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赏析
唐诗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
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
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以下是
小编精心整理的唐诗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赏析,欢迎阅读,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者:杜甫朝代:唐朝
【作品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书穿巫书,便下襄阳向洛阳。
【作品翻译】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作品注释】
剑外忽传收蓟(jì)北,初闻涕(tì)泪满衣裳。
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
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
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青春:指明丽的
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xiāng)阳向洛阳。
即:就。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作品赏析】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
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
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
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
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
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
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
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
有水到渠成之妙。
首句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
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
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
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
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
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
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
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
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
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
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
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
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
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
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
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
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
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
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这一句是用妻
儿的欢欣来衬托诗人的欣喜之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紧承上联从生活细节上细
致的刻画了诗人的狂喜。“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
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
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
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
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
“喜欲狂”了。
“即从巴书穿巫书,便下襄阳向洛阳。”是诗人的'联想,身在梓
州,顷刻间就已回到家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
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书”与“巫书”,“襄阳”与“洛阳”,
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
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书”两“阳”的重复,文势、音
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书”、“巫
书”、“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
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
从巴书穿巫书,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
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
实境。从“巴书”到“巫书”,书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
出“巫书”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
“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
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
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
神境界。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
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
(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公元744年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
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
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
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
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
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
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
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
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
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
有《杜工部集》。
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宝应元
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
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
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
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
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
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本文发布于:2023-01-02 16:5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788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