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康复治疗学专业》2017年春季招生
考试大纲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康复治疗学专业
2017年2月
2
人体生理卫生
第一章人的身体
一、人体的分部和体腔
(1)人体通常分为5部:即头部、颈部、躯干部、上肢和下肢。
(2)人体内较大的腔
头部的颅腔
胸腔
躯干部的体腔
腹腔
腹腔
盆腔——腹腔的最下部
二、人体的基本结构
八大系统及其主要功能
运动系统——运动、支持和保护。
循环系统——运输体内物质
消化系统——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
呼吸系统——吸入氧和呼出二氧化碳
泌尿系统——泌尿和排尿
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通过激素的作用,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生殖系统——生殖。
第二章运动系统
第一节骨的结构
一、骨的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
1.骨膜:位于骨表面的一层结缔组织膜,其内分布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神经,血管中的血液对
骨有营养作用;其内还有成骨细胞,对骨的生长和再生(骨折后骨的愈合)有重要作用。
2.骨质:分骨密质(位于长骨的骨干,致密、坚硬)和骨松质(位于长骨的两端,呈蜂窝状、
疏松)两种,是骨的主要部分,使骨能承受一定的压力和张力。
3.骨髓:分红色骨髓和黄色骨髓两种。人在幼年时,骨中的骨髓均为红色骨髓,随着年龄的
增长,骨髓腔中的红色骨髓转变成黄色骨髓,失去造血功能。当大量失血时,黄色骨髓又可
转变成红色骨髓恢复造血功能。骨松质中始终存在红色骨髓。
第二节骨骼
一、人体骨骼的组成
人体的骨骼由206块骨连结而成,其中颅骨29块,躯干骨51块,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
块。
1、颅骨包括:脑颅骨(如额骨、顶骨、枕骨等)和面颅骨(如颧骨、上颌骨、下颌骨等),
主要保护脑及眼等器官。
2、躯干骨由肋骨(12对)、胸骨(1块)和脊柱组成,脊椎包括:颈椎(7)、胸椎(12)、
3
腰椎(5)、骶椎(5)尾椎(3~5),成年后,骶、尾椎分别融合成骶骨和尾骨。
3、上肢骨包括肩胛骨、锁骨、上臂骨(肱骨)、前臂骨(尺骨、桡骨)以及手骨(腕骨、
掌骨、指骨)组成。
4、下肢骨包括髋骨、大腿骨(股骨)、膝盖骨(髌骨)、小腿骨(胫骨、腓骨)以及足骨
(跗骨、跖骨、趾骨)组成。
第三节关节
1.关节的基本结构: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1)关节囊:由坚韧的结缔组织构成,它包绕着整个关节,使相邻两骨牢固地联系在一起,
关节囊内还有坚韧的韧带,对关节起加固作用。
(2)关节腔:是由关节囊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内有关节囊内壁分泌的滑液,可
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活动灵活。
(3)关节面:两个相邻骨的接触面,凸起面叫关节头,凹进面叫关节窝;关键面上覆盖着
关节软骨,可以减少运动时两关节面之间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振动。
关节的特点是既坚固又灵活。
第四节骨骼肌
一、骨骼肌的收缩特性
1.骨骼肌的结构:由肌腹和肌腱组成。肌腹有收缩能力,肌腱无收缩能力。
2.收缩特性:
肌肉受到刺激,就会发生收缩;停止刺激,肌肉就舒张。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
完成各种动作。
注意:
骨骼肌两端的肌腱不是固着在一块骨上,如果固着在一块骨上就不能产生运动,因此要明确
骨骼肌两端的肌腱必须分别固着在两块或多块不同的骨上,并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这样骨
骼肌接受刺激后产生收缩时,就能牵动骨围绕关节活动。
注意:
人体的任何动作,都不是一块肌肉或一个肌群所能完成的,而是由多块肌肉或多个肌群在神
经系统的同一支配下,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完成的。例如,膝关节的屈伸运动:当屈肌群收
缩时,伸肌群舒张,便能产生屈膝动作;伸膝动作则正好相反。在上述屈伸运动中,屈肌群
诸肌协同动作,是协同肌;伸肌群诸肌也是协同肌,而屈肌群与伸肌群在作用上是相互对抗
的,是拮抗肌。这两群互相拮抗的肌肉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拮抗肌之间的协同或拮抗
关系,不是绝对的,是可以转化的。例如,人体在维持直立姿势时,则上述屈肌群和伸肌群
都是共同收缩的。这时,它们就由拮抗性协作关系(一方收缩,一方舒张,协作完成动作)
转化为协同性协作关系(双方共同收缩,或共同舒张,协作完成动作)。
第三章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血液
一、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1.血液的成分和功能比较
成分形态和结构特点成年人正常值寿命主要功能
血浆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占血液总量50%左右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
和废物
4
血
细
胞
红
细
胞
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
(成熟后),细胞里有血红蛋
白
男性:5.0×
1012
个/升
女性:4.2×
1012
个/升
120天左
右
运输氧,也运输一部分
二氧化碳
白
细
胞
一般比红细胞大,有明显的细
胞核
(4~10)×
109
个/升
几小时至
几年不等
吞噬侵入人体内的细
菌,起防御、保护作用
血
小
板
比红细胞、白细胞都小得多,
无细胞核,呈圆盘形或椭圆形
(100~300)×
109
个/
升
10天左右受伤时促进止血,加速
凝血
2.机体中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血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量的总和。一个健康成年人的血量约
占体重的7%-8%。男性的血量约为5.0-6.0L,女性约为4.5-5.5L.
