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1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今天,我和学生们一起又学习了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
西》。在课堂上,学生都非常认真,在我的引导下,一步步地解
决了课文的重难点。再精彩的课堂,也会有不完美之笔,更何况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所以在上完以后,自己静下心来回
忆课堂,以下几方面,我觉得以后还需要改进:
1、在课堂上,我注意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小组讨论、小
组评价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
我也注意让学生反复吟诵,吟诵的方式多样,有指名读,有小组
读,有男女生读,也有齐读,我希望能通过让学生反复的去吟诵,
理解古诗的内容,了解诗人的心情。在讲完古诗后,我拓展到后
人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改编成古曲《阳关三叠》。课堂上,
我只是让学生在《阳关三叠》中描红了字帖,在这个环节,我应
该让学生先在古曲中,先把古诗读一遍,然后把它背下来。因为
学习古诗,并要求背下来,是大纲所要求的,一节课,这二十八
个字,绝对能背下来,但我的课堂上,却忽略了这一点。学生读
完了,背完了,再慢慢地描红字帖,更加能做到读写背三结合了。
2、在教学完古诗的时候,我让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找一些
关于送别的古诗进行诵读、交流。这个拓展内容我是布置学生在
课前已经收集了,所以基本上每个学生都搜集了一两首了。我先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让两个学生站起来汇报就结束
了。事后回想,我应该让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地交流,进行诵读,
然后让学生上讲台进行汇报,学生人数应该再多点,只要你搜集
的诗歌跟同学的不同,都鼓励他们进行展示。课堂上的主人是学
生,教师只是指导者,只要是有机会让学生说的东西,教师应该
充分放开手让学生独立地去发现,去完成,而教师只是作为协助
者,从旁指导和组织。
3、在优美的古曲《阳关三叠》中,我让学生描红古诗。新
课标向我们语文老师提出,语文的教学就应该落实在读写说的基
础上,所以,每节课,我都会让学生动笔写一下,有时是描红字
帖,有时是抄写词语,有时是抄写优美的句子。在描红时,我只
是在巡查,纠正他们的写字姿势,并表扬了张译尹的字写得工整
漂亮。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应该让学生写完后在小组里进行评
价交流,看其他同学写得怎么样,进行相互学习。在他们充分评
价后,我再收集个别学生的字帖在投影上进行展示,然后让学生
进行集体评价。展示出来的字,哪些是写得比较好的,好在哪里?
哪些字的笔画或者结构再需要修正一下,通过让学生进行这样的
评价,我相信对学生的书写,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学生的表达
能力都会有提高。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教学中,作为老师的我,
才知道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多么的不通啊!因此,我应该
多充实自己,多钻研教材,因为“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2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语文课程中也明确
指出:学生能诵读优秀诗文,并通过读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
品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还能背诵优秀诗篇。
《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我主要让学生通过
自己的朗读和发现,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板书课题
后,我先请学生认真观察,你能从课题中能了解到什么呢?
