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

更新时间:2023-01-03 03:54:10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3日发(作者:夜贼)

第1页

《登上地球之巅》课文

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

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北京时间上午9时30分,年轻的登山队员——运动健

将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一级运动员贡布(藏族)四人,

背着高山背包,扶着冰镐,开始向珠穆朗玛顶峰最后的380

米高度冲击。其他队员们撤回到8100米的营地,养精蓄锐,

以便在需要的时候为突击顶峰的队员提供各种支援。

现在,在这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这四位优

秀的中国登山队员在一根红色的结组绳的牵引下,齐心协力,

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为了尽可能减轻

背上的负担,他们一两一两地计算,抛弃了一切暂时不用的

物品,只携带氧气筒、防寒睡袋、铅笔、日记本、电影摄影

机和登山队委托他们带到顶峰的一面五星红旗、一尊高约20

厘米的毛泽东半身石膏像。即使如此,他们前进的速度也是

非常慢的。因为从5月17日上山以来,他们已经经历了一

个星期的艰苦行军,体力消耗巨大。

突击顶峰的队员们走了大约两个钟头,才上升了约70

米。这时,“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突击队员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零下30

第2页

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他们穿着特制的镶

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在前面开路的屈银华,一连滑倒

好几次。他头晕眼花,腰酸背痛,两腿千斤重,但他仍咬着

牙坚持前进。

在接近“第二台阶”顶部最后三米的地方,岩壁变得垂

直而光滑。这时,刘连满走在前面开路。他用双手插进岩缝,

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但是,由于

体力不济,身体稍微一歪,便扑通一下跌落到原来的地方。

刘连满一连爬了四次,跌落四次,累得他全身像散了架一样。

大家不得不停下来想办法。这时,刘连满突然想起自己

在哈尔滨当消防队员期间,采用“人梯”的办法成功地翻过

高墙的经历。他毅然蹲到岩壁前,让别人踩在他的肩膀上,

然后慢慢地站起来,让别人的双手能抓住岩壁顶端的支撑点

攀登上去。在这样的高度上,做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身体

都有严重的反应。刘连满的眼前冒着“金花”,两脚颤抖,

呼吸也变得沉重。但是,刘连满一直坚持着。他先把屈银华

托了上去,然后又托贡布。最后,王富洲和刘连满借着上边

放下来的绳子的帮助,也爬了上去。

登上“第二台阶”的岩顶后,他们才发觉,由于体力减

弱,他们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而

用在攀登这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

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

第3页

他们事先以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顶峰,现在看来,这种

估计显然错误。黑夜,即将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第二道难

关。在这人类从未到达过的珠穆朗玛峰北坡最后二三百米的

路途中,他们将要遇到什么困难,要走多长时间,事先确实

很难精确估计。

勇敢的突击队员们还在一步一步地前进。但是,由于前

一阶段花费的时间过长,他们背上的氧气筒的气压表显示,

氧气的容量已经不多。继续前进,可能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

这时,刘连满因为过度疲劳,体力已经非常衰弱,每走一两

步就会不自觉地摔倒,但他缓慢地站起来,仍然一偏一倒地

坚持继续往前走着。

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

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现在,他们每移动一

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英国“埃非勒士委员会”

的组织者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一书中曾这样写

道:“人类身体在任何地方所受的痛苦,未有甚于一个埃非

勒士峰攀登者在登山的最后一天所忍受的。……即使有完美

的体格,旺盛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气不足忍受砭骨的大风雪,

神经不敢履践崔巍悬岩的边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样的昏睡病

侵袭时奋勇前进,他仍将不能到达顶峰。”对于扬赫斯班的

同事们来说,他的这番话确实颇有道理。然而,对于坚强的

中国登山队员们来说,有什么样的困难和危险能滞留和阻挡

第4页

他们前进的脚步呢?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为了完成人民

的委托,为了在喜马拉雅漫长的雨季到来之前最后一个好天

气的周期内登上顶峰,四位勇士仍然勇往直前,继续行进在

崎岖的山路上。

考虑到刘连满的身体,同时为了争取时间,大家一致决

定刘连满留下来,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

在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迎着夜幕继续向顶峰进发的同

时,刘连满正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头旁边休息。严重缺氧使

他的两耳嗡嗡发响,眼前白一阵黑一阵地迸散着“金星”,

他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的状态。他的心里非常明白,他正在

被人们称为“死亡地带”的高度上,窒息的危险随时都可能

发生。他拉过身旁的氧气筒,气压表上的红针表明还剩下最

后几十个压力的氧气。但是,他的眼前出现了正在向顶峰冲

击的战友们的背影。他知道他的战友们从顶峰胜利归来时,

将比他更需要氧气的支援。他决定,宁愿自己忍受窒息的痛

苦甚至死亡的威胁,也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战友。他毅然

把氧气筒放回原来的地方,自己昏昏睡去……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昏睡中的刘连满感到四肢在严

