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春秋】举荐时代下的选才荐才故事
更多春秋故事点→野史春秋
⼤奸似忠的魏相公叔痤临死时,对魏武侯说:⾂的门客商鞅(那时候还不叫商鞅,管他呢,先这么叫着)是个⼈才,我死以后,请重⽤他。
⼀个门客只是⼀个门客,哪怕是国相的门客,也是不⼊国君的法眼的。所以魏武侯的脸⾊上并没有流露出得到⼈才的那种欣喜,只是平平淡淡
的“嗯”了⼀句。
公孙痤⾃然有看懂国君的脸⾊的本事,知道魏武侯没有重⽤商鞅的意思。于是⼜说:如果国君不能⽤他,就请杀了他,免得他被其他国家所⽤,帮
助魏国的敌⼈。
魏武侯看望了卧病在床的公孙痤后,施施然⾛了。
公孙痤⼜叫来商鞅,把和魏武侯说的话对着商鞅说了⼀遍,说:为国君荐才是我的本分,让国君杀你也是我应该做的,这是忠。把这些告诉你,是
因为义。看样⼦魏武侯不会⽤你,你赶快跑了吧。
公孙痤的另⼀个妒才故事(明明是荐才,为什么要说是妒才?),请看《⽜⼈吴起是如何失去魏侯信任的》
商鞅却知道魏武侯不重⽤⾃⼰,是因为没看出⾃⼰的才能,既然不觉得⾃⼰是有才能的⼈,肯定也不会因为这个杀了⾃⼰。所以不慌不忙的过着⼩
⽇⼦,直到听到秦国招贤召唤,便带上李悝(⼤⽜⼈)的《法经》,到秦国施展⾃⼰的⼤能去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便是如此:起⽤,便直接⽤在关键的岗位;不能⽤,也是简单粗暴的杀掉,以免为敌国所⽤。
因为战乱纷争,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对于⼈才的渴求⾃然强烈;因为没有举孝廉、科举制之类的常规渠道,在⼯作和⽣活中发现⼈才并举荐的⽅式便
是⼀个很重要的途径了。
当然,这更因为分封世袭制的衰落,郡县制的逐步兴起,给⼈才腾出岗位,⽽不仅仅只有门客这个“参谋”职务。
当时,⼤家都是周天⼦的⾂民,所以,⼤家并没有这国那国的分野,⼈才在中华⼤地上的流动还是挺正常的。⽐如吴起,先是鲁国,后是魏国,最
后到了楚国;⽐如⼠会,到秦国出趟差,晋国国内出了乱⼦回不去了,⼲脆留在了秦国,⼲了好⼏起让晋国头疼的事。
举荐时代,这个现在看来很不成熟的机制,在当年是发挥过⼤作⽤的——事实上,现在⼀样是选⼈⽤⼈机制的重要补充,据说,某个要趟地雷阵的
⾸长就是因为被举荐和伟⼈⼀席谈被看中的。
不跑题,说故事——
⽑遂⾃荐
战国末期,秦变得⽆⽐强⼤,其他国家单打独⽃都不是秦国的对⼿。
⼀次,秦国进攻赵国,赵国⽴马派平原君去向楚国求救。平原君回家,选来选去只选出19个⼈随⾏,还差⼀个。平原君的门客中有个叫⽑遂的,
上前对平原君说,我去吧。
平原君问:先⽣在门下有⼏年了?
⽑遂答到:三年了。
平原君⽴马声⾳透着冷淡:贤⼠能⼈在世上,就好像⼀把锥⼦在布袋中,锥尖会马上透出来。先⽣您在这⾥三年了,从没听⼈说您有什么长处,说
明先⽣您没什么过⼈之处呢。您不能去,还是留下来吧。
听到平原君这么说,⽑遂却不退缩,反⽽说:我今天就是来请求锥⼊囊中的。若让我早⽇得处囊中,不光是露个尖尖,早就“脱颖⽽出脱颖⽽出”了。(成
语出没,请注意)
强烈的⾃信还是感染了平原君,居然在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让他随⾏。其他的⼈互相看看,想笑却没笑出来。
到了楚国,平原君和楚王谈联合抗秦的事,从早谈到⽇中还没谈好。
⽑遂piapia的冲进去,⽤剑迫着楚王,说联合抗秦则两利、坐看秦国攻赵⽽不相救的不利之处,侃侃⽽谈,居然说动楚王签约了!
