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原文赏析
《采莲曲》原文赏析6篇
《采莲曲》原文赏析1
原文: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词赏析:
《采莲曲二首》其一(“吴姬越艳楚王妃”):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开头两句写一个非常漂
亮的女子,采莲的时候因为摆动莲舟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裙。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第三、四句分别用花和
月来衬托这个女子的美貌。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女子的美貌,从“争弄莲舟水湿衣”可以想象
出一个极其美丽的女子在船中拨动船桨的娇美动作。诗中的花、月、
舟、水都是来衬托她的容貌。
《采莲曲二首》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
置身莲池,荷叶与罗裙一色,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姿。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
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仿佛鲜艳的荷花正对着少女的脸庞
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
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也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人花难辨。让人感
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
的精灵。这些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浪漫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
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
定睛细察时才勉强可辨;以致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
为一,看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
的一种人花莫辨,亦真亦幻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然
而,正当他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才又恍然大
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
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
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所以虽闻歌而不
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
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
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与观望者闻
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
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
《采莲曲》原文赏析2
采莲曲
崔国辅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
《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
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娃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
求等。崔国辅的这首《采莲曲》就是一首清丽而富有情趣的篇什。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溆(xù序),指水塘边。“玉”、
“金”二字用得很有讲究。用“玉”形容塘边,就比用“绿”显得明
秀、准确、传神,它能使人想见草茂、气清、露珠欲滴、风光明媚的
景象;玉溆配以鲜花,为主人公的活动设计了明丽动人的环境。金塘
的“金”,和前面的“玉”相映增色,读者可以因此想见阳光灿灿,
塘波粼粼,桃腮彩裙,碧荷兰舟,相映生辉的情景。绘画学上,很讲
究“补衬”之色,以“金”色补衬其他颜色,则使和谐的色调更加光
彩明艳。金塘的“金”字,正有如此妙用。在这一联中,“争”、
“乱”二字,也运用是活而有力。“玉溆花争发”,这句是说,玉光
闪闪的水塘之滨,绚丽芬芳的鲜花竞相开放。一个“争”字,把百花
吐芳斗艳的繁茂之态写活了。“金塘水乱流”,塘水本不流动,即使
是通河之塘,水也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流;但由于有了几多采莲轻舟,
此往彼返,那塘上的水波便相向回旋起来;一个“乱”字,写尽了青
年男女们轻舟竞采、繁忙不息的劳动情景。诗人不写人的活动,人的
活动自见,只从水波蛇行回旋的乱流中,便可想见人物的活动情态。
这些江南水乡的青年男女们天真活泼,对美好的爱情有着大胆炽
热的追求:“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情侣们水上相逢,喜出望
外,又很担心水波再把他们分开,于是两只船儿紧紧相靠,并驾齐驱。
“畏相失”,活现出青年男女两相爱悦的心理状态,写尽了情侣间的
相互爱慕之情。
诗人很善于捕捉富有诗情画意的景物,写得神态逼真,生活气息
浓郁,风味淳朴,是一首活泼清新的抒情小诗,它反映了盛唐社会生
活的一个侧面。
《采莲曲》原文赏析3
《采莲曲》作品介绍
《采莲曲》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3卷第19首。
《采莲曲》是乐府诗旧题,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为
《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采莲妇女的生活。历来写采莲
曲的`很多,但写得出色也颇不容易。
《采莲曲》原文
采莲曲
作者:唐·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采莲曲》注释
①采莲曲:属乐府清商曲辞。起于梁武帝萧衍父子,后人多拟之。
②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
③袂:衣袖。全诗校:“一作袖。”
④游冶郎:出游寻乐的青年男子。
⑤紫骋:毛色枣红的良马。
⑥踟蹰:徘徊。
《采莲曲》翻译
夏日的若耶溪傍,美丽的采莲女三三俩俩采莲子。隔着荷花共人
笑语,人面荷花相映红。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
风吹起,衣袂空中举,荷香体香共飘荡。
那岸上谁家游冶郎在游荡?
