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与电影观后感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真的是经久不衰,尤其是最近刚刚上映的神奇动物2,又
将大家带回了哈利波特的世界,想要将这两者的世界联系在一起。那么哈利波特系
列小说与电影之间有没有什么不同的之处呢?大家可以来看看这部影评。
之前我把哈利波特的系列小说与电影都看了一遍,一直想写一下评论,涵盖小
说与电影的。我并不着重于电影与小说的不同之处,因为我觉得二者在剧情内容上
基本一致,电影没有特别严重偏离小说的改编。
我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与电影最大的一个质疑是:伏地魔无疑是这些小说与电
影的终极BOSS,被各种黑,但我不解的是,他能获得那么多人支持,怎么可能是
一个一味残暴的人?注意,我不是说他不残暴,我是说他怎么可能“仅仅”只有残
暴?看小说与电影里写他控制身边的人的手段,除了残暴还是残暴,这说得通吗?
如此简单粗暴地刻画了一个重要人物(虽然是反面人物),显得罗琳很白痴。
罗琳真的很白痴吗?那该怎么解释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个“差点成反派”的斯
内普呢?我喜欢看侦探小说,我注意到日本推理小说与其它国家(主要就是英美两
国)的侦探小说相比,有一个很典型的倾向,就是特别喜欢美化凶手,只顾罗列造
成他杀人的外部原因,于是万分同情他,然后就忘记他之前杀过的人。我觉得这系
列小说与电影里的斯内普深受欢迎的原因,是因为很多人都中了这个日本推理小说
最常用的套路。
但不管斯内普是否值得同情,不管他后来的赎罪能否弥补得了他之前的犯罪,
他也只是单个人的行为。我们可没看到这系列小说与电影中的其他反派对斯内普有
任何的服从崇拜。相比之下,伏地魔可并不是一个人作恶,而是有那么多人追随,
问题显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他个人。我觉得伏地魔这个角色明显是在映射纳粹德
国,这么一看就能明白,罗琳也只是个政治正确的白左而已。这系列小说与电影都
没有提供为什么伏地魔能一再地东山再起的原因,跟现在西方的主流媒体一味地将
特朗普妖魔化不是很类似吗?无独有偶,赫敏的扮演者也是反特朗普的。
然而,这种简单粗暴的政治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并不能解决问题。仅从这系列小
说与电影的角度来看,一个伏地魔死了,斯莱特林学院仍在,即使完全消灭蛇院,
狮院与其它两院的斗争难道就不会冒起?这系列小说与电影表面看剧情复杂曲折,
但以主题而论仍然只是简单的一根筋地正义战胜邪恶,果然只是儿童文学罢了。小
孩才问好坏,成人只问对错。罗琳的境界跟金庸比,真是差得太远了。
另外,网上还盛传着一个中国人写的关于“赫敏为什么不能嫁哈利”的帖子,
咋一看似乎有理,但其实逻辑自相矛盾。一边说等级低下的赫敏不能嫁血统高贵的
哈利,只能嫁同样低下的罗恩,可是哈利明明是娶了罗恩的妹妹金妮啊,妹妹的等
级当然与罗恩是一样低下的,这要怎么解释?这种评论是典型的“想多了”,过度
解读。罗琳不过是乱点鸳鸯谱而已,要真说有什么特意的考量,也不过是禀持着
“好事不能让主角一人占尽”的平均主义思想,只让哈利事业有成,但爱情不能是
最圆满的(最圆满的爱情当然是男一号娶女一号)。
最后说说这系列小说与电影的结局。从剧情安排来看,罗琳一开始很可能是想
写悲剧结局的,哈利波特是伏地魔的一个魂器,按之前的所有魂器的下场都是必须
被彻底毁掉来看,有什么理由哈利波特可以不死呢?但显然在读者的压力下罗琳改
了结局。连载带来持续的关注,但也往往造成作者被读者牵着鼻子走,无法不媚俗
向压力低头。
对比中外的现代流行作品,我不得不说中国的创作者在坚持悲剧这一方面是做
得最好的。我说的是“流行作品”,那是将动漫、游戏这一类比小说更容易流行的
艺术类型也包括在内。就以最容易流行的游戏为例,中国最负盛名的RPG单机游戏
系列之一“仙剑奇侠传”,甚至是以专门悲剧结局著称,结局不是死男主就是死女
主,有时男主女主一起死,还要带上深受玩家热爱的重要男配(如“仙5外
传”)。但我认为更难得的是中国的现代流行作品的创作者们不仅仅是敢于坚持悲
剧结局,而且都设计得合情合理,不是“强扭成苦瓜”的“伪悲剧”——香港的
TVB有一段时间的编剧有特别的“恶趣味”,专好悲剧结局,没有任何逻辑与主题
上的悲剧必要的结局也硬要弄死男主或女主收场,我将之定义为“伪悲剧”。在我
看来,“仙1”就有点伪悲剧的味道,其实远不如后来的“仙5外传”、“古剑
1”的悲剧结局那么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但大概因为它是开山鼻祖,就特别受待
见了。“媚俗”固然是俗,强行反其道而行之的“反媚俗”也是俗,自然天成才是
真正的大雅。
从这个角度看,罗琳又是远逊金庸多矣。论小说包含的文化底蕴,罗琳的“哈
利波特”只得西方传统之表而不得其神,反倒是被近年来兴起的政治正确劫持而对
伏地魔这个反派形象的发掘肤浅之极,顶多只到类似于《书剑恩仇录》中的乾隆的
水准,是金庸入门起步的水平。论对悲剧的坚持,表面看金庸的《神雕侠侣》也在
读者压力之下不敢写死小龙女,但男主残疾女主失贞,如此天残地缺,不死比死其
实更悲;到《天龙八部》时坚持写死萧峰,再到《鹿鼎记》时喜剧(闹剧)为表悲
剧为里,悲剧的气质达至“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化境,真可谓是甩了罗琳八万
三千里之远。由此可见,不仅仅是文化、政治体制,包括通俗流行作品这种所谓
“末流小技”,其实中国也已经远胜西方了。小小的香港、台湾都能随着经济繁荣
而在通俗流行作品的领域内如此人才辈出,如今的中国大陆要不是广电局之流的管
制重重,又怎么可能沦落到只剩小鲜肉流量满天飞的可悲之境?古人云“苛政猛于
虎”,其实管制之恶法才是真正的猛于虎啊!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14:37: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50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