“我知道安西是个地方。”
“我知道了作者要送别好朋友。”
“我知道作者的好朋友是元二。”
通过发现,大家轻松地理解题目的意思。“作者是怎么样来
送别自己的好朋友呢?相信大家通过读诗就能明白”。教师恰当
的过渡语把学生引到读中。接下来就是自由读古诗,读时提醒学
生注意诗中两个多音字的读音,等大家都能正确读熟练,再让学
生用自己的“火眼金睛”从诗中来发现,并拿起铅笔把发现批注
出来。接到这个任务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能圈圈点点,
写出自己的发现。在学生发表自己的发现时,我把这些写在板书
上,通过交流自己的发现,诗中的地点(渭城)、人物(作者王
维和好朋友元二)、时间(早上)以及当时的情景(小雨中青砖
碧瓦的客栈和青翠的柳树,作者与好朋友不停的饮酒)一一展现
在眼前。学生对古诗的了解也在不断加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
讲诗意也就水到渠成。在了解诗情诗意后,学生的朗读也就更到
位了。此时我的引导语也把学生的情感步步推进。
“王维与好朋友喝完酒后,牵着马儿送了一程又一程,可送
君千里终有一别,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替诗人送一送好朋友吗?”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王维与好朋友告别之后,没想到竟
成了永别,谁再能朗诵这首古诗,感受他们深厚的友情。”
此时作者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之举把
对朋友留恋、关切深厚之情尽展眼前。再配上《阳关三叠》悠扬
委婉的乐曲,把情感渲染到了极点。整节课结束了,学生的情绪
却久久难以平静,诗人与朋友那深刻的友谊深深地烙在心中。
这节课,学生们一直保持着学习的兴趣,他们在读中想,发
现中悟,深刻地体会了诗文作品的内容,感受到了诗人依依惜别
的情感。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3
昨天在学校上了一节录像课《送元二使安西》,自我感觉糟
糕透了,现将失误与不足反思如下:
一、这是一首王维的典型的送别诗,我在教学中希图通过本
诗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对王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作品特点有初步的感受。于是我设计采用情景教学
法和朗读法进行感悟体会。可课堂中却没有讲学生带入离别情境
中,更未能让学生体会到王维与元二之间的离愁别绪,因此朗读
很不到位,原因主要有:一是学生的生活与唐代的生活距离远,
现在离别了,过几天还会再见面,或者可以写信,或者可以打电
话,甚至可以上视频聊天,离别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件值得伤感的
事情,因此对于两位好朋友那种依依惜别之情是难以理解的,但
我课前没有预设到这一点,致使学生出现用歌声”我在这儿等着
你回来,等着你回来"的让我始料未及的表达,也有“一路顺风,
半路失踪”的戏言出现。“遇事不得,反求诸己”,与其说是学
生的不够严肃,不如说是自己的备课出现疏漏。如果我能通过地
图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渭城到安西之间的距离,通过语言、
图片让他们感受到阳关以西满目荒凉的景象,知道古代没有现在
这样发达的交通工具和通讯设施,他们一别就会是三年五载,一
别就可能是十年八年,一别就可能是永远……也许学生就不会出
现那样的问题了。没能将学生带入诗歌情境算是此课最大的不
足。
二、课件出现问题也是我自己的原因,“电脑操作不熟真可
怕”,这是我最真切的体会,尽管我在课前做了调整,但不同的
办公软件,不同的版本仍让我措手不及。下定决心,不怕牺牲,
学好电脑,用好电脑,让它成为我的工作、学习好帮手。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4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第六单元
的内容,《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本单元以“人间真情”为
主题。本课是第20课的第二首送别诗。由于学生在第一首送别
诗时已经学会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
境――悟诗情的方式进行教学,所以本课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
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古诗言简意赅,意境深远。《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丰富人
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研讨文教学更衣应该重视对学生
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我确立以读为本,利用层层推进诵读的
方法,帮助学生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以情为切入点,通过触
景生离情,寄情酒更浓,唱诗情难舍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离愁别
绪。实现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诗讲究飞白,本课,我利用悠扬的音乐,精美的图片,创
设氛围。让学生展开想象,进入情境。如前两行锦绣春色的想象,
把14个字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个个立体的场景,让学生
入乎其内,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以读展现自己的所得。以柳带
离别,利用读演的方式,体会老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意。当他们一
唱三叹地吟唱着这首诗时,也埋下了对中国优秀文化赏析的种
子。
本课学生表现极为出色,课堂因他们而精彩,当场生成的读
悟演评让我耳目一新,反而显得老师的语言是那样的匮乏无力。
上过这课,真正感觉到孩子的力量,也更有了必须进步的危机意
识。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5
《送元二使安西》是《积累、运用五》第一题读读背背局部
的内容。教材的要求是会背诵古诗,至于誊写和大致理解诗意也
不在要求之列。这首诗我以前已经带领同学背过,所以,再指导
背诵这首诗已经不是我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学这首诗时,
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检查同学独立识字的能力。
就我班同学背诵古诗的数量而言,假如他们能把诗中的生字
全达到会认,那么,多数同学不但小学阶段的字应该已经全部会
认,中学阶段也应该认了不少。所以,在复习古诗的同时,检查
他们的识字能力,应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2、理解诗意。
背诗的目的是感受诗的意境,陶治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学
习运用。因此,要求小朋友在会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意,成
了我教学的又一重点。
3、复习拓展。
小朋友们背诵王维的诗已经不少。如何在学习本诗的同时巩
固加深对其他诗的印象,也是我教学中应该考虑的。
4、理解王维写景诗的意思,初步感受体会王维诗的风格。
在归类理解诗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概括诗风的环节。虽然不
够详细、全面,但通过学习,让同学初步感受王诗的风格,必将
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诗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考虑,我带领同学对王维的诗进行了研究
