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2年败光200万

更新时间:2023-01-03 12:58:11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3日发(作者:revenge第三季)

第1页共12页

[我出国留学和峰的故事]出国留学后和峰的故事

出国留学后和峰的故事一:名人屠呦呦获奖背后的努力故事

名人屠呦呦获奖背后的努力故事

今作为青蒿素研发成果的代表性人物,屠呦呦摘得了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

科学领域的诺奖、也成为中国诺奖获得者中的唯一女性。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经》中的名句,是屠呦呦名字的出处,而鹿

儿所食的那株野草,就是青蒿。这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她的人生注定要与青蒿

联系到一起,而这个国人企盼多年的诺奖,竟来得如此“中国风”。

造福人类的“中国神药”

“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在接受采访时,屠呦呦曾表示,“这是

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

群体。”

屠呦呦,这位以往“圈外人”感到陌生的宁波籍女科学家,因为发现青蒿

素——被誉为治疗疟疾的“中国神药”,进入公众视野,也进入了诺奖的视

野。

屠呦呦获奖

疟疾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据世界

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仍有92个国家和地区处于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发病人数

为1.5亿,死于疟疾者超过200万人。

青蒿素的成果,出自40多年前我国一项被命名为“523”的疟疾防治科研

项目。那个科研团队,包括7个省市、6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500名科研人

员,这其中就有来自中医研究院的屠呦呦。她被分在了中医药协作组,主要从

中医角度开展实验研究。

实验的过程漫长而复杂。光调查收集这一个过程,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

员便筛选了2022余个中草药方,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他们以鼠疟原虫

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这其中,青蒿引起

了屠呦呦的注意,它能有效抑制寄生虫在动物体内的生长,但疗效却不持续,

第2页共12页

为了找到答案,屠呦呦又一头扎进文献堆。

青蒿在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属我国南北方都常见的菊科草本植物。早

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它有所记载;李时珍的《本草

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中医方剂《肘后

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它的抗疟功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

汁,尽服之。”

古人为何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屠呦呦意识

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了实验过程,

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

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

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

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

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为了获证青蒿素对人体疟疾的疗

效,屠呦呦等人甚至勇敢地在自己身上首先进行实验。

除了屠呦呦,这些人的名字也应该被记住:临床上验证青蒿素抗疟功效的

李国桥,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并合成蒿甲醚的李英,率先研制复方蒿甲醚的周

义清等等,他们都是拯救全球疟疾患者的中国药学家。

值得注意的是,摘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凭借的是实实在在的成果,是造

福世界的疗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中药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研

究员寿旦说,屠呦呦早在2022年就获得被称为“诺奖风向标”的拉斯克临床医

学研究奖,同样是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

万人的生命。

振奋浙江科学界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段树民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不

容否认的是,这给中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带来启示,传统中药如果能与时俱

进,在研发、制药等各个环节不断引入现代制药技术,就能取得更加深远的世

界影响。”

第3页共12页

同时,在段树民看来,诺奖花落青蒿素也再度明确了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定

的“风向”:不仅重视基础学科研究,也鼓励应用医药科技的发展。“对我们

的应用研究是振奋和激励,鼓舞我们在应用领域去攀登更高的山峰。”

“这是中国自然科学特别是医学的零的突破,更重要的是让世界重新认识

了中药的价值。”寿旦对本报记者表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成为对中医

药工作者们的一剂“强心针”,身边的同事和同行从下午开始都在热聊着这个

话题。

寿旦告诉记者,40多年过去,青蒿素仍然发挥着巨大的效用,目前美、德

等发达国家仍在进行着青蒿素结构改变方面的研究,研发更加有效、更少副作

用的抗疟药物。“面对疟疾,当大多数的西药已经出现耐药性,靠开发青蒿素

找到新的药物,开辟了一条药物开发的新路途。”

