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主要内容

更新时间:2023-01-02 16:36:53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2日发(作者:如何去头屑)

《北京的春节》教案

《北京的春节》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

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北京的春

节》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的春节》教案1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

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

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

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

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

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

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

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

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

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

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

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除夕前必须大扫

除一次,名曰扫房。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

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

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

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

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

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

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

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

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

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

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

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

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炮声不绝。

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

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

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

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

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

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

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

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

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

大人又去照常做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过

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

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北京的春节》教案2

师出示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师:喜欢童谣吗?

生:喜欢。

师:谁来说说这首童谣讲的是什么事儿?你说。

生:这首童谣……

师:(打断)拿话筒。

生重说:这首童谣讲的是北京的春节。

师:这首童谣啊,真的是讲的是春节,不过,它是50多年前,当

时街头流行的一首童谣,孩子们都爱念,它就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

了。这节课,老师带你们一起去学习老舍先生笔下的春节,想去吗?

生:想。

师:好,看老师写课题。“北”啊,右边在写的时候,稍微高一

些,会更好看。节字请大家注意,它的最后一笔,咱们如果留出一个

小尖儿,会更好看一些。咱们一起读课题。起。

生齐:北京的春节。

师:想不想去了解北京的春是怎么样的呢?

生:想。

师:好的,请你一起打开书。注意,这一次读书,熊老师请你们

认真地默读课文,看一看他们照老北京的规矩,他们的春节哪些地方

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第二个呢,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听明白了

吗?好,开始吧。

师:一个词,一个句,一个标点都别放过。

师:每一个同学都读得非常认真,熊老师非常高兴。

师:不少同学已经读好了。

师:行,都差不多了,咱们来交流交流。

师:这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先说。

生一:我觉得老北京的春节非常热闹。

师:这是你的感受。你呢?

生二:我觉得老北京的春节非常有趣。

生三:我觉得老北京的春节非常和谐。

师:啊,最后一位的男同学。给他一个话筒。来。

生四:我,我认为那个北京的春节它非常热闹,还有哪个非常得

(没听清)。

师:请坐,其实老师第一课读老舍先生的作品和你们的感觉是一

样的。老北京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热闹、还有喜庆。

师:下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热闹而又喜庆的北京的春节,

好不好?

生齐:好。

师:这遍读啊,熊老师还是让你们默读,但是,明显地和第一遍

不一样了,这遍默读请你们注意,快速地浏览,看看繁吵美丽的春节

是怎么过的。把他的时间找出来,这里面的时间段啊,写得特点详细,

你可以在旁边做上一个记号。开始。

师:古人说:一目十行。看看咱们北师附小的孩子是不是掌握了

这种本领。

师:一会儿功夫,咱们同学已经画完了。都画好了吗?行,咱们

一块儿来交流交流。

师: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二月初几就已经开始了,首先

第一个好日子是

生:腊八。

师:对,腊八。腊八是忙忙碌碌的,不仅要熬腊八粥,还要泡—

生:腊八蒜。

师:接下去就到了什么日子?

生:腊月二十三。

师:对,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个小年呐,其实就是春节前的彩

排。小年一过,人们就更忙了,转眼间人们就来到了

生齐:除夕。

师:对,除夕可是我们过春节,最隆重的一个日子了,非常热闹

和喜庆,大家都围在一起乐呵。乐呵一节以后,就来到了农历的新年,

我们把他叫

生齐:正月初一。

师:正月初一啊,人们可以访客,拜年,还在家里待客,逛庙会

等等这些,尽情地去享乐。最后一般是在什么时候XX的?

生齐:正月初六。

师:正月初六。这个日子一过啊,一转眼,元宵上市了,春节的

又一个高潮来了,这就到了

生齐:正月十五。

师:正月十五,这个年过得可真够长的。一直到了正月十九,等

寒冬XX的时候,春节可就算是结束了。

师:你们都画下来了吗?如果说有谁没画下来的话,你可以在下

面偷偷地把它画上去。

师:这时间啦,XXX,你发现了什么目的?

生:这都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师:你发现得很好。还有谁想说吗?这个男孩,好。

生:我发现用时间顺序写,写得十分辛苦。

师:那么多的风俗习惯。一会儿功夫就让我们全都看明白了,这

就是按时间顺序写。北京到春节有七天的风俗,这七天风俗,老舍先

生又重点写了哪几个时间段呢?你找得到吗?

