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集锦七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
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
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第二首古诗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能得知什么?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和王维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
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
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
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
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读诗题,了解创作的来由。交流资料,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打下基础。抓住诗眼“忆”,从偏旁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写这首
诗时会有着怎样的情感,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理解诗意,以“意”铺陈
1、师: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
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重点引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
思?
(2)“逢”
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峰、蜂、锋)
学生口头组词:逢年过节、相逢……
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
师(范写):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
(3)“遥”——“遥知”
师:诗人身处长安,而家乡在华山以东,近两百公里。这么远,
他怎会知道兄弟登高处,还遍插茱萸呢?
(4)“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提供资料: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
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
还有插在头上的。)
形成注释: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遥知:远远地推想;遍插:
身上到处插满。
7、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
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以“多读”为基础,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从读通,至读
准,到读出“懂”与“不懂”。教学侧重“不懂”,结合生字教学,
由字及词,理解词意。生字教学,侧重难点字,回顾多种识字方法,
注意字的笔顺,指导把字写美观。理解词意采取多种方法,或由熟词
入手,或联系生活实际,或根据相关资料,或联系上下文。基于本课
注释较少,将难点形成注释,为学生自主理解降低坡度。学生刚刚接
触注释,给予充分时间,鼓励学生自己读懂诗意。】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领: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
是什么滋味呢?(“独”)
2、师:“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3、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
4、指导朗读: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
你仍为“异客”。
5、揭示学法:古诗的语言精炼,学习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文字
后的一幅幅画面。身临其境,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二)扶:想象“佳节”,体会“倍思亲”
1、师: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统一意见: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目
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师:你知道有那些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4、师:把你们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提供句式:每逢节,我便想起)
5、指导朗读:平时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
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地回忆这一幅幅画面,你能说说他此时的
心情吗?(“倍思亲”)
(三)放:想象“少一人”,体会“兄弟情深”
1、师:读一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组内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略作点拨: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少一
人”)会祝愿些什么?(联系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3、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
4、余音式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
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一
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5、师:表面上写兄弟们想念诗人,但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
能看出什么?(诗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诗人,可见“兄弟情深”啊!)
【教学呈现一“领”二“扶”三“放”的思路。学法的设计,根
据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设计为从形象可感的画面来体
会诗人的情感。古诗词犹如浩瀚的海洋,是巨大的宝库,教学的重点
应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学生具备了一定
的自学能力,才能自如地在诗词的海洋中汲取营养。体会诗人的情感,
同样有“路”可循,由“思亲”到“倍思亲”,再到“兄弟情深”。】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再来看看“忆”,单单只是回忆吗?“忆”
怎样解释才更为贴切?(思念)
2、师: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创作背景:
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
深的无奈。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
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
佳节倍思亲”。
4、练读全诗,力图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感。
【教学回到诗题中的“忆”,与课堂初始的质疑遥相呼应,使教
学完整。通过对“忆”的再认识,引领学生整体把握诗人的情感。了
解创作背景,对诗人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体会诗人的无奈,才能
体会那浓得化不开的思念。在此基础上,学生练读全诗才有深厚的感
情基础。】
五、指导背诵,学法迁移
1、再现三组画面,依托画面,练习背诵。
2、师:通过反复吟诵来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这
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其他古诗的时候,也能学
到用到。
3、推荐学习:王维另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借助形象可感的画面,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
诵,提高学生背诵的效率。教学结尾,回顾学法,引导学以致用。推
荐学习《杂诗》,给学生提供现炒现卖的机会,再次走近王维的心灵
深处,以此来检验学生对学法的掌握情况。学生能学到用到,才是我
们教学最终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王维写的其他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2、尝试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学一首古诗。
【引导学生走出文本,拓宽学习的广度,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鼓励学生运用学法自主学习古诗,在实践中检验学法的实效性。】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欣赏并理解古诗,能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
2.理解古诗中“异乡”、“异客、“忆”、“遍插”、“遥知”、
“茱萸”、等字词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诗的完整诗意。
3.感受古诗中诗人表达的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熟读、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活动准备
1.让幼儿预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了解一些节日民俗。
2.相关诗句字卡
3.自制课件
活动过程
一、听老师故事、引出古诗,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
容。
提问:九月九日这一天,诗人在干什么呢?他想到了些什么?
