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选择生,就多
给自己一次机会,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才有后人对他的“春秋第
一相”的评价。所以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生3:我个人认为,管仲该选择殉节而死。管仲不死,是一种叛逆。
在追求以殉节为道德标准的时代,他不死,是为了显扬自已,是为了
使自己的身名显于天下,这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俗话说,士可杀不可
辱,管仲为了自己的名声,苟活于世,是一种失节的表现,是一种违
背天下正统的叛逆。我认为,他应该与屈原同行,以死彰显文人的气
节。(学生哗然一片)
生4: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士可辱,不可死。生是勇敢者的
宣誓书,死是怯懦者的墓志铭。死就死了,只要面对那九泉之下的故
人,兴许在世上还可获得一些气节的名声,而生,不仅仅要面对世人
的鄙弃,家国的重任,还要面对自己心灵的拷问。屈原的死,是不敢
承担起楚国兴复重任的怯懦;勾践的生,是敢于承担起恢复国家的勇
敢。召忽的死,是不敢面对世人质疑的懦弱;管仲的生,是敢于挑战
世俗的勇敢。项羽的死,是不敢面对曾经辉煌如今失败的现实的怯懦,
司马迁的生,是敢于实现自己的梦想,敢于承担起先父遗志的勇敢。
(学生热烈鼓掌)
师:显然,择生,是一种不屈服。但对于那些择死的行为,我也
想说两句。项羽在可以逃脱的机会中,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向颈;
李广并无必死之罪,只因不愿以久经征战的余生受辱于刀笔吏,横刀
自刎;屈原为了崇高的理想抱石沉江„„我以为,在这种反复出现的悲
剧场面中,司马迁也是表现了崇高的人对命运的强烈的抗争,或许他
要告诉我们的是:即使命运是不可战胜的,人的意志也同样是不可屈
服的。
生5:对于管仲而言,我认为他没有选择的权利。理由有两点:其
一,他的荣华富贵都是鲍叔牙给他的,在他贫困时、落难时,鲍叔牙
一直不离不弃,给予他理解与帮助,最后也正是得到鲍叔牙的举荐才
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是鲍叔牙成就了管仲。其二,公子纠失败而死,
与他共同侍奉公子纠的召忽殉节而死,临死之前召忽对管仲说:“我
死了,公子纠可说是有以死事之的忠臣了;你活着建功立业,使齐国
称霸诸侯,公子纠可说是有生臣了。死者完成德行,生者完成功名。
死生在我二人是各尽其份了,你好自为之吧。”由此可见,管仲的生
是由召忽所让,所以,管仲没有选择的机会。(学生窃窃私语)
生6:我们组还是赞同管仲的选择。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
柴烧。况且管仲在此之前,并没有什么成功,死了,也只是个人的
“小死”,倒不如赌一次,即使还是死,却还是一个铁骨铮铮的“大
死”。其次,项羽人称失败的英雄,其实说他是英雄,根本与失败无
关,而是在这过程中,他屡建战功,同样,后人称赞管仲为“千古第
一相”,司马迁高度评价他,并不仅仅是他使齐国称霸诸侯,而是因
为在这过程中,他所付出的痛苦与汗水,包括他的幽囚受辱这种选择。
我们不能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就否定管仲思想的进步性,我们认为现
在的人们应该向管仲学习,坚定信念,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学生
沉思)
生7:人们都说盖棺定论。无论当时多少流言蜚语,无论管仲是真
高洁还是假风骨,历史让他以另一种身份出现,一个开辟疆域,号令
诸侯的春秋第一名相。都说人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会将管仲的是
非曲折看个明白,对于辅佐齐桓公称霸,众人赞美,夸耀,对于背叛
公子纠,后人一句人无完人,也就过了。历史的评判总是公正的。
师:大家的发言可谓见仁见智,异彩纷呈,哪位同学做最后的总
结陈词。生8:“士可杀不可辱”,这一传统的观点我们需要用辩证的
眼观去分析,一方面要看到其精神的精华,大义凛然的气概,不可折
辱的人格,它使我们的民族永远挺立着铮铮铁骨。另一方面,人要珍
惜生命,追求人生最大的价值,这是对生命意义的升华。正如司马迁
在《报任安书》中有写道“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计,惟倜傥非常
之人称焉”
师:“忍辱负重一生,其死重于泰山也”,管仲的这种人格、品
质也正是司马迁所追求的,《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也
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千
年之后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投影】生死之择
召忽:选择死
殉节
忠贞死节之志
普通人的气节管仲:选择生
相齐
功利天下之志非常人的气节
四、布置作业
师:司马迁在《孔子世家》《屈原列传》中都写道,读其书想见
其为人,我们今天学习了这篇文章,了解了观众的经历与人格后,你
会有怎样的感悟和收获呢,请大家课后以“管仲,我想对你说„„”为
题,写一篇读书笔记。
【板书】
管仲施政之才生死之择理想人格4
第五篇: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一
教学设想:
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史记》
的理想人格”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作者“读其书,想
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世理念,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人本主义的解读。
专题目标:
1、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了解管仲和他的才干以及从政成功的原因。
时间设定:2教时
第1教时
要点:朗读课文,理解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
一、导入
初中课文《隆中对》中有一段话是说诸葛亮在未出山之前,常常
自比乐毅、管仲,“时人莫之许也”,今天我们学《管仲列传》,看
看管仲是个怎样的人物。
二、朗读课文
1、注意读音
鲍()仓廪()匡()曹沫()[读音mei四声]
3、指名朗读
三、理解第1段
1、自读课文,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并和同学交流
游——常欺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管仲囚焉——
遂进管仲——以霸——一匡天下
2、班级交流
(游——交往
常欺鲍叔——欺诈,指管仲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分利时欺骗对
方而多拿钱。
终善遇之——始终友好地对待他。
不以为言——不把这个事情对外人说。
管仲囚焉——被囚禁。
遂进管仲——举荐。
以霸——因此称霸。
一匡天下——匡扶天下。)
3、指名翻译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
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
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
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