3.血液的功能:1)运输功能,血液是体内重要的运输工具,通过血液的循环流动把肺吸入
的氧气和消化管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并将其代谢产物二氧化
碳、尿素、水等运输到肺、肾和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
2)维持内环境稳定
3)防御和保护功能,血浆中有许多免疫物质、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具有对抗、消灭侵入
机体的病原体和异物的功能。
4)调节体温:血浆中水比热大,可吸收大量的热量,有利于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4.红细胞
人和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双凹圆盘状,平均寿命为120天。主要功能是运
输氧和二氧化碳。成年男性红细胞正常值(4.0-5.5)*1012/L,成年女性红细胞正常值
(3.5-5.0)*1012/L。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为120-160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浓度为
110-150g/L,红细胞运输氧的功能由血红蛋白完成。
5.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保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促进凝血过程,参与生理性止血过程。
6.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主要功能是通过吞噬、消化和免疫反应实现
对机体的防御保护功能。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
细胞。
7.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里面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红细胞之所以呈现红色,就因为含有血红蛋
白。成年人每100ml血液里血红蛋白的含量,男子平均为14克左右,女子平均为12克左
右。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
易分离。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此外,红细胞还能运输一部分
二氧化碳。
8.动脉血和静脉血
动脉血和静脉血都是血液,区别在于它们含氧的高低及颜色。动脉血中红细胞上的血红蛋白
与氧结合,含氧高,颜色鲜红,而静脉血中红细胞上的血红蛋白与氧分离,含氧低,颜色暗
5
红。
9.血浆和血清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血清是血液凝固后,血块周围出现的淡黄色透明的液体。血液在
凝固过程中,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在血小板释放的促使血液凝固的物质作用下,变成了纤维
蛋白。因此,血浆和血清的最大区别是,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因此,可以说血液包含血
浆;血浆包含血清;血清是除去纤维蛋白原的血浆。
10.血液凝固和红细胞凝集
血液由溶胶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的血凝块,这一现象称为血液凝固。红细胞凝集是指红细胞上
的凝集原与血清中的凝集素发生的凝集反应,致使红细胞凝集。
11.贫血
当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时则称为贫血。
贫血患者由于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低,影响到体内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常常表现出精神不振、
容易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现象。贫血患者注意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
12.血型
人类红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的特异糖蛋白抗原,称为凝集原。血型即是根据红细胞膜上存在的
特异抗原类型进行分类的。
ABO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凝集原与B凝集原而将血液分为四种基本类型。红细
胞膜上只含A凝集原者其血型为A型,红细胞膜上只含B凝集原者其血型为B型,AB两种
凝集原都有为AB型,AB两种凝集原都没有为O型。
第二节血管和心脏
一、血管
种类定义功能管壁官腔血流速
度
分布
动脉把血液从心脏输
送到全身各部分
的血管
离心送血厚,弹性
大
较小快多在较深
部位
静脉把血液从全身各
部分送回心脏的
血管
向心送血薄,弹性
小
较大,常有
静脉瓣
慢深层和浅
层部位
毛细
血管
连通最小的动脉
和静脉之间的血
管
血液
物质交换
组织细
胞
极薄,只
有一层上
皮细胞
最小最慢全身各组
织器官中
二、心脏
1.心脏的位置、大小、形态
位于胸腔中部左下方,夹于两肺之间。形状像桃子。大小跟本人的拳头差不多。
2.心脏的结构
(1)心脏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2)心脏分为
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四个腔。同侧的心室和心房相通。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
心室连通肺动脉,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3)心房与心室之间有
6
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向动脉开,这就保
证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些特点与心脏的功能相适应。
