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性同体角度分析诗歌《忽必烈汗》
摘要:《忽必烈汗》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湖畔派诗人柯
勒律治的代表作之一。全诗虽为只有五十四行的“片段”
(“fragment”),却包孕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学者们曾从美学、后
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解读。本文选择从女性主
义理论的一个分支——双性同体理论出发,探讨双性同体思想在诗
中的运用,分析双性同体形象创作的原因,并阐释该形象的运用所
获得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双性同体两性气质全面人格艺术效果
诗歌《忽必烈汗》描绘了一幅十三世纪中国的神秘图景,其浓
郁的异域风情对当时的欧洲读者有很强的吸引力,而其玄妙的主题
也颇得评论家们的青睐。在诗的结尾处,诗人柯勒律治刻画了一个
蒙灵感而作诗的诗人形象,本文将其定义为一个双性同体者。文中
将重点介绍双性同体思想在诗中的运用,进一步从消除性别矛盾、
全面表达感情、体现极端自恋情绪等角度分析双性同体形象刻画的
原因,并从想象力、情色意味和艺术境界等三个方面阐释双性同体
形象的出现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1.双性同体思想
双性同体又称雌雄同体,在生物学上指一个生命体内同时存在
雄性特征和雌性特征;在心理学上指同一个体兼具男性气质和女性
气质。
关于双性同体的描写最早出现在古代神话和宗教故事中,它历
来受到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的偏爱。而诗人柯勒律治是将这个
概念引入文学创作领域的第一人。在小说《他|她自己的房间》中,
伍尔夫借用双性同体指代一种理想的两性关系,双性同体思想由此
开始得到更多关注。
双性同体思想是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思想。它提供了
一种能够冲破男权主义障碍而不致走向极端的方法。双性同体思想
将两性置于一个平等的对话中,为女性主义者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
广阔视角。
在《忽必烈汗》中,柯勒律治为读者描画了一个双性同体的诗
人形象。他有着“飘动的头发”和“闪光的眼睛”;他“吃着蜜样
的甘露”、“饮着天堂的琼浆仙乳”。双性同体思想在该诗中的运用
帮助诗人打破性别桎梏,全面表达感情,是全诗的一大亮点,也使
该诗达到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效果。
2.描写双性同体形象的原因分析
柯勒律治创作这样一个双性同体者的形象绝非偶然,亦非他自
称的“梦中幻像”而已。事实上,柯勒律治的创作意图源于他的诗
歌理念。值得注意的是,柯勒律治的同时代代表作家华兹华斯坚持
将自然、他者、女性置于意识、自我和男性之下。与华兹华斯不同,
柯勒律治在他的《席间漫谈》中提出:伟大的思想应该是双性同体
的。柯勒律治对双性同体思想的提倡和偏爱在他的话语间表露无
遗。诗人借助双性同体思想消除性别冲突,全面表达感情,同时体
现了极端自恋情节。
2.1消除性别冲突
女性主义认为,区分男性女性的概念是对父权思想的延续。通
过《忽必烈汗》的创作实践,柯勒律治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这一观
点。诗中对诗人形象的刻画反映了柯勒律治努力达成两性平衡的意
图。
在柯勒律治看来,人类意识的创造涵盖了许多相对元素的共存
体,其中就包括男性女性气质的共存。双性同体思想将两性放置在
一个平等的对话关系中。因此,双性同体思想在诗中的运用帮助淡
化两性差异,从而实现相对的和谐状态。在这一状态下,尖锐的冲
突被和平的共存所取代。
柯勒律治运用双性同体思想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两性共生的空
间。从这个意义上讲,双性同体者形象的出现是一个里程碑,标志
着为弥合性别差异鸿沟所作出的尝试和探索。
2.2全面表达感情
男性和女性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男性相对坚强,理性,果断;
女性相对温柔,感性,细腻。心理分析学家荣格曾强调,只有当一
个人的意识和行为是由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结合而成时,他|她的
个性平衡与和谐发展才可以实现。也就是说,男性和女性气质互为
补足,共同构成平衡和谐的个性。双性同体就是以这种最优人格模
式为目标。双性同体者具备两性特点,因而有潜力形成综合全面的
人格。
在这一点上,女性主义者认为,双性同体者应该更多地吸收女
性气质。她们解释说,女性有创作生命的能力,这与自然相似。女
性在精神层面上来讲比男性更贴近自然,更适宜思考人与自然之间
的关系。
在《忽必烈汗》中,诗人是吸收了女性特征而蜕变成为双性同
体者。双性同体的诗人开始拥有全面的人格,这隐含在诗文的表述
中。他亲近自然,从而也能更好地理解自然。这一点与道家阴阳调
和的理念不谋而合。双性同体者拥有完美的气质和全面的视角。柯
勒律治正是将这样一个双性同体的形象带入诗中,从而为他全面表
达感情提供了可能。
2.3体现极端自恋情结
在《忽必烈汗》中,蒙灵感而作诗的诗人形象是柯勒律治极端
自恋情节的集中体现。在诗文的最后五行里,诗人被某种神圣的力
量刺激而获得灵感。他自比伟大的游吟诗人荷马,“一直吃着蜜样