师:好,请那个男孩,拿着话筒说。

生:我觉得第一个他就是写的腊八。因为,腊八他是分了两个自

然段,告诉我们腊八的时候大家要熬腊八粥,吃腊八菜。

师:除了腊八呢?你只要说出是哪个时间段就行了。还想说吗?

还想说就请说。好,你说说看。

生:我,我想的不同,我觉得他还写了除夕。

师:很好,还有谁发现了。有话筒的同学拿起话筒来说,哦,还

是你,你来吧,没关系,就你说吧。

生:他还写了正月初一。

师:嗯。还有没有?你们俩既然都站起来了,继续说。

生:他还写了正月十五。

师:好的。你们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老舍先生重点写了这四

个部分,都被你们一一地给找出来。下面呐,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这

四个部分。我们就按顺序好吗?你们这两个组呢,你们负责研究腊八,

这两个组负责研究除夕,你们这里中间虽然隔了一条河,没关系,你

们也可以合作研究,你们研究的是正月初一,这两个组,你们研究的

是正月十五。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研讨的问题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师:详细写的什么?说得如何?哪里写得好,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好,你们可以自己先思考一下,如果觉得合作成功的话,大

家就围在一块儿,分好工,谁愿意说给大家听,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好吗?

生:好。

师:开始吧。

师:如果觉得自己思考好了,你们整个组可以到一块儿商量商量,

整个大组可以到一块儿。

师:需不需要熊老师帮忙?都不需要啊。

师:你们这组是怎么分工的?

师:看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我都迫不急待地想知道你们到底讨

论得怎么样了,怎么样,我们来交流交流。请大家注意,我们下面的

交流啊,采用一个比赛的形式,听得懂PK吗?

生:听得懂。

师:我们就来PKPK,好不好?

生:好。

师:咱们分在四个队,研究腊八的就是腊八队,那你们研究的是

除夕,当然就是(生:除夕队。)除夕队了。

师:好,给你们准备好了XX。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可要听好竞赛的规则。哪组找得快,我们就先来研究哪个部

分的内容。另外呢,比如说你们腊八除啊,你觉得你对他们研究的内

容感兴趣,你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提问提得有价值提得好,也可以

加分。明白了吗?

生:明白,明白了。

师:好,我们的比赛马上就要开始,第一轮非常简单。每组派一

个代表来说一说第一个问题:详细写了什么?如果说得好,就为本组

先得到第一分。哪组先来?

师:好,除夕队你来。抢得第一个机会。你来说说看。

生:嗯,我不用除夕。除夕它主要表现了……,就是一些贴对联,

吃年饭,首先还要放鞭炮,就是最后还要吃团圆饭。

师:说完了?

生:嗯。

师:有补充吗?来,你说。

生:最后还要守岁。

师:他这个说得好,守岁。你们明白什么是守岁吗?好,你说说

看。

生:在过去有一种怪物,叫岁,就是在除夕的时候,经常来吃小

孩,或是说捣乱,给小孩子压岁钱,在旁边守着岁爷爷,就可以避邪,

不被给岁吃了。还有一个就是守着XX不会掉,防止岁来捣乱。

师:据说呀,守岁,年老的人他们分析是……的意思,年青人守岁

的话,就可以为自己的父母增寿。你真了不起,连我们中华的传统习

俗都了解得这么清楚。你看,刚才是除夕队抢到了一分。然后,刚才,

解决守岁问题的是哪个队啊?

生:正月十五。

师:哦,正月十五队,你们也得到了一分。就是要这样来抢。好,

继续。除夕完了,下面谁来抢?哪个组?你们这组的,你们是?

生:我们是腊八队。

师:你说说看。

生:腊八这个自然段,主要写的是腊八粥的制作方法还有腊八饭

的制作方法。

师:你讲得也非常清楚,腊八队也得到一分。咱们继续,哪个队?

