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1/13
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
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其中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就提供了这样
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积累基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课文学习
《湘夫人》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屈原在中国
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所创造出来的楚辞体对后人的影响巨大。今天就让我们一
起通过学习《湘夫人》,来体会屈原的文学风格。
一、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
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
统的前夕,“横那么秦帝,纵那么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
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
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X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
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
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
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
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
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
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
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作为一位
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
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
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
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
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
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二、诵读指导
1、此诗为男〔湘君〕女〔湘夫人〕对唱的乐歌。
2、诗中“兮〞字是衬字,无实义。在句中,将王言句分为前三后二两个节拍,或将四
言分为前二后二两个节拍。
3、本诗的基调是幽怨、哀婉。
三、基础知识
word
2/13
1、读准以下词语的音。
渚〔〕眇〔〕罾〔〕潺〔〕
袂〔〕汀〔〕遗〔〕搴〔〕
〔答案提示:zhǔ、miǎo、zēng、chán、mèi、tīng、wèi、qiān〕
2、理解以下句中加红词语的含义。
〔1〕帝子降兮北渚
〔2〕与佳期兮夕X
〔3〕罾何为兮木上
〔4〕蛟何为兮水裔
〔5〕朝驰余马兮江皋
〔6〕葺之兮荷盖
〔7〕时不可兮骤得
〔答案提示:〔1〕水边的浅滩〔2〕X设罗帐〔3〕鱼网〔4〕边〔5〕边〔6〕编草盖房
子〔7〕轻易
3、理解以下语句的含义。
〔1〕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2〕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3〕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X。
〔4〕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答案参考后面的译文〕
四、内容梳理
《九歌》是一组想象力十分丰富、文辞非常优美的抒情诗歌,带有浓厚的楚国民间文学色
彩,反映了当地巫风盛行的情况。《湘夫人》就是《九歌》中的一篇。作为《湘君》的姊妹
篇,《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
惆怅和迷惘。
歌辞的第一段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
第二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第三段纯粹是湘君幻想中与湘夫人如愿相
会的情景。最后一段,写湘君在绝望之余,也像湘夫人那样情绪激动,向江中和岸边抛弃了
对方的赠礼,但表面的决绝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相恋。他最终同样恢复了平静,打算在耐心的
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历程。他在汀洲上采来芳香的杜假设,准
备把它赠送给远来的湘夫人。
五、问题探究
1、结合“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分析一下本诗的主旨。
这首诗写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和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
失望多于希望的情况下,又透露出不可抑制的哀怨、焦虑之情。这一切也正是屈原自身的写
照。屈原有崇高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屡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
未悔。
2、此诗开头所渲染的气氛有什么作用?
开头所表现出来的凄凉、冷落的景色,衬托了人物的惆怅、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
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
3、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表面了他什么
样的心情?
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这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
执著、深挚的爱情,以及期待共同生活的美好愿望。描写越细致,愈见湘君对湘夫人之情深。
word
3/13
六、能力训练
1、以下选项中的句子与原文不一致的是〔〕
A、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B、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C、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X。
D、闻佳人兮召予,将滕驾兮偕逝。
2、以下说法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两句属于白描,表现出了一种广阔而雄浑的景象。
B、《九歌》中的内容大多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而保留下来。
内容以叙事为主。
C、“鸟何萃兮薠中,罾何为兮木上。〞这两个问句表现了自然现象的错位和颠倒,比喻
诗人评价公的爱情不顺利,愿望得不到实现。
D、主要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
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加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著。
参考答案:1、D2、B
译文:
美丽的公主快降临北岸,
我已忧愁满怀望眼欲穿。
凉爽的秋风阵阵吹来,
洞庭湖波浪翻涌树叶飘旋。
登上长着白薠的高地远望,
与她定好约会准备晚宴。
为何鸟儿聚集在水草间,
为何鱼网悬挂在大树颠?