二、完整欣赏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初步发现古诗的语
言结构特点,理解古诗诗意。
1.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出示相应的文字卡片。
提问:古诗里说了些什么?
2.古诗和刚才的故事讲的是同样的事,你觉得它们有什么不同?
三、欣赏古诗,理解故事中的字、词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
提问:
1.在这首古诗里你有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2.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3.师生完整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四、迁移情感,体验诗人的思乡之情。
1.提问: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特别的思念家乡的亲人,写
下了这首有名的古诗,如果你一个人离开了家,到了陌生的地方,你
会想些什么呢?
2.引导幼儿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喜爱之情。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用讲故事的形式间接地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并
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我知道图片是最为直接能吸引幼儿的视
线的,故事也是幼儿最为喜欢、最容易理解的,把两者有机结合能激
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学得特别的快,可以有效的帮助孩子理
解古诗的内容,更加的直观形象。孩子对于重阳节都十分的陌生,虽
然能够出示茱萸、重阳糕等相关图片,但是这两种物品对于幼儿来说
是很少见到的,教师只是一笔带过,老师应该适时的加以引导或者通
过知识经验准备来引导幼儿认识。
小百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
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
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
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
“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诵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或课件)、录音磁带。
教材简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17岁时写的。农历九月
九日是重阳节。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
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的兄弟。
全诗抓住重阳节登高这一习俗,抒发了思念亲人的感情,发自肺
腑,情真意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特别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句,常常被人们引用,以表达思亲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了解诗意,背诵古诗。
建议本课用1课时完成。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这里
指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异客”,指陌生的客人。这句诗的意思是:
我孤独一人在外地。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倍”,加倍、更加;“佳
节”,美好的节日,这里指重阳节。这句诗的意思是:每当遇到节日
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兄弟”,哥哥弟弟,诗中
指在家乡的哥哥弟弟;“登高”,民间风俗,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要
外出登高。这句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
了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
重阳登高,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防灾避疫;“遍”,全都。这句
的意思是:兄弟们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单单缺少我一个
人。
*古诗教学以学生诵读为主。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多读。
可以参考以下节奏朗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课后第1、2题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
*课后第3题:要弄清字、词的意思,再正确选择。
*课后的选做题教师应先了解学过的有关诗句,以作提示。
教学设计参考
一、揭示课题
1.谈话: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解题。
二、学生自读诗歌,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诗句通顺连贯。
2.检查学生自读诗歌情况。
3.学生借助注释、插图,了解诗的大意。
三、自读自悟,体会意境
1.再读诗歌,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全班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你读过哪些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歌?(如:李白的《静夜思》)
(杨蔚、李金瑶)
参考资料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著名诗
人。少年聪慧,9岁时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艺,不仅能做诗,而且
懂音乐、绘画。他的诗,题材、风格多样化,特别是田园山水诗,具
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4.感受诗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和亲人朋友分别的经历?分
别时心情怎样?
2、是啊,分别是伤感的,可是伟大诗人王维为了去京城学习,考
取功名,17岁就离开了家乡,告别了亲人。他在京城非常思念自己的
亲人,于是挥笔写下了一首千古名诗。
3、齐读课题。
二、理解题意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或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结合课文
下面的注释来说。
(1)理解“九月九日”
(2)理解“忆”
(3)理解“山东”
2、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过渡:是啊,作者在重阳节这天非常想念自己的亲人,那让我们
一起到诗中去感受王维的思念之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课文录音,可以闭上眼睛去感受。
2、这首诗感情真切,是抒发思乡之情的千古名诗,下面请同学们
自由学习全诗。听清要求:
(1)读准生字的字音并能给生字找个朋友。
(2)想一想,从哪些诗句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思念之情。
3、交流(1)出示生字(指名带读、齐读)
(2)指名给生字找朋友。齐读
(3)生字躲在了诗句中,你们还会读吗?齐读古诗。
四、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你觉得哪句诗可以体会到作者深切的思念之情?指多名学生读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大家都说这句可以看出王维的思乡之情,请你说说对这句话
的理解。同桌讨论一下。
(2)指名说。
(3)这里的佳节指的是――-那么,同学们,除了重阳节可以称为
佳节,还有哪些节日可以称为佳节呢?那不是佳节的时候,诗人思念
自己的亲人吗?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倍”是什么意思?
