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璐娜

更新时间:2023-01-03 09:10:32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3日发(作者:shooin)

运动与锻炼心理学中的质性研究:反思与展望

孙拥军;李倩;吴秀峰

【摘要】近10年来,质性研究的数量在运动与锻炼心理学各领域呈上升趋势,研

究议题涉及运动员情绪调节、教练员行为、锻炼表象、运动参与的社会支持、运动

员职业生涯发展、精英运动员参赛经历、病患人群在运动中的心理体验以及运动心

理咨询的应用等。运动与锻炼心理学各领域中的质性研究,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

取向仍占主导地位。现象学、扎根理论与个案研究是主要的方法学取向,平行视角

则是主要的研究质量评判应用。自然主义传统与不同文化、社会及时代背景相结合

形成研究参与者对其关注的阐释性理解将主导质性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取向发展。中

国运动与锻炼心理学工作者未来有必要更多的以民族志等质的研究方式呈现本土文

化背景下对运动参与的理解。%Inrecenttenyears,thenumberofqualitative

rearchshowedincreasingtrendinsportandexercipsychology,the

topicsarerelatetotheemotionregulationofathletes,coach

behavior,exercireprentation,socialsupportofexerci,career

developmentofeliteath-letes,experienceofcompetition,patient

psychologicalsocialexperienceinsportandconsultantofsport

vist/postposivtivistapproachesmaintainapredominant

,phenomenologyand

groundedtheoryareudinmostlystud-y,parallelperspectiveareviewed

egrationbetweennaturalisttradition

andexplanationbadondifferentsocialculturalandtimes,willdominate

ndexerci

psychologistwillprentunderstand-ingonsport/exerciparticipationin

ethnologicalworksreturntoChinenativeculture.

【期刊名称】《体育科学》

【年(卷),期】2014(000)011

【总页数】9页(P88-96)

【关键词】质性研究;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

【作者】孙拥军;李倩;吴秀峰

【作者单位】沈阳体育学院心理学教研室,辽宁沈阳110102;沈阳体育学院心理

学教研室,辽宁沈阳110102;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4.8

近10年来,质性研究在运动与锻炼心理学各领域持续受到关注,研究数量不断攀

升。其背景因素源自于人们相信,诸多与运动相关的问题很难用生物科学层面的探

索予以解决。一定程度上,我们所处时代的运动与锻炼行为问题相当多是关于意义

与解释的问题。例如,总体而言,人们的身体活动水平呈不断下降趋势,尽管传统

运动科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但由于社会发展及文化的因素,

人们很难真正理解该问题所带来的消极后果,这也是为何相关公共管理机构苦于面

对,并且这一趋势仍在持续的原因所在。

质性研究的基本取向是对于事物本来意义的揭示、诠释及改变。回顾心理学的发展

历史,会发现很多对世界心理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理论与研究都是以质性(或近

似)方法驱动产生的。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马斯

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及勒温的行动研究等。质性的方法常常介入量化研究难以研究、

不能研究的领域或问题。社会科学、心理科学及健康科学等涉及小众、边缘及弱势

群体的研究中常有质性方法的应用。这些群体样本量低、能见度低抑或被扭曲理解,

若希望这类群体的相关问题被看见与被理解,质性的方法往往显现出适宜性。

质性方法在运动与锻炼心理学各领域受到关注,技术层面源于质性研究适合于复杂

情形。相当多的运动行为情境复杂、快速、多变、不可复制,以至于量化等“硬”

手段难以介入。质性研究可以对技术层面有挑战性的运动行为的复杂意义进行探索

与理解,并通过对运动行为或经历有意义的思考,尝试进行详尽并具有深度的综合

分析。

质性研究为越来越多的运动与锻炼心理学工作者所接受,其原因还来自它能够为运

动与锻炼心理学的传统工作领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质性研究注重描述和理解运动

参与者,同时还能够帮助运动参与者对于如何理解自己的运动经历提供更为深刻的

见解,呈现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动态进程。质性方法对于理解个体的运动参与经历而