好,你们来。

生:那个,在正月初一的……,就是正月初一休息,拜年,人们在

家中接待客人,举办各种庙会,让人们看。

师:好,正月初一队,也得到了第一分。刚才还有哪个队没有说

自己这一部分的?正月十五是吗?好,你来说说看。

生:正月十五是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在街上的老树要挂起灯来,

家家户户也要挂灯,大家还要吃元宵。

师:说得挺好的,也加上一分。通过第一轮小小的测试,你瞧,

现在领先的是正月十五队。接下来熊老师的任务就是给你们评分,看

哪些同学能够抢得好,抢得快,回答回答好,明白吗?

生:明白。

师:好,我们先从哪个部分开始?看,除夕举手的人最多,你们

抢到第一个机会,开始。

生一: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我觉得

这一块写出了除夕的味道。

师:很好,味道。继续呀。

生二: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要回家来吃团圆饭。

是写出了团圆情,是深深的情。

师:情,体会的真好。这组决不把机会让给其它组。

生三:男女老少……然后我觉得这个写出那个除夕的声音。

师:说得非常好,不过帮你纠正一个字音,是“间”(四声)断,

还是“间”(一声)断?

生:间断(四声)。

《北京的春节》教案3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

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4、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jr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

采用的表达方法,尤其是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播放鞭炮声(你会想起什么场景,引出春节)师板书春节

师:大家回忆下,在20xx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提着灯笼的

小孩念了一首歌谣:

孩子孩子你别馋,

过了喇叭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师: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就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今天我

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补充完课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人民伟大的作家老舍先生:

老舍(1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

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例如,《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

《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

色。老舍作品语言的北京韵味,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

民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

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自己

做好记录。

·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⑴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

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

头十天。

⑵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

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

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

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

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

时候。

三、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

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默读课文,/jr思考下列问题。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

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

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一会儿大家汇报。

·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⑴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找出的答案,看看有哪些地方不

一样,做上记号,呆会儿一起讨论。

⑵同学们在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的同时,有没有发

现课文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自由练读:

师:通过阅读与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

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

的熟练准确。

·展示朗读:

五、课外延伸:

1、搜集春节的来历。

2、收集各地春节习俗。

第二课时

一、听写新词,回顾导入

·初旬、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栗子、鞭

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

·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学生回忆,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

写了什么?

二、深入探讨,感受春节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句子和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

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

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

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

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

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

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

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

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

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

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

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

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

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

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jr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

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

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

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

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

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

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

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

重点品读四个节日。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抓住文中关键词抓关键词

“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除非,必

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重点指导朗读

“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三、比较阅读,领悟写法,临场磨练。

·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

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

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课堂小练笔:每个人写春节里的一天,然后小组组合成一篇小作

文。课堂朗读,其他学生评价。(作文要求:详略得当,要有地方特

色)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

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四、学习“阅读链接”

·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

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五:课外延伸:

熟读课文,写下自己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jr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爆竹烟火酒肉香味悠闲娱乐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教学反思

我以为一节好课就是细腻,就是对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感悟。是让

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再进行反复说的训练。最近看了一些

教学参考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认识到:其实一节精致的语文课,在

教学中还需要拥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摆正教学的详略;需要谋划适当

的方法。

·着眼于整个篇章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年级。六年级已拥有了一定的语感,能在

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联系前后课文进行理解。我们的教学便更应该着

眼于整个篇章。今天的教学,我有些纠缠于段的教学。“除夕”“正

月初一”“元宵”三个片断之间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三

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

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

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

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相对除夕却是无法比的。

所以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时,还可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

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

型特点是“灯”,如果让学生先体会灯,再来体会观灯时人山人海的

情形,就不会在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

·注意教学的详略

看到老舍的文章,总觉得写得太好,教学时这也不舍,那也不弃。

语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蕴要讲,春节的传统文化也要说……教学

仿佛一锅“熬腊八粥”。文中六个特别的日子真的不知如何取舍。

“腊八粥”“腊八蒜”要让学生读和了解。其实学生一读就明白,根

本不用花功夫,可课堂上自己就是不敢放手,总忍不住要讲。“腊八”

