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张爱玲对海派小说艺术传统的继承和超越
王蕾(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101)
摘要:作为海派小说的殿物,张爱玲继承了海派小说艺术
文化传统的衣钵;同时她又打破海派的言情模式,在对都市文明的反
思之上建立了“苍凉”的文学史观,对海派小说艺术传统有所超越。
张爱玲为中国现当代小说对“都市民间”的书写提供了一个范本。
关键词:海派传统;市民小说;自恋恋物;反思文明
一
、张爱玲对海派小说艺术传统的继承
4O年代,临水照花的张爱玲在上海文坛横空出世,她继承了
清末以来海派小说的衣钵,用一只生花妙笔记录了十里洋场的瞬
息风华和俗世男女的爱恨悲欢。作为海派小说之集大成者,张爱
玲终其一生都在描摹上海这座殖民都市的种种畸变的世态风情,
刻绘俗世男女在末世之城里庸俗琐屑却又哀矜荒芜的人性真情,
她的作品,直指人心、妙察人性,笔锋艳异凌厉,大鸣大放,成
就了上海和她本人的传奇。自清:禾以米的海派作家——以写作
《歇浦潮》的朱瘦菊为代表的民国旧派小说家、以张恨水、周瘦
鹃为代表的鸳鸯蝴蝶派、以张资平、叶灵风为代表的旧海派和以
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张爱
玲的文学创作,她那安于小市民的身份,专写男女之问的小事
情,自觉追求文学的通俗化和商业化,以及对政治的冷漠和个人
主义的文学追求,凡此种种都显示出她对海派小说艺术传统自觉
的继承。
作为海派小说的殿车人物,张爱玲与海派小说艺术传统有千
丝万缕的血脉瓜葛。首先,张爱玲对海派小说有强烈的认同感。
她的小说里挥散不去的那种旧式脂粉气息与海派小说是 脉相承
的。她曾用国语和英语分别翻译《海上花列传》,也曾坦承自己
对鸳蝴小说的偏爱, 《第一炉香》就发表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
兰》 。水晶曾为其打抱不平:“张爱玲早年宁愿委身于庸脂俗
粉的行列……这样一来,会令读者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她也是一
只鸳鸯,或者蝴蝶。” 其实,张爱玲正是在对海派小说通俗化的
自觉认同中建构了她对都市民间的个性书写。身为作家,张爱玲
的姿态是“小市民”的,“每一次看到‘小市民’的字样我就局
促地想到自己,仿佛胸前佩着这样的红绸字条。” 她的题材也取
自她所熟悉的人和事,上海阴暗弄堂里小市民的悲欢人生是她最
拿手的题材,她‘直努力“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
寻找传奇”;如剧海派其他畅销书作家 样注意对大众心态的迎
合,“作者可以尽量给他所能给的,读者尽量拿他所能拿的”。
其次,张爱玲与海派作家在地域和时代经验上富于共鸣。学
者李欧梵就认为张爱玲是巾国现代作家中最具有“末世情结”的
个,正因为身处“末世之城”的惊惶失措、哀伤颓废,张爱玲
和其他海派作家才沉浸在对“物”的迷恋中,敏锐的觉出“时代
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之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
的文明,不论是升华或浮华,都要成为过去。” 张爱玲对摩登生
活的恋慕可以从上海物质文化的方方面面里追溯出来,她的故事
以上海的物质现实为依托,在她的小说里生动地呈现着一种文化
与美学上的感性,这种感性就来自张对各种物质的现实的感知:
舞厅里音乐台的艺术纹饰拱门,咖啡的香味和文艺复兴咖啡店的
糖果,小巷里小贩的吆喝声,电车铃声。
一言以蔽之,抽掉了上海这座畸形繁华的殖民都市背景,包
括新感觉派、张爱玲在内的一干作家都将失去他们的艺术个性,
他们的作品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是沦陷区的“孤岛”,政治环境的特
