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的来历

更新时间:2023-01-02 22:38:41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2日发(作者:doggy bag)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称祭⽉节、⽉光诞、⽉⼣、秋节、仲秋节、拜⽉节、⽉娘节、⽉亮节、团圆节等,是中

国民间的传统节⽇。中秋节源⾃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祭⽉演变⽽来。最初“祭⽉节”的节期是在⼲

⽀历⼆⼗四节⽓“秋分”这天,后来才调⾄夏历(农历)⼋⽉⼗五,也有些地⽅将中秋节定在夏历⼋⽉⼗

六。中秋节⾃古便有祭⽉、赏⽉、吃⽉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

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都有古⽼的渊源。中秋节以⽉之圆兆⼈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

念亲⼈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珍贵的⽂化遗产。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传统节⽇。受中华⽂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

东南亚⼀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华侨的传统节⽇。2006年5⽉20⽇,国务院将其列⼊⾸批国家级⾮物

质⽂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秋天祭⽉的礼制,早在《周礼》⼀书中,已有“中

秋”⼀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学⼠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个

传统的活动。到了唐代,这种祭⽉风俗更为⼈们重视,《唐书·太宗记》记载有“⼋⽉⼗五中秋节”,这个

节⽇盛⾏于宋朝,⾄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之⼀。

中秋节的来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淆,中秋⼣与

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唐书·太宗记》记载有“⼋⽉⼗五中

秋节”。中秋节的盛⾏始于宋朝,⾄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之⼀。这也是我国仅

次于春节的第⼆⼤传统节⽇。

中秋节的来历(三)

在中国的农历⾥,⼀年分为四季,每季⼜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中秋也称仲秋。⼋⽉⼗五

的⽉亮⽐其它⼏个⽉的满⽉更圆,更明亮,所以⼜叫做⽉⼣、秋节、仲秋节、⼋⽉节、追⽉节、玩⽉

节、拜⽉节、⼥⼉节或团圆节,是流⾏于众多民族中的传统⽂化节⽇。此夜,⼈们仰望天空如⽟如盘的

朗朗明⽉,⾃然会期盼家⼈团聚。远在他乡的游⼦,也借此寄托⾃⼰对故乡和亲⼈的思念之情。所以,

中秋⼜称“团圆节”。

中秋节的来历(四)

农历⼋⽉⼗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

处在秋季中间的⼋⽉,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叫“仲秋节”。

古⼈把圆⽉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称⼋⽉⼗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们常⽤“⽉圆”、“⽉

缺”来形容“悲欢离合”。诗⼈李⽩的“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是故乡明”等诗

中秋节的来历

句,都是千古绝唱。

三、中秋节寓意什么

(⼀)团圆

中秋之夜,⽉⾊皎洁,古⼈把圆⽉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称⼋⽉⼗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

⼈们常⽤“⽉圆”、“⽉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更是以⽉来寄托深情。唐代诗⼈李⽩

的“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的“春风⼜绿江南岸,明

⽉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吃⽉饼是节⽇的另⼀习俗,⽉饼象征着团圆。

(⼆)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和”是我国传统⽂化的核⼼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

团圆、邻⾥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同,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

的“但愿⼈长久,千⾥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明⽉,天涯共此时。”

(三)感恩

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套礼仪,它体现了当时的⼈们对于⾃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层

次⽽⾔,它也表明了⼈们对于⼈与⼈之间关系的⼀种认识,体现了⼀种对于家庭的重视。

四、中秋节的发展

中秋节源⾃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祭⽉演变⽽来。祭⽉,历史久远,是古代我国⼀些地⽅古⼈

对“⽉神”的⼀种崇拜活动,⼆⼗四节⽓的“秋分”,是古⽼的“祭⽉节”。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

北各地的经济⽂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中秋”⼀词现存⽂字记载最早见

于汉代⽂献,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中说,先秦时

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拜⽉)”的活动。据记载,在汉代时,⼜在中秋或⽴秋

之⽇敬⽼、养⽼,赐以雄粗饼的活动。晋时亦有出现中秋赏⽉之举的`⽂字记载,不过不太普遍,晋时

期中秋节在我国北⽅地区还不很流⾏。

中秋节成为官⽅认定的全国性节⽇,⼤约是在唐代。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已流⾏。《唐书·

太宗记》记载有“⼋⽉⼗五中秋节”。中秋赏⽉风俗在唐代的长安⼀带极盛,许多诗⼈的名篇中都有咏⽉

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吴刚伐桂、⽟兔捣药、杨贵妃变⽉神、唐明皇游⽉宫等神话故事结合

