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新高考Ⅰ卷语文试题
(山东湖北江苏广东湖南福建)
注意事项
1
.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
.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等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
上无效。
3
.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
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
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
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
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
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
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
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
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
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
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
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
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
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
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
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
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
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
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
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谈到这个
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
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
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
——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
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
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
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
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
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
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
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
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能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
诗。徐凝《观钓台画图》:“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崒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
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四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
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
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
的连续“三声”难。
(摘编自钱锺书读《拉奥孔》)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B.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
的一面。
C.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
物穿衣与否。
D.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
【答案】A
【解析】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说法有误,原文说“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
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
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是他的著作使人们从“相信诗画同质”到明白诗画不同质,但
没有证据证明他是“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
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
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闼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
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
【答案】C
【解析】A.“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错误,根据原文“用语
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可见,只是用语言来描述一件事情更容易,并不是说绘画来描述事情比不上诗歌生动明白。
B.“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过于武断,根据材料一“图画叙述动作时,必
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可见,画作也可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并不是一定不能推
想出动作过程。
D.“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错误,根据材料一“图画叙述动作时,
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
绵延”可见,绘画也可以叙述动作,抓住一个关键画面表现动作全过程;诗歌也可以描绘静物,只是要化
静为动,如王维的诗歌,大多是以动衬静,故而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并非没有道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
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答案】D
【解析】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意思是:诗歌要空灵,才是好诗,可
以入画的诗还是眼中有“金屑”,即诗歌如果能入画,那就还有障眼之物,不算空灵的好诗。本句主要强
调的是诗歌要有空灵的意境,而画则要有形,二者虽不同质,但莱辛的观点是“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
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是从空间与时间来划分的,不能支持
莱辛的观点。
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意思是:文章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文章,两种
艺术形式不同而志趣一致。这是诗画同质。
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认为诗画能圆满结合,
显然是认为诗画同质。
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这句描写中前一句
写图画摄取的连贯动作的某一画面,而后句写诗歌可以描绘出人被爱神之箭射中的后续过程,能支持莱辛
的观点。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答案】材料一以莱辛的著作引出观点,再详细论述了莱辛得出观点的过程。接着以作者自己对观点的理
解来阐述诗画在时间和空间领域各有所长的观点。
材料二作者以莱辛的观点引出中国古人的观点,又进一步论述莱辛的观点更为深刻,重点论述绘画能表现
的时间是“最小限度”“一刹那内”,并再次引用中国古代的故事、诗歌来论证该观点,中西艺术观点彼
此比较,突出画作不能表现时间“后继”的特点。
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
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因为“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所以绘画时,只能画出一瞬间的动作,手挥五弦这
一瞬间动作是能够在画面呈现出来的;但“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故而尽管
画家可以画出人物遥望鸿雁高飞的情景,却无法表现其“送归鸿”的意境,目光绵延,须一直送“归鸿”
至消失于视野之中,画面无法表现该连续动作,所以说“目送归鸿难”。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门阵
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
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
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
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
见长于他的本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
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
去呢。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
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
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
了。
“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
“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
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
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
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
用砖头堵的。”
“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
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
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
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
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
了一下:“我这双手呵!”
延安,
1938
年秋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
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
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答案】B
【解析】
A.
“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错。写王木匠手巧与后文他讲的故事情节没有太大关联,
也谈不上埋下伏笔。
C.
“‘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错。这些人物只是王木匠在讲故事时使用的称呼,是他自己
编的,从文中看不出“确有其人”。
D.
“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错。文中只是说“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
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可见他是没有时间做衣橱,而非追求完美;他对着自己的手
发出感叹,也不是因为做不出完美的衣橱,从原文中来看,“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
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他是感叹自己这手还得摆石门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战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
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
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
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
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
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答案】D
【解析】
D.