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
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四、理解第2段
1、自读课文,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并和同学交流
尝与鲍叔贾——不以我为贪——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三仕三
见逐于君——不肖——三战三走——召忽死之——不羞小节而耻功名
不显于天下
2、班级交流
(尝与鲍叔贾——曾经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
不以我为贪——不认为我是贪心。
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穷困,困窘。
三仕三见逐于君——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
不肖——不贤。
三战三走——三次打仗三次退却。
召忽死之——召忽,人名;之,结构助词,无实义。
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
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意动用法。)
3、指名翻译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
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
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
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
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
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
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
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
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五、理解第3段
1、自读课文,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并和同学交流
任政相齐——区区——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
亲固——四维不张——下令如流水之原——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
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2、班级交流
(任政相齐——在齐国执政做国相。
区区——小小的。
通货积财——流通货物,积累财富
富国强兵——富、强,使动用法。
与俗同好恶——与普通人同好同恶。
故其称曰——所以他说道。
仓廪实而知礼节——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
上服度则六亲固——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
四维不张——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张扬。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命令;原,水的源头。
论卑而易行——卑,浅显;易行,易于推行。
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一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势而给予。
俗之所否,因而去之——一般人所不赞成的,就顺应而革除。)
3、指名翻译
(管仲在齐国执政为相之后,凭借小小的齐国滨临大海的地理条
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普通人同好同恶。所以他的
著作中说:“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
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
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象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所以
他的政令浅显而易于推行,一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势而给予;一般人
所不赞成的,就顺应而革除。)
六、理解第4段
1、自读课文,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并和同学交流
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
少姬——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因而信之——知与之为取,
政之宝也
2、班级交流
(因祸而为福——转祸为福。
转败而为功——转败为功。
贵轻重——看重事情的轻重缓急。
慎权衡——谨慎地权衡利害得失。
桓公实怒少姬——少姬,桓公的小妻,蔡国人。
因而伐楚——却趁机讨伐楚国。
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谴责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
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却趁机让燕国实行召公的善政。
于柯之会——在柯地盟会。
桓公欲背曹沫之约——桓公打算背弃同曹沫所签订的归还鲁地的
盟约。
因而信之——信,使动,使之信任。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懂得给予是为了有所获取,这是治理
政事的法宝。)
3、指名翻译
(管仲掌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转败为功。十分注意事情的轻
重缓急,谨慎地权衡利害得失。桓公实在是恼恨小妻蔡姬,就南去袭
击蔡国,管仲则趁机讨伐楚国,谴责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实际
上是北征山戎,管仲却趁机让燕国实行召公的善政。齐、鲁两国在柯
地盟会的时候,桓公打算背弃同曹沫所签订的归还鲁地的盟约,管仲
却坚持归还,让鲁国信重齐国,天下诸侯也因此而归附于齐。所以说
“懂得给予是为了有所获取,这是治理政事的法宝。”)
七、理解第5段
1、自读课文,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并和同学交流
世所谓贤臣——孔子小之——周道衰微——勉之至王——乃称霸
哉——将顺其美——匡救其恶——上下能相亲——岂管仲之谓
2、班级交流
(世所谓贤臣——世人称他是贤臣。
孔子小之——小,轻视。
周道衰微——周室衰微。
勉之至王——勉励他做最好的王侯。
乃称霸哉——却辅佐他成就霸主了吗。
将顺其美——发扬他的美德。
匡救其恶——纠正他的过错。
上下能相亲——上下就能互相亲近。
岂管仲之谓——难道说的就是管仲吗。
3、指名翻译
(管仲,世人都称他是贤臣,但孔子却轻视他。难道是因为周室
衰微,桓公很贤明,而管仲却不勉励他去扶持王室,而辅佐他成就霸
主了吗?古语说:“帮助发扬君主的美德,纠正他的过错,所以上下
就能互相亲近。”说的就是管仲吧?)
