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edg

更新时间:2023-01-03 02:06:43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3日发(作者:内蒙古财经网)

翻译的目标

金隄

【摘要】通过实例说明翻译中的错误可以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进而阐说翻译质量

的首要关键在于译者从事翻译以什么为目标.如果以词句对等或译文文字流畅为目

标,往往难免阴差阳错.我们必须明确翻译就是信息传递,而要使译文读者获得正确的

信息,唯一切实的办法就是在翻译中以效果对等为目标,创造出充分反映原文精神实

质和艺术风格的译文.这当然不是轻而易举可以达到的目标,但是本文以切合实际的

理论阐说和相应的实例说明我们只要有明确的认识,在翻译实践中始终坚持首先明

确原文对原文读者产生什么效果,然后力求译文对读者产生尽可能接近的效果,这就

是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

【期刊名称】《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5(012)002

【总页数】10页(P1-10)

【关键词】目标;对等;等效

【作者】金隄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天津,3002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教科文艺

2005年3月M町.2005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第12卷第2期v。1.12

No.2Journalof切anjinForeignStudi国University翻译的目标金陡(天津外国

语学院英语系,天津300却4)摘要:通过实例说明翻译中的错误可以造成多么严

重的后果,进而阐说翻译质量的首妥关键在于译者从事翻译以什么为目标。如采

以词句对等或译文文字流畅为目标,往往难免阴差阳错。我们必须明确翻译就是

信息传递,而要使译文读者获得正确的信息,唯一切实的办法就是在翻译中以效

果对等为目标,创造出充分反映原文精神实质和艺术风格的译文。这当然不是轻

而易举可以达到的目标,但是本文以切合实际的理论阐说和相应的实例说明我们

只妥有明确的认识,在翻译实践中始终坚持首先明确原文对原文读者产生什么效

果,然后力求译文对读者产生尽可能接近的效采,这就是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

关键词:目标;对等;等效Abstract:Faultytranslationscouldaffectthe

mindsofmillionsofpeople.币1ispaperargues出ata

keyissueaffectingtranslationqualityisthetranslator'atverbaleφ

且t

ouraiminaccordance明白aproperunderstandingof由enatureof位

slationm四nsthe田nsferenceofmessages,weneedtoaim

atequivalenteffectintrans­lation,s。由at由eTLreadersmaygetamessage

taneasyobjective,but也

ispapershowswithpracticalexamplesthatitiswithinreachif

wealwayspersistinfirstthoroughlyfindingoutexactlywhateffecttheSLtexthaso

nitsreaders,andthendoingourbesttoachievetheclostpossible

ds:aim;equivalence;equivalenteffect中

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65x(2005)02-0001-

10

一、翻译的重大作用例1.1.1comuta《求索》(胁rαry

Translation:QuestforArtis阳Integrity)22页上有一张照片,显示的是罗马一个

教堂里的摩西雕像,头上长着一只并不太大却十分明显的角,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雕像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他是写实主义倾向强

烈的大师,这一点我们从雕像那栩栩如生的神情以至身上的肌肉、头发上的波收

稿日期:2005-01-01纹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所以头上那个角显然不是艺术的幻

想,而是反映了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思想认识。可是摩西这个古代宗教领袖是一

个实实在在的人,人们对于他的身世有很清楚的了解,怎么又会认为他在头上长

这么一只兽角呢?原来,问题出在《圣经·旧约》的翻译上。《旧约》的希伯莱原

文描写摩西在西奈山顶上接受天主指示之后下山时的情况,说他脸上有qaran,

这希伯莱文在这里的意思是脸上放光。著名的圣作者简介:金陡(1921-),

男,美国俄勒冈大学英文系客座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12005年3月

M町.2005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第12卷第2期v。1.12No.2Journalof切

anjinForeignStudi国University要:通过实例说明翻译中的错误可以造成多么

严重的后果,进而阐说翻译质量的首妥关键在于译者从事翻译以什么为目标。如

采以词句对等或译文文字流畅为目标,往往难免阴差阳错。我们必须明确翻译就是

信息传递,而要使译文读者获得正确的信息,唯一切实的办法就是在翻译中以效果

对等为目标,创造出充分反映原文精神实质和艺术风格的译文。这当然不是轻而

易举可以达到的目标,但是本文以切合实际的理论阐说和相应的实例说明我们只妥

有明确的认识,在翻译实践中始终坚持首先明确原文对原文读者产生什么效果,然

后力求译文对读者产生尽可能接近的效采,这就是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

Abstract:Faultytranslationscouldaffectthemindsofmillionsofpeople.币

1ispaperargues出atakeyissueaffectingtranslationqualityisthetranslator'

atverbaleφ且valenceorverveinthetranslation

touraiminaccordance明白a

properunderstandingof由enatureof位slationm四ns

the田nsferenceofmessages,weneedtoaimatequivalenteffect

intrans­lation,s。由at由eTLreadersmaygetamessageascloaspossible

taneasyobjective,but也ispaper

showswithpracticalexamplesthatitiswithinreachifwealwayspersistin

firstthoroughlyfindingoutexactlywhateffecttheSLtexthasonitsreaders,andth

endoingourbesttoachievetheclostpossible

ds:aim;equivalence;equivalenteffect文

章编号:1008-665x(2005)02-0001-10例1.1.1comuta《求索》(胁rαry

Translation:QuestforArtis阳Integrity)22页上有一张照片,显示的是罗马一个

教堂里的摩西雕像,头上长着一只并不太大却十分明显的角,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雕像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他是写实主义倾向强烈

的大师,这一点我们从雕像那栩栩如生的神情以至身上的肌肉、头发上的波纹都可

以看得很清楚,所以头上那个角显然不是艺术的幻想,而是反映了当时人们普遍存

在的思想认识。可是摩西这个古代宗教领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人们对于他的身

世有很清楚的了解,怎么又会认为他在头上长这么一只兽角呢?原来,问题出在

《圣经·旧约》的翻译上。《旧约》的希伯莱原文描写摩西在西奈山顶上接受天主

指示之后下山时的情况,说他脸上有qaran,这希伯莱文在这里的意思是脸上放

光。著名的圣经翻译家哲罗姆(约340-420)在为《圣经》的拉丁文译本定稿

的时候,这一段的文字却是这样的:

CumquedescenderetMoysdemonteSinai,tenebatduastabulastestimonii,

etignorabat耶odcor­

nutaestfaciessuaexconsortiormonisDomini.(AndwhenMoscamedown

frommountSinai,heheldtwotabletsofthetestimony,andheknewnot由at

hisfacewashornedfromtheconversationoftheIρrd.)他把q缸m译成了拉丁

文的cornuta,这是“长角”的意思(Melinko筐,1970。)。而哲罗姆的

译本是天主教的通用译本,因而摩西头上长角竟成了人们的“常识”,甚至引起

了一种传闻,说犹太人就是头上长角的。1.1.2我是和尚打伞。据毛主席身边人

员之一的回忆录,这是毛主席在1970年接见斯诺时候说的话(LiZhisui,1994:

120)②“和尚打伞”当然是歇后语的前半句。按照中国的习惯,歇后语常常可

以只说前半句,而真实的意义是在没有说出来的后半句中,这里没有说出来的后

半句就是“无法无天”。毛主席的意思显然是指自己领头把旧社会搅得天翻地

覆,在旧社会有正统思想的人看来,当然是犯上、不守规矩的人。在毛主席接见

外宾时担任通译的一般都是精通业务的人。当时的译员也不例外,从她后来翻

成的英文词句看,她的语言水平确实非常可观,思路敏捷,出口成章。她当然完

全理解主席这话的字面意思,然而她显然不知道这是一句歇后语,把它译成了:

Iamalonelymonkwalkingtheworldwithaleakyumbrella.(我是个手握破伞,

孤身走天下的和尚。)这句英文不但通顺,而且颇有诗意,但是译员为了诗意而

添进去的内容“破”和“孤身走天下”却使毛泽东的话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效果。

据回忆录的叙述,“艾德加·斯诺和后来的许多学者都因此断定,毛泽东认为自己

的身世是孤独而凄凉的”(Edg町Snow

andnumerousscholarsafterhimconcluded出atMaohadatragic,

lonelyviewofhim­lf.)。这两个例子非常生动地从反面说明了翻译22005年

第2期的重大意义。翻译决不是人们常说的雕虫小技,而是歌德在1827年说

的“全世界一切事务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务之一”。拙著《求索》的目的

正是要研究我们从事翻译工作的人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工作达到最佳效果,对这全

世界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业之一做出正面的贡献。书名为“文学翻译”主要

是因为讨论的实例绝大多数来自文学翻译,尤其是《尤利西斯》的翻译,并且有

一部分道理(如关于创造性翻译的讨论)主要适用于文学翻译,但是我认为基本

的原则适用于各种各样的翻译。

二、翻译的目标决定翻译质量的第一个因素就是我们下笔或是开口的时候,要追

求什么样的目标。有些人认为“摘翻译无所谓理论不理论”,只要懂得两种语

言,自然就能翻译。这种论调可能也反映了一种实际情况。在当今越来越多的

翻译论著中,有一些理论确是比较抽象、术语较多而距离翻译实践较远,对忙于

实践的翻译家来说确实难于细问。但是另一方面,任何人只要动手翻译,不论他

或她主观上有没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译法必然要表现他或她在追求什么。尽管

当今中外翻译理论名目繁多,如果从紧密结合实践的角度考虑,奈达博士和我在

1984年合著出版的《论翻译》中曾经对各种语言文化中的翻译史做过这样的概

括:“一般而论,往往是直译和不受拘束的自由翻译的交替。”(Jin&Ni­巾,

1984:16)也就是说,从世界翻译历史上看,译者追求的目标元非是两种:(1)

忠于原文的文字,可以简称为“词句忠”,追求译文的文字与原文一致。为了达

到译文的文字与原文一致,或者文字和内容都尽可能与原文一致,情愿在译文的

艺术性以至通顺方面有所损失。采用的方法就是平常所谓的直译。(2)追求

译文的文采,实际上是忠于译者本人的艺术标准,为了使译文达到译者的艺术要

求,情愿牺牲原文中被译者认为妨碍这一目标的成分,或是代之以不符原文精神

风格的新成分。采用的方法常被称为自由译,和中文常说的意译不完全是一回

事。从方法的角度说,我们既不反对直译,也不反对意译。相反,直译、意译

以至从外表看来和自由译差不多(实际上有原则性的区别,这一点将另外在研究

创造性翻译的讨论中重点研究)的经翻译家哲罗姆(约340-420)在为《圣经》

的拉丁文译本定稿的时候,这一段的文字却是这样的:

