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建国60周年报告征文:英雄埋名四十年
一名曾参加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抗美援朝等著名战役,多次受奖并受到毛泽东主
席接见的全国特级战斗英雄张国富,复员还乡后,不求官求
荣,隐姓埋名40年,甘于做一个普通的火药工。这个动人
至深的故事,无疑将让读者的灵魂受到一次宝贵的净化。
英雄埋名四十年
——全国特级战斗英雄张国福的传奇经历
1998年7月11日。XX解放军301医院重症病房。
生命弥留、气如游丝的一名肺癌患者,正在接受全力抢
救。站在外面的亲人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的,焦急万分地
盼望着奇迹发生。
病魔,就像不可招架的冲击波,迅速肆虐,侵蚀着老人
的每一个细胞。
昏迷中,老人不断地喊着:“首长!我被包围了,向我
开炮!”“副连长捐躯了,战友们都捐躯了,请求增援!”
这位病人就是全国特级战斗英雄张国福。
40年前,张国福是全军著名的特级战斗英雄,他参加过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抗美
援朝等多次战役,前后荣立特等功一次、大功两次、小功五
次,并荣获“四野”授予的“孤胆英雄”、“开路先锋”、
“青年战斗英雄”等荣誉称号,他曾取得东北人民解放军英
雄奖章两枚、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纪念章一枚、毛泽东奖
章一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独立奖章一枚……1950年
9月,张国福出席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那时19
岁的他是众多英雄中最年轻的一名。
老英雄的儿女们一点一点地为父亲擦拭着脸庞上沉积
的岁月风尘,但怎么也抹不掉令他魂牵梦绕的峥嵘岁月——
一、只身杀敌的“张虎子”
张国福原名为张国富,乳名“张虎子”。1931年12月
诞生于吉林省榆树县新立镇一个农人家庭。1946年他踊跃
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47军,1948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前后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职务。
1947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向盘踞在东北的国民党
军队发起了夏日攻势,恰好张国富所在的独立三师九团负责
攻打吉林市北面的江密峰。江密峰地处松花江以北,是一座
南高北低的山岭。在攻打北山时,两边苦战到下午三点多钟,
还有300米高的山峰难以攻下。此时,我军一营长、三营长、
连续长和三连指导员都已捐躯了。伤亡人数逐渐增多。
怎么办?
小战士张国富眼红了。紧急关头,他一人在我军炮火掩
护下,疾速冲到距离仇敌指挥所10多米处,掏出一颗手榴
弹,猛地冲进仇敌指挥所,大呼一声:“优待俘虏,投降不
杀!”
那时在指挥所里的仇敌保安团长、中将赵佰昭吓傻了,
乖乖地当了这个16岁小战士的俘虏。仇敌的指挥所失灵了,
咱们的军队一鼓作气,攻上山头,全歼江密峰的守敌。战斗
结束后,《猛进报》以《16岁放牛娃张国富生擒国民党中将
赵佰昭》为题,详细地报导了这段传奇般的战斗经历。张国
富不但记大功一次,还成了独立三师的名人。
攻打江密峰战斗不久,张国富又经历了一次极为惊险的
战斗,创下独自一人使军队逢凶化吉的战斗奇迹。那一次,
他所在的九团二营五连方才进入松花江边一个村落大院休
息,就被仇敌用机枪把大门牢牢地封锁了。情况万分危急。
仍是张国富,冒着仇敌的枪林弹雨,从院墙上翻身爬到
墙外的玉米地里,偷偷地爬到距离仇敌20余米远的地方。
突然,他快速掏出手榴弹抛向仇敌的机枪手,马上把吼叫的
机枪炸“哑”了。同时,院内的战友们冲出大院,把仇敌打
得七零八落。全连人获救了,张国富又被记大功一次。
1948年9月至11月,在解放东北全境的辽沈战役中,
张国富立下了“天大”的特等功。1948年9月12日,辽沈
战役打响了!在毛泽东“这次决战不能让蒋介石的军队走出
东北”的指示下,林彪、罗荣桓率领的东北野战军连克昌黎、
北戴河、绥中、兴城、义县、锦州等地,蒋介石急调廖耀湘
指挥5个军12个师共计10万人的“西进兵团”前来助战,
却被我军拦截在黑山、大虎山一带。两边短兵相接,又一场
恶战开始了。
战斗打到胶着状态时,张国富所在的军队知道敌军司令
部就在他们这一带。可是,可否相遇,可否攻下,仍是一个
未知数。就在胡家窝棚那里,仇敌的炮火十分猛烈。通过几
十次冲锋,战友们一个个全都倒在仇敌的炮火之下。这时,
张国富左手拎着爆破筒,右手紧握着手榴弹,等待着再一次
发起冲锋。
又一次冲锋被仇敌炮火挡住以后,张国富佯装被击中,
伏在一片阵亡的战友们身旁,没有退回阵地。此时,张国富
已经接近了仇敌指挥所。当军队再一次吹响了冲锋号时,距
离仇敌最近的张国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准确无误地向仇
敌指挥所投出了一颗手榴弹。借着手榴弹爆炸的一霎时,张
国富手持爆破筒一跃而起,冲进了仇敌指挥所,向仇敌指挥
官高声地断喝:“快命令你的军队放下武器,不然我就与你
们同归于尽!”
