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上秋居》阅读答案及解析
【阅读理解题目】:
灞上秋居
唐·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释:
①灞(bà)上:又作“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
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②郊扉:郊居。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5分)
2、诗歌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联系第三、四联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
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3分)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2分)(共5
分)
2、(6分)诗人触景生情,抒发了寄居他乡的凄凉孤独的心情。(2分)第三
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2
分)第四联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2分)
【问题】
1.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寒灯独夜人”中
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答案]“寒”字,(“独”),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不难想象:一灯如豆,
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
力。“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
感到寒气逼人。更进一层表现出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诗眼一般为情感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等。
答题的步骤:先点出字,解释意思,然后代入句中描述,最后分析其表现力(写
景、抒情)。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
他乡异土见落叶时的酸楚和寒夜独处时的悲凄况味;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
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
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画卷的景象则由寥
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
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落叶他乡树”这句,
很值得玩味。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
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今江苏
连云港市西南)。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
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不难想象:一灯如豆,
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
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
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2.尾联和前三联是什么关系?全诗表达了什么情感?(6分)
[答案]1.本诗前三联通过景物描写间接抒情,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为尾联
作者悲愤情感不能自己的爆发蓄势;尾联直抒胸臆,是前三联哀景的因果揭示,
也是情绪上的陡转,由悲凄沉郁到昂扬愤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意思对
即可)2.感情:客居的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每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诗前三联通过景物描写间接抒情,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为尾联
作者悲愤情感不能自己的爆发蓄势;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寄卧郊扉
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
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赏析】:
《灞上秋居》是唐代诗人马戴的代表作。此诗写作者客居灞上而感秋来寂寞,
情景萧瑟。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
乡异土见落叶时的酸楚和寒夜独处时的悲凄况味;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
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
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全诗意境浑厚,情景交融,写景朴实无华,写情
真切感人。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
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
不遇的苦闷和求取官职希望渺茫的无奈。
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
病呻吟。因此,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杜甫《不见》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
