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城合并

更新时间:2023-01-02 15:33:49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2日发(作者:非凡艺林)

太原都市区多城池历史空间演化研究

周益赟,王振宇

摘要:中国古代都是有城墙防御体系的完整“城池”,这些“历史城池”不管变迁和演化,成为城市发展

的“年轮”。如太原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晋阳古城、宋太原城、明清太原府城、明清太原县城等多个历史城

池,都代表了太原历史上的辉煌,是太原文化的最好见证。在当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人们对历史

城池的保护及更新越来越重视,急需对太原各个时期的历史城池进行研究。本次研究从太原城市历史发展

脉络入手,采用历史背景及历史事件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太原多城池历史空间变迁的动因;采用历史地图

要素解构的方法,分析历史城池的山水形胜、城池形态及空间格局体系等空间特征;采用古今转译的研究

方法,总结出今天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历史城市的遗存特征,从而为历史城市保护提供依据。

关键词:太原都市区,历史城池,特征,演化

引言

当今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是由历史上行政建制的城市发展而来的。太原历史上城池面积

加大,人口众多,堪称古代“大都市”,在唐代就被称为“黄河流域三大都会”之一1。随着

历史上的发展不断的变迁,城池多次迁址,形成了今天太原都市区范围内的多城池历史空间。

太原具有2500年建城史,在千年的城市发展中,形成了晋阳古城、宋太原城、明清太原府

城、明清太原县城四个重要的历史城池。而这个这四个历史城池近现代又经历了遗址遗迹发

掘、现代化更新、保护性改造等过程。

如今这些历史城池有的成为遗址遗迹,有的成为活态的古城,有的则成为现代城市中

的历史片段。在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多得到重视的今天,研究其多个历史城池古代及近现代

如何演化,探讨都市区范围内“多历史城池叠加和共存”遗产空间的存在方式,对历史文化

名城整体保护意义重大。

1文化探源

太原,古称晋阳,其三面环山,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经此地,自古就有“锦

绣太原城”的美誉,是中国北方军事、文化重镇,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带,同时又是古代北方

民族大融合的主要场所。纵观历史,许多影响中国历史的事件和王朝兴衰都与这块土地有着

联系。而太原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与大自然赋予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以及

历史赋予的富足雄厚的经济、人文环境密不可分的。

1长安(今西安)、洛阳、晋阳(今太原)在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被称为黄河流域的三大都会。

1.1历史城池的历史环境

1.1.1四塞要冲,兵家必争

太原自古即有“襟四塞之要冲,控王原之都邑”的称誉。由周边的太行、吕梁山所限

定,形成太原、忻州一带的界山,构成了太原市北部的封闭式地形,其间的石岭关与天门关

号称北门锁钥,在古代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市域东北的阳曲县境内有系舟山系横亘东西、云中山系纵贯南北,地形险要,又处南至

太原盆地、北至忻定的交通要道,历来为并北屏障,号称太原之北大门。战国时,今黄寨镇

黄寨村东置狼孟,为赵邑,至今遗址尚存。太原“府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为河东之根

本,诚古今必争之地”的地理特征,说明其历史地理基础及军事战略意义。

图1-1太原山水环境图(图片来源:山西历史城市保护体系项目)

1.1.2汾河之滨、商贸重地

历史上太原三城更迭,其中现存太原府城、晋阳古城遗址坐落于左右,汾河从南至北纵

贯全流并穿越市区中心部分。除此之外,晋水在城池的发展变迁过程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按照与历史城区的关系,水系可分三类,第一类为与两处历史城区关系密切的河流,包

括汾河、汾河的支流——风峪沙河;贯穿晋阳古城的冶峪河,为古城的化工排洪沟。第二类

为位于城区内部的河流,包括阳兴河-后小河-小返河、玉门河等。第三类为城市建设用地外

的河流,包括柳子沙河、南峪沙河。水源条件促使太原成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融之地,

对其经济与商贸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力。

1.2历史城池的历史脉络

太原,历史上有王城、府城的多次更替,也有称谓的变更,如并州、晋阳。作为山西省

省会和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太原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又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太原

