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官公主歌曲

更新时间:2023-01-03 01:57:25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3日发(作者:i potato you)

1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北京人等早期人类原始人类文化遗存。

1.北京人: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距今约70万年至约20万年前。生产生活情

况:过着狩猎和采集的生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处在旧石器时代)、

会使用和控制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2.山顶洞人: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里,距今约1.8万年前。生产生活

情况:过着狩猎、采集和捕鱼的生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掌握人工取火技术,开始懂

得原始审美。

3.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掌握制陶、种植、养殖技术,

过着定居生活,体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1、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黄帝部落

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

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炎帝和黄帝后来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

文始祖。

2、炎帝:相传炎帝教人农耕,尝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

人,号称神农氏。

3、黄帝:人文初祖。建宫室,制衣裳,挖井,发明舟车(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

缫丝技术、他的部下仓颉创造了文字)

4、禅让制:通过民主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为“禅让制”(用“禅让

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5、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奴隶制王朝夏朝,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的结束,禹死后,其子启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

下”的历史。从此,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2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一.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1)分封的目的: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巩固奴隶制政权。

(2)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以前代帝王的后裔。

(3)分封制的内容:

①诸侯的权利:受封的诸侯享有封地的管理和收取赋税等权利。

②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

随从天子作战。

(4)分封的意义:西周通过分封诸侯,不但巩固了周王室,而且扩大了统治范围,

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二.嫡长子继承制:西周规定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职位,只有正妻所生的长子才

有资格继承,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它保证了王室、贵族统治权利的顺利继承,有利于

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战国时期是

中国古代完成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其主要形式是变法运动。战国时期各国

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彻底。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3、变法背景:①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纷争不断,要想在争斗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关键的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而变法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②春秋以来,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到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

级逐渐强大,他们要求建立新型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因此纷纷要求变法。

4、目的:富国强兵。

5、主要内容:(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实行变法)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民间自由买卖(核心内容)。→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弃农经商及因懒惰而贫穷的,全

家要作为官府奴婢使用。→富国

③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封爵授田;贵族子弟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这种待遇。

→强兵

④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全国划分为41县,县令由国君直接任命。(县制为后

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直到今天仍在沿用,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我国“县”这

一地方机构最早开始设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加强中央集权

⑤编定户口,实行什伍连坐制。→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变法内容中,对旧贵族打击最大的是奖励耕战。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3

变法表明以土地国有制为标志的奴隶制度彻底瓦解,以土地私有制为标志的封建制度建

立起来。

5、历史作用:(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经过商鞅变法,①秦国废除了奴隶制,发展了封建经济(最根本最主要的作用),

②秦国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兼并六国,实现

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启示:①商鞅为变法不怕流血牺牲的无畏精神,自觉增强战胜困难,勇于进取

的意识,使学生认识顺应历史发展的改革是促进国家强大的根本原因。②改革是发展的

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必须符合实际情况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成功的改革会促进

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史实,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1、秦兼并六国: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了韩、赵、魏、楚、燕、

齐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

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2、秦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

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军

政大权。②在中央设立丞相(协助皇帝掌管政事)、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

③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

此后历代王朝都沿用这种制度。(政治上这三项措施就是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经济上:①统一货币,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②统一度量衡。

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后又推广更为简单的隶书。

思想上:“焚书坑儒”。危害:钳制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给中国古代文化造成

了巨大的损失。

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南统越族开灵渠。

3、评价秦始皇: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做出重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

他也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巨大的灾难。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功过相比,秦始皇

功大于过。

4、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①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战争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

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的发展。

②秦的统一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4

③秦朝是第一次也是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统一,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在

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虽然也出现过分裂割据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

主流。

二.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

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司隶校尉和十

三州部刺史,强化检察制度2、经济上,统一铸钱(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促进经

济发展。3、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4、

外交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民族联系,拓展疆域,开通丝绸之路。5、军事上大力反

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三.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西域:汉代,人们把今天甘肃阳关和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叫西域。

2、张骞通西域(汉武帝时期):开通了西汉联系西域以至中亚各地的通道。

第一次:时间:公元前138年,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第二次:时间:公元前119年,目的:加强与西域的交流与联系。

3、张骞通西域的历史影响:①扩大了西汉的政治影响。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

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新疆归属中央)。②对丝绸之路的

直接开通起了重大作用。③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发展了通西域各族的友好关系。

4、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过河西走廊,到敦煌,经阳关或玉门关进入今新疆,

然后分天山南路和昆仑山北路到达中亚、西亚和欧洲。丝绸之路是当时欧亚陆路交通要

道。

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

流。沿着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铁器、漆器等商品,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传到西

方,西域的良马、香料、葡萄、石榴、苜蓿、胡麻、胡桃等也纷纷东来。佛教后来也由

印度经中亚、西域,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1、改革原因:①根本原因:民族交融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②直接原因:为

了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2、改革主要措施:①迁都洛阳,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②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推行汉化政策: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婚、用汉制。

5

3、改革的意义:通过改革,鲜卑族与汉族迅速融为一体,北方民族融合达到前所

未有的高度。(表现:胡人汉服、胡人汉食、汉人胡食、汉人改席地而坐的习俗等)。

4、评价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改革家。他的改革促进

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一.“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1、贞观之治:

原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当时最著名的进谏大臣是魏征。

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表现: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其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

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二.“开元盛世”

①“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前期的年号。

②原因:其在位时期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宋璟为相,整顿吏治,提倡节俭,

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③表现:统治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阶段,史称“开元盛

世”。具体表现在:农业:曲辕犁、筒车(灌溉工具)手工业:越州青瓷、邢州白瓷、

唐三彩商业:“市”、“集”,北方有长安、洛阳,南方有扬州和成都,广州是对外贸

易的重要城市。

三.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概念: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初创于隋朝,唐朝得到完善。

2、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科举中常设的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科,进士科考试难度大。