性学习。
一、导入。
王维的诗,我们已经背过几篇了。下面我写几个他诗中的字
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吗?(渭、悒)。局部学困生不认识)。
因此,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必需要认识生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要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认真朗读,记住字形,在把诗读流利的
基础上,进一步背诵。
二、复习《送元二使安西》。
让同学朗读后试着说诗的意思。(经过局部同学一个词一个
词的理解,加上老师对“元二”、“安西”、“渭城”、“悒”、
“阳关”等词的解释,同学们弄懂了这首诗的意思。)
三、回顾背过的王维的诗。
1、指名同学领背王维的诗。一个同学领背一首,共背了《山
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
《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八首。
2、选择王维写景的诗背诵。
同学们背出了《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鸟
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五首。
3、理解前四首诗的诗意。
同桌先一首诗一首诗的交流诗的意思,然后分别指名试说。
(多叫几个同学)
四、感受王诗的风格。
1、合上眼睛,边背诵王维五首写景的诗,边想象画面。背
完后谈自身的感受。
2、通过老师指导,得出王诗的风格特点:诗中有画,画中
有诗。
五、作业:诗配画。
任选王维五首写景诗中的一首,根据自身对诗的理解,回家
画一幅画,并在反面用铅笔题诗。明天课前同桌根据画的内容,
猜想所画的诗,并点评是否画出了诗意,不当之后加以纠正。
教材要求的内容不多,我竟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有些老
师可能会说,为了《积累、运用》上的一首诗,何必浪费那么多
时间?对此,我有不同的观点。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教学
的目的就是要把同学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
要能够让小朋友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
了指导同学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同学的视野,
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
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6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
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
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古诗如一幅幅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
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学习,去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
那种味。在教学中,我在两个方面有所注重。
一、注重景物的想象。
在理解诗题时,我估计学生在了解安西这个地方会遇到困
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
芜人烟。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行时,我引导学生在朗读中
去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哪些自然景物?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
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在这清新明
丽的春景中,诗人却要送走自己的好友,他的内心又会是怎样的
呢?这样,为体会诗人的情感做了铺垫。
二、注重情感的想象。
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
人。”两行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与元二分别时会说些什么话,
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通过反复诵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
出阳关无故人。”使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学生已经深深体会
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一堂课下来,我需要改进的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努力提高个人文化素质。本人缺乏深厚的文化功底,授
课老师需对文本做出精准的解读,同时古诗需挖掘的知识点很
多,需要授课老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一切对于目前的我来
说,都是很难达到的。今后要多看书多思考,提高自身的文化修
养。
二、努力增强教师的语言魅力。这首离别诗要让学生入情入
境,首先老师得通过自身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真正走
进古诗中。从这节课看,我的语言平铺直叙,缺乏激情和真情,
别说打动学生,甚至连自己都没打动。
三、努力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每个班的学生情况是不一样
的,应针对学情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总有走教案之嫌,
似乎在寻找适合我教案的学生。“两环四步疑探式”教学模式用
起来还是显得生硬,主要是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还需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多读书多思考,努力提高个人素
质,争取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7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与董大知己相别的
感人情景,今天,让我们再走进清雨纷纷的渭城,领悟王维的送
别情怀。
(板书课题。)
(开头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为了后来引导学生感悟两首诗的异
同作了一个铺垫,同时也试图创设一种情景,帮助学生快速的进
入别离的情绪。)
二、以读促悟,探究新知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师:同学们和老师轻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明白了什么?
生回答。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诗的题目已经让我们获得如此多的信
息,那诗的正文一定更值得我们去挖掘。现在请同学们初读课文,
看看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生读文。
师:好,同学们,我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现在谁能说一说?
