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意与解释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赋得古原
草送别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8年),作者当时
只有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
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原文: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
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
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
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
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诗意: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鉴赏: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
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赋
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
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
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
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
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
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
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
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
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
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
韵味无穷。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
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
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
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
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
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
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
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
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
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
“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
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
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
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
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
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
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
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
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
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
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唐人的咏物诗,往往仅在最后一句才能见到作者的本意。白居易
一向提倡作诗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对用隐喻的办法。《古原草》这
首诗题目标有“送别”二字,很显然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而通篇
几乎都在写草,实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显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
时的绵绵情谊。情深意切,所喻尤为巧妙,不愧为、白居易的成名作。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08:25: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32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