就像黄河流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四塞要冲、汾河之滨”。

1.2.1太原肇始到五代北京

西周时期,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为太原建城之始。其后,叔虞之子燮父改唐为晋,

并统治山西及其周边地区。战国时期,形成“三家分晋”的局面,从赵襄子初期建都晋阳,至

后期迁都共持续了74年,值得一提的是,晋阳城建城之初即为保全赵氏集团发挥了重要作

用。

秦朝统一中国,置并州于晋阳城,其次一直到南北朝时期,晋阳一直是山西政治中心。

唐代,李氏父子太原起兵之地,由此突入中原,攻入长安,建立起大唐盛世,太原成为龙兴

之地,称为“北都”。一直到五代时期,太原多次作为地方割据的京城。

1.2.2宋代新城到明清重镇

五代时期,后汉刘崇在晋阳建都,以期恢复汉室百年基业。后来宋太祖赵匡胤率军征伐,

首次无果,再次破城,北汉遂亡,晋阳为北汉都城28年。后宋太宗担心太原优越的军事战

略地位危及统治,就下令引水堕城。至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有宋将在此重新筑城,并

于公元1059年进行了大规模扩城运动,至宋中期,太原已被建设成为具有“锦绣太原城”

美誉的城市。由于之前的“堕城”,太原城虽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也失去了成为都城的资本。

明朝时期,明太祖的第三位儿子被封晋王,设边防九个重镇抵御外敌,太原被列为九边

重镇的首要城市。为满足九镇数十万兵马的生存需要,太原等地的山西商人开始与关外人员

进行贸易通商,晋商初具规模。

明末,李自成率部占领太原,继而攻占北京,明朝灭亡。李自成的政权尚未巩固,清兵

入关,李自成兵败,清统一全国。清初,太原府隶属山西行省,府治阳曲县。随着生产力的

发展,太原城依托资源禀赋发展商品经济,到清末,已发展成为我国北方的最重要的商业城

市之一。

1.2.3近代风云到改革开放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36年9月太原成立了由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牺盟会,为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1937年太原失陷,1949

年太原解放,太原古城重获新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十一五”计划指导下,工业化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调。

太原作为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城市和重要的能源重工业基地,工业化的发展使其逐渐成为典

型的工业城市,城市交通系统得到有力的扩张,打破了原有的“双城”格局,使几个历史时

期的文脉积淀出现断层。“新城”整体上形成“以汾河为轴,东西展开,西北工业布局”的

空间形态。由于当时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缺乏,造成很多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

逆转的损失。随着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加强,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抢救措施。

但随着沿海改革开放的展开,太原等内陆城市也开始面临商品经济的冲击,在大拆大建

的浪潮下,太原的历史城池也遭受了大量的破坏。

图1-2太原历史城池空间变迁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3历史城池的文化价值特色

太原发展至今已历经2500余年,各种势力在这浴血纷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历

史进程。汉族和北方民族文化在太原逐渐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太原地域文化。作为历史上九朝

建都之所,太原在明清也是政、商繁荣之地。太原在各时期都有美称,“唐尧故地、战国名城、

秦汉重镇、北朝霸府、盛唐北都、明廷九边、晋商故里”都记录其发展的辉煌时刻,体现其

独有的文化政治特征。

1.3.1民族融合的独特载体

太原处于南北文化碰撞带的中段,北起朔代,南至霍山,其中朔代以北历史上多为北方

各民族居住生活的地区;霍山以南,多为中原华夏民族居住生活地区,太原成为了“民族交

往、朝聘、通商、结盟和征战的中间地带”。

晋阳城自建立到毁坏,共有九个王朝在此建立国都或陪都。其中除战国赵都、大唐北都

之外,其他分别是由北方氐族、鲜卑族、鲜卑化汉人、沙陀突厥人建立的,太原成为民族融

合的重要载体。

1.3.2控扼四方的都城重镇

古晋阳城为宋代前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军事要塞之一,太原境内有龙山、悬瓮山等以及北