“西药办不到的事情,也许我们的中药就能办得到。”在寿旦看来,源自

植物、动物、矿物的中药在疗效和减少副作用方面拥有着不小的优势,中药更

多地走向世界,有利于实现药物的多样性,更好地造福人类,青蒿素就是一个

成功的范例。

中国科学家因在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又是我们浙江

人,段树民表示: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开始,随着我国科研土壤的越发肥沃,随

着浙江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建设的不断推进,未来的精彩值得期待。“属于中

国、属于浙江人的第二个乃至更多的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

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的大屏

幕显示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的科研成果。图左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记载了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药用价值。新华社发

挂念母校的老校友

“我已经接到了50多个电话,有表示祝贺的,有要求采访的。”宁波效实

中学校长周千红说,他的电话已经打得发烫了。但从他略显疲惫的声音中,仍

能很容易地感受到抑制不住的喜悦。

在北京时间5日下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宣布之前,周千红坦言并没

有太关注结果。“在各大网站的预测报道中,热门人选都是些外国人。”直到

第4页共12页

从电视机里看到屠呦呦获奖的新闻,他仍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屠呦呦,正

是效实中学48级的学生。

“2022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时,我们师生就盼望着这位校友能再拿到诺

奖,因为很多拉斯克奖的获奖者最后都拿到了诺奖。”周千红说,也正因为

此,效实中学的师生们对每年颁出的诺奖都多了份牵挂,而在学校,这个老校

友发现青蒿素的事迹也激励着不少学生走上了科学之路。

这所已度过百年华诞的中学桃李满天下,仅两院院士校友就有15名。在学

校校史陈列馆的显要位置,除了院士校友的照片,还挂着屠呦呦的照片,展列

台上放着屠呦呦赠与母校的书。“学校百年校庆时,她有事不能赶回来,就专

门托人从北京捎来了她写的书,就是讲青蒿素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在

周千红的印象中,作为效实中学北京校友会校友的屠呦呦为人低调谦和,即使

是在她摘得一系列国际大奖后也是如此,但她却毫不掩饰对于母校的深厚感

情,总说着想常回来看看。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选择了一个在当时比较冷门的专业——生

物药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中医研究院工作。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

医,单位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那时,屠呦

呦自己也不曾想到,她的这些中西医相结合的学习背景,为她日后发现青蒿素

打下重要的基础。

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钊初高中也在效实中学读书,是屠呦呦的同学,他毕业

后出国留学,回国后向曾经暗恋的屠呦呦大胆表白,而后他们有了一个幸福的

家庭。夫妻俩的同学陈效中说:“如今李廷钊在北京工作,家里的事都是他

管,是个好丈夫。他们有两个女儿,在国外工作,都很出色,和屠呦呦一样做

事认真。”

让屠呦呦的不少同学印象深刻的是,搞中药研发的她总是在自己身上试

药,只为获得最真实的体验。如今,她已经85岁高龄,但据她身边的工作人员

告诉记者,屠老依旧在正常工作,依旧在带科研项目。

出国留学后和峰的故事二:科学家李四光的故事

李四光(1889~1971年),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造者和新中

第5页共12页

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以独到的学术见解创立的地质力学,不仅圆

满地解决了各种地质构造型式的形成机制,而且成功地指导了找矿工作。根据

他的理论,我国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油田,为祖

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国际上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我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东南方,紧靠长江北岸有一个叫黄冈(今黄州市的地

方,这里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是历代州府所在地,史称黄州。1889年10月

26日,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李四光,就出生在黄冈县城北大约25公里的一个叫

下张家湾的小村庄。李四光本名李仲揆(kuí),李四光这个名字,是后来李仲揆

去上学的时候,需要填写报名单,李仲揆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随手就写了

个“十四”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年龄。可是,他马上便发觉填错了栏目,这下可

怎么办呢聪明的李四光就在“十”字上加了几笔改成“李”字,可“李四”这

个名字实在不好听,正在为难的时候,李四光抬头看见堂中上方挂着一块大

匾,上写“光被四表”,他灵机一动,在“李四”后面又加上了一个“光”