八、朗读加深理解。
第2教时
要点:总结探讨,作业练习
过程:
一、思考下列问题,和同学讨论,准备班级交流
1、请分析管仲功业成功的主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1、是他的才干;
2、是他顺民心的政策;
3、是纠偏扶正的长远眼光。客观原因:
1、鲍叔牙的知己和无私举荐;
2、遇到比较贤明诸侯。)
2、本文用了哪些材料写人物?
(与鲍叔牙的交往;任齐相后的基本国策;纠偏扶正及其效果;
太史公的议论。)
二、作业
1、以下文字是原文中的,请阅读理解大意,准备班级交流。
(1)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
为名大夫。天下不多(赞美)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2)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
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
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
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
显名于诸侯。
(3)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
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
免子于戹,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
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
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4)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闚(窥)其夫。其夫为相御,
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
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
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
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
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译文
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享
受齐国的俸禄,有封地的就有十几代人,常常是著名的大夫。天下人
不称赞管仲的贤能,而称赞鲍叔善于识别人才。
管仲的富足可以同诸侯王室相比,有三归,有反坫,齐国人并不
因此而认为他奢侈。管仲死了以后,齐国遵循他的政教,常常强霸于
诸侯之中。以后一百多年又出了一个晏子。
晏子,字平仲,名婴,莱地夷维人。服事过齐灵公、齐庄公、齐
景公,因为节省检朴,亲躬理事,而受到齐国人的敬重。做了齐相之
后,吃饭时不用两样肉菜,小妻也不穿丝绸。他在朝廷的时候,国君
谈到的事,他就直言;国君没有谈到的事,他就秉公去做。国家有正
义,就顺理而行;国家无真理,就权衡利害而举措。因为这样,在灵
公、庄公、景公三代,他的名声在各国间颇为显赫。
越石父这个人十分贤能,但陷于监牢之中。晏子外出时,在路上
遇见他,便解下左边的骖马将他赎出来,载着他回到府里。晏子也不
告辞一声,就走进了内室。过了些时,越石父对晏子说要绝交,晏子
非常惊诧,提衣整帽,连连谢罪说:“我晏婴虽无仁德,但却将你从
困境中挽救出来,为什么你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石父说:“话不
能这么说。我听说君子只在不知己的人那儿受委屈,而在知己面前是
自由伸展的。当我被囚在牢中的时候,那些人是不了解我。您既然已
经知道我的为人并且赎出了我,就是我的知己;既是知己而不按礼节
待我,那实在不如在监牢之中。”晏子于是请他进屋,待他为上宾。
晏子做齐相的时候,有一次出门,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
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抱着大伞盖的柄,扬鞭驱马,意气扬扬,很是自
我满足。回家后,他的妻子请求离开他。丈夫问是什么原因,妻子说:
“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相,名声显赫于诸侯。今天我看
他出门,见他思虑非常深远,总是态度谦和。现在你身长八尺,却做
了人家仆从和车夫,但是你的意气自感满足了。我因为这才要求离开
你。”后来,丈夫便自觉地控制自己。晏子感到奇怪,便问车夫,车
夫如实地回答,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2、翻译: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鲍叔终善遇之
以身下之
4、【模拟试题】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
1.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鲍叔终善遇之对待
B.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了解
C.知我不遭时也遭受
D.子孙世禄于齐享俸禄
(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公子怪之
A.鲍叔不以我为愚
B.知我不羞小节
C.召忽死之
D.以身下之
(B)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
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
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
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
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
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
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
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
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
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
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3.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管仲贫困,常欺鲍叔欺负
B.鲍叔遂进管仲举荐
C.一匡天下匡正
D.尝与鲍叔贾做买卖
(A)
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不为以言
B.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D.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C)
5.下面六句话分别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鲍叔“能知人”的一组是