⽑遂冲进谈判场所,剑架在楚王肩头,不是为了“镇住”楚王的鲁莽之举,不是曹沫⽤⼔⾸要挟齐桓公的刺客之举,⽽是有过深⼊的分析,⼀是从
早谈到午,虽没谈拢,却也没谈崩,可见有得谈;⼆是⾯对强秦的威胁,已经不是某⼀国的⼼头⼤患,⽽是全有颤栗之⼼,合纵抗秦已是楚国为数
不多的选项了;三是唇亡齿寒,存亡所系,楚国⼀样有危机感,⽽⽑遂已经做好了功课,最后以利害得失的分析说服了楚王。
⽑遂事成,对当初想看⾃⼰笑话的⼗九个同僚说,诸位碌碌⽽为,就是所谓要依靠别⼈才能做成事的吧(公等录录,所谓“因⼈成事因⼈成事”者也)——
呃,⼜有成语出没,提醒⼀下。
此事过后,平原君因此认识了⽑遂的⼀⾔重于九⿍的能耐,再不敢⾃称能识⼈,说:“⽑先⽣以三⼨之⾆,强于百万之师。”
“⽑遂⾃荐⽑遂⾃荐”便成为⾃我推荐、⾃告奋勇的代名词;⽽“⼀⾔九⿍⼀⾔九⿍”则⽤来形容⾔辞有分量。
元曲《马陵道》中有⼀句,“学成⽂武艺,货与帝王家”。但怎么卖,也是有学问的。⽑遂是成功了,但如⽑遂说另外⼗九⼈全是“因⼈成事”,
倒不⼀定,只是才学专长不⼀样,⽤现在的话说,也许学的不是⼀个专业罢了。时机合适,⼀样能尽展所长。
是⾦⼦,怎么发光,不仅仅是⽤⼈的⼈要考虑的,也是⾦⼦本⾝该考虑的事。
景监三荐商鞅
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是当时的⼤佬。但后来被晋国和后来的魏国侵占了不少地盘,国势衰微,慢慢的和中原隔绝,⼏近蛮夷。秦孝公想复兴祖先威
势,于是下了求贤令。
话说商鞅在魏国悠哉游哉的过着⼩⽇⼦,听得求贤令,⽴马夹着⼏本李悝的《法经》,⼀路向西,赶往秦国。
⾝怀帝王术,却需要⼈引荐才能见到君主。商鞅说动秦孝公的宠⾂景监,景监听了商鞅⼀席话,拜服。于是引荐给孝公。
商鞅见到孝公,⽤拿⼿的帝王道噼⾥啪啦说了⼀⼤通,说得孝公兴趣寥寥,都快睡着了。商鞅告退后,孝公对着景监说,你介绍的什么狂妄的⼈
啊,根本不堪⼤⽤。
数⽇后,景监再次安排商鞅见孝公,⼜是噼⾥啪啦的说了⼀通,孝公照样听得厌烦,事后对着景监发了⼀通⽕。
话说这商鞅执着,却也难得景监认同,不怕孝公斥责,居然再次引荐。更难得的是孝公居然宠信景监到这个份上,明明看不上,也勉为其难地再次
接见了商鞅。
当时应该没⼈能够想到,就是这第三次接见,直接改变了中国两千年的历史⾛势!
第三次见⾯,商鞅侃侃⽽谈,引起了孝公的强烈兴趣,坐不安席,不住的朝着商鞅的⽅向挪动,这⼀谈,居然谈了两天!
事后,景监很不明⽩,问,先⽣您这次说了什么,让君上这么感兴趣?