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
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
遂有感而作。李生指李白。匡山指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四川绵竹。此时李
杜二人已有十五年未见面了。
①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
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试题]
1.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的诗句有:,
2.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
3.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了一种并作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或“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2.“佯狂”“飘零”等表现了李白的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独怜才”“诗千
首”等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
3.①对好友的挂念;
②对李白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
③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4、
示例①对比手法。(1分)颔联通过“世人”与“我”,“皆欲杀”和“独怜才”
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突出了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
(3分)(意思对即可)
示例②直抒胸臆。(2分)这首诗采用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直接表
白情感,情真意切,质朴自然。(2分)(意思对即可)
5.简要分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6.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4分)
7.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5.对好友的挂念;对李白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抒发了自己
怀才不遇的感慨。(答对两点即可得2分,结合具体词句得2分
6.李白是一个才华横溢但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诗人(2分)。“佯狂”、“飘
零”等表现了李白的怀才不遇、疏狂自放(1分)。“独怜才”、“诗千首”等表现
了他的才华横溢(1分)。
7.抒发了对好友李白的挂念;对李白才情的赞赏;对李白怀才不遇的境况的
同情;同时也抒写了自己与李白同样遭遇的感慨。(答出两点即可)
【问题】
(1)诗中描写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具体词句作出分析。(4分)
(2)诗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本诗在抒情方式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
作简要分析。(4分)
(3)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列举一种并作赏析。(3分)
(4)杜甫和李白有着深厚的友情,听到李白获释,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
子迸发出来。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思想感情。(3分)
(5)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诗中的李白是一个怀才不遇、纵酒销愁、飘零抑郁的诗人形象。(2分)
“敏捷诗千首”与“怜才”一句说明了李白的才情。“佯狂”与“酒一杯”写出
了李白内心有无限悲愤,外在的痛饮、狂放不羁不过是他内心痛苦的另样表现。
“世人皆欲杀”、“飘零”写出了李白无人理解的孤寂和生活上的艰难。(2分)
(2)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深的同情和牵挂,希望李白能在晚年回到四
川,过上安稳的日子。(2分)在抒情方式上最大的特点是直抒胸臆,质朴自然
的语言,看似平常,却最能表达深厚真切的情感。(2分)
(3)示例:①对比手法。(1分)通过“皆欲杀”和“独怜才”的对比,突出
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1分),突出了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1分)
②对比手法。(1分)李白敏捷的诗才和飘零天涯的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
(1分)突出了杜甫对李白的哀怜。(1分)
③直抒胸臆。(1分)杜甫不装点景物,直接表白情感,直说“不见”、“哀”、
“怜才”,情真意切,质朴自然(1分),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1分)
(4)①对好友的挂念,②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③
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④希望好友相聚。⑤抒发了自
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每点1分,任答三点得满分。)
(5).要点:①对好友的挂念,以及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
和同情。(2分)②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2分)(意思对即可)
[赏析]
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