言,有着其他研究方法难以比拟的优势。例如,现有运动心理学相关领域中的多数

研究提示,压力情境下运动员所体验到的高水平认知焦虑应当为竞技表现恶化负责,

量化研究可以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坚实的证据与解释——焦虑可以影响中央执

行系统的抑制和转移功能,进而影响个体加工效能[35]。然而,问题的真正答案来

自于对加工效能被损害的解释,只有用质性方法才能描述加工效能被损害的“焦虑

-竞技”表现过程。有研究显示,中国精英运动员对于竞技表现水平下降原因给出

的回答更多的是“行为方式的重要改变”,而非压力下的高焦虑致使操作表现水平

下降[17]。由此可见,与运动员讨论焦虑量化测试结果或试图理解其背后机制时,

以当事人本身的观点来理解焦虑经历及其结果对比赛的意义是极其重要的。

质性研究对于运动与锻炼心理学的意义还在于质性方法的应用有利于运动咨询实践

对量化研究成果的推广与接受。质性研究能够在故事描述与数据之间架设理解的桥

梁。事实上,相比于已经广为应用的各种咨询理论、技术及数据证据,个体仍然倾

向于接受故事描述所产生的劝导力。

与量化研究经常依赖一定的理论与范式有所不同,质性研究依赖于多种理论与技术。

理论方面涵盖现象学与符号互动等,技术层面则包含访谈、焦点团体、日记分析、

视觉法与参与观察等。但对于质性研究者,更为重要的可能是如何建构方法以回答

研究关切。相对于量化研究而言,质性研究通常需要研究者与研究参与者的充分互

动,拥有对资料立足于解释的基本立场并在研究进程中显现出灵活性与弹性。上述

特征往往使得质性研究的客观性受到质疑,但质性研究的捍卫者认为,研究者能够

尽力理解研究参与者对其行为所做的解释及研究资料源自于研究参与者,而非研究

者的基本假定与前提,使得质性研究能够严谨地呈现有价值的信息。

总体而言,运动与锻炼心理学中的质性方法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帮助,即诠释影

响运动行为的文化、社会及特定情境等因素;帮助理解运动参与群体与个体对其行

为经历与体验的解读;探索并了解不同运动参与群体与个体间相互作用。质性研究

资料的使用或与量化研究的共同使用,还可能为运动与锻炼心理学中诸多问题的理

解或改变提供帮助。

2.1研究数量与主题分布

Culver等人[34]以JournalofSportandExerciPsychology,Journalof

AppliedSportPsychology及TheSportPsychologist3本北美运动心理学的

代表性刊物为统计对象,对2000—2009年与1990—1999年所发表的质性研究

文章进行对比,发现2000—2009年间应用质性研究方法的文章较之1990—

1999年增加了68%。其中,质性研究在JournalofAppliedSportPsychology

的刊载量增加一倍多(从总占比16.7%增加到35%),TheSportPsychologist增

加了68%(从总占比30.3%增加到50.9%),JournalofSportandExerci

Psychology增加了37%(从总占比7.5%增加到10.3%)。而单就数量而言,The

SportPsychologist是上述3种期刊中发表质性研究成果最多的刊物。尽管统计

对象仅限于这3本期刊,但从相关数据仍然能够得出质性研究成果的数量在运动

与锻炼心理学中呈上升趋势的结论。值得一提的是,因运动科学各领域以该范式为

基础的研究数量不断增加,2009年诞生了一本以专门发表运动与锻炼科学各领域

质性研究成果的杂志QualitativeRearchinSportandExerci,2011年更名

为QualitativeRearchinSport,ExerciandHealth。

质性方法应用在运动心理学中兴起的时间起点,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初

Martens[49]在运动心理学中展开质性研究的呼吁。早期应用运动心理学中的质性

研究拓展了人们对运动损伤与压力应对、最佳表现及心理耗竭等概念的理解

[38,58,67]。而当代质性研究关注的议题相对广泛,涉及运动员的情绪调节、教练

员行为、锻炼表象、运动参与的社会支持、运动员职业生涯发展、精英运动员参赛

经历、病患人群在运动中的心理社会体验及运动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的应用等。

依据Culver[33]所提供的数据,运动与锻炼心理学中重要的质性方法学取向主要

包含现象学、个案研究、民族志、扎根理论、传记及参与行动研究等,其中,现象

学、个案研究及扎根理论仍然是最受欢迎的方法学取向,而参与行动研究则最少受

到关注。

2.2现象学

现象学的基本主张为“回到事实本身”,将事实作为认识事物的不动点,以消除抽

象理论、抽象概念对个体认识的影响[22]。该取向关注对个体生活经历的描述及其

本意对理解行为的价值。在运动与锻炼心理学的研究中,该方法学取向常用于理解

运动参与者的某些经历。例如,Bruner等人[28]对青年冰球运动员成长为优秀运

动员的经历所进行的研究;李佑发[11]对运动员意志品质模型的建构及运动员意志

品质量表的编制;房蕊[4]针对青少年健身自主性缺欠现象,结合相关理论对影响

该群体运动参与的因素所进行的分析等都应用了现象学方法对资料进行解释。

近年来,该研究取向还衍生出一套分析方法,即“解释性现象学分

析”(InterpretivePhenomenologicalAnalysis,IPA)。该方法重在理解、探究个

体如何感知经验[13],其理论渊源来自于现象学与诠释学[63]。近期,该方法开始

见诸于运动与锻炼心理学中的某些领域,例如,Lundkvist等人[48]对精英足球教

练员心理耗竭经历进行的考察;Brymer等人[30]对极限运动的恐惧、焦虑体验进

行的考察;Pridgeon等人[56]对个体健身计划的坚持与退出经历的考察等都使用

了解释性现象学分析方法。

现象学方法取向对原始经验的充分尊重是其魅力所在。尽管解释性现象学在此基础

上增加了“元认知”成分,但就旨在了解、理解个体在运动世界的体验与生活状态

的研究而言,该取向仍然是重要的方法学选择。

2.3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一种在量化与质性研究中都经常使用的研究方式。个案研究在运动与锻

炼心理学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其魅力可能来自于为理解运动世界提供具有启发意

义的帮助。例如,以个案方式了解精英运动员成长的原因,尽管很难适用于解释所

有同类群体,但其中部分原因则可能对其他运动员的成长发展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

[25]。另外,Giges等人[36]还认为,个案研究在运动心理咨询领域的应用可能更

能彰显其价值,因为该研究方式更有助于深入了解并获取干预技术使用的适宜性、

效率以及对操作表现所产生的实际影响等有价值的信息。例如,Thompson等人

[66]以禅修心理治疗的视角审视咨询师、运动员及监护人之间的关系,并对正在经

历心境紊乱的运动员心理训练进程进行的考察;姒刚彦等人[15]对奥运运动员进行

理性情绪疗法与心理训练相结合干预效果的考察,都是以个案方式对运动心理咨询

与心理训练等相关问题进行的探索。

个案研究着眼点通常边界界定明显,其所关注的存在可以是单一的人、事件、过程

或一个群体与组织等[59]。在运动与锻炼心理学各领域进行的个案研究常常涉及某

一项目背景下的个体或群体[5]。例如,刘淑慧[9]对陶璐娜悉尼奥运会夺冠心路历

程进行的个案研究;王智等人[21]对举重运动员适宜心理状态特点进行的分析;陈

静[1]对乒乓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与竞技表现之间关系进行的探讨;王斌等人[19]对

