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爱情三部曲

更新时间:2023-01-03 09:16:47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3日发(作者:英语口语学习培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试题参考

填空题

1、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标志前期最高成就。

2、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领衔者,《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

一部带“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

4、曹禺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

5、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6、丁玲前期代表作《沙菲女士的日记》,后期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单项选择题

1.“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于(C)

A.1915年B.1916年C.1917年D.1919年

2.中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是(D)

A.新青年社B.新月社C.创造社D.文学研究会

3.中国现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于(D)

A.“五四”文学革命时期B.“五卅”运动时期

C.北伐大革命高潮时期D.北伐大革命失败之后

4.田间的《赶车传》是(B)

A.长篇小说B.长篇叙事诗C.多幕话剧D.传记散文

5.40年代“后期浪漫派”的代表作家是(D)

A.路翎B.张爱玲C.苏青D.徐干

6.在左联和“第三种人”的论争中,批评左联某些领导否认“第三种人”和“第三种文学”存在的

错误的是(B)

A.刘少奇B.张闻天C.瞿秋白D.鲁迅

7.在抗战时期的民族形式论争中,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在一起发表独特

见解的是(D)

A.郭沫若B.茅盾C.葛一虹D.胡风

8.对鲁迅早期思想发生重要影响的是(B)

A.阶级论B.个性主义C.社会主义D.民主主义

9.现代最早对小说结构形式进行重大改革创新,被茅盾称为“创造新形式的先锋”的作家是

(D)

A.郁达夫B.叶绍钧C.汪敬熙D.鲁迅

10.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的主要思想内容是(C)

A.针砭黑暗现实B.批判封建文明C.抒写内心矛盾D.歌颂光明理想

11.“五四”时期,以强烈的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为鲜明特色的诗集是(A)

A.郭沫若的《女神》B.朱自清的《踪迹》C.闻一多的《红烛》D.徐志摩的《志摩的诗》

12.郭沫若的历史剧《虎符》的思想特色是(D)

A.爱国主义B.舍己为人C.除暴安良D.宣扬“把人当成人”的民权思想

13.下列属于创造社的一组作家是(B)

A.郁达夫田汉废名B.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郁达夫庐隐许地山D.郭沫若郁达夫许地山

14.《沉思》、《微笑》等王统照早期小说,主要表现(C)

A.北方农民的现实生活B.社会现实的弊端

C.“爱”与“美”的追求与幻灭D.对“爱的哲学”的歌颂

15.作为初期象征主义诗歌的探索者,李金发的第一部象征诗集是(A)

A.《微雨》B.《毁灭》C.《昨日之歌》D.《为幸福而歌》

16.长篇小说《虹》的故事的时代背景是(B)

A.从辛亥革命到“五四”B.从“五四”到“五卅”

C.从“五卅”到大革命D.从大革命到“九•一八”

17.下列属于茅盾《子夜》中的一组人物是(D)

A.吴荪甫赵伯韬屠维岳四凤B.赵伯韬屠维岳周朴园吴老太爷

C.吴荪甫屠维岳吴老太爷鲁贵D.吴荪甫屠维岳赵伯韬冯云卿

18.老舍以中英两个民族文化心理对比来剖析国民性的小说是(A)

A.《二马》B.《老张的哲学》C.《赵子曰》D.《离婚》

19.从作品整体看,贯穿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的情节发展主线是(B)

A.虎妞与刘四的矛盾冲突B.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

C.祥子与虎妞的纠葛D.祥子与刘四的矛盾冲突

20.《四世同堂》中的冠晓荷是(D)

A.老派市民的形象B.革命者的形象C.正直的知识分子形象D.民族败类的形象

21.巴金的《雾》、《雨》、《电》的题材是(D)

A.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革命道路B.工人生活C.农村生活D.封建家庭生活

22.巴金创作的第一部小说是(C)

A.《家》B.《雾》C.《灭亡》D.《新生》

23.小说《寒夜》的背景是(B)

A.沦陷时期的北平B.抗战胜利前后的重庆C.孤岛时期的上海D.大革命时期的武汉

24.沈从文批判、嘲讽现代都市文明的短篇小说是(B)

A.《萧萧》B.《菜园》C.《八骏图》D.《牛》

25.现代作家中,始终称自己是“乡下人”的是(A)

A.赵树理B.沈从文C.王鲁彦D.王统照

26.概括沈从文《边城》艺术风格的准确词语是(B)

A.优美的散文B.抒情的诗,浪漫主义的牧歌C.现实主义的图画D.匕首与投枪

27.被称为新感觉派“圣手”的作家是(B)

A.施蛰存B.穆时英C.刘呐鸥D.叶灵凤

28.丁玲小说《在医院中》中的“医院”指的是(A)

A.延安解放区医院B.乡村诊所C.教会医院D.国统区医院

29.属于田汉早期的代表作品是(A)

A.《获虎之夜》B.《名优之死》C.《回春之曲》D.《丽人行》

30.“七月”派中创作《饥饿的郭素娥》等小说的作家是(B)

A.绿原B.路翎C.鲁藜D.阿垅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下列每组中,人物形象都出自巴金作品的有(ABD)

A.梅表姐、鸣凤B.觉民、瑞珏C.瑞珏、莎菲D.曾树生、杜大心E.琴、汪文宣

32.下列沈从文创作的小说有(CD)

A.《竹林的故事》B.《柏子》C.《丈夫》D.《长河》E.《南行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3.下列能够用来描述买办资本家形象赵伯韬性格的词语有(ACD)

A.心狠手辣B.优柔寡断C.专横跋扈D.骄奢淫逸E.色厉内荏

34.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有(ABCDE)

A.孙侦探的敲诈B.祥子的个人奋斗C.军阀混战中车被乱兵抢走

D.刘四的高利贷剥削E.虎妞的难产死亡

35.鲁迅进化论“思路”轰毁和思想变化的原因有(BE)

A.“四•一二”事变血的教训B.马克思主义的学习

C.与共产党人的联系D.赴苏俄参观考察E.严格的自我解剖

名词解释

1、新文化运动------1917年,《新青年》由上海迁京。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

秀发表《文学革命论》。这场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

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其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并于1919年借

“五四”运动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2、问题小说------1919年初,《新潮》杂志创办。当时全社会都来探究“人生究竟是什么”

这样严肃的问题,读者要求小说能尖锐地提出他们所关注的各类社会问题,也并不企望文学

一定给予多么明确的回答。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痛苦》、俞平伯的《花匠》、叶圣陶的《这

也是一个人?》等,显露了“问题小说”的端倪。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斯人独憔悴》

等,正式开创“问题小说”的风气。到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公开倡导文学“表现并且

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更将“问题小说”的创作引向高潮。

其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

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其次其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直接刺

激。特征:它流行的时间不长,却是典型的“五四”启蒙时代的产物。其探问人生的终极,

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比较形而上些,“虚”些。作者的生活视野还比较狭窄,

题材局限于小知识分子的生活圈,大部分作品从一般的社会命题出发,结合了一点生活经验,

真正从刻骨的生命体验入手,用力开掘的作品尚不多,概念化、简单化。

3、三美------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

画美。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绘画美

强调诗画相通。

4、语丝派------以1924年创刊的《语丝》杂志为创作集结地,鲁迅和周作人都是“语丝派”

的核心作家。他们坚持思想革命,主要成就是短小犀利的杂感,其批评的文字中“富于俏皮

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是所谓的“语丝文体”。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

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

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急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

5、后期新月派------是前期新月派的继续与发展。它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

及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其基本成员除前期新月派的徐志摩、饶孟侃、

林徽因等老诗人外,主要有陈梦家、方玮德等南京中央大学学生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

以徐志摩为主要旗帜的。其创作主张:“单讲外表的结果只是无意义乃至无意识的形式主

义”,“一首诗的字句是身体的外形,音节是血脉,'诗感'或原动的诗意是心脏的跳动,有

它才有血脉的流转”,仍然采用了“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其重点的转移是明显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同时就意味着对闻一多所坚持的“格律是艺术的必须的条件”的立场的一种松动。要回到