获释,遂有感而作。诗用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对挚友的深情。
开头一句,突兀陡起,好象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不见”
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
思念时间之长。杜甫和李白自天宝四载(745)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
有见面了。
紧接着第二句,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
古代一些不满现实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时的接舆。李白即自命“我本楚
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并常常吟诗纵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羁的态
度来抒发欲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却不得不“佯狂”,
这实在是一个大悲剧。“佯狂”虽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
白的苦衷。“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的心事。
这种感情在颔联中得到进一步展现。这两句用了一个“反对”,产生了强烈
对比的艺术效果。“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永王璘一案,李白被牵连,这些
人就叫嚷要将“乱臣贼子”李白处以极刑。这里“皆欲杀”和“独怜才”,突出
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怜”承上“哀”而来,“怜才”不仅是指文
学才能,也包含着对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杜甫另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
诗,以苏武、黄公比李白,力言他不是叛臣,又用贾谊、孔子之典来写他政治抱
负不能实现的悲剧。而这种悲剧也同样存在于杜甫的身上,他因疏救房琯而被逐
出朝廷,不也是“世人”的不公吗?“怜才”也是怜己。共同的遭遇使两位挚友
的心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了,这就是杜甫深切哀怜的根本原因。
颈联宕开一笔,两句诗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勾勒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
漫诗人的形象。杜甫想象李白在飘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许能浇其块垒,慰其忧愁。
这一联仍然意在写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层地抒发了怀念挚友的绵绵情思。
深情的怀念最后化为热切的呼唤:“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诗意承上“飘
零”而来,杜甫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声声呼唤表达
了对老友的深长情意。“匡山”,指绵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
时读书于此,这时杜甫客居成都,因而希望李白回归蜀中正是情理中事。就章法
言,开头慨叹“不见”,结尾渴望相见,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饰。律诗往往借景抒情,或
情景结合,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
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诗薮》)杜甫往往打破这种传统写法,“通篇一
字不粘带景物,而雄峭沈著,句律天然”(同上)。这首诗就是用的倾诉心曲的写
法,不装点景物,感情深厚,同样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采用这种写法必然要
吸收口语、散文的成分入诗,首先是剥落华藻,语言质朴自然,如本诗语言看似
平常,却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其次是通过散文化使精工整饬的律体变得灵
活多姿,便于传情达意,如本诗用虚字转折诗意,使对偶不切等。这种律诗改变
了传统的妃青俪白、四平八稳的老调,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
“公讳倰,字德长”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阅读理解题目】:
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
[唐]元稹
公讳倰,字德长。宣州观察使崔衍状为南陵,会南陵赋钱三万,税输之户天
地相远,不可等度,由是岁累逋负,人被鞭迫。公始至,一旦命负担者三四人,
悉以米盐醯①酱之具置于担,从十数辈,直抵里中佛舍下,因召集老艾十余人与
之坐。遍谓里中:“赋输之粗等者,吾不复问;贫富高下之大不相当,亟言之。
不言,罪且死;不实,罪亦死。”既言之,皆笔于书,然后取所负米盐醯酱,饱
所从而去。又一里亦如之。凡十数日,尽得诸里所传书,因为户输之籍,有自十
万钱而降于千百者,有自千百钱而登于十万者。卒事悬于门,莫敢隐匿者,是岁
前逋负尽入焉。宣使骇异之,当去复留者凡七载。歙州阙刺史,府中宾皆愿去,
宣使不遣去,以公摄理之,用能也。
累迁转运判官。会朝廷始置两税使,俾之听郡县,襄州湖鄂之税皆莅焉。公
乃取一大吏劾其赃,其余眇小不法者牒按之,所莅皆震竦。岁余计奏,宪宗皇帝
深嘉之。
会凤翔阙节度,宰相奏名皆不可,上曰:“得之矣。”以公为凤翔节度观察处
置使。先是岐吴诸山多椽栎柱栋之材、薪炭粟刍之数,京师藉赖焉。负气势者名
为相市,实出于官,公则求者无所与。由是负气势者相与皆怨恨,又无可为毁,
乃扬言曰:“以崔之峭削廉隘,好是非人,士众不愿久为帅。”陛下一旦问宰相,
予虽心知其不然,然亦惑于众口,卒不能坚辨上意,赖上仁圣不受谗,乃以公为
河南尹。理河南不旬月,家家自谓有崔尹,卒吏无敢过其门。识事者皆曰:“五
十年无是尹都者。”是岁七月抗疏云:“臣七十当致仕。”词意不可遏,朝廷嘉之。
近世未有心胆既强,声势方稳,而能自引去者。明年春,暴疾薨于家。
