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

更新时间:2023-01-02 16:55:57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2日发(作者:maths)

1.3.1习题1.1解答

1设S={2,a,{3},4},R={{a},3,4,1},指出下面的写法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

的?

{a}S,{a}R,{a,4,{3}}S,{{a},1,3,4}R,R=S,{a}S,{a}R,R,{{a}}RE,{}S,R,

{{3},4}。

解:{a}S,{a}R,{a,4,{3}}S,{{a},1,3,4}R,R=S,{a}

S,{a}R,R,{{a}}RE,{}S,R,{{3},4}

2写出下面集合的幂集合

{a,{b}},{1,},{X,Y,Z}

解:设A={a,{b}},则(A)={,{a},{{b}},{a,{b}}};

设B={1,},则(B)={,{1},{},{1,}};

设C={X,Y,Z},则(C)={,{X},{Y},{Z},{X,Y},{X,Z},{Y,Z},{X,Y,

Z}};

3对任意集合A,B,证明:

(1)AB当且仅当(A)(B);

(2)(A)(B)(AB);

(3)(A)(B)=(AB);

(4)(A-B)((A)-(B)){}。

举例说明:(A)∪(B)≠(A∪B)

证明:(1)证明:必要性,任取x(A),则xA。由于AB,故xB,从而x(B),

于是(A)(B)。

充分性,任取xA,知{x}A,于是有{x}(A)。由于(A)(B),故{x}(B),由此

知xB,也就是AB。

(2)证明:

任取X(A)∪(B),则X(A)或X(B)

∴XA或XB

∴X(A∪B)

∴X(A∪B)

所以(A)∪(B)(A∪B)

(3)证明:

先证(A)∩(B)(A∩B)

任取X(A)∩(B),则X(A)且X(B)

∴XA且XB

∴XA∩B

∴X(A∩B)

所以(A)∩(B)(A∩B)

再证(A∩B)(A)∩(B)

任取Y(A∩B),则YA∩B

∴YA且YB

∴Y(A)且Y(B)

∴Y(A)∩(B)

所以(A∩B)(A)∩(B)

故(A)∩(B)=(A∩B)得证。

举例:A={1},B={a}

则(A)={,{1}},(B)={,{a}}

(A)∪(B)={,{1},{a}}

A∪B={1,a}

(A∪B)={,{1},{a},{1,a}}

可见{1,a}(A∪B),{1,a}(A)∪(B)

所以(A)∪(B)≠(A∪B)

(4)对任意的集合x,若x=,则x(A-B)且x((A)-(B))∪{}。若x,则x(A-B)

当且仅当x(A-B)当且仅当xAx⊈B当且仅当x(A)x(B)当且仅当

x((A)-(B))。综上所述,可知(A-B)((A)-(B)){}。

4.设A,B,C为任意三个集合,下列各式对否?并证明你的结论。

(1)若AB且BC,则AC;

(2)若AB且BC,则AC;

(3)若AB且BC,则AC;

(4)若AB且BC,则AC。

解:(1)正确;(2)不正确,举一个反例即可;(3)不正确,举一个反例即可;(4)不

正确,举一个反例即可。

1.3.1习题1.2解答

3.R,S是集合A上的两个关系。试证明下列等式:

(1)(R•S)-1=S-1•R-1

(2)(R-1)-1=R

(3)(R∪S)-1=R-1∪S-1

(4)(R∩S)-1=R-1∩S-1

证明:

(1)先证(R•S)-1S-1•R-1,对任意(x,y)(R•S)-1,则(y,x)(R•S),则存在aA,满

足(y,a)R且(a,x)S,那么(x,a)S-1且(a,y)R-1,所以(x,y)S-1•R-1,因此(R•S)-1

S-1•R-1;再证S-1•R-1(R•S)-1,对任意(x,y)S-1•R-1,则存在aA,满足(x,a)S-1且(a,

y)R-1,所以(y,a)R且(a,x)S,所以(y,x)(R•S),所以(x,y)(R•S)-1,因此S-1•R-1

(R•S)-1。

(2)先证(R-1)-1R,对任意(x,y)(R-1)-1,则(y,x)R-1,则(x,y)R,所以(R-1)-1

R;再证R(R-1)-1,对任意(x,y)R,则(y,x)R-1,则(x,y)(R-1)-1,所以R(R-1)-1。

故(R-1)-1=R得证。

(3)先证(R∪S)-1R-1∪S-1,对任意(x,y)(R∪S)-1,则(y,x)R∪S,则(y,x)R

或(y,x)S,则(x,y)R-1或者(x,y)S-1,所以(x,y)R-1∪S-1,所以(R∪S)-1R-1∪S-1;