张健横渡渤海海峡所涉及的动机、认知定向及认知策略、横渡准备、横渡进程中的

心理体验等进行的分析都是以个案方式对人、事与过程进行有侧重的探讨与关注。

个案研究也常以特定关注的行为为切入点。例如,游茂林[23]对奥运珠峰火炬手顶

峰体验的心理与行为特征进行的分析;Heil[40]对奥运田径运动员的疼痛知觉(开

始到稳定阶段)如何为环境及他人行为所影响进行的考察,就将研究重点放在对特

定行为体验的关注上。

总体而言,个案研究专注于特定的分析单元,倾向于做圈定研究议题与目标的手段,

致力于回答“如何”和“为什么”的问题,不太关注采取什么方式来解释现象,并

常常将回答研究关切的责任交给扎根、现象学及民族志等。基于上述原因,可以看

到,个案研究通常是有利于理论生成的。

2.4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致力于由经验资料产生理论,主要特征是在经验证据的支持下抽象出新的

概念与思想[2]。Weed[72]曾对2000—2008年间发表于PsychologyofSport

andExerci,JournalofSportandExerciPsychology,Journalof

AppliedSportPsychology及TheSportPsychologist4本期刊中以扎根方式进

行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应用扎根理论进行的研究,从音乐在运动员情绪调节中所

起的作用、父母对青少年运动的参与到乳腺癌幸存者的运动参与等等,议题十分广

泛。但多数研究者似乎并无持续以此方法取向在某一议题上进行连续研究的趋势。

而且在Weed看来,当代运动与锻炼心理学各领域所进行的扎根研究整体水平令

人担忧。即总体而言,这些研究并未真正理解扎根的方法学含义,因为多数研究在

理论抽样、理论敏感性及不断比较等扎根研究进行的要件保证方面,并没有进行相

关的呈现与阐述。Weed的上述看法随即掀起了一场持续至今的争论,Holt与

Tamminen[42]对Weed的结论提出批评,并且提出了6点措施以保证扎根研究

的质量;Weed[69]对Holt等人的批评进行了回应,再次延续了这场争论,并着

重强调了运动与锻炼心理学各领域的扎根研究不能回避其认识论与本体论基础;

Holt与Tamminen[43]则再次接续了这场争论。例如,两位学者暗示,不同的扎

根理论本身就有各自的哲学背景,在这方面纠缠是在进入哲学“雷区”,即他们自

己都说不清。Weed的看法代表了一种声音,即在质性研究中如何看待本体论与

认识论所扮演的角色。近期,Weed也以其基本主张对质性研究中的混合方法应

用发表了类似看法,并在2013年召开的世界运动心理学大会上进行了相关阐述。

扎根理论在我国运动心理学各领域拥有广泛的影响和较多的实际应用。例如,刘芳

琳与张力为[6]对运动员心理疲劳进行的探索并对其与传统心理耗竭概念之间区别

的阐释与归纳;刘靖东[8]对台湾、香港地区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备战2004年奥运

会服务模式进行的分析;石岩与胡丹婧[16]对球场观众不合理认知观念主要特征的

界定;刘淑慧[10]对射击运动员比赛失利主要瓶颈等进行的梳理;王莹与石岩[20]

