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联合延续护理对光子治疗黄褐斑效果的影响分析
辛欣;杨安萍
【摘要】目的:探究穴位按摩联合延续护理对光子治疗黄褐斑的效果影响.方法:收
集笔者科室接受光子-M22治疗的106例黄褐斑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随机分为
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的皮损情况,并对治
疗不同阶段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皮损评分
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疗
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9个月和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疗效无显著性
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选择穴位
按摩联合延续护理的方式对能够显著改善黄褐斑光子治疗的近期疗效,可临床推广
应用.%ObjectiveTheaimofthisstudywastoexploretheeffectof
acupressurecombinedcontinued-nursingonthecuringofchloasmaby
sAtotalof106patientswhosufferedwith
chloasmaandreceivedphotontherapywereenrolledas
tsweredividedintotheobjectiveandcontrolgroups
accordingtowhethertheyreceivedacupressurecombinedcontinued-
atmenteffectofthetwogroupswas
ile,theclinical
effectandadverreactionofthetwogroupwereassdandcompared
sNosignificantdifferencewas
identifiedinskindamagebetweenthetwogroupsbeforetreatment,but
theskindamagewassignificantlydecreadaftertreatmentinboththe
groups,andthereductionintheobjectivegroupwashigherthaninthe
controlgroup(P<0.05).Asignificanttreatmentefficacywasdetected
betweentwogroups6monthsaftertreatment(P<0.05),butthisdifference
wasdiminished9and12monthsaftertherapy(P>0.05).Noobvious
differencewasrevealedintheadverreactionbetweenthetwo
groups(P>0.05).ConclusionAcupressurecombinedcontinued-nursingcan
significantimprovethetherapeuticeffectofphotontreatmentincuring
chloasmaandpromotingtherecoveryofskin.
【期刊名称】《中国美容医学》
【年(卷),期】2017(026)012
【总页数】3页(P113-115)
【关键词】穴位按摩;延续护理;黄褐斑;光子治疗
【作者】辛欣;杨安萍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
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8.4+2
黄褐斑是一种获得性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大多累积面部及颈部等曝光位置[1],
主要表现为面部两侧形成对称的棕褐色色素沉积,俗称“蝴蝶斑”[2]。黄褐斑的
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女性内分泌失调、精神压力大、糖尿病、妇科疾病等[3],常
表现出季节性变化[4]。由于黄褐斑发病部位显著,严重影响美观,患者求治心切
[5]。光子治疗是目前较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6],本研究采用穴位按摩联合延续护
理对光子治疗黄褐斑患者进行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笔者科室收治的106例接受光子-M22治疗的黄褐斑患者为研
究对象,采取随机化分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3例,年龄
29~45岁,平均为(37.54±10.48)岁。病程2~12年,平均(7.82±3.21)年。
临床分型:蝴蝶型20例,面上型15例,面下型12例,泛发型6例;对照组:
53例,年龄27~48岁,平均为(36.45±11.75)岁。病程2~13年,平均
(7.99±3.62)年。临床分型:蝴蝶型23例,面上型15例,面下型10例,泛发
型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诊断标准;②大于
18周岁的女性;③非瘢痕体质;④认知和沟通能力正常;⑤同意参与该研究内容。
排除标准: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血液系统疾病者;③传染性疾病者;④免疫缺
陷者;⑤有严重的面部过敏或炎症患者;⑥精神障碍患者;⑦未完成1个治疗周
期者。
1.3治疗方法:两组黄褐斑患者均采用光子M-22(王者之心-M22,美国科医人
公司)治疗。治疗前,清洁面部皮肤、拍照,患者取仰卧位,佩戴专用的防护罩,
治疗部位涂抹激光冷凝胶。然后,根据患者自身肤色及病发程度选择合适的参数治
疗。对能量照射色斑区域,具体参数设置范围为:波长为560~590nm,能量为
10~16J/cm2,脉宽3.0~5.0ms。治疗时以黄褐斑部位有轻微的灼热发红为照射
标准,治疗后用冰袋冷敷面部30min。每30d照射1次,连续治疗6个月为1个
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治疗期间同时口服氨甲环酸片250mg/次,2次/d,