3、唐朝科举制度得到发展和完善。武则天时开创了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

成为进士科考试的重要内容。

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1905年)才被废

除。

5、影响:便于在全国范围内选拨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基础,把读书、考试和任官结合起来,提高了官员素质,也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同

时对亚洲国家和欧洲文官考试制度的确立产生较大影响。

四.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6

1、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部族首领尊为“天可汗”,意思是各民族

共同的君主。

2、唐与吐蕃: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唐中宗时,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成亲,尺带珠丹上表唐蕃已“合同为一家”。意义:密

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谊,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五.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日本派往唐朝进行交流学习的使者叫做“遣唐使”,遣唐使回国后,对日本影

响很大,他们参照唐朝制度改革日本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许多风俗也仿照唐朝。

2、玄奘是唐朝高僧,贞观初年西行沿着丝绸之路前往佛教圣地天竺(今印度)求

取佛经。其见闻被编成著作《大唐西域记》,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3、唐玄宗时,鉴真接受日本佛教界邀请,东渡日本弘扬佛法。第六次终于东渡成

功,他在日本广泛传播我国佛学、建筑、医药和艺术等成就,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概况:唐中期以来,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人口又一次大量南迁,南

宋时,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正式转移到南方。

2、原因:

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土地肥沃。

②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南方战争较少,社会环境比较安定。

④统治者高度重视生产发展,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3、表现:

①农业: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品种增多。出现新型插秧工具“秧马”,灌溉工具

牛转翻车;圩田面积扩大,这是农田开垦和水利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占城稻、茶叶、桑

麻等在江淮地区推广,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当时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②手工业:南宋时,景德镇逐渐发展成为制瓷业的中心,后成为瓷都;丝织业中心

在江浙和四川,出现了独立经营的纺织业作坊,成为“机户”。棉织业推广到了江南;

宋代造船技术(密封舱、指南针)世界领先。

③杭州发展成为南宋最大的商业城市,宋代城市打破了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割的界限

(清明上河图)。北宋时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广州、泉州市当

时最大的贸易港口,宋朝政府还在广州等地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7

二.宋代的都市生活。(由“社会”改成了“都市”)

1、宋代使中国城市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临安等大城市人口超过百万。

2、宋代城市的特点:(1)打破了严格的市坊分界制,时间上也打破了对商业活动

的时间限制。(1)都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出现专门的娱乐场所和表演场所(瓦舍、

瓦子)。

3、娱乐和表演场所里有演戏、说书、杂技、摔跤、歌舞表演等节目,最盛行的体

育项目是足球(蹴鞠)。

4、城市人口大增,南宋都城临安超过百万,城镇的非农业户口被编为坊郭户。城

市中出现固定的娱乐场所叫瓦舍。

5、《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开封)及汴河

两岸风光,展示了当时各阶层人物的生活风貌。

(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一.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1、明朝的主要措施:①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②明太祖时设立了锦衣

卫,明成祖时又设立了东厂,以监视官员百姓。③明朝从朱元璋开始还实施“廷杖”制

度,使君臣关系沦为主仆关系。

2、清朝的主要措施:①清雍正时期,中央设立军机处,标志封建专制和皇帝集权

达到了顶峰。②为控制思想,明清实行八股取士,并制造文字狱。

二.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1、西洋:明朝时期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叫做西洋。

2、目的:加强和海外各国友好往来和宣扬国威,明成祖时派郑和出使西洋。

3、概况:1405—1433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访问亚非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并越过了赤道。

4、影响:①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②增强了中国的声望,加强同西洋各国的往

来和交流;③给明朝政府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三.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

1、元末明初,日本海盗、武士勾结不法商人,结成“倭寇”。明政府派戚继光平

息东南沿海的倭患,号称“戚家军”,在台州大败倭寇,到1566年,东南沿海的倭寇

基本肃清。(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8

2、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2年,郑成功率军打败了荷兰

殖民者,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3、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地区。

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

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规定黑龙江

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四.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清朝加强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

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1、对西北的管理:①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加强对蒙古地区的控制。②乾隆皇帝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加强对天山南路的管理,从此天山南北合称新疆。

2、对西藏的管理:①顺治时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时册封另一

位喇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规定此后达赖和班禅,都需经过中央政府册

封。②雍正时开始设驻藏大臣,通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③乾隆时创立“金瓶掣签”

制度。

3、对台湾的管理:①清初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②康熙时郑成功后

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4、清朝前期,疆域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北岸,西北包括唐努乌梁海地区,北至

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包括库页岛,)南至南沙群岛,是亚洲

东部最大的国家。

五.“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及其历史影响。

1、目的: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合和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渗透。

2、表现: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留广州一处口岸与国外通商,并对外商和华商的

活动都作出了更为严格的限制,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夕。

3、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这使得中国与世隔绝,

限制了中国经济和航海业的发展,进一步导致了国家的闭塞,使得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

(八)科学技术

一.司母戊鼎,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青铜时代主要是指夏商西周时期。商周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礼器)和战争(兵器)。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产于商朝。

二.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明珍和《本草钢目》等名医名著。

1、扁鹊:春秋战国时期人,“四诊法“(望、闻、问、切)。

9

2、华佗:东汉末年人,研制出“麻沸散”(世界上最早使用麻醉术,早欧洲1600

年),创造了“五禽戏”。被誉为“神医”。

3、张仲景:东汉末年人,代表《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被称为

“医圣”。

4、李时珍:明朝医药学家,代表作《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

巨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三.《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

1、《水经注》:地理学著作,北魏时期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

2、《齐民要术》: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所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3、《天工开物》: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著,是一部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

的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四.“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造纸术:西汉前期人们发明了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伦改进的纸被

称为“蔡侯纸”。后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方便了知识的传播。

2、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朝印制的佛教典籍《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

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

比欧洲发明活字印刷早约400年。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3、指南针:战国时期,我国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北宋时期发明