CumquedescenderetMoysdemonteSinai,tenebatduastabulastestimonii,

etignorabat耶od

cor­nutaestfaciessuaexconsortiormonisDomini.(AndwhenMoscamed

ownfrommountSinai,heheldtwotabletsofthetestimony,andheknewnot

由athisfacewashornedfromtheconversationofthe他把q缸m译成了拉丁

文的cornuta,这是“长角”的意思(Melinko筐,1970。)。而哲罗姆的

译本是天主教的通用译本,因而摩西头上长角竟成了人们的“常识”,甚至引起了

一种传闻,说犹太人就是头上长角的。席在1970年接见斯诺时候说的话

(LiZhisui,1994:120)②“和尚打伞”当然是歇后语的前半句。按照中国的习

惯,歇后语常常可以只说前半句,而真实的意义是在没有说出来的后半句中,这里

没有说出来的后半句就是“无法无天”。毛主席的意思显然是指自己领头把旧社

会搅得天翻地覆,在旧社会有正统思想的人看来,当然是犯上、不守规矩的人。

在毛主席接见外宾时担任通译的一般都是精通业务的人。当时的译员也不例外,

从她后来翻成的英文词句看,她的语言水平确实非常可观,思路敏捷,出口成章。

她当然完全理解主席这话的字面意思,然而她显然不知道这是一句歇后语,把它译

成了:Iamalonelymonkwalkingtheworldwitha这句英文不但通顺,而且颇有

诗意,但是译员为了诗意而添进去的内容“破”和“孤身走天下”却使毛泽东的话

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效果。据回忆录的叙述,“艾德加·斯诺和后来的许多学者都因

此断定,毛泽东认为自己的身世是孤独而凄凉的”(Edg町Snow

andnumerousscholarsafterhimconcluded出atMaohadatragic,

lonelyviewofhim­lf.)。的重大意义。翻译决不是人们常说的雕虫小技,而

是歌德在1827年说的“全世界一切事务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务之一”。拙

著《求索》的目的正是要研究我们从事翻译工作的人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工作达到最

佳效果,对这全世界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业之一做出正面的贡献。书名为“文

学翻译”主要是因为讨论的实例绝大多数来自文学翻译,尤其是《尤利西斯》的翻

译,并且有一部分道理(如关于创造性翻译的讨论)主要适用于文学翻译,但是我

认为基本的原则适用于各种各样的翻译。决定翻译质量的第一个因素就是我们下

笔或是开口的时候,要追求什么样的目标。有些人认为“摘翻译无所谓理论不理

论”,只要懂得两种语言,自然就能翻译。这种论调可能也反映了一种实际情况。

在当今越来越多的翻译论著中,有一些理论确是比较抽象、术语较多而距离翻译实

践较远,对忙于实践的翻译家来说确实难于细问但是另一方面,任何人只要动手翻

译,不论他或她主观上有没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译法必然要表现他或她在追求什

么。尽管当今中外翻译理论名目繁多,如果从紧密结合实践的角度考虑,奈达博

士和我在1984年合著出版的《论翻译》中曾经对各种语言文化中的翻译史做过

这样的概括:“一般而论,往往是直译和不受拘束的自由翻译的交替。”(Jin

&Ni­巾,1984:16)也就是说,从世界翻译历史上看,译者追求的目标元非是

两种:(1)忠于原文的文字,可以简称为“词句忠”,追求译文的文字与原文一

致。为了达到译文的文字与原文一致,或者文字和内容都尽可能与原文一致,情

愿在译文的艺术性以至通顺方面有所损失。采用的方法就是平常所谓的直译。

(2)追求译文的文采,实际上是忠于译者本人的艺术标准,为了使译文达到译

者的艺术要求,情愿牺牲原文中被译者认为妨碍这一目标的成分,或是代之以不符

原文精神风格的新成分。采用的方法常被称为自由译,和中文常说的意译不完全

是一回事。从方法的角度说,我们既不反对直译,也不反对意译。相反,直译、

意译以至从外表看来和自由译差不多(实际上有原则性的区别,这一点将另外在研

究创造性翻译的讨论中重点研究)的译法都是我们需要利用的手段。问题在于目标,

我们认为不能以追求文字一致为目标,也不能以追求译文优美为目标。上面举的

两个小例说明误译可以形成多么深远的影响,那些误译显然也是译者的目标失误

造成的。

三、“词句忠”的桂桔“词句忠”的根据是一种直观的认识:两种文本的不同最

明显的就是文字不一样。看不懂外文材料似乎就是因为不认识那些字,不明白其

中的结构,尤其是因为不认识那些字。自然而然地,人们认为只要这些外国文字

换成相应的本国文字,那就是忠实的译文。例1.3.1J'aimela

natation.(Ilovenatation.)这是斯坦纳从一本英国1962年出版的《法文手册》

中引来的法英翻译,其中把法文的nata­tion(游泳)译成了英文的natation。

英文里倒是真有这个字,并且词源也是拉丁文,真可以说是和法文的natation

完全吻合,丝毫不差,再忠实也没有。但是斯坦纳不客气地说这种译法“有点疯

疯癫癫”(Steiner,1998:319),显然是因为使用现代英语说话、写文章的人

提到“游咏”不会用nata­tion这个词。这只是“有点”疯疯癫癫,因为两个

natation的词义终究是基本相同的。两种语言中有时会有相应的两个词,词形

完全相同而词义有很大区别,常被称为“假朋友”,在翻译中更是严重问题。奈

达和我的书中举的两个例子可称典型,其一是中文和日文汉字都有“手纸”一词,

读音不同而词形完全相同,但是中文的“手纸”指厕所里用的纸,而日文的“手

纸”指书信;另一个例子是法文的demander和英文的demand,看起来好像

是同一个词,可是法文的demander是一般的提问,而英文的demand却常有

“据理要求”或是“质问”的意思,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一次关于建立国

联的讨论中,法国代表对美国代表用了deman­der,美国报纸上发表的英文报道

将其译成由”mand,结果引起了许多美国人的反感,助长了美国人反对参加国

联的情绪(Jin&Nida,1984:54)。在彼此没有什么血缘关系的语言之间,例如

英语和汉语之间,因为词汇和语音系统完全不同,所以很少发生“假朋友”的可

能性。但即使是一种语言从另一种语言“借用”的词语,词义也会发生可观的变

化。例如,英文的wok是从中文的“锅”(广东语音)借过去的,可是中文的

“锅”指各种各样的锅,到了英文里之后,词义范围缩小了许多,单指炒中式莱

用的圆底锅,不包括平底锅、蒸锅、奶锅等等;中文的“扑克”是从英文的

poker借来的,可是poker在英文里单指某一种赌博,就是每人手里拿同样数目

的纸牌猜测大小的那种赌博,而到了中文里,它的词义范围大为扩张,指那种五

十二张一套的纸牌(英语称为pl叩ngcards)以及各种各样用它玩的游戏,其中

既包括英语称为poker的赌博,也包括许多并没有赌博性质的游戏,你如果把

“街上常有人玩扑克”译成thereareoftenpeopleplayingpokerinthestreets,乎!

可能会使昕的人认为这个地方到处都是赌鬼了。但是在两种并无近亲关系的语言

之间,“假朋友”终究也还是少数。在翻译中造成这类问题的大多还是所谓的

“对等词”。也许和开始学习外语的方法有关,this是“这”,book是“书”,

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种语言之所以和另一种语言不同,就是各有一大批词语,而

词语和词语之间是对等的,你有ABCD,我有甲乙丙丁。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

翻译首先就是找对象。例1.3.2water如果说词语之间有对等关系,英语的water

和汉语的“水”可以说再对等没有了。如果有人喊“Water!”你译成“水!”大

概没有差错。但是,一位旅居美国加州的中国女士请客吃饭,饭后起立对美国客

人们微笑而言:“Yousithere.I'11makewater.”去|]使客人们大吃一惊。她

是“忠实”翻译她所熟悉的北京话“你们坐着,我去做水。”“做水”(“坐

水”?)的意思是把壶坐在火上煮开水,make是“做”,water是“水”。

如果当时的语言环境是汉语,主妇的话“你们坐着,我去做水。”再恰当不过了,

但是换了语言环境,她的“忠实翻译”却成了大问题。“Yousithere.”已经不

伦不类,好像把客人们当作孩子,不许他们乱动,而尤其麻烦的是“make

water”。女主人的这两句英语如果按照英语听者的理解回译成恰如其分的中文,

可以是这样的:你们都坐着别动,我妥撒尿。好客的女主人当众说这样的话实在让

人觉得不可思议,恐怕连她自己昕了都会吓一跳。这就是思想落入了错误的

“忠实”在桔,在翻译中依靠“对等词”的后果。3译法都是我们需要利用的手

段。问题在于目标,我们认为不能以追求文字一致为目标,也不能以追求译文优美

为目标。上面举的两个小例说明误译可以形成多么深远的影响,那些误译显然也是

译者的目标失误造成的。“词句忠”的根据是一种直观的认识:两种文本的不同最

明显的就是文字不一样。看不懂外文材料似乎就是因为不认识那些字,不明白其中

的结构,尤其是因为不认识那些字。自然而然地,人们认为只要这些外国文字换成

相应的本国文字,那就是忠实的译文。3.1J'aimelanatation.(Ilovenatation.)