殊性导致了文学环境的特殊性,正如柯灵所说: “偌大的文坛,
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上海沦陷,才给了她机会。”
像许多海派作家一样,张爱玲也坚持着一种不谈国事、疏离政治
的个人化写作立场。战争的炮火硝烟,在她的作品里不过烘托了
男女主角对“现实安稳”的渴念。在《倾城之恋》里,一句“也
许就因为要成全她, ’个大都市倾覆了”就绕开了战争的阴影和
沉 ,又回归到作者拿手的“男女间小事情”的主题上来。
二、张爱玲对海派小说艺术传统的超越
到了2O世纪2O、3O年代,受到欧美唯美派和颓废派的影响,
上海新感觉派的作家把哀情叙事摇身一变为狂欢性的欲望叙事,
作品张扬的是颓废迷离的享乐欲望,玩味的对象也变为花花世界
和摩登女郎。徘徊在新IE1海派之间,张爱玲显示出对海派小说艺
术传统的警醒。她既没有像鸳蝴派那样沉溺进一味娱情的泥淖,
也不满足于对纸醉金迷的都市进行欲望化和感官化的书写。
首先,她打破海派的言情模式,在对都市文明的反思之 建
立了“苍凉”的文学史观。
出入于中国古典文化和西方异质文明之间,张爱玲获得独特
视角和尖锐冲突的思想,最终在“苍凉”的思想基座上找到了人
类的生存处境和生存意义,从而敏锐地抓住了时代气氛,为文学
申先生非常敬佩,对她求学的精神更加敬仰。通过多次的畅谈,
分析《七擒孟获》中诸葛亮与其它戏中诸葛亮的不同点,很快形
成了完整的艺术构思。按照导演的要求,她不能重复“出山”中
出世与入世中心理波动的诸葛亮;不能重复“吊孝”中处在联吴
破曹成败之问 IL,情沉重的诸葛亮;更不能重复收姜维失败后自
省、求贤若渴的诸葛亮。她需要创造一个全新的诸葛亮:率大军
深入不毛之地,七擒孟获,感情复杂,年迈而不见衰,艰辛而显
镇静。申风梅总觉得自己离这个诸葛亮很近又很远,认真思索一
步步走近,从朦胧剑清晰,慢慢的一个全新的诸葛亮诞生了。从
孟获第四次被擒放归开始,展开戏剧性矛盾冲突。通过“兵站擒
龙领…‘智破诈降计”“火烧藤兵家” 个大的回合武力与智慧
的比拼,诸葛亮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
下”的基本战略思想最终使孟获归降于汉,充分展示了他在错综
复杂的政治形式中的心理历程和情感升华。_4
申风梅的表演艺术精美考究,是气、力量与自然纯朴之美的
完美结合,给人以强烈冲击与震撼。国学大师王国维说: “大家
之作”的奥秘在于“所见者真,所知者深”。 申风梅艺术品格
的形成,表现了她对艺术本质的深谙、真知。其以尽可能简练的
音乐语言与人的深层情感息息相通,从而使她的表演艺术达到艺
术之美的最高境界。
申风梅的表演既质朴、儒雅、庄重l义有血有肉充满活力,
招一式、一举一动皆老道成熟、苍劲飘逸,令无数越调观众心
醉神迷,达到了大深若浅、大雅若俗、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在
越调的表演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更为新一代的艺术工作者留
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她富有无穷魅力的表演艺术,值得我们学
习、借鉴和深入研究。
注释
[1]张庚戏曲关学论fM].上海书画出版社,2(1()4:1.
[2]申凤梅、罗云我演李天保吊孝U]河南戏曲.1985(1).
f3l段荃法申风梅传_M1.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230.
【4]段荃法申风梅传I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142.
[5]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编.戏曲研究(第五十六辑)【c】.中国戏曲
出版社.2001:372.