部的石岭关、天门关等雄关险隘环绕,是中原北上、或游牧民族南下的必经之路。宋太原城

较小,地位大大减弱,导致北方游牧民族大举侵略中原。明太原府城又称成为九边防御的政

治中心。

1.3.3近代革命的先锋省府

鸦片战争后,中国陆续经历了八国联军入侵、辛亥革命及北洋军阀执政,一系列政权更

替使得原本富甲天下的山西票号逐渐衰落。自辛亥革命后,全国进入军阀割据的局面,山西

被阎锡山所占据并长达38年之久,这对山西城市各方面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他认为要想

救国必须壮大自我的力量,聚焦经济发展,一定意义上奠定了太原的近代工业基础。

1.3.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基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振兴工业的发展,国家确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发布了建设

“156项工业项目”的蓝图,其中11项重点工程项目落户太原,在当时全国项目分配中,太

原占据着前排的位置,且这些重点项目多半是军工类的项目,所以保密程度高。如现存的矿

机宿舍、山西机床厂宿舍等2。

2古代历史城池的空间特征

太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都城重镇”,千百年来城址不断迁建,塑造了今天太原多城池历

史空间。今天的太原市中心区城区由明清太原府城发展而来,明清太原府城在宋太原城的基

础上重建而成;今天的太原市晋源区中保留相对完整的是明清太原县古城,而太原县古城是

在晋阳古城的基址上重建而成。因此太原市区范围内有晋阳古城、宋太原城、明清太原府城、

明清太原县城等多座历史城池,且空间各具特色。

2.1晋阳古城:三城并联、城中套城

2.1.1山水形胜与城池营建

晋阳古城位于汾河西岸,即今汾河西晋源北古城营村一带,其位置既符合《管子•度地》

的择城观念,又可总结为“向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泻,因大川而注焉”的建城理

2董志凯,吴江.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156项建设研究[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论。

古晋阳城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西晋并州刺史刘琨首次扩筑晋阳城,扩建后的晋阳

城周长13.5公里,高13.3米。其中城中有晋阳宫、大明宫、仓城三座城中城。唐初建东城,

武则天时代又建中城,形成了今天的空间形态。

2.1.2城池形态及空间特色

晋阳城周42里,由西城、中城、东城三城组成,以西城为核心。晋阳城自春秋建城以

后,经过秦汉魏晋时期扩建,北朝建设大明城、仓城和新城,在隋代形成晋阳城、新城、仓

城组合的形制。唐代再次大幅度向东扩展,跨汾河修筑城堞,将东西两城连为一体,城堞作

中城,形成东、中、西三城并举的宏大架构。

图2-1晋阳古城平面图(图片来源:《山西省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09)

注:图中明太原县城为晋阳古城被毁后明代所建。

“三城并联,城中套城”是古代晋阳城的最突出空间特征,为多时代扩建的产物,反映了

“边城防御”及“都城礼制”的营建理念。西城为隋代前多次扩建的产物,东城、中城为唐代扩

建而成,三城跨河而建,便于防守。西城为晋阳古城的“主城区”,其筑城模式和唐长安宫城

居中偏北的模式相似;因东城和中城的扩建使得宫城位于城西北,与唐洛阳的筑城模式类似,

陪都中轴线偏西以区别唐长安城。

2.2宋太原城:子罗套城、一城三关

2.2.1山水形胜及城池营建

隋唐以后,黄河水运功能减弱,导致南北水运通道功能减弱,境内交通以陆路为主。由

于汾河东岸有极强的陆运交通能力,所以这里一度繁荣起来,形成辐射四方的枢纽点。并且

原晋阳城北侧山峦通道更窄,军事防御地位更加凸显,因此宋朝的太原城于此建城。

宋代最初对于太原城的建设力度较少,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建设,呈现出来的是一座狭小