内心世界,回到诗的艺术世界中,强调抒情诗的创造。

6、新感觉派------30年代在上海都市读者群中风靡一时,是第二代海派,是中国最完整的

一支现代派小说。它的登场,清楚地表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引入,已然越过了初期,

进而问鼎于独立的地位。对于海派自身来说,由于它与世界新潮文学携手,同步发展,也就

终于冲出了旧文学、旧小说的藩篱,让市民文学越过仅仅是通俗文学的界线,攀上某种先锋

文学的位置。代表作家:刘呐鸥、施蛰存。

7、京派小说------30年代京派文人活跃在《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

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这些重要的北方文学报刊上,形成有别于左翼,又与海派对

峙的一个鲜明的小说流派。所显现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其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

厚的,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

36.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

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

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有任意言谈,斥

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拨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

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

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是一个左翼群众性的诗歌团体。1933年2

月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中国诗歌会诗人致力于探索诗歌

大众化的途径,最大的贡献是努力追求新诗的民族化与大众化。中国诗歌会在上海设总会,

在北平、广州、青岛以及日本的东京等地设有分会。诗人蒲风、穆牧天、任钧、杨骚等是

主要发起者。最有影响的代表性诗人是蒲风,诗集《茫茫夜》、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等

是他的代表作

简答题

1、精神胜利法------“阿Q精神”的核心即精神胜利法。阿Q处于未庄社会最底层,他永

远都是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

度。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鲁迅的《阿Q正传》

正是对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而从人类学内涵来分析,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

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境。而他的一切努力挣扎,都是一次绝望的轮回,只能无奈地返回

自身。这样,“精神胜利法”的选择几乎是无可非议的。这丝毫没有改变人的失败的屈辱状

态,只会使人因为有了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存

环境的奴隶。鲁迅正是对这一生存状态的正视,提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从而

使自己具有了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与价值。

2、茅盾的小说成就------茅盾独特的小说艺术探索,首先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

上。他的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地同步,自觉地

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他为

我们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上半时段中国社会的编年史。其次,适应以长篇小说为主的小说艺

术发展的需要,在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茅盾更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其性格塑造

更能显示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时代特征。茅盾人物刻画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进行

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由于

种种原因,在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里民族资本家形象始终是一个薄弱的环节。茅盾的独特创

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具有特殊的历史的、美学的价值。此外,作为一个自觉的

长篇小说艺术家,他对小说结构的极大注意,也是他的显著特点。他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

他的作品总是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在小说艺术表现上,他特

别注重于细腻的心理刻画,追求着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对提高心理

刻画在我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3、吴荪甫人物形象分析------吴荪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民族资本家的典

型形象,其性格的基本特征是似强实弱、外强中干。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吴荪甫性格中强

与弱两个方面不断进行搏斗,其发展趋势是前者不断地让位于后者。吴荪甫是中国现代社会

出现的“新人”------与旧的封建地主阶级完全不同的民族资产阶级,他在精神上无

疑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兄弟。茅盾称他为“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他

有着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刚毅、顽强、果断的铁腕与

魄力,更有现代科学管理的经营之才。可惜他生不逢时。他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而

且是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下,帝国主义经济大肆侵入中国的30年代中国社会的民族资本家。

他有着种种不可克服的矛盾:他自身所具有的封建性使他在包括妻子在内的周围人的关系中

经常处于孤立地位;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他在与背后有着帝国主义撑腰的厚颜无耻的买办资

产阶级的搏斗中,不能不感到自己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无力。这种软弱性投影在他的心灵、

性格上,就形成了他本质上软弱的一面,在表面的果决善断背后是他的狐疑惶惑,在充满自

信的背后是悲观绝望,在遇事胸有成竹的背后是张皇失措,最后导致了精神上的崩溃。吴荪

甫性格的复杂性,主要集中于他包含的极其深刻的社会内容,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

面性。而他的悲剧命运正是说明了: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4、分析郁达夫笔下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

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

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固自

戕,也不愿同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来表示反抗。郁达

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

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这些在艺术表现上往往显示出郁达夫小说所特有的感伤美、病态

美。作者竭力抒发他主人公的苦闷情怀,及由此而生的颓废和变态的心理言行,从中提示出

一种“时代病”,这在“五四”运动高潮过后是有相当代表性的。郁达夫一方面紧紧扣住了

青年知识者本身的生理的心理的病态,一方面指出青年的制造者是黑暗的病态社会。笔下病

态人物的命运,又是与祖国民族的命运相联的,祖国的贫病也是造成青年“时代病”的重要

原因。

5、觉新人物形象分析------他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

“多余的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他理论上接受了一些新思

潮,而感情上、行动上却仍然留恋旧家庭,以致在专制和压迫面前妥协屈从。他每一次向恶

势力退让都以牺牲别人为代价,而他自己也在罪恶的泥沼中难于自拔。不过他毕竟是个善良

的弱者,思想与行动的矛盾使他经常陷于极度的痛苦之中,清醒而又懦弱使他不能摆脱严酷

的自我谴责,这些都大大加强了人物的悲剧性。作者对他充满同情,同情之中又无不批判。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家》的结尾,终于有所醒悟,并表示支持觉慧的出走。在《春》和《秋》中,思想上产生

明显的转变,逐渐抛弃了他的“作揖主义”。

6、骆驼祥子人物形象分析------这部作品所写的,主要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的农

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幻想

当一个有稳固生活的劳动者,可是他被腐败的环境锁住,受“逃匪”“侦探”等的欺压、“虎

妞”的陷阱,加上他自身固有的缺陷,不合群,别扭,自私,死命赚钱,决定了他的孤独脆

弱。人生旅途每经过一站,都更沉沦堕落一层,愈来愈接近最黑暗的地狱层,最后完全变了

个人,真正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他想向命运搏斗而终于向命运屈服,他的一切幻想

和努力都成为泡影,恶劣的社会毁灭了一个人的全部人性。他被物欲横流的城市所吞噬,自

己也成为那城市丑恶风景的一部分。小说直接解剖构成环境的各式人的心灵,提示文明失范

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人们从中可以感触到老舍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

来伤害的深深的忧虑。

38.简析戴望舒在抗战爆发后诗风的变化。

他诗风又一转变从1939年写的《元日祝福》开始。诗风新变表现在从抒写个人感伤情

绪转为将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交汇在一起,写出了一些具有强烈爱国精神和沉雄悲壮的诗。

《狱中题壁》写于被日军侵占后的香港狱中,抒发了对侵略者的“深深仇恨”和对自由、阳

光的无比热望和向往,表达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抗战必胜的乐观信念。《我用残损的手

掌》以“繁花似锦”的过去和“血和灰”的现在作鲜明对照,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憎和对祖国深

深的爱,并寄深情于那“辽远的一角”坚信那是代表着敌人永远无法侵夺的新生的“永恒的中

国”。《偶成》表达对光明的确信。这些诗都写得明朗而有深情。艺术上,这类诗从内容到

创作方法,已属于现实主义,表明他从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的皈依。在诗体形式上,大都

押韵,讲究章法句式,在较高层面上从散文化的自由体向新格律体回归。

39.简析张爱玲小说的主要特色。

苍凉、奇异、亦中亦洋、既雅又俗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张爱玲出身于前清官

宦大族,父母离异,家庭生活支离破碎,充满暴虐和摧残,这使她较早地感受到人类情感的

残缺和人生的孤独苍凉,规定了她后来小说创作的基调。在《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

屑——第一炉香》等作品中,张爱玲放笔描写沪、港洋场上中层华人家庭中情欲的幽灵的猖

獗、黄金的魔影肆虐和由此而出现的种种疯狂的变态心理,曹七巧、白流苏、葛薇龙等人物

形象栩栩如生地从小说中走出来,展示出一个畸形扭曲的、苍凉没落的、又是习见为常的世

界。在张爱玲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中,燃烧着外国现代派常见的题材的沉香、性心理、性