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
眷念公主却不敢明言。
放眼展望一片空阔苍茫,
只见清澈的流水潺潺。
为何山林中的麋鹿觅食庭院,
为何深渊里的蛟龙搁浅水边?
早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
傍晚就渡水到了西岸。
好像听到美人把我召唤,
多想立刻驾车与她一起向前。
在水中建座别致的宫室,
上面用荷叶覆盖遮掩。
用香荪抹墙紫贝装饰中庭,
厅堂上把香椒粉撒满。
用玉桂作梁木兰为椽,
辛夷制成门楣白芷点缀房间。
编织好薜荔做个帐子,
再把蕙草X挂在屋檐。
拿来白玉镇压坐席,
word
4/13
摆开石兰芳香四散。
白芷修葺的荷叶屋顶,
有杜衡草缠绕四边。
汇集百草摆满整个庭院,
让门廊之间香气弥漫。
九嶷山的众神一起相迎,
神灵的到来就像云朵满天。
把我的夹袄投入湘江之中,
把我的单衣留在澧水之滨。
在水中的绿洲采来杜假设,
要把它送给远方的恋人。
欢乐的时光难以马上得到,
暂且放慢步子松弛心神。
《拟行路难〔其四〕》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际上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这种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
中,就成了这个时期的一个特色。鲍照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代表。
一、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鲍照(约415~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某某郯城〕。鲍照一
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那么是诗歌,其中乐府
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二、诵读指导
此诗为歌行体。句多长短相间,诵读时要读出时缓时急的节奏。诗的最后两句是抒情的
高潮。
三、基础知识
读准以下加词语的音。
酌〔〕踯躅〔〕
四、内容梳理
诗的开头用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
运也不同。这两句诗隐含了作者的不平之气。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
“行叹复坐愁〞。当然,这种愁又哪难消除呢?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第七句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现了抗争,这一句是一个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
向了高潮。第八句又是一个转折,表现了诗人的“不敢言〞,如此无可奈何,对比中表现了
诗人内心中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泻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
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这自然生愁〞〔《古诗源》卷十一〕。在平淡的外表下
蕴含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
五、问题探究
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作者对于“命〞有什么样的看法?
作者认为命运非常不公平,但是没有办法去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六、能力训练
以下有关本诗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本诗是表现了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流露出了他的无比巨大的愤懑与
word
5/13
不平。
B、开头写水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动,其实表现了作者认同人的贵贱是由家民门第所
决定的。
C、“举杯断绝歌路难〞中的“断绝〞往往被后人理解是指歌断绝。
D、鲍照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B
《蜀相》
诗作背景
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某某之时。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某某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三国时蜀
汉丞相诸葛亮力扶王室,志清宇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形象,成为后世忠君爱国的
士大夫们崇拜学习的榜样。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
的。
内容分析
这是一首感情极为浓烈的政治抒情诗。诗的前四句,描写祠堂之景,在描写中隐然流露
出同样是忠君爱国者的杜甫对于诸葛亮的迫切仰慕之情。诗起首联两句,总领全篇,从远观
的角度由全貌着笔作概括叙写,自为问答,诗人以近乎口语化的诗句点出了武侯祠堂的地理
位置和古柏森森的自然环境,一个“寻〞字,道出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堂的心绪。
颔联二句,近写祠庙荒凉之景,“映阶碧草〞、“隔叶黄鹏〞突出了春色之怡目,好音
之悦耳。然诗人用一个“自〞、一个“空〞,那么突出了丞相祠堂却是如此凄凉寂寞,虽然
盎然的春色固然美好诱人,也少见有人来。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
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便显得前后紧密呼应,感情十分真挚强烈。
诗的后四句是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颈联〞两句,诗人笔锋一转,胸臆直泄,以
高度凝炼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生活际遇、政治理想和辅国功业。“三顾〞句令人想起
三顾茅庐和隆中决策,“两朝〞句更令人想起诸葛亮辅佐先主X备、后主X禅两朝,取两川、
建蜀汉,白帝托孤、辅佐X禅的情形。诸葛亮可以说是殚精竭虑,忠贞不渝,尽了“老臣〞
之心。透过诗人的饱含深情的诗句,诸葛亮这位“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丞相的一生的
事业,以及他对后人的感召力量,得以充分表达,感人至深。
“尾联〞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可谓《蜀相》的“诗眼〞。
诸葛亮为兴复汉室,六出祁山终病死五丈原,可谓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饱经丧乱而屡失
意,也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怎能不激起失意英雄的仰慕和叹惋之情呢?这两句沉挚悲壮,
震撼人心。
问题思考
1、“首联〞点出了祠堂的地理环境,此联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心理?