的土城,东西方向约1.15公里,以柳巷作为始端,到西面的旧城墙处为终端;南北向约1.6

公里,以南面的旧城墙为开始,至北面的后小河为终点,此外,宋太原城内还存在一座子城。

2.2.2城池形态及空间特色

宋太原城平面为北宽南窄的梯形结构,东至柳巷以西,西至城西水系以东,南至铁匠巷

以北,北至后小河以南,城池北宽约1.3公里,南宽约1.1公里,面积约2平方公里。宋太

原城由一座罗城、一座子城,还有三座关城共五座城组成。宋太原城相比晋阳古城来说,面

积缩小了很多,古城形态为长方形城池,子罗双城,一城三关。为了满足防御需求,古城人

为的城门不对称,为我国宋代北方府城的典型布局模式。

图2-2宋太原城图(图片来源:《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史话》,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3明清太原府:方形城池、三环套城

2.3.1山水形胜及城池营建

明洪武年间,明太原城在宋太原城的基础上向东、向北拓展,使明清太原城建成总体面

积约为9平方公里,整个城池位于汾河的东部位置,其南端是太原盆地,山水格局明显,形

成山峦屏障、水带环绕的地理格局。

公元1383年,晋王朱棡令谢成在原有的宋代太原城的基础上向东、南、北侧扩筑太原

城,这使得太原城的整体面积扩大至9平方公里,成为当时九边重镇沿线的主要构成城市之

一,进一步加强了当时太原的政治、经济、军事防御地位。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太原城筑有

坚实的城墙,并且城墙范围形成面积足有二十四里,且城墙高三丈五尺3,

图2-3明太原府城图(图片来源:《永乐大典·太原府》)

2.3.2城池形态及空间特色

明代的城市形态是典型的方形城池,符合周礼的城池营建特征,由三重城构成,分别是

大(廓)、中(晋王府)、小(晋王宫),折射出当时“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建设理

念,符合《考工记·匠人》的营国制度中的第二级城市建制4。

太原府城为明清省府级地方城市的典型建制。方形城池,三环套城,其轴线延续宋太原

城的轴线。城内有地方权利中心晋王府、晋王宫,清代有设有满城和兵营。城内公共建筑较

3成化本《山西通志》中则云

:

太原城八门

,

东曰来春、迎晖

,

南曰朝天、太平

,

西曰通汾、阅武

,

北曰镇朔、

拱极。

4武联

,

沈丹

.

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与活力复兴研究

——

以青海同仁民主上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为例

[J].

城市发展研究

,2007,14(2):110-114.

多,有多级文庙、城隍庙、钟鼓楼等典章建筑,已有崇善寺和元通观等宗教建筑。

图2-4明清太原府城历史地图(图片来源:《阳曲县志》,清道光23年)

2.4明清太原县:方形城池、十字轴线

2.4.1山水形胜及城池营建

明太原县城,位于太原府城历史城区西南15公里处,建在晋阳城遗址之上,始建于明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从空间上看,基本位于已探明的晋阳古城遗址的西南隅;从规模

上看,比中原北方都城重镇——晋阳城小了很多;从时间延续关系上看,明太原县城所在的

地区,经历了两段重要的历史时期:第一阶段是持续了1500年之久的晋阳古城时期;第二

个阶段,是在晋阳城废墟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明太原县城,经600余年延续至今。

2.4.2城池形态及空间特色

明清太原县采用依山建城的布局手法,充分利用并顺应自然环境,这一时期的城池平面

形态呈方形,城内由街巷构成十字大道,并在十字街的中心位置形成城池的中心,综合形态

略像凤凰展翅之模样,所以后人将其称之为“凤凰城”。

明清太原县城是在晋阳古城基质上建立的小城,其功能布局比较简单,方形城池、十字

轴街。北部相对空旷,主要为政府机构、文庙、察院及部队驻防等,城市居住功能主要集中

在城市南部。

图2-5明太原县城平面图(图片来源:《太原县志》,清·道光6年)

3近现代历史城池的空间演化

近现代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城墙的防御作用消失。随着现代交通方式的引入,道路开始