字。从此,李仲揆又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就叫“李四光”。

李四光童年的时候,家庭生活是非常艰辛的。一家数口仅靠父亲办私塾收

缴(jiǎo)学生的一点学费来勉强维持,如果遇上灾荒年,私塾的学生少了,就

有断粮断炊的危险,不得已时也只好从当地的地主家里租借。所以,李四光的

母亲也经常纺线织布,换些零用钱。特别是李四光的父亲为人耿(gěng)直,爱

打抱不平,曾经因与黄冈的革命党人有来往被迫逃离家乡,去南京躲了一年

多,家庭生活就更加艰难。这一切,对童年的李四光影响很大。

当他50多岁的时候,还不时想起幼年的苦难,深为自己的父母所忍受的种

种苦楚而痛心。正是在这个家庭的影响下,李四光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

他常常帮着妈妈打柴,舂(chōng)米、推磨、扫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几乎

样样事情都能干。

5岁的时候,李四光开始跟一位姓陈的老先生启蒙,6岁转到父亲的私塾

里,随父亲念书。李四光学习的时候,刻苦认真,勤奋用功。每天从早到晚,

朗读、背诵、练字、作文忙个不停。他不贪玩,老师不在的时候,依然能独自

学习,而不像别的孩子一样,爬桌子,踩凳子,闹翻了天。李四光从小就喜欢

第6页共12页

动脑筋,问问题。有一次,他和小朋友一起捉迷藏的时候,看到村头的一块特

别大的石头,他就曾产生过这样的疑问:这石头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周围没有

这种石头呢也许是个偶然的巧合。他后来果真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还曾科学

地回答过他孩童时的疑问呢。

李四光小时候喜欢自己动手制作小玩具,什么小船啦,小汽车啦,各种色

彩的灯笼啦什么的。他心灵手巧,同龄的孩子都喜欢他、佩服他。特别是,他

富有同情心,对左右邻里的穷苦人有很深的感情。

有一次,天气很冷,一个小偷摸进私塾里把同学盖在被子上的棉衣偷走

了,被同学捉住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狠揍了一顿,最后还被吊了起来。但是只

有李四光没有动手,他只是悄声不响地拿来一条板凳,垫在小偷脚下,劝诫说

以后不要再做坏事了,不然挨这么多打,可怎么受得了呢

1902年5月,湖北省开始兴建大、中、小各种学堂,少年有志者,都愿意

来武昌上学。消息传到黄冈后,李四光也向父母提出了上学的要求。父亲很支

持他,从乡亲手里借来路费;母亲也支持他,特地将自己出嫁时的嫁衣给李四光

改制了一件棉袍子。李四光告别父母,第一次远离家乡,前往省城武汉求学。

1902年冬,李四光进入武昌第二高等小学堂读书,由于该学校是寄宿制,

全部食宿均由学堂供给。李四光全家都很高兴。在这里,李四光学习非常用

功,他如饥似渴地吸取各种知识,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由于没有人帮助

疏通关系,直到1904年7月,他才被破格选派去日本官费留学。李四光回黄冈

向父亲辞行,随即乘船去日本。但官费有限,他只好买了统舱票,以便节约开

支留作它用。第一次去这么远的地方学习,李四光心情无比激动,特别是当船

驶出上海吴淞口,眺望大海,波涛汹涌,茫茫无际;小小少年,心旷神怡,站在

甲板上,久久不愿回舱。他的思绪随着海风海浪飘得很远,很远

经过漫长的旅行,轮船终于抵达日本的横滨港,后又乘汽车来到东京,但

不巧的是,临行前,亲友饯(jiàn)行,李四光多吃了些甲鱼之类的荤腥,在海

上又着了点凉,所以一到东京便腹泻不止,医院诊治为痢疾,并对他隔离治

疗,只得借钱治病。这次病对他影响很大。当大夫劝他平时多吃素少吃荤时,

他永远记住了这个劝告,几乎一生饮食清淡,至多吃点鱼呀蛋呀什么的。所

第7页共12页

以,有的朋友和他开玩笑说,李四光只是吃一些不会叫的东西。

在日本,李四光首先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主要学习日本国的语言和初

等数理比。1907年7月毕业之后,李四光又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据说,这

个学校每年仅能吸收中国留学生10名左右,而报考者竟达千余人,李四光能够

考中,是极其不容易的。

在学校,李四光学习刻苦,生活依旧清贫。每月收到的官费用于必须的开

支后,已所剩无几。为了省钱,他常常把生米放进暖水瓶中,加上开水,浸泡

一夜,第二天,凑着咸菜一起吃下去。除了学习、生活,李四光更关心祖国的

命运。他常步入留学生会馆,听演讲,听报告,结识了许多民主革命家。他剪

掉自己的辫子表示站在革命一边,拥护革命。1905年7月,李四光终于在东京