甘露”,“一直饮着天堂的琼浆仙乳”。柯勒律治应该很满意自己创
作的这首诗歌,因为他的喜悦和自我欣赏已经跃然纸上。
在对双性同体者的描写里有这样一句警告——“闭下你两眼,
带着神圣的恐惧”。这有两种解释。一是诗人表现得恍若天神,对
观者有极大的震慑,因而观者被“神圣的恐惧”笼罩着。二是诗人
已经接近疯狂的状态。事实上,如果关于自恋情节的假设成立,这
种向诗人袭来的疯狂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疯狂。因为根据弗洛伊德
的解释,强烈的自恋是抵制疯狂的防线。由此可见,诗人的自恋非
但不是缺点,反而变成了优势。
3.双性同体思想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3.1神秘的想象力
据称,《忽必烈汗》是柯勒律治在鸦片的作用下睡着梦中所见的
记录。药性迷惑着诗人进入这样一个梦境,在那里他看到了许多奇
异的景象。这一经历解释了柯勒律治神秘奇幻的想象力,或者可以
说,这一经历激活和发展了他的想象力。有学者称,诗中的“阳光
灿烂的安乐宫”(“asunnypleasure-dome”)是男性的象征;
而“雪窟冰窖”(“cavesofice”)则是女性的象征。这里两个
意向的合体(“with”)可以理解为双性同体的一个生动图景。由
此,柯勒律治惊人的想象力可见一斑。
更为出色的想象力体现在对年轻诗人的形象描写。在这几句描
写里,女性气质的添加使该形象乃至全诗充盈着一抹神秘的色彩。
“他飘动的头发,他闪光的眼睛!织一个圆圈,把他三道围住,闭
下你两眼,带着神圣的恐惧,因为他一直吃着蜜样甘露,一直饮着
天堂的琼浆仙乳。”几行诗对诗人的形象的刻画如神来之笔,充满
了想象的力量。而神秘想象力在诗中的展现,追根溯源,得益于双
性同体思想的运用。
双性同体的独特艺术贡献表现为一种疯癫状态,一种非理性的、
永不枯竭的想象力。这种疯癫根植于狄奥尼索斯的品酒仪式这一古
老神话。这种神秘的想象力不只作用于诗人柯勒律治,还作用于该
诗的读者。包孕两性特点的人物性格为读者展开想象提供了广阔的
空间。只有当读者进入柯勒律治的想象世界,才能够品味到该诗美
的精华。
3.2情色意味
浪漫主义诗人习惯于压抑他们作品中的女性气质,然而这种压
制却以多种其他的形式回转来。就柯勒律治的这首诗而言,女性主
义回转的形式里渗透着某种情色意味。
弗洛伊德曾在他的书《天才作家与白日梦》中提出“压抑理论”,
认为作家在梦中所见所闻乃是平日里压抑的结果,而文学创作是释
放作家性压抑的途径。在《忽必烈汗》中,一位弹竖琴的埃塞俄比
亚姑娘出现在诗人面前。此处可以将她理解成柯勒律治的缪斯,她
帮助激发诗人的灵感,以完成诗歌的创作。姑娘和诗人之间有一种
情色的吸引。另一方面,双性同体者自身(由于同时具备两性的性
器官)也体现了独特的情色意味。
布鲁姆对该柯勒律治的评价也涉及到对情色的概念:“柯勒律治
蒙灵感而成为一位神一样的人物,一个闪烁着超自然性别光芒的男
子。”诗中描写的诗人正是闪烁着这样一种光芒。
双性同体思想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为具有男女两种性别特点的
双性同体者的潜质。双性同体者以其超自然的性别力量,传达着性
意义上的隐喻。性意义使双性同体者的形象更立体、更真实可信,
从而丰富了诗的主题。情色意味在诗中的艺术价值由此而来。
3.3最高艺术境界
许多学者认为,运用双性同体是达到文学最佳境界的途径。在
双性同体思想的指导下,一种理想的文学模式出现了,那就是两性
和谐的模式。双性同体者兼具双性气质,是两性和谐的象征。
在《忽必烈汗》的结尾处,这样一个双性同体者出现了。由此,
诗人冲破了理性的桎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在那里,他得以实现
思想解放,从而获得终极自由。他的思维渐进到一种混乱的状态。
一方面,这种状态接近诗歌的本质。正如弗洛伊德所言,“诗的本
质在于无意识”。诗歌理论的要素包涵了这样一个概念,那就是诗
人要蒙灵感而创作。天才诗人经常提倡无意识性,自发性或浑然天
成的天分。于是“天才等同于疯子”成为了现代的流行格言。当诗
人在无意识状态下时,他可以将天分运用到最大化,从而达到最高
的创作水平。另一方面,这种“混乱”状态最适合达到文学最高境
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文学创作是一种精神活动。它能
超乎形式和结构,跨越时间和空间。当创作主体进行创作时,他|
她从现实世界进入到虚幻的国度。
在诗的最后几行中,年轻的诗人以先知的姿态出现。他仿似被
赋予了神明的启示。正如柏拉图在《伊安篇》中提到的,“游吟诗
人不被艺术条款束缚,而是受一种神秘力量赐予的灵感的引导。诗
人受神的启发创作诗歌。”柏拉图关于诗人的解释展示了文学的最
佳状态,甚至是艺术的最高形式。然而这一观点也有不足之处,那
就是将诗歌的魅力归功于超自然的力量而忽略了诗人自身的经验
和努力。更理想的解读方式就是将上述二者结合起来。
《忽必烈汗》是否达到了最高的艺术形式还有待商榷,然后有
一点是肯定的,即双性同体者形象的创作帮助该诗提到了一个更高
的艺术层次。
结论:
柯勒律治将双性同体思想引入诗歌《忽必烈汗》的创作中,成
功刻画了一个双性同体者的形象。双性同体思想表达了塑造全面人
格的美好理想,有助于构建两性和谐的文学模式。该思想在诗中的
运用帮助诗人打破了性别桎梏,实现了情感的全面表达,从而引领
该诗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艺术层次。
本文发布于:2022-11-23 20:58: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0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