如此,其他日子了更不用说。教学就蹑手蹑脚了。课后仔细地想写作

有详略之分,教学也应有详略之分,该舍得大舍。略不敢略,那么详

总能详了吧?可惜的是,对于原本应该详细探讨的教学内容,却又显

得力量单薄。

·谋划适当的方法

在重点语段的处理上,我的“策略”往往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读,

反复地想象来展开。方法单一,效果自然不理想。因为这种方法,很

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的能力,因为班上学生能力不足,课堂很容易成

为少数学生的舞台。比如教“除夕”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读这段,

然后说说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老舍一句一景的写作方法,之后再通

过教师的引导,体会这热闹是“家家”“人人”“处处”“时时”的

热闹。刚开始时,学生还能说说看到的画面,但是当让他们体会“家

家”“人人”等时,多数学生就没有感觉了,课堂出现了冷场。于是,

我只能通过再次引导让学生去体会,总是希望学生能够听懂我的暗示。

而忽略了自己是成/jr年人,是多次解读过教材的,我自然明白文章是

怎么写的,可是学生年龄小知识有限,他们才读了几遍课文,即使是

读了多遍,又能指望他们读得有多深呢?面对我的暗示,他们自然不

明白老师的意思。更何况教学目标怎能以暗示来达成呢?

所以,对于重点段的教学,还需要可行的策略,让学生参与思考,

参与读悟。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老舍写作的

用心所在。可以通过关键词的理解,让学生去比较读,在朗读中细细

体会这些词背后的含义。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北京的春节》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

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学生回忆刚刚过去的寒假里度过的节日——春节。从而引出老

北京的春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单了解作者——老舍

『设计意图』: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

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旬熬蒜醋饺翡拌榛栗筝鞭麦寺逛

(1)指名读,评议

(2)学生找出自己易错的字

(3)老师强调“熬”字,并用白板演示“熬”的笔顺

2、出示词语轻声:饺子榛子栗子风筝规矩掺和红火儿化: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玩意儿多音:万象更新正月间断分外(1)自己读(2)指

名读,并评议(3)强调“间断”的“间”读四声

『设计意图』:词语是文本构建的基础,词语教学变得精彩,为

阅读教学的创新与精彩夯实基础。

(三)初读课文,理清顺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1、

“照老北京的规矩”,作者在文中依次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的日子。

2、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

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

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

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找一找,画一画依次有哪些重要的日

子,帮助学生感知课文的叙述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为学生理

解课文做好准备。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师: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

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带着要求再大声朗读课文精读要

求:1、标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抓住关键词语或句子反复朗读,理

解感悟,并在书的空白处做批注。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预设: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

有趣。“农业展览会”是说粥里的各种豆、米、干干过非常多,多得

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

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

“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

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

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

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

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

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

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

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

思;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为了父母延寿。

(4)把自己的感受融入课文,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5)创设情境:播放歌曲《春节序曲加放爆竹声》,听着这喜庆

的乐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场景?

(6)花样读:I除夕是普天同庆的快乐,大声读,出示:除夕真

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

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II除夕是通宵达旦的热

闹,大声读,出示: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

绝。III除夕是通宵达旦的热闹,大声读,出示:在外边做事的人,除

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

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

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

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

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

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

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

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

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抓住四个“有的”,并在理

解的基础上正确运用“有的”说一句话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为了

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出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

潮”这句话,让学生体会并感情朗读。抓住“又”,和前边的课文相

联系。设计意图:“默读——思考——讨论——交流——朗读”这一

阅读过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北京春节的喜庆、热闹、祥和的气氛。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默读、朗读,多次与文本交流,培养学生默读、朗

读能力,对课文内容更加熟悉。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学生之间的读书交流,我们可以看出:

学生之间的评价已经不单纯去评价别人读书的好坏,而是伴随着自己

对句子的理解和感悟来进行评价,把评价与交流阅读体会结合起来。

(五)联系实际,深化感受

师:过年最高兴的就是小朋友们,在过年的时候你觉得最有意思

的是什么呢。『设计意图』: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

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

(六)作业设置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

5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感受或希望。

『设计意图』:作业与生活紧密联系,把书本与生活紧密联系起

来,延伸了课堂

《北京的春节》教案5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

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

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

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

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

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

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

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

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

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

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

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

愿。

教学案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

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

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

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

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

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

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

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

头十天。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

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

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

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

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

时候。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

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

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

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

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

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

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时间〖风俗习惯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

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起讨论讨论。(“风俗习惯”一栏不强

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内容供参考。)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