见到了他敬仰的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并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革

命组织——“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大会和宣誓仪式。孙中山曾亲切地摸着李四

光的头说,你小小年纪就参加革命,很好,一定要“努力向学,蔚(Wèi)为国

用”。当时,李四光年仅16岁。

1910年7月,李四光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毕业,结束了7年留学日本

的生活,和同学们一起返回祖国。不久,他被派到武昌县花林湖北中等工业学

堂任教。从学生到教师,李四光感受到一种新鲜和责任,他对学生的要求是非

常严格的。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当时,李四光正在北京参加留学毕

业生的全国统一考试。他听到消息后,异常兴奋,立即收拾行装南下。回到武

昌不久,李四光便被委托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来,又改任湖北军政府

实业部部长等职。然而,革命的发展并不是像他想象的一样。不久,袁世凯上

台,打击和排挤革命党人。李四光发展实业、造福人民、建设新湖北的宏伟计

划已成幻想,他内心郁闷,陷入彷徨之中于是,李四光产生了再去读几年书,

走科学救国的道路的想法。1913年7月,李四光由官派出国,赴英国伯明翰大

学继续深造,年轻的李四光如愿以偿。当时,和李四光一起留学的有4个人,

政府发放的路费全是金条。李四光告诉同伴:“你们慢慢收拾行李,我去银行

兑换钱币。”当李四光来到银行的时候,一身破旧的衣服引起了银行职员的怀

第8页共12页

疑,非但没有换回钱币,还被怀疑偷别人的金条而被抓了起来,任他如何解释

也没有结果,连饿带冻,第二天才被同伴救回。尽管如此,青年李四光还心系

父亲兄长,将自己旅费的一部分省下来交给他们,以供弟妹们上学之用。这是

何等令人感动的情怀呵!李四光试图用所有的爱恋来报答14年乡村生活中父老

乡亲所给予他的关怀与厚爱,就像他后来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一样,鞠躬尽

瘁而又无怨无悔!

出国留学后和峰的故事三:讲爱国人物的故事

《妇好》戎马易针黹,朱袖伐千军

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时代最盛,武丁通过一连串战争将商朝的版图扩

大了数倍,而为武丁带兵东征西讨的大将就是他的王后妇好。甲骨文记载,有

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就在这时,妇好自告奋勇,要

求率兵前往保卫国家。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

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

从此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二十多个方国,那时作战,出动的人数都不

多,一般也就上千人,和大规模械斗差不多,但是根据记载妇好攻打羌方的时

候一次带兵就有一万三千多人。也就是说占都城十分之一的都交给她了。

妇好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

女政治家。她不仅能够率领东征西讨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还主持着武丁朝的

各种祭祀活动。她为了国家,不惧危难挺身而出,出兵救国的精神让人抚掌称

叹,她不仅仅是华夏民族的骄傲,更是女子楷模。

《谭嗣同》书剑情怀家国,经纶抱负河山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

志士。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

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

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

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为“戊戌六君

子”之一。

“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谭公临刑之前抒发的绝唱。意谓是我生为变

第9页共12页

法而生,死为变法而死,一生一死是一副忠肝义胆,像昆仑那样高耸,谭公生

如昆仑,死如昆仑。“谭在狱中,意气自若,终日绕行室中,拾地上煤屑,就

粉墙作书,问何为?笑曰:作诗耳。”

