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随境转说到境由心生
作者:幻生著
——一九八七年七月廿六日讲于旧金山法王寺
今天我的讲题——「从心随境转说到境由心生」。为什么我要提出这样一个题目来讲?
因为,我个人深深地感觉到:我们生活在这个宇宙世界里,对于这个存在的客观宇宙世界,
能够了解多少?外在的现象世界,它底起源又是怎样?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一般人平日是很
少去注意的。我们既然生活在这个世间上,每天从早到晚,眼所见到的,耳所听到的,乃至
我们意识上所思惟到的,这一切的事事物物,我们应该对它有一正确的基本认识。如果我们
对于环绕在我们周遭的这些东西,它的起源,全然无知,则便辜负了我们的一生。基于这个
原因,我想就佛法的立场,对于这个问题,提出来跟大家谈谈。
在这个讲题里面,有二个比较重要的字,我先提出来作一简单的解释。一个是「心」
字,一个是「境」字。什么叫做「心」?在佛教的经典中,对心的解释有多种,对心的分类
也有多种,这些,我想凡是阅读过佛教经论的人,大抵都会知道的。在这里,我们不做专门
性的分析论究,只作一极普通的解释:凡是我们能思、能想、能见、以听,乃至身体能感触到
的,便称之为心。如用现代哲学或心理学的名词来说,就因为人具有精神活动的认知功能存
在,而物质不具有此一功能,这是人与物质不同的分野。举例而言,我对手里拿著的麦克风
说:「麦克风!您认识我吗?您知道我吗?」麦克风对我没有任何反应。因为,麦克风是一
金属的物质,它没有精神活动的认知功能,所以,它不会认识我,更不会知道我。如果我以
同样的情形,而对一个活活泼泼的人说:「您认识我吗?您知道我吗?」对方会明白地回答
我,他是认识而知道我的。为什么一个活活泼泼的人对我会有反应呢?因为他有精神活动的
认知功能存在的关系。假如一个人失去了他的精神活动的认知功能,我们就不称他叫做人了
,必须要有人字上面加上一个分别的形容词,称他叫做「死去了的人」。不过,当一个人熟
睡或是昏迷过去的时候,虽然他的认知功能也不能发生作用,可是,他和一个死去了的人情
形不同,因为他的精神活动仍然存在,只是暂时在一个休止活动的状态下,等他清醒过来的
时候,他的认知功能又会恢复正常活动。至于什么叫做「境」?佛经中也将境称为「外
境」,就是指个人生命自体(精神活动)以外的一切现象世界;这些现象世界,能够引起我
们认识作用的,便称之为境。能够引发我们认识作用的,不论它是我们眼睛所见的一切形形
色色的现象世界。或是耳朵所听到的一切声音等等,都是属于外境。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上,每天清晨醒来以后,眼见耳闻,乃至内心所想到的一切,都记
不开外在的现象的世界;外在的现象世界,对于我们人生的关系太重要了。至于外在的现象
世界与我们内在的精神活动的关系又是怎样呢?关于这个问题,一般所能体验认识到的,是
我们的精神活动受制于现象世界。现象世界是主体,精神活动是被动的客体而已。所以,我
们内心的认识活动,是由外在客观对象所引生的。举例而言,今天我们上街,见到一个穷苦
的老人,我们对他生起一片同情慈悲之心,施舍金钱给他。我们内心生起的同情仁慈之心,
是因为外面的这个孤苦可怜的老人而来,如果没有这个可怜的老者,我们的同情心是不会生
起的,更不会施舍金钱给他。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同情心是不是由外境所引生的?外境是一
个主要的引导者,我们的内心成了一个被动者。这是属于眼所见到的事例。如从无形的声音
而言,情形也是一样的。诸位今天来听我演讲,您们的目的,是听闻佛法。当您们走进法王
寺的时候,见到了我,诚恳恭敬地向我致问:「法师!您近来好吗?」我回答的语言,可
能引起您们几种不同的内心反应。假如我这样回答您们:「谢谢您们的关心,我近来很好。
你们大家也好吧?」您们听后,心里是平静的,暖暖的,认为我是一个平易而可以亲近的人
。如果我改用粗野的语言回答您:「少罗嗦!我好不好跟你何关?」您们听后,内心的反应
又是怎样?我想,一定是痛苦的,愤怒的。甚至有人指著我的面孔诃斥道:「您是什么东
西?我们好心好意的问候您,您竟然用这种粗野无礼的态度对待我们。我们不受您这一套。
回家去!不听你演讲。」你们平静心和愤怒心,都是因我的语言而起,我的语言是一个主动
者,您们的内心变成了一个被动者。假如没有我的语言,当然您们也就没有所谓平静和愤怒
