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种野生动物年底前停止养殖

更新时间:2023-01-02 17:58:48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2日发(作者:take in)

华中师范大学

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分析

完成时间2011-6-25

课程名称动物多样性及动物保护生物学

专业动物学

年级2010级

注:研究生须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课程论文,并用

A4页面打印,加此封面装订成册后,送交评审教

师。教师应及时评定成绩,并至迟在下学期开学

后两周内将此课程论文及成绩报告单一并交本单

位研究生秘书存档。

成绩

评卷人

姓名罗阳

学号2010112261

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分析

摘要:野生动物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但是随着森林资源的减少和人为地猎捕,

许多种类濒临灭绝。本文介绍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

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对策。

关键词: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现状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多样,为野生动物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得天

独厚的条件。据统计,仅脊椎动物就有5250多种,占世界种数的10%以上。其

中,兽类近500种,鸟类1256种,爬行类391种,两栖类280种,鱼类2840

多种。同时,我国拥有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估计约100多万种。我国的野生动物资

源不仅种类丰富,而且特产珍稀动物种类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大熊猫、金

丝猴、褐马鸡、扬子鳄、白鳍豚等100多种特产珍稀动物。世界上有鹤类15种,

中国就有9种;雁鸭类276种,中国有46种;野生雉类276种,中国有56种。

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贵的自然历史遗产。加强我国的野生

动物保护,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

据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一批濒危野生动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国

际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数量总体呈上升态势,种群动态逐步稳定;200多种珍稀濒

危野生动物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种群,尤其是大熊猫、朱鹮、扬子鳄等极度濒危的

野生动物种群不断扩大,全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为268只,朱鹮突破1000只,

东北虎野外活动更加频繁,栖息范围有所扩展,朱鹮、麋鹿、野马、扬子鳄等濒

危物物种回归自然工作已稳步推进。

虽然野生动物是国内唯一受到法律保护的动物,但它们也时刻面临着厄运。

在可可西里藏羚羊保护区里随时可以见到被人捕杀后的藏羚羊的残缺不全的尸

体;在广东那里的人们至今还在食用在国家保护范围内的蛇、穿山甲、果子狸等

等野生动物;最近辽宁省沈阳市野生动物园里又发生了饿死11只东北虎的事

件。

至于驯养动物在我国的保护根本谈不上,一位外国动物福利专业人士对此

的评语是很差。他表示,在中国,动物还仅仅是作为工具和资源。我们的视野之内

充斥着频频令人触目惊心的残害动物的事件。譬如沈阳的虐待宠物事件,美女

“高跟鞋虐杀小猫”视频事件,虐杀小鸟事件,复旦研究生虐猫事件,清华学子

刘海洋泼熊事件,陕西汉中市的扑杀狗行动等。这些事件给社会带来极坏的影响,

给关心动物保护的人士带来了愤怒,也促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虐待动物法》(专

家建议稿)产生。

二、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的原因

造成如上事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文化传统方面的因素。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动物

保护观念淡薄。俗语说,吃什么补什么。吃胆补胆,吃肾补肾,吃血补血,吃骨头

汤补钙。所以大量动物被人们视为食物。许多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并不作为食用

种类的动物,目前在国内某些地区都被驯养繁殖为肉食动物。甚至有些人是什么

稀有吃什么,什么昂贵吃什么,国家明令保护的珍贵物种也要吃,而且要吃活

的。比如,蛇胆、熊胆、果子狸等。

2、经济利益方面的因素。一些养殖场为了获取动物皮毛大肆繁殖动物甚至从社

会上收购流浪动物,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在取皮过程中大量采用残忍的活体取皮

手段,许多药用动物的活体取药、取角和胆汁等等。民间供人娱乐的动物为游人

表演,如果稍不听话,就遭毒打,动物们的惨叫、哀嚎,令观者都胆战心惊。甚至

为了防止动物们反抗,竟然将动物的牙齿、指甲全部拔掉或打断。在浙江慈溪,5

岁的东北虎#雷雷∃由于会表演、通人性,被虎贩子三次倒卖,先后在动物园、

驯兽团供游人参观、拍照,参加驯兽表演。其主人为了赚钱,常年累月不让“雷

雷”休息,稍有不从便棍棒加身。最终“雷雷”在走穴表演中被活活累死。

3、体制上的缺陷。既然动物保护是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需要,是有益于所

有人的公益事业,公共部门就应该尽可能的负起职责,但现实中却事与愿违。例如,

沈阳野生动物动物园的股份制改革,使动物园由政府管理的公益性场所变成私人

控股的市场经营实体。动物园民营化改革之初,看似是一个好的创举,地方政府

卸下了财政负担,企业一旦经营不善,殃及的首先就是园中的动物。10年来,东

北虎等野生珍稀动物的死亡就是证明。相关人士称动物园承担着科普、教育的功

能,作为公益事业的一部分,动物园应由政府为主导来做,像珍稀动物基因保护

等科研功能,更不可能由民营动物园来承担。

4、法制上的因素。首先动物保护法律不健全,我国的动物保护的立法工作起步较

早,如1950年的《关于稀有生物保护办法》及后来陆续颁布的《森林法》、《草

原法》、《渔业法》、《环境保护法(试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但是我国还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驯养动物保护法。而且,依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和环境状况