变态、情结、人格分裂等,处处显出作家的主情主义倾向。她的大部分作品都以婚恋为题材,

表现她的纯洁真挚的两性之爱的崇高和金钱社会对人类感情生活的侵蚀。《金锁记》直接抨

击了买卖婚姻,《倾城之恋》与写了婚姻苦涩的算计,《沉香屑——第一炉香》、《留情》等许

多作品都描写了金钱社会中千疮百孔的两性之爱和寡情淡味的地夫妻生活,而对这些,张爱

玲感到无限的苍凉。总之,苍凉、奇异是张爱玲小说的基调,同时,她的小说又是中西结合,

雅俗共赏的

40.简述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郁达夫小说的思想:1)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零余者”的悲哀郁达夫笔

下的“零余者”形象,是一些受过现代思潮洗礼的知识分子,他们或在异国日本饱受民族歧视,

如《沉沦》中的主人公,或在国内受社会的压迫被世人遗忘,如《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

奠》中的知识分子主人公。2)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在《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以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日学生为题材的作品中,描写了主人公作为弱国子民所受到的屈辱。《沉沦》主人公在投海

自尽前,迸发出热爱祖国,希望祖国强盛起来的呼声,表达了鲜明的反帝爱国思想,对日本

军国主义的民族歧视进行了血泪控诉。这也是作者自身经历的体验。3)性的描写在郁达夫

小说中有着明显的地位。这种性的描写,就其主要倾向而言,第一,具有反叛封建道德、抨

击虚伪礼教的意义。人的情欲,人对于异性的渴望要求,是自然的、正常的,应予以肯定。

封建礼教道德把情人视为卑鄙的可耻的罪恶的,这是违背人性的、虚伪的。郁达夫对于性的

描写不是对性行为、性活动的无意义的展览,而是以直率坦诚的自我暴露,自我解剖的主要,

表说

分析题

1、《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1918年5月鲁迅狂人日记在新青年发表,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

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

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时代。将在1918--1922年连续写的15篇小说编为呐

喊,1924--1925年的11篇小说收入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一)表现的深

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1)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

的主要题材。(2)在观察表现小说主人公时,有着独特的视角: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

里的人(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痛苦”。他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

的病态的社会。(3)小说情节结构模式为“看与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A、

“看与被看”分为两类:一类是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由此构成二元对立。在这类小

说中,在好奇的看客看被看者的背后常常有位隐含的作者在看:用悲悯的眼光愤激地嘲讽着

看客的麻木与残酷,从而造成一种反讽的距离;另一类的二元对立发生在先驱者与群众之间。

在这类小说中,人物与作者的距离大大缩小,作品中渗透着较多的鲁迅的生命体验。B、“离

去--归来--再离去”也称为“归乡”模式。在这一模式的小说中,叙述者在讲述他人的

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一个复调。(二)“格

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鲁迅的呐喊彷徨所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

式,既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是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学(包括

传统小说)艺术经验的结果。

2、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一)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

认为社会只有在这种不断批判中才得以进步,要求人的个体精神独立与自由,他把批判

的锋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对人的奴役与压迫。这种难以置信的批判广度,以及为人

所难以接受的批判的深刻性和尖锐性,是根源于他的“立人”的理想与彼岸关怀。

(二)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

他的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人的心理与灵魂。他最为关注并且要全力揭示的正是人们隐

蔽的甚至自身也未必完全自觉意识的心理状态。他的“推背式”的思考方法,深刻到了令人

毛骨悚然的地步,自然也是刻毒。他的杂文思维是非规范化的。常另辟蹊径,别出心裁,打

开全新的思路。他杂文的犀利刻毒还在于他的同样违反“常规”的联想力(想象力)。

(三)杂文思维中的“个”与“类”

勾画个与类统一的类型形象,可以说是他杂文基本的艺术手段。他不对某人做出全面评

价,而是将某人一时一地的言行作为一种典型现象来加以解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只抓住具有普遍意义的某一点,而有意排除了为这一点所不能包容的某人的其他个别性,特

殊性,从中提炼出一种社会类型,“没有私敌,只有公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四)杂文的主观性

他的杂文是由某一外在客观人事引发的,但它所关注与表现的,却是作者自己的主观反

应。一切客观人事都是要通过他主观心灵的过滤折射,才成为他的杂文的题材。读者能够透

过杂文里的描述与抒写,看到活生生的他。

(五)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

杂文的语言是自由无拘而极富创造力的。自如地驱遣中国汉语的各种句式,把汉语的表

意、抒情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另一方面,杂文的语言又是反规范的,他仿佛故意地破坏语法

规则,违反常规用法,制造一种不和谐的“拗体”,以打破语言对思想的束缚,同时取得荒

诞奇峻的美学效果:这都是鲁迅为表达自己对外部事物的独特反应、内心世界的“离奇和荒

芜”所需要的。

3.以《小二黑结婚》为例,论述赵树理小说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

赵树理熟悉农村,热爱农民,用自己的小说创作表达农民的情绪、利益和愿望,其作品

以不同角度反映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中国农村最伟大最深刻的变化,堪称中国农村变革

的一面镜子。如《小二黑结婚》通过描写根据地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为冲破封建传统,

争取个性解放,婚姻自主而进行斗争的故事,热情歌颂了新一代农民努力战胜农村中猖獗的

恶霸势力和顽固的封建传统思想,揭示了中国农村实行民主改革、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小

二黑和小芹在爱情上的胜利是当时农村社会斗争的一部分,其意义早已超出爱情本身,而显

示了新政权建立后农村意识形态的发展与进步,这正是农村的深刻变革之一。又如《李有才

板话》通过对阎家山改选村政权和实行减租减息曲折过程的描写,极有典型性地表现了中国

农村民主革命的发展进程和深刻变化。小说主人公李有才体现了先进农民的集体智慧和时代

发展的趋势。总之,赵树理不仅写出了农民政治经济翻身的重要,更写出了农民思想上翻身

的重要。赵树理的小说是继鲁迅之后,农村题材小说的又一块里程碑。在具体的艺术表现手

法上,赵树理的小说显示了异常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首先,赵树理继承了传统小说中描写

人物重行动、忌静止刻画的特点,让人物在活动中间去表现自己的性格。如《小二黑结婚》

中的小二黑和小芹、二诸葛和三仙姑的形象塑造,无一不放在动态的农村社会斗争中来完成,

无一不与各自独特的而又各具社会普遍性的活动紧密相关。其次,赵树理借鉴了传统评书、

章回小说的结构特点,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曲折性、首尾呼应,既适应群众欣赏习惯,

又不像旧章回小说那样刻板僵硬,创造了一种评书体的小说形式,推进了“五四”白话小说的

民族化。《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小说都体现了这方面的成就。赵树理小说的语

言是大众化、通俗化的。在《小二黑结婚》等作品中,作家都大量使用经提炼、纯化了的北

方农民口语,不仅人物语言是口语化的,而且作家的叙述语言也是口语化的。他把生动的农

民口语引入到现代文学语言的领域,不仅丰富了文学语言,而且对推进现代汉语的发展也有

一定的贡献。总之,赵树理小说熔艺术性和大众性于一炉,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民族新形式,

并对后来的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4.《雷雨》中蘩漪要周萍记着:“一个女子不能受两代人的欺侮”,并且警告周萍:“小心!你

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狠了,她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由这些台词联系全剧,分析

蘩漪的思想性格及形象意义。

蘩漪是一个鲜明独特、复杂而富有深度的艺术形象。她的性格是悒郁乖戾、热情强悍、

极端而尖锐的一种悲剧性格。这种性格的形成是由于封建性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他聪明美丽、

有个性,她说:人家说一句,我就要听一句,那是违背我的本性的。而周朴园要的是“服从”