“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错。小说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抗日。
8.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答案】(
1
)能够突出人物形象。比如文中使用反复手法写小鬼子进村前反复确认八路军已经走了,写出
了他们的胆怯;(
2
)能够渲染紧张的气氛,调动听众的情绪。如反复写“石头门”,写出小鬼子被石门阵
弄得晕头转向,惊慌失措,也使得听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9.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
1
)“门”是老百姓抗击日本鬼子时摆的“石门阵”;(
2
)“大门”指的是“国门”,“二门”
指的是“老百姓自家的门”。也就是国家强大了,守护住了国门,没有人敢来侵略,那么老百姓就不需要
关自家的门。(
3
)“门”是全国人民用智慧想出的抗击侵略者的方法和策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
..
,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
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
宗室
..
,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
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
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
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自是数年之后,海内
..
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
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
..
,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
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
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
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
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
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
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
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
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
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
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答案】B
【解析】“强宗室”是“镇天下”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故”表结果的连词,引领下文,“故”前断
开,所以排除
A
、
D
;
“虽”为连词,经常用于句首,所以在“虽”前面断开,“皆为王”作谓语,成分简单的主谓间不该断开;
“遍封宗子”中“宗子”作宾语,“子”后断开;“于天下利乎”,这是疑问句,承前省略主语“此(这
样做)”,独立成句。据以上分析排除
C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答案】D
【解析】
D.
“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是错误的。庶务,就是指国家的各种政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
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
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
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
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答案】B
【解析】
B.
“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是错误的。由原文“安用重法耶”可知,太宗认为没有必要使
用严刑峻法,并非否认严刑峻法的作用,选项概括不准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唐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
得分点为:“患”,担心;“赇”,贿赂;“左右”,身边的人。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
得分点为:“恶”,讨厌;“过”,过错;“佞”,谄媚。
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
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道理:君主是表率,好像华表,臣下是影随,根子还是在君主身上啊。
目的:希望皇上可以做好大家的表率,励精图治,让大家有学习的榜样。
参考译文:
唐高祖显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这一天,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
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
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
“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东西汉以来都没有如此之多。封给的爵位既高,又多赐给
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
百姓,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将宗室郡王降格为县公,只有
功勋卓著的几位不降。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平息盗贼。有人请求用严格的法令来禁止,太宗面含嘲笑着
说:“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赋税劳役繁重,官吏贪污,民众饥寒切身,所以才不顾廉耻的。朕应
当捐弃奢华,减少费用,轻徭薄赋,任用清廉的官员,让百姓衣食有余,自然就不做盗贼了,哪里需要用
重法!”这样过了几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外面的大门都不用关闭,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
宿都不用担心治安问题。太宗听说了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名声,召见他询问政道,张玄素答道:“隋主
喜欢自己把持所有事务,不愿意信任群臣,因此群臣恐惧,只知道受命奉行而已,没有敢违抗的。以一人
的智慧决定天下事,即使能够做到得失相半,犯的错误也已经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阿谀奉承所蒙蔽,
不亡国还等什么!陛下如果能够谨慎地选择群臣,将政事分别交付给他们,自己安坐在朝廷上考查其成败
而施以刑法或者赏赐,如果能够这样,何必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太宗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将他升为侍
御史。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有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绢
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当官的接受贿赂,罪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
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
民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
并不一味地顺从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国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
臣司马光曰: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则是忠臣,不是他的
品性有变化。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
成忠诚。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
经的集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答案】C
【解析】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错误。句意是说诗人眺望宫阙,只觉天遥地远,自己似
病鹤一般孤独。一年将尽,年关将至,正是亲朋好友团聚的日子,但诗人和朋友却天各一方,甚至连寄一
封信都成了奢求,怎叫人不思念?此时此刻,诗人也远离京都,并且多病、孤独,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同
是天涯沦落人”。可见应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
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答案】我同意前人的说法,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包含委婉劝告之意。该句大意是说高僧慧远
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否?结合尾联“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的意思“远大的抱负和
志向,仍是前方追求的目标”,可见杨巨源是希望白居易志向还在,不要意志消沉,诗人最后开解朋友,
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所以说第二句是委婉表达劝说之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________,________”,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
(2)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陈述自己的感悟:力量足以达到目的却未达到,“________,________”;
而尽了自己的努力仍未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
(3)《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经典句子。从此之后,将“王孙”与青草
一起吟咏,成了古典诗词中表现隐逸、离别等情感的一个传统,如“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2).