对中国精英运动员形象特征所做的分析;李京诚等[7]对中国羽毛球运动员比赛压

力源与应对策略进行的探索等研究都应用了该理论。

扎根理论在国内、外运动与锻炼心理学各领域的质性研究中应用广泛,甚至有所倚

重的情况与运动与锻炼心理学长期存在的理论导向诉求有直接关系。扎根理论在收

集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注重抽象理论的产生。因该理论在处理经验与理论之间的关

系上存在优势,常为“理论偏好”的研究者所青睐。

2.5民族志

民族志取向的研究是传统质性研究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而且活跃于与体育有关的社

会学、人类学等诸多领域,其方法应用多采用无结构访谈、参与性观察与实地笔记

等。例如,涂传飞[18]以村落舞龙活动为例,对民俗体育作为社会再生产机制对当

地社会建构和发展所起的作用进行考察;Paradis[54]就拳击运动潜规则对该运动

中的性别动态影响进行研究。

近年来,在运动与锻炼心理学各领域的民族志取向的研究数量屈指可数。Ollis等

人[53]曾以该方法历经长达18个月的参与观察,结合访谈等技术对橄榄球裁判专

业技能水平的发展做了调查;Burke等人[32]也以民族志手法,采用参与观察、访

谈及田野日记的方式对珠穆朗玛峰攀登者登山过程中所经历的认知失调进行了考察。

民族志取向的研究通常需要研究者对研究活动有很高的参与和投入,从上述2个

研究来看,民族志取向研究的工作负荷与时间等方面的投入可能是研究者慎重考虑

的问题。

民族志的本质在于“文化理解”,该取向研究事实上也是文化展示的过程与结果。

民族志在社会科学及心理学领域的应用较为普遍,但在运动与锻炼心理学各领域的

研究应用较少,令人深思。该取向看重“文化理解”的特征,对于东方文化背景下

的运动与锻炼心理学研究与实践而言,可能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

2.6参与行动

参与行动研究关注研究者的实践及相应效果,强调合作与研究参与者对研究的实际

参与,寻求将研究、教育与行动合而为一。简言之,参与行动研究致力于通过“改

变”来理解世界。参与行动研究在公共管理、公共健康及教育科学等领域应用广泛

且受到欢迎,一定程度上,与参与行动研究的特点与教育及管理科学各相关领域注

重对实践效果探讨的工作方式是相呼应的。尽管Kellmann等人[45]认为,参与行

动研究可能有助于弥合运动心理学研究与应用之间的间隙,但直至今日,参与行动

研究与民族志研究类似,在传统运动与锻炼心理学各领域仍应用较少。近期,也出

现了少量涉及锻炼行为、身心效益的一些研究,例如,Holt等人[41]即以该取向

在一项为期3年的参与行动研究中,考察了课余体育锻炼在儿童身上产生的身心

改善效益。我国也有学者开始呼吁在体育教育领域应重视以该方法进行相关探索

[14]。相信随着学校体育工作者对质性研究范式的了解更为深入,参与行动研究可

能会成为该领域未来重要的方法学取向选择。参与行动研究注重研究参与者自身行

为与主观能动性对研究价值提升的意义,对于运动心理咨询实践与研究具有启发意

义,因为无论何种咨询、干预理论与技术都要通过运动参与者自身产生作用。参与

行动取向可能会为运动与锻炼咨询应用带来一点思考,即应当重视在咨询与训练过

程中不同角色、角色间关系及它们之间的合作对研究与实践目标所起的作用。另外,

参与行动研究以传统运动与锻炼心理学相关研究、应用领域为基础,关注其知识与

应用效益在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及体育公共政策等领域的传输,将会产生更具广泛

意义的实践效果。

2.7叙事分析

叙事分析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侧重通过各种途径对个体的生活经历进行记录和

说明,该取向看重故事的整体意义。在文献中,叙事分析常与传记、生活史等术语

互换使用,其基本含义是相近的。因其侧重于意义与解释的模糊性,技术操作层面

也不渴求编码等系统工作。近年来,运动与锻炼心理学各领域叙事分析取向的研究

通常涉及心理健康[32,61]、过度训练[57]等大型、复杂议题。相较于体育人文社

会科学领域,叙事分析取向的质性研究在运动与锻炼心理学各领域数量仍然较少,

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取向应用空间有限。

事实上,叙事分析并非简单记录与反映以往事件,叙述进程也是创造与建构过程。

因此,叙事分析有利于将碎片化的事件进行梳理,以形成对研究参与者整体状态的

理解。该方法将在理解运动参与者的职业生涯、人格发展及整体心理行为面貌等方

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3.1访谈应用

质性研究的资料来源极其丰富,文字、影音、图片等皆可以成为分析素材。依据

Culver等人[33]及MunroeChandler[52]所作的综述,目前,运动与锻炼心理学

中的质性研究获取资料的方法相对单一,即访谈仍处于主导地位,且半结构访谈也

是最常使用的方法。在技术层面,质性研究几乎所有的方法学取向都对以访谈获取

信息这一途径存在依赖。该情况产生的部分原因来自于访谈作为资料收集方法与许

多资料分析方法,如话语分析、扎根理论与解释性现象学等具有兼容性,而且,与

参与观察等具有纵向研究特征的资料获取手段相比,访谈体现出了相对的效率优势。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访谈作为心理学质性研究中盛行的资料收集方法,使用过程

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Potter等人[55]就指出,许多访谈资料的质性分析

并未关注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互动性特征、双方身份及利害关系等因素对资料质

量与价值的影响,访谈法若要成为好的工具,就应将访谈视做互动目标,并将其与

访谈的设计、操作与分析进行反馈。Culver等人对运动与锻炼心理学质性研究中

访谈过度使用的倾向表达了忧虑,例如,早期很多质性研究中的访谈为一次性的

[34]。Brustad[29]也强调,一次性访谈过度依赖将限制质性研究在获取知识方面

的优势。近10年,这一现象有所改观,而针对同一研究参与者的多重访谈通常被

鼓励并受到重视,因为,此举有利于获取对研究参与者更为清晰准确的看法。另外,

半结构访谈在某些方法学取向上会有局限性。如在叙事分析取向的方法应用上,开

放式的、无结构的访谈可能更适宜,因为,此种方式有利于获取更为丰富的信息。

Culver等人对运动与锻炼心理学各领域中访谈的高频应用所给予的关注是有建设

性的,由于质性研究的焦点通常在于构建和维持有意义的、复杂的、有细小差别的

过程,并且依赖多种理论与实用技术[12]。因此,质性研究在方法选择及资料来源

方面看重丰富性。事实上,不同方法的联合使用已渐成趋势。例如,有研究者认为,

将个体访谈与焦点团体结合使用在某些领域效果可能很好,因为个体访谈可使研究

者了解个体的态度、观点及参与内容,并利用这些信息更全面地理解焦点团体所产

生的信息[12]。例如,Vazou等人[68]就综合应用个体深度访谈与焦点团体两种方

法对儿童同伴群体中运动动机氛围的本质与影响进行了探索。由于质性研究在方法

选择上所体现出的灵活性与丰富性,研究者应当注意挖掘不同信息获取方式间的相

互支持,以便更有效率地获取材料资源,最终为更好地理解研究参与者提供帮助。

本研究曾提及民族志取向的研究数量在运动与锻炼心理学的质性研究成果中较低的

状况。该情形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即旨在了解与预测人们运动参与行为的运动

与锻炼心理学研究工作,是否低估了貌似原始,却是最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观察?

