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第三场辩论视频

更新时间:2022-11-23 21:03:11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23日发(作者:恋人未满歌词)

龙源期刊网

2012美国总统大选电视辩论中的非语言符

号传播

作者:刘秦

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02期

【摘要】围绕美国总统电视辩论的文本符号的研究很多,而对辩论中文本之外的“语言”—

—非语言符号的研究较少。本文以2012年三场美国总统电视辩论为例,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

分析了辩论中总统候选人的非语言符号及其呈现的辩论者形象。

【关键词】非语言符号形象呈现电视辩论

美国总统电视辩论的传统始于1960年民主党候选人肯尼迪和共和党候选人尼克松的选举

辩论,在当时共吸引了约6600万观众,占美国人口的36.8%。在电视和网络日渐普及的今

天,电视辩论的影响力超越美国本土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关注。对总统辩论中的“辩论文本”研究

已有很多,但是对非语言符号的关注较少,事实上,因为非语言符号的“不可抑制性”,它在传

递信息尤其是建构形象方面的作用甚至远大于语言符号,因而,研究总统电视辩论中非语言符

号有助于得到对总统候选人个性品质的正确认知。

一、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的范围非常广,有研究者曾给它下过定义,“非语言传播包括了传播情境中除

却言语刺激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具

有潜在的信息价值”,语言符号之外的符号信息都可以被称作非语言符号,例如表情、目光、

手势、姿势、身体接触、沉默、服饰等。

语言学家戴维·阿伯克龙比说:“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流”,专门研究

非语言符号的艾伯特提出了一个关于符号传递信息的公式:沟通双方相互理解=语调(38%)+

表情(55%)+语言(7%),表明了非语言符号在传达信息方面的作用。

借助于大众传媒呈现的辩论已经超越了语言、逻辑、观点等中心性的内容,它集合了人际

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情境,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直观性的非语言信息,这些直观的信息对观众形成

对辩论者的印象极为重要。赢得首次电视辩论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就被认为因为电视的帮助“扭

转了势头”,因为肯尼迪在电视中的形象“口才极好”、“充满活力”。辩论中由非语言符号呈现

的形象不遗余力地展示了总统候选人的个性特点,而这些因素将可能影响到选民的选择。

二、2012美国总统电视辩论中的非语言符号呈现

龙源期刊网

2012美国总统大选的两位候选人分别是民主党的奥巴马和共和党的罗姆尼,在三场电视

辩论中,第一场和第三场辩论呈现的是两人分别站立和坐着的上半身形象,第二场辩论双方要

自由走动回答观众提问,呈现的是全身的形象。

1、目光朝向

目光的接触、交流是信息得以传递的重要方式,而目光的朝向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交流双