再证R-1∪S-1(R∪S)-1,对任意(x,y)R-1∪S-1,则(x,y)R-1或者(x,y)S-1,则(y,x)

R或(y,x)S,所以(y,x)R∪S,所以(x,y)(R∪S)-1,所以R-1∪S-1(R∪S)-1。故(R

∪S)-1=R-1∪S-1得证。

(4)先证(R∩S)-1R-1∩S-1,对任意(x,y)(R∩S)-1,则(y,x)R∩S,则(y,x)R

且(y,x)S,则(x,y)R-1且(x,y)S-1,所以(x,y)R-1∩S-1,所以(R∩S)-1R-1∩S-1;

再证R-1∩S-1(R∩S)-1,对任意(x,y)R-1∩S-1,则(x,y)R-1且(x,y)S-1,则(y,x)R

且(y,x)S,所以(y,x)R∩S,所以(x,y)(R∩S)-1,所以R-1∩S-1(R∩S)-1。故(R∩S)-1=

R-1∩S-1得证。

1.3.3习题1.3解答

2.将集合M中元素映射到自身的变换称为同一变换,记为I。设,是集合M上的两

个变换,如果•=•=I,则,是1–1变换,并且=-1。

证明:(1)先证、分别是单映射。

对任意x

1

,x

2

M,如果(x

1

)=(x

2

),则有

x

1

=I(x

1

)=(•)(x

1

)=((x

1

))=((x

2

))=(•)(x

2

)=I(x

2

)=x

2

所以是单映射。

同理可证是单映射。

(2)再证、分别是满射。

因为和都是M到M的单映射,所以有(M)M,(M)M,于是

M=I(M)=(•)(M)=((M))(M),

同理A=I(M)=(•)(M)=((M))(M),

所以(M)=M,(M)=M,即、是满射。

(3)往证=-1。

由是1–1映射,故存在-1,对任意xM,

-1(x)=I(-1(x))=(•)(-1(x))=((-1(x))=(x)

故=-1。

习题2.1解答

2.说出下述每一命题的逆命题和逆否命题:

(1)如果天下雨,我将不去。

(2)仅当你去我将逗留。

(3)如果n是大于2的正整数,则方程xn+yn=zn无正整数解。

(4)如果我不获得更多帮助,我不能完成这个任务。

解:(1)逆命题为:如果我不去,那么天下雨;逆否命题为:如果我去,那么天不下

雨。

(2)逆命题为:仅当我将逗留你去;逆否命题为:你不去我将不逗留。

(3)逆命题为:如果方程xn+yn=zn无正整数解,则n是大于2的正整数;逆否命题为:如

果方程xn+yn=zn有正整数解,则n是不大于2的正整数。

(4)逆命题为:我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因为我没有获得更多帮助。逆否命题:如果我完成了

任务,则我获得了更多帮助。

3.给P和Q指派真值1,给R和S指派真值0,求出下面命题的真值:

a)(P(QR))((PQ)(RS))

b)((PQ)R)(((PQ)R)S)

c)((PQ)R)((QP)(RS))

d)(P(Q(RP)))(QS)

解:

a)令G=(P(QR))((PQ)(RS))

则:T

I

(G)=(1(10))((11)(00))

=00=1

b)令G=((PQ)R)(((PQ)R)S)

则:T

I

(G)=((11)0)(((11)0)0)

=10=1

c)令G=((PQ)R)((QP)(RS))

=((PQ)R)(((QP)(PQ))(RS))

=(PQR)((QP)(PQ)(RS))

则:

T

I

(G)=(110)((11)(11)(00))=11=1

d)令G=(P(Q(RP)))(QS)

=(P(Q(RP)))(QS)

=(P(Q(RP)))(QS)

=((P(Q(RP)))(QS))((QS)(P(Q(RP))))

=(P(Q(RP)))(QS))((QS)(P(Q(RP))))

T

I

(G)=(1(1(01)))(10))((10)

(1(1(01))))

=11=1

习题2.2解答

3.对P和Q的所有值,证明PQ与PQ有同样的真值。证明(PQ)(PQ)

是恒真的。

解:对PQ的任意解释I,若I使PQ为真,则I使P为假或P和Q同时为真,若

I使P为假,则使P,此时PQ为真,若I使P和Q同时为真,则Q为真,此时PQ为

真,也就是说PQ为真时PQ为真。若I使PQ为假,则I使P为真Q为假,此时PQ

为假,也就是说PQ为假时PQ为假。综上知PQ与PQ同真同假,由定义知(P

Q)(PQ)是恒真的。

习题2.3解答

2设S={G

1

,…,G

n

}是命题公式集合。试求出在不增加新原子的情况下从S出发演绎

出的所有命题公式。

提示:考虑G

1

…G

n

的主合取范式。

解:任设一公式G’为从S出发演绎出来的公式。则可知G’