是否应重新评估观察法在运动与锻炼心理学中进行质性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从目

前来看,运动与锻炼心理学各个领域,以观察作为主导研究方法的应用仍然较少。

就运动世界的丰富多彩而言,结合具体研究实际,综合应用不同方法应当予以鼓励,

研究者籍此有可能对研究参与者的理解更为立体、丰富与深入。3.2混合方法

在行为科学与社会科学大家庭中,质的方法与量的方法能否结合,以及为什么结合

的问题一直存在持续不断的争论。近年,由于运动与锻炼心理学采用混合方法的研

究日益增多,也引发一批学者对混合方法应用的思考。张力为与孙国晓[27]对世界

运动心理学大会中《运动及锻炼心理学中混合方法探蹊:量化与质化的问题》专题

报告所作的梳理与评述,反映了运动与锻炼心理学工作者对该问题的一些重要看法。

例如,Weed[71]针对混合方法所谓“第三范式”[44]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量化

与质性研究范式的区分是否准确?如果量与质的区分只是关乎数据类型的分析差别,

何来第三范式?,Weed认为上述2个问题是根本性的。另外,Weed[72]还认为,

混合方法的使用有可能带来本体论与认识论的混乱,并导致“平行视角”(parallel

perspective),而非研究结论的整体一致性。Smith[62]也主张,在运动与锻炼心

理学的研究中使用混合方法,应当注意所秉持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假设,关注在研究

中建立研究者与参与者之间的信任关系,认识质与量之间的差异,不厚此薄彼[27]。

Weed的疑问以及Smith的主张折射出质性研究所谓“纯正派”[3]的观点或担忧,

即2种范式在本体论、认识论及价值论方面存在差别,不适宜结合。Lincoln[47]

也认为,范式关乎一些不可比较的概念,应当直接强调而非闪烁其词。但混合方法

应用的支持者则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应当将注意力放在方法为研究服务上,而

不是在范式及衡量标准问题上[3]。上述争论反映了所谓“情境派”与“实用派”

在基本主张上的差别。

尽管质与量在结合问题上的争论或批判性思考一直在持续,但现实则是运动与锻炼

心理学各领域应用混合方法的研究数量在增加,而且,总体上也呈接受态势。同样,

依据Culver等人[33]提供的数据推断,混合方法在运动与锻炼心理学应用质性方

法的研究成果中约占三分之一。应用混合方法的研究在国内也开始出现,例如,孙

拥军与张力为[17]就应用此方法,探讨了中国运动员因行为方式的重要改变对竞技

表现产生消极影响的自我控制本质。

混合方法为质性研究所接受,其背景可能来自于以下2个方面:1)任何领域都有

向强势学科靠近的趋势,质性研究这一软科学也希望能够从自然科学中寻求支持,

以丰富对世界的理解,人们事实上是存在数据偏好倾向的;2)质性研究本身就有对

多种理论及方法联合应用的传统。例如,前文就曾述及质性研究中不同方法联合使

用渐成趋势。某种意义上,混合方法是一种以实用主义为基础而建构的知识观。无

论如何,运动与锻炼心理学中对混合方法的持续反思是重要的。从目前来看,质与

量的结合可能有助于达成对研究目标的理解,但两者间的真正理解可能还需要一段

时间。

3.3效度问题

陈向明[3]认为,尽管质性研究者通常认为效度在质性研究中的概念定义、分类方

法、使用范畴与量化研究差别较大,但在沿用效度来探讨研究结果的真实性问题上

大体一致。就现如今多数质性研究而言,呈现研究的真实性几乎是一件必须要做的

事情,其中,平行视角体系所提供的一套研究真实性评价准则为多数运动与锻炼心

理学的质性研究所采用[46,64,65],所涉及的具体操作涵盖成员检验(Member

Checking)与三角检验(AnalystTriangulation)等。可以说,平行视角体系是当前

运动与锻炼心理学各领域质性研究中效度保证的主导体系,该情形与运动科学大家

庭的整体情况相类似。

但平行视角体系并非没有受到质疑。例如,有学者认为,广为应用的成员检验事实

上往往在威胁效度。首先,研究者呈现给研究参与者的研究结果,往往都是来自不

同个体的,经过综合的、持中立的或经过萃取的,而上述这些判断对于特定个体经

历而言都是难以识别的。同时,研究者为了回应研究参与者对某些特定问题的担心,

往往被迫对研究结果限制到更具描述性的水平。上述2点都使得成员检验可能使

研究工作无效,并令分析层次远离资料[51];其次,成员检验还存在潜在的伦理风

险[37],特别涉及到隐私、健康等一些敏感问题,即当研究者与研究参与者分享研

究结果时,可能引起彼此失望,从而侵犯不伤害研究参与者的伦理约定。总之,鉴

于研究者与研究参与者对资料的解释观点存在差异,成员检验贡献更多的是减少误

差,而无关真实性[50]。

“多样化视角”(diversificationperspective)与“放手视角”(lettinggo

perspective),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定义对效度的传统理解,在研究品质呈现的相关