一个“寻〞字道出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堂的心绪。隐然流露出同样是忠君爱国者的杜
甫对于诸葛亮的迫切仰慕之情。
2、“颔联〞中“自〞、“空〞两个字是此联之眼。其作用是什么?
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连与英
灵作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
3、本文以“蜀相〞为题,而不是“武侯祠〞,可知杜甫意在人而不在祠,但诗又分明
自祠写起,前四句写武侯祠,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诗人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而颂诸葛亮,
又是由写武侯祠引入的。
4、“三顾〞、“两朝〞、“出师〞、“英雄〞都是指什么?
word
6/13
“三顾〞指诸葛亮隐居隆中时,X备三顾茅庐,同他商讨天下大计。
“两朝〞指出山后,诸葛亮先是辅佐X备开创基业;X备死后,他又匡济危难,扶佐后
主X禅。
“出师〞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
“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思维拓展
1、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诗人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
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千古名句。“颈联〞对诸葛亮一生的高度概括,“颈联〞对
于“尾联〞是否起到一个感情铺垫的作用呢?
参考:这两句具有极高的概括性,本身便含有形象思维,能够唤起读者对于诸葛亮一生
的联想。既能寄托作者感情、又能启发读者激情的诗化的议论。从全诗抒情层次来讲,有这
两句的深沉悲壮,尾联再作痛心酸鼻的哀哭之语,才显得全篇精神振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
力量。
2、诗人满怀时事兴衰之感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写下这首《蜀相》。对于壮
志未酬者,它既是颂辞,又是挽歌。杜甫与诸葛亮虽不同世却思想相通,忧国忧民。结合杜
甫一生的政治际遇,来谈一谈你对杜甫的看法。
《书愤》
诗作背景
这首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
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
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
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
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总体把握
前四句是回顾往事,首联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
懂得世道的艰难,哪知道恢复中原之事竟频频受阻,受到投降派的阻挠、破坏;举行北望中
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大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气。接下来两句分叙两
次值得纪念的经历:瓜洲渡江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后四句感慨时世,“塞上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壮志未酬,鬓发先斑。《出师表》名
传于世,千百年来又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尾联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自己也会效法诸葛亮
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国之志至死不移。
具体分析
首联:诗歌一开始,将回到诗人年青时铁马金戈的记忆中。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
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孰料竟有奸人作梗、
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这个“愤〞字蕴涵在作者的自问中。
颔联: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
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
为干净、典型。
颈联:“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塞上长城〞喻能捍卫国家安全的人。“空自
许〞的“空〞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与愤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
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却无力回天,
又是何等的愤激和辛酸!
尾联: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
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
word
7/13
泄于诗中了。
问题思考
1、“楼般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只选取了几个关键名词,而无其它成分,
是否影响文意的表达呢?
诗歌不同于散文、小说,散文、小说不允许成分缺少,否那么就是病句。而诗词有时故
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简洁凝炼的修辞效果。这两句以高度浓缩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辽阔
宏伟的图画:在大雪飘飞的夜里,乘船抢渡瓜洲;在秋风瑟瑟的大散关,骑马挥刀与敌军厮
杀。诗人虽然省去了假设干词语,只选取了几个关键名词,但并不影响意义的完整表达,语
言凝炼,意境开阔。
2、题目“书愤〞是何含义?如何理解这个“愤〞字?