这是斯坦纳从一本英国1962年出版的《法文手册》中引来的法英翻译,其中把法

文的nata­tion(游泳)译成了英文的natation。英文里倒是真有这个字,并且词

源也是拉丁文,真可以说是和法文的natation完全吻合,丝毫不差,再忠实也没

有。但是斯坦纳不客气地说这种译法“有点疯疯癫癫”(Steiner,1998:319),

显然是因为使用现代英语说话、写文章的人提到“游咏”不会用nata­tion这只是

“有点”疯疯癫癫,因为两个natation的词义终究是基本相同的。两种语言中

有时会有相应的两个词,词形完全相同而词义有很大区别,常被称为“假朋友”,

在翻译中更是严重问题。奈达和我的书中举的两个例子可称典型,其一是中文和日

文汉字都有“手纸”一词,读音不同而词形完全相同,但是中文的“手纸”指厕所

里用的纸,而日文的“手纸”指书信;另一个例子是法文的demander和英文的

demand,看起来好像是同一个词,可是法文的demander是一般的提问,而英

文的demand却常有“据理要求”或是“质问”的意思,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之后一次关于建立国联的讨论中,法国代表对美国代表用了deman­der,美国报

纸上发表的英文报道将其译成由”mand,结果引起了许多美国人的反感,助长

了美国人反对参加国联的情绪(Jin&Nida,1984:54)。在彼此没有什么血缘关系

的语言之间,例如英语和汉语之间,因为词汇和语音系统完全不同,所以很少发生

“假朋友”的可能性。但即使是一种语言从另一种语言“借用”的词语,词义也会

发生可观的变化。例如,英文的wok是从中文的“锅”(广东语音)借过去的,

可是中文的“锅”指各种各样的锅,到了英文里之后,词义范围缩小了许多,单指

炒中式莱用的圆底锅,不包括平底锅、蒸锅、奶锅等等;中文的“扑克”是从英文

的poker借来的,可是poker在英文里单指某一种赌博,就是每人手里拿同样数

目的纸牌猜测大小的那种赌博,而到了中文里,它的词义范围大为扩张,指那种五

十二张一套的纸牌(英语称为pl叩ngcards)以及各种各样用它玩的游戏,其中

既包括英语称为poker的赌博,也包括许多并没有赌博性质的游戏,你如果把

“街上常有人玩扑克”译成thereareoftenpeopleplayingpokerinthestreets,乎!

可能会使昕的人认为这个地方到处都是赌鬼了。但是在两种并无近亲关系的语言之

间,“假朋友”终究也还是少数。在翻译中造成这类问题的大多还是所谓的“对等

词”。也许和开始学习外语的方法有关,this是“这”,book是“书”,在人

们的心目中,一种语言之所以和另一种语言不同,就是各有一大批词语,而词语和

词语之间是对等的,你有ABCD,我有甲乙丙丁。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翻译首

先就是找对象。1.3.2water如果说词语之间有对等关系,英语的water和汉语的

“水”可以说再对等没有了。如果有人喊“Water!”你译成“水!”大概没有差

错。但是,一位旅居美国加州的中国女士请客吃饭,饭后起立对美国客人们微笑而

言:“Yousithere.I'11makewater.”去|]使客人们大吃一惊。她是“忠实”

翻译她所熟悉的北京话“你们坐着,我去做水。”“做水”(“坐水”?)的意思

是把壶坐在火上煮开水,make是“做”,water是“水”。如果当时的语言

环境是汉语,主妇的话“你们坐着,我去做水。”再恰当不过了,但是换了语言环

境,她的“忠实翻译”却成了大问题。“Yousithere.”已经不伦不类,好像把

客人们当作孩子,不许他们乱动,而尤其麻烦的是“makewater”。女主人的这

两句英语如果按照英语听者的理解回译成恰如其分的中文,可以是这样的:好客的

女主人当众说这样的话实在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恐怕连她自己昕了都会吓一跳。

这就是思想落入了错误的“忠实”在桔,在翻译中依靠“对等词”的后果。以语言

交流的实际情况而言,英语的make可以翻译成“做”的情形是很少的。在下列

各短语中,除了第一个以外,没有一个可以用“做”:makeatoy,make由e

bed(铺床),maketea(期茶),makeway(让路),makeheadway(有

进展),makeroom(腾地方),makefunof(取笑)等等。如果有人一见

make便是“做”或“作”,结果只能是作茧自缚,作蜡。很多老师教学生多记

词语搭配,例如make由ebed是“铺床”,而不是“做床”,确是一个补救办

法,很能提高语言水平,减少谬误的机会,因此以翻译为工作的人很少可能犯

“makewater”那样性质的错误。但是,依靠词组以翻译的要求而言,仍没有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下例可见一斑。例1.3.3wind机nd和“凤”也是很普通

的“对等词”,人们一般都知道breakwind或是passwind与“风”元关,不

是“破凤”或是“放风”,却是“放屁”,这显然是超越了单词对比的境界。但

是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在翻译《水浒》时,虽然对这个词语搭配有正确的理解,

译文还是出了问题。武行者心中要吃,那里听他分说,一片声喝道:“放屁,放

屁!”(P.396)译文甲:ButWuSungwouldnotlistenlo由js

ashewantedsometrungloeat,sohesworeat出eman.(Jacksontrans.,l937/

1976:437)译文乙:NowWuthepriestlongedmuchinmshearttoeat,and

sohowcouldhebewillingtolistentothis

explanation?Hebellowedforth,“Passyo山wind一-passyo盯

wind!”(Bucktrans.,1939:544)和差不多同时出现的译文甲相比,赛珍珠的译文

乙显然更注意原文的精神实质韵味,然而同时也有两个明显的问题。一个是她有

意采用了仿佛古色古香的文体,像longedmuchinhishearttoeat和how

couldhebewillingtolisten这样的结构,在现代英语中都是难以想像的,很可能

使20世纪的英语读者感到这是遥远的古代作品。实际上,这种感觉和原著给20

世纪的汉语读者的印象很不相同。《水浒》的写作年代(明初前后)虽然和英国

的乔吏(1340-1400)相差不远,可是因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比英国起步早得多,

《水浒》的语言已经和现代汉语非常接近了,给现代汉语读者的印象和乔吏给现

代英语读者的印象大不4相同。乔曼的诗在现代英语读者眼中是很难理解的,而

《水浒》对20世纪的汉语读者来说却毫无困难,可以说是透明的,甚至对初受

教育的儿童也是如此。所以,以对读者的效果而言,赛珍珠这种古色古香的文

体起码也是过分的。但是这段译文里最突出的问题却是“放屁”的译法。从

“对等词”的角度来看好像并没有错,然而若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来考虑却难以接

受。原文里的“放屁”是汉语中一个极其常见的口语惯用词,其中“屁”的涵义

已经和人体肠内涨气没有关系,整个词义和“胡说八道”相差不远,但语气更加

粗暴,往往出现在自以为高人一等者斥责别人的用语中。武松武艺高强而脾气急

躁,在当时的情况下从他口中说出来再恰当也没有了。可是英语的passyour

明nd完全没有这样的含义,再加上赛珍珠用的析使句形式,好像是武松大声命

令那人把肚子里的废气排出来似的。我和一位以英语为母语而又有丰富的翻译实

践和教学经验的教授③研究,《水浒》的这段话如要翻成比较恰当的现代英语,

也许可以采用这样的译法:译文丙:lnmsgreatimpatiencetoeat,Wu由e

priestsimplyrefudtolisten.“Bullshit!”hebel­lowed.“Bullshit!”平心而

论,像这样的英语语句在赛珍珠那样颇有才华而写作经验极为丰富的诺贝尔奖和

普利策奖获得者笔下应该是顺手写来不成问题。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那么勉强且

词不达意的译文,是什么东西妨碍了她的文思呢?显然就是她心中有一个“放屁”

和pass响叫“对等”的概念挡路,不论怎样也摆脱不了。这个情况从下面这个

表可以看出一点端倪。赛珍珠译《水浒》其他实例很明显,尽管她写作经验丰富,

但她的笔受了“词句忠”的约束,每遇到“放屁”这个词组就不管句子究竟是怎

样一回事,千方百计都一定要把passwind塞进去,这个约束使她无法发挥自己

高以语言交流的实际情况而言,英语的make可以翻译成“做”的情形是很少的。

在下列各短语中,除了第一个以外,没有一个可以用“做”:makeatoy,make

由ebed(铺床),maketea(期茶),makeway(让路),makeheadway

(有进展),makeroom(腾地方),makefunof(取笑)等等。如果有人一见

make便是“做”或“作”,结果只能是作茧自缚,作蜡。由ebed是“铺床”,

而不是“做床”,确是一个补救办法,很能提高语言水平,减少谬误的机会,因此

以翻译为工作的人很少可能犯“makewater”那样性质的错误。但是,依靠词组

以翻译的要求而言,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下例可见一斑。机nd和“凤”

也是很普通的“对等词”,人们一般都知道breakwind或是passwind与“风”

元关,不是“破凤”或是“放风”,却是“放屁”,这显然是超越了单词对比的境

界。但是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在翻译《水浒》时,虽然对这个词语搭配有正确的理

解,译文还是出了问题。译文甲:ButWuSungwouldnotlistenlo由jsas

hewantedsometrungloeat,sohesworeat出eman.(Jacksontrans.,l937/

1976:437)译文乙:NowWuthepriestlongedmuchinmshearttoeat,and

sohowcouldhebewillingtolistentothis

explanation?Hebellowedforth,“Passyo山wind一-passyo盯

wind!”(Bucktrans.,1939:544)和差不多同时出现的译文甲相比,赛珍珠的译文

乙显然更注意原文的精神实质韵味,然而同时也有两个明显的问题。一个是她有意

采用了仿佛古色古香的文体,像longedmuchinhishearttoeat和

howcouldhebewillingtolisten这样的结构,在现代英语中都是难以想像的,很

可能使20世纪的英语读者感到这是遥远的古代作品。实际上,这种感觉和原著给

20世纪的汉语读者的印象很不相同。《水浒》的写作年代(明初前后)虽然和英

国的乔吏(1340-1400)相差不远,可是因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比英国起步早得

多,《水浒》的语言已经和现代汉语非常接近了,给现代汉语读者的印象和乔吏给

现代英语读者的印象大不相同。乔曼的诗在现代英语读者眼中是很难理解的,而

《水浒》对20世纪的汉语读者来说却毫无困难,可以说是透明的,甚至对初受教

育的儿童也是如此。所以,以对读者的效果而言,赛珍珠这种古色古香的文体起

码也是过分的。但是这段译文里最突出的问题却是“放屁”的译法。从“对等词”

