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课外辅导班真实情况
德国辅导班
媒体关于课外辅导班的连续报道清晰显示出我国校外培训的“疯
狂”和父母的焦虑。尽管父母们大多也不认同这种课外培训,却依
然趋之若鹜。因为别的孩子都在参加,自己的孩子若不参加难免会
吃亏,于是家长只好跟着一起“疯狂”,相互裹挟着越来越多地陷
入一种类似“囚徒困境”的尴尬境地。
那么,德国中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的情况是怎样的?多项德国学
生和家长关于课外辅导班的数据,清晰呈现了目前德国的课外辅导
现状。
调查显示:就数学科目而言,德国参加课外辅导的学生比例
(28.6%)不仅远低于日本(69.8%)和韩国(66%),也落后于芬兰
(47.4%)、英国(41.7%)、丹麦(40.9%)、瑞典(39.6%)、法国(35.6%)
和美国(29.7%)等欧美国家。
贝塔斯曼基金会委托完成的一项德国全国性调查显示,在2014
至2015学年,德国有14%的中小学生(6岁至16岁)参加了课外辅导。
其中,参加课外辅导的小学生比例是5%,中学生的比例是18%。可
见德国参加课外辅导的中小学生仅占少数。此外,2012年国际学生
评估项目(PISA)的调查显示,德国课外辅导主要集中在数学和外语
两个科目。德国15岁中学生参加各个科目课外辅导的比例分别是数
学28.6%、外语28%、德语16%、自然科学15.3%。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德国15岁中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的比例
远低于经合组织(OECD)成员方的平均水平(37.9%)。就数学科目而言,
德国的比例(28.6%)不仅远低于日本(69.8%)和韩国(66%)这两个东亚
国家,也落后于芬兰(47.4%)、英国(41.7%)、丹麦(40.9%)、瑞典
(39.6%)、法国(35.6%)和美国(29.7%)等欧美国家。在发达国家中,
德国是课外辅导最不普及的国家之一,这自然也可以被视为对其学
校教育质量的一种认可。
贝塔斯曼基金会的调查显示,在参加课外辅导的中小学生中,39%
的人每周参加课外辅导的时间是1小时,39%的人是每周2小时,11%
的人是每周3小时,11%的人是每周4小时及以上。这一调查结果与
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调查结果基本吻合,即德国大约90%参
加课外辅导的15岁中学生每周的辅导时间在3小时以内。只有约
10%的人参加课外辅导的时间多于3小时。
贝塔斯曼基金会的调查还显示,在参加课外辅导的中小学生当中,
26%的父母不需要为此支付费用。因为他们所参加的主要是全日制公
立学校下午提供的课外辅导或者其他由政府资助的课外辅导项目。
69%的父母选择的是自费的课外辅导。其中,18%的父母每月为课外
辅导的支出少于50欧元,30%的人每月支出是51至100欧元,15%
的人每月支出是101至150欧元,4%的人每月支出是151至200欧
元,仅有2%的人每月支出超过了200欧元。根据该调查负责人科里
姆教授的计算,德国父母每个月为此平均支出87欧元。若以德国家
庭平均每月收入2988欧元来计算,课外辅导的费用占比不足3%。
多数为提高学习成绩
调查显示:有34%的参加数学课外辅导的学生有着“优秀”“良
好”或“令人满意”的学习成绩。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当考试成绩不好、学习出现问题或者当
老师指出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时,德国学生才会参加课外辅导和补
习。但在今天,情况有所改变。在贝塔斯曼基金会的调查中,有34%
的参加数学课外辅导的学生有着“优秀”“良好”或“令人满意”
的学习成绩。在德语和外语两个科目中,参加课外辅导的此类“中
上游学生”的比例分别是40%和33%。
以此来看,大部分学生参加课外辅导是为了弥补学习上的不足,
跟上学校的教学进度,避免学习上的失败(如留级)。另有一小部分
学生参加课外辅导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学习成绩,以便于升入
自己所希望的学校,改善自己日后的就业机会。
在德国,除了大学生、退休教师或在职教师、失业的学术人员或
者高年级中学生等“个体户”提供课外辅导之外,也有专业化的课
外辅导机构。目前,德国最有影响的课外辅导机构是“学习圈”和
“中小学生帮手”。它们在全德国拥有1000多个特许经营的站点,
服务范围还覆盖了奥地利、瑞士、卢森堡等周边德语国家。此外,
德国各地还有许多地区性的课外培训机构和中介机构。
就接受辅导的形式而言,在参加课外辅导的学生中,有55%的人
得到的是一对一的单独辅导,44%的人得到的是集体辅导。还有少数
学生接受网上的课外辅导。
为了让父母放心,便于他们选择,德国的课外辅导机构通常会争
取通过中立的评估机构的认证。目前,“学习圈”和“中小学生帮
手”均已经通过德国权威检测机构的认证。德国的评估机构为此也
制订了专门针对课外辅导机构的认证标准。例如,权威机构的认证
标准包括100项左右的指标,比如免费的、无约束力的咨询和免费