①鲍叔知其贤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③鲍叔遂进管仲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⑤多鲍叔能知人也⑥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A.①②③B.①③④C.③④⑥D.②③⑤
(A)
6.下列对文意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做买卖常占便宜。鲍叔却一直
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原因是鲍叔知道管仲家穷。
B.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
会合诸侯,匡救天下,这都是鲍叔知贤、荐贤、让贤的结果,说鲍叔
是最大的功臣一点都不为过。
C.在常人看来,管仲无德、无才又贪心,但鲍叔独具慧眼,他深
信管仲做事不顺、当官不成,原因是机遇不到,他坚信管仲是治国之
才,时来运转,会发挥潜能。
D.本文虽选自《管晏列传》,但并没有把主要笔墨放在写管仲的
个人功绩上,而是着重写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重点写鲍叔牙的高尚
品德和行为,暗示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
答案:(D)
管仲列传教案二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游、遇、进、死、匡”等,了解文言句式--被
动句。
2、了解管仲的民本主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珍惜同学情谊,懂得
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楹联:“相桓公一匡天下,交叔牙万古高风”,横批“挚交千
古”。
友谊是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历史上多少动人的知音故事,成为
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友谊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是无私的关怀,宝贵的信任;
是正直的忠告,热情的鼓励。友谊是对理想的共同追求,是前进征途
上的精诚合作,是困难关头的相互支持,是人生道路上的神圣承诺。
志同道合者可以成为君子之交、金兰之交、莫逆之交、患难之交、生
死之交、刎颈之交、忘年之交。而这幅楹联的主角管仲,和友人鲍叔
牙的故事,更是定格为成语--管鲍之交,成为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
好朋友的代名词。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管仲列传》。
二、解题和作者介绍
课文选自《史记管晏列传》。《管晏列传》是管仲、晏婴二人的
合传,全传前半部分写管仲,后半部分写晏婴,二人不交叉;最后是
司马迁对二人的赞词。课文节选的即是传中写管仲的主要内容。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
国力大振,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孔子称赞他说: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读《管仲列
传》,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能,以
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功的政治家风范。
司马迁自述写作《管晏列传》之缘由:“晏子俭矣,夷吾则奢,
齐桓以霸,景公以治,作〈管晏列传〉第二。”指出虽然管仲的奢华
与晏婴的节俭形成鲜明对比,但是二人同为齐国杰出政治家,管仲辅
佐桓公成就霸业,勋业彪炳,晏婴协助景公成就治世,政绩显赫,一
霸一治,泽被当代,垂范后世,二人虽隔百余年,但他们都是齐人,
都是名相,又都为齐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将二人合传写成《管
晏列传》。
三、预习检查
(一)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颍()上鲍()叔牙一匡()天下仓廪()
召()忽齐桓()公少姬()好()恶()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2、常欺鲍叔
3、鲍叔遂进管仲
4、一匡天下
5、尝与鲍叔贾
6、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7、知我不遭时也
8、吾尝三战三走
9、上服度则六亲固
10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11慎权衡
12将顺其美
13下令如流水之原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用法并解释:
1、齐桓公以霸
2、召忽死之
3、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4、仲既任政相齐
5、南袭蔡
6、管仲因而信之
7、然孔子小之
(四)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2、管仲既用
3、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4、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5、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7、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8、妆成每被秋娘妒
9、分财利多自与
10、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子也
四、朗读课文
1、初读读准字音,注意句读。(可由教师范读)
2、默读参照注释,疏通文意。
3、观看投影,师生合作串讲。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游,来往),鲍
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此意为占便宜。指下文“分财利多自
与”)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
事公子纠(“已而”二句:齐襄公立,政令无常,数欺大臣,淫于妇
人,诛杀屡不当,鲍叔担心齐国将大乱。为避难,管仲、召忽奉襄公
弟公子纠出奔鲁国,鲍叔奉襄公弟小白出奔莒国)。及小白立,为桓
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公元前686年襄公被杀。前685年鲁国
派兵保护公子纠赶回齐国争夺王位,先由管仲领兵扼守莒、齐要道,
以防小白先行入齐争位。两相遭遇,管仲射中小白带钩。小白佯死,
使鲁国延误了公子纠的行程。小白率先入齐,立为桓公。桓公以军拒
鲁,大败鲁军。鲁国被迫杀死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请囚)鲍叔遂
进(保举,推荐)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称霸),
九合(会盟)诸候,一匡(匡正,纠正)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
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
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
公子小白,管促待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