的心出现了。
我们侨居在美国的中国人,诸位有的从事贸易经商工作。今天早上,有位客户,有一批
货物卖给您,本来您是不想买的,可是,经不起对方的苦苦哀求,您勉强的买下了;到了下
午,这批货物突然涨价,您赚到了五百万美元的利润,那时您的心情怎样?一定是欢天喜
地,高兴极了。相反地,假如您买下的这批货品,到了下午,突然跌价,您要亏损五百万美
元,那时您的心情又是怎样?无疑地,是懊悔、痛苦、难过、失望,一连串的内心复杂情绪
,久久挥之不去。请您想一想,您的欢乐与痛苦,是缘何而来?明白地说,不还是因金钱的
得失为一主要关键。金钱的得失,既然成为导致我们内心的欢乐与痛苦的根源,我们的内心
,不就变成一个被动的吗?
金钱的得失,对于我们内心的影响,既然是如此,而名誉权力的得失,经与我们内心的
影响,又何独不然?比如说:美国雷根总统今天突然提名您为美国国务卿,当您知道这个消
息的时候,您的内心情绪是怎样?一定是高兴快乐的。「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您的知
名度,也立即成为美国及全世界的知名人物。假如雷根总统在您出任国务卿不到一个月的时
候,又突然下令免除您的国务卿职务,那时您的心情又是怎样?无疑地,彷佛从三十三天跌
落到十八层的深渊,痛苦难过。名誉与权力都是外在的,为什么外在东西的得失而影响到您
的心情?您的心情不是明显地被著外物所牵引吗?这不就是「心随境转」!
我们时常听人谈起,目前的这个现实社会,是个酒醉金迷无奇不有的花花世界,它的诱
惑力太大了,年轻进入这个社会,如果把握不住,经不起它的诱惑,很快地就会堕落下去,
无法自拔!就一般情形看来,的确如此。年轻人的思想性向未定,见异思迁,受到社会环境
的,往往迷失在这个罪恶的社会里。社会一切,既然能够引诱我匀,支配我们,我们的
精神活动,完全被它所操纵,受制于它,这不是说明我们的精神活动是由外境所支配的吗?外
境是主体,精神活动是客体;主体的外境转变,我们的精神活动也跟著它转变吗?
关于「心随境转」的问题,从上面所举的事例中,以及诸位在日常生活中所观察体认到
的,是很容易理解的。不过,我们的精神活动,是否由外在的现象世界所引生,而外在的一
切现象世界,它的来源又是怎样?这是值得进一步论究的问题。
上面说到,精神活动是由外在的客观现象所引生的,精神活动是随著外境的转变而转变
的。但是,事实的真相是否如此?根据唯识学的法义来看,并不是这样。精神活动是属于内
在的,客观对象是属于外在的。一个认识作用的形成,是有两个来源的:一个是能认识的精
神活动主体——心识,一个是所认识的客观对象——外境;当能认识的精神主体与所认识的
客观对象集合到一起的时候,才会产生一个认识的结果。所以,一个认识的形成,必须具有
能认识与所认识的二个方面,缺一不可的。诸位今天见到我,认识了我,我是一个被你们认
识的对象;您们怎么会认识我的?因为您们有一个能认识的精神活动存在的缘故。假如您们
没有能认识的精神活动存在,您们是不会认识我的,也不会有一个认识的结果出现。同样
地,如果只有您们能认识的精神活动存在,而没有所认识的客观对象,能够产生您们的认识
作用吗?我问您们,外面的天空中有什么东西?您们看过的人,一定会告诉我,蔚蓝色的天
空里,什么都没有。假如天空中有二片白云,或一架飞机,便是您们的认识对象,完成您们
的认识作用。所以,一个认识作用的形成,一定不能离开能认识与所认识的,缺少其中的任
何一种,都不会有一个认识作用的出现。
认识作用的形成,既然来自能认识与所认识的两方面,但是,到底是以能认识为主还是
以所认识为主?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以所认识的为主,能认识为附从,这便是我们上面
所说的「心随境转」了;如以能认识的为主,所认识的为从属,这就是我们下面所要说明的
「境由心生」的主题。
说到能认识与所认识何者为主的问题,现在我先做一动作,来说明这个问题。请诸位注
意看我,我在做什么动作?诸位当然看到,我在做挥手的告别动作。请您们把眼睛紧闭起来
,您们知道我又在做什么动作?我想,您们没有一个人会知道的。告诉您们,我仍然是在做
挥手的告别的动作。我的动作没有改变,为什么您们的眼睛睁开的时候,知道我的动作;为
企么您们的眼睛闭的时候,就不知道我的动作呢?什么叫做「不知道」?「不知道」就是根
本没有这一动作的存在。现在请诸位仔细想一想,外在的动作存在与否,究竟取决于什么来
决定的?一个认识作用的形成,到底以何者为主体?