就在仇敌指挥官惶恐失措之际,张国富身后的战友们已
经冲进指挥所。仇敌指挥官一看大势已去,无奈地命令士兵
们停止抵抗。胡家窝棚战斗一举摧毁了廖耀湘的司令部,大
大地加速了整个战役的前进步伐。张国富只身一人手持爆破
筒冲进敌军指挥所的举动,被我军指挥战斗的师首长在望远
镜中看得清清楚楚。战后,师首长夸赞张国富是一个真正的
“小老虎”。评功时,张国富被评为特等功臣。他的《建功
证书》“功绩摘要”一栏是这样写的:“辽西战,替班长看
地形,打一个手榴弹,炸死五六个仇敌,生擒敌官兵10余
名;冲进敌指挥所,对战役起天大的作用,战后评一特功。”
全国解放以后,张国富光荣地出席了1950年9月召开
的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400万大军,仅选出307
名战斗英雄。而荣膺“特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的只有78
名。可见那时标准之高,资格审定之严。而年仅19岁的张
国富榜上出名。在英雄代表大会上,向来风趣幽默的毛泽东
主席把张国富从代表人群中拉出来,让他与周恩来总理站在
一路。毛泽东主席一脸严肃地端详着,张国富很是紧张,惊
惶失措地站在那里,一动也不敢动。半天,毛泽东主席灿烂
地笑了:“高矮差不何等!”朱德、彭德怀等将帅们和代表
们也都笑了起来。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特意设家宴,宴请
了张国富、郭俊卿等四位英雄。在向代表们敬酒时,毛泽东、
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亲切地勉励他“好勤学习,艰苦奋斗,
再立新功”。
1951年4月,张国富随47军入朝作战,正值敌军发动
大规模的“秋季攻势”,在临津江一带向我军进攻。那时,
中朝正同美军举行停战谈判,美军倚仗着自己的军事实力,
叫嚣谈判桌上解决不了的问题留着战场上解决。发起这场进
攻的“联合国军”,有美骑1师、美3师、美25师、英联
邦师、李承晚军第9师、泰国团、土耳其旅及希腊营。“联
合国军”把所有的杀人武器全都用上了,飞机、大炮,乃至
化学武器、毒气弹,还有200余辆坦克,300余门火炮……
而我军连给养都难以为继。那是如何的七天八夜啊!残
酷的炮火在考验着中国的忠诚与勇气。
张国富率领着全连战友们,顽强地坚守着朝鲜的345.6
无名高地。一次次地抵抗,一次次地阻击,身旁的粮食颗粒
皆无,战友们解下自己的腰带,用开水煮熟,吞咽着继续坚
持战斗。当棉絮、衣服,都成为战友们的食物时,阵地上只
剩下了张国富和他的副连长。
与阵地共存亡,是他们唯一的选择,两个人争着把生的
希望留给对方。这时,疯狂的“联合国军”又发起了冲锋。
张国富和副连长将阵地上的弹药集中在一路,凭着顽强斗
志,又一次打退了仇敌的进攻。此时,张国富身负重伤,他
的右腿已经骨折。
阵地上的一切通信中断,坚守阻击仇敌任务即将完成,
可副连长请求张国富当即回师部报告。在隆隆的炮火声中,
身负重伤的张国富用皮带把一名奄奄一息的战友绑在自己
身上,他连滚带爬地撤出了阵地。而副连长,却和他的全连
战友们把英名永远地留在了异国异乡的土地上。
当张国富血肉模糊地爬回师部时,他用自己微微能动的
嘴唇,从嗓子里发出了几句话:“师长!全连人全都捐躯了,
咱们的阵地没有失守……”
