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怎么样

更新时间:2023-01-03 04:51:21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3日发(作者:关于光棍节的文章)

大学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很大,但中国自办的大学已初具规模,而且通过

中国社会的变革,逐步形成了中国高等教育自己的传统。可惜这方面的研究甚少。

根据我们肤浅的认识,是否可以归纳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高等教育建立起了爱国和革命的传统。突出表现在“五四”运动、抗日

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国大学生前赴后继,不怕牺牲,为祖国的独立和解放把鲜

血洒遍中华大地。

第二,有追求真理,重视学术的传统。中国高等学校的师生治学严谨,学习刻苦,

具有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精神。西南联大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教授的治学精

神和培养出大批人才的事实就是很好的证明。

第三,既重视吸收外来文化,又重视保存中国民族文化的传统。辛亥革命,特别

是“五四”运动以后,尊孔读经等封建文化受到严厉地批判。但中国文化中的优秀

的东西仍然受到高等学校的重视。民国时代中国出现了许多国学大师。即使是新

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也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理、继承和发展。有些学者把

“五四”运动说成是全盘西化是不正确的。“五四”运动的参加者很复杂,但其主流

是反帝反封建,是吸收西方先进的思想,改造中国的旧文化,建立中国新民主主

义的新文化。这种吸收、融合、继承、创造世界一切优秀文化的传统,保证了我

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学术繁荣,是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的。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这个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处在北洋军阀统治和国民党统

治时期,它的发展不仅缓慢,而且带有严重的半封建半殖民主义性质。高等学校

受制于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学校中充塞着各种反动特务组织。同时学

校中的复古势力始终没有消停。另外,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一直是向西方学

习,甚至完全照搬西方国家的,创办或主政高等学校的也大多是从欧美归国的知

识分子,必然带来许多西方的思想和传统。当时西方流行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杜

威曾应北大和江苏教育学会的邀请来华讲学2年零2个月,对中国高等教育也

有重大影响。总之,这一时期充满着矛盾和冲突,很难说已经建立起中国自己的

高等教育传统。

三、解放前革命根据地高等教育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革命走向了新民主义革命的道路。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

命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崭新的工农政权。革命

根据地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苏区时期,二是抗日民主根据地时期。两个

时期因革命性质不同而有所区别。

苏区时期处于土地革命和国内战争的环境中。为了土地革命的成功和反对国民党

军事“围剿”的胜利,党和苏维埃政府提出了“一切苏维埃工作服从革命战争的要

求”,教育工作也不例外。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

所作的报告中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是:“在于用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

育广大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

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在当时的战争条件

下不可能举办普通的高等学校,主要以干部教育为主,培养党、政、军干部。苏

区的高等学校主要有: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创建于1933年11月,学员共有六

七百人,分指挥科、政治科和参谋科;苏维埃大学,1933年8月创立,毛泽东

任校长,设特别工作班和普通班,特别班是本科,开设土地、国民经济、财政、

工农检察、教育、内务、劳动、司法等8个专业班,次年又增设外交、粮食两个

班,共10个专业班,普通班为预科。还有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主要任务是培

养革命政治工作干部(1933);中央农业学校(1933);高尔基戏剧学校(1934)

等。

1937年芦沟桥事变,中国共产党深入敌后,在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华

中、东江等地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根据地实施“抗战教育”。毛泽东在《论

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提出,“实行抗战教育政策,使教育为长期战争服务”。高

等教育主要为抗日战争培养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人才。在当时特殊

的战争环境下,不允许开办所谓正规大学,必须实行新制度、新课程,以短期训

练为主。当时建立的大学有: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1936年6月创建于陕北瓦窑堡,并先后在山东、晋察

冀、淮北、苏北、苏中、鄂豫皖、太行、太岳等解放区办了12所分校,直到1945

年,共培养了20余万干部;陕北公学,1937年7月成立,并到延安求学的知

识青年而设的干部学校,1941年并入延安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1938年4月

成立于延安,初设戏剧、音乐、美术3个系,后又设文学系,1943年4月并入

延安大学;中国女子大学,1939年7月成立于延安,1941年并入延安大学;华

北联合大学,1939年夏由陕北公学、鲁迅艺术文学院、青年训练班、延安工人

学校合并而成,初设社会科学、文艺、工人、青年4个部,后改为社会科学、文

艺、教育3个学院,1948年8月与北方大学合并为华北大学;延安自然科学院,

1940年9月创办,设有物理、化学、生物、地矿4个系,学制三年,是抗日根

据地第一所理工科大学,1943年4月并入延安大学;延安大学,1941年9月由

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青年干部学校合并而成,设三院:社会科学院、教

育学院、法学院,两个专修科:英文、俄文专修科,1943年4月又有鲁迅艺术

文学院、延安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和新文字干部学校并入。此外,在延安还

有医科大学、军政学院、俄文学院、民族学院等高等学校。

以抗大为首的抗日根据地的高等学校师生,一边打仗,一边学习,为抗日战争和

解放战争的胜利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毛泽东为抗大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

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

活泼”的校训,成为抗日根据地高等教育的传统。

整个革命根据地的高等教育完全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它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它的教育方针、

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方法都不同于传统的高等教育。它创造了许多新的经验,

形成了许多新传统,影响着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

我们只从教育传统的角度谈几点看法:

第一,建立起了高等教育为现实斗争服务的信念和传统。无论在土地革命时期的

反“围剿”斗争,还是抗日战争,当时的现实是要争取战争的胜利。没有这种胜利

就没有工农政权,就没有中国人的解放。因此高等教育要为革命战争的胜利服务。

这种传统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

第二,建立起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传统。革命根据地受到敌人的封锁,物

资匮乏,只有靠生产自救,才能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因此高等学校的师生必须

参加生产劳动,边学习边生产,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第三,建立起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革命根据地处于战争状态,不容许学

校脱离实际,坐而论道,而是要把学习与应用结合,联系中国革命的实际,研究

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特别是毛泽东在1930年发表《反对本本主义》的文章,

1941年又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并经过延安整风运动,克服了教条主义

和脱离实际的倾向。因此高等学校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四,形成了顽强奋斗、艰苦朴素的思想作风,生动活泼、自觉主动的学习风气,

团结民主的管理方法。

革命根据地高等教育的经验是很丰富的。它所形成的优良传统,为新中国高等教

育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得到了继承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高等教育的另一

个特点是以干部教育为主,对学生实行统包统分制度,享受干部待遇,这种制度

对建国以后的高等教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04:51: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22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元旦对联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