三三五五躺在垂杨的柳阴里。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
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采莲曲》赏析
采莲曲,古曲名。王琦注:“《采莲曲》起梁武帝父子,后人多
拟之。”这首诗是李白漫游会稽一带所作。诗人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吴
越采莲女的形象。将她们置于青翠欲滴的荷叶丛中来烘托渲染,又用
游冶郎的徘徊搔首来反衬她们的娇美,使用乐府《陌上桑》写罗敷的
手法而更加委婉传神。采用民歌体裁,却不简单模仿,有青出于蓝的
艺术魅力。
《采莲曲》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
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
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
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
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
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
《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
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
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李白的诗全集栏目。()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
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
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
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
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
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采莲曲》繁体对照
采蓮曲
作者:唐·李白
若耶溪傍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
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袂空中舉。
岸上誰家遊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
紫骝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蹰空斷腸。
《采莲曲》原文赏析4
采莲曲·若耶溪傍采莲女唐朝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袂一作:袖)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采莲曲》译文
若耶溪旁,三三两两的采莲女正在采莲子;隔着荷花谈笑风生,
互相嬉戏。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只见那高高举起
的香袖在空中飘荡。
那岸上是谁家公子在游荡?三三五五、似隐非隐在垂杨下。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见此美景,骚人踟蹰,
愁肠空断。
《采莲曲》注释
采莲曲:属乐府清商曲辞。起于梁武帝萧衍父子,后人多拟之。
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
袂:衣袖。全诗校:“一作袖。”
游冶郎:出游寻乐的青年男子。
紫骝:毛色枣红的良马。
踟蹰:徘徊。
《采莲曲》赏析
通过描写精心装扮的采莲少女们在阳光明媚的春日里快乐嬉戏的
旖旎美景,以及岸上的游冶少年们对采莲少女的爱慕。来表达春日里,
少年男女之间微妙萌动的爱情。以及诗人对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的
感叹,及对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寄托着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而发出的愁思。
首联是说溪边采莲花的女孩,隔着荷花谈笑风生,互相嬉戏,或
是和风细雨,或是娇喘微微。荷叶田田,芙蓉朵朵,与春风满面的姑
娘的粉颊交相辉映,正如王昌龄《采莲曲》中所道“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隔着莲花,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意趣盎然,富
有生活气息。“笑隔荷花”将采莲女纤手拨荷花愉快交谈的神态细腻
的表现出来,生动形象。
颔联是说温和的阳光,浓抹的新妆,清澈的流水,风飘香袖的妩
媚,勾勒出一幅清新明丽的采莲图,节奏轻快,活泼自然。采莲女不
知是在挥手还是在故意摆弄,将香袖高举,河面倒映着采莲女精心准
备的新妆,最是那一低头的闲花照水,露出她娇羞的神态,腼腆不胜
凉风的吹拂,正如“照花前后镜,画面交相映”,人花难辨。这两句
勾勒出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美好意境,如闻其声,如见
其人,如临其境,让人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机,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
乐,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
颈联两句写欢声笑语吸引了岸上的游冶郎,不知哪家的公子,三
三五五、似隐非隐在垂杨下,我们可以想象出此时的采莲女面对岸边
的游冶郎会有多么的娇羞,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心里怦跳的喜悦
之情溢于言表。李白笔下的娇羞之态并未点明,只是从“日照新妆水
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联想到的,有着明丽可人的浪漫情调,自有
一种清新脱俗。诗人将她们置于青翠欲滴的荷叶丛中,又以游冶郎的
徘徊搔首来衬托她们的娇美,使用乐府写罗敷的手法,从而更加委婉
传神。
最后尾联则是说诗人骑着紫骝,马儿嘶鸣着,惊花,花落,空见
那一份景色,使人凄怆断肠。这里充斥着诗人对时光飞逝、岁月不饶
人的感叹,及对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寄托着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
难伸而发出的愁思,这与他平素洒脱自信、率真不羁、清新飘逸的风
格有所不同,而以一种细腻温婉的笔触,引人遐思。“踟蹰空断肠”,
似是断肠人在天涯,象他《月下独酌》中一身孤傲与月为伴,与影为
伴,还是免不了苍茫寂寥、清绝孤独之感,一向大气豪迈的李白也有
避不了的人生悲哀。
李白诗将吴越采莲女的娇艳清纯放在荷花丛中加以表现,又用岸
上游冶郎的徘徊踯躅不忍离去反衬采莲女的魅力,描绘出明艳、活泼、
大方的采莲女的新形象,语言入清水芙蓉,天然雅清,毫无做作,一
气呵成,展示出诗人的姿态高雅、清新脱俗。弥补了六朝以来采莲女
形象的苍白与虚饰。
《采莲曲》原文赏析5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1]闻歌始
觉有人来。
诗词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
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
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
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
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
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
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
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
