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更新时间:2023-01-02 16:22:18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2日发(作者:夏天晒黑怎么变白)

第1页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课

教学内容:雨果)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深厚的人

道主义精神。

2.知识与能力: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3.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体味雨果博大的胸怀和高尚

的品格。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背景: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

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

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

2.圆明园:在北京海淀附近,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

四十八年(1709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

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园内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

第2页

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艺术价值甚高,被

誉为“万园之园”。

3.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

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等。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后一年后,

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第一遍朗读课文。

2.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朗读。

3.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朗读。

4.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学生可能从以下两方面说感受:英法联军的罪行令人发

指,使人愤恨;雨果对中国的巨大同情受人尊敬。)

5.师生第二遍朗读课文,认真品味感情。

三、拓展:

课本前插图有两幅圆明园被毁前后的照片;历史书八年级上

册中也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内容和相关图片,你看后有什么

感想?

(学生可能从几方面说:侵略者的暴行,对人类优秀文化遗

产的毁灭;落后的清政府软弱挨打;新中国的迅速发展使国

人扬眉吐气。)

四、布置作业:

第3页

1.积累词语、常识。

2.有条件的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把握主题: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赞美和谴责的口气。

2.指名概括文章的主题。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举,立场非常明

确,态度非常鲜明。他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

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

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二、评价雨果:

(中国是被掠夺国,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

很自然的。如果我们换到雨果的位置上去,那么,我们就会

想到,一个法国作家如是说,实在是非常也不起的。雨果是

在强盗统治的国度时发表他的议论,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

盗行径,他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因而

也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普遍赞誉和崇敬。)

三、课堂练习:

1.朗读、识记,积累以下词语:

琉璃珐琅晨曦瞥见箱箧荡然无存丰功伟绩

2.指名学生用以下词语造句:

第4页

眼花缭乱丰功伟绩荡然无存

3.思考、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讽刺

意味,找出一些例子来。

(赞誉、文明、野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漂亮。)

(2)作者将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进行比较,有什么作用?

(3)雨果在文中对圆明园的大量赞美,有什么作用?

(4)朗读、识记这句话:“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

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治

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是何意思?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文发布于:2023-01-02 16:22: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788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