寒中愈来愈麻木,心脏在缺氧的状况下跳动得愈来愈急促,

他清楚地意识到死神正在一步步向他扑来。刘连满多么想活

下去啊!他从来没有像此刻这样强烈地感到,他应当想尽一

切办法活下去。活着就是幸福,就是胜利,就是一切。然而

第5页

他更加深刻地感到,三位正在同顶峰搏斗的战友比起他来更

应当活下去,因为他们正肩负着一项多么光荣而又艰巨的使

命啊!他们的安全,对于他来说是更大的幸福和更大的胜

利……他担心自己在昏迷中停止了呼吸,战友们不知道他的

氧气筒里还保存着氧气,他又挣扎着坐起来,用铅笔在日记

本上给战友们留下了一封短信。

王富洲:

我没有完成党和祖国交给我的艰巨任务。任务交给你们

三个人去完成吧!我这氧气筒里还有点氧,留给你们三个人

胜利回来时用吧!也许管用。

你们的刘连满

与此同时,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正在苍茫的夜色中

步履艰难地向前移动着。脚下的雪坡变得愈来愈陡,也愈来

愈滑。他们翻过两座石岩以后,又登上了一座雪坡。藏族队

员贡布在前面开路,不到几分钟就累得连腰也直不起来。于

是,屈银华上前开路,他经过很长时间才前进了两三步,但

两腿一软,又滑回到原来的地方。最后,王富洲走到前面,

他坚持为大家开出一条前进的道路。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

出隐约的轮廓。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

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

努力。

第6页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

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

矮了。

到达8830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

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这对攀上顶

峰十分有利。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王富洲首先开口

说:“们,我们三个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氧

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但是我们能后退

吗?”

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

续前进!”

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大胆而果断地开始了人类历

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攀登。

现在,他们每跨越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

间。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他们的四

肢更加沉重了,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

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他们忍受着肉体上的巨大痛苦,

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继续朝顶峰走去。

越过东面一段雪坡以后,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向右绕

至北面的岩石坡继续向上攀登,终于登上了一个岩石和积雪

交界的地方。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

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

第7页

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

了。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

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登上地球之巅》知识点

词语解释

砭骨:(biāngǔ)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

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lǚjiàn)踩踏。

崔巍:(cuīwēi)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yǎngjīngxùruì)养足

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qíxīnxiélì)

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头昏眼花:(tóuhūnyǎnhuā)头脑眩晕,视

力模糊。

腰酸背痛:(yāosuānbèitòng)脊

柱骨和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等病损的一种症状。常用以形容

劳累过度。

勇往直前:(yǒngwǎngzhíqián)毫

无畏惧地一直向前。

整体把握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

第8页

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

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

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

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

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

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课文就

节选自这篇通讯。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有必要先大致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一

些内容。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

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参

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

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

为国争光。在大本营,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尽早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做

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登

山队决定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来进行,分别

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

本营的计划,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登山队员完成了

第一个“战役”,安全返回大本营。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

出发了,打响了第二个“战役”。这一次的难度明显比第一

第9页

阶段高,冰崩和雪崩随时都可能出现。登山队员十多个小时

没吃饭,没喝水,硬是打通了通往北坳的大道。队长史占春

带领队员沿着副队长许竞打通的道路,终于上升到7300米

的高度,为第三次行军到达8000米以上的进军路线,进行

了必要的侦察并确定了初步方案。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

次征服高度的战斗。行军过程中,有的人因为缺氧而晕倒,

但困难吓不倒他们,经过两天的奋斗,他们终于安全到达

7600米,这是我国当时登山史的新高度。登山队开始了对被

人称为8000米以上高度的“死亡地带”的征服,第二天晚

上,他们战胜了被认为不可征服的“第二台阶”,登上了

8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营,胜利地“超额”完成了

第三次适应性行军任务。

5月24日上午,登顶的总攻终于打响,四名精选的队员

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课文就是从这里开

始节选的。

整体把握这篇课文,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单从课文来看,好像就只是这四个人的登山故事,但联

系全篇通讯来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

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假如没有二百多名队

员和服务人员的前期大量工作,没有几次集体的适应性行军,

打通通向珠峰的关键性道路,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

顶的胜利。(注意几位冲顶的队员是所有队员中的佼佼者。)

第10页

登山活动与其他探险活动相比,其集体协作精神显得尤其重

要。为了队友的成功,还要有勇气献出自己的生命,刘连满

就是这样一个突出的例子。

登顶过程中,要注意作者着意描写的三大困难:寒冷、

黑夜和缺氧。而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作者在行

文中处处表现这些困难对于队员的严峻考验。正是在这样的

考验面前,才充分体现了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

为此,教学时让学生默读课文,总结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

克服上述困难的(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

的精神风貌。如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这一“台阶”

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

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还重点写了刘连满

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的事迹。由这一个人

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推断这

样的队伍是不可战胜的。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03:54: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19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回环曲折
下一篇:腾蛇乘雾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