起,使之充满浪漫⾊彩,玩⽉之风⽅才⼤兴。唐代是传统节⽇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

承⾄今。

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并正式定阴历⼋⽉⼗五为中秋节。⽂学作品中出现

了“⼩饼如嚼⽉,中有酥和饴”的节令⾷品。如孟元⽼《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

争占酒楼玩⽉”;⽽且“弦重⿍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童,连宵婚戏;

夜市骈阗,⾄于通晓”。

到了明清时,中秋已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之⼀。岁时节⽇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拜

祭、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明清两朝的赏⽉活动,“其祭果饼必

圆”,各家都要设“⽉光位”,在⽉出⽅向“向⽉供⽽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家各置⽉

宫符象,符上免如⼈⽴;陈⽠果于庭,饼⾯绘⽉宫蟾免;男⼥肃拜烧⾹,旦⽽焚之。”《帝京景物略》

中也说:“⼋⽉⼗五祭⽉,其饼必圆,分⽠必⽛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必返夫家,

⽈团圆节也。”

中秋节⾃古就有祭⽉、赏⽉、吃⽉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赏⽉、祭⽉、吃⽉饼祝福团圆等⼀系列活动,有

些地⽅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发展⾄今,吃⽉饼已经是我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除⽉

饼外,各种时令鲜果⼲果也是中秋夜的美⾷。

五、中秋节的传统活动

1、祭⽉(拜⽉)

祭⽉,在我国是⼀种⼗分古⽼的习俗,实际上是古⼈对“⽉神”的⼀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

⽉”的习俗。⼣⽉,即拜祭⽉神。⾃古以来,在⼴东部分地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神(拜⽉

娘、拜⽉光)的习俗。拜⽉,设⼤⾹案,摆上⽉饼、西⽠、苹果、红枣、李⼦、葡萄等祭品。在⽉下,

将“⽉神”牌位放在⽉亮的那个⽅向,红烛⾼燃,全家⼈依次拜祭⽉亮,祈求福佑。祭⽉赏⽉,托⽉追

思,表达了⼈们的美好祝愿。祭⽉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从古代延续⾄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

⽉、颂⽉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渴望团聚、寄托对⽣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

2、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的风俗。如今湖⼴⼀带仍有⽤⽡⽚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带则

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说:“⼴东张

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天,就⽤⽵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纸

绘各种颜⾊。中秋夜灯内燃烛⽤绳系于⽵竿上,⾼竖于⽡檐或露台上,或⽤⼩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

挂于家屋⾼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可数丈,家⼈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

百姓则竖⼀旗杆,灯笼两个,也⾃取其乐。满城灯⽕不啻琉璃世界。”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

元宵灯节。

3、赏⽉

赏⽉的风俗来源于祭⽉,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球距地球最近,⽉亮最⼤最圆

最亮,所以从古⾄今都有饮宴赏⽉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民间中

秋赏⽉活动的⽂字记载出现在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玩⽉颇为盛⾏,许多诗⼈的

名篇中都有咏⽉的诗句。

4、追⽉

所谓“追⽉”,即是过了农历⼋⽉⼗五,兴犹未尽,于是次⽇的晚上,不少⼈⼜邀约亲朋好友,继续

赏⽉,名为“追⽉”。据清⼈陈⼦厚《岭南杂事钞》序云:“粤中好事者,于⼋⽉⼗六夜,集亲朋治酒肴赏

⽉,谓之追⽉。”

5、观潮

在古代,浙江⼀带除中秋赏⽉外,观潮可谓是⼜⼀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

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

和宋吴⾃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6、猜谜

中秋⽉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们都聚集在⼀起,猜灯笼⾝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多数年

轻男⼥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了⼀种男⼥相恋的形

式。

7、吃⽉饼

⽉饼,⼜叫⽉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神的供品。⽉饼最初是⽤来祭奉⽉

神的祭品,后来⼈们逐渐把中秋赏⽉与品尝⽉饼,作为家⼈团圆的⼀⼤象征。⽉饼象征着⼤团圆,⼈们

把它当作节⽇⾷品,⽤它祭⽉、赠送亲友。发展⾄今,吃⽉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

俗,中秋节这天⼈们都要吃⽉饼以⽰“团圆”。

8、赏桂花、饮桂花酒

⼈们经常在中秋时吃⽉饼赏桂花,⾷⽤桂花制作的各种⾷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中丹桂,闻着阵阵桂⾹,喝⼀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

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9、竖中秋

在⼴东⼀些地⽅,中秋节有⼀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树亦作竖,即将灯彩⾼竖起来

之意,所以也叫“竖中秋”。⼩孩⼦们在家长协助下⽤⽵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形的灯,横挂在短