“书〞是书写的意思,“书愤〞即抒发内心的愤郁之情。诗人回顾早年岁月,追述现世
心情,诗人这一生,为国忧患,而始终壮志难酬,在垂老之余,自伤迟暮,慨于世事多艰,
小人误国,使得英雄无用武之地,怎一个“愤〞了得?整首诗歌,但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
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3、“谁堪伯仲间〞是说谁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呢?作者在结尾为什么要吟咏诸葛亮呢?
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
襟〞。千百年来又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呢?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
说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课后练习
选出对《书愤》这首诗分析错误的一项〔〕
A、诗中追述壮岁心情,自伤迟暮,慨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书愤〞即抒发胸中郁愤
之情。
B、“塞上长城空自许〞与“出师一表真名世〞这两句,都运用了典故,以明志向。“塞
上长城〞喻能捍卫国家安全的人,“空自许〞即不认为自己是这种人。
C、颔联追述了25年抗金的两次胜仗,借此感叹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一去而不可复得了。
D、“谁堪伯仲间〞是说谁能和诸葛亮相比呢?是作者追慕豪杰、壮心不已的思想情怀的
流露。
答案:B“空自许〞是认为自己是“长城〞,但却不能发挥作用。
思路拓展
历来各派的诗论家对“气〞字有着不同的解读,所以对诗歌的意境也就有着不同的评判。
诗中“气如山〞主要有两种解释:〔1〕积愤如山之重。诗人目睹北方大片山河被金人占领,
而南宋王朝不图恢复,故有此语。气,“悲愤〞。〔2〕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气
有“壮志〞之意,结合整体诗意以及上下文,请你谈谈对“气〞的理解。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诗作背景
正始(魏废帝曹芳的年号)时期,政治现实极其残酷:代表世族大地主利益的司马氏在逐
渐掌握魏国的军政大权后,与曹魏统治者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政权的斗争。他们大量杀戮异己
分子,造成极为恐怖的政治气氛。同时,司马氏集团为了掩饰自己的行为,并为夺取政权制
造舆论,又竭力提倡儒家礼法,造成严重的道德虚伪现象。以清醒和理智的思维,面对残酷
和虚伪的现实,知识阶层的精神痛苦尤为尖锐、深刻。这就是阮籍所处的时代背景。
诗人简介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某某尉氏县〕人,阮瑀〔建安七子之一〕之
子。据《晋书》记载,他“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博览群书,尤好老庄;嗜酒能啸,擅长
弹琴。“竹林七贤〞之一,有《阮步兵集》。
word
8/13
《咏怀》八十二首:《咏怀》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并非一时所作,格调高远,感慨
很深,内容多写自己对现状不满和无法摆脱的矛盾苦闷心情。《咏怀诗》反映了他的政治理
想,尤其是对人生问题的反复思考。由于处境险恶,他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含蕴隐约。
本篇是其中的第一首:写夜中难寐,苦闷彷徨之情。
关于“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时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X伶、阮咸、王戎的合称。
他们常集于山阳(今某某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
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在政治上,阮籍、X伶、嵇康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
康更因此被杀。相反王戎、山涛等那么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并成为其政权的心腹。
在文章创作上,以嵇康、阮籍为代表。
内容分析
1、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这两句所表露出诗人当时
的处境?
当时阮籍的处境亦十分艰难:曹魏、司马氏两种势力都极力拉拢他。他对司马氏的高压
统治十分不满,但又不能公开反对,只能用醉酒佯狂的办法来躲避矛盾。开头两句写半夜不
能入眠,于是起来弹琴。“不能〞即是说不是主观上不想眠,而是客观上不得眠,那么是因
为什么以致于诗人夜深都不得眠呢?诗人没有回答,而是荡开笔墨写弹鸣琴。诗人的这种回
避一是主观上的畏惧,面对司马氏残酷的政治清洗,死亡的阴影挥之不去,诗人想说而不敢
说。
2、“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这两句所描写的自然景色是清冷的,烘托出诗人怎样的
心情?