商鞅说,第⼀次,我以帝道之术去说动孝公,孝公觉得太飘渺,觉得我是个狂⽣。第⼆次见⾯的时候,我说的是富民强国的王道之术,孝公虽然觉
得好,但觉得耗时太长,短期难见效,对当前秦国的强盛没什么帮助,所以会斥责您。第三次,我知道孝公需要什么了,说的是国富兵强的霸主策
略,孝公才会听得⼊迷,所以和我畅谈两⽇⽽不觉得疲倦。
从此,商鞅登上了历史舞台,⼏乎被视为蛮夷之邦的西秦,迅速崛起,成为强秦!
若是霸道之术孝公也不采纳,商鞅会离开秦国,历史会再次转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才和“雇主”之间的识与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管仲荐相
管仲临死前,齐桓公去探望,要管仲举荐相位接班⼈。
直觉中,齐桓公想任鲍叔⽛,管仲说:鲍叔⽛是君⼦,见不得⼈的丑恶,这样是的⼈,不可以为政。
齐桓公问:易⽛呢?
管仲说:易⽛烹⼦媚上,没有⼈性,不⾏。
齐桓公⼜问:卫公⼦开⽅如何?
管仲道:开⽅不做卫国的太⼦,⽗亲去世都不奔丧,⽆情⽆义,怎么可能忠诚?况且能让他放弃卫国的,必定是更⼤欲望,您应该疏远这种⼈。
齐桓公⼜问:那么竖刁呢?他⾃残奉我,难道还会对我不忠吗?
管仲摇摇头,说:不爱惜⾃⼰的⾝体,是违反⼈情,对⾃⼰都不忠,⼜怎么能真⼼忠于您呢?
说到这,管仲郑重的对桓公说:请国君务必疏远这三个⼈,宠信他们,国家必乱。
最后,管仲向齐桓公推荐了推荐了隰(xí)朋,说他可以帮助国君管理国政。
这段对话不知怎么落⼊易⽛的⽿中,易⽛便找到鲍叔⽛,说管仲不让齐桓公任他为相。
鲍叔⽛笑道:管仲荐隰朋正是为社稷考虑。我搞纪检⼯作,正合我性格。如果我当国相,哪⾥还会有你们的活路?
管仲病逝后,他推荐的隰朋没到⼀年也嗝了。齐桓公居然宠幸易⽛等三⼈。
两年后,齐桓公病重,易⽛等就堵塞宫门,隔绝内外,假传君命——某伟⼈去世前,貌似也有⼈试图这么做。齐桓公饿得发慌,向宫⼥要吃的。宫
⼥说了宫⾥的情况:吃的进不来,没得吃。桓公仰天长叹。春秋⾸霸就这么活活饿死了。
有⼈举荐⽽命不够长,隰朋不是不贤,这是命数。
有贤相郑重阻⽌⽽桓公⾮要重⽤,不知桓公地下遇到管仲,将何辞以对,何颜以对?
管仲不荐鲍叔,⽽鲍叔安之,这⼀对好基友,实实在在是千古佳话。有⼈投资没,好题材啊。
翟璜荐乐⽺
乐⽺,魏国名将,最开始是魏国国相翟璜的门客。乐⽺的⼉⼦在中⼭国领兵,打仗中曾杀死过翟璜的⼉⼦。
有⼀次,中⼭国进犯魏国,来势汹汹。翟璜举荐了门客乐⽺为帅拒敌。应该说,翟璜能容忍乐⽺做门客,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能举荐乐⽺为帅,更
是不计恩怨,唯才是举。
中⼭虽是⼩国,但有游牧⽓,彪悍,却不算弱国,所以乐⽺出兵后,⽰敌以弱,故⾏缓兵之计,不料引来满朝议论,谣⾔乐⽺因⼉⼦在敌国,通
敌。
中⼭国国君却以实际⾏动帮忙辟谣,杀乐⽺的⼉⼦,烹制⼈⾁羹,送给乐⽺。乐⽺为表忠⼼,坦然受之,当众吃下——这和刘邦有得⼀⽐:项⽻要
杀刘邦⽼⽗,刘邦⾔:你我结义兄弟,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杀⽼爸,请分我⼀杯羹。
⼤败中⼭后,乐⽺回到朝中,魏⽂侯予以重赏,并把乐⽺出征期间群⾂弹劾乐⽺的奏折给了他。
乐⽺得翟璜不避仇的举荐,⼜得魏王⽆条件的信任,相⽐明末袁崇焕事,乐⽺何幸!