为G=G

1

…G

n

的一个逻辑结果。而G有唯一一个与其等价的主合取范式,设为G’’。

可设G’’共有m个极大项,则可以知道令G’’取1的解释使这m个极大项也取1。则

从S出发的演绎出来的的所有命题公式正是从这m个极大项中任取n(0≤n≤m)个合取组

成,共有2m个,其中包括恒真公式这里用1表示。

设H为由若干极大项构成的合取公式。现在证明:

1)S=>H,即G=>H。从定义出发,设有一解释I使G=G

1

…G

n

取1值,必使G的

主合取范式也取1值。即使每一个极大项都取1值。从而使由若干极大项合取组

成的公式H也取1值,则有S=>H。

2)任意设公式H是S的一个逻辑结果,H是一些极大项的合取。现在要证组成H的

极大项都在G的主合取范式G”中。

反证法:若不然,假设H中有一个极大项m

k

不在G的主合取范式中。则取使m

k

为0的解释I,可有解释I使H取0值。而I使所有不等于m

k

的极大项都为1,则

可有G的主合取范式G’’在I下取1值,即G在I下取1值,这与G=>H矛盾。

5.设G

1

,…,G

n

是公式。证明:从{G

1

,…,G

n

}出发可演绎出公式G的充要条件是从

{G

1

,…,G

n

,G}出发可演绎出公式(RR)。其中R为任意公式。

证明:充分性,即{G

1

,…,G

n

,G}=>(RR),可有

G

1

…G

n

G=>(RR),因(RR)恒假,则G

1

…G

n

G恒假。那么有(G

1

…G

n

G恒真,即(G

1

…G

n

)G恒真,则有(G

1

…G

n

)=>G,因此有{G

1

,…,G

n

}蕴涵G。

必要性,即已知:{G

1

,…,G

n

}=>G,有(G

1

…G

n

)G恒真,即(G

1

…

G

n

)G恒真,那么对上式取非有G

1

…G

n

G恒假,也就是(G

1

…G

n

G)(RR)

恒真,其中R为任意一个公式,则有(G

1

…G

n

G)=>(RR),即从{G

1

,…,G

n

,G}

出发可演绎出公式(RR)。

命题得证。

习题2.4解答

3.证明:命题公式G是恒真的当且仅当在等价于它的合取范式中,每个子句均至少包

含一个原子及其否定。

证明:设公式G的合取范式为:G’=G

1

G

2

…G

n

若公式G恒真,则G’恒真,即子句G

i;i=1,2,…n

恒真

为其充要条件。

G

i

恒真则其必然有一个原子和它的否定同时出现在G

i

中,也就是说无论一个解释I

使这个原子为1或0,G

i

都取1值。

若不然,假设G

i

恒真,但每个原子和其否定都不同时出现在G

i

中。则可以给定一

个解释I,使带否定号的原子为1,不带否定号的原子为0,那么G

i

在解释I下的取值为0。

这与G

i

恒真矛盾。

因此,公式G是恒真的当且仅当在等价于它的合取范式中,每个子句均至少包含一

个原子及其否定。

4.试将下列公式化为析取范式和合取范式:

a)P(PQ)

b)(PQ)(PQ)

解:a)P(PQ)

=P(PQ)(合取范式)

=(PP)(PQ)(析取范式)

=PQ(合取、析取范式)

b)(PQ)(PQ)

=((PQ)(PQ))((PQ)(PQ))

=((PQ)(PQ))((PQ)(PQ))

=(PQ(PQ))(PQ(PQ))

=(PQ)(PQ)(合取范式)

=((PQ)P)((PQ)Q)

=(PQ)(PQ)(析取范式)

习题3.1解答

1.设下面所有谓词的定义域都是{a,b,c}。试将下面谓词公式中的量词消除,写成与之

等价的命题公式。

(1)xR(x)xS(x)

(2)x(P(x)Q(x))

(3)xP(x)xP(x)

解:(1)xR(x)xS(x)等价的命题公式为:

R(a)R(b)R(c)(S(a)S(b)S(c))

(2)x(P(x)Q(x))等价的命题公式为:

(P(a)Q(a))(P(b)Q(b))(P(c)Q(c))

(3)xP(x)xP(x)等价的命题公式为:

(P(a)P(b)P(b))(P(a)P(b)P(b))