竿中,再竖起于⾼杆上,⾼举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景。孩⼦们多互相⽐赛,看谁竖得⾼,竖

得多,灯彩最精巧。⼊夜,满城灯⽕,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争辉,以此庆贺中秋。

10、耍禄仔

“耍禄仔”是过去中秋节⼗分流⾏的⼉童游戏,以柚⼦壳刻通花,中可悬灯,⼉童提着成群结队游

乐,或提着各种动物、⽠果形状的灯⾊,沿街踏歌⽽⾏,⼀边唱着“耍禄歌”:“耍禄仔,耍禄⼉,点明

灯。识斯⽂者重斯⽂,天下读书为第⼀,莫谓⽂章⽆⽤处,古云⼀字值千⾦,⾃有书中出贵⼈……”⼉

童们在尽情游乐之后散去,各⾃回家吃⽉饼果品之类。

11、扎灯笼

古时在⼴东,中秋临近时,⼩孩⼦们在家长协助下,⽤⽵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形的灯。此

外,还有很多⼩朋友会⽤⽔果⽪扎灯笼。另外,还有⽊⽠灯、⾹蕉灯等,最简便的是“柚⽪灯”,⼏乎家

家户户的⼩孩都能做。扎好的灯笼除了⽤来“树中秋”,更有情侣提着灯笼依偎赏⽉。

12、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灯节之⼀,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

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童之间进⾏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

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点红”灯放⼊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如佛⼭秋⾊

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壳灯、⽠籽灯及鸟兽花树

灯等,令⼈赞叹。在⼴西南宁⼀带,除了以纸⽵扎各式花灯让⼉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灯、南⽠

灯、桔⼦灯。所谓柚⼦灯,是将柚⼦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

灯、桔⼦灯也是将瓤掏去⽽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还把柚⼦灯漂⼊池河⽔中

作游戏。⼴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桌旁

祭⽉⽤,也可给孩⼦们玩。如今两⼴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电灯照亮的⼤型现代灯

彩,还有⽤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童玩,但却少了⼀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13、烧⽃⾹

江苏中秋夜要烧⽃⾹。⾹⽃四周糊有纱绢,绘上⽉宫景⾊。也有⾹⽃以线⾹编成,上⾯插有纸扎的

魁星及彩⾊旌旗。上海民间还有烧⾹⽃的风俗。

14、拜祖先

⼴东潮汕地区中秋节习俗。中秋节当天下午,各家厅⾥就摆台设祭,置祖先神主牌,献上各⾊供

品。祭毕,把祭品逐样烹调,合家同⾷⼀次丰盛晚餐。

15、舞⽕龙

舞⽕龙,是⾹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四晚起,铜锣湾⼤坑地区就⼀连三

晚举⾏盛⼤的舞⽕龙活动。这⽕龙长达70多⽶,⽤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插满了长寿⾹。盛会之

夜,这个区的⼤街⼩巷,⼀条条蜿蜒起伏的⽕龙在灯光与龙⿎⾳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16、听⾹

听⾹是古代流传在台地区的中秋习俗。古时想得到佳偶的少⼥,先在家中神明前烧⾹祭拜,诉说⼼

事,祈求神明指⽰听⾹的⽅向,然后依指⽰⽅向在路上⽆意间或偷听到的第⼀句话,牢记在⼼,回家再

掷茭,判断来解释所占⼘事情的吉凶。例如⼘占终⾝⼤事,⽽听到的话是吃甜饼或花开、⽉圆,就表⽰

吉兆,喜事近了。

17、烧塔

中秋灯与元宵灯不⼤相同。中秋夜点的是宝塔灯,⽽且主要在南⽅流⾏。宝塔灯,即由村童捡拾⽡

砾搭成宝塔形状的灯。清代苏州村民在旷野⽤⽡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塔

灯”。⼴州⼉童燃“番塔灯”,⽤碎⽡为之;还有柚⽪灯,⽤红柚⽪雕刻各种⼈物花草,中间安放⼀个琉璃

盏,红光四射。另外南⽅还⼴泛流传着烧⽡⼦灯(或称烧花塔、烧⽡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

东、⼴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般孩⼦于野外拾⽡⽚,堆成

⼀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下置⽊柴塔中烧之。俟⽡⽚烧红,再泼以煤油,⽕上加油,霎时四野