说完,张国富昏了过去。师部所有的指挥员失声大哭。
战争结束后,作为军事精英的张国富,被军队保送到湖
南衡阳炮校深造。就在前程似锦的人生旅途中,张国富毅然
毅然地辞别了军队,回到了原籍吉林省榆树县的家乡。
二、押运火药的“张四级”
张国富复员回到地方以后,受到了本地政府和人民的热
情欢迎,人民对这位全国战斗英雄超级重视,常常请他作报
告,讲述战斗经历。与此同时,政府对于张国富的安置,也
进行了精心的安排。
1956年夏日的一天,吉林省榆树县委书记特意将张国
富请到了自己办公室里。县委书记拉着张国富的手说:“国
富啊!你是共和国的特级战斗英雄,也是榆树县人民的骄傲,
为了妥帖安排你,县委决定,将你调到县委工作,怎么样?”
张国富摇了摇头。
县委书记以为他对安排不满意,急忙说:“若是你以为
不适合,等到半年以后,咱们再作调整。”
张国富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此后不做官,想务农。”
县委书记不解地问:“你舍生忘死为的是什么呀?”
张国富解释说,为的是咱们劳苦人民过上好日子。战争
年代,自己身旁不知倒下了多少战友,他们再也感受不到新
中国的阳光了。自己能活下来,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不想借
捐躯的战友们的光,在地方享受高官厚禄和衣来伸手、饭来
张口的生活。共和国的胜利,不是一个人的功劳,合上功劳
簿,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自己要用双手去生活。
一席话说得县委书记热泪盈眶。
张国富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从16岁开始参军一直到
复员转业,对农活一窍不通。什么春种、秋收,播种、收割,
什么扶犁、点种,套车、拉磨,他都有劲儿使不上。
有一天,新婚不久的妻子犯愁地说:“咱们俩总得找点
什么活计吧!要不瞪着眼睛饿死么?”
张国富笑着说:“天无绝人之路,我发现了一个秘密。”
妻子问:“你有什么秘密?快说!”
张国富说:“黑龙江省鹤岗矿务局正在招下班人,尤其
是煤矿急需消防人员。我这个军队转业人员,正好适合干这
一工作。”
通过两天两夜的商议,张国富和妻子悄悄来到新立镇政
府,开了一张“支援煤矿建设”的介绍信。在张国富的百般
恳求下,镇政府秘书在介绍信上将“张国富”改写成了“张
国福”。虽然是一字之差,可一名曾经枪林弹雨的共和国特
级战斗英雄,从人们的视野中静静地消失了。隐名埋姓,这
是张国福用来表达对生存感悟的一种特殊方式。
张国福带着妻子,肩扛着简单行李,来到了黑龙江省鹤
岗矿务局。那时,他的档案、户口等什么都没有带,他的复
员证、建功证、军功章等更是露都没有露,完尽是按着“介
绍信”里介绍采用的。
那时,招工单位听说张国福是从戎身世的,便将他安排
到鹤岗矿务局十三厂消防队,在那里当了三年消防队员。由
于矿务局不断地更新设备和引进新技术,张国福所在的消防
队慢慢解体了。
消防队解体以后,原来的队员们纷纷投亲靠友找关系,
多数分派了满意的工作。可张国福呢,是一个外来人,人生
地不熟的,只好静等组织上的安排。有一天,十三厂负责人
事的找到了他:“你愿意干火药工吗?”
张国福问:“不就是玩弄火药么?”
人事解释说:“不是制造火药,而是从南方往回押
运火药的原料。”
张国福笑了:“哦!押运有什么难的?”