中⼭国君杀乐⽺的⼉⼦,⼼理战没弄成,反⽽损了⾃⼰⼀员⼤将,损兵折将不说,只是其⼦何辜!
更典型的举荐故事还有“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祁黄⽺——⼤家都知道就不说了哈。
关于举荐,也有别有⽤⼼的,⽐如庞涓把孙膑招到魏国,不过是要埋没孙膑于市井间。
也有举荐了不被采纳的,⽐如乐毅,乐⽺的后裔,⾝为赵国⼈,明明有赵⼈举荐却未得⼤⽤,只好去了魏国,最后被燕昭王看中,拜为亚卿。
也有举荐失察反误了卿卿性命的,⽐如伍⼦胥举荐伯噽,有同僚表⽰不信任,伍⼦胥还以“同病相怜,同忧相救”的古诗作答,⼤⼒推荐。最后反
受其害。
⽂末乱弹
1)易⽛是个厨⼦。齐桓公有次感叹,什么都吃过了,就是没吃过⼈⾁。隔天易⽛端上⾁羹,细极嫩极鲜极,桓公问是什
么,易⽛拜倒⼤哭,说是⾃⼰的幼⼦。桓公听了⼼中虽有厌恶,却有更多感动。从此更加宠幸。这便是易⽛烹⼦的故事。
易⽛,在古代,还是厨⼦们的祖师爷。据传,易⽛善调味,善于将酸甜苦辣咸组合出新的美味。
2)管仲举荐的隰朋,就是鲍叔派去鲁国救管仲的那个能说的使者。隰朋姓姜,齐庄公的孙⼦,是齐国的“皇亲”。齐桓公
当政,他管外交(官拜⼤⾏),在桓公九合诸侯期间,时⼈对他的评价很⾼。是朋姓的始祖。他的故事很传奇,还有得说。
3)关于商鞅三说秦孝公,说到富民强国(王道之术),和国富兵强(霸道之术),虽都能强国,但两者还是有很⼤差别关于商鞅三说秦孝公,说到富民强国(王道之术),和国富兵强(霸道之术),虽都能强国,但两者还是有很⼤差别
的。简单说,同样是⼀夜七次郎,前者是因为⾝体强健,⽽后者却是因为吃了春药。秦以后的当权者都爱“国富民
强”的春药,⽽忘了民富国强才是王道——强”的春药,⽽忘了民富国强才是王道——愿后世执政者惕惕。。——这个我想单独写⼀篇⽂章的,但眼睛仍充⾎,不
给⼒。容后再说
4)为拔举“秀才”,各个时代的办法不⼀样,粗略的分,⼤约是这样:最开始是世袭制世袭制(这个⽅式贯穿了整个中国历
史,包括现在),然后是⾃上⽽下的举荐制举荐制(商周秦、也同时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再然后是⾃下⽽上的推举制推举制(汉代
举孝廉)、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科举制(隋唐起、清末⽌)、西式普及教育下的公考制公考制(民国⾄今),若⾮要
说,还有源⾃西⽅的选举制。春秋时期的时代,可以叫举荐时代。
觉得我写的不错,请给点个赞呗!(请点左下的“喜欢”,谢谢哦)
更多春秋⼩故事,请关注我的专题《野史春秋》、
另外,我的连载⼩说《商王武丁·王宫的阴谋》正在连载。这是⼀篇⾃我感觉算得上布局宏⼤的⼩说,拜托各位多多捧场!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02:37: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15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