方的状态和气势。美国总统电视辩论中的目光有四种朝向,朝向主持人、对手、观众(第二

场)和镜头。

在第一场就国内议题的辩论中,奥巴马在陈述时更多地面向主持人,在罗姆尼陈述或面向

自己进行反驳时,也更多地看向讲台,很少用眼光做出回应;在第二场回答现场观众提问中,

奥巴马更多地面向观众或主持人回答问题,很少直视对手辩论;第三场辩论,奥巴马一改前两

场的状态,从一开始无论在自己陈述时还是对方陈述时紧盯对方。

罗姆尼在前两场辩论中,在自己陈述和回答观众问题时除朝向主持人和观众外,经常在对

奥巴马进行批评时将目光对准奥巴马,频率和时间远远高过对手,在奥巴马辩驳时更是紧盯

着。最后一场辩论,罗姆尼较前两场有所不同,多数时间朝向主持人,只在最后阶段对奥巴马

进行质疑时,正面朝向奥巴马。

2、表情、情绪

表情是人类交流中最重要的非语言符号之一,通过表情人类显示各种情感和情绪,帮助阐

述话语,是一种“最具体、最确切的非语言符号”。

奥巴马在三场辩论中的表情和情绪的变化波动较少,笑得很少,唯一的一次明显的情绪波

动是在第二场辩论中,在利比亚大使遇袭事件上(罗姆尼坚持称奥巴马在大使遇袭后的两周之

后才宣布是恐怖袭击,奥巴马和主持人则坚持宣布是在事件的第二天),因为感受到罗姆尼的

污蔑时表现出的愤怒:皱眉、音量提高、紧盯对手、语气强硬。

罗姆尼的表情相对较多,挑眉、皱眉、睁大眼睛、眨眼、抿嘴的动作较多,笑容较多,情

绪波动也较多,激动的时候会提高音量、表情增多。罗姆尼有时在自己的发言之后,会抿嘴皱

眉盯视奥巴马,表现出质疑和反对,表情像是在说:看看我的计划,再看看你都做了什么。

3、手势、姿势

辩论中,辩论者常常借助很多的手部动作去帮助自己理清思路、表达思想,而且这样一种

手势语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观众更容易地去理解辩论者的意思,肢体语言顾问雅尼娜·德赖

弗认为,“用手势配合语言让人印象更深。”

龙源期刊网

三场辩论中,奥巴马的手部动作更多控制在胸部以下,身体宽度以内,三场之间手势运用

的频率和幅度没有明显的变化。后两场辩论中,奥巴马在罗姆尼陈述时,坐着的身体会稍向前

倾,表现出仔细聆听的状态。

罗姆尼在前两场辩论中的手部动作运用较多,且幅度较大,很多手部动作高于胸前并超过

身体的宽度,在情绪激动时会伴有身体的晃动,在第三场辩论中手势较前两场减少,幅度也减

小。

此外,在辩论开始前和结束后,二人在台上握手和问候的方式也是不可忽视的身体语。

三、2012美国总统电视辩论中非语言符号形象呈现

根据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研究,符号分为能指和所指两个部分,即符号的形式和符号的意

义,前者指的是符号的物质形式,如文字、物品、动作等,后者指的是这些物质要素指向的意

义和思想等,也就是说,符号具有指代的功能。通过总统电视辩论中呈现的非语言符号,我们

可以进一步探索它所指代的意义。

1、握手和拥抱的“微妙代码”

按照肢体语言学家的观点,握手时放在上面的手(朝向人群、镜头的手)彰显了权力,是

强势的象征,按照镜头的取景,掌握权力的人一般会站在镜头的左边,在和别人握手并朝向镜

头时,自己的手会被更多地呈现,从而显现一种权力的对比。三场辩论中,奥巴马每次都是从

镜头的右侧上场,这使他与罗姆尼握手时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因而他使用了一个补救的动