这两句写目之所见,身之所感。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窗帘照射进来,月光本来是静的,
但经过纱样的窗帘的折射,便有了动态的朦胧感。这里隐约朦胧的月光很像唐宋词中缥缈迷
蒙的烟,极易唤醒心中的哀情,勾起人生变幻无常的伤感。又因是“夜中〞之月,月光给人
以寒意,清风吹来,这层寒意便随之加深加重。寒风极易透过衣襟直达肌肤,继尔全身,这
种无处逃循的寒冷感,正是诗人身处乱世,孤零无所荫蔽,饱受惊惧侵袭的生动传达。清冷
的自然景色衬托了诗人孤独的伤感和忧思。
3、“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这两句写耳之所闻,目之所见。这两句有何内在的含义?
野外树林中的孤鸿、翔鸟的哀鸣不时传来,更是给这个不眠之夜增添了几分凄凉迷惘的
气氛。孤鸿乃失群之雁,是诗人自喻。名噪一时的“竹林七贤〞,在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下,
迅速崩化瓦解,诗人便似孤鸿,既是身之失群,更是心之失群,诗人的感慨无处诉说。而那
在月光下如鬼魅般飞来飞去的鸟儿,更暗示如影随身的惊惧感让诗人难有一时一刻的安宁。
夜自是喻指司马氏专权制造的恐怖氛围,在无边际的惊惧中,诗人的承受力已达极限,犹似
惊弓之鸟。
4、为什么说“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这两句是本文画龙点睛之笔?
最后两句写诗人最终未能释去心中之事,而要徘徊,但在徘徊之后,依然找不到一点光
明与温暖,终于绝望而“独伤心〞。在夜色中徘徊不定的,正是诗人那孤独的身影;听到的
是,诗人在深深而长长的悲叹:徘徊又能见到什么呢?言外之意是:四周满目之景色皆令人
生悲,自己追寻的东西却无处可见。于是说出全诗的主旨:只有忧伤伴我独自伤心。末句画
龙点睛,将前面诸句的意蕴一语道破,给全诗蒙上一层孤独忧伤的氛围。
能力拓展
法国作家谬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这可以作为这首名诗最好的注释。
结合本诗,谈谈本诗的艺术特色。
提示:1、集听觉、视觉及肤觉集中传达的欲排遣的孤独、惊惧和哀伤却感人至深。2、
word
9/13
诗人对梦魇式处境逃离的强烈欲望中,我们看到了深藏在绝望背后的对生活无比眷恋的目
光。3、动静结合的手法,拂衣之寒风、悲鸣之孤鸿、盘旋之宿鸟等形象,描绘出一幅清冷
而凄迷的夜景图,渲染出一种冷漠枯索的气氛。
课内测试
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开头两句以简畅之笔勾勒出诗人辗转难眠、无奈拨琴的形象,与下两句相结合,总
摄诗人“无聊之况〞。
B.三、四句的描写,以动写静,月光漂流,衣襟飘动,构成了一幅宁静悠远,清冷而
凄迷的夜景图。
C.五、六句中,孤鸿在野比作君子外放,翔鸟鸣林喻为小人在位,形象地反映了诗人
对现实的认识。
D.诗人以情观景,以景衬情,由近及远,层层变幻,生动地表现出他为搜求可以寄托
忧思、宣泄内心愤懑的思想活动。
答案:C
《杂诗十二首〔其二〕》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元亮,曾更名潜,浔阳柴桑〔今某某九某某南〕人。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田园诗人。他幼年失去父亲,家道中落。由于社会动荡,
早年一直没有出仕,后为贫穷所迫,陆续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等一些小官。为官期间,
尔虞我诈的官场使他认识到社会现实的黑暗,终于从彭泽令任上弃官归田。
陶渊明受时代思想和风气的影响,早年就有爱好自然的一面,所以在他政治理想破灭后,
他选择了洁身守志、栖身田园的道路。陶渊明归隐后亲自参加了劳动,与下层人民有了较广
泛的接触,同时对自然也更热爱了。在此基础上,他写出了大量赞美田园风光、赞美农村纯
朴劳动生活的诗篇。由于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的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的统一。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
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
内容分析
1、找出诗中的点眼之句。
日月掷人去,有声不获骋
2、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作者在文章中描写的意象有:夕阳、月亮、月光、风、夜、酒杯、孤影等。
作者在这首诗中写了自己长夜难眠,抒发了时光流逝、有志难酬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
寞。
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早梅
齐己
万木欲冻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观全诗,诗人写出了早梅的什么品性?