探讨上也不刻意使用效度这一表述。这两种视角也不太在意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的

一致或符合。例如,多样化视角主张质性研究的效度是社会建构的,该主张常用诸

如“催化”(catalytic)、“策略真实性”(tacticalauthenticities)等概念隐喻其基

本思考与主张[39]。放手视角与传统效度认识决裂更加坚决,其基本主张是对工作

质量的评价取决于我们做什么,而且评价与工作性质、特点及其特定的时间与空间

背景有关。例如,评价一名专业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与登北京香山所持的评

价标准差别应该是很大的。放手视角下的研究质量评判蕴含于研究报告中,而非研

究揭示的现实。放手视角看重研究的启发性与审美价值,其主张多数来自于对艺术

领域的思考。

总体而言,平行视角致力于在质性话语体系内获取证据,寻求对研究真实性的支持,

是与量化效度评价标准较近的评价体系。多样化视角与放手视角似乎更看重研究的

意义所在,以及质性研究的后现代与人文情怀。质性研究中的效度已经由判断研究

是否出了问题的指标拓展至对研究道德、伦理及意图等问题的关切。质性研究中效

度的定义与量化研究的区别及其多元存在的现象,本质上是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

与建构主义等在方法论层面对话的结果。就质性研究而言,寻找一套相对广泛适用

的效度评价标准可能是很困难的。尽管如此,几乎所有质性研究者都认同一点,即

在质性研究中,建立和谐与信任的能力是研究成功的关键所在[60]。由上述可见,

也许将质性研究的效度标准理解为一个关乎科学、文化、语言、艺术与信任的综合

体可能更为恰当。

回顾质性方法在运动与锻炼心理学中的应用及相关研究,我们发现,实证主义及

(或)后实证主义取向仍占主导地位。个案、现象学及扎根理论是主要的方法学取向,

而平行视角则是主要的研究质量评判应用。

运动与锻炼心理学中质性方法应用所存在的争议,根本上源自于实证主义、诠释及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取向、方法与评判标准共存于同一质性方法体系内,并相互影响。

很难找到具有普遍认可度的、类似主导范式的权威存在。质性方法当前所处状态也

导致了关于本体论与认识论问题的争议虽然持续存在,但多数研究者仍以更为实用

的视角对待特定的研究关注。

质性方法诞生的哲学基础尽管来自西方,但是在方法执行中所强调文化、情境及时

代等因素对于诠释与理解的影响却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而目前运动与锻炼心理学中

开展的多数质性研究似乎并未重视上述各因素的影响。例如,我们发现很多研究尽

管明确标示以扎根的方式对经验资料进行处理,但是生成的概念与理论仍然是西方

运动与锻炼心理学的量化成果表述语境。这种现象是令人费解并缺少文化自信的,

本质上也背离了扎根“鼻祖”——符号互动理论强调的语言、文化、制度等在解

释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基本观点。一定程度上,这些研究更倾向于将这些方法看作资

料升华手段,而忽略其背后的哲学主张与文化意义。在这一方面,运动与锻炼心理

学各领域开展的质性研究与母学科心理学中质性方法的应用存在一定差距。对这一

问题的正视与解决,可能为运动与锻炼心理学知识体系的丰富做出独特贡献。同时,

运动与锻炼心理学中对体育的东方文化阐释也将为心理学的本土化进程提供营养。

尽管扎根理论与现象学是质性方法在运动与锻炼心理学中的主要研究方法。但我们

认为,更多的开展民族志取向的研究可能尤显迫切。民族志主张诠释“当地人”对

其生活方式的理解,适于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的体育观念、态度与行为模式。

而且需要正视的是,质性研究一直以来都注重表达研究参与者的心声,并将个体置

于特定的历史与文化情境中予以看待。联系未来中国运动与锻炼心理学中质性方法

的应用,重视本土文化对运动与锻炼心理学影响的意识应会加强。事实上,一些中

国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已经开始考虑中国文化对运动与锻炼心理学研究与实践发展的

影响[24,26]。中国运动与锻炼心理学工作者未来应更多以质的方式呈现本土文化

背景下对运动参与的理解。而技术层面的质性研究还应注意不能将扎根理论、现象

学及民族志等同于诠释手段,忽略其背后的文化与哲学基本诉求。这一点对于中国

运动与锻炼心理学的生存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若以后现代主义来看待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两者的区别可能仅在

于问题的适用性。可以说,质性研究在附带研究者的审美与价值取向的同时,也是

高度关注问题关注取向的。就运动与锻炼心理学工作者而言,首先需要思考的可能

仍然是问题,即自己研究方向上哪些问题是重要的?是具有特殊性或普遍性的?是

令人感兴趣的?为了回答这些研究问题,质性研究方法是否为合适的选择。例如,

就领域而言,相对于量化研究在运动认知(神经)等领域的持续探索,质性研究在个

体及社会心理层面上,对涉及与运动参与相关的心理状态与过程、情绪反应、思维

及态度等方面将会显现出更多的话语优势。

可以预见,在未来,自然主义的传统将得到延续,人们将一如既往地关注研究的真

实与可靠。与此同时,人们还会继续追求不同社会、时代及文化背景下,研究参与

者对其关注的阐释性理解。上述两股张力的有机融合将继续主导运动与锻炼心理学

质性研究理论与实践取向的发展。我们也期待我国运动与锻炼心理学中的质性方法

应用会因其开放、灵活及民族志取向而得到更多的接纳。

【相关文献】

[1]陈静.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质性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4):281-284.