他冷酷无情地压制、摧毁她的个性尊严。就在周家这封建牢笼中,她被折磨了十八年,这是

她悒郁乖戾、极端而尖锐的性格形成的典型环境。三年前,周萍从乡下出来,还带着乡野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气,痛恨周朴园的专制,对她说“原她死,就是犯灭伦的罪也干”这带有性的话,燃起她

的被压制的情热。作为一个女人,尤其是她这样热情而有个性的女人,她需要爱、能爱,“她

有火炽的热情,一顶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她不顾一切的把自

己的一切;身体、性命、名誉交给了周萍。但是,日子一第,周萍从恨父亲变为佩服周朴园,

悔恨和她的关系,她要摆脱她离开周公馆。她的性格,不能忍受父子两代人的欺负,不能再

忍受独自在郁闷死人的周家生活,她要做一次困兽的搏斗,她要破坏周萍和四凤的关系,她

要拉住周萍,她的反抗是极端的、尖锐的、不顾一切的,她是《雷雨》中最具有‘雷雨’性格

的人物,在《雷雨》中,是她以最尖锐的语言揭露和控诉周朴园和周家的罪恶,撕破他们道

德家、慈善家的伪善面目;是她对专制暴君周朴园进行一次又一次下面交锋,是她推动剧情

向高潮前进是她甚至当着自己的新生儿子周冲以及众人的面,公开自己和周萍的关系,发出

“她也是要一个男人真爱她,要真真活着的女人”的人性呼声,控诉“阎王”周朴园和“监狱似

的周公馆”她这种不顾一切的行为是被带的,因为她知道周朴园罪恶的底细,后所以他说蘩

漪有精神病,还要人人都看她是疯子,蘩漪说“最后铁链锁着我,那我真就成了疯子了”绝望

的可怕的前途使蘩漪走向了最尖锐而极端的困兽之斗,也彻底粉碎了周朴园维护的“最圆满、

最有秩序”的封建专制家庭。蘩漪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压

抑践踏人性、蔑视人的尊严的罪恶,有崭新的时代内容。蘩漪是另现代文学史上最具有艺术

魅力的女性形象之一。激起人们对不幸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于人的地位,人的尊严,人

的权利的深沉思考,把反封建家庭的罪恶与个性解放联系起来,使剧本具

现代文学三十年试题(钱理群版)

1.比较分析沙汀与张天翼的讽刺艺术。

答:沙汀的讽刺艺术重在“农民式的幽默”,讽刺时不漏声色、感情凝重,善于通过人物

谈吐举止的细节刻画深层心理、场景气氛的烘托交织着某种诗意,等等。张天翼善于抓住人

物习惯动作与用语,凸现其灵魂,讽刺锋利劲捷,泼辣夸张。

2.为什么说30年代上海风行的“新感觉派”是现代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流派?

答:首先是对“现代派”的界定。“现代派”文学也称作“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与19世

纪传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迥然不同的文学类型,表现为形式上的荒谬与变形,内容上的

危机感、幻灭感,重主观和心里,强调非理性等特征。之所以说“新感觉派”是现代中国最完

整的一支流派,有两个最基本的理由:一、“新感觉派”深受法国现代派文学和日本新感觉派

文学的影响,用现代人的眼观来观照都市,表达现代商业文明覆盖下的城市人群生存形态。

这主要是内容上的分析;二、在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上,借鉴大量的西方写作方法,包括心

理分析、蒙太奇、意识流,以及以性爱心理发掘人性深层的方法。

3.评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内涵与文体特色。

答:关于文化内涵上,《呼兰河传》具有童年回忆的性质,主要描写记忆中的家乡人民

的生存方式,特别是传统落后的文化习俗对人的残害,所描写的东北风情,既有浓郁的地域

性或地方性,又具有某种普遍性。文体特色:创造了“诗化小说”或者“散文化小说”。其小说

结构、语言和抒情方式也很有艺术个性。

4.略评李劼人《死水微澜》中的蔡大嫂的形象。

答:在李劼人的“大河小说”中,《死水微澜》在艺术成就上最高,既写出了历史时代的

风云,又写出了地方风情和民俗,人物刻画也非常成功。人物刻画是在辛丑条约签订期间,

四川社会的冲突及地方风习的变迁,折射到具体人物中,在蔡大嫂身上体现了一个富于幻想、

泼辣爽直,敢作敢当的女性,她有蔑视礼教的大胆行为,但她也有着虚荣、追逐浮华精神侧

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5.结合具体诗歌评析,论述戴望舒二三十年代诗歌观念与诗意诗风的演变。

答: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领袖人物。他前期的写作,重视诗歌的音乐性,在

朦胧的意象堆砌中,传达出柔美的感伤情调,他的名作《雨巷》就是一个代表,这首诗歌在

音节安排,意象构造方面独具匠心。但在《我的记忆》之后,诗人却主动对音乐进行了反叛,

改用日常的口语书写现代的生活经验,寻找适合自己的鞋子,更多地从语言的内在韵律中,

挖掘出“亲切”与“暗示”的风格。

6.试论鲁迅杂文与小说的关系。

答:首先:鲁迅的杂文和小说有着共同的文化立场,二者在文化批判和思想批判上常常

是相互印证和补充的;其次,鲁迅小说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和杂文中常常出现的“共名”在创作

思维和艺术手法上是相通的;第三,鲁迅的《故事新编》是与杂文关系最密切的小说集,现

代细节的反复使用(古今杂糅的艺术手法)增强了现实性,如以老子、庄子女娲等古人古事

为中心,穿插喜剧性的人物,他们口中常常出现

老舍

四、简答题

1.简述老舍的创作特色和贡献。

[提示:老舍的创作特色和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有深切

的关注,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

有眷恋。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他是第一个把

“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学形式表现出来

的,并获得了巨大成功。②老舍的作品注重文化,铺写事态,有着真实而又世俗的品位,加

上其表现形式又适应并能提高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所以能为现代文学赢得知识分子之外的

众多读者。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成为一种文化史象征。③老

舍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与茅盾、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

成了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老舍的贡献不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而在于其独特

的文体风格。他作品的“北京味”、幽默风,以及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

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他创作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主

要是长篇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所取得的巨大贡献]

2.简述老舍的创作轨迹。

[提示:老舍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一千多部(篇)作品,特别在长篇小说艺术上

取得了巨大成功。1926—1929年:在英国期间对“国民的劣根性”的探索,初步形成自己的

独特风格。《老张的哲学》写中国的政治腐败,《赵子曰》写一位阿Q式的北京新式大学生,

《二马》写“老马”马则仁,“小马”马威父子两代在伦敦经商和求学的故事。老舍1931—1932

年回国初在小说上的新尝试,均遭失败。《小坡的生日》写新加坡华侨儿童小坡的生活,是

一部带有童话色彩的小说,而《猫城记》则是一部具有政治色彩的寓言式作品。1933-1934

年“求救于北平”的幽默回归。《离婚》是老舍重返京味小说的重要作品,《牛天赐传》在艺术

手法与《离婚》相似,但艺术成就稍差。1936年以后,老舍的创作走向成熟。《骆驼祥子》

写人力车夫的痛苦和不幸。《月牙儿》写社会底层的一个少女因生活所迫沦为暗娼的故事。

《我这一辈子》写一个旧时代巡警一辈子不断走下坡路的人生经历。《四世同堂》以北平沦

陷为背景,描写了祁家四代人在国难当头时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1957年发表的讽刺喜剧

《茶馆》将老舍的幽默艺术风格完美地引向了极致。《正红旗下》写于1961至1962年,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一次集中而深入的旗人文化省察]

3.简述老舍与京味小说的关系。

[提示:从老舍的创作经历可以看到,从他最初的《老张的哲学》、《二马》和《赵子曰》就

以北京的生活和北京人在海外的生活为题材,到后来重新回到北京的市民生活题材的《离

婚》、《牛天赐传》,再到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以及《我这一辈子》和《月

牙儿》、《柳家大院》等中短篇小说,他最有特色和艺术成就的作品都与北京这座城市有关。

因此,我们可以说,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是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