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
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
多次会合诸候,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曾经)与鲍叔贾(作买卖),分财利
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困
厄,窘迫),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泛指
多次)见(被)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遇,逢)时
也。吾尝三战三走(逃跑),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
纠败,召忽死之(为公子纠而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
知我不羞(以……为羞)小节而耻(以……为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
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
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
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
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
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
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
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
而感到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管仲既任政相(出任国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
富国强兵,与俗(指百姓)同好恶。故其称曰(他自己称述说):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国君。一说居上位者)服
(行,施行)度(节度。或特指礼度、制度)则六亲(王弼云父、母、
兄、弟、妻、子)固(安固,稳固)。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
廉,四曰耻。”维,纲,即网上的总绳,此引申为纲要、原则)不张,
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通“源”,水的源头),令顺民心。”
故论卑(指政令平易符合下边的民情)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
俗之所否,因而去(废除)之。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
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
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
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
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
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
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事物的轻重缓
急),慎权衡(比较利弊得失)。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桓公实
怒”二句:是说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
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所以桓公怒而攻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
茅不入贡于周室(《左传僖公四年》载:齐桓公伐楚,使管仲责之曰: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古代祭祀,用
裹束成捆的菁茅过滤去渣。包,裹束。茅,菁茅。按:责楚包茅不入
贡于周室,这是齐伐楚的借口。)。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
修召公之政。(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北狄)伐燕,燕告急于
齐,桓公因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送桓公进入齐境。桓公说:
“非天子,诸候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
所至之地与燕,并让燕君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召公,是燕国的
始祖,周成王时为三公)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
之,诸候由是归齐。(齐桓公五年(前681),伐鲁,鲁将曹沫三战三败,
鲁庄公请献遂邑求和,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将盟,曹沫以匕首劫
持桓公于坛上,威胁桓公归还“鲁之侵地”,桓公先是被迫答应,继
而“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这时,管仲劝桓公不要图一时“小快”
而“弃信”于诸候,失天下之援。“于是尽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
“诸候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与,给予。)”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
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
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
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
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
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候们因此归顺齐
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
宝。”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认为他器量狭小)。
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
顺(顺势助成)其美,匡救其恶(纠正、挽救),故上下(指君臣百
姓)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太史公说: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
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
称霸主吗?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王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
