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护其短

更新时间:2023-01-03 03:48:36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3日发(作者:柳林风声下载)

1/8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辅导练习部编版

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1.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

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期”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期待B.期望C.一起D.约定

[2]“元方入门不顾”中“顾”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理睬B.顾虑C.回头看D.照顾

[3]“待君久不至,已去”的正确翻译是()

A.等你很久都没来,他已经先去了。

B.等了你很久,你都没到,他已经离开了。

C.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先走了。

D.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离开了。

[4]下面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B.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C.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D.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这则小古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A.待人有礼貌B.做人要守信C.说话要有理D.知错要改正

2.课外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注释)东游:到东方游说。辩斗:辩论,争胜负。故:原因,缘故。以:

以为,认为。

去:距离。车盖:车篷,用来遮阳挡雨。日中:正午。及:至,到。则:

就。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

意。沧沧:寒冷的意思。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汤,热水。决:判

2/8

定。孰:谁。汝:你。知:同“智”智慧。

为,同“谓”,说。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盘盂(_____)沧沧凉凉(_____)

[2]理解句子的意思。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______________

(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______________

(3)孔子不能决也。

______________

(4)孰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哪句话说明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很复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理解。

自护其短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

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

“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解释文中加点词。

而:________啖:________去:________欲:________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A.仕于南方不得已而从仕

B.或曰:“啖菱须去壳。”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C.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在下列句中括号里填上句子省略的成分。

(______)曰:“我非不知。并壳者,(______)欲以(______)去热也。”

[4]这个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孔君平其父,父不在,呼儿出。为

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

[1]按原文填空,并解释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杨氏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阅读体会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个怎么样的一个小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

[4]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有怎样的反应?请从人物的动作、神态、

心理等方面加以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品读上文,我们感受到语言的精妙。试着读读下面的话,你能否像杨

氏之子一样用精妙的语言回答。

阿凡提骑着驴来找本城的法官。法官望见了,就大声招呼道:“欢迎你们两位

一同光临!”阿凡提不慌不忙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

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

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吾忘持度(_____)A.量长度B.量好的尺码C.长度D.温

(2)反归取之(_____)A.反正B.反转C.相反D.同“返”,

返回

[2]“何不试之以足?”这句话是一个()。

A.反问句B.陈述句C.疑问句D.否定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及反,市罢,遂不得履。”这句话的意思是()。

A.等到回来时,街市已关门了,于是他没买到鞋子。

B.等到回来时,街市仍开门,所以他买到了鞋子。

C.等到鞋子的老板回来,他才买下了鞋子,回去了。

D.到了街上返回来,街上已不再卖鞋了,他只好买了袜子回家。

[5]从这篇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A.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B.我们不能只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

C.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D.做事要坚信真理,不能轻易改变。

6.阅读理解。

猿母中箭

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母呼其

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墨客挥犀·三》)

[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即下文的“射者”。

[1]解释加点的词语:

付子已(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

4/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外阅读。

守株待兔

——《韩非子》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lěi)而守

株③,冀复

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

(注释)

①株一一扭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②走一一奔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④翼——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1]根据注释,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冀复得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用现代汉语把这个小故事翻译出来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

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

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选择带线字的解释,在括号里打“√”。

(1)伯牙鼓琴

①乐器()②弹奏()③发动()

(2)洋洋乎若江河

①如果()②好像()③你()

(3)志在流水

①志向()②记住()③记号()

(4)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①足够()②值得()③脚()

2.解释带线字的意思。

(1)方鼓琴而志在高山()

(2)巍巍乎若泰山()

(3)少选之间()

(4)洋洋乎若江河()

(5)伯牙破琴绝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5/8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从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

钟子期死后,伯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文中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个动词写出了伯牙___________的心情。

5.现在,人们常常用“高山流水”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内阅读。

古人谈读书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

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何伯之观海如井蛙之

窥天,皆无识者也;_________________。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1]请将原文中缺失的句子填写到下方的横线上。

[2]给短文空白的地方加上标点。

[3]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盖:(_______)窥:(_______)

士人:(_______)下流:(_______)

[4]下列选项中,与“河伯之观海”的“之”用法一致的是()。

A.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结合选文,请你谈一谈为何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

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

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

家禽。”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甚:_____惠:_____诣:_____乃:_____为:_____

设:_____示:_____未闻:________家禽:________

[2]用/给短文划分节奏。

[3]用四字词语夸一夸杨氏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也会说:

6/8

①李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

②龙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

11.文言文阅读。

《古人谈读书》鉴赏。

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

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

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盖士人读书__________(2)第三要有恒__________

(3)如井蛙之窥天________(4)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问题。

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嘁,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操传令曰:

“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

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

号令到时,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顷,旱寨

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明教把船吊回,

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

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

箭!”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

及。曹操懊悔不已。

——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1]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比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主要写草船借箭的()

A.起因B.经过C.背景

[3]对画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船吊回,头东尾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也能保持船体平衡

B.“头东尾西”便于顺风顺水地返回,省去了掉头的时间,也表现了诸葛亮十

分害怕曹操

C.敢逼近受箭,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

[4]从回目“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可知,第四十六回除了写草

船借箭,还会写_________。

13.阅读与理解。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

7/8

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

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ɡ)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履:鞋子度(duó):测量度(dù):量的尺寸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反:_____宁:_____

[2]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至之市而忘操之。

[3]“郑人买履”是一个____故事,这个故事告诫我们_______。请再写出两

个类似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

[4]“之”的意思有:①助词②代词,代替人或事物③代词,这、那④

往,请给下面句中“之”的选择正确的意思。

至之市而忘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古人谈读书》节选部分,回答问题。

(一)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

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

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二)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

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

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漫浪:_______②急:_______③谓:_______④下流:_______

[2]选段(一)是宋朝大理学家________的智慧之见,他在《观书有感》(其一)

中也有经典之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段(二)

是清朝文学家__________的读书心得,里面有两个典故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___________的重要性,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用原文短句回答)

[4]作者在选段(一)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0

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知道哪些好的读书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内阅读。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

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清平乐()翁媪()

8/8

亡赖()剥莲蓬()

(2)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________。

(3)这首词描写了一个________口之家的农村生活。他们的家境比较

________,从________就可以看出。

(4)词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一家人

各具情态的________,借此表现________之美和________之趣。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03:48: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19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八大山人是谁
下一篇:行路难 李白
标签:自护其短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