的分级测试;均质的学习班,班级规模不超过5人;辅导教师经过专
业和教学法方面的培训;详细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定期与父母
对话,提供回馈;与公立学校的各科目教师进行沟通,以更合理地协
调安排课外辅导课,更好地满足个体学生的学习需求等。
辅导班效果存在争议
调查显示:参加课外辅导并未对小学生的数学和德语能力发展
起到促进作用。
在对课外辅导效果的评价方面,研究者的发现并不一致。大多数
研究指出,难以证明课外辅导对于改善学生的成绩有积极影响。因
为课外辅导的效果受到学生所在的学校类型、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所
接受的课外辅导的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鲁普洛夫和施耐
德2014年对德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实验研究发现,参加课外辅导并未
对小学生的数学和德语能力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霍森菲尔德的调查
也发现,课外辅导对于从五年级升入六年级的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
没有影响。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发现,课外辅导对于中小学生特
定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例如奥拓和米勒的实验研究显示,对
于五年级至九年级中学生自我调节的学习行为和数学成绩,课外辅
导没有带来显著的改善。不过,在动机性和情绪性变量以及数字能
力方面,接受辅导的学生比控制组的学生有显著的增长。
那么,学生参加课外辅导是否受到父母的教育水平和收入的影响
呢?对此,目前的调查结果存在矛盾。有的调查发现,父母的教育水
平和收入越高,越是倾向于让孩子参加课外辅导。有的研究则得出
了相反的结论,即发现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对于学生是否参加课外辅
导的影响并不突出。贝塔斯曼基金会的调查显示,具有高级、中级
和初级毕业文凭的父母,其子女参加课外辅导的比例大体相当;父母
经济收入对参加课外辅导也只有微弱的影响。来自低收入家庭和中
等收入家庭的孩子参加课外辅导的比例都是12%,即没有区别。来
自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参加课外辅导的比例是15%,稍高一些。这说
明,德国课外辅导尚不足以影响教育公平。(作者孙进系北京师范大
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留德博士)
【作者短评】
理性课外辅导才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在德国,参加课外辅导的学生仅占少数。即便是参加课外辅导,
每周投入的时间也不多,费用也不高,并未成为学生及其父母的沉
重负担。多数德国学生参加课外辅导是为了弥补学习中的不足或跟
上学校教学的进度。少数学生是为了变得更加优秀,但并未出现竞
争心理驱动的群体补习恐慌。此外,德国的课外辅导并未威胁到教
育公平。因此,德国的课外辅导是一种理性的、良性的存在。课外
辅导是为了平衡和弥补学校教育中的不足,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尽管课外辅导的效果遭到了研究者的质疑,却得到了父母和学生的
认可。
相比德国,我国课外培训的目的似乎不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
身心发展,而是为了满足部分患有“落后焦虑症”的家长的需求,
帮助他们“逼着”孩子以超越他人的方式来为自己赢得竞争优势,
将家长的焦虑连带着这种错误的学习价值观传给了孩子,最终一起
陷入竞争压力不断攀升的恶性循环。也正是基于这种逻辑,这些课
外培训机构才无视正规学校的教学进度和孩子的认知规律,通过高
强度的强化训练提供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这种培训或许能在短
期内带来机械式的知识增长,但难以促进深度学习,更别提促进独
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了,甚至还有可能造成长期的伤害。
这种校外培训已不是对中小学教育的有益补充,而成了一种加重
学生学习负担、干扰学校正常教学、放大家长教育焦虑的社会病态
性存在,并且严重违背了我国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
心理念,亟需加以治理。理性的课外辅导以理性的父母、理性的学
校教育和理性的社会为前提。
本文发布于:2023-01-02 16:00: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787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