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拆迁队

更新时间:2023-01-03 02:46:28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3日发(作者:英语四级预测作文)

1

新闻调查十年精选

篇一:新闻调查特点分析

浅析深度报道栏目《新闻调查》的特点

摘要:《新闻调查》是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从1996年5

月17日开播至今在受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新闻

调查》本着探寻事实真相的宗旨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关注

民生的选题以及新颖的节目结构等个性特点于众多新闻报

道类节目中脱颖而出。在社会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促进

社会的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媒体监督的作用。

关键词:精彩导视、叙事结构、处境风格

正文:深度报道是一种以“深”见长的新闻体裁,电视深度

报道是运用电视符号手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揭示表象背

后的事实真相的报道方式。它以记者的现场调查为结构主

线,坚持用事实说话,通过讲述故事反映主题。深度报道具

有内容的深刻性,思考的科学性,以及目标主流化的基本特

征。《新闻调查》作为深度调查类节目的典范,本文将从《新

闻调查》本身出发,从《新闻调查》的节目结构、选题特点、

叙事方式以及采访风格四个方面来分析深度报道栏目的特

点。

2

一.节目结构

《新闻调查》的节目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开头、导

视、片名和分片头。

开头有12秒的画面,屏幕上不断闪现记者说话的脸和“新

闻调查”四个字,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在强调节目的片名,

加深受众的印象。同时记者说话的脸可以理解为用事实说

话。紧接着是3D立体隧道样式的画面,隧道上出现代表选

题内容的文字,同时不断向深处延伸,代表节目内容的深刻

性。整个画面配以节奏感较强的音乐,体现出新闻调查团队

的凝聚力和行动力。

其次是《新闻调查》的导视。本文将以《发泡餐盒沉浮记》

为例进行分析。本期节目的导视有30秒,画面是成堆白色

餐盒和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对话,穿插配以浑厚男声解说词:

“一只小小餐盒,14年的沉浮,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无数

的利益交错,一只轻轻的餐盒,如何承受难以承受之重,敬

请收看《新闻调查》——发泡餐盒沉浮记”。由画面和导语

引出本期主题和节目名称。片名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

和导视融为一体的。每期节目都有一个精彩导视,用精练的

解说词把片中最有震撼力的画面和最有表现力的语言组接

到一起,以形成矛盾、制造悬念,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最后是分片头,它用于一个叙事段落与下一个叙事段落的

衔接与转折,画面还是“新闻调查”四个字,但文字解说是为

3

事件的推动服务的,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新闻调查》的节目结构层次清晰,每个部分都符合节目

的定位和特点,也符合他的口号“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

后的新闻”。

二、选题特点

新闻调查的选题主要针对民生问题、被掩盖的损害公众利

益的行为、民众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国际重大时事、社会

矛盾等一系列问题。这里我选取新闻调查2014年3个月的

选题进行分析,《短命的居民楼》、《六年拆迁路》《夺命快递》

《山村幼儿》《“雨人”们》《草坡乡搬迁记》《被延误的航班》

《家有老人》《开往春天的地铁》《走廊医生》《H7N9禽流感

之问》《护航亚丁湾》。根据抽样调查可以看出,新闻调查的

选题侧重于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是一档为平民大众服务的调

查类节目。这是由它的受众群体所

决定的,它的受众是极其广泛的,既有普通群众又有高端

人士。选题内容的生活化,平民化,贴近性奠定了它经久不

衰的影响力。

三、叙事方式

新闻调查的叙事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他的叙事结构大致分

为:事件介绍——事件进展——事件内幕——意义阐释。记

者的多方面现场采访推进事件的叙事进程,记者的现场评

述,对事件多角度分析对事件进行递进式探究。以(来

4

自:小龙文档网:新闻调查十年精选)

《短命的居民楼》为例,首先,简要叙事。“今年4月4号浙

江宁波奉化市的一栋居民楼忽然部分倒塌6人受伤,一人死

亡。”进而提出问题:“在一个现代城市里,一个竣工不过20

年的楼会这样倒下,让人匪夷所思。楼倒塌的原因是什么?