(4)是啊,每当遇到美好节日的时候,诗人就更加思念亲人,可
见诗人平时也――――,
(5)谁能把这种浓厚的思念之情用朗读表现出来呢?
(6)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因为“独
在异乡为异客”。(板书:独、异。)释:独,异客。这句话是说。
(句意让学生说。)
(7)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
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怎么不思念自己的亲人呢?
(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过渡:(填空:因为诗人――,所以诗人平时――每逢佳节就――:看
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的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
他会想到(谁干什么);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会想到(谁干
什么)。)
2、教学三、四行
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同桌讨论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2)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
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
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点拨: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无华,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
这首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篇5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因思念家乡亲
人而作。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
朴素,感情十分自然。“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
“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
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每
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
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也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表达了亿万炎黄子
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
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
想感情。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想法新颖,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勤于思考,
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勇于否定,加上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
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针对学生情况,我追求了这三个字:“新、活、
放。”
【教学设计】
一初读,二浅思,三深悟,四背诵,五表演。
【课堂实录采撷】
一、在解题中不经意地出现的小高潮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本课的前两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
大家一起来背诵一遍,好吗?
生:(齐答)记得!学生齐背《望庐山瀑布》和《山行》。
(开课前复习旧知识,既可以温故,集中学生注意力,又可以引
起学生兴趣,壮大气势,烘托一个热闹的气氛。)
师:《望庐山瀑布》描写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作者热爱
祖国山河的感情。《山行》描写了深秋山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深
秋美景的喜爱之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又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感情呢?
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老师赞美的语气回顾已学古诗,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了古诗的美,
也自然地进入了新诗的学习、品味中。
师:(简介诗人王维)请同学们齐读题目。(生读题目)
师:看到这个题目,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吗?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
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生:我不明白茱萸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知道,谁能帮助他?请高高地举起你的手。
生:我是从书上的注释里面知道的,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
物,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师:很好,你读书的时候很仔细,大家都要向他学习。课题中还
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吗?请继续!
(孩子们长在城市里,都没有见过茱萸,虽然书本上也解释得很
清楚,但如果能亲眼看一看这种植物,就可以使得抽象模糊的东西变
得直观清晰。所以,应该在学生介绍茱萸这种植物的同时,老师即可
出示有茱萸的画面。)
生:山东,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说明作者的家乡在那里。
生:不,你的说法是错误的。山东是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一带,
因此王维的家乡应该是在山西。
师:对,这里的山是指华山。那么兄弟你们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兄弟就是弟弟的意思。
生:不对,应该是哥哥和弟弟的意思。
师:大家想一想,既然作者的家乡在山西,那他的家里仅仅只有
哥哥和弟弟吗?他就没有别的亲人了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兄弟除了指他的哥哥、弟弟,还包括他家
乡所有的亲人。
生:老师,我补充,兄弟还可以包括他在家乡的朋友。
师:这样理解就更加全面了,有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兄弟这个词的
意思?
生:“兄弟”指作者的亲人和朋友。
生:老师,我发现还有一个字被我们漏掉了,就是“忆”字。
生:我知道“忆”就是回忆的意思。
师:没错,但谁能把这个“忆”字的意思说得更贴切一些呢?