共服用1~2个疗程。
1.4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包括门诊护理,嘱患者按时复诊治
疗,为患者讲解治疗期间的禁忌事项并发放相关的注意事项手册,必要时进行适当
的心理疏导。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每次治疗前对患者面部进行穴位按摩,
治疗后采用延续护理。
1.4.1穴位按摩:光子治疗前,清洁面部皮肤,护理人员蘸取少量的甘油或按摩油
予患者头部的百会、太阳、晴明、四神聪、攒竹、瞳子髎、鱼腰、承泣、迎香等穴
位,采用泻法(力度偏大、逆时针方向),以点、按、揉等手法为主进行按摩。每
次按摩30min,做到患者面部泛红、发热为止。
1.4.2延续护理:科室组成皮肤病延续性护理小组,由护理经验5年以上的护师3
人,主管护士1人组成。小组成员帮助患者建立健康档案,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
包括性别、姓名、年龄、临床分型、每次的治疗效果、治疗医师、复诊日期等,统
计患者的联系方式,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患者出院后如有疑问时可拨打咨询电话。
患者出院后由护理小组采用电话、微信、入户随访的方式实施延续性护理。于复诊
前1d通知患者复诊时间,嘱患者复诊。每月进行2次随访干预。护理内容包括:
①相关知识介绍:讲解黄褐斑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临床表现、光子治疗期间的
自我护理方法、治疗的重要性、长期性以及定期复诊的重要性,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遵循良好的生活方式;②饮食护理: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忌刺激性、辛辣、生硬
食物,避免进食B族维生素、含铜及光敏性食物;③情志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
疏导,鼓励患者多亲近大自然,参与体育锻炼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④面部护
理:告知患者在治疗期间注意皮肤晒伤等,做好防晒工作,平时用温水洁面,洁面
后慎用化妆品,以免加重皮肤损伤;⑤其他护理:治疗期间患者若有特殊情况或任
何疑问可通过咨询电话联系相关医护人员进行指导处理。
1.5观察指标:分别统计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皮损积分及两组患者治疗后
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的疗效。同时,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
况进行统计比较。
皮损评估[7]:①皮损按照面积分为四级,计分范围为0~3分。0分:皮肤无皮损;
1分:皮损面积低于2cm2;2分:皮损面积2~4cm2;3分:皮损面积在4cm2
以上。②皮损按照颜色分为四级,计分范围为0~3分。0分:正常肤色:1分:
淡褐色;2分:褐色;3分:深褐色。总分=皮损面积评分+皮损颜色评分。
疗效判定标准[4]:基本治愈:面部色斑面积消退在90%以上或基本消失;明显消
退:肉眼观察色斑颜色明显变浅,面积消退在60%以上;好转:肉眼观察色斑颜
色变淡,且面积消退在30%以上;无效:肉眼观察色斑颜色基本无变化且色斑消
退面积在30%以下。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明显消退+好转)例数/总例数
×100%。
1.6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值±
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
方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皮损评分: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皮损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皮损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皮损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评分比较组别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观察组
3.92±1.151.52±0.827.02<0.01对照组3.96±1.382.78±0.762.86<0.05t
值0.085.52P值>0.05<0.01
2.2治疗效果: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有效率84.9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69.81%(P<0.01)。治疗9个月后,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效率比较无
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疗效进一步提高,有效率
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2.3不良反应:治疗期间,对患者定期进行门诊复查,观察组2例出现轻度的胃肠
道反应,5例出现月经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21%;对照组1例出现轻度
的胃肠道反应,5例月经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32%,两组比较无显著性
差异(P>0.05)。
表2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9个月、12个月后疗效比较[例(%)]治疗时间组
别基本治愈明显消退好转无效有效率(%)χ值P值2
3讨论
目前,对于黄褐斑发病的机制仍不明确,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太理想且不良反应较
大[8-9]。近年来常用光子治疗黄褐斑[10],其主要原理是通过特定强脉冲光能量