⽕红,照耀如昼。直⾄夜深,⽆⼈观看,始⾏泼息,是名烧⽡⼦灯”。⼴东潮州的烧⽡塔,也是以砖⽡

砌成空⼼塔,填⼊树枝烧起⽕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结束后烧燃。⽽在⼴西边

疆⼀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18、中秋宴俗

古时中国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蒲包蒸熟后,众⼈围坐品

尝,佐以酒醋。⾷毕饮苏叶汤,并⽤之洗⼿。宴桌区周,摆满鲜花、⼤⽯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

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院内向东放⼀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技、芋头、花⽣、萝⼘、鲜

藕。屏风前设⼀张⼋仙桌,上置⼀个特⼤的⽉饼,四周缀满糕点和⽠果。祭⽉完毕,按皇家⼈⼝将⽉饼

切作若⼲块,每⼈象征性地尝⼀⼝,名⽈“吃团圆饼”。清宫⽉饼之⼤,令⼈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

赏给总管内务⼤⾂绍英的⼀个⽉饼,便是“径约⼆尺许,重约⼆⼗⽄”。

19、玩兔爷

玩兔爷的起始约在明末,流⾏于北京⼀带。明⼈纪坤(约⼀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

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冠踞坐如⼈状,⼉⼥祀⽽拜之。”到了清代,兔⼉爷的功能已由祭⽉

转变为⼉童的中秋节玩具。兔爷是泥做的,兔⾸⼈⾝,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泥,⾝施彩绘,或坐

或⽴,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朵,亦庄亦谐。《燕京岁时记》:“每届中秋,市⼈之巧者,⽤黄

⼟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爷。”清代宫廷是把⽉中的⽟兔称做太阴君的。然⽽北京百姓们称它

为兔⼉爷。在北京⼀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爷实是庄重不⾜⽽游戏有余。

六、中秋节的神话传说

1、嫦娥奔⽉

“嫦娥奔⽉”神话源⾃古⼈对星⾠的崇拜,嫦娥奔⽉故事最早出现在《归藏》。后来民间把故事进⼀

步发挥,衍化成多个故事版本。嫦娥登上了⽉宫,据西汉《淮南⼦》中说,是因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从

西王母那⾥要来的不死药,就飞进⽉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

2、吴刚折桂

吴刚登上⽉宫折桂,据唐代⼩说《⾣阳杂俎》中说,是因为西何⼈吴刚修仙犯了错误,才罚他去伐

⽉中的桂树。这桂树随砍随长,永远也砍不断。李⽩在《赠崔司户⽂昆季》⼀诗中写道:“欲斫⽉中

桂,持为寒者薪。”

3、⽟兔捣药

兔⼦登上⽉宫捣药,最早见于屈原的《天问》“厥利维何,⽽顾、菟在腹?”。意思是说,顾、菟在

⽉亮的肚⼦⾥,对⽉亮有什么好处呢?那兔⼦⼜是如何登上⽉宫的呢?顾就是蟾蜍,菟就是⽩兔。晋代

傅⽞的《拟天问》也说:“⽉中何有,⽩兔捣药。”据闻⼀多先⽣考证,这“⽩兔捣药”是由“蟾蜍捣药”变来

的。

嫦娥⾝边有只⽟兔。据说嫦娥⾝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抱起了⼀直喂养的⽩兔。⽩兔便随她

⼀起上了⽉亮。⽟兔在⽉宫有⼀只捣药杵,夜晚在药⾅中捣制长⽣不⽼的灵药。这个神话传到⽇本后,

变成了⽟兔在捣年糕。

4、⽞宗故事

相传唐⽞宗与申天师及道⼠鸿都中秋望⽉,突然⽞宗兴起游⽉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起步

上青云,漫游⽉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法进⼊,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

阵,唐⽞宗素来熟通⾳律,于是默记⼼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间能得⼏回闻!”⽇后⽞宗回

忆⽉宫仙娥的⾳乐歌声,⾃⼰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曲》。

5、⽉饼起义

中秋节吃⽉饼相传始于元代。据说,当时,中原⼴⼤⼈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

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分严密,传递消息⼗分困难。军师

刘伯温便想出⼀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五夜起义”的纸条藏⼊饼⼦⾥⾯,再派⼈分头传送到各地

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五⽇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兴得连忙传下⼝谕,在即将来临的中

秋节,让全体将⼠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此

后,“⽉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6、貂蝉拜⽉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国⾊天⾹,有倾国倾城之貌。传说貂蝉降⽣⼈世,三年间当地桃

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嫦娥⾃愧不如,匆匆隐⼊云中;貂蝉⾝姿俏美,细⽿碧环,⾏时风摆

杨柳,静时⽂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谋的吕布

反⽬成仇,使得动乱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本文发布于:2023-01-02 22:38: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04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世界最高人
下一篇:二十七八岁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