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南宋时,普遍应用于航海。后传入欧洲。它为宋元明时期我

国航海业的发达,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重要条件。

4、火药:唐初炼丹家发明了火药。唐末,开始应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

在战争中广泛使用。后来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欧洲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九)思想文化

一.孔子,“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

说,宣传自己的主张,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使学术思想空前活跃。

2、儒家: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创始人。核心思想

“仁”和“礼”,主张“仁者爱人”和“为政以德”。其思想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孟

子:“仁政、轻徭薄赋、民贵君轻”,思想体现在《孟子》一书中;荀子:主张以“礼”

(制度、政策)治国。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

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延续了2000多年。

3、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一切不义战争”。举贤,节俭。

10

4、道家:老子(春秋时期人),主张清净无为,朴素辩证法;庄子:(老子思想继

承者),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

5、法家:韩非子(战国时期人),强调“法治”。

6、兵家:孙武(春秋人),代表作《孙子兵法》。

二.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1、唐诗: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顶峰,著名诗人有李白(诗仙)、杜甫(诗圣)、

白居易。

2、宋词:宋词是继唐诗之后中国文学的又一高峰,著名词人有柳永、李清照(婉

约派)、苏轼、辛弃疾(豪放派)。

3、明清小说:明清小说繁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长篇历史小

说。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吴承恩的《西

游记》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曹雪芹的《红楼梦》,描写了贾、王、

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三.《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1、《史记》: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

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西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

2、《资治通鉴》: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所著,记述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它

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四.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

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建的防洪灌溉水利工程。代表了我

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大运河:古代史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三个中心城市:涿郡、洛阳、余杭。四大

河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作用:对加强我国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统一起到了巨大作用。

3、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被誉为

“世界建桥史上的奇迹”,设计者为隋朝的李春。

11

4、北京故宫:北京是中国古都,元、明、清三朝在此建都。北京城由外向内为京

城、皇城和宫城。宫城旧称紫禁城(故宫),位于北京城中心,是明清皇帝居住的地方。

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7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5、长城:

时间长度起止地点防御民族功能

秦长城秦朝一万余里临洮——辽东匈奴防御、纽带、

象征意义

明长城明朝六千多千米嘉峪关——鸭绿江蒙古

象征意义;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

考点10: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背景: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白银,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2、经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全部销毁。

3、影响: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

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二.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1、背景:英国借口虎门销烟发动鸦片战争。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世界资本

主义迅猛发展,英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清政府在1842

年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2、内容:①赔款2100万银元。②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开始破坏中国领土完整)。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国商人在通商口岸进出口

货物的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破坏中国的关税主权,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

目的)。

2、影响: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开始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

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1、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联军

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占领北京,抢劫并烧毁了圆明园。

2、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北

京条约》、《瑷珲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四.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12

19世纪60年代,中亚浩罕国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进入新疆,

逐步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后通过谈判中国从俄国手中收

复了伊犁。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清政府于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

五.邓世昌和《马关条约》。

1、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甲午中日战争”,在黄海海

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率致远舰英勇杀敌,壮烈殉国。

2、内容:189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①割辽东半岛、

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3、影响:标志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主要体现在:允

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六.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

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1、八国联军侵华: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扩大在华利益,英法德意奥日美

俄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

2、内容:①赔偿白银4.5亿两。②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证明清政府

变成了“洋人的朝廷”)。③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

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界内不准中国

人居住。

3、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完全

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考点11:近代化的起步

一.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

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概况:以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掀

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内容: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代表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

内军械所,曾国藩与李鸿章合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②后期以

“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企业。代表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张

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

3、评价:进步性: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

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局限性:没有变革封建制度,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二.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3、学习对象:西方先进制度(君主立宪制)

4、主要经过:序幕—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

13

高潮—1898年,光绪帝发布变法法令,前后持续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结束—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政变,囚禁光绪帝,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变法

失败。

5、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6、历史意义: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

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使资产阶级的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三.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1894年创办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905年成立同盟会,(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提出“驱除鞑虏、恢

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后来被孙中山概括为“三民主义”(民族、民

权、民生)。

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取得胜利,近一个多月时间,全国14

个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这年是农历辛亥年,史称辛亥革命。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推

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有利

于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进步,但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四.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

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1、概况:时间:1915年;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后改名《新青年》)并发表《敬告青年》;口号:提倡民主和科学。阵地:《新青年》;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2、内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对”,把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孔孟之道。

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提倡

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个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是李大钊)。

3、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前期: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促进了中国人

的思想解放,激发了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热情,但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致命

真正的出路。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指明了新出路。

考点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一.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及“五四精神”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取消二十一条”,

“还我山东”等。

3、爆发的标志:1919年5月4号,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示威。

4、发展:6月3号,上海工人罢工,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

5、结果:罢免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释放被捕学生,运

动取得初步胜利

14

6、历史意义: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中国工人阶

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标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7、五四精神:爱国主义、民主和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振兴中华。

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1、时间:1921年7月23日(建党节7月1号),地点: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

的游船。人物: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2、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

面貌焕然一新。

三.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1、黄埔军校:时间:1924年5月。地点:广州黄埔。军校总理:孙中山;校长:蒋

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特点: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

2、北伐战争: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

作霖三大派系。叶挺独立团作战勇敢,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胜利原因:国共合

作、方针正确、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北伐军官奋勇、群众支持。

四.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成为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主要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贺龙、

叶挺、刘伯承。

2、井冈山会师:1927年9月,毛泽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

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与毛泽东会师,正式组建了第一支新型人民军队(中

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意义: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五.红军长征的基本史实及长征胜利的意义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经过: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突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遵义会议(1935

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摆脱敌军的围追堵截)→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大雪山→过草地

→1935年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

长征顺利结束。

3、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干

力量,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考点13: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