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
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
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
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
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
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
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
“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
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
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
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
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
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
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
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
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第三小分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杂入、
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
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
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
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
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
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
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
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
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
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
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
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
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
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
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
下悠然不尽的情味。借助动词,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
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
气蓬勃的性格。
《采莲曲》原文赏析6
《采莲曲》原文
唐代: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注释】
采莲曲:属乐府清商曲辞。起于梁武帝萧衍父子,后人多拟之。
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
袂:衣袖。全诗校:“一作袖。”
游冶郎:出游寻乐的青年男子。
紫骋:毛色枣红的良马。
踟蹰:徘徊。
【译文】
夏日的若耶溪傍,美丽的采莲女三三俩俩采莲子。隔着荷花共人
笑语,人面荷花相映红。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风吹起,衣袂空
中举,荷香体香共飘荡。
那岸上谁家游冶郎在游荡?三三五五躺在垂杨的柳阴里。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见此美景,骚人踟蹰,
愁肠空断。
【赏析】
李白诗将吴越采莲女的娇艳清纯放在荷花丛中加以表现,又用岸
上游冶郎的徘徊踯躅不忍离去反衬采莲女的魅力,描绘出明艳、活泼、
大方的采莲女的新形象,语言入清水芙蓉,天然雅清,毫无做作,一
气呵成,展示出诗人的姿态高雅、清新脱俗。弥补了六朝以来采莲女
形象的苍白与虚饰。
第一句:若耶河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溪边采莲花的女孩,
隔着荷花谈笑风生,互相嬉戏,或是和风细雨,或是娇喘微微。荷叶
田田,芙蓉朵朵,与春风满面的姑娘的粉颊交相辉映,正如王昌龄
《采莲曲》中所道“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隔着莲花,
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意趣盎然,富有生活气息。“笑隔荷花”将采
莲女纤手拨荷花愉快交谈的神态细腻的表现出来,生动形象。
第二句: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温和的阳光,浓抹
的新妆,清澈的流水,风飘香袖的妩媚,勾勒出一幅清新明丽的采莲
图,节奏轻快,活泼自然。采莲女不知是在挥手还是在故意摆弄,将
香袖高举,河面倒映着采莲女精心准备的新妆,最是那一低头的闲花
照水,露出她娇羞的神态,腼腆不胜凉风的吹拂,正如“照花前后镜,
画面交相映”,人花难辨。这两句勾勒出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
田”的美好意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让人感受到一股
勃勃生机,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
中”。
第三句: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欢声笑语吸引了岸
上的游冶郎,不知哪家的公子,三三五五、似隐非隐在垂杨下,我们
可以想象出此时的采莲女面对岸边的游冶郎会有多么的娇羞,所谓
“女为悦己者容”,心里怦跳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李白笔下的娇羞
之态并未点明,只是从“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联想到
的,有着明丽可人的浪漫情调,自有一种清新脱俗。诗人将她们置于
青翠欲滴的荷叶丛中,又以游冶郎的徘徊搔首来衬托她们的娇美,使
用乐府写罗敷的手法,从而更加委婉传神。
第四句: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诗人骑着紫骝,马
儿嘶鸣着,惊花,花落,空见那一份景色,使人凄怆断肠。这里充斥
着诗人对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的感叹,及对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
寄托着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伸而发出的愁思,这与他平素洒脱自
信、率真不羁、清新飘逸的风格有所不同,而以一种细腻温婉的笔触,
引人遐思。“踟蹰空断肠”,似是断肠人在天涯,象他《月下独酌》
中一身孤傲与月为伴,与影为伴,还是免不了苍茫寂寥、清绝孤独之
感,一向大气豪迈的李白也有避不了的人生悲哀。
诗人笔下生风,使一曲采莲,景因情而媚,情因景而浓,而毫无
堆砌之嫌,清新自然,仍是一如既往的浪漫。
下载全文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08:32: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32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