3.心率
心脏的单位时间内(一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做心率。成年人的心率平均为75次/分,正常
变动范围一般为60~100次/分。
4.血压: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称为血压。
第四章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营养物质
一、营养物质
作用——主要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为人体生长发育、组
织更新提供原料;也可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蛋白质来源——瘦肉、鱼类、蛋类和谷类等食物
作用——为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提供能量;是构成细胞的一种成分。
有机物糖类
来源——食物、谷类等食物
作用——主要作为备用的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
脂肪
来源——肉类食品和烹调油
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参与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
无机物
作用——构成人体的组织
无机盐
来源——肉类、奶类、蛋、鱼类、豆类、蔬菜和海带等食物。
第二节消化系统的组成
口腔:咀嚼食物,初步消化淀粉,协助吞咽
咽:借助咽壁内肌肉的收缩,将食团挤入食道
食道:借助本身的蠕动,将食团向下推移入胃
消化道胃:暂时贮存食物,初步消化蛋白质,并继续消化大部分的淀粉,消化食物
和吸收少量的水和酒精吸收营养物质
小肠: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总面积大(有皱襞、绒毛),肠内含的消化酶种
类多,食物停留的时间长,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肛门:直肠的末端,粪便的排出口
7
唾液腺——分泌唾液(内含唾液淀粉酶)
胃腺——分泌胃液(内含胃蛋白酶)
消化腺肝脏——分泌胆汁
胰腺——分泌胰液(内含胰淀粉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
肠腺——分泌肠液(内含肠淀粉酶、肠麦芽糖酶、肠脂肪酶、肽酶)
第三节营养物质的吸收
1.消化是指食物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
消化的方式可分为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
吸收是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1.胃——吸收少量的水和酒精
2.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3.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第五章呼吸
第一节呼吸系统的组成
鼻腔:清洁、温暖、湿润空气
咽:空气、食物共同经过的地方气体进出的通道
呼吸道喉
气管气体畅通
支气管
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①呼吸道:鼻、咽、喉;气管、主支气管②肺
功能:进行气体交换。
1、注意:
(1)当感冒时,鼻粘膜肿胀、充血、分泌物增多,可造成鼻塞、呼吸不畅、流涕、嗅觉减
退等症状;另外,鼻腔周围的头内有腔隙,都与鼻腔相通,感冒引起鼻炎后,严重时腔隙内
的黏膜发炎,还可引起头痛,因此要注意保护鼻黏膜。
(2)咽部是气体和食物进入食道的交叉部位,吞咽时,喉向前上方移动,会厌软骨盖住喉
口,防止吃饭时食物误入气管。若吃饭时说笑,由于会厌软骨盖不严喉口,食物就有可能落
入气管,因而引起剧烈的咳嗽,甚至危及生命。所以一定要做古训所讲的“食不言”,进食
时切勿谈笑。
(3)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有三条:一是肺泡数目极多,约3~4亿个,总面积可达100
平方米,增大了与气体的交换面积;二是肺泡壁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气体的
扩散;三是肺泡壁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大量的弹性纤维,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
行气体交换及弹性回缩。
2、呼吸频率:每分钟时间内呼吸的次数;成人呼吸频率的正常范围是12~18次/分。
3、呼吸的意义:1)吸入氧将体内的有机物不断地分解,释放出能量,供给人体进行各项
生理活动和维持体温的需要。2)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不断地排出体外。
8
第二节煤气中毒及其预防
1.煤气中毒即一氧化碳中毒。
2.原因: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大200倍,且极不易分离。
3.预防:室内通风,煤炉用烟筒。
注意:
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和气味的气体,不易被人发觉,它是在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煤不完
全燃烧而产生的。因此,用煤炉取暖,一定要装烟筒,且保证排气良好,以防煤气中毒。
第三节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
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适宜的体力劳动
能够增多参与气体交换的肺泡数目,使肺活量增大。
注意:
长期参加体育锻炼和适宜的体力劳动,能加强呼吸肌的收缩力量,扩大胸廓的活动范围,使
参与呼吸的肺泡数目增多,其结果是肺活量增大,呼吸功能加强,促进了肺的发育。
二、讲究呼吸卫生
1.保持环境中空气的新鲜、清洁。
2.要用鼻呼吸。
3.不随地吐痰
注意:
(1)跑步时不宜用鼻呼吸:跑步时人体对氧的需要量增加,如果跑步时只用鼻呼吸,将满
足不了人体对氧的需要量,此时,势必迫使呼吸肌加强活动,加快呼吸频率,以提高肺的通