的角度来看好像并没有错,然而若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来考虑却难以接受。原文里

的“放屁”是汉语中一个极其常见的口语惯用词,其中“屁”的涵义已经和人体肠

内涨气没有关系,整个词义和“胡说八道”相差不远,但语气更加粗暴,往往出现

在自以为高人一等者斥责别人的用语中。武松武艺高强而脾气急躁,在当时的情

况下从他口中说出来再恰当也没有了。可是英语的passyour明nd完全没有这

样的含义,再加上赛珍珠用的析使句形式,好像是武松大声命令那人把肚子里的废

气排出来似的。我和一位以英语为母语而又有丰富的翻译实践和教学经验的教授

③研究,《水浒》的这段话如要翻成比较恰当的现代英语,也许可以采用这样的译

法:译文丙:lnmsgreatimpatiencetoeat,Wu由

epriestsimplyrefudtolisten.“Bullshit!”hebel­lowed.“Bullshit!”平心

而论,像这样的英语语句在赛珍珠那样颇有才华而写作经验极为丰富的诺贝尔奖和

普利策奖获得者笔下应该是顺手写来不成问题。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那么勉强且词

不达意的译文,是什么东西妨碍了她的文思呢?显然就是她心中有一个“放屁”和

pass响叫“对等”的概念挡路,不论怎样也摆脱不了。这个情况从下面这个表

可以看出一点端倪。很明显,尽管她写作经验丰富,但她的笔受了“词句忠”的

约束,每遇到“放屁”这个词组就不管句子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千方百计都一定要

把passwind塞进去,这个约束使她无法发挥自己高超的写作能力。在翻译的历

史上,人们往往把词句文字相对应的翻译看作理想的规范,要求译者尽可能遵守。

人们并非不明白遵守这种规范常常会形成不通顺以致难以理解的译文,但却总把

那些情况看作是例外,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代价,否则就是不忠实。因此,这种

“词句忠”概念构成了束缚译者思想的桓桔。

四、忠于谁?翻译工作者是文字工作者,文学翻译家是作家,其中自然有人不甘

心忍受这种限制其文字艺术的桓桔。在中古时期的欧洲有人说:“翻译如情妇,

美者不忠,忠者不美。”(Da巾,1996:31)这话对于妇女当然是大为不敬,

完全是大男人主义的派头,但是其中反映了当时对一般翻译质量的看法,显然是

-种普遍存在的悲观情绪:忠实的译文就不可能优美,无可奈何。于是有译者情

愿冒“不忠”的罪名而追求美,他们的译品就被称为“美叛逆”(lesbellesinfid

品les)。尽管20世纪以前的翻译理论曾有重要的发展,例如17世纪的英国诗

人、翻译家德莱顿提倡中庸之道的意译,18世纪的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的三

原则以及19至20世纪的中国翻译家严复的“信、达、雅的矛盾,但是中国翻

译界在20世纪30年代的“信、顺”之争清楚地表现了自古以来使翻译家感到

左右为难的矛盾在一般现代翻译家的思想中仍未获得解决。忠实与通顺似乎是一

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观点在翻译界仍占有统治地位。30年代的中国正在进

入现代中国最重要的翻译事业高潮之一,这一场大争论起了一个很好的作用,使

人们对两方面的利弊都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宁顺而不信”的一派就公开道出

了欧洲中古时期“美叛逆”的心声。而以鲁迅为旗手的一派坚持,既然是翻译,

就必须忠于原文,主张“宁信而不顺”,情愿在译文的流畅方面迁就一些。鲁迅

这一严肃认真的立场深得中国翻译界的人心,因而成为20世纪中国翻译界的主

流。然而这个“不顺”中间就隐藏着尚未解决的矛盾。瞿秋白早在1931年就

指出,“为着保存原作的精神,并用不着容忍多少的不顺。相反地,容忍着

‘多少的不j帜’......反而要多少的丧失原作的精神”@。可惜这一个

有可能正确解决矛盾的意见井未形成主流,而鲁迅的主张虽然坚持“忠实”,方

向正确,但是其中对于“不顺”的容忍却正如瞿秋白已经认识到的,包含了不利

于“忠实”的因素,后来果然在那一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有兴趣的人可以看

《求索》37页,更详细的情况见拙著《等效翻译探索》中的《不是鱼和熊掌》。

英国的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宁信而不顺”的倾向。

1981年,他在论译者的忠诚时说:“第一忠于作者,第二忠于译人语,最次忠

于读者。”(Newm时,1981:创当然,纽马克在论著中对于译者应该顾及

作品中的种种微妙艺术特点曾有深入细致的分析,所以他主张的“忠实”不能和

简单化的对号入座,相提并论。但是他这一论断终究还是为了强调忠于原文,把

译文质量推到了第二、第三的地位。可是,什么是第二位的忠呢?顾名思义,

忠的对象不可能是两个相互对立的主子。如果你忠于一个国王,并因此也忠于

王后,那么这第二位的忠是顺理成章的,因为后和王是一致的。但如果王后谋

反,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确实发生过的事,在那种情况下你仍认为忠于国王是首要

的,你还能继续保持第二位的忠诚吗?显然,你必须放弃这个次要的忠,甚至将

它转为敌对情绪,否则你自己就成了背叛君主的叛徒了。由此可见,翻译中的

所谓“第二忠于”实际上等于准备放弃对译文质量的要求。这就是说,译者必须

为忠于原文付出一切代价,必须为此而被迫写出连自己也认为不够标准的译文。

这位现代翻译家认为难以解决的“信、顺”矛盾实际上仍和两千多年以前古罗马

的西塞罗所感到的左右为难情况是同一性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要彻底解决这

个矛盾,唯一的途径是利用现代信息科学对翻译这一语言活动所获得的了解来研

究翻译究竟应该追求什么目标。翻译是什么性质的活动呢?语言学家雅各布森

(Jakobson,1966:133)将翻译分为三种类型,都定义为“对词语符号的阐释”。

而“对词语符号的阐释”无非是说明这些符号所运载的信息。我们所谓的翻译,

就是雅各布森分类中的语间翻译或狭义翻译,就是将信息从一种语言传入另一种

语言。译者就是将发信人用源语发出的信息传给不懂源语的收信人的传信者。5

在翻译的历史上,人们往往把词句文字相对应的翻译看作理想的规范,要求译者尽

可能遵守。人们并非不明白遵守这种规范常常会形成不通顺以致难以理解的译文,

但却总把那些情况看作是例外,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代价,否则就是不忠实。因此,

这种“词句忠”概念构成了束缚译者思想的桓桔。翻译工作者是文字工作者,文

学翻译家是作家,其中自然有人不甘心忍受这种限制其文字艺术的桓桔。在中古

时期的欧洲有人说:“翻译如情妇,美者不忠,忠者不美。”(Da巾,

1996:31)这话对于妇女当然是大为不敬,完全是大男人主义的派头,但是其中

反映了当时对一般翻译质量的看法,显然是-种普遍存在的悲观情绪:忠实的译文

就不可能优美,无可奈何。于是有译者情愿冒“不忠”的罪名而追求美,他们的

译品就被称为“美叛逆”(lesbellesinfid品les)。尽管20世纪以前的翻译理

论曾有重要的发展,例如17世纪的英国诗人、翻译家德莱顿提倡中庸之道的意译,

18世纪的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的三原则以及19至20世纪的中国翻译家严复的

“信、达、雅的矛盾,但是中国翻译界在20世纪30年代的“信、顺”之争清楚

地表现了自古以来使翻译家感到左右为难的矛盾在一般现代翻译家的思想中仍未获

得解决。忠实与通顺似乎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观点在翻译界仍占有统治

地位。30年代的中国正在进入现代中国最重要的翻译事业高潮之一,这一场大争

论起了一个很好的作用,使人们对两方面的利弊都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宁顺

而不信”的一派就公开道出了欧洲中古时期“美叛逆”的心声。而以鲁迅为旗手的

一派坚持,既然是翻译,就必须忠于原文,主张“宁信而不顺”,情愿在译文的流

畅方面迁就一些。鲁迅这一严肃认真的立场深得中国翻译界的人心,因而成为20

世纪中国翻译界的主流。然而这个“不顺”中间就隐藏着尚未解决的矛盾。瞿秋

白早在1931年就指出,“为着保存原作的精神,并用不着容忍多少的不顺。相

反地,容忍着‘多少的不j帜’......反而要多少的丧失原作的精神”@。

可惜这一个有可能正确解决矛盾的意见井未形成主流,而鲁迅的主张虽然坚持“忠

实”,方向正确,但是其中对于“不顺”的容忍却正如瞿秋白已经认识到的,包含

了不利于“忠实”的因素,后来果然在那一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有兴趣的人可

以看《求索》37页,更详细的情况见拙著《等效翻译探索》中的《不是鱼和熊

掌》。英国的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宁信而不顺”的倾

向。1981年,他在论译者的忠诚时说:“第一忠于作者,第二忠于译人语,最

次忠于读者。”(Newm时,1981:创当然,纽马克在论著中对于译者应该顾

及作品中的种种微妙艺术特点曾有深入细致的分析,所以他主张的“忠实”不能和

简单化的对号入座,相提并论。但是他这一论断终究还是为了强调忠于原文,把

译文质量推到了第二、第三的地位。可是,什么是第二位的忠呢?顾名思义,忠

的对象不可能是两个相互对立的主子。如果你忠于一个国王,并因此也忠于王后,

那么这第二位的忠是顺理成章的,因为后和王是一致的。但如果王后谋反,这在

世界历史上是确实发生过的事,在那种情况下你仍认为忠于国王是首要的,你还能

继续保持第二位的忠诚吗?显然,你必须放弃这个次要的忠,甚至将它转为敌对情

绪,否则你自己就成了背叛君主的叛徒了。由此可见,翻译中的所谓“第二忠于”

实际上等于准备放弃对译文质量的要求。这就是说,译者必须为忠于原文付出一

切代价,必须为此而被迫写出连自己也认为不够标准的译文。这位现代翻译家认

为难以解决的“信、顺”矛盾实际上仍和两千多年以前古罗马的西塞罗所感到的左

右为难情况是同一性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要彻底解决这个矛盾,唯一的途径

是利用现代信息科学对翻译这一语言活动所获得的了解来研究翻译究竟应该追求什

么目标。翻译是什么性质的活动呢?语言学家雅各布森(Jakobson,1966:133)

将翻译分为三种类型,都定义为“对词语符号的阐释”。而“对词语符号的阐释”