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概括领悟能力之强令老师折服,现在请同学们想
想朋友送别时心情会如何呢?谁愿意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
来?
学生读文,并互相进行点评。并齐读。
3、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有感染力,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
情怀,那只有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文的具体意思,现在
请同学们由字到句再到篇的分析一下诗文意思。
学生自学后有不懂的地方进行小组讨论。
进行汇报。
4、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师:有了理论支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更声情并茂,谁
愿意读一下?喜欢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生自愿读文。
师:再读诗文,你对诗或者是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情谊有什么
更深的感悟么?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此环节有太多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比如在设计上作到了从
题目入手,带着目的去读,每一次读都有一定的任务,使学生从
课的开始便保持着一种阅读期待,直到课程的结束。尤其是在分
析诗句意思的环节,更是能够让学生从字到句,由句及篇的进行
分析。除了在设计上自认经高老师指导后有了一定的进步外,在
学生的表现中我更是体会到了什么是惊喜:首先学生能够认真的
倾听别人的谈话内容了,并且能够针对其发言内容补充谈的不够
具体全面的地方,尤其是有的同学还能够根据他人的发言激发自
己的全新体验,听来让人耳目一新,像杨爽同学对“渭城朝雨悒
轻尘”一句独特的理解,充满了儿童的天真,又充满那种儿童对
友谊的珍重。分页标题#e
#当然,在本环节中也有着有待加强的地方,比如小组合作学
习的过程中,应变换一下小组发言人,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感受成
功的机会)
三、对比探究,拓展研读
师:同学们,你有过和亲人、朋友离别的经历么?当时是怎
样的情景啊?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谈的是那样的真挚,不禁让老师都感叹人间贵在
有情在啊!也难怪高适和王维都能写下这样的旷世名篇,现在我
们就重温经典,看看《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存在
着怎样的异同?
学生分析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试着通过朗读来
表现不同。
(这一环节的处理正如胜利小学冯老师所说,如果能够找两
名同学分别诠释不同的诗,区分的效果会更好。)
师:五千年的文明沉淀下多少绚烂的文化,古诗作为一种文
化的传承万古流传,单是送别这一种主题,就留下多少名篇佳句
啊,你知道哪些送别诗愿意和同学们分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谈
谈自己的感悟,或者学以至用也用送别诗中的佳句送予离别的亲
朋表达自己的感情。
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送别诗,更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
四、总结升华,情为心声
以情为结,让学生明白只要心中有情,一切都会很美好。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8
小学语文在古诗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原
因,让学生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及感悟诗人的情感会有一定的难
度。教师教学起来就显得很吃力,学生感觉很枯燥,例如以前我
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20课《古诗两首》中的《送元二使安西》
时,由于这首诗所描述的生活背景是遥远的古代,元二被贬到安
西去当官,那时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从渭城到安西距离遥远,
骑马都得走上半年,也不能通过打电话以解相思之苦。所以分别
时诗人对元二依依不舍,喝酒喝了一杯又一杯。可是孩子们生活
在交通便利、信息发达的年代,根本无法理解诗人与友人难舍难
分的情感。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很被动,课堂效果很差。于是,
我在上学期教学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诗情,课前我
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布置了以下预习作业:
1.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王维。
2.学生反复读诗,并让他们找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借助注
释和工具书理解。3.让学生查阅关于渭城、安西、阳关之间的距
离以及各地的条件。
通过这样的预习,学生在课堂上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由读
到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借助课前
预习的知识品味到古诗所表达的情感。例如我在引导学生们感悟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时,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元二依依惜别之情。”
我接着追问:“你从哪里感悟到的?”在汇报中学生借助预习中
搜集到的关于渭城、安西、阳关之间的距离及条件。学生A说道
“诗人与元二分别后距离遥远,交通又不便利,以后很难见面,
所以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学生B说道“关外条件艰苦,元二
在那儿又没有朋友,今后的生活肯定很艰苦,作者对元二关外生
活十分担忧,所以很舍不得。”学生c说道“老师,通过课前预
习我知道了王维当时身体不好,他害怕以后再也见不到元二了,