贯穿于皮肤后对皮肤组织造成刺激,在不破坏正常组织的前提下,刺激皮肤真皮层
的弹力纤维、使胶原纤维层的分子重新排列,最终达到修复皮肤缺陷的目的[11]。
本研究中,笔者通过对光子治疗黄褐斑患者进行穴位按摩联合延续护理,探索这种
新的护理方式对患者光子治疗效果的影响。对治疗1个疗程后的患者临床疗效进
行评估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皮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穴位按摩联合延续护理
能够显著提高光子治疗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皮肤的恢复。中医理论认为,黄褐斑
的发病是机体阴阳不调、气滞血瘀、经脉不畅所致[12]。光子治疗前对患者进行面
部穴位按摩,不仅能够有效促进患者面部血液流畅,还能促使患者放松精神,改善
光子治疗前患者的皮肤状态[13-14],从而进一步发挥光子治疗的效果。此外,延
续护理能够在光子治疗后积极应对患者治疗过程中遇到的疾病问题和心理变化,缓
解患者的紧张心绪,进而影响患者的内分泌系统,促进患者皮肤的恢复。同时,对
不同阶段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后发现,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显
著高于对照组,治疗9个月后尽管两组患者间的差异消失,但观察组患者基本痊
愈及明显消退的比例仍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穴位按摩联合延续护理能够显著提高
黄褐斑患者光子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皮肤功能的恢复。同时,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
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发现,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程度均较小,部分患者由
于服用氨甲环酸出现月经量减少,在停止服用后症状逐步缓解,与其他研究中氨甲
环酸的服用结论相似[15-16],表明该治疗手段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综上所述,穴位按摩能够显著改善黄褐斑患者治疗前的皮肤状态,提高光子治疗的
效果,延续护理能够有效引导和帮助患者保持已有的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心情,促
进皮肤的康复。穴位按摩联合延续护理有助于提高黄褐斑患者光子治疗的近期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燕红.岭南中医治疗黄褐斑经验研究与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6,25(8):90-
92.
[2]时悦,谭城.黄褐斑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
15(1):55-58.
[3]张丽超,周炳荣,骆丹.黄褐斑的治疗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5,14(3):201-204.
[4]夏琼平,黄绮梨,王婷婷,等.中西医结合配合光子照射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J].中
国美容医学,2013,22(6):679-682.
[5]邓永辉,苑凯华,李勤,等.光子嫩肤技术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激光医学
杂志,2010,19(6):310-313.
[6]颜敏.光子嫩肤术联合谷胱甘肽治疗黄褐斑32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1,
51(31):102-103.
[7]陈陆泉,曲剑华,朱慧婷.雷火灸和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效果[J].中华医学美
学美容杂志,2016,22(1):42-44.
[8]朱丽萍,刘海洋,庞勤,等.联合治疗黄褐斑的研究进展[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6,
49(2):147-150.
[9]林茂,魏振东,涂彩霞.黄褐斑的西医治疗[J].中国美容医学,2014,23(11):937-941.
[10]黄耀庭,李进芹,李莎,等.光子嫩肤在皮肤美容应用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科
学,2013,3(6):205-206.
[11]华敏.皮肤美容中光子嫩肤的临床使用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5):464-
465.
[12]赵晓川,韩玉珍.中医穴位治疗黄褐斑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1,8(18):
372-373.
[13]王光安,董升.穴位埋线配合推拿治疗黄褐斑10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12,
39(1):145-146.
[14]方晓丽,许雨均,马少芳.针刺配合中药面部穴位按摩治疗黄褐斑58例[J].甘肃中
医学院学报,1998,14(4):41-43.
[15]陈晓莉,蒋艳,皮超,等.Q开关激光辅助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J].中国美
容医学,2015,24(5):57-59.
[16]吴志波,芦桂青,孙慧,等.优化脉冲技术联合皮内注射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临床观
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6,25(8):53-55.
本文发布于:2023-01-02 23:08: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05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