无非是说明这些符号所运载的信息。我们所谓的翻译,就是雅各布森分类中的语

间翻译或狭义翻译,就是将信息从一种语言传入另一种语言。译者就是将发信人

用源语发出的信息传给不懂源语的收信人的传信者。传信者要怎样传信才算完成

任务呢?只有将信充分传到,也就是使收信人充分理解信息的内容,不折不扣地

获得信息,才能算是完成任务。如果有一个传信者宣布他对发信人是忠心耿耿的,

但是对收信人不能同样对待,他传的信收信人不能充分理解,他不能负责一一这

位传信者的“忠心”还有什么价值。由于翻译活动的性质如此,所以译者的忠诚

必须是双向一致的。如果不是双向一致,即既忠于原著,又忠于读者,而且两方

面的忠实是统一的、一致的,所谓的忠诚就是一句空话,或者至少是没有完全落

实的。你传递的信息如果有百分之几是收信人不能理解的,这信息就有百分之几

的损失,也就是你对发信人的责任有百分之几没有尽到。这正是瞿秋白所说的,

“容忍着‘多少的不顺’……反而要多少的丧失原作的精神”。反过来也是一样。

“宁顺而不信”的理论自认为是对读者负责,不把不通顺、艺术水平不够格的文

字塞给读者,在无可奈何的时候就编出自己认为美好的文字去代替原文,让读者

有一个美的享受。但是,一件外国文学作品之所以值得翻译,是因为它有独特的

内容和艺术价值,如果你把它的某些内容和艺术特点抛开,拿你所熟悉的东西塞

进去,编成你自己认为满意的作品,以翻译的名义献给读者,这难道不是对读者

的欺骗吗?还有多少对读者的忠实可言呢?一仆二主向来被认为是常常左右为难,

因而双倍讨厌的局面。在《尤利西斯》开端第一章内,斯蒂芬·代达勒斯宣布“我

是一仆二主”(p.638,金睡译,1993:83;2001:31等),表示他不能忍受政治上

和宗教上的双重压迫,对爱尔兰在政治上受英国统治和宗教上受罗马天主教支配

都要反抗。然而,翻译的任务恰好就要求两头都必须尽忠。而对于翻译家来说,

左右为难的局面正最需要他或她充分发挥艺术才能,他或她的艺术才能恰好就表

现在他或她在这种情况下偏偏能化险为夷,把左右为难的局面变成左右逢源,实

现可能范围内最大程度的两头忠实。而实现这两头忠实的过程也正是翻译家把自

己的艺术想像力发挥到最高限度的过程,也就是他或她享受艺术创造的乐趣达到

最高层次的过程。

五、对等关系何在?过去主张偏重一头忠实的人自然并非认为6这是最好的选择,

而只是认为无法兼顾而不得不如此,顾一头的忠实虽然不十分理想,总比完全不

忠实好些。我们至今为止强调的是,由于翻译是一种信息交流,译者的忠实必须

是双向一致的,偏向一头的忠实并不比完全不忠实强多少。然而,从语言学的角

度来讲,更重要的也许是另一方面的事实,那就是偏重一头的忠实往往是以一个

靠不住的假定为基础的。我们在前面已经初步提到“词句忠”的根据是一种直观

的认识,认为只要外国文字换成相应对等的本国文字,那就是忠实的译文。但是

这种认识却是靠不住的,有时候符合实际,而在许多情况下却是一个幻觉。两种

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决非简单的或是比较固定的对等。关于翻译理论中的这个关

键问题,我和奈达合著的《论翻译》中有一章⑤,我自己的《等效翻译探索》中

又有一辑文章,总题为“灵活与准确的关系”(金陋,1998a:77-116;

1998b:71-106),都是专门讨论这个问题的,所以这里不再细说,只谈两种不

同的语言决非仅限于词语和结构不同,而是两套不同的符号系统。两套系统之间

的差异不仅在于各有各的音、形、义,而且在于各有各的组织系统。“词句忠”

的主要误解是在于把两套系统之间的区别简单化,认为你的ABC相当于我的甲

乙丙。其实,两套系统之间的区别一点也不“系统”,在一种语言系统内习以为

常的划分办法在另一种语言的使用者看来,很可能是毫无道理、莫名其妙的。在

一般情况下,语言使用者本人并不会意识到什么系统。他之所以能明白词语的准

确意义,是因为他有语感,也就是因为这些系统已经根植在他的意识中。语感

并不是偶然的东西,而是一个社会中的成员长久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形成的,因

此一个社会中的成员的语感都是基本上相同的,语言才能在社会生活中起到它的

作用。译者要掌握原文的准确意义,必须也拥有源语社会成员的共同语感,还必

须拥有与此完全不同的译人语语感,才能用造合译入语符号系统的方式表达这一

意义,在新的系统中表达这一意义可能用对等词,也可能用完全不对等的词语。

这种情形也许可以用语言中一个仿佛最单纯的组成成分来解释,即语音。人类发

音的器官都是一样的,人人嘴里都是一样的舌、唇、齿,不传信者要怎样传信才

算完成任务呢?只有将信充分传到,也就是使收信人充分理解信息的内容,不折不

扣地获得信息,才能算是完成任务。如果有一个传信者宣布他对发信人是忠心耿耿

的,但是对收信人不能同样对待,他传的信收信人不能充分理解,他不能负责一一

这位传信者的“忠心”还有什么价值。由于翻译活动的性质如此,所以译者的忠

诚必须是双向一致的。如果不是双向一致,即既忠于原著,又忠于读者,而且两方

面的忠实是统一的、一致的,所谓的忠诚就是一句空话,或者至少是没有完全落实

的。你传递的信息如果有百分之几是收信人不能理解的,这信息就有百分之几的损

失,也就是你对发信人的责任有百分之几没有尽到。这正是瞿秋白所说的,“容忍

着‘多少的不顺’……反而要多少的丧失原作的精神”。反过来也是一样。“宁顺

而不信”的理论自认为是对读者负责,不把不通顺、艺术水平不够格的文字塞给读

者,在无可奈何的时候就编出自己认为美好的文字去代替原文,让读者有一个美的

享受。但是,一件外国文学作品之所以值得翻译,是因为它有独特的内容和艺术价

值,如果你把它的某些内容和艺术特点抛开,拿你所熟悉的东西塞进去,编成你自

己认为满意的作品,以翻译的名义献给读者,这难道不是对读者的欺骗吗?还有多

少对读者的忠实可言呢?一仆二主向来被认为是常常左右为难,因而双倍讨厌的局

面。在《尤利西斯》开端第一章内,斯蒂芬·代达勒斯宣布“我是一仆二主”

(p.638,金睡译,1993:83;2001:31等),表示他不能忍受政治上和宗教上的双

重压迫,对爱尔兰在政治上受英国统治和宗教上受罗马天主教支配都要反抗。然而,

翻译的任务恰好就要求两头都必须尽忠。而对于翻译家来说,左右为难的局面正最

需要他或她充分发挥艺术才能,他或她的艺术才能恰好就表现在他或她在这种情况

下偏偏能化险为夷,把左右为难的局面变成左右逢源,实现可能范围内最大程度的

两头忠实。而实现这两头忠实的过程也正是翻译家把自己的艺术想像力发挥到最高

限度的过程,也就是他或她享受艺术创造的乐趣达到最高层次的过程。这是最好的

选择,而只是认为无法兼顾而不得不如此,顾一头的忠实虽然不十分理想,总比完

全不忠实好些。我们至今为止强调的是,由于翻译是一种信息交流,译者的忠实必

须是双向一致的,偏向一头的忠实并不比完全不忠实强多少。然而,从语言学的

角度来讲,更重要的也许是另一方面的事实,那就是偏重一头的忠实往往是以一个

靠不住的假定为基础的。我们在前面已经初步提到“词句忠”的根据是一种直观的

认识,认为只要外国文字换成相应对等的本国文字,那就是忠实的译文。但是这

种认识却是靠不住的,有时候符合实际,而在许多情况下却是一个幻觉。两种语言

之间的对应关系决非简单的或是比较固定的对等。关于翻译理论中的这个关键问

题,我和奈达合著的《论翻译》中有一章⑤,我自己的《等效翻译探索》中又有

一辑文章,总题为“灵活与准确的关系”(金陋,1998a:77-116;1998b:71-

106),都是专门讨论这个问题的,所以这里不再细说,只谈两种不同的语言决

非仅限于词语和结构不同,而是两套不同的符号系统。两套系统之间的差异不仅在

于各有各的音、形、义,而且在于各有各的组织系统。“词句忠”的主要误解是在

于把两套系统之间的区别简单化,认为你的ABC相当于我的甲乙丙。其实,两套

系统之间的区别一点也不“系统”,在一种语言系统内习以为常的划分办法在另一

种语言的使用者看来,很可能是毫无道理、莫名其妙的。在一般情况下,语言使用

者本人并不会意识到什么系统。他之所以能明白词语的准确意义,是因为他有语感,

也就是因为这些系统已经根植在他的意识中。语感并不是偶然的东西,而是一个

社会中的成员长久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形成的,因此一个社会中的成员的语感都是

基本上相同的,语言才能在社会生活中起到它的作用。译者要掌握原文的准确意义,

必须也拥有源语社会成员的共同语感,还必须拥有与此完全不同的译人语语感,才

能用造合译入语符号系统的方式表达这一意义,在新的系统中表达这一意义可能用

对等词,也可能用完全不对等的词语。这种情形也许可以用语言中一个仿佛最单

纯的组成成分来解释,即语音。人类发音的器官都是一样的,人人嘴里都是一样的

舌、唇、齿,不是很容易发出同样的声音来吗?正因如此,有的学者认为,不同

语言之间的传递只有音译才是“不折不扣”的翻译,而最“不折不扣”的就是一

些全文从梵文音译过来的佛经。但是实际上,由于发音习惯不同,语音的传递

根本就不可能是“不折不扣”的。例如,最简单、最普通的美国地名

NewYork在汉语中称为“纽约”,那个“约”就不仅丢了末尾的辅音k,而且

声音也和York的主体声音大不相同。你要是和一个不懂仅语的纽约人说一声

“纽约”,他多半会认为你说的是“新年”(newye町)。美国的著名诗人姓

Frost,译成中文是“弗罗斯特”,原文一个音节,中文变成了四个音节,而且

这四个音没有一个是和原来的音素相同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类音译中虽然

有时候会有迁就历史上约定俗成的因素,但是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找汉语中最接

近的音,并非任意变动我相信一个外国人在旁昕一些中国人提到他的名字时,除

非他早已学过自己的中文名字怎么念,或是看到说话人指指点点,多半都不会知

道自己是议论的对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所谓的“不折不扣”的音译绝大多数

是大为走样的。我回想起幼年时多次看到我亲爱的外祖母虔诚地闭着眼睛,→边

拨她的念珠,一边喃喃自语,用江南乡镇的吴语口音背诵她“不折不扣”音译的

佛经,不禁产生一个疑问:她那些虔诚的声音天上的老佛爷究竟能听懂多少呢?