所以他和元二喝了一杯又一杯。”我说:“孩子你们说得太好了,
可见你们的预习做得很好。是的,王维在元二离开的两年后去世
了.可见他们的分别竟是永别呀!让我们带着诗人对友人的依依
惜别之情再次朗读这首诗。”学生们读得入情入境,孩子将诗人
对朋友那种离别与牵挂感悟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
课堂。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觉得预学对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及感悟诗情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使古诗教学老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轻松,在授课前,一定要布置好学生的预习作业,使其
能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9
近日有幸参加了东北三省阅读教学大赛,我所执教的《古诗
两首》,在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是一篇选自人教版实验
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
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
间的深厚情意。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于使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
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因两首诗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设计教学时,我运用整合的
理念,让学生在两首诗的对比学习中,理解提升。通过引导学生
想象和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朋友间的深厚
情谊,激起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直入课题,通过两首诗题的对比,找出共同点,
初步了解诗的要点,把握诗的大意,并初步感知送别诗题目的共
同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诵读训练,即初读读正确,再读
读出节奏,三读想象画面,四读在对比中体会诗情。
教学的重点放在第三和第四个环节。在我看来,诗意的理解
并不是古诗教学的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借助古诗来想象画面,将
无声的文字想象成有声的画面。因此,我将体会理解诗意这一环
节设计成“为诗配画”,这样即降低了难度,又增加了趣味性,
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第四个环节为对比升华,即在对比品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
这一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同中求异,在相同的文字中品味不
同的意境。第二异中求同,在不同的景色描写中,感受都有一份
情蕴含其中。
整节课的设计过程中,努力做到以生为本,重视孩子的想象、
诵读和感悟,将古诗教学以一种更为简易的学习方式呈现给学
生,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这节课使我想到了,我们的教
学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上去考虑,学生们真正需要的是什
么?而不是老师要教什么。也许这样的教学才是更具实效的。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10
教学完之后,感到还缺点什么?想来应该就是让学生动笔的
机会太少。古诗是很好的读写结合的材料,既可以有一般的诗句
翻译,也可以根据诗中内容进行补充、理解的练笔,很可惜课堂
上少了后种。
《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让学生来写写“烟花”的比喻句,
也可以写写对朋友祝福的话。《送元二使安西》可以让学生来写
写劝朋友喝最后一杯的话。
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我是以“找出哪个景物为全诗奠定
了感情基础”为问题背景的。学生找出了相应的意象之后,对
“酒”、“柳色新”的感受谈的比较多,而且不乏有见解的理解,
但是很可惜,我没有让学生写写,错过了一次“点评”古诗的练
笔机会。在谈自己的感受的时候,其实已经把诗句的理解说出来
了,让学生说过之后,加以整理,写一写其实很有好处,至少要
比只是被动记一些我讲的解释的句子有效得多!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11
上周,我执教了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
中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维为辞别朋友而写
的一首送别诗,全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
是别具匠心的借别筵讲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
留恋、关心和祝福。
现结合自己课后的反思和各位老师的评课,对我上的这节课
做以下反思,希望能够改进教学,提高自己。
首先,在本节课上,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
堂的主体,我讲的太多,占用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和自主学习时间,
使学生的思维受限,所以学生在感悟“诗中情”时没有很好的发
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其次,对诗句的节奏指导不够。虽然在课件上展示了课题以
及全诗的节奏,但是学生在读完后有读错的地方没有及时纠正,
而且韵律没有读出来,部分学生的前后鼻音区分不清楚,没有及
时纠正。应该有老师范读或视频范读。
第三,提出的问题表述不清楚,不够明确,对问题没有引导。
每个在课堂上提的问题都要精心设计,并且对问题要有一定预
设,在学生回答时一步步引导,结论要从学生的口中得知,不能
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第四,在引导学生理解借景抒情这种写法时,没有抓住王维
对元二说的话来引导。在开始读诗时要抓住三个层次,从“诗中