一个人在清醒的时候,有人跟随他诤吵,他会知道得清清楚楚;可是,当他死亡以后,
同样地有人跟他诤吵,他会知道吗?当然,他是不会知道的。在他活着的时候,他有能认识
的确良精神活动作用存在,所以他能知道外在的一切;当他死亡之后,他的能认识的精神活
动作用没有了,所以他不能知道外在的一切。从这个最好懂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知道:外在
的存在,是不能离开能认识的精神主体的;有能认识的精神主体存在,才有外在的一切存
在;没有能认识的精神主体存在,也就没有一切外在的存在了。
客观的存在,是由认识的存在而存在的,当能认识的范围没有达到那里的时候,虽然有
著外在的存在,对于一个认识者而言,仍然是没有它的存在的。诸位在法王寺里面,山下的
高速公路上,有二部车子相撞,两位驾驶者走下来诤吵打架,您们会知道吗?当然诸位不会
知道。为什么不会知道?因为我们能认识的范围没有接触到那里的缘故。进一步说,就是我
们的认识范围已经接触到那里的时候,由于我们认识的疏忽,明明见到的东西,而不知道它
的存在。诸位太太小姐们,在您们过去的生活中,可能总有这样的经验:当您的心情慌乱的
时候,您的朋支在外面急著催您上车,您的手提包明明挂在膀子上,门上的锁匙握在手里,
可是,您还在到处寻找皮包和锁匙,对于手中拿著的东西,彷佛视而不见,不知道手里拿著
的就是您所要寻找的东西。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并非能认识的范围没有认识到那里,只是
在认识的过程中没有专心注意罢了。没有专心注意,也就等于没有对方的存在。诚如中国孔
子所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外在的存在,是不能离开能认识的心体的。
我们认识的外在的一切,就一般而言,大体都是相同的,如果进一步分析研究,在相同
的当中还有著不相同的部分;这种不同的原因,便是来自我们认识的心体不同。诸位女士们
,当您们到百货公司购买衣服的时候,有人喜爱红色的衣服,有人喜爱黄色的衣服,有人喜
爱绿色的衣服;喜爱红色衣服的人,也不一定会喜爱黄色和绿色的,同样地,喜爱黄色与绿
色衣服的人,也不一定会欣赏红色的衣服。外在东西的本身,是没有变化的,为什么我们对
它会有喜爱和不喜爱的不同分别?这些不同分别的主因,不是来自我们的认识心体吗?我们
喜爱的东西,它底价值也会随著我们的不喜爱而相对地提高;我们不喜爱的东西,它底价值
也会随著我们的不喜爱而相对地降低。客观对象的存在价值,是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认识心
不同而不同的。
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我们对它的认识,并非一成不变永远如此的。我们认识上起了变
化,或是一时情绪上发生变化,对于外在的认识,也会产生变化的。比如:今天我最欣赏的
一幅字画,它的美感和价值,到达一个最高的极点,可是,过了一个时期之后,我对它的认
识起了变化,它的美感和价值,急速地下降到一个最低的低点。外在的事物没有变化,这是
我们认识上的变化。由于我们认识上的变化,我们所认识的一切,也就同样地起了变化。我
们平日最心受的东西,当我们与我诤吵的时候,烦恼重重,情绪激动,往往对心爱的东西发
生厌恶,予以破坏。这种情形,不是外在的东西有了变化,也不是我们理性的认识上产生变
化,完全由于一时的烦恼情绪行动所导致的变化行为。什么是烦恼情绪行动的行为?明白地
说,就是我们内心的行为。
如上所说,客观的存在,不能离开认识的心体,认识心体的变化,客观存在的一切也跟
著变化。那末,客观存在的一切,又是从何处而来的?论到这个问题,就佛法的立场而言,
也有二种不同的说法:若依如来藏缘起一系的经论说,客观存在的一切,就是我们心体的直