人事没有隐瞒他,说这个火药工是十三厂最苦、最
累、最危险的工种。到目前为止,只有两个人上岗,可都没
有干上一个月就要辞职,要求调换工作职位。
张国福不以为然,不就是苦累加危险么,就是掉脑袋也
不怕,只如果为了新中国建设。
人事半信半疑,但看到张国福坚定的态度,就把事
情敲定了。
第二天,张国福在十三厂人事的陪同下,来到了火
药押运队。这时,厂内有十几个人围着张国福,就像看外星
人一样,堵了个水泄不通。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个工
种哪里是人干的?还有的小声说:“火药工,特别危险,弄
不好会出人命的!”还有个好心的工人拉着张国福的衣襟:
“咱们听说你参过军,那也不能拿自己的生命当儿戏,是不
是?”
张国福领了大家的心意,但却没有改变想法。他相信自
己必然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张国福的工作是坐在闷罐车里从南方押运到黑龙江省
鹤岗矿务局。从南方运回TNT原料,再把制好的火药运到
鸡西、双鸭山、七台河等地的煤矿里。一路上,光坐车就需
要几天几夜。每一次他都弄一个破麻袋片往闷罐车里一铺。
夏天,这里面又闷又热。一到冬季,这里变得又冷又饿。这
么一次押运,就得煎熬几天几夜。
有一年夏秋交替的时节,他经历了一次险情。
那次押运,下起了暴雨。一声炸雷,将大地震得微微地
哆嗦。闪电像一条满身带火的赤蛇飞过天空。沉闷的雷声犹
如无数个铁球在天空转动。苍天像被戳了个窟窿,暴雨倾盆。
躺在闷罐车里的张国福突然被头顶上的雨滴惊起:怎
么?闷罐车漏雨?
张国福迅速地站起来,仰脸一看,因为此车年久失修,
在车顶的连接处出现了锈蚀的漏洞。雨水顺着漏洞,一滴一
滴地流淌,然后变成了“放流”。他一眼看到,火药原料马
上就要被雨水浸湿。不行!决不能让雨水流进原料中,决不
能让国家财产在我手里受到损失!
张国福张开双臂,将原料一袋一袋地从头码垛。由于空
间过小,还有四袋原料无处安放。没有别的办法,张国福只
好将自己躺卧的地方挪开,然后,将自己铺的麻袋片盖在原
料上面。可是,风大雨大,闷罐车内的“雨流儿”瞬息间便
把麻袋片浸湿了。这时的张国福什么都不顾了,一下子趴在
原料上面当起了挡雨篷,听凭车内的“流水哗哗”。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三个小时过去了。
暴风雨足足肆虐了四个小时,可张国福一动不动地趴在原料
上。
运输车通过四平市时,司机选择了一个地方停车。当司
机打开闷罐车门时,发现张国福趴在那里。司机轻轻地在他
背上拍了一下,张国福才从极度紧张中清醒过来。
司机很感动,可对于张国福来讲不算什么,他只是将湿
透的头发用手捋了捋,笑了。
还有一次更危险的经历。
有一年秋季,从沈阳通往开原市的公路正在维修。一时,
所有的车辆全都从公路下面的土路通过。当火药车行驶到开
原一农村时,由于道路泥泞,十分难走。司机一不小心就驶
进烂泥坑里。几回启动,闷罐车的车轮光打转不动弹。
没办法,张国福便用铁撬杠撬动。就在这时,闷罐车车
门松开了,一麻袋原料掉在了车辙里。张国福发现以后,二
话没说,快步冲到后面就要搬运原料。此时,谁也没有想到,
一队农村迎亲的人们敲锣打鼓鸣放着爆竹向这边走来。迎亲
队伍中有一个小伙子点燃了“二踢脚”,只听“砰”地一声,
就没有了声音。偏巧,爆竹落在了原料麻袋上面。
张国福手疾眼快,将爆竹抢在手里,使出满身的气力,
抛出20多米远。
“砰”的一声,爆竹爆炸了!
好险呀!
张国福额头上的汗水,顺着脸庞、脖颈流淌下来。他将
两手一伸,挡住了迎亲的队伍:“乡亲们!咱们是押运火药
的,请你们不要在这里燃放鞭炮,以避免发生危险,我求求
你们了!”
目击适才所发生一切的小伙子,急忙上前认错:“对不
起呀!实在是对不起呀!”