生:我觉得“忆”字在这里解释为“思念、想念”更好,因为从
“忆山东兄弟”可以看出作者是身在他乡,重阳节到了,他不能和家
乡的亲人朋友在一起登高,畅饮菊花酒。而往年他在家的时候,却可
以和亲人们一起欢度重阳节,所以回想起以前那些美好的日子,此时
的他是多么想念家乡的亲朋好友啊!(热烈的掌声)
(仅仅是解释诗的题目,孩子就能通过一个“忆”字领悟出整首
诗的深刻意义,确实是我没有想到的。孩子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快
速地捕捉出诗的内涵,其一在于之前逐词逐词理解的铺垫做得很好。
其二在于一个“忆”字用得好,用得妙,用得神。重阳节时忆亲人,
不就已经明明白白地诉了读者,此时的作者正是背井离乡,孤单寂寥,
落寞惆怅,正是在这样举目无亲的时候,才会更加真切地思念家乡亲
朋。因为有了解题时的深切领悟,所以进入古诗学习环节时,不管是
小组讨论,还是课堂汇报,学生能把握住重点,水到渠成,异常轻松
地学习。)
二、在表演中捕捉学生灵魂,强化训练目标
师:诗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天,
满怀心事的他独自出来散步,一不小心误入了时空隧道,来到了科技
发达的今天。而你就是王维,今年又正好是我国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
你的面前就放着一部电话,诗人王维,你能紧扣住自己所写的独在异
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发挥你大胆的想
象,向你远在家乡的亲人倾诉你的思念之情吗?
众生:(笑)好啊,好啊,我可以!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王维在现代社会,那他的亲人不是在唐
朝吗?唐朝那时侯有电话吗?
师:你的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就是想象,大胆的想象,这不正
是“超级变变变”吗?(齐笑,掌声)
注:“超级变变变”是日本的一个娱乐节目,该节目要求参赛者
发挥出大胆的想象,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道具表演出生活中的事物或
者现象。该节目不仅在日本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纪录,在全球发行也取
得了不斐的成绩,我班就有很多这个节目的超级fans。老师急中生智,
用上这个孩子喜欢的节目的名字,在无意当中为这个环节激了趣,造
了势,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下面是两个学生的表演:
生1(扮演王维);生2(扮演姑姑)
生1:喂,您好,请问是姑姑吗?我是您的侄子王维。
生2:喂,你好,我是姑姑,你是王维啊!你现在在哪里呀?
(在口语交际中随时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表示对别人的尊重,这
样的训练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生1:姑姑,今天是中秋节,我是在两千多年后的现代给您打电
话,姑姑,我可真想家里人啊!大家都还好吗?
生2:大家都很好,刚才在赏月的时候,我们人人可都记挂着你
呢!
生1:姑姑,中秋佳节,正是人月两团圆的时候,你们吃着香香
的月饼,可千万别忘记了我,一定要记得给我留一份啊,我已经好久
没能吃到家里的月饼了。
生2:好的,一定不会少了你的那一份。你什么时候能回家来看
一看啊?
生1:姑姑,窗外是万家灯火闪烁,窗内是家家户户共享天伦,
而我就只能一个人孤单的在这里,我真的是很想念你们!虽然我不能
和你们在一起,但是我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我现在还有很多事情
要做,等我做完了手头上的事,我一定尽快和家人团圆!姑姑,祝大
家中秋节愉快!再见!
生2:别难过,我们会想着你。保重身体,早点回来,再见!
(这段学生的表演不可否认是经过了老师的加工,但学生能基本
上扣住本诗的主题来进行即兴的表演,优点是应该值得鼓励的。但我
也不得不看到其中的不足:学生的语言功底太过浅薄,语言随意且不
够严密。诚然在表演的时候可以生活一些,但任何说出来的话都应该
紧扣住整首诗的基调和感情,而学生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还有就是
学生的台风太过拘谨,紧张,学生不是完全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来
进行拓展想象表演的。学生所表现出的不足与老师平时是否严格训练
大有相关。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使人的精神松弛,心境坦然,能提高生
命的张力,倡导人性的释放,因此要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做到童言无忌、
童真无损、童趣无限、童心无畏、童爱无拘将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重
要的问题、重大的责任!)