背景:①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加紧侵略。②国共内战,给日本可乘之机。

结果:东北军执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撤入关内,东北沦亡。共产党员杨靖宇等在

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序幕

二.西安事变的概况,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1、背景: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国成为当务之急。

催化剂—受中共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

直接原因—蒋介石拒绝张、杨停止内战,联合抗日建议。

15

2、概况: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实行“兵谏”,

逼蒋抗日。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采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蒋介石被

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3、历史作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它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三.七七事变的史实,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炮轰宛平城,日军向卢沟桥附近的中

国守军发动突然袭击,二十九军奋起反击,佟麟阁、赵登禹先后为国捐躯。中国全民族

抗战从此开始。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争。

四.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卢沟桥事变以后,日军又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12月13日,南京陷

落,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日军在占领南京的六周内,屠杀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

兵多达30万人以上。作为中国人,我们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五.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

不怕牺牲的精神。

1、台儿庄大捷:1937年9月的“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大

捷。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国民党军队在台儿庄取得大捷,歼敌一万多人,这是抗战

以来国民政府取得的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鼓舞了抗日的士气。

2、百团大战:为打破“囚笼”,破坏敌人交通线,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

的指挥下,组织100多个团,向华北日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意义:

这是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提高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

望,坚定了抗战胜利的信念。

六、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投降

书上签字,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抗日战争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

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洗刷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同时,中国人民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考点1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重庆谈判

1、背景:①抗战胜利以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蒋介石却阴谋发动内战。为

进一步赢得准备时间,也为欺骗人民。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②中共为实现和

平建国,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前往重

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2、结果:10月10日,签订《双十协定》。

二.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中共中央转战陕北:1946年6月,蒋介石向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内战全面爆

发,面对国民党军队对陕北根据地的重点进攻,1947年3月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党主

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指挥全国战场作战,粉碎敌人进攻。

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时间:1947年6月底

16

概况:刘邓率领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全国战略反攻的序

幕,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三.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1、三大战役概况:时间:1948年9月——1949年1月。

战役

名称

指挥者

参战

部队

战略

方针

战果

三大战役

的意义

辽沈

战役

林彪、罗荣

东北解

放军

关门(锦

州)打狗

歼敌47万,解放东

北全境

共歼敌154

万余人,基

本上消灭

了国民党

军队的主

力,奠定了

人民解放

战争在全

国胜利的

基础

淮海

战役

刘伯承、陈

毅、邓小

平、粟裕、

谭震林

中原、华

东解放

中间突破,

分割歼灭

歼敌55.5万,基本

上解放长江以北的

华东和中原地区

平津

战役

林彪、罗荣

桓、聂荣臻

东北、华

北解放

瓮中捉鳖

歼灭和改编敌军52

万,华北全境解放

平津战役中,在共产党的争取下,北平国民党军队在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

北平和平解放。

2、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23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东起江西湖口,

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

国民党政权垮台。国民党残余势力逃往台湾。

3、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主要原因:①中共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蒋介石发

动内战不得人心。②中共中央战略决策正确。③人民解放军士气高涨,国民党军队士气

日益低落。

考点15:近代科学技术、思想文化与社会生活

一.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技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1、詹天佑:主持建成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2、侯德榜:我国著名化学家,研制出制碱新工艺“侯氏制碱法”。

二.魏源、严复的主要思想

魏源严复

生活时代鸦片战争时期戊戌变法时期

代表作《海国图志》《天演论》

主要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救亡图存

不同点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地主阶级先进分子

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相同点爱国、救国、学习西方、反对外来侵略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17

1、1898年,光绪帝颁布诏书设立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的前身),这是中国近

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

2、1904年,清王朝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形式公

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

四.张謇实业救国的基本史实

张謇,清末状元,《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张謇放弃做

官的机会,投资创办实业,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的一系列企业,

成为实业救国的典型代表。

五.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禁缠足、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1912年,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剪发令,要求剪去辫子,同时革除“大人”

“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普通称呼改称“先生”或“君”。

废除跪拜、作揖等旧礼节,代之以鞠躬和脱帽礼。中外人员交往开始采用西方的握手

礼。禁止女子缠足。

清末民初,西服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孙中山创制的中山装是民国初

年最有特色的服装。女士服装以旗袍最为时尚,高领服装逐渐流行。

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

考点1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以《共同纲领》作为施政纲领,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下午3时,北京

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2、历史意义:①国内意义:结束了近代百余年的屈辱史,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

自主的国家;结束了千百年来由少数剥削者垄断政权的历史,人民大众成为国家主人。

它是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指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渡的新

时期)。②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还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大大增强了社会

主义阵营的力量,直接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二.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

1、开始:1950底,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50年代的“土地改革”实行的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实质上仍是土地私有制)。

考点17: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1、过渡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2、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制定,内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

18

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一化三改)。

3、第一个五年计划:

制定: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

集中主要力量进行重工业建设;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

义改造(一重三改)。

成就: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第

一汽车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等。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9月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年宪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

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1、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主要方式:建立生产合作社。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主要方式:采取赎买政策和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

义的基本制度,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1966年“文革”前)。

1、中共八大:1956年召开。会议确立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颁布。

颁布背景:①国内: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使全国人民建设

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②国际形势的变化:国际形势动荡,中苏关系紧张。中共认

为只有加快工业建设步伐才能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评价:总路线本身存在着失误,之后,中国经济发展逐渐背离了中共八大制定的经

济方针,偏离了实事求是、稳步发展的轨道。总路线是指导“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

动的总方针。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探索中的严重失误

“大跃进”:中心是大炼钢铁运动,运动中大搞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群

(群众)。影响:总体上看虽然钢产量有所提高,但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

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农村开展。特点:一大二公(即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

生产的效率越高)。影响: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

错误严重泛滥,使国民经济陷入混乱之中,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在于:过于强调人的主观意志和主观要求,过于