画”到“诗中情”,一步步引导,直到学生理解寓景于情,借景
抒情的写法。
第五,课堂由细节构成,把每一个细节做好了,整个课堂就
会达到预想的效果。在这节课上,很多细节没有处理好,导致整
堂课的效果不是很好。
第六,在看了教学录像后发现自己的教态不是很自然,站在
讲台上走来走去,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和学生的目光交
流比较少,一直在关注自己的教学环节有没有完成,忽略了学生
这个主体,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本节课上存在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从各个
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上好每一节课,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有所提
高。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12
我在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
作用,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理解诗题。同学们
饶有兴趣地谈到了相关的内容。如,“元二”:姓元,在家里排
行老二,朋友睨称他元二。“使”:出使,身带使命,不得不去。
“安西”:长安以西,西北边疆地区,俗称西域。
2、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放手让学生用
自己的话来说说你看到了诗中的哪些画面。学生你说一个,他说
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
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3、让学生披文入境,再现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内心世界。
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时铺垫做得
不足,以致学生对两人离别的情感体会平面化了,并没有立体起
来。渭城和安西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一个充满生机,一个满
目荒凉;一个春意盎然,一个却黄沙满天;一个随处都可听到浓
浓的故乡话,见到可亲的亲人,一个却举目无亲。可是课堂中我
虽然做了一些对安西资料的补充,但是仍然没有在学生的脑海里
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学生不能体会出元二与王维的离别其实是
一种生离死别,王维对友人的情感是留恋、牵挂、担忧、祝福的
复杂情绪。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13
就这样,时间一点一点地从指尖溜走,转正课《送元二使安
西》教学反思。转眼,已经工作一年半了。从新教师见面课,到
汇报课,再到如今的转正课,细心回味,自己随着公开课的名称
的变化,也正在慢慢地变化。
本次公开课,我讲的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
送别诗,要把感情融入诗中,才能使学生在感情渲染的过程中,
感受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经过课平时的认真练习、课前
的充分准备,以及孩子们的积极配合,本次公开课较之前两次有
所提高和进步,由此,我得到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公开课就是平时课堂的一种呈现。以前误解公开课要
设计得尽量新颖,放音乐,放视频就会是一节成功的课。其实不
然,现在意识到公开课不但要注重整体把握课堂设计,还要注意
关注细节。而细节则是平时的一种积淀。鲍校长说我这次有进步,
语言更加平实亲近学生了,自身内涵得到提高了,课堂设计也更
加贴近学生了,很好。我知道这是一种鼓励,其实我做的还不够。
但是,反思这一年的教学,经过校长的几次点播,我真的从这些
方面注意了,这就是我的收获。
其次,在教中学并成长,教学反思《转正课《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反思》。《礼记·学记》中说“教学相长也”,大学时是在
背,而现在是在亲身受教。在工作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这句话被
反复地验证。这次公开课,由于客观原因我没有找人指导,只是
自己在一次又一次的试讲中不断改进,发现不足,以求更好。是
孩子们的反应给了我新的思路,更好的讲解方法,使得我前行,
进步。
但是,通过这次转正课我也发现了自己很多不足:
首先,在课堂设置方面,没有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导
致到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不好,气氛不活跃。
其次,问题设置上,有的问题没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如
在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的时候,本
来这首诗很短,应该在学生在充分想象离别场面的过程中,感受
诗人与朋友离别的浓厚情感。但是由于课程设置,这节课只是让
学生通过《阳关三叠》的音乐,感受离别的悲伤之情了,以后应
该注意。
再次,知识传授有漏点。这首诗之所以被人们广为传颂是因
为它动人心弦的感人情怀,而这首诗最能传达这种情感的地方在
于“吟”“唱”之间,而不是单单的朗读。但是,本节课我在介
绍诗歌的过程中没有对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导致这个知识点被
遗漏。
在学习中改进,在改进中不断成长,我享受于其中,同时也
感动于其中。感谢鲍校长的悉心指导,从新教师见面课到转正课,
领导给了我很多直接的指导,使我获益匪浅;感谢我的学生使我
在课上能够更加自如,在教中学到新的知识,收获经验。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14
一堂课下来,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教学中的朗读方式应多样,多让孩子尝试。如教这首古
诗时,先让学生尝试读读,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比老师大多
了,这也是他们年龄的特点,再听老师读,语言的设计是“你们
读得比我小学时候好多了,想听老师朗读吗”,这样问,既可以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让孩子明白“怎样才能读好古诗,不妨