公报结果看,我国仅保护濒临灭绝的的稀有野生动物。即使有相关非野生动物保

护的法律,也仅仅是从用药、防疫、食品安全等角度对饲养动物制品的质量做出

一些规定,如《家禽家畜防疫条例实施细则》、《猪口蹄O型灭活疫苗质量标准》。

面对动物自身的生存质量并未涉及。其次对残害动物的制裁不足。例如虽然《中

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野生动物的综合性法律。

但是,近日沈阳野生动物园11只东北虎还是难逃厄运。

5、观念上的原因。与西方发达国家不一样,较之我国大部分公众,动物福利观念

的启蒙还相当晚。同时基于我国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偏低,

一直以来动物被视为人的依附物,这早已经成了大多数国人的根深蒂固的认同

定势,动物福利根本不能被他们接受。传统观念认为,家庭饲养的动物目的是为

我们提供服务的,我们是它们的主人,我们当然有权使用它们、屠宰它们或者关

押它们,别人不能干涉。例如北京市法制办就曾出台过《北京市动物卫生条例(征

求意见稿)》,但最后却不了了之了。

三、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现状及取得的成就

1.中国动物编目与资源调查

《中国动物志》的编研一直受到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的高

度重视,至2009年先后编辑出版127卷,对我国的动物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编辑出版了《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物种红色名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从

书等专著。

我国已组织开展全国性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也针对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如西南等地)开展了野生动物资源重点考察和多项濒危动物的专项资源调查,

如大熊猫、金丝猴、长臂猿、白鳍豚等。

2.物种濒危机制探讨

物种濒危机制十分复杂,受多因素影响。我国学者从生态学、行为学、遗

传学、景观生态学、繁殖生物学等多层次,探讨了生态及遗传等因素对物种濒危

的影响,以揭示物种受威胁格局及濒危机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我国科学家提

出了生态濒危物种与进化濒危物种的概念;发现过度利用是中国脊椎动物的最大

威胁,有别于被国际上广泛认为的栖息地破坏是生物多样性的最大威胁;发现导

致滇金丝猴濒危的主因是栖息地丧失,栖息地的隔离限制了种群间的基因流,并

进一步影响其进化潜力;2006年中外联合调查显示,白暨豚在野外已功能性灭

绝;通过在青藏铁路沿线长期实地监测,发现藏羚羊迁徙已基本适应青藏铁路预

留的野生动物通道;有关环境污染对濒危动物种群生存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全氟

烷酸类污染物具有潜在的生殖内分泌干扰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干扰脂肪酸转运和

代谢;有关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发现适度惩罚有利于合作,从理论生态学角度

阐明动物进化生存的机制;我国科学家对大熊猫进行了长期而系统的研究,采用

自主建立的、准确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非损伤遗传学调查方法,发现野生大熊

猫种群数量远远高于先前的估计;发现大熊猫仍然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具有

长期续存的进化潜力,将拥有美好的明天;发现雌性大熊猫的扩散比率要大于雄

性大熊猫,呈现出与其他哺乳动物不同的雌性偏向的扩散模式;发现相岭山系孤

立种群曾发生过严重的崩溃,种群缩小了近60倍,灭绝概率很高,重引入将是

目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伴随着大熊猫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将进一步从基因组学

的层面上揭示大熊猫的濒危机制。

3.3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与种群复壮

野生动物保护的首要措施是保护及恢复其栖息地。多年来,我国实施了多种

珍稀濒危动物的生境恢复与种群复壮工程,如海南坡鹿种群数量由仅存26只恢

复到1780只,栖息地扩大了10倍;朱鹮已由发现时的7只恢复到近2000只。

2008年Science以“从物种拯救到生境恢复”为题,报道了我国科学家在滇池

湿地恢复的研究工作,该研究提炼出“海菜花-滇池金线鲃-背角无齿蚌”为主体

的立体湿地恢复模式,倡导恢复土著物种的重要性。

3.4野生动物疫病控制

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等4个地区是全球野生动物源疫病高发区域。重大

野生动物疫病不仅影响动物健康,同时也危及人类健康。禽流感是一种重要的人

畜共患病,对人类健康、养殖业生产和物种保护造成重要影响。我国科学家揭示

了青海湖是高致病禽流感的自然疫源地,引起世界上广泛关注,并建立了禽流感

快速诊断方法和传播风险与预警体系。国家林业局还联合中科院推动了全国陆生

野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及野生动物疫病研究中心的建立,为我国野生动物疫

病监测、预警与防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建议

针对国际野生动物研究前沿态势及我国野生动物动物保护研究现状,提出加

强我国野生动物研究建议如下:

1.加大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与评估的投入及时了解野生动物资源的动态变化及

原因,才能科学评估资源状况,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计划。而该项工作的开展需

要国家更大的投入支持。

2.加大物种濒危机制研究的投入基因组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提供越来越多的遗传

信息,利用全基因组信息可更加深入地揭示物种的濒危机制。但是,随之而来的

科研成本无疑将会大大增加,需要更多的投入。

3.加强野生动物基因资源库的建设野生动物遗传资源是极其重要的战略生物资

源。

4.加强野外研究基地和网络体系建设野生动物的科学保护必须依赖于长期定点

的野外研究数据,因此野外研究基地的建设尤为重要。我国在野生动物研究基地

的建设方面还十分薄弱,制约了科研工作的开展,还需加大投入,建立长期稳定

的野外研究基地和网络体系。

参考文献:

[1]赵翀.浅析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对策.山西林业,2007(6).

[2]陈琰.我国动物保护现状及其完善.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3]魏辅文,娄治平.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现状.生物多样性保护,2010(6).

[4]董小丽.星子县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现代农业科技》,2010(4).

本文发布于:2023-01-02 17:58: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791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