恐怕真是只有老佛爷自己知道了。在一个语音被人发出来表示感叹的时候,它就

开始取得了词语的性质。这些感叹词往往是单纯的元音,倒是比佛经上那些字比

较容易找到“不折不扣”的音译。但是因为它已经有词语的性质,所以两种语言

内声音完全相同或基本一致的感叹词常常会表现出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假朋友”

特点。实际上,人们受两种语言之间所谓“假朋友”的欺骗就是人自己头脑里有

天真的“词句忠”在作祟。例如,英语中的0或是oh从声音来说和江语中的

“哦”几乎完全一样,于是头脑里有“词句忠”思想的人一看见。或是oh,就

不论它到底表达什么感情,统统都译成“哦”。《求索》第二章内引用的下面这

个表是我和奈达合著的《论翻译》从80年代初出版的同一作品⑥的两种汉译中

摘录的对照(Jin&Nida,1984:62)。例1.5.1原文译法审,you

gavemesucha哦,你吓了我一大surpri盹··跳,you'recynical.哦,你真

有点玩世不恭。3俑,y曲曲的helprm,,哦,你又不帮助我Whyaren’

tyoueverri-回揭Tι“Sillylittle由血g!”He哦,亲爱的,但愿

tightenedbi皿brace这不错…·“Oh,d回r,Ihopeit酬’t明

l>ng··5.“Oh,my皿,dicine!哦,我的药lRunandfetchol,w世Iyou?海法Z

嘿,你把我吓了一跳·.啊呀,你真玩世不恭。唉,你不肯帮助我啊,亲爱

的,我真希望这样做不是不对的……晴,我的药!6.“PoorHernyIFate哦,

是的,它本可说这个么,我的命has目’ttreatedeitherof田能待我更坏些哩。

运也算可以了。verywell.”“Oh,well,itmighthavetreatedmewor.”实际

上,即使是按孤立的单词说,英语的oh和汉语的“哦”虽然声音很接近且都是感

叹词,基本含义也很不相同。英语的oh主要用于表达惊讶、痛苦等等,而汉

语的“哦”最普通的意义是怀疑(上声)、理解一一原来如此(去声)等等。

在表内六个例句中,奥·赫膏黎原文所用的oh没有一个可理解为“怀疑”或是

“理解一一原来如此”之类的意思,甲类译法通通译成“哦”,就使读者感到莫

名其妙,不知道究竟表达什么情绪。这些译法虽然不算不通,但是肯定可以说是

“不}119!”的。译法乙没有理会“假朋友”,在每句话内都联系整段话的内

容、上下文的影响以及说话人的心理状态翻译。例如,第一句是表现不很严重的

惊吓,在汉语中说“嘿”差不多;第二句表现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汉语中

的“啊呀”比较接近。在最后一句中,其实Oh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和well合

为一个词组,Ohwell常常表示一种“退一步讲”的意思,所以在那一段话里可

以连起来译为“说这个么”。译法甲那两个看来仿佛很忠实的对等词“哦,是

的”可以说是完全不沾边。最后一句的后半句更复杂一些,因为其中不仅涉及单

词对应,更突出的是语法、句法对应问题。译法甲从头到尾都采用了典型的

“词句忠”译法,“它”对it,“本可能待我”对mighthavetreat­edme,

“更坏些哩”对wor,似乎都是门当户对,但是用这些门当户对说法组成的汉

语句子不像是一个天生说汉语的人口中的话。首先,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命运和

菩萨不同,人们可以说“菩萨对他好”,但是不大可能说“命运对他好”,而比

较7是很容易发出同样的声音来吗?正因如此,有的学者认为,不同语言之间的

传递只有音译才是“不折不扣”的翻译,而最“不折不扣”的就是一些全文从梵文

音译过来的佛经。但是实际上,由于发音习惯不同,语音的传递根本就不可能是

“不折不扣”的。例如,最简单、最普通的美国地名NewYork在汉语中称为

“纽约”,那个“约”就不仅丢了末尾的辅音k,而且声音也和York的主体声音

大不相同。你要是和一个不懂仅语的纽约人说一声“纽约”,他多半会认为你说

的是“新年”(newye町)。美国的著名诗人姓Frost,译成中文是“弗罗斯

特”,原文一个音节,中文变成了四个音节,而且这四个音没有一个是和原来的音

素相同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类音译中虽然有时候会有迁就历史上约定俗成

的因素,但是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找汉语中最接近的音,并非任意变动我相信一个

外国人在旁昕一些中国人提到他的名字时,除非他早已学过自己的中文名字怎么念,

或是看到说话人指指点点,多半都不会知道自己是议论的对象。可以毫不夸张地

说,所谓的“不折不扣”的音译绝大多数是大为走样的。我回想起幼年时多次看

到我亲爱的外祖母虔诚地闭着眼睛,→边拨她的念珠,一边喃喃自语,用江南乡镇

的吴语口音背诵她“不折不扣”音译的佛经,不禁产生一个疑问:她那些虔诚的

声音天上的老佛爷究竟能听懂多少呢?恐怕真是只有老佛爷自己知道了。在一个

语音被人发出来表示感叹的时候,它就开始取得了词语的性质。这些感叹词往往

是单纯的元音,倒是比佛经上那些字比较容易找到“不折不扣”的音译。但是因

为它已经有词语的性质,所以两种语言内声音完全相同或基本一致的感叹词常常会

表现出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假朋友”特点。实际上,人们受两种语言之间所谓

“假朋友”的欺骗就是人自己头脑里有天真的“词句忠”在作祟。例如,英语中

的0或是oh从声音来说和江语中的“哦”几乎完全一样,于是头脑里有“词句

忠”思想的人一看见。或是oh,就不论它到底表达什么感情,统统都译成

“哦”。《求索》第二章内引用的下面这个表是我和奈达合著的《论翻译》从80

年代初出版的同一作品⑥的两种汉译中摘录的对照(Jin&Nida,1984:62)。

1.5.1原文译法审Oh,yougavemesucha哦,你吓了我一大surpri盹··跳哦,你

真有点玩世不恭。3俑,y曲曲的helprm,,哦,你又不帮助我Whyaren’

tyoueverri-回揭TιSillylittle由血g!”He哦,亲爱的,但愿tightenedbis

e皿braceOh,d回r,Ihopeit酬’t明l>ng··5Oh,my皿,dicine!哦,我的药

lRunandfetchol,w世Iyou?海法Z嘿,你把我吓了一跳·.啊呀,你真玩世不

恭。唉,你不肯帮助我啊,亲爱的,我真希望这样做不是不对的……晴我的药!

6PoorHernyIFate哦,是的,它本可说这个么,我的命has目’t

treatedeitherof田能待我更坏些哩。运也算可以了。verywell.”

Oh,well,itmighthavetreatedmewor.”实际上,即使是按孤立的单词说,英

语的oh和汉语的“哦”虽然声音很接近且都是感叹词,基本含义也很不相同。

英语的oh主要用于表达惊讶、痛苦等等,而汉语的“哦”最普通的意义是怀疑

(上声)、理解一一原来如此(去声)等等。在表内六个例句中,奥·赫膏黎原

文所用的oh没有一个可理解为“怀疑”或是“理解一一原来如此”之类的意思,

甲类译法通通译成“哦”,就使读者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究竟表达什么情绪。

这些译法虽然不算不通,但是肯定可以说是“不}119!”的。译法乙没有理会

“假朋友”,在每句话内都联系整段话的内容、上下文的影响以及说话人的心理

状态翻译。例如,第一句是表现不很严重的惊吓,在汉语中说“嘿”差不多;第

二句表现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汉语中的“啊呀”比较接近。在最后一句中,

其实Oh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和well合为一个词组,Ohwell常常表示一种“退

一步讲”的意思,所以在那一段话里可以连起来译为“说这个么”。译法甲那两

个看来仿佛很忠实的对等词“哦,是的”可以说是完全不沾边。最后一句的后半

句更复杂一些,因为其中不仅涉及单词对应,更突出的是语法、句法对应问题。

译法甲从头到尾都采用了典型的“词句忠”译法,“它”对it,“本可能待我”

对mighthavetreat­edme,“更坏些哩”对wor,似乎都是门当户对,但是

用这些门当户对说法组成的汉语句子不像是一个天生说汉语的人口中的话。首先,

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命运和菩萨不同,人们可以说“菩萨对他好”,但是不大可能

说“命运对他好”,而比较7可能会说“他的命好”。至于把自己的命运说成

一个“它”,并且反过来说“它本可能待我更坏些哩”,更难以想像谁会说出这

样的话来,从头到尾都是所谓的“翻译腔”。《求索》这一章内还有更复杂的实

例,我们限于时间不能讨论,但是基本的道理是一样的,就是译者需要注意不同

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决不是词对词、结构对结构,而是信息对信息、效果对效

果。这并不是说词和结构不重要,相反,为了准确掌握原文的信息,译者有必要

对原文的每一个词、每一个结构都了解得清清楚楚,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不能放过。

但是了解清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找每个单元的对等成分,而是为了准确理解原文

的信息,以便在译文内提供尽可能接近的信息。至于译文里的具体词语和结构,

都要按译人语传递这信息的需要来确定,既可能有一些和原文的词语和结构对等

的成分,也可能投有任何对等成分,这一套例句最后一句的译法乙就是如此。

《求索》41~42页上讨论的长句以及其他章节内讨论的许多例子都有这种情况。

六、等效概念等效论至今没有被普遍接受,原因可以从纽马克的一段议论中看出

一些端倪。我在《求索》第六章内引用了这段话,他在其中承认等效原则是一

个“重要的翻译概念”,但是又说:“在我看来,等效虽好,却是可遇而不可求

的”,因为在两种语言之间有显著的文化差异之类的情况下,“等效是难以实现

的”(Newm础,1995:48)。对于这个很可能相当有代表性的善意批评,我

们可以回敬一个问题:如果等效可遇而不可求,你求什么?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

纽马克的主张实际上和鲁迅的“宁信而不顺”类似,也就是追求尽可能字面上的

一致。我们在上一段刚讨论的那些词不达意的译法甲正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产

生的。我们必须承认,纽马克并没有具体赞同那些译法。实际上,我们在前面已

经说过,纽马克很注意文字中的微妙细节,并非单纯地追求“词句忠”。例如,

有人曾经主张,对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ShallIcompare由eetoas山nmer'

sday,如果译文地区的夏天炎热可怕,就应该把夏天改成一个当地可爱的季节,

纽马克却坚决反对,说人们从诗里可以体会到英国的夏天就是可爱的,而这8级)