3.指出下列表达式中的自由变量和约束变量,并指明量词的作用域:

(1)(xP(x)xQ(x))(xP(x)Q(y))

(2)xy((P(x)Q(y))zR(z))

(3)A(z)(xyB(x,y,a))

(4)xA(x)yB(x,y)

(5)(xF(x)yG(x,y,z))zH(x,y,z)

解:(1)中的自由变量是Q(y)中的y,约束变量是P(x)、Q(x))和P(x)中的x,第一

个量词x的作用域是P(x),第2个量词x的作用域是Q(x),第三个量词x的作用域是

P(x)。

(2)此式中没有自由变量,x,y,z都是约束变量,x和y的作用域都是

(P(x)Q(y))zR(z),而z的作用域是R(z)。

(3)z是自由变量,x和y是约束变量,xy的作用域是B(x,y,a)。

(4)x是自由变量,x和y是约束变量,x的作用域是A(x),y的作用域是B(x,y)。

(5)x,y和z是自由变量并且x,y和z又是约束变量,x的作用域是F(x),y的作用

域是G(x,y,z),z的作用域是H(x,y,z)。

习题3.2解答

1.设I是如下一个解释:

D={a,b}

P(a,a)P(a,b)P(b,a)P(b,b)

1001

试确定下列公式在I下的真值:

(5)xy(P(x,y)P(y,x));真值为1

(6)xP(x,x)真值为1

3.设I是如下一个解释:

D={3,2}

abf(3)f(2)P(3,3)P(3,2)P(2,3)P(2,2)

32231100

试求出下列公式在I下的真值:

4.(a,f(a))P(b,f(b));真值为0

5.xyP(y,x);真值为1

6.xy(P(x,y)P(f(x),f(y)));真值为0

习题3.3解答

1.设G

1

=x(P(x)Q(x)),G

2

=Q(a),证明:P(a)是G

1

和G

2

的逻辑结果。

证明:设G=G

1

G

2

,往证若解释I满足G,则必满足P(a)。

反证法:若解释I满足G,而弄假P(a),则在解释I下,P(a)为真;G

2

也必为真,所以

Q(a)为假。故P(a)Q(a)为假,则G

1

为假,因此G为假,这与解释I满足G矛盾。从而结

论得证。

4指出下面推理的错误:

(1)x(P(x)Q(x))前提

(2)P(y)Q(y)(1),UG

(3)xP(x)前提

(4)P(y)(3),ES

(5)Q(y)(2),(4)

(6)xQ(x)(5),EG

解:第(4)中的p(y)中的y不能由ES规则推出。因为此y是由第(1)步利用US

规则提出的,此时,应该选另外的符号,如符号“c”。

习题3.4解答

1.试将下列公式化成等价的前束范式:

(1)x(P(x)yQ(x,y));

=x(P(x)yQ(x,y))

=xy(P(x)Q(x,y))

(2)x((yP(x,y))(zQ(z)R(x)));

=x((yP(x,y))((zQ(z))R(x)))

=x((yP(x,y))((zQ(z))R(x)))

=x((yP(x,y))(z(Q(z))R(x)))

=xy(P(x,y)(z(Q(z))R(x)))

=xyz(P(x,y)Q(z)R(x))

(3)xy(zP(x,y,z)(uQ(x,u)vQ(y,v)))。

=xyz(P(x,y,z)((uQ(x,u))vQ(y,v)))

=xyz(P(x,y,z)(u(Q(x,u))vQ(y,v)))

=xyz(P(x,y,z)uv(Q(x,u)Q(y,v)))

=xyzuv(P(x,y,z)(Q(x,u)Q(y,v)))

2.找出下面公式的Skolem范式:

(1)(xP(x)yzQ(y,z));

=((xP(x))yzQ(y,z))

=xP(x)(yzQ(y,z)))

=x(P(x)y(zQ(y,z)))

=xy(P(x)z(Q(y,z)))

=xyz(P(x)Q(y,z))

用f(x,y)代替z得Skolem范式:

xy(P(x)Q(y,f(x,y)))

(2)x(E(x,0)(y(E(y,g(x))z(E(z,g(x))E(y,z)))))。

=x(E(x,0)(y(E(y,g(x))z(E(z,g(x))E(y,z)))))

=x(E(x,0)(y(E(y,g(x))z(E(z,g(x))E(y,z)))))

=xyz(E(x,0)(E(y,g(x))(E(z,g(x))E(y,z))))

=xyz((E(x,0)E(y,g(x)))(E(x,0)E(z,g(x))E(y,z)))

用f(x)代替y得Skolem范式:

Skolem范式:xz((E(x,0)E(f(x),g(x)))(E(x,0)E(z,g(x))E(f(x),z)))

习题3.5解答

1.将下面的命题符号化,并证明之。

(1)“已知每一个大学生都是诚实的,而约翰是不诚实的,证明约翰不是大学生”。

P(x):x是大学生;Q(x):x是诚实的;约翰记为a。

G

1

:x(P(x)Q(x));G

2

:Q(a);C:P(a)

证明略。

(2)“已知:每一个运动员都是强壮的,而每一个即强壮又聪明的人在他所从事的事业中都

将获得成功,彼得是运动员而且是聪明的,证明彼得在他的事业中将会成功”。

P(x):x是运动员;Q(x):x是强壮的;R(x):x是聪明的;S(x):x在他的事业中成功;彼

得记为a。

G

1

:x(P(x)Q(x));G

2

:x((Q(x)R(x))S(x));G

3

:P(a)R(a);C:S(a)

证明略。

(4)“已知海关人员检查每一个进入本国的不重要人物,某些走私者进入该国时仅仅被走私

者所检查,没有一个走私者是重要人物,证明海关人员中的某些人是走私者”。

E(x):x进入国境;V(x):x是重要人物;C(x):x是海关人员;P(x):x是走私者;S(x,y):

y检查x;

G

1

:x(E(x)V(x))y(C(y)S(x,y)));

G

2

:x(P(x)E(x)y(S(x,y)P(y)));

G

3

:x(P(x)V(x));

C:x(P(x)C(x))

证明:1x(E(x)V(x))y(C(y)S(x,y)))P

2(E(a)V(a))y(C(y)S(a,y)))US,1

3x(P(x)E(x)y(S(x,y)P(y)))P

4P(a)E(a)y(S(a,y)P(y))US,3

5P(a)I,4

6E(a)I,4

7y(S(a,y)P(y))I,4

8S(a,z)P(z)US,7

9x(P(x)V(x))P

10(P(a)V(a)US,9

11V(a)T,5,10,I

12y(C(y)S(a,y))T,2,6,11,I

13C(b)S(a,b)ES,12

14C(b)13,I

15x(P(a)C(a))T,5,14,EG。

习题6.2解答

1.设(G,·)是代数系统,则(G×G,*)是代数系统,这里G×G的运算“*”规

定如下:

(a,b)*(c,d)=(a·b,c·d),

其中,a,b,c,d为G中任意元素。证明:当(G,·)是半群时,(G×G,*)是半群;

当(G,·)有单位元素时,(G×G,*)有单位元素;当(G,·)是群时,(G×G,*)

是群;

证明:设(G,·)是半群,a,b,c,d,e,f为G中任意元素,若有(a,b),(c,d),

(e,f)属于G×G,则有

(a,b)*((c,d)*(e,f))=(a,b)*(c·e,d·f)=(a·(c·e),b·(d·f))

=((a·c)·e,(b·d)·f))=((a·c),(b·d))*(e,f)=((a,b)*(c,d))*(e,f),

这就证明了当(G,·)是半群时,(G×G,*)是半群。

设(G,·)有单位元素1,(a,b)是(G×G,*)中任意元素,则有(a,b)=(a·1,b·1)=(a,

b)*(1,1)且(a,b)=(1·a,1·b)=(1,1)*(a,b),故(1,1)就是(G×G,*)的单位元素。

设(G,·)是群,1是群(G,·)的单位元素,则由前面的证明知(1,1)就是(G×

G,*)的1且(G×G,*)是半群。

我们来证明(G×G,*)中的任意元素(a,b)有逆元素。(1,1)=(a·a’,b·b’)=(a,b)*(a’,

b’),其中a’和b’分别是a和b在群(G,·)中的逆元素。同样有(1,1)=(a’·a,b’·b)=(a’,

b’)*(a,b),这就证明了(a’,b’)是(a,b)的逆元素,从而说明(G×G,*)是群。

5.设集合G={a,b,c}上的二元运算表如下:

·abc

aabc

bbac

cccc

则(G,·)是否为半群?是否为群?为什么?

解:由于G非空且对任意的a,b属于G,有a·b属于G,故(G,·)是代数系统。又

由于·运算满足结合律,故(G,·)是半群,但(G,·)不是群,因为元素c没有逆元素。

习题8.2解答

1.设S是所有命题做成的集合,说明S在什么运算下做成代数格?在什么部分序下做

成半序格。

解:S在合取运算()和析取运算()下做成代数格。不难验证这两种运算有交换律、结

合律、吸收律。

S在蕴涵()这个部分序下做成半序格。ABAB=A且AB=B.