氓隶之人
(3).
于人为可讥
(4).
而在己为有悔
(5).
随意春芳歇
(6).
王孙自可留
【解析】注意以下字形:瓮、牖、枢、氓、己。(
3
)补充:
1.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
原草送别》)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日在市文化艺术
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
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________。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________,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
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________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目的欢快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
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客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
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________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
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相互映衬喧闹无比络绎不绝原汁原味
B.相互映衬热闹非凡连绵不断原汁原味
C.相互映衬喧闹无比连绵不断汁醇味正
D.交相辉映热闹非凡络绎不绝汁醇味正
【答案】D
【解析】交相辉映:意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互相映衬:是利用客观事
物之间相似或相反的关系,以次要形象映照衬托主要形象的写作技法。根据语境“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
可知两者是不分主次,所以“传统和现代”也是不分主次,所以选“交相辉映”合适。
喧闹无比:是指声音特别嘈杂,周围环境不安静,导致的结果就是人的心里很烦闷,含贬义。热闹非凡:
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语境是指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的圈粉无数的火爆场面,选“热闹非凡”合适。
络绎不绝:用来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一直都不中断。语境指青
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不断地进入直播间,选“络绎不绝”合适。
原汁原味:比喻事物本来的、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汁醇味正:形容菜肴美味。根据后文形容的是“文
明盛宴”(使用了比喻),照应喻体,选“汁醇味正”合适。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这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B.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C.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这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D.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答案】D
【解析】
A
.“导致”使用不当;“这”指代不明确,句子有歧义。
B
.“导致”使用不当。
C
.“平易的
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并列成分结构混乱,令人费解;“这”指代不明确,句子有
歧义。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构成特点:“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并列式的名词性词组,对仗工整;“描绘城乡风物”
和“传播时代精神”都是动宾式结构,其中“描绘”对应“传播”,“城乡风物”“时代精神”均为偏正
结构、名词性质,对仗工整;可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思相关,上下两句构成一组对偶。
表达效果:①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顿挫感强。②内容上,点面结合,凝练集中,概括力强。突出了我国传统节日的内容和传统节日的价值。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一组拍自南极科考站附近的照片引发关注,照片里的雪竟然不是白色的,而变成红色和绿色混杂
的“西瓜雪”。有研究人员分析,()。雪衣藻十分耐寒,广泛分布在北极、南极及其岛屿等极端冰雪
环境中。____①____,它们处于冬眠静止状态,但是一旦阳光足够温暖,藻类就开始了春季复苏。雪衣藻
____②____,成熟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而变为红色,这使它们呈现出从绿色到红色的“西瓜色”。
研究人员表示,近年南极温度升高为藻类的生长提供了便利条件,虽然雪衣藻本身没有危害,但是会
降低雪反射的阳光量,从而____③____,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能使得极地冰雪消融失控,应引起足够的重