作:在握手的一瞬间,用闲置的、朝向镜头的左手握住罗姆尼的右臂,并轻拍几下。这个动

作,扭转了奥巴马处于弱势的局面,转而以一种主人和前辈的姿态进行。类似的“微妙代码”在

国家领导人出席的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

在每次辩论结束之后,双方的亲友会上台表达支持,罗姆尼几乎会与自己所有的亲友拥

抱,这种拥抱并不是简单的示意式的,而是持续几秒钟,传递的信息并不积极,就好像罗姆尼

在辩论中精力消耗很大,现在亟需要得到众人扶持的拥抱。奥巴马只有夫人助阵,他们会主动

去和罗姆尼的亲友们打招呼,经常充满笑容,显得和辩论中一样精力充沛。

2、攻防拉锯战

奥巴马和罗姆尼在三场辩论中呈现的非语言符号表明他们的表现和气场分布并不一致,扮

演的角色也在变化。

在第一场辩论中,罗姆尼比奥巴马更多地紧盯对手,手部动作更多,幅度也更大,辩论至

激动处,会伴随音量的提高,呈现出一种充满激情和渴望交锋的状态。奥巴马与激烈的进攻相

反处于一种坚定而保守的辩护者的状态。肢体语言书籍作者伍德说,奥巴马在罗姆尼讲话时总

龙源期刊网

低着头,也许在作记录,但会让人觉得他“失败或不够强势”。在第一场辩论中,罗姆尼处于

“攻击”的一方,奥巴马则处于“防守”的一方。

第二场辩论,罗姆尼最初从目光、动作、音量等各个方面依旧呈现的是进攻者的激进角

色。奥巴马面对小广场似的辩论环境,较前一场音量提高,手势比第一场更多,不苟言笑但表

情坚定,因而呈现的形象比第一场更有力量。在后半段的利比亚大使遇袭的辩题上,奥巴马第

一次大幅提高音量,以愤怒的语气和表情直视罗姆尼,显示了自己强势和激进的一面。而罗姆

尼在被告知自己提供的事实的确有误后,像是受到冲击表现得慌张,说话结巴、眼神飘忽。因

为后半段的猛烈一击,奥巴马开始由“防守”的角色变为“反击”的角色。

在第三场辩论中,二人坐在圆桌前,距离更近。奥巴马一改前两场尽力回避对方的眼神的

状态,在辩论中紧紧盯着对方,坚定的表情和语气透着力量和气势,身体前倾,表现出一种仔

细聆听并准备随时反击的警觉状态。罗姆尼较前两场的强势状态明显不足,直面奥巴马的正面

进攻已不常有,手势数量和幅度比奥巴马的要小,看向奥巴马的表情也由前两场的抿嘴变得有

些苦涩:皱眉、嘴巴紧闭,笑容很少。奥巴马成为“进攻”一方,罗姆尼成为“防守”一方。

3、形象呈现

根据三场辩论中的非语言符号的综合分析,可以大致描绘出辩论双方的形象。

辩论中的奥巴马眼神坚定,语气平稳、充满力量,表明他的自信;辩论中的唯一一次愤

怒,充满威力和分量,表明坚定和严肃的外表下反击和爆发的一面;辩论开始前和结束后的笑

容满面,显示他平日里的亲切、和蔼、精力充沛;三场辩论中肢体语言较少的波动,表明他的

诚实和稳定;辩论中表情严肃,很少笑容,显得他有些难以接近;前两场的眼神回避,可以看

出他有些保守。

辩论中的罗姆尼较多配合使用手势、动作、语调和表情攻击对手,表明他充满激情;与观

众笑着互动显示出他的亲切、随和;表达流畅、配合表情和手势表明他思路清晰并容易接近;

用提高音量和不停顿的方式多次生硬抢话的行为表明他有些固执和粗鲁;辩论结束后的拥抱,

显得他有些精力不足;三场辩论中的非语言符号呈现的明显变化,表明他似乎不是个太坚定的

人。

结语

选民最终的选择可能与两党派的政策有直接关联,但电视辩论中的候选人的形象是否值得

信赖也注定是选民需要考虑的因素,由于非语言符号不可抑制的特点,使得它散发出的信息往

往更真实、更具说服力,因而研究政治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可能会帮助观众形成对候选人更准

确的印象。现在的政治家们已经逐渐意识到这一点,并努力地接受这方面的培训,让自己在民

众面前树立更好的、更值得信赖的形象,所以政治传播中的很多场景是真实的较量还是在民众

龙源期刊网

面前一场秀,一场表演,就需要观众擦亮眼睛或者更多的肢体语言方面的专家对非语言符号的

解读。

参考文献

①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②董世荣,《论总统辩论中介入资源的人际意义——以美国总统竞选为例》[J].《漳州师范

学院学报》,2011(3)

③BenoitWL,-atesinconflict:Persuasiveattackanddefeninthe1992

presidenti-aldebates[M].Tuscaloosa:UniversityofAlabamaPress,1996

④BenoitWL,Acclaiming,attacking,anddefendinginnominatingacceptance

address[J].QuarterlyJo-urnalofSpeech,1999,85:247-267

⑤隋岩,《新闻发言人应善于发挥人际传播优势》[J].《新闻记者》,2012(4)

⑥唐建军,《非语言符号与电视传播》[J].《新闻爱好者》,2004(6)

⑦熊萍,《论电视新闻“非语言符号”的传播功能》[J].《长江学术》,2010(1)

⑧于志森,《美国总统竞选中的辩论文化》[N].《解放日报》,2008-3-4

⑨彭伟步,《美国总统选举与电视辩论》[J].《国际新闻界》,2010(4)

⑩蔡骐、常燕荣,《政治传播与修辞说服——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剖析》[J].《湖南师范

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3)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2012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本文发布于:2022-11-23 21:03: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1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英语教师
下一篇:cultureshock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