(时间顺序)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

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

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听。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

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

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北京的春节》教案6

教材简析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作者──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

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

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情趣盎然,

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

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

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

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对于“民风民俗”的学习,学

生虽然学习过一些:如二年级下册的《难忘的泼水节》等,但并不是

主题的深入学习。本文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为单元的开篇课

文,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方法: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走进课文、

阅读“阅读链接”的资料和搜集资料,了解一些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传

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

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对比阅读进一

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

达。为以后的课文学习作好学习迁移的准备。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

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

哀乐。而本文语言大师老舍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

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语言和北京春节民

风民俗的理解,对于南方的孩子们是不容易的。且课文详略得当的表

达方法运用及其好处,学生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

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

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

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2.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

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

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二)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

点。

教学策略

读中感悟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2.搜集各地

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课时安排:二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的顺序。

4.了解老北京春节前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

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心中兴趣

(一)学生汇报搜集春节的资料。

师:(播放贺年曲)春节,一个万象复苏、草木更新的节日,一个欢

乐祥和的节日,一个隆重而传统的节日,关于春节同学搜集了哪些资

料,跟同学分享。关于春节的来历。

1.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来历的资料。

2.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二)出示北京春节童谣,导入课文

1.齐读童谣。

相关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

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

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

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导入课文。

师:这就是北京的春节的写照。很有特色是吧,也想到北京去过

个春节是吧。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

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过程,了解写作顺序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2.北京的春节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二)反馈检查:

1.学习生词,指导书写。

2.解决疑难。

3.交流对北京春节的感受。

(三)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

师: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将北京的

风俗写清楚的?(按顺序填写在下表的时间栏内)

3.学生汇报。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三、品读感悟,细赏风俗,体味特色文化

1.品读“腊八”

(1)学生汇报表格填写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特色,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A换词理解“农业展览会”。

B联系腊八粥的材料理解“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语言的朴素与

幽默。

C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独具北京

传统的一种文化。

②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

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A引导抓住“翡翠”、“色味双美”,体会作者叙述的精妙。

B指导学生联系资料谈谈北京关于吃饺子的风俗。

2.品读“二十三”

(1)学生汇报表格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习惯,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四、小结,布置作业

(一)教师总结延伸。

(二)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构思如何开展调查“民风民俗”的活动。

《北京的春节》教案7

【教学目标】

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

探究保守文化的兴趣。

2、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

点。

【教学重点】

引领同学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

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童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童谣,自身读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内容?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认真默读全文,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

的词语画下来。

(同学可能弄不懂的词语:腊月、初旬、麦芽糖、江米糖、空竹、

逛天桥、逛庙会。)

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北京人过春节哪些地方你最感

兴趣?

预设一:生在练习纸上完成表格,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预设二:在交流中,同学贴纸条(黑板条)、作记录,师引导理

清时间顺序。(根据同学情况选择一种操作战略。)

三、分清详略,合作研读

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局部。(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

十五)

2、四人一小组,自选一个局部展开研究,研究问题如下:

⑴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⑵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

同学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交流研讨:分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

“正月十五”队展开竞赛。

⑴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组派代表复述研讨的局部,组员可以补充。师注意引导同学注

意叙述顺序(“腊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写的;“除夕”是用总分的方

式写的;“正月初一”是用对比的方式写的;“正月十五”是用总分

总的方式写的);反馈评分。

⑵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生、师生互动,师注意引导同学品出京味语言的特点,必要时

作示范;反馈评分。

4、引导同学体会详略处置的好处。

四、拓展延伸,读中学写

1、快速浏览,找出描述小孩过春节的地方,指名读。

2、启发同学谈谈现在北京春节怎么过,其间可让同学采访在座

的老师。

3、同学写过春节时有趣的地方(片段),教师巡视。指名交流,

教师评价时注意同学是否用上了书上的写法,及时点评、褒扬。

五、总结全文,安排作业

1、总结全文,复现童谣。

2、作业:写一篇现代《北京的春节》,可以学习老舍先生按时

间顺序写的方法,注意详略得当。

《北京的春节》教案8

一、读童谣导入

1.出示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2、师:同学们自己自由读一读。

3、师: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内容?自由说

4.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课文结构

1.认真默读全文,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

词语画下来。

(预设:腊月、初旬、麦芽糖、江米糖、空竹、逛天桥、逛庙会)

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北京人过春节哪些地方你最感兴

趣?