视。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雪变色是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的结果
B.雪变色是因为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的大量繁殖
C.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
D.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
【答案】A
【解析】上文提到“有研究人员分析”可得出下文需回答雪为什么会变色的原因,叙述主语应为“雪变
色”。
CD
的叙述对象是“雪衣藻”,所以排除
CD
。再依下文叙述对象时“雪衣藻”得知
B
中的“雪衣藻
这种微型藻类”强调的不是雪衣藻,而是“这种微型藻类”,所以排除
B
。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
字。
【答案】①寒冬时节/在寒冷的冬季②最初是绿色/未成熟时是绿色的/年轻时是绿色的③加快了融雪的速度
/导致更高雪融速度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
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
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
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专家解读】
材料立足“体育之效”,说明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赞扬体育精神,认识体育对人生的意义,
引导社会重视体育,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新高考I卷
作文“体育之效,强弱之变”注重考生内在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和区分。
历史的呼唤,现实的思考
源自:家长内参解析:南雅中学教师文陈建平
这是一道典型的由材料生发立意的阐释型作文题,既是历史的呼唤,也是现实的思考。写作时
可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小口切入,大处落笔,思维开阔而深远。以毛泽东“论体育之效”为写作材料,可由此及彼,
小中见大,由“体育锻炼增其不能”,写到人生的自强不息,家国的奋发图强,充分彰显个性与时
代精神,展现思维的穿透力与深刻性。
2、注重辩证思考。材料中毛泽东“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
炼……会变而为强”之语,提示写作应具有思维的辩证性,从正反两个方面,在鲜明的对比中论述。
3、就事说理,升华思想。写作要求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可见需要就事说理,毛泽东论体育锻
炼之效,是写作的起点与基石,但仅仅停留论体育锻炼,则是表层的思想,粗浅的思维,需要由体
育锻炼或写到生命意志的磨练,或写到人生思想的成长,或写到家国奋进的富强,从而多一份思想
的理性与高度。既就事写起,保证不离题旨;又就事说理,体现论述的深刻。
4、由古而今,着眼现实。材料虽为百年前的毛泽东之语,不可只论古文,说古事,而应“为时
而著,为事而写”,或联系当今的时代现实,或联系当今的个人与社会实际,具有当今高中生的时
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5、文体不限,可写论述文,写出自己的思想深度与思维层次;可写记叙文,写出自己的真实经
历与思想感悟,或暗合或明点材料的题旨。
写作起点是“体育”与“强弱”,但终点可不限于此
源自:家长内参解析:长沙市一中语文教师欧鹏举
今年全国新高考一卷作文题结合了时代背景,也响应了党和国家的育人要求。疫情来袭至今,
专家一致强调身体免疫力的重要,加强体育锻炼,注重身体健康,成为人们重新认识人生的重要内
容。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继2019全
国Ⅰ卷的“劳动”后,新高考一卷对体育的考察进一步落实了“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此次作文
题在材料和指令的设置上又有所变化,加大了材料本身的理解难度,弱化了指令要求。
材料主体由毛主席在《新青年》发表的文章内容构成,具有极强的思辨性。文段虽选自《体育
之研究》,强调“体育之效”,但其内涵不仅限于身体锻炼,更在于揭示体育对个人成长带来的“转
化作用”。即透过树立正确认识,勤于锻炼的方式,大家既能够实现体魄的强健,也能实现精神的
强大。同时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强弱关系”,“生而强者”若“恃强”“用强”,懈于锻炼,即便
具备先天优势也难免被后来者超越,沦为“至弱”。“弱者”如果能正确审视自身,“求强”“自
强”并久久为功,也终能步入强者之列。这是考生在扣材写作时需要加以注意的。
此次指令要求更为弹性。学生只需从材料的启示出发,结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进行阐述即可。
《现代汉语词典》对“启示”的释义是:1.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这本书启示我们应该怎样度过
自己的一生。2.通过启发提示领悟的道理:影片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因此本次写作阐述由体育这
个话题获得的启示,由体育获得的人生启示,由材料中关于强弱转化产生的启示,如此等等,皆可
视为符合题意,但写作的起点应该是命题材料中“体育”与“强弱”,终点可不限于此。
本次作文为不同程度的学子都留下了可供施展的写作空间,让人期待有见地,有情怀的佳作的
涌现。
参考立意
1、重视体育,强身健体,担当责任,青年强国,才能强国
2、赞扬体育精神,认识体育对人生的意义