予与公更相知善有年矣。考公之所尚,仁孝友爱,内外死丧婚嫁之不能自持
者,莫不己任之。为理尚严明,勤于举察,胥吏辈始皆难于公,然而终卒无大过。
词色朗厉,若不可支梧②,然而下于己者,能以理决之,无不即时换己见。此其
所多也。
(节选自《元氏长庆集》卷五十四)
[注]①醯(xī):醋。②支梧:抗拒。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赋输之粗等者,吾不复问粗:大略
B.会朝廷始置两税使,俾之听郡县听:听从
C.负气势者名为相市,实出于官市:购买
D.又无可为毁,乃扬言曰毁:指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公任南陵县令,广泛调查民情,制定了合理的赋税标准并公之于众,
解决了贫富悬殊而赋税轻重很不相称的弊端,使无人敢隐瞒资产。
B.崔公为政有方,宣州观察使重用其能,让他留任多年;歙州刺史空缺,
让他代理。皇上嘉许他监察税务之功;凤翔节度空缺,皇上亲自选用他出任。
C.崔公任河南尹深受百姓爱戴,却上疏直言自己年已七十,应当退休。他
态度坚定,无法劝阻。近代以来,退休的官员在胆略、声望上无人能与他相比。
D.崔公仁孝友爱,内外亲戚无力操办婚丧嫁娶,都由他承担。他治理崇尚
严明,勤于考核官员,属吏虽起初深感在他治下为官不易,但最终无大过错。
7.对于负气势者的“扬言”,元稹为什么“心知其不然,然亦惑于众口”?
请简要说明。(3分)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税输之户天地相远,不可等度,由是岁累逋负,人被鞭迫。(4分)
(2)公乃取一大吏劾其赃,其余眇小不法者牒按之,所莅皆震竦。(3分)
(3)然而下于己者,能以理决之,无不即时换己见。(3分)
【参考答案】:
5.B(3分。治理)
6.C(3分。应为“近代以来,官员从未有像他这样胆略正强,名望气势正
稳,却能自己引退的”)
7.“心知其不然”是因为元稹了解事情缘由及崔公为人,但“惑于众口”是
因为负气势者众口一词,借口又貌似有理。(3分。每点1分)
8.(1)应交纳赋税的民户相差很远,无法让他们公平分担,因此拖欠的赋
税连年累积,百姓被鞭刑追偿。(4分。每句1分)(2)崔公就选了一名大官,
揭发了他的贪赃罪行,对其余违法的小官立案查处,所到之处官员都很惊慌。(3
分。每句1分)(3)然而对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能以说理来分辨的,他没有不立
即改变自己意见的。(3分。每句1分)
附:参考译文
崔公名倰,字德长。宣州观察使崔衍委任他为南陵县令,适逢南陵征收赋税
钱三万,应交纳赋税的民户相差很远,无法让他们公平分担,因此拖欠的赋税连
年累积,百姓被鞭刑追偿。崔公刚到任时,一天召来三四个挑伕,把米盐酱醋等
放在担子里挑着,带着十多个随从,径直到乡里的佛寺前,于是召集来十多个年
过五十的老人坐在一处。遍告乡里说:“交纳的赋税与应交的数量大略相等的人
家,我就不再追问了;贫富悬殊,赋税负担轻重很不相称的,赶快说出来。如果
不说,将是死罪;说的不合实情,也是死罪。”说完之后,就把情况记录下来,
之后取出带来的那些米盐酱醋等,设宴招待大家吃饱后再离去。又到了一乡也是
如此办理。十多天之后,收齐了各乡所记录的情况,编制了各户交纳赋税标准的
登记,百姓承担的赋税有的从十万钱减少到千百钱,也有的从千百钱增加到十万
钱。编制完成后把公文挂到城门上公示,没有人再敢隐瞒资产人口情况少交纳赋
税了,这一年内,把先前所拖欠的赋税全都征收入库了。宣州观察使为此很惊异,
崔公任职期满应离任,又被留任,共任职七年。歙州刺史缺任,观察使府中的官
吏都想去补任,宣州观察使没有委任他们,让崔公代理管辖,这是任用他的才能。
多次升迁担任转运判官。适逢朝廷开始设置两税使,使之管理郡县,所以崔
公前往襄州湖鄂等地监察税务。崔公就选了一名大官,揭发了他贪赃的罪行,对
其余违法的小官立案查处,所到之处官员都很惊恐。年末时核计上奏,宪宗皇帝
非常赞许他。
适逢凤翔节度使缺任,宰相提名的人选都不被认同。皇上说:“有了合适的
人选了。”任命崔公为凤翔节度观察处置使。此前岐山吴山等地盛产可做椽子栏
杆支柱及栋梁(建造房屋)的木材、以及柴薪木炭粮食草料之类,京城所需用的
皆依靠此地供给。有权势的人名义上是购买,实际是由(产地)官府供应,崔公
对来索要的人一概不给。因此有权势的人全都怨恨他,但又找不到可以指责他的
地方,就散布谣言说:“因为崔倰的苛刻褊狭,喜欢说别人的对错,所以士卒们
不乐意他久为将帅。”陛下有一天就此事问宰相,我虽然心中知道这不对,然而
也被众议所口一辞,最终未能坚持为他分辨以助皇上明察,幸好皇上仁德圣明不
听信谗言,就任命崔公为河南府尹。崔公治理河南不满一月,百姓家家都说自从
有了崔尹之后,兵士官吏们不敢登门骚扰。熟知政事的人都说:“五十年来从未
有过像这个府尹这么好的。”这年七月崔公上疏直言说:“我已七十岁了,应当退
休。”言辞坚定,无法劝阻,朝廷嘉许他的行为。近代以来从未有过像他这样胆
略正强,名望气势正稳,却能自己引退的。第二年春天,因突发疾病在家中去世。
我和崔公相知交好多年了。考察崔公所崇尚的,是仁义孝道友情爱心,内外
亲戚如有婚丧嫁娶无力自操办的,没有不是由他来承担的。为官治理崇尚严格明
察,勤于考核官员,下属官吏们开始时都感到在崔公治下难以为官,但最终都没
有犯大的过错。崔公言语神态严厉,好像不可抗拒,然而对比他地位低的人,能
以说理来分辨的,他没有不当时改变自己意见的。这就是他的被人称赞之处。
王维《使至塞上》《汉江临泛》阅读答案--2016年中考古诗鉴赏真题
【阅读理解题目】: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汉江①临泛
王维
楚塞②三湘接,荆门九派③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释]①汉江:即汉水。②楚塞:指古代楚国地界。③九派:长江干流及其
支流的统称。
6.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使至塞上》首联写了诗人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察看,过居延属
国的内容。
B.《汉江临泛》尾联通过具体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襄阳风物的热
爱,也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
C.《使至塞上》用一“直”一“圆”展现了边塞的壮阔;《汉江临泛》用一
“浮”一“动”渲染了水势的磅礴。
D.王维的诗以“诗中有画”著称,这两首诗在意境创造上也很好地体现了这
一特点。
【参考答案】:B
(2016年沈阳市中考语文试题)
简析
诗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
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也隐含了歌颂了地方行政长官的功绩之意。首联写众水