在小伙子的提倡下,迎亲的人们帮张国福将陷进坑里的
闷罐车推了出来。事后,张国福有点后怕地说:“若是反映
不快,恐怕要发生特大责任事故!”
当十三厂工人们得知这一消息时,有的工人马上找到张
国福,直截了本地劝说他放弃这一危险的工种,并许诺为他
找一个特别轻闲自在的职位。可是,张国福婉言谢绝了:“兄
弟!你的好意我真的领了!不过,这个工作不能放。”在他
眼里,只要怀着一颗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心,什么困难,
什么危险,都可以克服。
几天以后,厂领导考虑到张国福已是两年的火药工,打
算找另外几名工人,代替他的工作。可张国福仍然坚定地留
了下来。他想为十三厂多出一把汗。
为了证明自己特别能胜任这个“火药工”的工作,从那
时起,张国福隔三岔五地把自己的5岁小儿子抱到闷罐车里,
和他一路负责押运。张国福之所以这样做有两层用意,一是
从小培育自己的儿子吃苦耐劳的意志;二是要向大家表明,
困难没什么恐怖的,危险没什么恐怖的,我把自己的儿子都
押在车上!
至于装卸火药原料,就更不在话下了,张国福干起活来
比年轻人都猛。至今十三厂退休的老人回忆起昔时的情景,
都说张国福那时干起活来力气大,没人能比。
就这样,张国福在十三厂一干就是25年,进厂时工资
是四级工,一直到退休都没有涨过。他的老伴儿送给他一个
外号———“张四级”。
三、三个窝头
柳枝上疏松的雪挂,被凛冽的寒风一阵阵吹到了大地
上,与棉絮般的白雪汇合在一路,天地间白茫茫一片。
北国的煤都———黑龙江省鹤岗。一望无际的雪地上,
张国福领着年老的父母,顶着呼号的风雪,艰难地向煤矿家
眷区走着,身后留下了一串长长的脚印……
那时,正是我国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上下勒紧腰带,偿
还着苏联“老大哥”的债务。再加上自然灾害的肆虐,人们
的生活落到了低点。鹤岗这个地方也不例外。因为张国福的
工种属于特殊行业,他每次从南方押运火药原料回来以后,
都能取得三个玉米面窝头的“保健饭”。每当他将这三个窝
头拿得手时,马上想起了嗷嗷待哺的五个儿女,想起了远离
异乡的父母。为了不使父母挨饿受冻,张国福写了十几封信
催促,两个老人从吉林省榆树县来到了鹤岗矿务局。
张国福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自己的父母在身旁能
够取得照料,担忧的是,三个窝头能保证一大家子人安全度
过这一大饥荒吗?他说不准。不过,有一点他可以达到,那
就是,无论千难万难,决不能让父母和儿女在饥饿中死去。
那时,粮食供给标准相当低,张国福的父母也没有口粮。
有时,全家人连续几天都吃不上一顿像样的饭,只能等着张
国福从南方押运回来所分到的三个窝头。每当张国福回抵家
中时,他便把一个窝头分成两半递给父母,再把另两个分成
五份给五个儿女。他和妻子喝只有几粒米星的“稀水粥”。
再后来,他又有了新的分法,每次要匀一个给邻居的儿
子。
为了共渡难关,除天天用饭时鼓励家人“困难是暂时的,
饥饿更是暂时的”之外,他利用押运的间隙时间,率领老伴
儿和儿女们来到十几里外的农村,在田地里捡起了豆皮子,
或到地里挖大头菜根子。背回家里后,把豆皮子用开水煮着
吃,把大头菜根子洗净煮熟当饭果腹。
有一天,张国福的父母从衣兜里掏出10斤全国粮票,
交到他的手中:“儿子啊,咱们不能眼看着你们全家人饿死,
这10斤粮票,是咱们在吉林老家口挪肚攒得来的。你拿着
它,到自由市场上换点吃的吧!”