强调速度,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这些失误再加上自然

灾害等原因,1959年到1961年,我国经济连续三年出现严重困难。

五.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左”倾错误。

19

1、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

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内乱。

2、原因:党内左倾错误的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根本原因),对毛泽东狂热

的个人崇拜,毛泽东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分析,江青、林彪集团的推波助燃。

3、文革期间老一辈革命家的抗争:1967年2月的“二月逆流”。

4、“刘少奇案”:是文革中最大的冤案被诬陷为“叛徒、工贼、内奸”也是民主和法制

遭到严重践踏的典型。九一三事件”(1971、9、13)——标志着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5、1976年的“四五运动”:群众自发悼念周恩来的活动,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

了群众基础

6、文革结束的标志: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

考点18、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1978年12月,地点:北京)

召开背景:①“文革”造成了严重危机和灾难:思想混乱而僵化,政治混乱,国民

经济到了崩溃边缘。人民渴望国家开创美好新局面。②“两个凡是”的方针导致全国工

作出现徘徊(两年)不前的局面,人们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强。③冲破“两个凡是”禁锢,

掀起思想解放运动(中心环节是真理标准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出了基本

指导思想),扫清了思想障碍。

内容:①思想路线的转变:否定了“两个凡是”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原则。②政治路线的转变:果断放弃“以

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做出了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工作重心转移)。③组织路线的转变: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

制传统,提出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任务。这次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

第二代领导集体(这是新组织路线指导下的重大成果)。

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

共和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马

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三大根本路线),又一次解决了“中国向

何处去”的问题,成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

期的伟大起点。(从此,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和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的建立。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1985年后又在城市全面展开。指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

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针对的是过去的弊端: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生产方式是统一

经营,集体劳动,吃大锅饭(分配平均主义),农民劳动积极性不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式,以“包产到户”

20

为主要形式(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探索,具有首创精神),克服了管

理过分集中、分配平均主义等弊端,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交够

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产品产量。1982年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全面

展开。

三、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目的:为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资金,形成对外开放局面。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建立:1980年,正式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设立

海南岛经济特区,这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深圳是当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缩影。经

济特区的企业主要有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等形式,其经营以市场调节为主。

作用: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它的设立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

挥了积极作用。

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过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四、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

中,邓小平逐渐形成了系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①1982年,中共十二大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②1987年,在中共十三大上,邓小平提出了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

原则,坚持改革开放)。③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丰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④1992年,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

立其在党的指导地位。⑤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

正式写入党章。

3、邓小平理论的意义和评价: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

思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考点19: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区域,由当地民族行使

自治区。分自治区、自治县三级,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二、香港、澳门回归史实,“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

方针。

1、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

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中英两国政府于1984年12月正式签署联合声明。根据

21

声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87年4月,中葡两国也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

联合声明。根据声明,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回归后的香港、澳门设立特别

行政区,所实行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生活方式50年不变。

2、“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目的:为了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含义:即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

澳门、台湾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两制)。

过程: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后来却先成功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意义:“一国两制”构想符合中国国情,为解决港澳台问题开辟了广阔前景,是推

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三、台湾

50年代,毛泽东、周恩来提出“争取用和平方式但不放弃使用武力解放台湾”。90

年代,大陆成立“海协会”,台湾成立“海基会”;1995年,江泽民提出和平统一八项

主张。

考点20:第五单元外交成就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形成过程:1953年,周恩来向印度第一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同印度、缅甸两

国总理共同倡导。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得到进一步倡导。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影响: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世界上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2、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万隆会议,是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

隆举行的亚非国际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加强了我国和与会各国的联系和友谊。会上还形成了“万隆精神”。

二、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的史实。

1.1971年10月,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

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2.中美建交的史实。①1971年4月,“乒乓外交”。②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

③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④1979年1月,中

美建交,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三、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2001年,我国在上海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通过《上海共识》,

22

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考点21: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

一、“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

1、“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成功;1964年,我国研制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飞成功。1966年,中近程地地导弹在预

定地点实现了核爆炸。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2、“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称为“杂

交水稻之父”。

3、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1986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0

年全国基本普及了义务教育。

4、“科教兴国战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进步的主

要推动力,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科技、人才的竞争。为此我国决定实施“科教兴

国”战略。教育优先发展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点22、社会生活

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中国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第四部分世界古代史

考点23:上古人类文明

一、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代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三四千年前,在亚非的大河流域,相继出现了奴隶制国家。这些文明古国的形成

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关——亚非文明与大河有关,西方文明与海洋有关。

金字

地点:古代埃及

时间:前3500年左右出现国家

流域:非洲尼罗河流域;

功能:古埃及国王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

23

《汉

谟拉

比法

典》

地点:古巴比伦

时间:前3500年后

流域:西亚两河流域,(底格里

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制定者: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前18世纪);

目的: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地位: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

备的成文法典。

种姓

制度

地点:古代印度时间:前2500年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

古代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建立一系列国家逐渐形成等级制度。

种姓制度分四个等级:

①婆罗门(祭祀、贵族——掌握神权);

②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持国家军政大权);

③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

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二等级);

④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干最

低贱的职业)。

特点:各个等级之间高低

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

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

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

来往和通婚。

二.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1、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在古代,欧洲东南部的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等地统称

为希腊。希腊文明源于爱琴文明。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希腊地区出现了众多的奴

隶制城邦,其中最著名的是斯巴达和雅典,同时雅典也是是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2、伯利克里的改革:

A、内容:完善雅典民主政治,扩大公民权利;延揽各方面人才参与雅典文化建设;

鼓励对外贸易,发展雅典经济。

B、表现:雅典城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达到全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

到古代世界的高峰,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伯里克利时代”。

C、评价:第一,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成为一种典型范例,是西方

民主政治的摇篮;第二,只有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

三.罗马共和国的兴衰。(新增内容)