【自我思索】
听听学生在汇报时的精彩发言,品品学生在朗诵时的入情陶醉,
读读学生在黑板上所写的板书:“思念亲人”,“想念朋友”,“孤
单寂寞”,看看学生精彩的即兴想象表演,不仅听课的家长为之动容,
为之喝彩,就连我自己的心里也在激越着,澎湃着。一位家长在参加
完开放日的活动之后,激动地在“学生成长记录手册”上写道:“听
了两节课,感受非常深,我深深地体会到,现在的孩子是多么幸福啊!
这是一个尊重的课堂,这是一个开放的课堂,这是一个生命的课堂!
老师不仅注重了对知识的传授,还注重了对孩子品格的教育,引导……”
另一位家长听完课以后,就急忙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老师啊,
我从来没有上过这样的课,真的。以前都是由我们的老师讲授,老师
说什么就是什么,现在的孩子们脑海里可充满了无数的小问题,做老
师没有两把刷子可真是不好做啊!”家长的赞誉固然可喜,但无形中
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一种责任!
古代诗歌言简意丰,意境深远,耐人寻味,是不朽的文化财富。
教科书中节选的诗歌,以及老师的排疑解难,悉心诱导都只是起到抛
砖引玉的作用。我们教学古诗的最终目的,是要激发孩子对古诗的兴
趣,要孩子做到发自内心喜欢它,爱上它,不舍它。不用太多的表白,
只是那寥寥几字,就足以令人振奋、伤怀,这正是古代诗歌的魅力所
在。学习诗歌也好,散文也好,让学生在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
切磋,相互鼓励,相互竞争,相互帮助中思维得到启迪,精神得到唤
醒,潜能得到显发,心灵得到震撼,情感得到共鸣,身心得到愉悦正
是新课标中要求的人文精神的教育,生命发展的教育,而这,正是需
要我们老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真心,饱含对孩子的真诚,倾尽我们的
真爱去努力实践,热忱奉献!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
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
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
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
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学校资源库,有关古诗网站,课件等。
课前活动:
1、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了解
李白的《静夜思》。
2、从学校的资源库中初步认识了解王维及探寻他的家乡。
3、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
日习俗。
4、老师引导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习
惯,并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激情揭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是最亲的人。
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
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
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王维。(结合课前的资源了解)
王维九岁即才学出众。
李白被称诗仙,杜甫被称诗圣,王维被称诗佛。
3、释题,画简图助理解。
a.回顾课前在资源库中搜寻的对王维故乡的了解。
b.画简笔画: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
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
二、初读悟意。
(一)认音
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检查认字情况(生字卡)
3、再读诗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读诗句,借注释理解诗意。
2、读读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释诗意。(借机板书:思)
(三)悟情
(1)自由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a.简介诗作背景。
诗人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
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
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异乡”。
b.同学们去别人家做过客,在别人家做客就是别人家的客人。王
维在长安就是长安的客人,所以说是“异客”。
c.王维独在异乡做异客是一天吗?十天?一个月?还是多长时间?
(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啊)
(2)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有什么感觉呢?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a.师:诗人十几岁还是个孩子呀,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着了,想家;在外吃的饭菜不可口,
想家……
b.口头练习:
诗人离开了亲人,平日里常常想家,在节日里他会更想家;
诗人离开家乡两年了,平日里常常想家,要过节了他就会更想家。
所以说:(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c.同学们,课前让你们了很多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有哪些习
俗?(生:……)一年有那么多节日你们喜欢吗,为什么?(生……)
是啊,节日里能跟家人团聚,能吃到好东西,很热闹,这样的节日就
是(佳节)。
d.王维过节了能跟家人团聚吗?(生:——)能吃到可口的饭菜
吗?(生:——)能跟朋友一起快乐地玩吗?(生:——)那么他过
节了会像你们一样也高兴吗?他又是什么感觉?(难过、悲伤、伤
心……怕过节)
e.虽然王维害怕过节但是每个节日还是会如期而至的。
口头练习:
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
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
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
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
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
f.今天是重阳节了,有谁知道重阳节的习俗?(师生共同介绍习俗:
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可长寿;插茱萸可求平安避邪。并且认
识茱萸)
长安的人们是怎么过节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穿过时空隧
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
(师配乐启发,生闭目想象):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
早街上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老的少的,都兴高采烈地忙着过节了。有
的约了一行人一边比赛着登山,一边采着菊花;有的约了几个要好的
朋友一边喝着菊花酒,一边高声谈笑着什么;到了夜晚在暖暖的灯光
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吃着丰盛的晚餐……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
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g.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说出来。
是啊,在家乡,亲人团圆是多么幸福啊,朋友相聚是多么快乐,
可此时的王维呢?