接呈现。如「大乘起信论」说:「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心就是宇宙的本
体,由宇宙的本体呈现的一切现象世界,则一切现象世界当然就是心体的呈现。如依唯识学
的经论来说,客观存在的一切,是心识所变现的。如「解深密经」说:「我说识所缘,唯识
所现故。此中无有少法能取少法。」关于客观存在的一切现象世界就是主观心识变现的问
题,一般人是难以同意接受这种说法的。因为,外在的东西,明明是在我们身体之外的,怎
么能够说是我们心识变现的?如果外在的东西是心识变现的,诸位可以提出一大堆的理由证
据来驳倒这种说法。我们侨居在美国,每当要省亲的时候,总要乘坐十多小时的飞机回到台
湾或香港,才能见到亲人,如若外在的一切是唯心所变,为什么我们不能变现亲人在身边?
既然不能变现,便证明外在的一切不是唯心所变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举不胜举。不过,唯
识学所说的客观的一切是唯识所变的,是从另一角度来说明的。现在我们先举例说明;诸位
都照过镜子,有照镜子的习惯和经验,当我们拿起镜子的时候,我们的面孔会反映在镜子里
面,镜子里面的面孔,便是我们面孔的外现,再为我们眼睛所见,所以,我们见到镜子的面
孔,不以为异,知道那是自己的面孔。假如诸位从来没有照过镜子,第一次见到镜子里面出
现的面孔,会知道那是自己吗?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孩,在一面镜子前面,他会知道镜子里的
小孩就是自己吗?当然他不会知道。因为他不知道那就是自己,所以才会啊啊跟他讲话,发
出凝凝的傻笑,用手去抓他。「楞严经」里面有一个故事:演若达多是个从不梳洗的人,蓬
头垢面,古代没有镜子,他无法认识自已的「庐山面目」。一天,他口渴了,走到河边喝
水,河小清澈见底,当他俯下身子的时候,见到水里有一篷头垢面狰狞可怕的影像,演若达
多转身就逃,逢人便说,河里有一鬼怪,是如何如何的形像。他何赏知道,水里的鬼怪,便
是自己的一副尊容!人类的认识,就是就样:明明是自己的心像外现,却将这外现的心像,
误认为是外在的东西,而加以执著。这种情形,不仅我们人类如此,就是其它动物,亦不例
外。二十多年前,我在新竹福严精舍,那里养了一只小猫,每天由我负责喂它,它吃饱了,
时常跑到我的房里,我在看书,它就跳到我的腿子上睡觉。有时将它赶下去,过了一会
儿,它又跳上来了。我的书桌上,放著一面镜子,有一次,我拿起镜子远远对著它照,它看
到镜子里面有一只小猫,起初用爪去抓,镜子里的小猫也是同样的抓过来。这时它开始紧张
起来了,四脚站起,腰背一弓,全身的毛都竖立起来,做著要跟过方决战的样子,镜子里的
小猫,当然也是和它同一姿态,毫不退缩。它凶狠地看著对方,对方也凶狠地注视著它。也
许它想到对方这个敌人不简单,丝毫不怕它,它很快地从我腿子上跳下逃走了。小猫见到镜
子里的对象,它何赏知道那就是自己身相的外貌,而误认为外在的敌人。我们人类,不也是
如此。
我想,我们都做过梦的。我们的人生,不只做过一次梦,而是做过很多很多次的梦。有
时,一个夜里,一个梦接著一个梦的做下去。我们做的梦,有些是可怕的恶梦,比如跟人找
架,被人打伤了,或是被人打死了;也有些梦是欢乐的好梦,如升官发财,与家人团聚等
等。在这些梦里,有些梦做得非常模糊,没有醒来就忘记了;有些梦是很清楚的,梦中的一
切,醒来历历如绘。不管这些梦的情形怎样,当我们正在做梦的时候,梦未醒来,谁会知道
梦里的一切是真的还是假的?我想,那是的我们,没人不把梦里的一切都当做真的,直到我
们醒来的时候,才知道梦里的一切都是假的,完全是心理的反射作用。同样的情形,我们现
在对于世间的一切,不知道它是心识所变现的,处处都是外在的,实在的,这和我们在梦中
所认识到的,又有什么两样?等到我们的无明烦恼完全断尽,内心澄净,出世的无漏智慧生