3、当代青年应该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4、我命由我不由天,党和国家的強大过程亦是如此
5、努力奋斗目标可达:柔以致刚,弱以致强,勤以致远,
6、弱者勤练,会成强者。不就是我国从弱国到盛世的过程吗
7、改变自己,提升自己不囿于先天因素客观因素
8、勤奋与努力可以改变人生,改变世界,燃文化塑造青年;奋斗者风骨铮铮
9、体魄强弱可以改变,精神强弱也可以改变,强者不倚强松懈,弱者不顾影自怜。
10、奋斗不是“内卷”,吾辈自强拒绝“躺平”
【名师下水文】
弱者非恒弱强者当自强
源自:意林作文作者: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第四中学李锋
随着国内广东疫情的反弹,最近,人们寒喧的话题转向了“你打疫苗了吗?”一句暖心问候,
却道出了一个关乎身体健康的古老而沉重的现实话题。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正
处在人人创造财富、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新时代,身体健康是生存之本、立业之基、精神之源。一
个人倘若没有了健康,相当于存折上排在最前列的关键数字“1”消失了,后面再多的“零”都是白
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弱小了,它就会在世界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站不起来、直不起腰、说不起话。
1917年4月,还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
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
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
为强。《体育之研究》,发表于1917年4月1日《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青年毛泽东对“国力
荼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的状况,深感忧虑。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中,毛泽东看
到了体育对增强民族体质、提倡武风、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作用。他阐述了体育“强筋骨、增知识、
调感情、强意志”的四大作用,同时提出了学校教育要“三育并重”,“体育占第一位置”的思想,
奠定了毛泽东体育思想、教育思想的基础。对于他在建国后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为主的“新体育”精神,具有重要先导作用。
该文在第二节“体育在吾人之位置”中谈到: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
体是无德智也。青年毛泽东还进一步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的重要性不言
而喻,而学生的体质却是“一代不如一代”。在很多学校,体育课就是所谓的“副科”,也无人过
问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每逢到了期末复习阶段,体育课就自然地“取消”了。君不见教室内满眼都
是“眼镜”,长跑5000米基本上是缺席,短跑、跳高、跳远、铅球、标枪等项是经年得不到打破记
录。很多学生在操场上跑不过三圈,军训站不过半小时就晕倒,更别提做单双杠运动、俯卧撑等剧
烈运动了。“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已经喊了很多年了,应该高度重视体育的强体健身、调
节情绪、磨砺意志、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巨大作用,再也不能让“五育并举”成为一句空话。什
么时候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好了,真正的人人享有健康也就不远了。
“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
也”。由身体之强弱联想到精神之强弱、国运之强弱。我们有健康的头脑、有灵便的身体、有活跃
的思维,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好的自己。在这样一个躯体和外壳上,再加上一种精神、一个理想,
那么我们就是优秀的,有意义的活着,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去自卑,又有什么可以打败我们,又有什
么能让我们随意气馁和放弃呢?那些生命中打不倒你的,终究会成为你前进路上的垫脚石。世界是
一个平等的世界,本来没有什么强弱之分,只不过是人在其中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莫尔斯在发明电
报之前,爱迪生在发明留声机之前,史蒂芬森在研制火车之前,莱特兄弟在研制飞机之前,曾遭到
多少人的质疑?但最终是他们用事实证明了自己,更成就了自己。一个人强大与否,并不在于事物
的本身,而在于他对待事物的态度。也就是说,再遥远的地方,相信能够到达,就终会到达;再渺
小的事,认为做不到,就永远做不到。
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写道: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
可就是打不败他。漫漫人生道路上充满着无数的未知数和变量,身处后疫情时代,让人们更加懂得
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每一位青年学子,定当牢记“天行健,君子
当自强不息”的中华优秀文化古训,克服困难,挑战自我,化危为机,自强自信,用身心健康的体
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自强梦”“成功梦”“家国梦”。
朝读书,暮读书;体不强,胡为乎?