h.展开对比图:当别人相约着出游,可他却只能一个人独自遥望
着家乡;当别人朋友相聚高兴畅快地痛饮时,他只能一个人拿着酒杯
独自喝闷酒;别人节日里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边下棋一边喝茶谈心
事,王维却只能独自一个人默默地对着纸笔说话。
i.想想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生反复读诗句体会王维的情感。
王维虽然人在哪里(长安),但他的心却在哪里(家乡),让我
们跟着王维的心看到家乡的兄弟在干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3)导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指名朗读诗句。
b.边读边想象一下:王维的兄弟分茱萸的情景。是多了一枝茱萸
吗?(不是。是少一个人啊)
c.师:我的亲人朋友们,思念可以穿越很远的距离。把你们的思念
说出来吧,我一定会感受得到的。
d.(音乐《远方的书信》)师生体验亲人朋友跟王维说话。
e.师:王维思念着家人,家人也在思念着王维。这就是亲人,这
就叫做互相牵挂互相关心。
f.分组、分男女读诗句。
三、诵读积累。
我的亲人们朋友们,我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们,但我的功
名还没成就,现在只能寄回我的一首诗,你们从诗中就能读懂我的心
啊。
(同学们,我们都是王维的亲人朋友,来读读他的心声吧。)
1、感情诵读
a.师指导朗诵:(重,拖,轻,扬)
b.自由练习读。
c.指名读,共同评议。
d.老师也被王维浓浓的思念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好吗?范读
指导。(配乐诵读)
2、积累背诵
a.配乐读:同学们,你们有过思念的感觉吗?在什么时候思念谁?
(生谈体验,说后读全诗。)
b.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琴声一起
来背一背。
四.延伸拓展。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远在异地,遇到故乡来
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见面时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
家人是否平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王维好不容易见到故人了,
他想问的是什么呢?
1、出示:《杂诗》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
著花未?
2、生借注释自学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②来日:来的那一天。
③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④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⑤著花:著,开放;著花,开花。
3、交流自学情况。
4、诗人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每一人每一事,连家乡的每一草每
一木都在他的牵挂之中。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
5、再齐读《杂诗》。
6、同学们,我们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的乡思。今后我们无论
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因为月是故乡明,
人是故人亲啊!
7、最后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今天的这两首诗吧。
五.课后作业:
1、继续上网学习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
2、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
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反思
罗田县实验小学
周浪芹
语文是一个多源性的学科,其知识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
次的。其学科的广源性和多源性,也决定了语文学习应该注重调动多
方资源。因此,作为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
是势在必行的。而古诗教学,因作者写作年代与现代相隔久远,当时
的状况也跟现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让现在的孩子理解古诗更是较难。
所以通过了解多方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时空的差距,也可以缩短认
知的距离。我这一节古诗课又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的呢?