2.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诗人X谷读后说:“未假设‘一枝'
佳。〞你认为将“数枝〞改为“一枝〞好在哪里?
word
10/13
3.诗的一、二句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早梅的品性?
参考答案:1.不畏严寒,傲然独立。2.“一枝〞紧扣诗题,更能突出梅开之“早〞,
显出梅的不同寻常。3.对比,首联以“万木冻欲折〞与“孤根暖独回〞相对照,既点明梅
花生存的恶劣环境,又有力地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秉性,同时还照应了诗题的“早梅〞。
《一剪梅》
作者简介: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某某〕人。父李格非为
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
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
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
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创立了雅而不难、
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为婉约词的代表人之一。有《易安居士文集》、《易
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词作背景: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
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此词写于赵明诚外出之时,李清照自然不免
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诉于笔端,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
心情。
内容讲解
1、《白雨斋词话》将“红藕香残玉簟秋〞评为“不食人间烟火者〞。这句话起到的作用
是什么?
“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
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红藕香残〞,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也含有青春易逝,
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中,一个“独〞字表现了诗人的何种心情?
“独上兰舟〞,说明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
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一个“独〞字暗
示自己独居的处境,为下句的“愁〞作好铺垫。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中的“谁〞指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前两句是倒装句。这几句意思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
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谁〞,这里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
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
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
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说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
愁更极。
4、“花自飘零水自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受?
词人的思绪又由想象回到现实,并照应上片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眼前的景象是落
花飘零,流水自去。由盼望书信的到来,到眼前的抒写流水落花,词人的无可奈何的伤感油
然而生,尤其是两个“自〞字的运用,更表露了词人对现状的无奈。
5、如何理解“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表达了夫妇二人之间是心心相印呢?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诗人述及与丈夫身处两地,共处一种思绪之间,说明了
作者与丈夫的心灵感应同为一律。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
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
6、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假设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
内心的绵绵痛苦的。“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两者之间有着连接的关系。所以,
word
11/13
它能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这里,“眉头〞与
“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
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课内测试
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上阕的首句领起全篇,二到六句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
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
处境,暗逗离情。
B、“云中谁寄锦书来?〞此句为实写,惦念丈夫,望眼欲穿,诗人看到了鸿雁传书,画
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
C、“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
有情人的心灵感应,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充分表达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
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句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
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李煜《乌夜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
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
答案:B。诗人并没有看到了鸿雁传书这一情形,鸿雁传书借用了典故。
《越中览古》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某某秦安
西北〕人,至其父始迁绵州昌隆县〔今某某江油〕之青莲乡。天宝初至长安,供奉翰林,不
久被谗去职。安史乱起,因参加永王李磷〔应为王旁〕幕被牵连,长流夜郎,中途遇郝,晚
年往来金陵、某某间,客死当涂〔今某某马某某〕。性倜傥,喜击剑行侠,好纵横术,以X
良、谢安自况。诗与杜甫齐名,俊逸豪宕,富浪漫色彩,尤擅乐府歌行和五七绝句。乐府歌
行感情激荡,气势磅礴,开阖变化,不可端倪。绝句超妙俊逸,神韵天然。有《李太白集》,
《全唐诗》存诗二五卷。
诗作背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赞美越王勾践的一句
名言。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在受尽耻辱之后,回到国内,
发愤图强,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终于赢得民心,在公元前473年,勾践灭吴洗雪前耻。李
白在游览越中,有感于此事,遂成此诗。
内容讲解
1、诗人没有选取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来写,而选取了越王班师回国来这一片段来写的。
诗人选取了哪几个镜头进行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镜头一:战士还家尽锦衣。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
穿铁甲,而穿锦衣。“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骄
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镜头二:宫女如花满春殿。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起来,于是,花朵一般的美人,
就占满了宫殿,簇拥着他,伺候着他。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
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的气氛!