市民世界又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史象征,一说到北京文化,就

不能不联想到老舍的文学世界]

4.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和人文景观。

[提示: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老舍用他的大部分小说构

筑了几乎可以包罗现代市民阶层生活所有方面的广大的“市民世界”。而构筑起这个市民世界

的支柱,正是作者用“文化”分割出来的三种类型的市民形象: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和正派市

民。老舍在执著地描写“城与人”的同时,始终在做着“挖根”的工作,无论是早期的《二马》

和《离婚》,还是后来的《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他都一直关注着与民族性问题有关的

文化批判,而这种批判都是通过他的作品的“人文景观”,即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的全景式的

风俗描写来实现的。因此,与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采用的对现实社会进行阶级分析的方

法不同,他关注的始终是文化对于人性以及人伦关系的影响]

5.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形象系列及内涵。

[提示:在老舍笔下塑造了老派、新派、正派和“贫民”等市民人物形象。“老派市民”形象主

要有老马(《二马》)、张大哥(《离婚》)、牛老四(《牛天赐传》)、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

宣(《四世同堂》)等。“新派市民”形象主要有张天真(《离婚》)、兰小山、丁约翰、祁瑞丰、

冠招娣(《四世同堂》)等。“正派市民”(理想市民)形象主要有赵四(《老张的哲学》)、赵

景纯(《赵子曰》)、李子荣(《二马》)、丁二爷(《离婚》)等。“城市贫民”形象主要有洋车夫

祥子、老马、妓女小福子(《骆驼祥子》)、老巡警(《我这一辈子》)、拳师沙子龙(《断魂枪》)、

洋车夫小崔、剃头匠孙七(《四世同堂》)、艺人方宝庆(《鼓书艺人》)等。所谓其“内涵”,

则是作者描写这些人物的用意。在作者的笔下,老派市民虽然可笑,但大多值得同情,都是

“悲剧性”的人物,在批判中注入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因而其批判并没有力量,最多也只是一

种幽默。然而,对于,新派市民则完全不一样,无论是早期的张天真(《离婚》),还是后来

的祁瑞丰(《四世同堂》),几乎都是采用的十分刻薄的嘲讽手法,虽然其批判也常常是无力

的,但作者宁可作“漫画式”的处理,其鄙夷之情毫不保留地溢于言表。而老舍笔下的正派市

民形象,其内涵则在于他们寄托着老舍的一种理想,是老舍在描绘城市资本主义化过程中所

产生的文化变迁与分裂的图景时,在对老派市民和新派市民都失望之后,仍然不放弃对理想

的追求的结果,他希望这些“侠客兼实干家”的正派市民能为社会锄害,从而既使他的作品能

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也使作品变得更有思想启发意义。当然,这也正说明了作者思想上

的平庸和幼稚。而贫民形象的内涵,一方面贯穿着作者批判和排斥西方文明,甚至包括“五

四”以来时兴的西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潮的主题,另一方面更是从城市文明病与人性的关

系这一角度,体现了作者对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社会的认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6.简述老舍在批判传统文明时所表现出来的失落感与对“新潮”愤激之情交织的复杂感情。

[提示:老舍对传统文明的态度从他的创作一开始就是带有批判性的,但他的态度与鲁迅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猛烈甚至偏激完全不同,不但温和,而且在批判的同时常常表现出一种“失落感”。在作品中,

无论是早期的老马(《二马》)、张大哥(《离婚》),还是后来的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

祖孙三代(《四世同堂》),这些老派市民虽然可笑,但大多值得同情,都是“悲剧性”的人物,

在批判中注入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因而其批判并没有力量,最多也只是一种幽默。然而,对

于他笔下的新派市民则完全不一样,无论是早期的张天真(《离婚》),还是后来的祁瑞丰(《四

世同堂》),几乎都是采用的十分刻薄的嘲讽手法,虽然其批判也常常是无力的,但作者宁

可作“漫画式”的处理,其鄙夷之情毫不保留地溢于言表。而老舍之所以在批判传统文明时,

常常表现出来的失落感与对“新潮”愤激之情交织的复杂感情,究其原因,又在于对传统文明

和西方文明的不同态度。老舍对代表着“乡土中国”精神的老派市民的态度,表明他对传统文

明的惋惜之情,而他对一味逐追新式的洋派的生活的新派市民的态度,则表明了他对西方文

明的反感。老舍是旗人的后代,对传统文明的衰落自然有着自己深刻的见解,但老舍也有着

在英国的生活经历,对西方文明的弊病也有清醒的认识。只是他与许多“西洋派”文人不同,

宁可表现出美化带有封建宗法社会的东方文明的民粹主义倾向,也不愿对洋派青年手下留

情]

7.简述老舍创作的艺术视点。

[提示:对老舍来说,市民社会中阶级的划分或者上流下层的划分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

是“文化”对于人性以及人伦关系的影响,这就是老舍的基本的创作视点。这一视点既决定着

老舍小说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也决定着老舍作品的独有的特点。对于前者,我们从老舍研

究的历史状况可以看出,由于老舍习惯于用文化来分割不同阶层的人,描写的是特定文化背

景下的人的命运和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走的是“俗文化”的路子,不同于二三十年代主

流文学通常采用的对现实社会进行阶级分析的方法,因此,虽然拥有大量的读者,但仍然不

能得到当时主流派文学阅读时尚的欢迎,主流评论界也自然不会给他应有的评价和地位。对

于后者,也正因为他的“俗”,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经北京话为基础的语言,

使他远离当时的“新文艺腔”,使他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成为了把“乡土中国”社会变革过

程中的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心理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并取得巨大成功的第一人。同时,

也正因为他重视文化对人性与人伦关系的影响,决定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也决

定了他的批判不同别人的批判。比如,他通过对自己最擅长的人物——骨子里仍然是农民的

老派市民的批判,来实现自己对北京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成分的批判]

8.简述老舍研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

[提示:老舍的创作在三四十年代没有得到大家足够的重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

与老舍在1938年主持“文协”工作之前一直游离于文学主潮之外有关。当时,虽然有人已经

认识到他的作品的幽默性特点,但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他的作品与北京文化的血缘关系。即使

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老舍因《龙须沟》和《茶馆》等戏剧作品名声大振后,其小说的文

学史地位仍然没有得到系统研究。而樊骏和赵园等对于老舍研究则对于我们认识老舍富有启

发性。樊骏在《论<骆驼祥子>的现实主义》一文中指出,“祥子被剥夺的,不仅是车子、积

蓄,还有作为劳动者的美德,还有奋发向上的生活意志和人生目的”,在小说中,最重要的

是写出了“精神上的毁灭”,祥子的悲剧,“主要是他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产物”。赵园在《北京:

城与人》一文中指出,“老舍式的幽默”出于异禀,但不免有“《笑林广记》的气味”,以老舍

为代表的京味作家,往往“敏感于极琐细的生活矛盾、人性矛盾,由其中领略生活与人性现

象中的喜剧意味以这种发现丰富着关于人生、人性的理解,和因深切理解而来的宽容体谅,

并造成文字间的暖意,柔和、温煦的人间气息”。他还指出,老舍的小说结构和当时的主流

文学不同,并不注重以阶级特征与阶级关系作为艺术结构的参照,而是多以人物命运为线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或依呈现世相、人生相的要求而进行结构,作品讲究行当齐全,着眼常在人物的个性和文化

差异]

五、论述题

1.与鲁迅的解剖“国民性”相比,老舍小说的文化反思有什么样的开拓?