拓宽,城墙开始拆除,老建筑被新建筑所替换。改革开放后,今天太原建成区的面积较明清

时期翻了50倍,太原明清府城、县城演化到今天,成为蕴藏在太原都市区中的“历史片段”。

但太原各个时期的历史城池某些要素依然具存续性,比如道路、边界、中心及标志等,这些

要素构成了一个城市的灵魂5。在都市区范围内,通过比较历史地图和今天地图,我们发现

这些要素转译存在的演化规律。历史城池内部,原有街巷、重要标志依然保存,城墙保存片

段或转换成为公路,历史城池的格局清晰可辨6。

3.1晋阳古城:宋初被毁、仅存遗址

晋阳城的城池是经历了多个朝代不断建设扩展而形成的,城池防御体系和各种基础设施

不断完善,其地域经济、政治实力不断增强,因此晋阳城遗址层位叠压复杂,地下遗存丰富。

经过考古发掘,晋阳古城遗址由城池遗址、宗教祭祀遗址和墓葬区遗址三部分组成,面

积总计约200平方公里。城池遗址西高东低,面积约20平方公里,地面现存遗迹有西墙残

垣、西南城角、宫城基址及城址腹地大大小小的古村落。

5[英]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倪文彦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6何依.四维城市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据考证,晋阳城自春秋建城以后,经过秦汉魏晋时期扩建,北朝建设大明城、仓城和新

城,在隋代形成晋阳城、新城、仓城组合的形制。唐代再次大幅度向东扩展,跨汾河修筑城

堞,将东西两城连为一体,城堞作中城,形成东、中、西三城并举的宏大架构。

其中,晋阳古城需要重点保护的文化遗存包括位于双塔寺的春秋大墓博物馆、晋阳古城

遗址、以及反映晋阳古城时期外围防御体系特点的古村店头村。

图3-1晋阳古城遗址考古挖掘图(资料来源: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3.2宋太原城:多次更新、仅存遗迹

宋太原城,平面为北宽南窄的梯形结构,城池北宽约1.3公里,南宽约1.1公里,南北

长约1.5公里。同时,不同功能的区块形成了风格不一的建筑群,整体划分为官府衙署建筑、

宗教建筑、文教建筑、平民居住建筑。宋代太原城周回11里,较唐朝周回42里的北都晋阳

完全不可比拟。

宋代太原城自建城到现在近900年历史,但随着多次的毁坏、重建,历史上的城市建设

并没有为今天留下实物,这使得当时的城池格局无可靠依据进行推测而较为模糊。本文推测

宋太原城位于明城的西南角,据《阳曲县志》所记载:“宋太平兴国七年建,偏于西南,明洪

武九年,永平侯谢成展东、南、北三面”,故西城墙原址未动。在面对无具体的历史遗迹进

行考证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相关的文字记载进行历史记忆的识别与转换。值得一提的是,现

督军府旧址为山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仍然延续了历史上的功能。

图3-2宋太原城的古今转译图(资料来源:《四维城市:城市历史环境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12)

3.3明清太原府:格局清晰、遗存尚好

3.3.1历史边界与历史街巷

虽然现在城墙已荡然无存,但仍然能够根据现存的街巷格局及建筑肌理看出当时的城郭

特征。明代城墙在解放战争期间由于战火烧及而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残余城墙

对城市内外交通的限定,政府索性将剩余的城墙全部推倒,并在原址修建环城路,其历史格

局透过环城路仍然清晰可见,对空间的限定也有依据可溯。明清时期的太原城整体的格局较

为清晰,但除了城墙外,其他关于宫城的历史信息不足,造成现今的空间辨识度较低。

通过对清代道光年间的太原城街巷格局图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路网关系上很容易看出现

今城市南部片区的双十字路网结构在宋代到民国年间一直是城市的主导轴线,在这片轴线周

边有钟鼓楼及众多牌坊。

帽儿巷——柴市街始于宋城的中轴线,且中轴线作为主要的构成部分。宋代在进行城市

建设的时候采用了隋唐的“街坊”制度7,整个城市的建设是在中轴线的基础上进行逐步扩建,

形成“北朝南市”的布局。轴线的北部集中了大部分官衙建筑,在高处形成统领全城的气势。

7

李蓁怡.太原老城中传统街巷的“丁字街”格局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南部是商业活动聚集地,如今一部分商业街都沿用了当时的名称。