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
五、品析重点语段
(一)、从内容(写了那些内容)、感情(表达什么感情)、语
言(语言表达有何特点)、传记写作几个角度赏析课文第二段(“管
仲曰……知我者鲍子也”)。
整段文字是叙述管仲的一番话,内涵丰富,语言很美,写得十分
感人。
从内容上看,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从经商、
谋事、出仕、做战、事君五个方面(管鲍合伙作买卖而管仲图利自我、
管仲为鲍叔谋事未成、管仲从政频遭革职、管仲参战屡次逃逸、管仲
未如召忽般于公子纠被杀后尽忠殉难)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
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从感情上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十分动情,
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知己之人、知遇
之情的难能可贵。
从语言上看,连用五个句式相近的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列叙自
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牙交往的事实,真切而又有层次感地展现了二人
的友谊和感情,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个“知”字的重复
出现,更加凸显鲍叔真为管仲之知音。
从传记写作上看,司马迁用较多文字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对上
段“鲍叔知其贤”“鲍叔终善遇之”内容的具体印证,二是借以交代
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为其后来的任政相齐时的“顺民心”、善于从实
际情况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人生阅历基础。
(二)、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主
客观)
主观因素:
“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有“善因祸而为福,
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管仲是先秦诸子中最早提出民本思想的思想家,“仓廪实而知礼
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顺民富民
是强本之策,他以“与俗同好恶”为指导思想,围绕“顺民因俗”而
展开改革。
在管仲的政治实践中,社会治理,国家富裕,军队强盛,君主称
霸,都系于民。因为人民是社会财富的生产者、创造者和积累者,要
使他们承担起富国强兵的责任,必须使他们先富起来;富民的根本要
义是“顺民心”;顺民心的根基所在是顺民欲、足民欲。欲望之于民,
是根本的,满足民的根本性欲望,是顺从民的本性与意愿;只有顺从
了民的本性与意愿,民们才可能脚踏实地地生产、劳动,创造财富和
积累财富,才会心甘情愿地听从号令,遵守法律,拥戴君主,服从统
治,服务国家。所以,民乃国之本,欲乃民之本:以民为本,即是以
欲为本。顺民欲、足民欲,则民富,民富则国富兵强。要顺民心,就
得推行“与俗同好恶”,必须实施“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
因而去之。”
客观因素:
1、朋友知己之情。
《管晏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呈现在友朋相知。
管鲍之交--表示知心朋友,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
此信任的关系。
2、君臣知遇之恩。
《管晏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呈现在君臣之间的遇合。
齐桓公是一个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君王。他即位后,不计前嫌,
任用曾箭射自己的管仲为相,诚心接纳管仲之计谋。后来有人进谗言,
中伤管仲,齐桓公不仅加以驳斥,而且对管仲更加信任,尊为“仲
父”,明确“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
决”。这样,使得管仲能够施展他的聪明才智,作出一番事业。在君
权至上的时代,积极用世的士人想要有所作为,成就非凡事业,关键
更在于君主的知与不知、用与不用。桓公宽宏大量,不计前嫌,忘却
一箭之仇,深知管仲才干而委之以重任,并且虚心纳谏,而管仲也真
能洞悉桓公的心性,勇于进谏,多方劝说,以端正桓公的言行。桓公、
管仲二人堪称互为知己,君臣之间的遇合成就了显赫的霸业。
风云际会--比喻有才能之士遭逢时会;也比喻君臣际遇。
(三)、清代李晚芳《读史管见》中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
交游莫救,故作此二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
可劝君解免,有知越石夫之晏子知之,亦可援法代赎。多鲍叔之知人,
与执鞭所欣慕,皆情见乎辞矣。”如何理解?
参考:司马迁为管仲、晏婴立传,详叙管仲与鲍叔的交游情谊、
晏婴礼贤越石父、晏婴识拔御者三则轶事,点染桓公与管仲、景公与
晏婴的能知能用,以此礼赞友朋相知、君臣遇合的知己之情。
司马迁对于友朋相知、君臣遇合是极为企盼的。
在司马迁的人生际遇中,李陵事件是一重大转折。本于拳拳之忠、
款款之愚挺身而出,为李陵辩护,但却换来诬上、下狱的悲惨下场。
司马迁能为素无深交的李陵出面辩诬,然而当他身陷囹圄并且“家贫,
货赂不足以自赎”时,得之于朋友的,却是“交游莫救,左右亲近,
不为一言”,最后腐刑受辱。司马迁对于友谊的看重与他人对于友道
的轻弃,适成鲜明的对比。司马迁不愿自尽而遭受宫刑,只为完成一
生的志业——《史记》的撰作,这分苦心孤诣有谁能懂?众人蔑视轻
贱、不能知己的凄凉况味只能独自默默承受。而在《管晏列传》的管、
晏轶事中,司马迁的类似遭遇与情感共鸣实在历历可见。司马迁基于
爱才之心在汉武帝面前为李陵投降匈奴辩诬,犹如鲍叔推荐待罪之管
仲于齐桓公。司马迁也曾有过管仲般“幽囚受辱”、越石父般“在缧
绁中”的遭遇,亦渴望有人能如晏婴般“解左骖赎之”、“感寤而赎
我”,如鲍叔般“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
下也”,而令自己“信于知己者”。
无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辰、怀才不遇的个人感喟,使得司马迁
为管、晏二人立传时,对于管鲍的知交相得、晏婴的拔擢越石父与御
者,不觉神往。
六、课后作业:
1、落实字词,整理到笔记上
2、随笔:《从管鲍之交谈交友》
预习题参考答案:
一、yǐngBàokuānglǐnShàohuánjihàowù
二、1.交往2.占便宜3.推荐,举荐4.纠正,匡正5.做买卖6.窘困,
困厄7.遇,逢8.逃跑9.施行,10.舍弃,废除11.比较利益得失12.扶持
13.通“源”,源头。
三、1.称霸(动词)2.为之而死(为动用法)3.以......为羞,以......为
耻(形容词意动用法)4.做相国(名词用作动词)5.向南(名词作状语)
6.使.......守信用(使动用法)7.认为器量小(形容词意动用法)
四、1--8,被动句。9.宾语前置10.判断句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15:12: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52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