起,再来观看这个世间现在的我们,何赏不是在另一个梦中?我们不要等到烦恼断尽,无漏
智慧生起,来观看这个世间的一切,知道它是唯心所现;即以我们当前的一切而论,又何独
不然?诸位年纪最轻的,我想也有三十左右,我们仔细地回忆一下我们的这一生,自从有记
忆开始,直到现在,我们这一生中所见的种种,以及的遭遇到的种种,又是怎样呢?幼年时
代的游戏伴侣,学校的师长和同学,服务机构的同事,上司,一般的亲戚朋友,家中的父母
兄弟姐妹,许许多多的欢乐恩怨,是是非非,说不完的一切,现在又是如何?过去的种种,
我们能够追得回来吗?我们回忆过去的一生,与我们梦醒以后回忆梦中的一切,又有什么实
质上的差异?所以,一个人到了老年,回忆他的一生,往往有著「人生如梦」的感叹。诸葛
孔明曾经自负地说:「大梦谁先觉?平生我生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我们谁能像
诸葛孔明一样,从这个温温长夜的人生梦境里觉醒过来,清晰而明确地认识到这个宇宙世界
的真正面目呢?
客观宇宙一切,是众生心识所变现的。同一事物,由于众生的业力和种类不同,各各所
见到的,自然就各各不同。无著的「摄大乘论」里,有「一境应四心」的例证:我们人类看
到的「水」,变上我们人类业力所共同变现的。人类业力的变现的「水」,在水生动物的鱼
虾等看来,那就不是「水」了,而是它们居住生存的世界,活动的空间。它们一时一刻不能
离开它而生存,离开了它就会死亡。这和我们人类不能离开大气层,离开了大气层,就会因
「缺氧」而死亡的情形一样。饿鬼道的众生,看到人类的「水」,又变成了可怕的「脓
河」;天趣的众生,看到的「水」,又变成了众宝庄严的「琉璃世界」。同一的东西,由于
各各所见不同,到底是人类见到的正确,还是其他众生见到的正确,这是一个很难判定的问
题。如就各类众生的本身立场而言,它们见到的都是最正确而最真实的。从不同种类的众生
所认识到的客观对象,在同一的客观对象上而产生了如此不同的差异,这不是明显地证明了
一切外境都是来自众生的心识变现吗?至于心识变现的根源,是因众生各自业力不同的因素
而来。
就我们人类来说,许多戴著太阳眼镜的人,他们所看到的宇宙世界,是灰色而暗淡的;
不戴太阳眼镜的人,他们所见到的宇宙世界,又是另一种风光。这种不同的色彩,主要来自
太阳眼镜。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戴太阳眼镜的人,所见到的外物情形不是真实正确的,因为,
任何人戴起太阳眼镜来,所见到的都是相同的。太阳眼镜,不就是代表著众生的业力吗?由
于业力的因素不同,所见的外物也就自然各异。一个肉食主义的人,看到鸡鸭鱼肉山珍海味
,视为最好的美食,但是,在一个素食主义者的眼中,那不过是一堆动物的尸体,有何美味
可言?肉食者的胃囊里,只是埋葬动物的坟场而已。
依据大乘佛法如来藏系的思想来看,客观存在的一切,不仅只是心识的变现,它——就
是由心所生。经中曾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法是什么?法便是宇宙的
一切事物。宇宙的一切事物,明白地说,就是由我们的心所生起的。「境由心生」,是大乘
佛法的重要法义之一。经论里对这方面的说明文字很多,我们不做广泛引证。俗语说得好,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确实如此。我们白天里常常想到什么,自然而然夜里就有那个梦
境出现。我们从许多犯罪者的口述中,得到一个共同的经验结论,凡是做过伤天害理的人,
在逃亡的日子里,常常见到被害者向他索命的情景。一个艺术家,经过他的思惟构想,一幅
巧夺天工的美丽图画呈现眼前,这种从无到有的外境,不是由心创出来的吗?一个伟大的工
程设计师,运用他智慧构思,设计出许多模型图样,琳琅满目,依样建筑,便成了许多具体
实物的景观。这些由内心智慧创造的成果,我们能说不是「境由心生」吗?