3.3.2历史中心与历史标志

明清太原府城是督军府旧址,其中晋王府在整个城池空间范围内有着绝对中心的地位,

这也符合中国历史上统治者营城的主流思想,当时的晋王府建筑体量与规模都是较为突出

的,面积约1.4平方公里,并且还有一系列供王府人员观赏游憩的地方。

作为历史标志,典章建筑包括文庙、武庙、城隍庙、钟鼓楼。明清太原府城现有的典章

建筑遗留的有崇善寺文庙、大关帝庙、城隍庙,钟鼓楼已消失。崇善寺文庙位于东南角的皇

庙附近,大关帝庙位于西南角西羊市街附近,城隍庙位于西北角的天主教附近。遗留的其他

历史标志建筑包括皇庙、唱经楼,还包括天主教堂、清真寺。

图3-3明清太原府城历史城池空间古今转译图

(图片来源:项目组成员共同绘制)

3.4明清太原县:保存较好、相对完整

3.4.1历史边界和历史街巷

明太原县城,经600余年延续至今,现状保留的北城门、西城门及城墙、南城门的城垣

遗址是明清太原县城的城池遗址。今明太原县城坐落于晋阳古城遗址之上,有北、西两座城

门及部分城墙残段留存,城内主要十字街格局未改。

3.4.2历史中心和历史标志

太原县城的中心为城池十字轴线东北角的县衙,现为晋源镇邮政所。权力转换为公共建

筑,其边界依然清晰,人们印象中那里依然古城的衙门的所在地,避免了权力中心转换民居

而造成的历史中心的意向的遗失。

明清太原县城现存的历史标志还有:位于西北角的隆恩寺和关帝庙,东北角的文庙、东

岳庙,以及南面的龙王庙。其重要的历史标志今天依然存在,古城内的标志系统依然成一个

完整的体系。

图3-4明清太原县城历史城池空间古今转译图

(图片来源:项目组成员共同绘制)

4结语

太原各地段的城池空间都包含着深切的记忆,其整体环境和空间形态是面向城市的外在

风貌的首要表现,而整体形态对于古城特色的延续和发展具有最重要的价值。历史城池的的

整体格局形态由不同历史时期的城池遗迹格局以及建立在其上的四合院院落细胞单元组成。

这些要素以点及线达面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城市开发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保护不是终极目标,静止的保护更应遭到摒弃。如何

在太原都市区发展的同时,将历史城池的历史资源进行整合并植入合理的业态,让历史文化

得以传承的同时也更好地改善当今人们的生活,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才是活态保护真正

内涵。

总而言之,太原古城保护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太原的地域文化建设。本文的研究对多城

池历史空间保护提供了新思路。在今后对于历史古城的历史资源研究中,必须对这些历史资

源进行全面的梳理与整合,只有重视太原文化遗产的建设和保护,才能使太原的地域文化得

到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涤非.城市形态活力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美]弗朗西斯,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人性场所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建强,明伟.现代城市更新[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2010(4):62-66.

[4]阳建强,吴明伟.现代城市更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24-25.

[5]汪民安.街道的面孔[J].都市文化研究,2005:9.

[6]王景慧.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和作法[J].城市规划,1998(03):34-36.

[7][英]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倪文彦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8]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9]胡俊.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10]何依.四维城市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11]谭晓静.文化失忆与记忆重构[D].中南民族大学,2011.

[12]何依.城市空间的时间性研究[J].城市规划,2012.(11).

[13]李伟.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线路[J].城市问题,2005(04).

[14]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10(25):25-32.

[15]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J].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16]薛大慧.太原社会发展史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17]施坚雅.中华晚期帝国的城市[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8]ernationalCharterfortheConrvationandRestorationofMonumentsand

:///charters/venice_,1964.

[19]tionsoftheInternationalSymposiumontheConrvationofSmallerHis

:///docs/small_,1975.

[20]endationConcerningtheSafeguardingandContemporaryRoleofHistoricAreas.

/unesco/,1976.

[21]ationofTlaxcalaontheRevitalizationofSmallSettlements.

/docs/,1982.

[22]://www.

/charters/towns_,1987.

作者简介

周益赟,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王振宇,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本文发布于:2023-01-02 15:33: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785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东西城合并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