[提示:老舍继承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并有新的开拓:①对体现了民族文化精髓的北

平文化进行沉痛反思,其中重要的一个侧面是对市民生活的表现,显示了文化批判的个人特

色。如《四世同堂》,通过对祁家——中国封建礼教堡垒的象征——几代人的描写,以理性

审视的目光,对民族的遗传病作了穿透性的剖析。其文化反思的主要内涵在于对民族传统文

化的反思和批判,解剖中国国民的精神弱点和民族劣根性。②《二马》等作品把文化批判、

反思的视野扩大到中西文化的对比框架中,显示了老舍开阔的文化意识。

注意:此题还应结合作品具体内容适当展开论述]

2.试述《骆驼祥子》对于病态城市文明与人性关系的探讨。

[提示:《骆驼祥子》通过祥子这样一个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

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对于病态城市文明与人性关系进行了探讨。在老舍看来,祥子的悲剧

在于病态的城市文明对人性的伤害,而在这部小说中,老舍又正是通过一个人力车夫(祥子)

的眼光来看待城市的。《骆驼祥子》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地狱是什么

样子”。这个“地狱”就是那个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道德沦落的社会,也是为金钱所腐蚀了的

畸形的人伦关系。祥子被物欲横流的城市所吞噬,自己也成为那城市丑恶风景的一部分。小

说直接解剖构成环境的各式的人的灵魂,揭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

作者在批判的同时,又试图从“道德审视”的角度对现代文明病的病源进行探讨。作者对城市

中“欲”的嫌恶,对城市人伦关系中“丑”的反感,都是出于这种道德的审视。人们从《骆驼祥

子》阴暗龌龊图景中,能感触到老舍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带来伤害的深深忧虑。在20世

纪30年代,像《骆驼祥子》这样在批判现实的同时又试图探索现代文明病源的作品是独树

一帜的

注意:此题还应结合作品内容适当阐述]

3.试述老舍“京味”小说的艺术风格。

[提示: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

有的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因此“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

的特色。老舍聚集其北京的生活经验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

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

活动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其次,“京味”作为小说的风格氛围,

又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方面。如“官样”的体面、

排场、气派和礼仪,追求懒散、谦和、温厚的生活,等等。三是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

易的口语。四是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和趣味。

注意:此题还应围绕要点结合作品内容适当阐述]

曹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四、简答题

1.简析《雷雨》的人物语言。

[提示:《雷雨》的语言是简洁易懂的,即使没有文化的人也能听得明白真切。它避免了外

国话剧中的那种长篇台词、也绝少欧化语法。它从日常普通的语言中提炼加工而成,句子短,

简洁而有韵味。《雷雨》的人物语言是个性化的。每一个人物的语言都符合自己的身份、地

位、教养和气质;不同的人物、其语言具有不同的节奏和分寸,每一句话都打上了人物性格

的烙印。如周朴园,他虽说话不多,但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简短的语言,刻画了他的妄自尊大,

专制冷漠的性格和心理。《雷雨》的语言显露出曹禺长于准确地把子和表现人物心理的天才。

人物富有个性的语言,往往蕴含着人物丰富的心理内涵。如第一幕中蘩漪与周萍初见的场面。

蘩漪正与周冲谈到周萍,周萍出场了。一心想离开蘩漪的周萍、当然不想见到蘩漪。蘩漪意

味深长地叫了一声:“萍!”这声呼唤包含了蘩漪的爱与怨、苦闷与疑虑的多重心理。单纯的

周冲留住周萍:“你不知道母亲病了么?”蘩漪立刻接过话:“你哥哥怎么会把我的病放在心

上?”这句话同样潜藏着蘩漪丰富的心理内容,它既表达了蘩漪对周萍负情的哀怨,又含有一

种愤懑的指责。正是这句话所表现的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引发了下一段蘩漪有意提起昔日

闹鬼和责怪周萍胆小的对白。在这里,蘩漪与周萍的语言都非常个性化,又含有复杂丰富的

心理内容,这种富有心灵动作的语言,标志着曹禺语言艺术的杰出成就]

2.1951年,曹禺创作的《明朗的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他放弃了自己创作的个性与适合自己的创作方法,完全按照当时流行的主题先行的

路子去深入生活,选择人物,设计情节,如履薄冰,惟恐歪曲了生活,违反了政策。作者本

人的创作完成后,又经过多次审查和反复修改,结果成了思想的传声筒,作者所特有的诗意

与美感荡然无存]

3.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冲突。请梳理《雷

雨》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体会这话的内涵。

[提示:《雷雨》的蘩漪是一个受过一点新的教育的旧式女人,她文弱、明慧,爱好诗文,

但也有一股按捺不住的热情和力量在她心里翻腾着。“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

使她能够忽然做出不顾一切的决定。她爱起人像一团火那样热烈;恨起人来也会像一团火,

把人烧毁。”她是周朴园的续弦,如果算上侍萍,她实际上是周朴园的第三个妻子。蘩漪来

到周家18年,不但没有得到丈夫平等的爱,反而在精神上受到长期的摧残。她知道丈夫年

轻时的荒唐事,知道周萍是丈夫与女佣的女儿生的“私生子”,也眼睁睁地看着丈夫为纪念这

个儿子的生母所保留的房间。而丈夫对她,则仅仅是看作一个儿子们的榜样。这种压抑的家

庭环境和不平等的待遇,使她产生了强烈的反抗心理。她怀着对爱情和自由的向往,怀着对

周家的报复,疯狂地缠着大少爷周萍。而当她发现周萍喜新厌旧,想摆脱她转而去追求四凤

时,她更不惜追到鲁家,在鲁大海将要发现周萍的关键时刻,关上窗户,断了周萍的后路,

把他暴露在鲁大海面前,想借鲁大海的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最后,终于导致了四凤触电身

亡,周萍也开枪自杀。

蘩漪形象的成功,主要就在于作者深刻地表现了她矛盾复杂的“雷雨式”的性格。她对周

朴园表面上是屈从的,但内心里却充满了仇恨和反抗。她追求周萍,不惜陷入“母亲不像母

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可悲境地,这与其说是爱的爆发,不如说是恨的宣泄。蘩漪是作者认

为“值得赞美”的人物,所以在创作中,作者着力描写了她因“环境的窒息”而做出的一次“困

兽的搏斗”,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生命里所交织的“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悲剧《雷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中蘩漪这一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正恰恰验证了恩格斯此言的正确性]

4.有人说,《雷雨》一天之内让三个人死掉、两个人疯掉的剧情未免让读者和观众太过紧张

了,于是作者安排了“序幕”和“尾声”来舒解与安抚人们的情绪。关于“序幕”和“尾声”,你认

为是加上好还是去掉好?

[提示:曹禺一直认为,《雷雨》的演出应当加进去序幕和尾声。因为,一个好的开头,会

立刻把观众带入某一个特定的意境,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结尾可以使观众情绪复平。

但是,1935年暑期,“南开新剧团”的四大导演之一吕仰平决心把《雷雨》搬上舞台,多次

与正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担任外国文学教授的曹禺切磋,曹禺先生谈了自己的意见,他说:

“根据演出条件,为了突出舞台效果,可与原著有变化,可以把原剧本序幕和结尾两部分删

掉,重点演正剧。”

注意:此题可谈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自圆其说则可]

五、论述题

1.分析蘩漪的性格内涵。

[提示:①蘩漪是一个最具雷雨性格的人,“她爱起你来像一团火,那样热烈,恨起你来也

会像一团火,把你烧毁”。②她有自己的思想,敢于做出自己的决定,即使在成为封建婚姻

的牺牲品时,仍敢于冲破封建纲常,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③她是一个艳丽的女人,性格上

有自私、阴鸷的一面。她对压迫的反抗,对人的意志自由的追求,完全出于她身上原始的野

性。她对周朴园表面的对抗更像是由失望和绝望产生的报复心理的表现。④她不是什么反封

建与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传统文化的积淀对她的思想和行为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她的意

识深层,还潜伏着某些软弱、妥协的因素。

注意:此题应围绕要点,结合作品内容适当进行论述]

2.曹禺在《雷雨》、《原野》和《北京人》中,是如何礼赞“蛮性”的原始力量的?他为什么

要这样做?