公元前8世纪,意大利半岛兴起一些奴隶制小国,最著名是罗马。公元前509年,

罗马建立了共和国,由元老院掌握国家实权。

公元前264年至公元前146年,罗马同地中海强国迦太基进行了三次布匿战争,罗

马战胜,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疆域的扩大使原有的共和体制不再适应新的统治需要,

随着一系列社会关系的变化和内战的出现,在罗马形成了军事独裁统治。公元前27年,

屋大维建立了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

395年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标志西方

奴隶社会的崩溃,封建社会开始。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1453年,被奥斯曼土

耳其灭亡。

24

考点24:中古欧亚文明

一.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

公元646年,日本统治者仿照隋唐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1、领导者:孝德天皇、中大兄皇子等。

2、内容:政治上:废除世袭贵族制,建立中央集权。

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班田收授法);国家定期把

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租庸调制)。

3、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二.西欧城市的兴起。

1、兴起:10世纪开始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

2、表现:著名的城市有意大利的威尼斯、法国的马赛、英国的约克、德意志的汉

3、影响:法国一些城市的市民开展了与封建主的斗争,比较典型的如法国琅城起

义。

斗争的方式主要是赎买和武力。欧洲城市的兴起,催生了市民阶级,后发展为早期资产

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考点25: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一、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

意义。

1、阿拉伯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2、马可·波罗来华: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元朝时来到中国的上都,《马可·波

罗行纪》一书,后来在欧洲广为流传,激发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对后来新航

路的开辟起到刺激作用。

3、“阿拉伯数字”:①发明:印度人②传播:12世纪初,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4、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①交流了物产,传播了各地文化,促进经济文化发展;

②开阔了视眼,增加了了解,加深了彼此间的联系和友谊,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考点26:思想文化(删除了“科学技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产

生与传播。

1、佛教:①背景:前6世纪,古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为反对婆罗门教。②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后被称为释迦牟尼。③教义:众生平等、因果报应、忍耐服从等。

2、基督教:①背景:巴勒斯坦一代的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

②经典:《圣经》③教义: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3、伊斯兰教:①产生:7世纪,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目的是为统一阿

拉伯半岛。②世间只有唯一的真神“安拉。”

4、三大宗教创立后,都得到广泛的传播。也都被统治者所利用,它们宣传的教义的共

同点都是教人忍受苦难,放弃斗争。这有利于统治者维护其统治。

第五部分世界近代史

25

考点27: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一.《神曲》、达·芬奇、哥伦布的主要活动,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新航

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新增内容)

1、文艺复兴:14世纪前后兴起于意大利,15—16世纪扩展到欧洲所有国家。文

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性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2、《神曲》:意大利文艺复兴先驱但丁的长诗,但丁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

人,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神曲》抨击了封建教会,歌颂了追求自由的理性和求知的

精神.

3、达·芬奇:文艺复兴的“巨人”,意大利杰出的艺术大师和著名的科学家,其代表

作是《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4、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打破了中世纪以来的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对人

们思想的束缚,强调发挥人的作用。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思想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繁荣

和发展,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5、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哥伦布的主要活动:新航路的开辟从15世纪开始,持续了两百多年。1492年哥伦

布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巴哈马群岛等地。

作用:A、加强欧洲与世界的联系,世界连成一个整体;B、西欧国家开始殖民扩

张;C、商业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到大西洋沿岸,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D证明了地圆学说。

二.《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

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1、三大法案的基本内容

国家内容意义

《权利法案》

英国

1689

(记住五个不):不得停止法律执行、

不得征税、不得维持常备军;议员选

举不受干涉、议会活动不受干涉

标志君主立宪制的

确立

《独立宣言》

美国

1776

①天赋人权,人人生而自由平等;②

政府由人民授权;历数英王暴行③宣

告北美独立,建立美国。

宣告美国诞生,被

马克思称为“第一

个人权宣言

《人权宣言》

法国

1789

①人生而平等,自由、财产、安全和

反压迫是天赋人权②法律面前人人

平等③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旧制度的死亡证

书,新制度的出生

证”

2、历史影响

26

国家概况历史意义

英国资产

阶级革命

时间:1640-1688原因:封建专

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开始标志:1640年议会的召开

结束标志:1688光荣革命

①宣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②推动

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③是世界近

代史的开端

美国独立

战争

时间:1775-1783原因:英国

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

发展开始标志:1775年来克星

顿的枪声转折:萨拉托加大捷

结束标志:1783英承认美独立

①它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场

资产阶级革命。②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

治,实现了国家独立,建立起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

展;③对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

推动作用。

法国大革

时间:1789-1794原因:封建

等级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开始标志:巴黎人民攻占巴士

底狱结束标志:热月政变

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

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使民主共和思

想广为传播,震撼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秩

序,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华盛顿、拿破仑的主要历史贡献。

华盛顿:美国的开国元勋和伟大的政治家,他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开创

了民主政治的先河。①领导北美独立战争并取得胜利。②参与制定和发表了《独立宣言》

和《1787年宪法》。③1789当选为美国第一届总统。

拿破仑:著名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①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夺取政权,1804

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②颁布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对各资产阶级国

家的民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③他执政时的对外战争,打击了各国旧的封建统治,传播

了革命思想,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遭到抵抗,1815滑铁卢战败从此退出

政治舞台。

考点28:第一次工业革命:

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1、1769年,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以后,瓦特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

其他工业部门随后也广泛使用蒸汽动力。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彻底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

面貌,人类进入“蒸汽时代”。采用机器生产和以蒸汽为动力,还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

的革新,人类发明了火车和轮船。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意义。(新增内容,删除了:发明“旅行者”号机车

的基本史实,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从英国开始,开始标志是哈

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②特点:主要发生在英国,技术来源于一线工人的积累,主要在轻工业部门有突破。

③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工厂代替手工工场;社会

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

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27

考点29: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

1、原因: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建立种植园,需要大量劳动力,美洲印第安人遭到屠