张国福一句话都没有说,眼泪汪汪地接过这10斤全国
粮票。他在市面上转悠了三天,才用5斤全国粮票从他人手
里换回来10斤稻糠。10斤稻糠,只能解决半个月的口粮。
张国福夫妇把稻糠熬成稀粥。每顿用饭时,他们用铁勺
子将干糊糊的稻糠粥,盛给父母和儿女,半干半稀的稻糠粥,
盛给老伴儿。当他感觉老伴儿已经喝完稀粥的时候,才会放
下手中的碗,喝点稀汤寡水的稻糠粥。
由于饥饿,张国福走起路来一个劲儿打晃儿,手、脚和
腿明显浮肿起来。老伴儿超级心疼,劝他多吃点,但他老是
淡淡一笑。他相信,国家会有办法的。
他的父母再也看不下去了,劝他找单位或民政部门解决
一些口粮,何须全家人,也包括邻居家,一路争夺仅有的三
个窝头呢?理由很充分:“你扛过枪,渡过江,受过伤,完
全能够争取到的!”
听了父母的说法,张国福笑着说:“你们提出的理由,
一点都不充分。不可是咱们,就连XX的毛主席、朱总司令、
周总理他们也都勒紧腰带,和全国的老百姓一路,踊跃地还
债呀!我虽然参过军,这也不是向组织要粮食的资本呀!坚
持吧!咱们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咱们的国家也很快就会好起
来的!”
儿子的一番“讲解”气得父母坐在炕上,一声不吱。第
二天,张国福的父母不吃不喝,以死要挟。这一下子张国福
慌了,凭他怎么劝也没有效。
张国福真的害怕了,他恳求道:“你们不要这样好不好?
我求求你们了!你们打我、骂我,怎么都成!我就是求你们
坐起来,用饭呀!你们不用饭,我不就成了犯上作乱的罪人
了么?”
父亲气呼呼地坐起来,用手指着他:“你不是罪人是什
么?哪有你这个样的,放着能解决的事情不去办,却在家里
忍饥挨饿的,你算什么人?”
母亲哭着说:“16岁你就参军打仗,不说你有功劳,那
还有苦劳吧!你找单位解决口粮,这还算过度么?你不是咱
们的儿子!这个兵白当了!你简直是一个窝囊废!”
没有办法的张国福只好硬着头皮,承诺找单位解决口
粮。一听儿子承诺了,父母马上坐起来,有说有笑地和孙女、
孙子盼望张国福的“胜利消息”。
张国福心里最清楚,自己决不能暴露身份,必需采取最
实际、最方便的方式,来应付父母儿女的盼望。他终于想出
一个“好”的办法。第三天早上,张国福喝过稀粥以后,坐
在父母和儿女们眼前,生平第一次扯谎了:“我几天来找了
单位领导,可目前他们也有很多困难。可是,他们承诺,在
自己家房前屋后种点地,以解决咱家的口粮问题。”
父母马上意识到这是在扯谎,摇晃着脑袋不相信:“这
种地种不种,你们单位领导管不着呀!”
张国福继续扯谎:“这你们二老就不懂了,在咱们老家,
种地那是农人的自由。可在鹤岗矿务局,种什么得单位领导
批准的!”
就这样,张国福总算把这一“难关”渡过去了。紧接着,
张国福和他的老伴儿在自己的房前屋后和周围的地块种上
了蔬菜。
后来,这一秘密被张国福的父母发现了。有一天,二女
儿有病发烧,他正在火药车上卸货。他的父亲着急了,急匆
匆来到十三厂找他。老人家一进厂区,就遇见了厂长。通过
一番探问,老人家便将张国福在家种地的事情一五一十地汇
报了一遍,还连连感激厂长对他们家的大力支持。厂长听糊
涂了。这才使老人家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当天晚上,张国福的父母狠狠训了他一顿,他一声不响,
听凭父母“批判”。事后,他仍是与往常一样,揣一个烧好
的马铃薯去上班,既当菜又当饭。省下押运回来的“保健饭”
———三个窝头,分给自己的父母、儿女,还有邻居家的儿
子。
终于有了一次将功折罪的机缘。出差十几天的张国福回
来时,带来了千里之外的苹果,每一个人一个。他没有忘记
邻居家的儿子,打发老伴儿将苹果送去。
当父母看到张国福上班时仍是揣着马铃薯时,他们心疼
了,商议着回自己的老家。张国福说什么都不让。可是,听
凭张国福如何哭求,如何膜拜,他的父母去意已决。没有办
法,张国福只好将老人剩下的5斤全国粮票拿出来还给他们:
“爹!娘!这剩下的5斤全国粮票带着吧,眼下这么困难,
能解决点问题的。”
父母仍然是父母,心疼儿子胜过自己:“你留着用吧,
不要考虑咱们,咱们都老了。”
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他们最后的诀别!