[提示:①曹禺在《雷雨》、《原野》和《北京人》中塑造了蘩漪、仇虎、金子等性情激烈、

充满强大的心理能量的人物,从而礼赞“蛮性”的原始力量。②出于作者自身的生存欠缺。曹

禺早年生活经历不幸,生下来三天,母亲去世,父亲是一个日渐潦倒的封建官僚,脾气暴躁,

在家里动辄法火骂人,整个家庭气氛及其沉闷压抑。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作者从小就充满恐

惧心理,处处谨慎小心,非常孤独寂寞。成年以后的他依然如此,不爱讲话,善于幻想,对

外界的议论特别敏感,自我保护意识很强。所以在他的作品中礼赞“蛮性”的原始力量,以求

得心理平衡,这就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所谓补偿心理。

注意:此题的第一要点,须结合具体的人物形象论述。另外此题也可从曹禺早期接受过基督

教文化的角度分析]

张爱玲

四、简答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为什么说在沦陷区,张爱玲几乎一夜之间成为市民文化的“明星”?

[提示:在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的出现,虽然被目为鸳鸯蝴蝶派的行列,与其他鸳鸯蝴

蝶派作家不同的是,大家看到了她在艺术上的独特性,她与20世纪40年代前期上海沦陷区

的环境相适应,没有也不愿利用作品来说教或宣传,热衷于表现自己对人生的切身体验和独

特感悟,在表现当时上海市民生活和心理方面堪称独步,因而她受到了不同政治倾向和文学

趣味的文学界各方面的欢迎]

2.傅雷对张爱玲的小说评价很高,为什么独独不喜欢《倾城之恋》?

[提示:《倾城之恋》是一关于调情的故事,描写的是白流苏和范柳原的调情表演。傅雷本

来是张爱玲小说最早的肯定者,但他对这部作品评价不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认为,“作

品的重心过于偏向顽皮而风雅的情调”,“几乎占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调情,尽是些玩世不恭的

享乐主义者的精神游戏;尽管那么技巧,文雅,风趣,终究是精炼到近乎病态的社会的产物”]

3.张爱玲与茅盾笔下的“时代女性”有什么不同?

[提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大多具有“新女性”表象的旧女性。她们的“新”主要指她们受过新

式的教育,过着“新时代”的女性们享受的现代都市生活;但她们与茅盾笔下的“时代女性”不

同,她们并没有新的思想,甚至丝毫没有受到当时革命运动和革命思潮的影响,满脑子都还

是封建主义的东西。因此,她们的“旧”主要就是指她们的思想意识和人生道路]

4.为什么说《倾城之恋》的故事具有传奇性?

[提示:之所以说其具有传奇性,这是因为,此篇小说写了一对本不会见面的男女阴差阳错

见了面,又由于男女双方呕心沥血地做着恋爱游戏,一个是工于心计要嫁,一个是绞尽脑汁

要玩;本不该成就的姻缘最后确因着战争与硝烟炸碎了双方的浮浅,撮合了患难与共的真情,

成就了一段偶合的姻缘。这其中的姻缘关系的因与果就像拉胡琴,没有内在的必然,只落在

偶然。不会见的,见了;不会成的,成了]

5.《金锁记》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禁锢故事”?

[提示:小说不仅写了人的命运和无奈:曹七巧为生计嫁给患骨痨的丈夫做偏房(后扶正),

过着压抑情欲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写了人的情欲在命运的无奈中形成的变态,以及这种变态

性格酿成的几代人的畸形命运。丈夫的残疾,情欲的缺失,使得曹七巧折杀了情欲,风靡了

物欲。小叔季泽在情感上的先拒后诱,亲哥嫂在亲情上的实用主义,在经历了情欲为物欲冶

炼的过程后,使曹七巧最终成了一个眼中只有金钱没有亲情的、贪婪物欲的魔妇]

五、论述题

1.张爱玲的作品在艺术上可以归纳为四个字:新、旧、雅、俗。请举例说明她作品中表现

出来的雅和俗。

[提示:张爱玲作品雅俗特点,主要表现为“古典小说的根底”和“市井小说的色彩”。她小说

中的“古典小说的根底”最为明显的表现,又在于她作品中的“《红楼梦》风”。在她的小说《金

锁记》中,随处可见《红楼梦》的影子,而她的《花凋》则被看作是“现代《葬花词》”,不

仅作品的名字“花凋”直接来源于《红楼梦》中的《葬花词》,而且作品的主人公郑川嫦也被

直言不讳地称作“现代林黛玉”。在他的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就有许多人物和

细节有着明显的《红楼梦》的影响。张爱玲小说中“市井小说的色彩”,主要是指她作品中的

“通俗倾向”。世俗化或通俗化既是张爱玲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创作特点,也是作者自己的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作理想,在她的散文中,这种倾向和理想表现得更为鲜明。她作品中的通俗化特点,与她的

生活环境和她自己生活习惯有较大的关系。对她一生影响最多的两个城市一是上海二是香

港,而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商业化最市民化的城市,当时的香港则是跟在上海亦步亦趋的上海

的翻版。所以在张爱玲的《金锁记》、《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和《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作

品中多有表现这种最商业化最市民化的俗的特点。

注意:此题还应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适当论述]

2.以曹七巧为例,说明张爱玲笔下的新女性形象的特点。

[提示:曹七巧是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主人公,也是张爱玲笔下最完整的女性形象。

曹七巧为生计嫁给患骨痨的丈夫做偏房(后扶正),过着压抑情欲的生活。丈夫的残疾,情

欲的缺失,使得曹七巧折杀了情欲,风靡了物欲。小叔季泽在情感上的先拒后诱,亲哥嫂在

亲情上的实用主义,在经历了情欲为物欲冶炼的过程后,使曹七巧最终成了一个眼中只有金

钱没有亲情的、贪婪物欲的魔妇。作者通过曹七巧,表现了人的情欲在命运的无奈中形成的

变态,以及这种变态性格酿成的几代人的畸形命运。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多是这种时代夹缝中

的没落淑女。她们往往出身败落的大家庭,有着旧式的文雅修养,旧式的妻道“训练”,但惟

独没有自立于这个已经变化了的时代与本领,在时代浪潮的涤荡之下,每个人都在努力抓住

一个看似可靠的婚姻,“做’女结婚员’是她们唯一的出路”。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与二三十年代作家塑造“时代新女性”不同,她反而在写“旧女性”,尤其

是新女性“表象之下的旧女性。这些“旧女性”依然在辛苦地走着“旧式”的婚姻路这些系列女

性形象,真切地传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特殊感悟以及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考。

注意:此题不妨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3.20世纪40年代和80年代出现的两次“张爱玲热”有什么不同特点?

[提示: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第一次“张爱玲热”,其特点是张爱玲一出现就成了“市民文

化的明星”,虽然被归入了鸳鸯蝴蝶派的行列。与其他鸳鸯蝴蝶派作家不同的是,由于大家

看到了她在艺术上的独特性,因而,她受到了不同政治倾向和文学趣味的文学界各方面的欢

迎。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第二次“张爱玲热”,与上次不同的是,张爱玲被重新“挖掘”出来时有

一个“预热”的过程,而且先是受到“专业阅读”的重视,然后再进入商业炒作范畴。1981年张

葆辛的《张爱玲传奇》的出现,应该说只是“文革”结束后在社会上普遍出现的“文坛忆旧”的

一个组成部分。真正对第二次“张爱玲热”出现起重要作用的是,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

中文版对张爱玲的推崇所引起的大陆文学界的重视。1984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的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将张爱玲写入文学史,成为张爱玲研究全面展开的一个标志。可以

说,从此以后,第二次“张爱玲热”才正式形成]

4.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常常充满了象征意味,有时一个意象就象征着一个人物的一生,或

一篇小说的全部意义。请就《茉莉香片》中的“绣在屏风上的鸟”这一意象为例,说明张爱玲

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命运。

[提示:在《茉莉香片》中有一个鸟的意象,“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

织锦云朵里的一只白色的小鸟。年深日久,羽毛暗了,霉了,给虫子蛀了,死也还得死在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风上。”这是传庆母亲冯碧落命运的象征。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理解为张爱玲笔下整个时代女