杀和奴役,人数锐减,从非洲贩运黑人到美洲有利可图。

2、三角贸易简况:由葡萄牙殖民者开头,后来英国成为主要经营者,从15世纪开

始持续了四百多年。影响:三角贸易是欧洲殖民活动的典型表现,暴露了资本原始积累

的野蛮与残酷性,它使非洲深受其害,而给欧洲殖民国家带来了巨额财富,促进了这些

国家资资本主义的发展。

示意图:

3.从英国殖民者对印度疯狂掠夺,认识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

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①17世纪以后,英国走上殖民争夺的道路,相继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到18

世纪后半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在世界各大洲建立了殖民地,号

称“日不落帝国”。

②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1600年东印度公司,开始了以私营公司的名义掠夺印

度的殖民侵略活动。代表:克莱武。

③侵略印度的影响: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殖民者利

用掠夺的财富发展本国生产,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还使印度成为英国资本主义

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大大刺激的英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考点30、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一.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林肯的主要历史贡献。

背景: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方种植园经济两种制度水火不容,19世纪中期,

围绕着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双方矛盾无法调和。

1、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A、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内

战的导火线。1861年由南方挑起内战。B、1862年,林肯政府通过《宅地法》,并颁布了

《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扭转了战争的形势。C、1865年北方获胜。

2、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历史贡献: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做出了

重大贡献,为美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3、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性质: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

②黑人

欧洲

美洲非洲

③烟草

黄金

白银

①廉价工业

28

作用: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美国

以后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1、背景: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农奴暴动频繁。

2、时间及人物:1861年在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主导下进行。

3、内容:A解放农奴;B收取份地赎金

4、性质:沙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影响: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俄国走

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三.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

用。

1、背景:19世纪中期,日本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幕府的矛盾日益激化,日本

成为列强侵略的目标。以武士为首的倒幕派武装倒幕成功,为改革扫清了障碍。

2、内容:A、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废藩置县”;天皇拥有无限权力B、经济上:

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C、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常

备军(皇军)和警察制度;D、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上,提倡“文明开化”,实行义务教

育。

3、明治维新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意义:对内: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对外: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成为亚洲民族独立的国家。是日本历史的重大

转折点。但改革保留了很多封建残余,日本强大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考点31、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1、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作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2、《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

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为获得自

己的解放而斗争。

3、历史意义: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

期。

考点32、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列举电力广泛使用的史实,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由于发电机(德国人西门子)

和电动机(比利时人格拉姆)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应用日益广泛,人类历史进入了“电

气时代”。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德国和美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

2、在电器发明领域,美国科学家爱迪生最为著名。他一生共有2000多项发明,正

式注册的就有1300种之多,特别是他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为世界带来了光明。他

被誉为是“发明大王”。

29

二.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

影响。

1、1885年,近代德国最著名的工程师卡尔·本茨成功的设计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

使用汽油内燃机的汽车,被称为是“汽车之父”。

2、1903年,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成功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他们因此被

誉为“航空飞行器的先驱”。

3、汽车和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发明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加强了各地区之间

的交流往来,促进了交通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面貌。还推动

了钢铁和石油等新生行业的产生,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考点33、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及相关条约的主要史实。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三国同盟(德、意、奥匈帝国)和三国协约(法、俄、

英)。

2、形成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形成后果: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火

药桶。

二、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1、一战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3、导火线:1914年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遇刺(“萨拉热窝事件”)。

4、一战经过: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开始。1916年发生在法国境内的凡

尔登战役是一战时期最残酷,死亡人数最多的战役之一,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此

后,法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1918年11月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5、一战结果:①一战历时4年零3个月,最后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规模空前。

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有33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

争。②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参战各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

其中被战争、饥俄、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考点34、科学与思想文化

一.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人的主要成就。

二.伏尔泰等人的基本主张。

人物时间国籍成就评价

牛顿

17-18

世纪

英国

万有引力、系统总结运

动三大定律、微积分

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

一;“现代科学之父”

达尔文19世纪英国

代表作:《物种起源》

进化论的奠基者

否定神创论,为人类的起

源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20世纪

美籍

德国

创立相对论

动摇了统治物理学界200

多年的经典力学绝对权威

30

伏尔泰

17-18世

法国

《哲学通信》《哲学辞

典》《路易十四时代》

“启蒙泰斗”“思想之王”

孟德斯鸠18世纪法国

提出立法、行政、司法

三权分立思想

用以实现权利的制约和平

衡,具有重大进步意义

启蒙运动的作用:启蒙运动18世纪兴起于法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

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第六部分世界现代史

考点35: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作的探索。

1、目的: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利影响(直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根本)。

2、时间:1921年3月列宁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3、内容:A、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B、除重要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

中小企业可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C、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商品通过市场用

货币自由交换等。

4、影响: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历史的重大转折,调动了工农积极性,为苏俄人民指

明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严重弊端。

1、经济建设:1928-1937年,完成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由传统的农业

国变成工业国。与此同时,加快完成实现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2、政治建设:1936年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标志着苏联高度

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即“斯大林模式”。

3、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着许多弊端:农业和轻工

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损害了广大农业的生产积极性。经济发展

粗放,经济效益低下。

考点3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一.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删除了“了解”)

1、《凡尔赛和约》:1919年巴黎和会上签订。内容:①领土: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

洛林;萨尔煤矿交由法国开采15年,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

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以内德国不得设防。②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

由英、法、日等国瓜分。③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陆数不得超过10万。

④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和中国有关的是殖

民地问题)

31

2、《九国公约》: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

整。实际确立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其实质“又使中国

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新秩序。

3、以国家工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1、目的: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还引发了政治危机,为挽救经济危机,维护资本

主义的统治。

2、措施:核心措施是加强对工业的调整,颁布了《国家工业复兴法》;整顿银行,

恢复银行信用;压缩农业生产,由政府补贴;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等。

3、本质特点: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它没

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4、影响: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典范。