作者简介
李娜(1981一),女,硕士,河南周口市人,周口师范学院教
师。
1 1]
文艺评论
史“提供了一种都市文化建构里的记忆因素”。陈思和认为这正
是张爱玲与其他新文学家的相异之处: “当新文学家们的注意力
被层出不穷的新型的现代文化现象所吸引和迷醉的时候,张爱玲
却是冷眼旁观,写出了人们在这种文化变动中是如何携带着自己
的文化遗产在拼命挣扎与自救……所谓写都市的记忆因素,其实
就是写出都市人的暖昧历史和集体无意识的文化沉淀。”
张爱玲在对日常细节不厌其烦的描述背后,她却始终用警醒
而悲观的眼睛打量着存歧路彷徨的文明,在她眼里,“细节往往
是和美畅快的,而主题永远悲观。一切对于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
向虚无”。对人世荒芜的咏叹使她质疑历史、质疑文明、也质疑
身处其中的时代——时代处在不断的崩坏之中, “如果我最常用
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她的
小说,数次提到文明的崩塌和时代的沉沦,弥漫着哀矜和焦虑,
她笔下的男女主人公都袒露出人性贪婪、自私、冷漠、萎顿的种
种阴暗面,而张爱玲却凭借感同身受的末世之感对这些只想把现
世安稳牢牢攥在手里的小人物寄予了悲悯。这种对人世荒原式的
认知“与艾略特、卡夫卡们相类似,直指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异化
和崩溃,真指人类无法摆脱的孤独与绝望。” 爱玲把自己的两
性叙事提升到哲学层面,在“时代的切片”之上还原了~个艳
异而荒凉的时代,这是其他海派作家难以望其项背的。
其次,张爱玲打破海派小说写人的樊篱,写作一系列“不彻
底的人物”,直指人性最深处的软弱和疮疤,这使张爱玲的作品
富有精神上的巨大张力,不苍白、不矫饰,为中国现代都市文学
画廊增添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人物形象。
张爱玲信奉“参差对照”的美学观,她曾说过:“我是喜
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乏人性。悲
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配色,但它的刺激性还是
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桃红配葱
绿,是一种参差的对照”。因此她笔下都是一些“不彻底的人
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因为虽
然他们不彻底,但究竟是认真的……我以为这样写是更真实的
……而且我相信,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有力,
但正是这些凡人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 可见,取消了斩钉
截铁的善恶、美丑、真假的二元对立,张爱玲志在为都市男女把
脉,“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从而
使她的文本在对人性多重维度的把握之上获得了跨时代的深度和
魅力。
张爱玲常常毫不留情的拆穿笔下人物的小奸小坏,也常常
一针见血的指出两性关系中种科t伪浪漫表象之后赤裸裸的利益关
系,但她并不粉饰笔下的人物,也并不把她们妖魔化。 《倾城之
恋》里的范柳原和白流苏、 《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佟振保和娇
蕊、 《第~炉香》里的葛薇龙,甚至《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张
爱玲虽然毫不留情的触碰到他们那软弱、自私、作伪、拜金的疮
疤,但也向读者展示出他们孤独、渴求爱、执着于“生活”的另
一面。这对海派小说传统是个自觉的悖反。在鸳蝴派那里,两性
叙事有“新的才子+佳人”的固有模式,鸳蝴小说家“长于言
情,必极其哀”,哀感顽艳的娱情小说必然要求粉饰笔下的才子
佳人,让佳人成为良家女子, “和才子相悦相恋,柳阴花下,像
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一样”(鲁迅语)9 7自然难以企及人性的深
度;而其后的海派作家,不管是张资平等在“五四”旗号下的男
女肉体欲望想象,还是叶灵凤等在唯美标榜中的男女色情铺张,
或是穆时英等的城市环境中男女交际的感觉化描述,他们都把欲
望化书写推到了极致,笔下的人物大多成了承载商品拜物和男女
情色的欲望躯体,特别是打上了摩登都市烙印的新派女郎更成为
充满情欲诱惑力的妖魔化人物。 .