2.设(L,,⊕)是一个格,a,bL。令S={x|(xL)(axb)}其中是与(L,,⊕)等价的

半序格中的部分序。

证明:(S,,⊕)是L的子格。

设c,dS,则c,dL,且ac,db所以ac*d而显然有c*db

c⊕dbac⊕d

故S对*,⊕运算封闭

即(S,*,⊕)是L的子格。

3.设D是集合S上的整除关系。以下部分序集是否为格:

(1)S={1,2,3,4,6,12}

(2)S={1,2,3,4,6,8,10,12}

(3)S={1,2,3,4,5,6,7,8,9,10}

(4)S={2,3,6,12,24,36}

解:(1)和(4)是格。

习题8.3解答

1.设(L,)是格,若a,b,cL,abc,则a⊕b=b*c(a*b)⊕(b*c)=(a⊕b)*(a⊕c)

证明:因abc故a⊕b=b=b*ca*b=a,b*c=b,a⊕b=b,a⊕c=c

故(a*b)⊕(b*c)=(a⊕b)=b(a⊕b)*(a⊕c)=b*c=b

即(a*b)⊕(b⊕*c)=(a⊕b)*(a⊕c).

习题8.4解答

1.证明:在有余分配格(L,×,)中,对任意a,b∈L,有

a≤ba×b′=0

b′≤a′a′b=1

a≤bb′≤a′

证明:

①abab’=0

)∵a≤b,∴ab=a,

∴ab’=(ab)b’=a(bb’)=a0=a

)ab=(ab)0=(ab)(ab’)=a(b+b’)=a1=a

故ab

②)∵b’a’,∴b’a’=a’,

∴a’b=(b’a’)b=a’(b’b)=a1=1

)a’b’=(a’b’)1=(a’b’)(a’b’)

=a’(b’b)=a’0=a’

∴b’a’。

③abb’a’

abab=aa’b’=a’b’a’

4.设(L,×,)为模格,试证明若有

(ab)×c=b×c

则有(cb)×a=b×a。

证明:一方面,由cb≥b知,(cb)×a≥b×a。

另一方面,

(cb)×a≤(cb)×(ab)

由(L,×,)为模格,且b≤ab,知

(ab)×(bc)=b((ab)×c)

而(ab)×(bc)=(cb)×(ab),且由已知,(ab)×c=b×c,得:

(cb)×a≤(cb)×(ab)=(ab)×(bc)

=b((ab)×c)

=b(b×c)=b,

因此,(cb)×a≤b,又显然,(cb)×a≤a,因此,(cb)×a≤b×a。

综上(cb)×a=b×a.

例题

例1.2.1设A,B,C,D是任意四个非空集合,若AC,BD,则A×BC×D。

证明:任取(x,y)A×B,往证(x,y)C×D。

由(x,y)A×B知,xA,且yB。又由AC,BD知,xC,且yD,因此,

(x,y)C×D。故,A×BC×D。

例1.2.2设A,B,C,D是任意四个集合,求证(A×B)(C×D)=(AC)×(BD)。

证明:首先证明(A×B)(C×D)(AC)×(BD)。任取(x,y)(A×B)

(C×D),则(x,y)(A×B),且(x,y)(C×D),故xA,yB,xC,yD,即

xAC,yBD,因此,(x,y)(AC)×(BD)。

由于以上证明的每一步都是等价的,所以上述论证反方向进行也是成立的。故可证得

(AC)×(BD)(A×B)(C×D)。

因此,(A×B)(C×D)=(AC)×(BD)。

例1.2.2设A,B,C是三个集合,已知AB=AC,AB=AC,求证B=C。

证法1:使用反证法。假设B≠C,则必存在x,满足xB,且xC,或者xB,且

xC。不妨设xB,且xC,

①若xA,则xAB,但xAC,与AB=AC矛盾。

②若xA,则xAB,但xAC,与AB=AC矛盾。

所以原假设不对,B=C。

证法2:利用已知以及集合运算的交换律、分配律与吸收律,有

B=B(AB)

=B(AC)

=(BA)(BC)

=(CA)(BC)

=C(AB)

=C(AC)

=C

例1.2.6设

,是集合A上的二元运算,对任意a,b,cA,满足:

(1)(a

b)

c=a

(b

c),(ab)c=a(bc);

(2)a

b=b

a,ab=ba;

(3)a

(ba)=a,a(b

a)=a。

现在定义A上的关系“≤”如下:

a≤ba

b=a,

试证明:

①≤是A上的部分序关系;