()5年第2期也正是莎士比亚这诗的文化背景,正是读者需要欣赏的。这个

问题实际上涉及了奈达的“功能对等”。我在初期的理论著作,尤其是《论翻

译》成书过程中,曾经获得奈达博士很大的帮助,我很感激,但是观点的不同在

合作过程中已见端倪。后来他明确提出“功能对等”,我就曾著文明确表示反对

(Jin,1989),并且在《求索》第七章中做了重点分析,说明不能因为追求等效

而改动原著的文化建景,这和纽马克的观点是一致的。而且我在《求索》第六

章中也指出,纽马克的man­tictranslation和communicativetranslation实

际上也是用不同的方式翻译不同性质的文件而追求等效的策略,说明他在力求实

现等效。因此,他说“可遇而不可求”显然指的是十全十美的翻译。我在《三

叶草》(ShamrockandChop­sticks:JamesJoyceinChina,aTakof

TwoEncoun-ters)中有一篇文章(即第八章)专门讨论什么是十全十美的翻译,

说明虽然这十全十美也许是永远不能实现的目标,但是译者力求完美的决心可以

使他调动自己所掌握的全部创造力,极尽所能地扩大适用语言材料的范围,求得

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最接近原著效果的译文。所以,十全十美的译文虽然只是

一个理想,却不能认为它“可遇而不可求”而应付了事。北斗星是遥不可及的,

但是没有那颗北斗星,你就不可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地。而能力范围内最接近理想

的效果也正是等效翻译的具体目标。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加塞特在他1937年

论翻译的文章内提到不同语言之间本来是不能沟通的,依靠翻译打破隔阂是一种

理想,然而“理想家”有优劣之分:不同的语言将人拘图在各不相同的语言圈内,

使人与人不能沟通。所有的理想家都认为这种自然存在的现实情况需要改变,然

而理想家有优劣之分。低劣的理想家认为,既然需要改变,那就是可能改变的,

从这一点再跨出一步,就是认为这事没有什么了不起。一个人有了这样的立场之

后就不会去研究怎样翻译的问题,而是直截了当,马上动手翻译起来。这就是至

今为止的翻译为什么差不多全都不行的原因。而好的理想家却认为……这个理想

只能做到近似。但是近似的程度可大可小,甚至可以达到无限接近的程度。这

样的认识把我们引入了一个广阔无边可能会说“他的命好”。至于把自己的命运

说成一个“它”,并且反过来说“它本可能待我更坏些哩”,更难以想像谁会说出

这样的话来,从头到尾都是所谓的“翻译腔”。《求索》这一章内还有更复杂的

实例,我们限于时间不能讨论,但是基本的道理是一样的,就是译者需要注意不同

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决不是词对词、结构对结构,而是信息对信息、效果对效

果。这并不是说词和结构不重要,相反,为了准确掌握原文的信息,译者有必要

对原文的每一个词、每一个结构都了解得清清楚楚,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不能放过。

但是了解清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找每个单元的对等成分,而是为了准确理解原文的

信息,以便在译文内提供尽可能接近的信息。至于译文里的具体词语和结构,都

要按译人语传递这信息的需要来确定,既可能有一些和原文的词语和结构对等的成

分,也可能投有任何对等成分,这一套例句最后一句的译法乙就是如此。《求索》

41~42页上讨论的长句以及其他章节内讨论的许多例子都有这种情况。等效论

至今没有被普遍接受,原因可以从纽马克的一段议论中看出一些端倪。我在《求

索》第六章内引用了这段话,他在其中承认等效原则是一个“重要的翻译概念”,

但是又说:“在我看来,等效虽好,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为在两种语言之间

有显著的文化差异之类的情况下,“等效是难以实现的”(Newm础,

1995:48)。对于这个很可能相当有代表性的善意批评,我们可以回敬一个问题:

如果等效可遇而不可求,你求什么?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纽马克的主张实际上和

鲁迅的“宁信而不顺”类似,也就是追求尽可能字面上的一致。我们在上一段刚

讨论的那些词不达意的译法甲正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产生的。实际上,我们在前

面已经说过,纽马克很注意文字中的微妙细节,并非单纯地追求“词句忠”。例

如,有人曾经主张,对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ShallIcompare由eetoas山

nmer'sday,如果译文地区的夏天炎热可怕,就应该把夏天改成一个当地可爱的

季节,纽马克却坚决反对,说人们从诗里可以体会到英国的夏天就是可爱的,而这

也正是莎士比亚这诗的文化背景,正是读者需要欣赏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了

奈达的“功能对等”。我在初期的理论著作,尤其是《论翻译》成书过程中,

曾经获得奈达博士很大的帮助,我很感激,但是观点的不同在合作过程中已见端

倪。后来他明确提出“功能对等”,我就曾著文明确表示反对(Jin,1989),并

且在《求索》第七章中做了重点分析,说明不能因为追求等效而改动原著的文化建

景,这和纽马克的观点是一致的。而且我在《求索》第六章中也指出,纽马克的

man­tictranslation和communicativetranslation实际上也是用不同的方式

翻译不同性质的文件而追求等效的策略,说明他在力求实现等效。因此,他说

“可遇而不可求”显然指的是十全十美的翻译。我在《三叶草》

(ShamrockandChop­sticks:JamesJoyceinChina,aTakofTwoEncoun-ters)

中有一篇文章(即第八章)专门讨论什么是十全十美的翻译,说明虽然这十全十美

也许是永远不能实现的目标,但是译者力求完美的决心可以使他调动自己所掌握的

全部创造力,极尽所能地扩大适用语言材料的范围,求得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最接

近原著效果的译文。所以,十全十美的译文虽然只是一个理想,却不能认为它

“可遇而不可求”而应付了事。北斗星是遥不可及的,但是没有那颗北斗星,你

就不可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地。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加塞特在他1937年论翻

译的文章内提到不同语言之间本来是不能沟通的,依靠翻译打破隔阂是一种理想,

然而“理想家”有优劣之分:不同的语言将人拘图在各不相同的语言圈内,使人与

人不能沟通。所有的理想家都认为这种自然存在的现实情况需要改变,然而理想

家有优劣之分。低劣的理想家认为,既然需要改变,那就是可能改变的,从这一

点再跨出一步,就是认为这事没有什么了不起。一个人有了这样的立场之后就不

会去研究怎样翻译的问题,而是直截了当,马上动手翻译起来。这就是至今为止

的翻译为什么差不多全都不行的原因。而好的理想家却认为……这个理想只能做

到近似。但是近似的程度可大可小,甚至可以达到无限接近的程度。的境界,我

们在其中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才能,处处都有进一步提高的余地,甚至达到尽善

尽美的程度。这就是“进步”。人类的全部生存就是由这样的行动积累而成

的……(OrtegayGast,1983:22)这位哲学家的“近似”概念和语言学上的“对

等”概念是一致的。语言学家雅各布森(Jakob­son,1966:233)说:“差异

之中的对等是语言的基本问题,是语言学关注的焦点。”因为语言各有各的独特

系统,所以如果要求译文和原文完全相同,翻译就是不可能的事。“词句忠”追

求词对词、句对句的等同,结果译文和原文只能牛头不对马嘴。但是人的思维

能力、感情反应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在讲甲种语言的人中可以产生某种效果的

话换成恰当的乙种语言之后也可以在讲乙种语言的人中产生类似的效果,这是信

息的传递。我们在翻译中不追求词语的等同,而追求信息的对等,这是符合客观

实际的。只要我们认清语言和语言之间千差万别的实际,按照两种语言各自的

特点对待原文和译文,以信息的对等为“关注的焦点”,就可以发现在差异之中

确是可以找到近似,“并且处处都有进一步提高的余地,甚至达到尽善尽美的程

度”。

七、信息对等我们这里所谓的“信息”和最常用的“信息”一词含义不完全相同。

人们常用的“信息”意思和“消息”、“情报”差不多,主要指实质性的内容,

但是同时也可以指一些比较抽象或是比较模糊的东西,例如“她的一举一动,她

的眼神脸色都在传递信息”。我们这里所用的“信息”既包括实质性的内容,

也包括那些比较抽象、比较微妙的因素。总起来说,我们在翻译中所要传递的信

息就是原文之所以对原文读者产生效果的全部因素,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组成部

分:(1)主题、精神;(2)实质内容、形象意境;(3)情调、韵味。既然

作品通过翻译不可能保持完全不变,关键就是怎样在差异之中找到可能范围内的

最大近似。任何语段对读者起作用的信息当然是一个整体,这三个组成成分并不

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的。主题、精神永远是信息的主干,不能丢失。

情调、韵味如何在翻译过程中继续保持原味是一个极为微妙的问题,我在《求索》

中用两章篇幅围绕文体和弦外之音两个重点做了较深入的研究,但是总的来说,

情调、韵味也是必然要随着语言的变换而变动的。我们在这里首先要集中研究

的就是翻译过程中首先可能随着语言的变换而发生明显变化的成分一一文字的内,

叠,臂。文学作品中的文字有时候字面内容和它在语段中起的艺术作用通过翻译

有可能产生分裂现象。这二者在原来的文本中协调一致,在转入新语言的过程中

可能变成互不相干,甚至彼此矛盾,《求索》和《三叶草》中有许多例子都表现

了这种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译者就有必要调整有关的文字内容。这决不是

说译者可以任意改变或删除某些内容,而是说译者为了尊重原著的艺术完整,为

了在翻译过程中充分保护这艺术完整,为了使原文的艺术效果通过语言的变动不

受损害而在新的语言中同样发挥出来,需要调整这些分裂现象所涉及的内容,这

正是文艺翻译所必需的创造性手法。但是除此以外,译者没有必要改变原著内容。

元端改变内容必然会损害原著的艺术性。丢失内容如此,无端增添内容同样会损

害原著的艺术性,甚至可以造成更严重的歪曲。例1.1.2“我是和尚打伞”被译

成Iamalonelymonkwalkingtheworld明白aleakyumbrella.翻译过程中并没

有丢失什么,倒是添枝加叶,把一句大白话变成了颇有抒情意味的描绘,可是这

么一来,如果我们按照提出的信息三要素分析,可以看得很清楚,情况发生了根

本的变化:“我是和尚打伞”添枝加叶译法的后果主题、精神事实、形象情调、

韵味野-awh-失一文一悲一离一凉谭一自一流一凄一一尚一-一和一一

许一一一赞一一一我一伞一号,、-h曰一昼苦-&人顾一含一向一配价一和

一:贬一白口-显而易见,译者对于原文文字的表面内容是完全理解的,但是她

的翻译所传递的信息却完全错了。原因何在?只可能有一个解释,就是她所遵循

的翻译方针不是一条要求从头到尾尽可能保证艺术完整的方针,而很可能是力求

流畅和文词优美。译者的真正自由只是在对翻译这一活动的性质取得正确理解之

后才能达到。译者遵循源9的境界,我们在其中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才能,处处

都有进一步提高的余地,甚至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这就是“进步”。人类的全

部生存就是由这样的行动积累而成的……(OrtegayGast,1983:22)这位哲学

家的“近似”概念和语言学上的“对等”概念是一致的。语言学家雅各布森

(Jakob­son,1966:233)说:“差异之中的对等是语言的基本问题,是语言学

关注的焦点。”因为语言各有各的独特系统,所以如果要求译文和原文完全相同,

翻译就是不可能的事。“词句忠”追求词对词、句对句的等同,结果译文和原文

只能牛头不对马嘴。但是人的思维能力、感情反应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在讲甲

种语言的人中可以产生某种效果的话换成恰当的乙种语言之后也可以在讲乙种语言

的人中产生类似的效果,这是信息的传递。我们在翻译中不追求词语的等同,而

追求信息的对等,这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只要我们认清语言和语言之间千差万别

的实际,按照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对待原文和译文,以信息的对等为“关注的焦

点”,就可以发现在差异之中确是可以找到近似,“并且处处都有进一步提高的余

地,甚至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我们这里所谓的“信息”和最常用的“信息”