[2]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4):58-63.

[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房蕊.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概念模型的质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7):41-46.

[5]胡丹婧.质性研究在我国运动心理学中的应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2):63-65.

[6]刘方琳,张力为.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定性探索[J].体育科学,2004,24(11):37-44.

[7]李京诚,刘璐,徐守森,等.中国羽毛球队运动员比赛压力源与应对策略的质性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

学报,2013,28(3):185-188.

[8]刘靖东.台湾.香港地区运动心理学专家备战2004年奥运会运动心理学服务模式研究:一项质性研

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7.

[9]刘淑慧.陶璐娜夺得27界奥运冠军的心路历程[A].射击比赛心理研究与应用[M].北京:北京体育大

学出版社,2006:94-96.

[10]刘淑慧.对射击比赛中“瓶颈效应”的分析[J].中国射击射箭,2008,24(3):1-6.

[11]李佑发.BTL-L-YZ2.0运动员意志品质量表的编制与应用[J].体育科学,2008,28(1):89-96.

[12]普拉尼.利亚姆帕特唐·道格拉斯.质性研究方法[M].郑显兰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13]潘威.扎根理论与解释现象学分析的比较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0,29(3):112-116.

[14]齐静,夏秀祯,王丽娟.质的研究方法概述及其在学校体育研究中的应用[J].体育科

学,2011,31(6):74-80.

[15]姒刚彦,李庆珠,刘靖东.改变“低挫折容忍度”的心理干预及效果评估——一位奥运银牌运动员

的个案研究[J].心理学报,2008,40(2):240-252.

[16]石岩,胡丹婧.球场观众不合理认知观念的理论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7):37-42.

[17]孙拥军,张力为,李晓东,等.自我损耗视角下对运动表现下降的理解—来自质性与试验研究的证

据[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4):277-286.

[18]涂传飞.社会再生产机制:对民俗体育历史作用的人类学阐释——来自一个村落舞龙活动的民族

志报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1):19-23.

[19]王斌,马红宇,侯斌.张健成功横渡渤海海峡的顶峰体验[J].体育科学,2002,22(1):15-17.

[20]王莹,石岩.中国优秀运动员形象特征的质性研究[J].体育科学,2012,32(3):39-46.

[21]王智,丁雪琴,赵开强.对我国高水平举重运动员的调查:理想比赛心理状态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J].

体育科学,2007,27(9):49-53.

[22]徐辉富.教育研究的现象学视角[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3]游茂林.论顶峰体验:基于6名珠峰火炬手口语报告的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2,48(6):137-

141.

[24]张凯,张力为.道与术:中国文化对运动员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的启示[J].天津体育学院学

报,2011,26(3):196-199.

[25]张力为.个案研究可以做成体育科学的博士论文吗[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5):640-643.

[26]张力为,胡亮.运动心理学:追求卓越与保持健康[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S1):141-155.

[27]张力为,孙国晓.当代运动心理学进展:研究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9):42-48.

[28]BRUNERMW,MUNROE-CHANDLERKJ,ntoelitesport:A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intothetransitionexperiencesofrookieathletes[J].JApplSport

Psychol,2008,20(2):236-252.

[29]ativerearchapproaches[A].esinSport

Psychology[M].ign,IL:HumanKinetics,2008:31-44.

[30]BRYMERE,esportsaregoodforyourhealth:A

phenomenologicalunderstandingoffearandanxietyinextremesport[J].JHealth

Psychol,2013,18(4):477-487.

[31]BURKES,SPARKESA,titudeclimbersas

ethnomethodologistsmakingnofcognitivedissonance:Ethnographicinsightsfrom

t[J].SportPsychol,2008,22(3):336-355.

[32]ive,identity,andrecoveryfromriousmentalillness:Alifehistoryof

arunner[J].QualResPsychol,2008,5(4):233-248.

[33]CULVERDM,GILBERTW,ativerearchinsportpsychology

Journals:Thenextdecade2000-2009andbeyond[J].SportPsychol,2012,26(2):261-281.

[34]CULVERDM,GILBERTW,eofqualitativerearchpublishedinsport

psychologyjournals:1990-1999[J].SportPsychol,2003,17(1):1-15.

[35]EYSENCKMW,DERAKSHANN,SANTOSR,yandcognitive

performance:Attentionalcontroltheory[J].Emotion,2007,7(2):336-353.

[36]GIGESB,lIssueofthesportpsychologistcastudiesinsport

psychology-introduction[J].SportPsychol,2012,26(4):483-485.

[37]GOLDBLATTH,KARNIELI-MILLERO,gqualitativerearchfindings

withparticipants:Studyexperiencesofmethodologicalandethicaldilemmas[J].Patient

EduCouns,2011,82(3):389-395.

[38]GOULDD,TUFFEYS,UDRYE,tincompetitivejuniortennis

ativeanalysis[J].SportPsychol,1996,10(4):341-366.

[39]GUBAE,GenerationEvaluation[M].Sage,NewburyPark,1989.

[40]therun:Injury,painandperformanceinadistancerunner[J].Sport

Psychol,2012,26(4):540-550.