张爱玲对海派小说艺术传统的超越,也许还在于她使后来者
看到了“某种新的可能性”。张爱玲为中国现当代小说对“都市
民间”的书写展示了一个范本,而相较中国的乡土文学来说,对
“都市民间”的书写空白还有待更多的优秀作家来填空。从这个
意义上说,张爱玲是“未完”也完不了的。
注:本文中的主要观点和内容系源自作者的论文——《张爱玲
对海派小说传统的耽溺和超越》,有大的删节、修改。原文发表于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二期,被中国知网、人大复印资料检
索,曾获云南大学世川基金科研成果奖励二等奖。
参考文献
…水晶:《关于(沉香屑:第一炉香)》,见《替张爱玲补妆》,山
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71页.
『21张爱玲:《童言无忌》,见《童言无忌——张爱玲小品精萃》,上
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3】张爱玲:《论写作》,同上书,第145页.
[4]张爱玲:《(传奇)再版序》,见《童言无忌——张爱玲小品精
萃》,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176页。
【5]陈晖:《张爱玲与现代主义》,新世纪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页.
f6J陈思和:,《都市里的民间世界:(倾城之恋>》,见《中国现代
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9页.
『71陈晖:《张爱玲与现代主义》,新世纪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f81同上书,第26~27页.
f9140g玳玫:《想象女性——海派小说(1892~1949)的叙事》,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2~93页.
作者简介
一王蕾,文学硕士,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现
就职于云南艺术学院。
(上接1 15页)巫文化的浓厚气息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得到了增
强。商代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建立在敬事鬼神基础之上的。
据史料记载,颛顼、帝喾在帝丘和毫(今内黄县)建都后,
安阳成为历史上诸多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在颛项
“绝地通天”之后,商代的统治阶级利用音乐,从精神上加强了
对百姓的统治。统治阶级成为神的代表,断绝了天人的沟通,使
巫的职责专业化、占 神圣化,确立了自己向神代言者的地位,
强化了国王与巫觋的权利和地位。平民再也不能和上帝直接沟
通。
安阳的曲艺活动始于殷商之后,曲艺的出现加速了神歌曲调
的发展。 《墨子・非乐篇》说: “其恒舞于宫,是谓巫风。”早
在殷商时期,巫已是职业舞蹈家与歌唱家,殷商巫风与乐舞之风
几乎可视为一体。恒舞酣歌的职业化,促进了神歌技艺的发展。
3.东汉、唐宋以后
东汉、唐、宋以后的巫,其作用逐渐被和尚和道士所替代,
巫术与佛道的相融合,形成了现在安阳神歌的信仰主体,形成这
样的信仰主体,与安阳的地域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巫基本上转入
民问,而且在民间的信仰活动中占据着一定的分量。
道教产生于东汉中期,安阳道士分作两派,独身教授徒,世
传其业者属于清道,娶妻生子与世同俗,只在作道场时才穿道衣
者为浊道。安阳民间信众称老子为教主,将老子及《道德经》加
1 1 4
以宗教化,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作宗教性的阐释。在中
国古代宗教信仰基础上,道教沿袭方仙道、黄老道某些宗教观念
和修持方法逐渐形成。相信人经过。一定修炼有可能长生不死,成
为神仙。道教创始初期曾与当地的农民起义相结合。魏晋之后,
安阳一些信众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扶植、利用,道教开始上层化,
在有些朝代还卷入了宫廷政治。然而,民间道教则继续走通俗形
式的道路,并且还发展为秘密宗教组织,在农民起义的斗争中,
成为发动和组织群众的旗帜与纽带。
总之,安阳在长期与河北、山东、山西文化交流与交融、吸
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安阳神歌的独特艺术魅力。神歌艺术特色
来源于安阳古老的文化积淀,安阳深厚的文化培植了安阳神歌艺
术的成长发展。
参考书目
[1]g ̄-翠玲《女娲城祭祀歌舞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O2
年3月
[21-, ̄-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安阳市志》【M],第十七篇民族、宗
教1992年lO71
【3J《中国3v-f科全书・宗教》[ml,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1月
[4】段友文《黄河中下游家族村落民俗与社会现代化》[M】,中华书局
2007年10月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02:28: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15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