气量,来满足人体对氧的需要,其结果是,呼吸肌较快的产生疲劳,反而影响氧的供应。因
此,人们常常在跑步时注意呼吸动作的节奏,适当的张口协助鼻进行呼吸。但是,在严冬时
进行跑步,注意口不宜过大,这样可以使吸入的冷空气经口腔时得到温暖,从而减少对呼吸
道和肺的不良刺激。
(2)不随地吐痰:痰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病菌,痰咳出来并干燥以后,其中的病菌就随着尘
埃漂浮在空气中,如被健康人吸入,就可能引起疾病。
三、吸烟的危害
注意:
烟雾中的尼古丁或一氧化碳、焦油等可以抑制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黏膜上纤毛的运动,使
痰液不能及时排出,降低呼吸道的净化作用,使呼吸道易受病菌的侵蚀。
第六章排泄
一、排泄的概念和途径
1.概念:人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2.途径
皮肤:部分水和少量无机盐、尿素以汗液的形式排出及时排出代谢废物,防止积累
呼吸系统:二氧化碳和少量水以气体的形式排出影响危害生命
泌尿系统:绝大多数无机盐、水、尿素以尿的形式排出
注意:
9
(1)代谢终产物指的是尿素、尿酸、肌酐、胆色素、二氧化碳和多余的水、无机盐,以及
进入人体的异物等。食物残渣(粪便)未进入人体内环境,不是代谢终产物。
(2)水可以通过三条途径排出;二氧化碳只能由呼吸系统排出;无机盐、尿素、尿酸可以
通过皮肤和泌尿系统两条途径排出。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
位置:腹后壁脊柱两旁
肾小球
肾肾小体肾单位:形成尿液
皮质肾小囊
结构肾小管——————形成尿的场所
髓质
集合管————————————————
肾盂————————————————————
输尿管:将尿输送到膀胱
膀胱:暂时贮存尿——排出尿的通道
尿道:是尿从膀胱排到体外的通道
三、尿的形成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滤过血液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重吸收有用物质(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一部分无机盐)
3.肾小管的分泌作用——分泌氨,同剩余废物共同形成尿。
四、尿的排出
肾脏尿液输尿管尿液膀胱暂存尿道尿道括约肌舒张(体外)
注意:
(1)排尿的意义不仅在于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解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含量,维持
细胞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作用。
(2)当膀胱内尿液贮存到一定量时,引起排尿反射,这时平时处于收缩状态的尿道括约肌
舒张,出口开放,尿就从膀胱里流出,经尿道排出体外。
第七章新陈代谢
一、代谢过程
1.新陈代谢
同化作用:生物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并且
贮存了能量,这种变化叫做同化作用。
异化作用:与此同时,构成身体的一部分物质不断地分解,同时释放出能量,并且把分解所
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这种变化叫做异化作用。
新陈代谢: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同时不断地进行着,共同组成了生物体的新旧更替的过程。
简单地说,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
量的转变过程,叫做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在新陈代谢的基础
上,生物体才能表现出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和变异等种种其他基本特征。
10
二、新陈代谢的意义
是人体和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注意:
人体的新陈代谢,是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控制下进行的,其中神经调节起着主导作用。
第八章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是机体感知和认识事物的首要器官,有感受器和辅助装置构成。感受器接受内外环
境变化刺激后,转变为神经冲动,沿特定的神经传导路传导至达大脑皮质特定的功能区而产
生相应的感觉。
1.眼的构造。
眼球壁包括三层
外膜(纤维膜):前1/6为角膜,无色、透明,具有屈光作用,没有血管,但有丰富的感觉神
经末梢分布,感觉敏锐。后5/6是巩膜,乳白色,对维持眼球外形有重要作用。
中膜(血管膜):富含血管和色素,分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内膜(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感光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
(二)眼的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眼折光异常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
2.耳的结构
外耳:耳廓、外耳道、鼓膜
中耳:鼓室、咽鼓管、乳突小房听小骨
内耳:有耳蜗和前庭器官两部分组成,耳蜗的功能是感音换能,即能把传到耳蜗的声波机械
能转变成听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包括①骨迷路:耳蜗、前庭、骨半规管②膜迷路:
蜗管、球囊与椭圆囊、膜半规管
3.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包括气传导和骨传导。
气传导:声波-外耳道-骨膜-听小骨链-卵圆窗-内耳-内淋巴液振动-基底膜毛细胞
骨传导:声波-颅骨振动-内耳-内淋巴液振动-基底膜毛细胞
正常时:气导的传音效应>骨导
第九章神经调节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大脑