《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字鹏举,北宋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一一0三年三月二十四

日)生于相州汤阴县永和乡(今河南省汤阴县程岗村)。绍兴十年(1140年)

夏,金人撕毁和约南侵,岳飞奋起抗战,大破金兵于蔡州、陈州、颍州,郑

州、西京、蒿州、许州、孟州、卫州、怀州、郾城等地,并在顺昌、郾城大捷

中粉碎了金“拐子马”、“铁浮图”不可战胜的神话,朱仙镇大捷,威振敌

胆、金兀术叹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正当岳飞所向披摩,抗金取得节节

胜利之际,宋高宗于绍兴十年七月十七日连下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

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秦桧为剪除和谈障碍,指使万俟莴

上章诬篾一贯主战的岳飞“谋反”,收买王俊作假证,十月将岳飞父子和部将

张宪关进杭州大理寺。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赵构

秦桧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将岳飞父子和张宪诬害,岳飞宁死不屈,临刑

前挥笔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屈原》负石而投河,行之难为者

公元前342年屈原诞生于楚都丹阳,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

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

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

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屈原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

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

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

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

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

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秦国。

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

第10页共12页

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

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

杀。百姓听到噩耗很悲痛,争先恐后的来打捞他的尸体,结果一无所获。于

是,有人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这种祭祀活动一年一年流传

下来,渐渐成为一种风俗。

文天祥的故事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

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到土牢里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

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将军,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

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就死,还说什么鬼话!”于是,文天祥面

向南方,慷慨就义了。文天祥生前,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詹天佑的故事

清朝末年,我国派出了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他们都是些少年。有个才12岁

的少年叫詹天佑,十分聪明好学,又立志为国效力。后来他学习工程技术毕

业,回到了国内。可清朝政府对本国人才不信任,像修铁路,就都让外国人主

持。詹天佑尽管有才干,也只能当助手。

1905年,修建北京到张家口铁路的消息传开了。英国和俄国都争着要修,

因为他们知道这条铁路在中国的战略要地,掌握了它就能控制中国,双方争执

不下,最后达成“协议”,说中国如果不让他们修,他们就什么也不提供。他

们以为中国人离开他们肯定修不成这条铁路。

清朝政府这才让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有人对他不放心,说他自不量力,

说他胆大包天,劝他不要承担这项难度非常大的工程。詹天佑说:“京张铁路

如果失败,不但是我的不幸,也会给中国带来很大损失。外国人说中国工程师

不行,我则坚持由自己来办!”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

去,和工人们一起吃住在工地,细心勘探,大胆试验,经过4年艰苦的劳动,

终于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极大地

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志气。詹天佑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原来那些瞧不起中国工程

第11页共12页

师的英国人也表示对他由衷敬佩。

朱自清先生的故事

朱自清先生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

一方面支持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定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

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造成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

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人民对美国和政府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

越来越高。美国为了支持,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

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自清先生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

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

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先生正患严重的胃病,

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领救济

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

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

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

逃避自己的责任。”

两个月后,朱自清先生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

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

茅以升的故事

在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中,有许多人都是留学国外又回国服务的。著名桥梁

专家茅以升在1916年20岁时,到美国留学,成为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的研究

生,很快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为了获得实践的机会,他晚上上课,攻

读博士学位,白天到一家桥梁公司实习,亲手绘图、切削钢件、打铆钉、油

漆,终于成了一个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人才。美国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书从

各地寄来,请他担任工程师。

但是,茅以升没有接受聘请,而是决定回国了。美国有些人劝他:“科学

是没有祖国的,是超越国界的。科学家的贡献是属于全人类的。中国条件差,

你留在美国贡献会更大。”茅以升回答:“科学虽然没有祖国,但是科学家是

第12页共12页

有祖国的。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我要回去为祖国服务!”

1919年,茅以升带着一身本领回到国内,开始了为国造桥的事业。现在浙

江省钱塘江上那座雄伟壮观的大桥,就是茅以升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讲爱国人物的故事]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12:58: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45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onlybird
下一篇:美词美句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