一词含义不完全相同。人们常用的“信息”意思和“消息”、“情报”差不多,

主要指实质性的内容,但是同时也可以指一些比较抽象或是比较模糊的东西,例如

“她的一举一动,她的眼神脸色都在传递信息”。我们这里所用的“信息”既包

括实质性的内容,也包括那些比较抽象、比较微妙的因素。总起来说,我们在翻

译中所要传递的信息就是原文之所以对原文读者产生效果的全部因素,大致可以归

纳为三个组成部分:(1)主题、精神;(2)实质内容、形象意境;(3)情调、

韵味。既然作品通过翻译不可能保持完全不变,关键就是怎样在差异之中找到可

能范围内的最大近似。任何语段对读者起作用的信息当然是一个整体,这三个组

成成分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的。主题、精神永远是信息的主干,不

能丢失。情调、韵味如何在翻译过程中继续保持原味是一个极为微妙的问题,我

在《求索》中用两章篇幅围绕文体和弦外之音两个重点做了较深入的研究,但是

总的来说,情调、韵味也是必然要随着语言的变换而变动的。我们在这里首先要

集中研究的就是翻译过程中首先可能随着语言的变换而发生明显变化的成分一一文

字的内,叠,文学作品中的文字有时候字面内容和它在语段中起的艺术作用通过翻

译有可能产生分裂现象。这二者在原来的文本中协调一致,在转入新语言的过程中

可能变成互不相干,甚至彼此矛盾,《求索》和《三叶草》中有许多例子都表现了

这种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译者就有必要调整有关的文字内容。这决不是说

译者可以任意改变或删除某些内容,而是说译者为了尊重原著的艺术完整,为了在

翻译过程中充分保护这艺术完整,为了使原文的艺术效果通过语言的变动不受损害

而在新的语言中同样发挥出来,需要调整这些分裂现象所涉及的内容,这正是文艺

翻译所必需的创造性手法。元端改变内容必然会损害原著的艺术性。丢失内容如

此,无端增添内容同样会损害原著的艺术性,甚至可以造成更严重的歪曲。例

1.1.2“我是和尚打伞”被译成Iamalonelymonkwalkingtheworld明白a

leakyumbrella.翻译过程中并没有丢失什么,倒是添枝加叶,把一句大白话变成了

颇有抒情意味的描绘,可是这么一来,如果我们按照提出的信息三要素分析,可

以看得很清楚,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题、精神事实、形象情调、韵味野-

awh-失一文一悲一离一凉谭一自一流一凄一一尚一-一和一一许一一一赞一一一

我一伞一号,、-曰一昼苦-&人顾一含一向一配价一和一:贬一白口-显而易见,

译者对于原文文字的表面内容是完全理解的,但是她的翻译所传递的信息却完全错

了。原因何在?只可能有一个解释,就是她所遵循的翻译方针不是一条要求从头

到尾尽可能保证艺术完整的方针,而很可能是力求流畅和文词优美。译者的真正

自由只是在对翻译这一活动的性质取得正确理解之后才能达到。译者遵循源语的

种种规律特点,把包括一切细微末节在内的原文词语吸收过来,从而掌握了其中

的全部信息,然后根据完全不同的译入语规律特点做出种种调整,包括词汇、结

构以至语义的调整,创造出读者能充分理解和欣赏的译文,力求译文充分反映原

文的精神实质和艺术风格,对读者的效果与原文效果一致。因为这种创造译文的

过程不受原文语句的限制,更不受源语规律的约束,所以译者可以自由自在,充

分发挥自己的语言技巧和文才,用自己认为最恰如其分的词句创造译文。这样的

译文才是既忠于原作又忠于读者的译文。只有这样的忠实才是统一完整的忠实,

才是名副其实、切实符合翻译目的的忠实。洼’睡:①Melinlcoff研究材料取自

2001年我在华盛顿大学进行翻译讲座时研究生EmilyWinakur的研究报告,将

此致谢。②我所见到的是英文版。③麦诺顿(WilliamMcNaughton)教授。

1997年,我在香港城市大学做文学翻译讲座,当时的讲稿就是Q阳S书稿最早

的起源,而讲座的对象就是他的研究生班。后来我将英文讲稿改写成英文书稿,

这一过程中又获得他的热情支持。④瞿秋白1931年致鲁迅函。中国翻译工作者

协会编《翻译研究论文集》第一集,219页(参见金陵,1998a:14-15;1998b:

14)。(OvercomingtbeBarriers(Jin&N胁,1984:83-

106).,,GiocondaSmile.参考文献:[l]Buck,P,四IS.(tnu回.)•

AllMenAreBro山叫M].NewYork:Gros剧&Dunlap(aJobnDaybook),

1939.[2)Davis,‘.Carte内Pudding,。rR倒IEnglishToadsinI皿

uigir咀aryPe四rsianGardens:onTranslatingPersianP。e盯[J].Tr,阴阳

mR翩翩,1”6,(50):31-36.[3)Jacbon,J.H.(trans.).WaterMa咖

[M].Shanghai:“mmercialPress,1937.(4)胁。boon,

uisticAsp回国ofTranslation[A).(ed.)

OnTran.,/.aticn[:OxfordUniversityPress,l锁56.[5)at

SageinLiteraryTranslation:Tnu咀formationsforEquivalentEffect[J]Babel,

1989,(3):156-74.(6)金院等效翻译探索增订版(繁体)[M].台北:书串串

出版公司,1998ι(7)同上(简体)[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b.(8)金腿译.尤利西斯(繁体)[M]台北:九歌出版公司,1993,

1”“-(9)同上(简体)[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4,

1996b.[IO)JinDi&s/.aticn[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

版公司,1984.(ll]Joyce,J回回.Uly,.i[M].NewYork&London:Garland

Publishing,1982.12)LiZhis,儿阳阳刚盼ofChairmanM矶山Memoirsof

Mao’sPersonalPhysician.[M).TaiHung-ch叫田ns.).NewYork:Random

Hou回,1994.[13)Melinkoff,Ru由.Th,,HomedMo.,inMedievalArt

andTho喀彻[M).Be巾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民酬,1970.14)Newn

毗,<>刷[M).Oxford:Pe耶mon卧倒,

1981.[15)Newmark,[M].He曲曲hire:

PhoenixELT,1”5.(16)仙也gayGa蹦儿J耐.TheMi阻可andSplendourof

Translation[J].y(trans.).eukw,1983,(13).(17)施耐

庵.水浒[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18]Stein町,也orge.A如

Babel[M].臼ford:航fordUniversityPress,1998.10语的种种规律特点,把

包括一切细微末节在内的原文词语吸收过来,从而掌握了其中的全部信息,然后根

据完全不同的译入语规律特点做出种种调整,包括词汇、结构以至语义的调整,创

造出读者能充分理解和欣赏的译文,力求译文充分反映原文的精神实质和艺术风格,

对读者的效果与原文效果一致。因为这种创造译文的过程不受原文语句的限制,更

不受源语规律的约束,所以译者可以自由自在,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技巧和文才,

用自己认为最恰如其分的词句创造译文。这样的译文才是既忠于原作又忠于读者

的译文。只有这样的忠实才是统一完整的忠实,才是名副其实、切实符合翻译目

的的忠实。OvercomingtbeBarriers(Jin&N胁,1984:83-

106).,,GiocondaSmile.[l]Buck,P,四IS.(tnu回.)•All

MenAreBro山叫M].NewYork:Gros剧&Dunlap(aJobnDaybook),

1939.)Jacbon,J.H.(trans.).WaterMa咖[M].Shanghai:“mmercialPress,

1937.4)胁。boon,uisticAsp回国of

Translation[A).(ed.)OnTran.,/.aticn[:

OxfordUniversityPress,l锁56.5)atSageinLiteraryTranslation:

Tnu咀formationsforEquivalentEffect[J]Babel,1989,(3):156-74.7)同上

(简体)[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b.9同上(简体)[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4,)JinDi&Eugene

s/.aticn[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Joyce,J回

回.Uly,.i[M].NewYork&London:GarlandPublishing,1982.12)LiZhis,儿阳阳

刚盼ofChairmanM矶山MemoirsofMao’

sPersonalPhysician.[M).TaiHung-ch叫田ns.).NewYork:Random[13)

Melinkoff,Ru由.Th,,HomedMo.,inMedievalArtandTho喀彻[M).Be巾

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民酬,1970.14)Newn毗,

<>刷[M).Oxford:Pe耶mon卧倒,1981.[15)

Newmark,[M].He曲曲hire:PhoenixELT,

1”5.)仙也gayGa蹦儿J耐.TheMi阻可andSplendourof

Translation[J].y(trans.).eukw,1983,(13).

【文献来源】/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tianjin-

foreign-studies-university_thesis/

【相关文献】

1.翻译工作坊教学的目标设计与实现路径[J],朱雪林

2.浅谈全面忠实原文作为文学翻译的目标与标准[J],谭方雨

3.翻译的目标及其实现[J],石春让

4.谈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目标及原则[J],张铁辉,南凡

5.谈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目标及原则[J],张铁辉,南凡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02:06: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14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什么是edg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