二位老人离开鹤岗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在原籍吉林省榆
树县接踵归天。亲人们记得,他的母亲病危时,老人想着儿
子,昏睡中还在叨念着张国福。亲人们都在指责他。当亲人
们将打到十三厂时,张国福手握话筒,肩膀就像灌了铅一样,
怎么也放不下,眼睛被泪花模糊了。
可是工作在等着他。他一咬牙,抹了抹眼泪,又向押运
车走去。卸货一结束,张国福急匆匆地向鹤岗电报室跑去,
嗓子就像有一团棉絮堵着,什么都说不出来了。他在电报纸
上写道:妈妈,儿子工作太忙,希望你保重。第二天上午,
亲人们接到了他的电报。当亲人将电文读给母亲时,老人家
这才安然地闭上了眼睛。
不到半年时间,张国福的父亲因积劳成疾身患癌症,在
“我儿子他们过得还好吗”的呼喊声中,遗憾地离开了人世。
得知这一消息以后,张国福一下子瘫坐在地上,任泪水
肆意横流。
也就是从那一年起,每当清明节来临,张国福都要带着
父母留给他的五斤全国粮票,和一瓶白酒,来到郊外的十字
路口,冲着家乡方向,将五斤全国粮票铺在供桌上,他流着
泪水,燃烧着冥纸。随着冥纸化作一缕缕青烟,随风而逝,
张国福心中无尽的痛老是汹涌而来,使他长跪不起。
四、捡回两条生命的“爸爸”
张国福虽然在战争年月里是一名敢拼敢杀的“孤胆英
雄”,可是,他在和平时期却变了个样,有时候心思细腻,
还有一副古道热肠。
张国福前后院的邻居们都十分清楚地记得,无论谁家有
什么事情,比如拉个秋菜、盖个门房什么的,不用你特意打
招呼,只要他遇见了,保证放下手中的活计就去帮忙。谁家
屋子漏雨了,他就主动去苫瓦。谁家下水道堵塞了,他就主
动去掏。谁家一有个红白喜事,第一个来到现场的就是张国
福。冬季下雪了,他早早起来就把周围的小道全都给扫出来。
夏天一下大雨,他披着雨衣,手拎着铁锹,将院外的排水沟,
和邻居家的,全都理顺。
周围的人们更是念念不忘张国福的一段动人故事——
—
那仍是张国福的小女儿三岁时,突然患上了肠粘连,病
情十分危急。在老伴儿陪着小女儿持续住院几个月的时候,
奄奄一息的小女儿接到了病危通知书。同一病房还有一名小
女孩,也因为患有流行的“脑肝”,一同被医护人员抱到医
院的太平间里等待死亡。
当张国福押运火药原料回到十三厂后,连家门都没有
进,直接奔向了鹤岗人民医院。一推门,只见老伴儿抹着眼
泪,默默地整理着小女儿的衣物。他一把将老伴儿的肩膀扳
住,高声地问:“我的女儿呢?”
老伴儿再也忍不住心里的悲痛,“哇”地大哭起来:“咱
们的女儿已经不行了,扔在医院太平间里了!”
“什么?”张国福睁大了眼睛,喊了起来:“这不可能!
我的女儿不能死!”
说完,张国福大步流星地朝着医院太平间跑去,他什么
都顾不得了。撞开太平间的房门,冲进去,张国福用急切的
目光寻觅着小女儿。只见一个熟悉的目光在眨动着,张国福
快速上前抱起女儿,声音梗咽地只说了一句:“我的孩子!”
当张国福转身向门外走去时,并排紧挨着的白床单上,
还有一个小生命痛苦不堪地伸展了几下胳膊,从嗓子眼里发
出了一声低低的呻吟。张国福仔细一看,小女孩没有死,还
有口气。他仔细识别了一下,这不是同一病房里的小女孩
么?这怎么得了,不能让小小的生命在我眼皮底下死掉!张
国福左手抱着自己的小女儿,右手抱着邻床的小女孩离开太
平间。当张国福推开医院病房时,正在病房里处置小女孩后
事的年轻夫妇惊呆了:“我的女儿,你怎么抱回来了?”
