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课内知识梳理】《桃花源记》
1、作者:晋代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出处:《陶渊明集》。
2、内容: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渔人发现、进入、离开、复寻桃源的经历,虚构了一
个和平、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表达自己的政治追求,也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追求和平生活
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东晋末年政治黑暗、兵祸连结的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3、如何评价这种理想社会?要点一:符合当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
脱压迫、摆脱剥削,向往美好生活的要求,具有积极意义。要点二: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
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并且有消极避世的倾向。
4、字词:①通假:要②古今异义:交通、妻子、无论、不足、绝境。③一词多义:寻、志、
乃、舍、复④词类活用:穷、异⑤重要实词:缘、扶、俨然、规、属、遂、具、叹惋、向、
诣、未果、津、延、名。
5.默写、朗读音节、翻译。“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大道之行》
1出处:礼记,儒家
2内容主旨: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同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大道——天下为公—
—大同
3大同社会举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4拓展: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故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5名句默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于能,讲信修睦
6说说“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何异同?
大同社会特点:(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是对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但有局限性,无法真正实现。
异:前者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后者理想的(虚构)现实生活。
第2页
【精读练习与成就测试】《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
一.按原文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________,名________,字________,生活在战乱频繁的________
朝。文章虚构了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世外桃源,描绘了
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2)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突出社会生活
平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字。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
鸡作食。
二、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A.xián()来问讯_________B.便yāo()还家________
C.yuán()溪行________D.xún()病终________
E.欣然ɡuī()往_________F.后suì()无问津者________
选贤与能()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编纂()
三、阅读下列语段,完成3——8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
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
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今是何
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人”此指____________,“黄发垂髫”指________和________。
第3页
4、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和今义。(至少三个)
5、填出文段省去的句子。
6、将下面各句前两分句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全句。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7.社会是人赖以生存的家园,其兴与衰,好与坏,时常牵动着有志之士的心。你能说出《大道
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点吗?你是如何看待文中所描
绘的大同社会的?
第4页
对比阅读二、
甲、《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
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
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
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
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
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
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
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渔人甚异之()(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老人引杨氏入山()(4)迫暮,与老人同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忘路之远近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B、以耕以蚕以塞忠谏之路也
C、杨氏谢而从之水落而石出者D、不可取食于人也生于忧患
3、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4、阅读理解。
(1)甲乙文段都以人物的()为线索,甲文段按()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
段是通过()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的。
(2)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共同点吗?对此社
会情境你是如何理解的,简要阐述。
第5页
《陋室铭》
1.作者刘禹锡唐
2.写法立意:托物,托陋室;言志,表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主旨: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从三方面:优雅的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高雅
之人的交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和情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其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①翻译②运用反文句语气强烈的说明陋室不陋,类比,以古贤人自比;说明因主人品德高尚,
所以陋室不陋;在结构上照顾了前文的“德馨”,有力地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负,即表明了
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爱莲说》
1.周敦颐,北宋
2.写法:托物言志借莲花表洁身自好,不慕荣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趣;也批判了追求
富贵的世风。
3.主旨:莲,花之君子者也。从四方面:环境——出淤泥而不染,习性——濯清涟而不妖;体
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气质——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来表现。(原句默写)
4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应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俗
浮沉,庄重质朴,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然大度,有美好的姿质。
第6页
【精读练习与成就测试】《陋室铭》《爱莲说》
1.解释词语中划线词的意义。
有仙则名惟吾德馨斯是陋室谈笑有鸿儒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亵玩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
2.下面句子中语气停顿或重音标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孔子云:何陋之有?(重读音节)
划分朗读音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一处)
3.指出虚词“之”的不同用法:
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渔人甚异之()菊之爱()
4.按原文填空。A写陋室环境优雅的句子是。
B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
C象征君子洁身自好不随俗浮沉的句子是:
D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的句子
5.试比较本文与《陋室铭》在情感、写法上的异同点。
第7页
《爱莲说》对比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
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迨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
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
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
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
堪,似成废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是芙蕖者也,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蕖》)④异馥(fù):异香。
注: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hàndàn):未开的荷花。
1.甲文作者是(朝)哲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2)陶后鲜有闻()
(3)能事不已()(4)宜乎众矣()
3.甲文歌颂的对象是莲花,却几次提到了菊花和牡丹,其用意是什么?
6
4.甲乙两个文段,都是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赞美与喜爱的原
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第8页
《核舟记》
1.体裁:说明文,摹状貌,列数字,体现语言生动
2.内容,介绍一只核桃雕刻的以:“大苏泛舟赤壁”为主题的小船。特征:奇巧。主旨:体现
劳动人民雕刻技艺高超。
3.结构特征,总——分——总;说明顺序:空间顺序、由整体到局部,先总说后分说。
4.拓展。你了解的民间技艺:剪纸,皮影,泥人张,版画。
5.说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一句在文中的作用。答:①总起句②突出王叔远技艺的
高超,照应前文的“奇巧”,揭示了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与后文“技艺灵怪矣哉”呼应。
6.核舟上为什么要雕刻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中的文字?
因为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引用前后赤壁赋中的文字有利于突出主题,增加真实感。
7.工艺品核舟技艺精湛,全文围绕“奇巧”二字做足了文章,技艺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试举一例加以说明。如船头一段“其两膝相比者”、“珠可历历数也”、“神情与苏黄不属”等
传神的描摹,都可以表现这一点。
第9页
《核舟记》对比阅读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
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
身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
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余闻古人有棘端木猴之技(1),意为托言。弱冠时,得见项子敬先生所藏芝麻一粒,一
面书“风调雨顺”,一面书“国泰民安”。云出南宋宫中异人所献。当时惊诧,舌桥(2)而不
下。今见叔远此技,则又游戏出没,恣取万象于一毫,而无不如意者。奇哉!奇哉!即负针绝
者,擘人发以成帷(3)。工射微者,贯虱心而不绝。(比起王叔远)犹将逊能焉。
注:(1)棘端木猴之技:酸枣核上面刻沐猴的技巧。棘:酸枣。(2)舌桥:翘起舌头,形容
吃惊或害怕。(3)即负针绝者,擘人发以成帷:负—享有,擘—分裂,意为有针线绝技的
人,能把人的头发分开织成帷幔。
1解释划线词语。
(1)其两膝相比者(2)诎右臂支船(3)意为托言(4)而无不如意
2.译句:(1)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2)今见叔远此技,则又游戏出没,恣取万象于一毫,而无不如意者。
3.说说“舌桥而不下”的原因及在文中的作用。
4.概括短文主要内容。
5.本文与《核舟记》在写法上,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简要分析说明。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09:21: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35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