脑小脑
中枢神经系统间脑
中脑
脑干脑桥
延髓
脊髓
神经系统的组成躯体感觉神经
脑神经躯体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躯体运动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脊神经内脏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11
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实验——膝跳反射实验
概念: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反射感受器
神经结构——传入神经
反射弧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注意:
(1)膝跳反射时被实验者坐在椅子上,要让一条腿“自然”地搭在另一条腿上,切勿有意识
地用力,要放松。
(2)反射是在反射弧的基础上进行的,完成反射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的五部分缺损
一个也不能完成反射。
(3)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比较简单,它只是有两种神经元参与。某些复杂一些的反射弧,神
经中枢部分还有中间神经元,把传入和传出神经元联系起来。
(4)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不要只把运动神经末梢看作是
效应器,这一点与感受器不同。
三、人类的神经调节
反射的类型
1.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由大脑皮层以下各中枢参与完成,是低级的神经
调节方式。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人在非条件反射基础
上,在生活中形成的高级神经调节方式。
注意: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
两种反射的区别
非条件发射条件反射
实例吃酸杏,分泌唾液看到酸杏、分泌唾液
形成时间生来就有出生后获得的
刺激事物本身,如杏中的酸性物质事物的属性,如杏的颜色、形状
数量少而有限多而无限
反射弧固定不变不固定,可变
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以下的中枢:脑干和脊髓有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参与
神经联系永久、固定暂时、不固定
意义适应不变的环境适应多变的环境
联系非条件反射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础
注意: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发射基础上形成的,要想保持条件发射,就必须经常用非条件刺激(食
物)强化条件刺激(铃声)。
第十章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生殖
12
1.生殖——是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
2.男性生殖系统
睾丸——男性的性腺,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内生殖器附睾——暂时贮存精子,并且使精子成熟;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液体与精子组成精液
阴囊:内有睾丸和附睾,有保护作用;囊壁皮肤舒缩,可以调节囊内温度
外生殖器
阴茎:内有尿道穿行,并且开口于阴茎头;阴茎根部肌肉的收缩,可以协
助排尿和排精
3.女性生殖系统
卵巢——是女性的性腺,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和孕激素
内生殖器输卵管——输送卵细胞,是受精的场所
子宫——定期产生月经,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阴道——月经流出和胎儿产出的通道
外生殖器(即外阴)其中包括大阴唇、小阴唇和在阴道口处的处女膜。
三、受精
精子
受精卵
卵细胞
注意:
精子、卵子结合的部位在输卵管中,不要误认为在子宫中,然后受精卵依靠输卵管的蠕动和
输卵管纤毛的摆动到子宫内着床发育。
第二节发育
一、人体的发育分期
1.概念——是从受精卵形成胚胎并且成长为性成熟个体的过程
2.人体发育的分期
婴儿期(从出生到1周岁)
幼儿前期(1岁至3岁)
幼儿期(3岁至6、7岁)
童年期(6、7岁至11、12岁)
青春期(约10岁至20岁)
青年期(约18岁至25岁)
二、青春期的形态、功能发育
1.形态发育的特点:身高、体重迅速增长
2.功能发育的特点
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大大增强,分析、理解等能力迅速提高
心脏——重量增加,每搏输出量也增加,血压升高
13
肺——肺活量显著增大
三、青春期性发育
1.性器官的发育:由几乎静止的状态转入迅速发育状态
2.第二性征的发育
男性——长胡须、喉结突出,声调较低等
女性——骨盆宽大,乳房增大,声调较高等
注意:
(1)进入青春期,男性的睾丸体积开始增大,重量增加,内部结构逐渐发育完善,能够产
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并且开始出现遗精。女性的卵巢发育加快,重量增加,能够产生卵
细胞,分泌雌性激素,并且开始出现月经。
(2)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变声期,持续6~8个月左右,稚气的童音变为成年人的声音。在
此期间,要避免大喊大叫,防止呼吸道感染,少吃辣、凉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引起声带病变。
女孩乳房的发育是健康的标志,不要过紧束胸。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13:04: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45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