二.通过国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的法西斯暴行。

1、德国:1933年,希特勒上台,欧洲策源地形成。制造了“国会纵火案”,镇压

共产党和进步人士;加强思想控制,焚毁大量进步书籍;掀起迫害犹太人的狂潮,实施

种族灭绝政策,二战期间屠杀了600万犹太人。

2、日本:1936年广田内阁上台,亚洲策源地形成。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制

造了南京大屠杀等迫害中国人的事件。

考点37、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慕尼黑会议,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1、绥靖政策:A概念:牺牲他国,妥协退让B目的:避战自保,祸水东引

C实质:纵容侵略D顶峰:《慕尼黑协定》E影响:加速战争,英法自食恶果

2、慕尼黑会议①背景: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大肆扩军备战,吞并了奥地利,又

把侵略的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

②内容: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

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史称慕尼黑阴谋。

③影响: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绥靖政策的影响极其恶劣,它使法西斯

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加速二战的爆发,也极大的削弱了世界反法西斯力

量。

二.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

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1、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只得对德宣战,二战全面

爆发。1940年,德国先后占领了西欧、北欧许多国家。

2、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德

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

爆发,随后,美国、中国等二十多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3.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①建立联盟:1942年,中、美、英、苏等26国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

32

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这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

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二战的结束,并为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②雅尔塔会议:为了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解决战后的重大问题,1945

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雅尔塔举行会议。内容:分区

占领德国,彻底摧毁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欧洲战场结束的三

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4.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①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二战的转折点。

②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

战场,同苏联东西夹击德军,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③攻克柏林战役:1945年4月,苏军对柏林发动了总攻,希特勒自杀身亡。1945

年5月8日,德国投降。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

考点38: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一.战后美国经济的主要特征。(改动)

特征: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迎来“黄金时代”,西部和南部发展迅速。

原因有雄厚的财力,广阔的市场,众多高新技术和有效地财政政策。

2、70年代,出现负增长和“滞胀”现象,原因是中东产油国大幅提高石油价格,

引发了经济危机。

3、80年代,缓慢回升并逐渐好转。90年代,在信息化和全球化带动下,持续稳定

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二.欧洲联盟。

1、原因:发展经济(根本原因),维护安全,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西欧逐

步走向联合。

2、过程: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从经济联合入手,迈出

联合第一步。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后扩大为12国。1991年12国签订《马斯特

里赫特条约》。1993年,成立欧盟。1999年,欧元问世。2007年,成员国有27个。目

前,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3、趋势:欧洲正朝着多元一体目标迈进,成为世界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促使世

界局势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三.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

1、原因:外因: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美国扶持日本,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资,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内因:日本政府

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努力发展科技和教育,80年代后实行“科技立国”政策。

2、表现:20世纪7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随着经济的发

展,日本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加强,七八十年代以后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考点39、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一.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新增内容)

1、赫鲁晓夫改革:

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33

内容:经济上: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投资,开垦荒地,推广种

植玉米等,工业上,精简管理机构,扩大经济管理权和企业厂长的经营权。政治上:反

对个人崇拜,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平反冤假错案等。

评价:虽取得一些成绩,但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局限,只是小修小补。

2、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80年代,苏联因体制僵化陷入停滞状态。

内容:经济改革失败后,重点转向政治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

想,主张由“一党政治”向“多党政治”过度,导致思想界极端混乱,苏共的领导地位

和中央政府的控制力被削弱。

影响: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对峙局面结束。

3、苏联解体

原因: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错误改革,外部因

素是西方长期的“和平演变”战略。

过程:为阻止苏联解体,部分领导人于1991年8月19日发动了“八一九”事件,

之后国家大权转移到叶利钦及其支持者手中。12月,俄罗斯等加盟共和国签署了《阿

拉木图宣言》,正式成立独联体,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苏联解体。

用诗来概括苏联历史“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反法西斯建大功,一朝

解体两级终。”

二.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时间、人物:1956年,卡达尔。

措施:经济上,推动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上,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结果:使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

考点40、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一.印度独立的基本史实。

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根据蒙巴顿方案,把印度一分为二,分为印度

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尼赫鲁是印度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和拉丁美洲各国为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进

行的斗争。

1、非洲:1951年,利比亚宣布独立,成为战后非洲第一个取得独立的国家;1952

年以纳赛尔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武装,赢得埃及独立,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

河收归国有。1960年,被成为“非洲独立年”,有17个国家独立;1990年纳米比亚独

立,标志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2、拉丁美洲: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古巴独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1999年底,

巴拿马人民终于从美国收回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

考点41、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杜鲁门主义,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

胁。

1、冷战: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

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表现: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冷战开始。经济上:马歇尔计

划的实施。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的成立。

3、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

4、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二战后,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激烈斗

34

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和紧张。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和争夺霸权是对世界和平与各国

安全的严重威胁。

二.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世界经济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冷战结束后)

1、原因:①由于现代高新科技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化、知识化速度加快,

使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根本原因)。②市场经济席卷全球③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

2、具体表现:①国际经济组织相继建立,典型的有世界贸易组织(WTO)②国际贸易

大幅增长③国际巨额资本流动加速④跨国公司扮演着主角

3、影响①使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②对发展中国家既是

机遇又是挑战。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可从中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的经验,以提升本国经

济技术发展水平。也容易加剧不公平的国际竞争,扩大贫富差距。

三.“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新增内容,删除了“以科索沃战争

等历史事件为例,了解”)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形成“一超多强”

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考点42、科学技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为例,概述第三次

科技革命特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

1、标志: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突破。电

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

2、首先起源于美国,最后扩展至全世界。1945年,美国制成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进入网络时代。生物工程技术的核心是基因工程。

3、特点:①以群体形式出现,高技术群②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③发展速度极快,

知识老化加速。

4、影响:推动生产力的空前发展,揭开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帷幕。改变人们的生活、

学习、思维和交往方式,促进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01:57: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14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jenny shimizu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