②对任意a,bA,{a,b}均有一个上确界和下确界。

证明:①只需证明≤具有自反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

由题设“≤”关系的定义知,a≤ba

b=a,故a≤aa

a=a,因此要证明≤具有自

反性,只需证明a

a=a。

而a

a=a

(a(b

a))由(3)的第2式

=a

((b

a)a)由(2)的第2式

=a由(3)的第1式

因此,a≤a,≤具有自反性。

对任意a,bA,如果a≤b且b≤a,由“≤”关系的定义知,a

b=a,且b

a=b,再由(2)

的第1式知,a

b=b

a,,故a=b。因此,≤具有反对称性。

对任意a,b,cA,如果a≤b且b≤c,由“≤”关系的定义知,a

b=a,且b

c=b,故

ac=(ab)c

=a(bc)由(1)的第1式

=ab

=a,

因此,a≤c,≤具有传递性。

综上,≤是A上的部分序关系。

例6.2.1设S=Q×Q,Q为有理数集合,﹡为S上的二元运算,对于任意的

∈S,有:

=

问:(1)﹡的单位元是什么?

(2)当a≠0时,的逆元是什么?

解:(1)设﹡的单位元是

1

,e

2

>,则对于任意的∈S,有:

1

,e

2

>﹡=

1

x,e

1

y+e

2

>,

1

,e

2

>=

1

,xe

2

+y>,

因为

1

,e

2

>是单位元,所以

1

,e

2

>﹡=

1

,e

2

>=



yeye

xxe

21

1且



yyxe

xxe

2

1

解得:

0

1

2

1

e

e

因此,﹡的单位元是<1,0>。

(2)当a≠0时,设的逆元为,则

=<1,0>,

=





0ab

1

1-

1

b

aa

解得:



a

b

b

a

a

1

1

1

因此,的逆元为<

a

b

a

,

1

>。

例6.2.2设(G,·)是一个群,若群G的每一个元素都满足方程x2=1(其中1是G的

单位元),那么G是交换群。

证明:对任意的a,b∈G,则运算的封闭性有a·b∈G,故由题意知,

a2=1,b2=1,

(a·b)2=1。

又(a·b)2=a·b·a·b,故

a·b·a·b=1。

因此,

a·b=a·1·b=a·(a·b·a·b)·b

由(G,·)是群,运算满足结合律,所以

a·(a·b·a·b)·b=a2·(b·a)·b2=1·(b·a)·1=b·a

即,a·b=b·a,所以,G是交换群。

例6.2.3设(G,·)是一个半群,e是左壹,且对每一个x∈A,存在x’∈A,使得x·x’=e。

试证明:对于任意的a,b,c∈A,如果a·b=a·c,则b=c。

证明:对于任意的a,b,c∈A,如果a·b=a·c,由题设条件知,对a∈A,存在a’

∈A,使得a·a’=e。在等式a·b=a·c的两边同时左乘a’,得到

a’·(a·b)=a’·(a·c)。

因(G,·)是一个半群,运算满足结合律,故

a’·(a·b)=(a’·a)·b=e·b,

a’·(a·c)=(a’·a)·c=e·c。

由e是左壹知,

e·b=b,

e·c=c。

综上,b=c。

例6.2.14设(R,-)和(R

+

,÷)是两个代数系统,其中R和R

+

分别为实数集合与正实

数集合,-与÷分别为算术加法与除法,试证明:(R,-)和(R

+

,÷)同构。

证明:构造函数f(x)=ex。

(1)证明该映射为R到R

+

的1-1映射。

显然f为R到R

+

的映射。

对任意y∈R

+

,都有x=lny,使得ex=y,所以f为R到R

+

上的映射(满射)。

对于任意a,b∈R,若a≠b,则ea≠eb,所以f为单射。

(2)证明f为同态映射。

对于任意a,b∈R,有f(a-b)=ea-b=ea÷eb=f(a)÷f(b)。所以,f为R到R

+

的同态映射。

综上,f是R到R

+

的同构映射,即,(R,-)和(R

+

,÷)同构。

例8.2.1请判断下面关于格的命题的真假性

⑴设(L,×,)是格,则(L,×)和(L,)均为交换半群。

⑵设(L,×,)是格,a,b∈L,那么,ab=a和ab=b至少有一个成立。

⑶设(L,×,)是格,a∈L,若a有余元素,那么该余元素是唯一的。

⑷设N为正整数集合,|为其上的整除关系,则(N,|)为有余分配格。

解:

⑴该命题为真命题。

因为若(L,×,)是格,则×和均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运算的封闭性,所以

(L,×)和(L,)均为交换半群。。

⑵该命题为假命题。

设L={,{x},{y},{x,y}},则(L,∩,∪)是一个格,若令a={x},b={y},则a∪

b=a和a∪b=b两者均不成立。

⑶该命题为假命题。

因为一个元素可能有两个以上的余元素。

⑷该命题为假命题。

因为根据有余格的定义,有余格一定是有界格,而(N,|)显然不存在上界,因而不可

能是有余分配格。

例8.2.2证明:若一个有界格(L,×,,0,1)含有不只一个元素,则该有界格中

任何一个元素的余元素必不是它自身。

证明:我们已经知道在有界格中0,1互为余元素。若存在x≠0,x≠1,但x以自身为

余元素,则有

x×x=0,xx=1,

而又由于

x×x=x,xx=x,

所以,x=0,x=1,即0=1。由题设有界格(L,×,,0,1)含有不止一个元素知,0=1

显然是矛盾的。因此,若一个有界格含有不只一个元素,则任何一个元素的余元素必不是它

自身。

例8.2.4设(L,×,,0,1)是有界格,相应的部分序关系是≤,证明:对于a,b

∈L,

(1)若ab=0,则a=b=0,

(2)若a×b=1,则a=b=1。

证明:(1)因为a≤ab,由题设ab=0,所以a≤0。另一方面,因0是L上的最小

元,有0≤a。由≤的反对称性知,a=0。同理可证b=0。

(2)因为a×b≤a,由题设a×b=1,所以1≤a。另一方面,因1是L上的最大元,有

a≤1。由≤的反对称性知,a=1。同理可证b=1。

例8.2.5设(L,×,,0,1)是有界分配格,证明:L中拥有余元素的的各元素构

成一个代数子格。

证明:设L中拥有余元素的的各元素构成的集合为L’,对于任意的a,b∈L’,它们的

余元素分别记为a’和b’。

首先考察a×b,因为

(a×b)×(a’b’)=(a×b×a’)(a×b×b’)=00=0

(a×b)(a’b’)=(aa’b’)×(ba’b’)=1×1=1

所以a×b有余元素a’b’,a×b∈L’。

同理,ab有余元素a’×b’,所以,ab∈L’。

因此,L’对运算×,封闭,故L’是L的代数子格。

例8.2.7设f是格(L,×,+)到格(S,∧,∨)的同态映射,试证明(L,×,+)

的同态象是(S,∧,∨)的子格。

证明:(L,×,+)的同态象是f(L)={f(x)|x∈L}。任取s

1

,s

2

∈f(L),则有l

1

,l

2

∈L,

满足f(l

1

)=s

1

,f(l

2

)=s

2

。由f是格(L,×,+)到格(S,∧,∨)的同态映射,知:

s

1

∧s

2

=f(l

1

)∧f(l

2

)

=f(l

1

×l

2

),

s

1

∨s

2

=f(l

1

)∨f(l

2

)

=f(l

1

+l

2

)。

由(L,×,+)是格知,l

1

×l

2

∈L,l

1

+l

2

∈L,因此,f(l

1

×l

2

)∈f(L),f(l

1

+l

2

)∈f(L),即,

s

1

∧s

2

∈f(L),s

1

∨s

2

∈f(L),故,f(L)对运算∧和∨封闭。(L,×,+)的同态象是(S,∧,

∨)的子格。

例8.2.8设(L,×,+)是一分配格,a∈L,设

f(x)=x+a,x∈L,

g(x)=x×a,x∈L,

证明:f和g都是(L,×,+)到自身的格同态映射。

证明:对任意的x,y∈L,有:

f(x)+f(y)=(x+a)+(y+a)

=(x+y)+a

=f(x+y)

f(x)×f(y)=(x+a)×(y+a)

=(x×y)+aL是分配格

=f(x×y)。

因此,f是(L,×,+)到自身的格同态映射。

同理可证,g是(L,×,+)到自身的格同态映射。

例8.2.9设f是格(L,≤

1

)到格(S,≤

2

)的满同态映射。证明:若(L,≤

1

)是有

界格,则(S,≤

2

)也是有界格。

证明:因(L,≤

1

)是有界格,设最大元为1,最小元为0。令f(1)=1’,f(0)=0’,则1’,

0’∈S。因f是满设,故对任意的x’∈S,都有x∈L,使得f(x)=x’。又因为f是同态映射,

因此亦是保序映射,故由0≤

1

x≤

1

1,有f(0)≤

2

f(x)≤

2

f(1),即0’≤

2

x’≤

2

1’,这就是说1’和

0’分别是(S,≤

2

)的最大元和最小元。因此,(S,≤

2

)是有界格。

本文发布于:2023-01-02 16:55: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789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