张国福将女儿交给老伴儿,用手指着小女孩:“兄弟啊,
你们的女儿没有死呀!只要有一口气,咱们就得把孩子抢救
过来呀!”
小女孩的母亲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我的女儿患的是‘脑
肝’,没有救了!”
张国福生气地说:“你作为母亲,就这样把孩子扔进太
平间无论么?我可告知你们,省会**医科大学的专家教授巡
回医疗组,已经来到咱们鹤岗了。我看,你们随着我,一路
找他们好好地治一治。咱们就当‘死马当做活马医’,还不
成么?”
听到张国福的肺腑之言,年轻夫妇什么话都不说了。他
们卷起了行李,抱起了小女孩,风风火火地随着张国福来到
**医科大学专家教授医疗组的驻地。张国福连喘带喊地将两
个孩子抱到一名女教授眼前,向她求救,并说明了来意。
女教授首先为张国福的小女儿进行了诊治,然后,摘下
听诊器严厉地批评说:“你是怎么当父亲的?孩子都已经病
到这种境界了,怎么才来找咱们?”
张国福只好一个劲儿地颔首承认自己的不是。女教授吩
咐其他医护人员,将他的小女儿抱上手术台。此时,已是晚
上10时左右。手术室外边的张国福,焦急地在走廊里不断
地踱着步,额头上的汗水不断地流。
天亮了!医护人员带着一身的疲惫,从手术室里走出来。
张国福正要问女儿情况如何,身后推出来一辆手术车。一个
小生命,挣扎着撩开了白被单,伸出一双小小的手掌,微弱
地喊了一声:“爸爸!”
张国福抚摸着女儿的柔发,老泪纵横:“爸爸在这儿呢,
你活下来了!等你好了以后,爸爸带你去押运火药,你干不
干?”
小女儿甜甜地望着爸爸,在手术车上尽力地址了颔首。
他还惦念着那一个小女孩。到一楼病房,一眼就看见年
轻夫妇正守在小女孩跟前。年轻夫妇见他进来,微笑地址着
头:“大哥,你让咱们如何感激你呢?咱们的女儿已离开了
危险。”
从那以后,张国福除精心照料和护理自己的女儿之外,
常常在一楼和二楼间来回走动,不时关心着那个小女孩的病
情。为了避免手术后刀口感染,张国福破天荒地向十三厂领
导请了假护理病人。在医院病房里,他成天将洗衣板摆平,
将小女儿放好,用手端着一步不离地看护着。有时,他把小
女儿放在洗衣板上端着,来到一楼病房,询问小女孩的病情。
张国福的女儿恢复到第15天时,伤口出现了微红,小
女孩也有轻微昏迷的症状。医生告知张国福,两个孩子必需
服用消炎药。不然,很危险。
当他得知只有青霉素能治病时,他去找鹤岗人民医院院
长。他跪在院长眼前哭诉。在其苦苦请求下,院长终于特批
了两支药。
当两支青霉素随着医护人员的针管,慢慢注入两个孩子
的肌体时,张国福就像千斤重任一下子卸掉一样,软软地坐
在床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后来,张国福在朋友和医护人员的提示下,利用休假时
间,徒步来到宝泉岭农场和十里河农场,别离在民间讨取了
根治炎症和“脑肝”的偏方。可是,他到十里河农场时,不
小心被一条大青狗咬伤了大腿。他只在伤口处抹了点烟袋油
子,在午后又返回了鹤岗。当他回家时,大腿已经肿得连袜
子都脱不下来了。他没有叫一声苦,赶紧将偏方送到小女儿
和小女孩眼前。
通过两个多月的医治,经哈医大专家医疗组复查,两个
孩子大体痊愈。小女孩十分可爱地拉着张国福的手,甜甜地
叫了一声:“爸爸!”他差点没有反映过来。可在1965年,
年轻夫妇带着他们的小女孩离开鹤岗,投亲到了唐山市。就
在1976年的“大地震”中,一家三口人全数遇难。取得这
一噩耗后,张国福和他的全家人悲哀了整整三年多。至今,
当人们一提起小女孩时,张国福的眼圈老是红红的。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13:46: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47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