源自:意林作文作者:广东省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龚志民
各位朋友:
一个木桶有多高,取决于最长那块木板;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那块木板。成了竞
技体育强国,说明中国体育有了高度;青少年体质连续多年下降,说明木桶的短板正在变得更短。
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强健青春生生不息地努力才能达到,不能仅靠金牌代表的最长那几块
木板。中国在奥运会等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中不断摘金夺银,但我们的竞技体育强国更多的是靠举国
体制,体育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中学生、大学生中,体育锻炼还是可有可无的配角。对
科比的崇拜,不能转化为自己的体力耐力。身体素质,除了自己天天身体力行挥汗如雨,别无他法。
身体素质、体育能力只有靠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才能达成。少年体质不强,木桶盛水就会变成竹篮打
水。
最酷青春,当尚英武之风,当如霍去病辛弃疾,当如林书豪。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消除亚健康,
更能让开阔胸怀、触发灵感、豪气干云。冲浪蹦极、登山越岭,不仅是运动项目,更能孕育广阔的
视野,孕育敢于冒险、敢于超越的精神。今天借“体育强国:少年何以强”论坛向社会呼吁:教育
应还青春以赳赳雄风,还体育以时间、空间和自由自主!
投身体育运动,是终生获益的投资,各级政府、各种学校的人才选拔,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呢?
好的身体,敏锐,善思,情绪稳定,专注力强,工作起来以一当十。
今天,人类追逐的目标更加遥远:要潜海,要驾飞机,要登月,战斗机飞行员身体要能够承受
9G的加速度,体不强健,岂能远行!有人说:未来时代会越来越自动化,体能不那么重要了。但是,
他们似乎忘记了:脑力重要,不等于体力不要!今天的少年,就是明天的国民;今天的体能,就是
明天的智能;有了耐力,才有明天。你愿意一生仅仅坐在电视机前为运动员喝彩?还是自己下场流
汗锻炼?
1917年毛泽东说“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1919年孙中山先生亲书“尚武精神”,
王维名篇《少年行》有“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的英武,曹植笔下《白马篇》“仰手
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雄姿。强国,必先强身。
体育英姿,是永不落幕的时尚;体育精神,永远镌刻在人类理想的石碑上。赳赳青春,心中应
定格“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的理想!
谢谢大家。
体育专栏记者林先生
应变之道,在精准与主动之间
源自:意林作文作者:江苏南京洪劬颉
京京:
你一早出门,为的是给学长学姐加油。你进入高中后,我和妈妈目睹着你的一切小变化:个子
猛地串高一截了,说话开始引经据典了,做事开始瞻前顾后了,思考变得心怀众生了……你开始变
强了,不再是一个弱弱的幼稚男孩了。
一个人的强大,不仅仅是身高、体重,还有自己的内心、精神、心胸和抱负。回想起这一年多
你的变化,我是要为你点个大大的赞的。从你班级群里看到班主任传来的视频,你上午跑操时的模
样,下午锻炼时的姿态,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好身体是锻炼出来的。要使自己变得强大,首先
要学会锻炼。没有好的锻炼,是没有办法让自己有好的身体,让自己足够强大的。
想起你小时候,我担心的不是其他小朋友“打”你,而是担心你还手。要是其他小朋友去撞你,
我想,凭你的大块头,都要被你弹回去的。幸亏,这么多年下来,你没有“恃强凌弱”,更没有“逞
强恫弱”。
不恃强,不逞强,关键在于明白强弱之间的转变。如毛主席所说: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
弱者不必自悲也。自知己强,大喜过望,则会滥用其强;与之相对的是,自知己弱,也不必自怨自
艾,顾影自怜,而须日升而作,勤自锻炼,增益不能。
你也问过我,如何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告诉过你,首先要理解临“变”知何,知道
变在何处。“变”就变在前所未有,百年不遇;“变”就变在强弱互逆,破立并举。其次还要临“变”
何择,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京京,我跟你说过,面对变化,人往往有三种表现:一是食古不化,
一变不变;二是顺应变化,以变应变;三是创造变化,以变引变。你想成为三种人的哪一种人呢?
更要临“变”求变。临变不惊,临危不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靠的是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
动求变。
一个人的强大,更在于思维的强大;一个人的深度,更在于思维的深度。京京,如果认识不到
这一点,那我们可能就真的会成为“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连薄薄的绢都穿透不了。
你说呢?
爸爸
2021年6月7日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12:36: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44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