预设一:生在练习纸上完成表格,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预设二:在交流中,学生贴纸条(黑板条)、作记录,师引导理

清时间顺序。

(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一种操作策略。)

三、合作研读

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部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

五)

2.全班分为12小组,每3个小组就一个部分展开研究,研究问

题如下:

(1)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2)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

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交流研讨:分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展

开竞赛。

(1)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组派代表复述研讨的部分,组员可以补充。师注意引导学生注

意叙述顺序(腊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写的;除夕是用总分的方式写的;

正月初一是用对比的方式写的;正月十五是用总分总的方式写的);

反馈评分。

(2)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生、师生互动,师注意引导学生品出京味语言的特点,必要时

作示范;反馈评分。

4.引导学生体会详略处理的好处。

四、读中学写

1.快速浏览,找出描述小孩过春节的地方,指名读。

2.启发学生谈谈自己春节是怎样过的或说说其他地方的春节习俗。

五、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复现童谣。

腊八粥,腊八蒜,色味甜。

二十三,家家户户过小年。

除夕夜,真热闹,吃肉喝酒放鞭炮。

年初一,拜年忙,大人小孩庙会逛。

初六户户新开张,店里伙计并不忙。

正月十五闹元宵,张灯结彩喜洋洋。

正月十九年一过,大家做事又照常。

2.作业:结合自己生活体验,学习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写的方法,

写写当地的民俗风情(如传统节日、民间习俗等),注意详略得当。

板书设计:

6、北京的春节

腊八

小年

热爱除夕(家家热闹)

认同正月初一(人人欢乐)

正月十五(处处红火)

正月十九

《北京的春节》教案9

一、课文简说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

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

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

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

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

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

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

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

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

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

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

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

愿。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

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学习按一定顺序、有

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

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

方法。

二、词句解析。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

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

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

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

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

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

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

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

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

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

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

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

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

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

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

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

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

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

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

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三、词语解释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

的几天。俗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

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初

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庙会:

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娴熟:熟练。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

宵。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汤圆”。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

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

变得焕然一新。

四、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

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

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

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五、教学建议

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古今文人

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学生学习本单元时,春节刚过

不久,也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谈一谈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

2.整体把握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

腊月初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所以,理

清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

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可分5个时间段来把握:

①1—6自然段(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

②7自然段(除夕);

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

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

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

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在教学过程

中,初读课文后,可先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

再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3.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

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如,“必须大扫除一

次”“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紧接着详细描述除

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

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教学中,要留给学

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老师适时点拨,达成这一教学目标。

4.品读语句,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

老舍先生曾说,“我不论写什么,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

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

持着我的‘俗’与‘白’”。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流畅通

达,清浅俗白,雅俗共赏,耐人寻味。这种语言风格在文中处处可见,

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

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教学过程中不必面面俱到,指导学生

抓住自己对课文感受最深的部分潜心品读,把培养语感落到实处。

5.关于表达方法的领悟,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

有略的表达方法,并着重指导学生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特点。比如,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引用俗语说明北京的春节从一年里最冷的

时候开始;再如,“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

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将叙述和描写融为一体夸赞腊

八蒜;又如,“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

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非常自然地用了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

“小型农业展览会”,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

六、老舍的语言风格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创作的一位作

家。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例如,《骆驼祥子》《我这一

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

北京特色,犹如鲁迅的作品语言富有绍兴特色,沈从文的作品语言富

有湘西特色,赵树理的作品语言富有山西特色一样。任何人读老舍的

作品,都会感到语言富有北京韵味。

老舍作品语言的北京韵味,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

民生活。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为老舍运用北京语言提供了

得天独厚的条件。老舍一向注重从市民群众的语言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当然,老舍创作时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北京的地方语言,而是经过

选择提炼和加工改造,然后再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品中去。

通俗明白

老舍在语言运用上有着自己的一贯追求,他多次表述这种观点:

“我不论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

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

与‘白’。”老舍致力于“俗白”,所谓“俗白”就是语言通俗浅易,

朴实无华。自然,老舍的“俗白”并不是粗俗浅露,而是精练含蓄、

耐人寻味。

比如,《北京的春节》一文,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

明白如话,没有难懂的字,没有拗口的句子,没有文雅的辞藻,也没

有欧化句式。读起来,我们犹如在听一位长者拉家常、讲故事一样亲

切有味。曹禺说得好:“他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

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谈的。”

幽默诙谐

幽默诙谐是老舍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他的语言艺术区

别于其他作家的语言艺术的一个突出标记。老舍说:“文字要生动有

趣,必须利用幽默。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老舍对

生活中的幽默极为敏感,并善于以机智与讽刺的形式来表现。作为语

言鲜活色彩的幽默,它往往还要借助于其他修辞手法和语言要素的综

合运用,来达到预期的效果。老舍小说经常运用夸张、比拟、讽喻、

反语、谐音、曲解等修辞手法来构成幽默的情境。可以这样说,老舍

是一个幽默的语言艺术家,他的幽默才华闪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把

“想得深”的思想内容,用“说得俏”的语言表达出来,含蓄隽永,

充满浓郁的幽默色彩。

《北京的春节》教案10

第一课时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的年味儿。

重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难点

感受老北京的年味儿,体味民俗。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过春节

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

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

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

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

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时间风俗习惯4.交流汇报,老师板书:

腊月初旬→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结束(明确老北京的

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

5.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

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儿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样热闹、开心,

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

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①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

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

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

的爆竹纸皮;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中有

声有光地玩耍。)

②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

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用来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①找出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二

十三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除夕以前,把肉、

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

酒肉的香味;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正月十五,大家还必须

吃元宵啊。)说说自己的体会。(充足、丰盛。)

②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

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①初一逛庙会,元宵节逛灯会。体会人们清闲、娱乐、高兴的心

态。

②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

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

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

月十五)

2.认真读第8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受,说说怎样理解“除

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

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

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

圆圆的热闹——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

团圆饭,祭祖。)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

有多少人彻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的本课词语。

2.收集各地春节习俗。

《北京的春节》教案11

教学目标

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

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2.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

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童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童谣,自己读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内容?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认真默读全文,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

词语画下来。

(学生可能弄不懂的词语:腊月、初旬、麦芽糖、江米糖、空竹、

逛天桥、逛庙会)

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北京人过春节哪些地方你最感兴

趣?

预设一:生在练习纸上完成表格,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预设二:在交流中,学生贴纸条(黑板条)、作记录,师引导理

清时间顺序。(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一种操作策略。)

三、分清详略,合作研读

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部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

五)

2.四人一小组,自选一个部分展开研究,研究问题如下:

(1)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2)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

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交流研讨:分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

“正月十五”队展开竞赛。

(1)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组派代表复述研讨的部分,组员可以补充。师注意引导学生注

意叙述顺序(“腊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写的;“除夕”是用总分的方

式写的;“正月初一”是用对比的方式写的;“正月十五”是用总分

总的方式写的);反馈评分。

(2)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生、师生互动,师注意引导学生品出京味语言的特点,必要时

作示范;反馈评分。

4.引导学生体会详略处理的好处。

四、拓展延伸,读中学写

1.快速浏览,找出描述小孩过春节的地方,指名读。

2.启发学生谈谈现在北京春节怎么过,其间可让学生采访在座的

老师。

3.学生写过春节时有趣的地方(片段),教师巡视。指名交流,

教师评价时注意学生是否用上了书上的写法,及时点评、表扬。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复现童谣。

2.作业:写一篇现代《北京的春节》,可以学习老舍先生按时间

顺序写的方法,注意详略得当。

课堂实录

师出示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师:喜欢童谣吗?

生:喜欢。

师:谁来说说这首童谣讲的是什么事儿?你说。

生:这首童谣……

师:(打断)拿话筒。

生重说:这首童谣讲的是北京的春节。

师:这首童谣啊,真的是讲的是春节,不过,它是50多年前,当

时街头流行的一首童谣,孩子们都爱念,它就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

了。这节课,老师带你们一起去学习老舍先生笔下的春节,想去吗?

生:想。

【《北京的春节》教案(通用15篇)】

本文发布于:2023-01-02 16:36: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788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