交流,密不间发;颔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颈联由远而近,远近相映,笔墨酣
畅;尾联直抒胸臆,可比作画上题字。诗人采取的几乎全是白描的写意手法,从
大处着墨,于平凡中见新奇,将登高远眺、极目所见的山川景物写得极为壮阔飞
动,奔放雄伟,全诗犹如一巨幅水墨山水,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
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尾联
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虞美人·宜州①见梅作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②。
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③。
玉台④弄粉⑤花应妒,飘到眉心住⑥。
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⑦。
注: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②《太平御览.时序
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
去。”
①宜州:今广西宜山县一带。
②梅破知春近:梅花绽破花蕾开放,预示着春天的来临。
③开遍向阳枝:南枝由于向着太阳,故先开放。
④“玉台”二句:玉台,传说中天神的居处,也指朝廷的宫室。
⑤弄粉:把梅花的开放比作天宫“弄粉”。
⑥飘到眉心住: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下。梅花落于公主额上,
成五出花,拂之不去。词中意谓由于群花的妒忌,梅花无地可立,只好移到美人
的眉心停住,古代妇女化妆时常在眉心点梅花砂痣。
⑦“平生个里愿杯深”两句:年轻时遇到良辰美景,总是尽兴喝酒,可是经
十年贬谪之后,再也没有这种兴致了。个里,个中、此中。去国,离开朝廷。
1、这首词写梅花很有层次,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3分)
2、请简析下阕“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两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3分)
【参考答案】:
1、作者先边地宜州看到梅花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
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由“梅破”到“梅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
地描写了梅花。(意思对即可给分,“梅破”“梅香”“开遍”各1分)
2、展开想象,化用寿阳公主的典故以拟人手法表现梅的姿容(意思对即可
给分,“想象”“用典”“拟人”。)
译文
在宜州看到梅花开放,知道春天即将来临。夜尽时,迟迟闻不到梅花的香味,
以为梅花还没有开放;早晨起来,才发现在面南的枝条上已开满了梅花,真是没
有想到。女子在镜台前化妆,引起了梅花的羡妒,就飘落在她的眉心上。要在平
常见到这种景象,便希望畅怀酣饮;现在就不同了,自从被贬离开汴京,十年来,
那种青年人的情怀、兴致已经不存在了。
【赏析】:
此词系作者被贬后所写,全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
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
慰,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
此词为山谷因写《承天院塔记》被朝廷指为“幸灾谤国”而贬谪地处西南的
边地宜州后所作。全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
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写
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宜州地近海南,去京国数千里,说是“天
涯”不算夸张。到贬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见的梅花,作者很诧异。“梅破知春”,
这不仅是以江南梅花多冬末春初开放,意谓春天来临;而且是侧重于地域的联想,
意味着“天涯”也无法隔断“江南”与我的联系(作者为江西修水人,地即属江
南)。“也有”,是始料未及、喜出望外的口吻,显见环境比预料的好。
紧接二句则由“梅破”,写到梅开。梅花开得那样早,那样突然,夜深时嗅
到一阵暗香,没能想到什么缘故,及至“晓来”才发现向阳的枝头已开繁了。
虽则“开遍”,却仅限于“向南枝”,不失为早梅,令人感到新鲜,喜悦。“夜
阑(其时声息俱绝,暗香易闻)风细(恰好传递清香)”时候才“得香”,故云“迟”。
此处用笔细致。“也有”表现出第一次惊喜,“不道”则表现出又一次意外,作者
惊喜不迭之情,溢于言表。
至此,作者已满怀江南之春心。一个关于梅花的浪漫故事,遂见于作者笔端。
《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
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一句“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
不但将旧典翻出新意,而且还表现出一个被贬的老人观梅以致忘怀得失的心情,
暗伏下文“少年心”三字。
想到往日赏梅,对着如此美景(“个里”,此中,这样的情景中),总想把酒
喝个够;但现不同了,经过十年的贬谪,宦海沉沦之后,不复有少年的兴致了。
结尾词情上是一大兜转,“老”加上“尽”的程度副词,更使拗折而出的郁愤之
情得到充分表现。用“愿杯深”来代言兴致好,亦形象有味。
这首词写得极为深挚,是山谷孤清抑郁的人格风貌的写照。全词由景入手,
婉曲细腻;以情收结,直抒胸臆。整首词风格疏宕,颇具韵味。
作者先写在边地宜州看到梅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
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由“梅破”到“得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
描写了梅花。
本文发布于:2023-01-02 20:28: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797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