一、多方资源贯穿始终。
在这堂课的始终我一直注重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课
前,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学校资源库了解李白写
作《静夜思》的背景与情感;并从资源库中初步了解认识了王维并探
寻了他的家乡;以及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了
解了一些节日习俗。这些都为学习古诗,为理解王维为什么“每逢佳
节倍思亲”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些查询了解,有助于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如知道了“山
东兄弟”中“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因为王维家居今天的山
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通过资源库知识,
孩子们知道了王维在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
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独在异乡为异客”。通
过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习惯,才明白
为什么“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课后我又安排孩子们继续上网学习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
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网络自学《杂诗》等,让孩子们达到对古诗的深
层次理解;同时让孩子们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
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真正走进异乡人心里去加深感
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二、紧扣资源突破重点。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的理解并不很难,关键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
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这首诗中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是重
点。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佳节”,
通过平时的生活积累也了解了有哪些佳节。因为从资源库中搜集
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习俗。所以在教学这一重点时我将
“佳节”具体化了,将常人的节日与异乡王维的节日情景作了个对比。
“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
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
倍思亲;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
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除夕之夜,家家
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除夕)倍思亲。这样孩子们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并能真正感
受“佳节思亲”的痛苦。
王维佳节里倍思亲,怎样倍思亲呢?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
茱萸少一人”。这是他与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独到描写之处,这也是本
节课的难点。老师引导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
阳节的一些风俗习惯,还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让孩子们明白古时
人们在重阳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寓意长寿;插茱萸可求平
安避邪等。这样就对诗人遥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通
过“配乐启发,闭目想象,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
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然后借助三组别人欢度节日与王维
害怕过节的对比图展示,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这样诗歌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抛砖引玉教给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
本次课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查询各种资料,了解多个知识,理解诗
的意思,突破重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们今后自
已去尝试。所以这节课也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次课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搜集、查询、了解,孩子们兴趣盎然,
积极思考,团结合作,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关键是
孩子们从这节课中学习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今后自己随时可以借助
网络资源,自觉去学习了解各种古诗。也真正让“要他学”而变为
“他要学”了。到那时,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也
才真正达到了效果。
因为师生的共同努力,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重难点的
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能用心去感受王维为什么“每逢
佳节倍思亲”,怎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然在整次课的教与学而
言,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诗歌结
合体验朗读的时候,也许是所在年级的孩子还较小,生活体验不够;
也许与老师的引导不到位有关,在体验读的方面总感觉不太令人满意。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更加积极去探索,让孩子们的学习
更能得心应手,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学得更加轻松自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篇7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首古
诗──李白的《静夜思》。(背诵《静夜思》)你能用说说《静夜思》这
首诗表达的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吗?(“思”在这里是“思念故乡”的
意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表达思念家
乡感情的。
二、学习新课
1、介绍诗人的背景和诗的创作背景:
师:我们看看本诗作者王维,谁来说说你对王维了解多少?找生说,
然后师补充(老师这里也有些大诗人王维的资料,同学们来轻声读读,
找一人读)
王维:唐朝诗人,15岁时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20
岁时考上进士。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漂泊在外,自然会想家,尤其
是过节的时候,这种情感更加强烈。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
城长安写的。
师:远在异乡的王维通过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呢?
2、出示古诗(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首古诗,谁来读读这首诗1人,生
评价,再找1人读,师:本诗有两个特殊的这,出示茱萸,茱是形声
字,萸注意它的写法,观察这俩个字,它们都有什么特点?都是草字头,
和植物有关,一会儿我们再进一步了解它们。再齐读古诗
师:我们知道学习任何一首古诗要想悟诗情,首先要怎么样?(生
明诗意)
3解诗题:师:我们来齐读诗题,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
生解释。九月九日重阳节王维思念家乡的亲人。师:对重阳节了解多
少?生:是重阳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还有补充的吗?
(生先汇报师再补充)(九月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
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在我国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
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
喝菊花酒等。如今,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
度的“老人节”。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出示图片:
菊花、茱萸。先了解一下)师:还有些关键字需要我们理解?
生:忆——思念、想念
师:“山东”是山东省吗?(不是,陕西有座名山叫华山,华山以
东有个地方叫蒲州,是诗人王维的老家;作者的家乡。)
兄弟——此处的“兄弟”可以是王维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维
的亲人,朋友;
师:当过节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想念外出的亲人,同样外出的亲人
也会想念你们,就像我也是,我的家在松原我也时时想念在家乡的亲
人们,尤其是到过节的时候就会更加思念他们。大诗人王维和我一样
在过节的时候独在异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又是怎样通过诗句表达情
感的?