2、“只今惟有鹧鸪飞〞与前面三句是怎样的关系?这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前三句描述得是昔日得胜时无限的繁华与喜悦。而“只今惟有鹧鸪飞〞是眼前的实景,
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句话与前面三句形成鲜明的
对比,表达了作者慨叹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的历史思考:忘却昔日
word
12/13
的屈辱和苦难,陶醉于暂时的胜利和光荣,其结果只能使胜利化为乌有。
3、一般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本文却与众不同。这种写法,有何特色?
本文前三句一气呵成,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第四句突然转到反
面,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的也愈有力。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比较阅读本诗和下面一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1〕这两首诗有何相同之处?
这两首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都是以见今昔盛衰不同,令人而生感慨:
荣华无常之戒,即寓其中。从二者的表达手法而言,都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
〔2〕这两首诗有何不同之处?
前首从今月说到古宫人,后首从古宫人说到今鹧鸪,皆以见今昔盛衰不同,《越中览古》
以今日之凄凉反衬昔日之豪华,既吊古,又伤今。《苏台览古》那么写吴苑苏台虽已荒废,
而杨柳又发新绿,船娘们竞唱菱歌,春色宜人,春意盎然,除了西江明月而外,谁还记得吴
宫往事?吊古而并不伤今。蕴含深广。
〔3〕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谈谈你的理由与感受。〔答案略〕
《今别离》
清代出现了一些带有新时代气息的诗人。这些诗人一方面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另外一方
面又接受了一些西方的文学和教育。本诗的作者黄遵宪就是这样一位诗人,下面就让我们来
体会一些他所写的诗。
作者简介
黄遵宪(公元1848-1905年),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某某嘉应(今某某市)人。光绪二
年(公元1876年)举人。曾任日本使馆参赞、美国旧金山总领事、英国使馆参赞、新加坡总
领事等。回国后,于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任某某按察使,积极协助巡抚陈宝桢创办
新政,为近代变法维新运动的重要人物。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放归乡里。黄遵宪是当时“诗
界革命〞的代表人物,倡言只要有真情实感,“何必古人?我自有我之诗在矣〞。其诗内容
广泛,多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甚至将海外见闻以及近代科学的新事物写进诗中;不少作品的
语言趋向通俗化,但也有部分诗歌因强调语言的典雅而失之晦涩,表达了新、旧过渡的痕迹。
有《人境庐诗草》。
创作背景
光绪十六年〔1890〕,黄遵宪在伦敦任驻英使馆参赞,以乐府杂曲歌辞《今别离》旧题,
分别歌咏了火车、轮船、电报、照像等新事物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诗人巧妙地
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与传统思妇游子题材融为一体,以别离之苦写新事物和科学技术的昌
明,又以新事物和和科技技术之昌明,表现近代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本诗是第一首。
重点字词
须臾:短暂。
绸缪:这里是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倏:疾速,忽然。
留滞:路途阻塞。
内容分析
1、作者在诗中提及了哪些新生事物?
word
13/13
轮船、火车、轻气球。
2、作者在文章中把古今作了哪些对比,通过这些对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古人出行,坐车乘舟,速度有限,行止自由。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风驰电掣,来去无
情,离别之际,情何以堪。
3、“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别离之时,轮船驰去非常迅速,所送之人的身影一下子就不见了,对此只能望远兴叹。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13:00: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45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