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每天念佛拜佛,持咒诵经,观想佛菩萨的种种相好,久而久之,精
神能够凝聚持久不散,佛菩萨的光明形像,便会自然而然地出现眼前。这种境界,不是一般
所谓「幻影」或「幻境」,而是一种最亲切最真实的自然境界。至于这种境界的来源,便是
由于内心的宁静,思惟观想力凝聚到某种程度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产生的。许多从事宗教生
活实践体验的人,当他的精神凝聚工夫达到某种程度,见到许多不可思议的境界,也是极为
寻常的事。因为心力凝聚而见到许多真实境界,这些境界,当然不是来自外界的,完全是由
内心所生的。至于说到这些内心现起的境界,出现的时间久暂,其显明度如何的问题,便视
各人心力凝聚的工夫情形而定。工夫深厚的人,境界的出现自然是持久而显明的,历久不
变;工夫不深的人,也许只能偶一见之,其时间与显明度自然也相对地较差。一个佛法上
具有深厚禅观境界工夫的人,他所见到的一些特殊不可思议的境界,可以做到「随心所欲」
的操纵程度,要来就来,要去就去,自己可以做得主的。这与其他宗教从事「来修」生活的
人,所见的耶和华与耶稣,只能「偶尔」见到一次的情形,有著实质的根本差异,不能同日
而语的。
去年我在洛彬机的时候,有一位信佛的居士(现在已经出家了),请我到他家中去看他
的佛堂。他告诉我说:自从他的父亲去世之后,为了报答父恩,发心闭关三年。每天除了念
佛礼佛之外,只诵「阿弥陀经」。关中实行禁语,不见任何人。过著「日中一食」,「夜不
倒单」的苦修生活。平日生活必需品,每隔数日,由其子女开车送来。有人按门铃,相应不
理。其子女备有门上锁匙,自动开启送物进来。他的这栋静室后面,有一花园,花丛间有二
块石头,其前有一方空地。每当他坐在客厅中念佛观想,由落地的玻璃窗户向外看,花丛中
的二块石头,其一变成观世音菩萨,另一变成阿弥陀佛,相貌衣角,历历分明。其前的一方
空地,变成八功德水的七宝池塘;并有一鸟念佛念法念僧。照他所陈述的,就是「阿弥陀
经」所描述的极乐世界的风光。我坐在他的同一角度,依著他所指的方向远远地看去,怎么
看也看不出极乐世界的图形。不过,我相信他所说的都是真实的,绝非骗人的假话。因为我
知道一个专心观想修持的人,内心的凝聚力一生起的时候,观想的境界会立即现前的,并不
为奇;即使没有外在的石头等事物为助缘,它依然是会出现的。这对一个有著同样从事宗教
生活的体验者,丝毫没有怀疑,完全能够接受的。但是,如果对于一个没有宗教生活体验的
人,那就无法相信了。
「从心随境说到境由心生」的问题,上面我们做了一番粗略地说明与举例。关于「心随
境转」——精神活动为外物所操纵,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体认得到的,并不难懂。
至于「境由心生」——客观存在的事物是由精神主体所变现生起的,从理论的说明与事实的
举证中,大家也许不能否认这一理论。但是,要将这一理论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来,做为
我们正确的宇宙人生观,纠正传统的错误认识,那就比较难了;必须经过了一段长期的修习
训练,才能逐渐做到。许多理论,说来容易,实行起来,就不简单了。
一九八七年八月十八日写于旧金
山法王寺
本文发布于:2023-01-02 17:49: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790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