像老师学习一下”。教学水到渠成。像这样多样化的评价,才能
启迪学生读书的欲望和思维方式,“原来生活中、学习中许许多
多的问题也像朗读评价一样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去解答”。
二、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一部分学困生的兴趣没有
被很好地调动起来,使课堂成了部分学生展示的舞台,今后应多
给学困生表达的机会,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小组讨论交流,没有给足学生说的时间,小组合作有些
走过场。另外,当学生读不好时,要再给他机会和指导,让他自
信地坐下,这一点今后教学中也要注意
四、语文教学,只阅读一些教育类书籍和杂志,面太窄了,
视野太有限了,难于登上大雅之堂,如果改变一下,结局就不同
了。如历史、地理、数学等等,比如教这首古诗,运用地理知识,
能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运用数字,使学生心中知道实际距
离竟这样遥远;运用历史知识,把远距离的事件拉近,再拉近,
仿佛如刚刚发生的一样。……因此,老师平日的阅读应该广博而
宏富,对教语文是有益的。也就是平时我们常说的“要给孩子一
碗水,自己首先应有一桶水”也就是这个理。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15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与董大知己相别的
感人情景,今天,让我们再走进清雨纷纷的渭城,领悟王维的送
别情怀。(板书课题。)
开头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为了后来引导学生感悟两首诗的异
同作了一个铺垫,同时也试图创设一种情景,帮助学生快速的进
入别离的情绪。
二、以读促悟,探究新知。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师:同学们和老师轻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明白了什么?(生
回答。)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诗的题目已经让我们获得如此多的信
息,那诗的正文一定更值得我们去挖掘。现在请同学们初读课文,
看看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生读文。)
师:好,同学们,我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现在谁能说一说?(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概括领悟能力之强令老师折服,现在请同学们想
想朋友送别时心情会如何呢?谁愿意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
来?(学生读文,并互相进行点评。并齐读。)
3、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有感染力,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
情怀,那只有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文的具体意思,现在
请同学们由字到句再到篇的分析一下诗文意思。(学生自学后有
不懂的地方进行小组讨论,进行汇报。)
4、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师:有了理论支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更声情并茂,谁
愿意读一下?喜欢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生自愿读文。)
师:再读诗文,你对诗或者是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情谊有什么
更深的感悟么?(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此环节有太多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比如在设计上作到了从题
目入手,带着目的去读,每一次读都有一定的任务,使学生从课
的开始便保持着一种阅读期待,直到课程的结束。尤其是在分析
诗句意思的环节,更是能够让学生从字到句,由句及篇的进行分
析。除了在设计上自认经高老师指导后有了一定的进步外,在学
生的表现中我更是体会到了什么是惊喜:首先学生能够认真的倾
听别人的谈话内容了,并且能够针对其发言内容补充谈的不够具
体全面的地方,尤其是有的同学还能够根据他人的发言激发自己
的全新体验,听来让人耳目一新,像杨爽同学对“渭城朝雨悒轻
尘”一句独特的理解,充满了儿童的天真,又充满那种儿童对友
谊的珍重。
当然,在本环节中也有着有待加强的地方,比如小组合作学
习的过程中,应变换一下小组发言人,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感受成
功的机会。
三、对比探究,拓展研读。
师:同学们,你有过和亲人、朋友离别的经历么?当时是怎
样的情景啊?(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谈的是那样的真挚,不禁让老师都感叹人间贵在
有情在啊!也难怪高适和王维都能写下这样的旷世名篇,现在我
们就重温经典,看看《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存在
着怎样的异同?
学生分析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试着通过朗读来
表现不同。
这一环节的处理正如胜利小学冯老师所说,如果能够找两名
同学分别诠释不同的诗,区分的效果会更好。
师:五千年的文明沉淀下多少绚烂的文化,古诗作为一种文
化的传承万古流传,单是送别这一种主题,就留下多少名篇佳句
啊,你知道哪些送别诗愿意和同学们分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谈
谈自己的感悟,或者学以至用也用送别诗中的佳句送予离别的亲
朋表达自己的感情。
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送别诗,更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
四、总结升华,情为心声。
以情为结,让学生明白只要心中有情,一切都会很美好。
本文发布于:2023-01-02 16:44: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788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