[41]HOLTNL,MCHUGHTLF,TINKLN,pingsport-badafter-school

programmesusingaparticipatoryactionrearchapproach[J].QResSportExe

Health,2013,5(3):332-355.

[42]HOLTNL,inggroundedtheoryrearchinsportandexerci

psychology:furtherreflectionsasarespontoMikeWeed[J].PsycholSport

Exe,2010,11(6):405-413.

[43]HOLTNL,forwardwithgroundedtheoryinsportandexerci

psychology[J].PsycholSportExe,2010,11(6):419-422.

[44]JOHNSONRB,ONWUEGBUZIEAJ,adefinitionofmixedmethods

rearch[J].JMixedMethodsRes,2007,1(2):112-133.

[45]KELLMANNM,chandinterventioninsportpsychology:New

perspectivesonaninherentconflict[J].IntJSportExePsychol,2003,1(1):13-26.

[46]KRANEV,thnographyinappliedsportpsychology[J].JApplSport

Psychol,2005,17(2):87-107.

[47]LINCOLNY.“Whatalongstrangetripit’sbeen…”:Twenty-fiveyearsofqualitative

andnewparadigmrearch[J].QInquiry,2010,16(1):3-9.

[48]LUNDKVISTE,GUSTAFSSONH,rpretativephenomenologicalanalysisof

burnoutandrecoveryinelitesoccercoaches[J].QResSport,ExeHealth,2012,4(3):400-419.

[49]e,knowledge,andsportpsychology[J].SportPsychol,1987,1(1):29-55.

[50]MAYSN,ingqualityinqualitativerearch[J].BritMedJ,2000,320(1):50-

52.

[51]MORSEJM,BARRETTM,MAYANM,cationstrategiesforestablishing

reliabilityandvalidityinqualitativerearch[OL].IntJQualitatMethods,2002,1(2):

/iiqm/backissues/1_2Final/pdf/.

[52]ssiononqualitativerearchinphysical

activity[J].AthlInsight,2005,7(1):67-81.

[53]OLLISS,MACPHERSONA,iandtalentdevelopmentinrugby

refereeing:Anethnographicenquiry[J].JSportSci,2006,24(3):309-322.

[54],briefsorbras?Bodies,genderandchangeintheboxing

gym[J].BodySoc,2012,18(2):82-109.

[55]POTTERJ,ativeinterviewsinpsychology:Problemsand

possibilities[J].QResPsychol,2005,2(4):281-307.

[56]PRIDGEONL,tandingexerciadherenceanddropout:an

interpretativephenomenologicalanalysisofmenandwomen’saccountsofgym

attendanceandnon-attendance[J].QResSport,ExeHealth,2012,4(3):382-399.

[57]RICHARDSONSO,ANDERSENMB,ainingAthletes:PersonalJourneys

inSport[M].Champaign,IL:HumanKinetics,2008.

[58]SCANLANT,STEING,-depthstudyofformerelitefigure

skaters:sofstress[J].JSportExePsychol,1991,13(2):103-120.

[59]ativeInquiry:ADictionaryofTerms[M].London:Sage,1997:12.

[60]gmylfinthepicture:Rearchingdisabilityandtechnology[A].In

JDaly,MGuillemin,logyandHealth:CriticalCompromi[M].OxfordUniversity

Press,MagillCAMPUS,2001.

[61]lity,sportandmen'snarrativesofhealth:Aqualitativestudy[J].Health

Psychol,2013,32(1):110-119.

[62]methodsinsportandexercipsychology:Criticalreflectionsand

thoughtsforthefuture[A].ctsoftheISSP13thWorld

CongressofSportPsychology[C].Beijing:BeijingSportUniversity,2013.

[63]eutics,humansciencesandhealth:Linkingtheoryandpractice[J].Int

JQStudHealthWell-being,2007,2(1):3-11.

[64]tyinqualitativeinquiryandtheproblemofcriteria:Implicationsfor

sportpsychology[J].SportPsychol,1998,12(4):363-386.

[65]gTalesinSport&PhysicalActivity:AQualitative

Journey[M].Champaign,IL:HumanKineticsPress,2002.

[66]THOMPSONC,towardbuddhistpsychotherapyinsport:A

castudy[J].SportPsychol,2012,26(4):624-643.

[67]UDRYE,GOULDD,BRIDGESD,tnotout:Athleteresponstoason-

endinginjuries[J].JSportExePsychol,1997,19(3):229-248.

[68]VAZOUS,NTOUMANISN,tivationalclimateinyouthsport:A

qualitativeinquiry[J].PsycholSportExe,2005,6(5):497-516.

[69]tydebateongroundedtheoryinsportandexercipsychology?A

commentaryonpotentialareasforfuturedebate[J].PsycholSportExe,2010,11(6):414-418.

[70]alueasaqualitymeasureformixedmethods

rearch:Coherence,confusionorconflation?[A].InBeijingSportUniversity(Ed.),Abstracts

ongressofSportPsychology[C].BeijingSportUniversity,2013b,47.

[71]ingmixedmethodsrearchinsportandexerci

psychology:Questionsofquantityandquality[A].ctsof

theISSP13th,WorldCongressofSportPsychology[C].Beijing:BeijingSport

University,2013,47.

[72]chqualityconsiderationsforgroundedtheoryrearchinsportand

exercipsychology[J].PsycholSportExe,2009,10(5):502-510.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09:10: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34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状元榜
标签:陶璐娜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