性命运的象征,或者更可以扩展到人在世界上无所逃遁的命运的象征,“这与其说是一个飞

翔与逃遁的意象,不如说是一个关于死亡与囚禁的意象”。

注意:此题应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展开论述相关女性的命运]

诗歌

1.中国现代文学30年中,现代派诗歌的发展经历了20年代的象征诗派,30年代的现代诗

派和40年代的九叶诗派几个阶段,试简要说明这三个流派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提示:20世纪20年代,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诗歌,主要模仿19世纪末期以波特莱

尔、魏尔伦、马拉美、蓝波为代表的法国早期象征主义,拒绝描绘客观现实,忌讳直抒胸臆,

而热衷于使用种种怪诞的意象,试图通过象征、隐喻、幻觉、暗示等手法来表达诗人对于生

活的主观看法和内心情绪,形成诗歌整体上的晦涩难懂和神秘感,渲染了一种颓废、迷惘的

情绪。

20世纪30年代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主要受法国后期象

征派诗影响,强调“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诗形”,来表现“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

的现代情绪”;强调通过大量象征意象的隐喻、暗示来表现主观情绪。由于这一时期的现代

派诗人大都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修养,在各自的诗歌创作中,都有意识地借鉴了中国古

典诗词中的传统意象,并融会传统文学的已经营造、气氛渲染的手法,再加以优美的语言,

创作出了一批中西合璧、纯诗化的现代派诗歌。这些是李金发等人在创作中随意组合意象,

导致整体上支离破碎、怪异隐晦的诗风所不及的。

20世纪40年代“九叶诗派”的出现意味着新诗现代化探索的深化。诗人们在艾略特、叶芝

等欧美诗人影响下,用强劲的生命力和主体意识连接起现实人生和诗歌艺术,逼近历史现实

而又深入自我心灵;在艺术表达上注重用知识思辨来表现感性认识,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

中国现代白话新诗所经历的这三个阶段,都深深地打上了欧美诗歌的烙印,是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现代派等各种流派的融合。在这三个阶段中,逐渐由对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完全模

仿、移植到逐步民族化、本土化并最终成熟,实现完全中国化的过程。同时,后阶段的诗歌

对前者的诗歌都有一定的借鉴,如“九叶诗派”是对象征诗派和现代诗派的延伸,也是其拓展

和深化]

2.怎样理解穆旦诗歌创作的现代性特征?

[提示:穆旦诗歌创作的现代性特征表现在:他以时代良心的代表和知识分子的代言人身份,

以独具的玄学气质、独特的生存体验、痛切深邃的情感和自觉的诗心、“血液的激荡”去感受

世界,去深掘历史和现实背后的“阴谋”与“黑暗”,以强烈的怀疑精神避视人的生存状态,同

时展开毫不留情的自我剖析,揭示出一个长期的文明规范下已僵化朽烂、失去生命强力的社

会,对个体灵魂的扭曲变态,对“残缺的我”的精神戕害。他将个体置身于社会与自我、光明

与黑暗、希望与绝望、圆满与残缺、历史与现实、创造与毁灭、诞生与谋杀、丰富与无有等

等多重对立冲突中,进行冷静自省,抛弃了简单化的二元对立观,在众多意象、观念的彼此

渗透、转化中形成诗歌内涵的强劲张力]

五、论述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试以《诗八首》一诗为例,分析说明穆旦诗歌“用身体思想”的艺术特色。

[提示:穆旦诗中的思想含量很大,很多诗句甚至类似于抽象的思维,但这样的诗句却能引

起读者强烈的共鸣,甚至感到生理上的不安,其原因在于诗人常常将心灵的活动转化成身体

的感受,将观念化为具体的身体感知或生理意象。如《诗八首》,“你我手的接触是一片草场,

那里有它的固执,我的惊喜”,“静静地,我们拥抱在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那里,

我看见你孤独的爱情笔立着,和我底平行着生长!”这些诗句无不充满了大胆的奇想,内

心的波动和抽象的观念都成为可以触摸、感受的现实,“身体”是这些诗句的中心,围绕它诗

人似乎打破了灵与肉、自我与世界,物资与精神间的界限。这些诗句总给人一点肉体的感觉,

这感觉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诗人不仅用头脑思想,他还“用身体思想”]

2.九叶诗人中,穆旦的诗歌创作突出地体现了新诗现代化的深层探索。请结合具体作品分

析说明作者所进行的艺术创新。

[提示:穆旦诗歌的艺术创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戏剧张力的构造。穆旦诗中的个人风格

十分显著,构成了一种迥异他人的“张力之美”。这种“张力”首先表现在他的诗歌体式上。诗

人的诗体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抒情短诗,诗意凝练紧凑,抒发内心的情感与思辨;一类则是

戏剧体长诗,如《防空洞里的抒情》、《从空虚到充实》、《神魔之争》等。另一种“张力”模式

在穆旦诗中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经验、词语和诗境的陌生化并置上。如《五月》一诗就是这样。

②“用身体来思想”。(见上题)③对传统诗意的反动。在新诗诗人中,穆旦是受中国传统诗

词影响最少的一个,这是他自觉选择的结果。他反对诗歌书写那些所谓诗意的“风花雪月”,

主张以特殊的现代经验为表现对象。他是力图通过追求“非诗意”来达到新鲜的独特诗意。古

典诗歌情景交融、“思与境偕”的审美理想在穆旦的诗中,遭到了自觉的抵制,读者在他的诗

中很少看到风花雪月的“诗化”境界,更多的是物化的、异质性的现代经验。他早期采用现代

手法写成的《还原作用》一诗,就出现了“污泥里的猪”等丑的字样,用他自己的话说:“是

用了‘非诗意’词句写成诗。”在他的其他诗作中,也极大地疏远了古典诗境的醇美取向。对

古典诗境的反动,不仅表现在诗歌素材的现代化上,更显示为诗歌审美的生成上。在语言上,

穆旦也表现出一种“非诗意”的反叛姿态,将新诗从封闭的“诗歌语言”的狭隘中解放出来。他

不仅将大量现代生活词汇引入诗中,而且常常采用逻辑关联词和欧化句法,作为诗歌的主干,

形成一种理性的推论力量。如《鼠穴》一诗的句子就是如此。

注意:此题可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根据自己的感受,展开适当的论述]

散文

四、简答题

1.“闲话体”与“独语体”散文有什么不同?

[提示:所谓“闲话体”与“独语体”,不仅是指现代散文的内容,更是指与内容相联系的话语

方式、结构方式及文体风格。“闲话体”追求一种日常交流的语境,以聊天、闲谈的方式结构

文章,通常有种开放的格局,风格上讲求娓娓而谈,“信口信腕”。“独语体”散文则与“闲话

体”散文相对,是一种内敛式的话语方式,注重内心的自我满足,强调独立、孤独的生命体

验,风格上比较偏向奇崛与沉思]

2.“冰心体”散文的特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它?

[提示:“冰心体”散文的特点就是“以行云流水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

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这种文体一方面显示了白话文也能作“美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的功绩,另一方面又流露出一种刻意雕饰和夸张的痕迹以及单调感,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

所谓“新文艺腔”]

3.周作人和郁达夫都属于学者型的散文家,在创作风格上,他们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提示:周作人的散文大都写得悠闲、恬淡,笔调从容舒缓,“平和冲淡”。而郁达夫的散文

不受章法限制,不讲究语言的雕琢,才气横溢,性情恣肆,洒脱坦荡,收放自如]

4.简要比较冰心和朱自清散文风格的异同。

[提示:冰心和朱自清都是“闲话体”的抒情散文家。二人的散文同样文字优美,风格清丽。

但相对来说,冰心善于抒情,朱自清则精于描写。在具体创作上,冰心更着意文体的创造,

而朱自清则功力于语言的锤炼和讲究,并且在语言上更多地运用口语,使作品显得成熟自然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09:16: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35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