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章节名的翻译——以
《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作者:单春艳
来源:《科技视界》2013年第24期
单春艳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310053)
【摘要】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角度,通过对莫言的原著《生死疲劳》和葛浩文的译本
的对比,探讨译者是如何适应和选择、翻译的三个维度(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是如何转
换以及弱势文化该采取何种手段在强势文化占主导的背景下为自己谋得一席之地。
【关键词】生态翻译;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
0引言
2012年11月,莫言获得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诺贝尔奖: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此次能够获
奖,除了其本人过硬的文学功底和技巧之外,翻译也是功不可没,网易新闻甚至以“没有翻译
陈安娜,莫言获奖不可能”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毋庸置疑,一部作品,要想获得外国读者的
肯定,翻译至关重要,只有好的译本才能生动地再现原文的文学魅力,使读者享受到阅读的快
乐。莫言本人在获奖后也对翻译家们所作的贡献表达了谢意,肯定了他们所起的重要作用。
莫言获奖后,其作品必将收到全球范围的关注。笔者认为,除了瑞典文翻译陈安娜,受众
更为广泛的英文版本译者美国翻译家葛浩文(HowardGoldblatt)的作品也值得我们研究。葛
浩文被夏志清教授誉为“公认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在莫言得奖前,姜戎、
苏童和毕飞宇就已经凭借着他的译本,先后获得了曼氏亚洲文学奖。而他翻译得最多的,就是
莫言的小说,迄今共计9部。
葛浩文的译文之所以能收到英语读者的肯定,与他对文本再创造性地处理密不可分。他非
常注重对小说所处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的把握。他认为,“作者是为中国人写作,而我是
为外国人翻译”。著名翻译家戴乃迭说他“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他有时
甚至会为了迎合英美读者的阅读习惯而舍弃原作者某些鲜明的写作技巧。他认为他的改编“并
没有改变作品的质量,改变的只是它的销量。”
1生态翻译学
葛浩文的翻译思想充分印证了生态翻译学中所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生态翻译学由
清华大学的胡庚申教授所创建,“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以生
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
和解释。”胡庚申认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翻译是由“原文-译者-译文”这一三元关系构成的,
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过程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的过程,
翻译方法是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三维之间的转换。
2章节名翻译的“三维”适应性转换
2.1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
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
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
《生死疲劳》一书共分五部,分别讲述了主人公西门闹转世所为驴、牛、猪、狗和大头婴
儿的所见所闻。中文版的目录页详细罗列了每一部的名字和各章节名,每一章的章名都由一组
对偶句构成,看上去清晰工整。译成英文时这一特点无法保留,这可能也是英译本中并无单列
的目录部分的原因之一。译者在翻译章节名时选择取“意”而舍“形”,但在充分传达原文意
义的同时也尽可能地使译文的音韵工整。如第一部第一章:
ST:受酷刑喊冤阎罗殿
遭欺瞒转世白蹄驴
TT:TortureandProclaimedInnocenceinYama’sHell
ReincarnationTrickeryforaWhite-HoofedDonkey
第二句仅比第一句多了半个音步,而且从形式上看也较为工整,当然,由于语言差异,原
文词性一一对应的特点在译文中无法得以体现。
同样,在翻译各个部分的名称时,译者也尽量体现原文的特色,如将“猪撒欢”和“狗精
神”分别译为“PigFrolics”和“DogSpirit”,和原文一样,在形式上模仿了人名的结构。
第一部“驴折腾”被译为“DonkeyMiries”,尽管从词义上来讲,“折腾”与“miry”所
表达的意义相去甚远,但由于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单个的词汇来表达“折腾”之义,而用短语一
来与原文形式不符,二则显得冗长,而“miry”一词又能表达出小说中的西门驴所遭受的磨
难,尤其是译者用了复数的形式,暗含苦难之多,也符合该部分的故事内容,和原标题一样起
到了总结章节情节的作用,只不过侧重点不同。
2.2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即“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把选择
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小说中的人名译者一律使用拼音。章节名中不时涉及到人名,而且有时用的是姓名,有时
又仅仅只是名,对于不熟悉中文发音的读者来说,很容易感到茫然。因此在英译本的正文前加
上了中文版书中没有一个部分:ANoteonPronunciation。译者详细罗列了拼音和英文发音差
异较大的一些字母或字母组合,如x,ian等,并给出了英文中相似的发音,如:
x
shasinshe
(WuQiuxiang)
这降低了英文读者朗读中文人名的困难,使整个阅读过程更为流畅自然。
2.3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
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语阐释”。“这种文
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于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
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在进行源语语言转换的同时,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
统”。
《生死疲劳》一书在语言上既充满了浓郁的传统色彩,又富有所描述的文革时期的特色。
如第三部第二十九章的标题:
例1:ST:猪十六大战刁小三
草帽歌伴奏忠字舞
TT:PigSixteenBattlesDiaoXiaosan
TheStrawHatSongAccompaniesaLoyaltyDance
忠字舞是文革时一种狂热地表示对毛泽东忠诚的集体舞蹈,有特定的手势和套路。
“loyaltydance”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了其核心含义。
例2:ST:蓝解放做爱办公室
黄合作作簸东厢房
TT:LanJiefangMakesLoveinHisOffice
HuangHezuoWinnowsBeansatHome
“厢房”指的是正方前面两旁的房屋。中国人讲究风水,房子一般坐北朝南,东边的房子
就称为东厢房。传统观念中,东为贵,东厢房的等级要高于西厢房,人们说话时习惯指明方位,
而寻常百姓家东厢房通常是厨房所在,所以中文读者很容易就能将其和“作簸”这个动作联系
起来。而英文读者无法产生这样的联想,如果直接翻译成“theeastwing”显得过于繁琐,直
接翻译成“athome”简洁明了,又能和上句的“office”相呼应。
3结语
翻译是沟通文化交流的桥梁,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要求别人接受我们的文化或者妄自菲薄
抛弃传统文化转而一味地崇洋。在强势文化占主导的背景下,我们只有充分了解其受众的喜好
才能为自己谋得一席之地,进而达到传播自身文化的目的。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正是体现
了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译者在发挥主体性充当翻译行为中心的同时必须寻求一个整合适应选
择度最高的翻译。
【参考文献】
[1]刘爱华.生态视角翻译研究考辨[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3).
[2]胡庚申.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J].中国翻译,2004(3).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
[4]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
[5]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译者研究的“跨科际整合”[J].上海翻译,2009(2).
[6]胡庚申.翻译生态vs自然生态:关联性、类似性、同构性[J].上海翻译,2010(4).
[7]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和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
[责任编辑:丁艳]
本文发布于:2023-01-02 21:08: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799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