当时修建的时候是否存在质量问题?”然后记者带着这些问

题有条理地确定采访对象,今儿弄清楼倒塌的直接原因和根

本原因。整个叙事过程条理清晰,不紧不慢,让受众在有限

的45分钟里弄清事实的真相。这种叙事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四、采访风格提到采访风格必然会联系到节目的出镜记

者。《新闻调查》中有我们熟知的王志、董倩、柴静及杨春。

这些记者风格各异,或睿智机敏或朴素大方或情感细腻或冷

静理智。

1、简练精干的记者出镜风格。在《新闻调查》栏目中,

主持人简单引入本期节目,一般是一分钟以内的导语——或

交代播出由头,或简单勾勒背景,或关注人物命运,或预先

提出问题,但不做评论。结尾时,在现场调查内容结束后,

记者在室外简单总结,最多一分钟,或报告事态最新进展,

或表明媒体立场,或提醒继续关注,但不下结论。

2.出镜记者的特殊角色。《新闻调查》使用出镜记者,节目

既是拍摄采访对象,也是拍摄记者的活动,其真实性是不可

替代的。《新闻调查》强调其调查性,而调查通过记者来完

5

成。《新闻调查》的记者既是调查主体,同时也是一个节目

的参与者、调查过程的表现者。所以,调查记者就理所当然

地成为这个栏目的外化标志和品牌形象。

结语:《新闻调查》无论从节目结构、选题、叙事方式还

是采访风格上都有其独特的优点,但同时他也有其自身固有

的缺陷,比如在片花的运用上,一期节目至少会插入四次片

花,造成赘余的效果,还有镜头重复运用过多的问题。我们

以后在节目制作中要避免出现这类问题

参考文献:央视国际网站《新闻调查》节目文本和视频

资料

李莉,《也谈〈新闻调查〉的调查性报道带来了什么》

罗哲宇,《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篇二:《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

《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分析

(广电0802杨柳叶青)

片子立论

《以生命的名义》以男男同性恋这一艾滋高发群体作为切

入点,进而调查对其作为艾滋病感染的第二大群体存在的干

预工作。

然而,看过片子后,存在的疑问是,片子重点并不十分明

确,它既想要讲男男同性恋的问题,又想要通过其来调查他

们作为高危群体对艾滋病防治工作带来的困难;既有在片子

6

中给人以对同性恋群体的隐约偏见,又想要给人们传递消除

偏见的信息。想要两者兼得的情况下,或者说通过同性恋群

体的切入点来反映艾滋病妨预工作,而且“以生命的名义”片

名,会让人有这样一种印象:无论男男同性恋是怎样的群体,

都以其作为生命的个体/群体的存在对艾滋病传播带来的隐

患,多少存在偏见的意味,如若正常看待,何必强调需要“以

生命的名义”来证明呢?告诉观众我们要在“以生命的名义”

为前提条件下来接受这一事实吗?

记者表现

柴静:

她是电视机里那个有着光洁的高高的额头的女子,那个清

汤挂面的头发不时地垂下遮住面颊的女子。柴静在采访中绝

大多数提问的时候都是面带微笑,带着女性记者特有的温

柔,用心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这使得她的新闻中有了柔软

的一部分,柔软的这一部分,会让观众产生一种对人感同身

受的理解和同情。《以生命的名义》中柴静问小江:“你为什

么特别想让他唱这首歌(《我愿意》)呢?你觉得这首歌传达

的是什么呢?”她让小杨在采访现场再次唱了这首歌,摄影

师给了两人双手十指紧扣的特写,在略带沙哑的歌声里,观

众感受到了同性爱人之间浓浓的爱意,这份爱与异性恋的爱

情一样的美好。

然而同时,柴静也不缺乏记者刚性的一面,她不回避让人

7

尴尬尖锐的问题,会不断地追问下去直到采访对象说出她想

要的回答。片中柴静追问重庆市渝中区计生办的周生建:“这

部分人(指男男同性恋者)是同性恋人群当中更为敏感的一

群人,他们甚至是打击刑事犯罪的一个对象,你是一个政府

的官员,你怎么来对待这个群体?”

片子的末尾柴静说道:“在这里(抗击艾滋的战场之上),

科学、关爱、理解终将取代愚昧、歧视和偏见。”有着“新闻

女侠”之称的柴静用她坚定的眼神,平静的叙述带给了观众

波澜起伏的感动。

制作精良

《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在选题上就具有了天然的拉

动力,同性恋群体,同时又是艾滋高发人群,容易吸引观众,

将他们带入情感的意蕴空间。

1.提示视窗:

如今眼花缭乱的电视节目实在难以让看电视的人心平气

和。对任何节目来说,观众的流失可能就在一二十秒之间,

如何把握前奏和开头就显得十分重要。

“他们(同性恋者)同时也是艾滋高发的潜在人群。比一

般男女要高十几倍或者几十倍,风险从何而来?安全套在大

多数人眼中意味着性而不是安全。干预如何进行?艾滋病是

一个很急的事儿,不能等。”短短二十秒的视窗,就包括了

同性恋、艾滋病等敏感话题,节奏感强、内容紧凑,有紧迫

8

感、有悬念,足以吸引观众眼球,锁定节目。视窗的信息量

足够,让观众不仅知道节目讲什么,更应该让观众产生想知

道结果是什么的冲动。

2.采访对象选择

正确选择采访对象对于一档节目来说至关重要,有时候一

个人就能撑起一期节目;相反,

一期节目也有可能失败在主人公的不善言辞上。好的采访

对象能够将观众带入他们的情感空间,使观众在看节目时有

较高的情感卷入度。

片子中的公开自己同性恋身份的艾滋感染者大玮、北影老

师崔子恩,同性恋爱人小杨小江、同性恋者翼飞以及同性恋

者的妻子小雯、同性恋浴室经营者阿国、曾经的同性恋性工

作者小刘,还有我国在同性恋人群中进行艾滋干预的第一人

张北川教授、重庆市渝中区计生办周生建,他们作为采访对

象是“合格”的,他们的出镜和表达为节目增色不少。尤其是

作为公开同性恋者身份的北影老师崔子恩,也许是特殊的职

业身份使他在面对镜头时,“犀利”的语言表达对于电视节目

来说尤其耐看,“爱情、自由,公开地表达自己身份的一种

空气和空间(这些东西对于同性恋者来说比生命还要重要),

(假如不能够提供,)那这种压抑、痛苦、绝望,就会一直

持续下去,成为社会一块永远解决不了的痼疾。”“(安全套

在大多数人眼中)意味着性而不是安全。”

9

3.叙事手法

《以生命的名义》这部片子,在说清楚事情、说明问题的

同时把叙事层面向人物的心理层面深入。尤其是在对小玮、

翼飞、小雯的采访中,记者对他们心理进行了层层深入地挖

掘。柴静问翼飞:“你认为自己的性取向是一种疾病?”问同

性恋者的妻子小雯:“(你发现丈夫是同性恋)那一瞬间有

什么感觉?”“在你的描述中我也会去想象你丈夫的内心经

历,他一定也过得很痛苦。”

4.镜头语言

1)“再现”手法

因为新闻深度报道节目许多是事发后进行的,所以需要处

理好镜头语言,有必要用“再现”的手法把事件中人物在特定

条件下的心理情绪呈现出来。

以《以生命的名义》片子开头部分为例,在回溯小玮认识

同性男友和意识到自己可能感染HIV病毒的经历部分,因

为事实已经成为过去,不能同步跟进主人公所涉及到的事件

与场景,视觉化的表现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

片子穿插了一些“再现”镜头:过道里行走中摇晃的人影、地

铁中濮存昕预防艾滋的广告牌,以及重现小玮去拿检验报告

单时较昏暗的场景,这些具有表现力的心理情绪镜头的运用

扩展了小玮的心理空间,镜头间的张力延伸人物当时绝望无

助的心理情绪。

10

2)光影处理

片子中的镜头都有很强的纪实性,即使是象征性的空镜头

也有很强的纪实感。光影处理上也颇有象征意味,很多场景

的光影都能与当时人物的心理状态形成一种对应关系。

在采访同性恋者妻子小雯的过程中,穿插了一些暗色调的

空镜头,如雨水冲刷玻璃、清冷的月光,借此来渲染采访者

回忆与同性恋丈夫黯淡的情感生活经历。而在采访北影同性

恋老师崔子恩时,穿插了植物生气蓬勃的空镜头光线明亮,

烘托了公开自己身份的崔子恩对同性恋身份的正确积极的

认识。

在整个片子中,对部分不愿正面出镜的采访者,节目并没

有用打马赛克的方式对人物脸部加以处理,而是利用了采访

环境中的光线对人物面部加了逆光处理或是将他们置于黑

暗处,这种处理方式更显人性化。

篇三:新闻调查

大象公会: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文字版实录

时间:2015-03-0312:45:52来源:中国数字时代作者:

柴静的《穹顶之下》昨天在网上以现象级传播,我们今天

刊载《穹顶之下》的文字版,既是追热点,也是对同行的致

敬。我是刚做大象公会不久知道她准备做雾霾调查的,当

时没太在意,多少怀疑她是低估了这个选题难度的一时心血

来潮,因为雾霾成因并无公论,媒体上专家们众说纷纭,

11

而且涉及到大量枯燥数据资料,我也想不出向大众传播时该

以什么方式来呈现。因为这两个原因,虽然雾霾是个周期性

的热门话题,但我还在做新闻时一直没有去触碰它。去年

夏天,意外得知她真是打算拍一部叫《雾霾》的纪录片,虽

然刚辞职但已自费带着小团队做了很长时间,已完成了大量

前期采访,她预计大概年底作品能出来。我不怀疑柴静的

勤奋,但很怀疑最后是什么效果,多少觉得她的野心太大了。

去年12月6日,终于看到了《雾霾》的PPT大纲,当时

极为震撼,有一种实实在在的被密集信息碾压的感觉,作为

同行,我深知柴静团队背后采访付出的心血和耐心。我深

信它会有震撼性的传播效果,不过,当时柴静并不像今天一

些聪明人论断的那样成竹在胸,她十分怀疑雾霾已成老生常

谈时,还有多少人像她一样愿意关心它。她的这种怀疑,

甚1

至持续到今年初的小范围试讲,这是每个做新闻的人都共

有的困惑:你对一个话题投入的心血和热情越多,越容易怀

疑自己是不是错判了大众的关注热心。

《穹顶之下》的传播影响没有辜负柴静和她的同事们倾注

的心血,这或许对同行是一种精神鼓励。

最后,作为一个看过它的几个版本的观众,多少觉得的遗

憾是,网上正式版本内容经过几次不小调整,舍弃了很多非

常好的素材,虽然大家已经习惯了。

12

大象公会创始人、总编

黄章晋

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实录

1、引子?动机

2013年1月份的北京,一个月连续25天雾霾:

我当时在北京,但当我这一年里反复想回忆当时有什么

印象、什么感觉?却记不起来了。因为当时大家都说好像这

场雾霾是偶然的气象原因导致的,就没当回事。

那个月里头我还去了四个地方出差,河南、陕西、江西、

浙江,回头看镜头里的天,当时的中国正被卷入一场覆盖了

252

个省市,和6亿人的大雾霾,但我置身其中,浑然不觉,

只有我的嗓子有印象,在西安那天晚上就咳的睡不着觉,我

就切了一只柠檬放在枕头边上。

回到北京之后,我知道我怀孕了,我第一次见到她就觉得

她应该是小女孩,因为我觉得她像个童花头,听到她的心跳

的那一瞬间,我觉得对她没有任何期望,健康就好。

但是,她被诊断为良性肿瘤,在出生之后就要接受手术,

做麻醉之前,医生对我说,她这么小的年纪做全身麻醉是有

可能醒不过来了,你要有个心理上的准备,我还没有来得及

抱她一下,她就被抱走了。

后来护士在我手里放了一只小熊,那是用来安慰小孩的,

13

她用来安慰我。我再见女儿的时候,她还在昏迷,医生对我

说手术很成功,但有一件事情你要原谅我,她说她太胖了,

所以刚才麻醉的时候,我们扎了好多针眼才找着静脉。

我把她满是针眼的小手放在我脸上,叫她的名字,一直到

她睁开眼睛看我一眼。我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后来我辞职,

陪伴她、照顾她,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平安就好、健康就好。

但是回家的路上,我就已经开始感到害怕了,全是烟熏火燎

的味,我就拿一个手绢捂在她鼻子上,这样做很蠢,因为她

会挣扎,就会呼吸得更多。以前我从来没有对污染感到过3

害怕,去哪我都没戴过口罩,现在有个生命抱在你怀里,

她呼吸、她吃、她喝都要由你来负责,你才会感到害怕,(2013

年底)那场雾霾持续了差不多两个月,它让我意识到这件

事情不是偶然发生,也不可能很快过去,它就是十年前我在

山西时看到的天空:

2004年我采访这个6岁的小女孩的时候,无论如何我都

没想到,她所说的,就是我女儿可能会面临的一个世界。

这个,2014年全年的北京,只有空气优和良的时候我才

能带她出门,但是这样的天能有多少呢?污染天数175天,

这意味着一年当中有一半的时间,我不得不把她像囚徒一

样关在家里面。十年前,山西环保局长说,孝义是山西缩影,

山西是中国缩影,现在我眼睁睁地看着他的话成为现实:

以前我看过一个电视剧叫《穹顶之下》,它说的是一个小

14

镇上被突然天外飞来的一个穹顶扣在底下,与世隔绝不能出

来。有一天我发现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现实里。早上起来有

时候我会看到我女儿站在玻璃窗前用小手拍着,用这个方式

告诉我她想出去玩:

4

她总有一天会问我,妈妈为什么你要把我关起来,外面到

底是什么?它会伤害我吗?这一年当中我做的所有的事情

就是为了回答将来她会问我的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

来?我们怎么办?

2、雾霾是什么?

那么雾霾是什么?

有时候我在黑暗中会把灯关掉,我想端详一下PM2.5到

底长什么样子——但我知道我看不见它,它们是一些空气中

悬浮的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所以它们会把大量的

可见光都散射、折射跟吸收掉,留给我们一个能见度很低的

世界,但也因为这个原因,我能肉眼看到的颗粒物最少也都

是它的20倍,换句话说,这是一场看不到敌人的战争。但

是有一个办法我能把它拽在眼前,就是PM2.5的采样仪。我

可以把一个非常干净的采样膜放在采样仪里,我就背着这

5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02:46: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16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洛奇恐怖秀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