3、师:下面我们来自学这首诗:(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
三、自由读诗文,给合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诗意。
四、小组合作:画出你认为哪行诗最能直接表达诗人此刻的思念
之情的情感?细细体会并适着通过朗读来表达诗人的情感。组员认真做
出朗读评价。
师:哪行最直接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情感?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来解
释一下这行诗。师: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更加非常的想家。生说倍字
的解释,倍,加倍,更加的意思。说明(特别、格外、非常)想家。
师:一个“倍”字突出了诗人十分想念家乡的亲人,每到佳节良
辰,思乡之情就更为浓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行诗来体会诗人内心的
真实的情感。齐读,再读注意“倍”字加强语气。
4师:作者为什么那么想家,作者想家的原因是什么?哪行诗告诉
了我们原因?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师:谁来解释这句诗,也可以解释一下字
词的意思。(了解本句诗意: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异客——
陌生的客人;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师: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所看见的人也是陌生的,没有一
个人可以跟他说说心里话,这句表达了作者(生:孤独寂寞)的心情。因
为孤独寂寞所以思念家乡的亲人,尤其是在重阳佳节,万家团圆的节
日里,就他一个人不能回家跟家人,看到别人团聚,心里更加思念家
乡的亲人。这也就是他思乡的重要原因。
师:同学们,大诗人王维只有在重阳佳节,万家团圆的节日里想
家吗?我们中国还有很多像这样的传统佳节,例如:中秋节、端午节、
春节。迁移想像说话:1、是啊,春节到了,家家户户放鞭炮,吃年夜
饭,只有王维孤身一人,他此时只能念着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
逢佳节倍思亲。2、中秋佳节,全家都围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的时候,
王维只有一个人形影孤单,此时口中念着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
逢佳节倍思亲。3、端午节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在一起吃着粽子,观看赛
龙舟,挂艾叶,处处洋溢着人们欢歌笑语,欢度着节日的时候,王维
身在异乡,只能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是啊,看着别人的家庭团团圆圆,王维内心倍感孤独,所以
就更加思念家乡,当王维思念家乡的时候他在思念家乡里的谁?他们又
在做什么呢?后两行诗告诉我们诗人思念的内容。出示后两行:生:遥
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谁能说说你对这两行诗句的理解,
包括字词的意思。或者是(这两行诗中哪些关键的字词需要我们理解。)
遥——遥远;知:想到;登高处:登山;遍——都;少:缺少;一人:指
王维。茱萸:出示图片(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
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装在小布袋里带在身上,认为可以避灾。)生:我
从“少一人”看出王维很孤单。因为以前每逢重阳节王维也会和家人
一起共享天伦之乐。但这里的“少一人”就是今年的重阳节少了王维
一个人,他在陌生的地方,见不到亲人,所以也享受不到这份天伦之
乐,所以他很孤单。
(翻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
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师:思念是一条线,线的这头牵着王维,线的那头牵着是他的亲
人,思念是彼此的,他的亲人肯定也会非常想念。他们登高时会对异
乡的王维说些什么呢?生:就差王维一个人,他在长安还好吗?我们很
想念他啊!多么深的情意,重阳佳节,家乡的亲人也在惦念着他。异乡
的的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不禁写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
茱萸少一人。找一生读,再齐读来感受他的思念之情。
现在同桌快速地在下面练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指名2人)
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每到过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自己家
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
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师: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无限思念之情,下面同学们就通过朗读来
感受王维的内心情感。
1、齐读(师:古诗要想读出韵味,得讲究技巧。)
2、出示分隔号和重点号。(停顿、重读)
3、配乐读试着背一背。
五、课堂小结
师:听着你们读得那么有感情,我内心有一种深刻的感慨:我们
能生活在自己的亲人身边,是多么幸福!我们能认识这么多朋友,大家
就像一家人似的愉快相处,是多么幸福!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在感
受亲情的同时,更应该珍惜亲情。时刻记得关心我们身边的人,也让
他们感受到幸福。
六、课后作业(选择性作业)
(一)1、试着读熟并背诵课后积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并整理
到积累本上,可以搜集其王维其它的古诗。
2、回家采访一下你身边的老人们,了解他们过节时的情景和感受。
(二)试着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04:13: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20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