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丽的意思

更新时间:2023-01-02 14:30:59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2日发(作者:六级官网)

1

1草原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清课文行文思路,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

动情景。【语文要素】

4.感受内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和同学交

流与人惜别的经历。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感受草原之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朗读课文,能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感受草原之美。(重点)

3.能体会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好处。

4.背诵第1自然段。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播放关于草原的歌曲)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们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谁

能谈一谈你心中的草原?(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自由交流)

当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

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去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弄懂词义。(教师重点指导“勾勒、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的意

思。)

2.再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

2

(1)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作者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人感受

到了一种境界美;接着又展示了主人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用“蒙汉情深

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来收束全文。

(板书:初到草原——远迎客人——热情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2)作者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印象,可与读此文

之前对草原的印象进行对比并探讨。)

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老舍先生初到草原时的感受是独特的,指名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思考:

(1)哪些句子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课件出示:在天底下……流入云际。)

(2)朗读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并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

2.汇报交流。

预设:

(1)课件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说一说“一碧千里”和“茫茫”的意思。

②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呢?(广阔)引导学

生想象草原的辽阔与清朗。

(2)课件出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①先说“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②有哪位同学能说说“渲染”和“勾勒”分别是什么意思吗?(渲染是国画的一种画法,

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是用线条画出轮廓。)

③轻声读读这句话,想象“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呈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第1自然段除了写草原风光还写了什么?(作者的感受)找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课件出示: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

小诗。)

①是什么“使人惊叹”?又是什么“叫人舒服”?你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②“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课件出示:在这境界里……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3

②你认为草原还有哪些乐趣?

③学生讨论: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

四、视频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了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有关草原的视频资料,学生自由交流感受)

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

3.试着背诵第1自然段。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能说出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和同学交流与人惜别的经历。(难点)

一、复习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作者围绕草原写了什么内容吗?(草原的景色美,作者对草

原美景的感受)

(欣赏草原风光图)师: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这节课我

们就走进草原,走进蒙古包,去感受那里的人情美。

二、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人情之美

1.师: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

忘。让我们跟作者一道,走进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

2.自由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要你用

一个词语来概括,你会用哪个词?(热情好客)

3.指名读,思考: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4.交流讨论。

(1)课件出示: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出示图片)体会“襟飘带舞”一词。师:瞧,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身着盛装,骑

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②学生圈画“飞过来”“飞驰着”“飞过小丘”,引导学生发现作者通过反复写“飞”,表现

出蒙古族人民喜迎远客的热情。

4

(2)第3自然段中两个“许多”和一个“很多”,把蒙古族人民的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把双方见面的激动与友好表现得非常充分。

(3)第4自然段中,蒙古族人民“端肉、敬酒”“举杯”“唱民歌”等一系列待客的举措,

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热情待客的特点。

(4)课件出示:太阳已经偏西……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师:蒙古族人民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与客人一起联欢,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太阳已经

偏西,可是谁也不肯走。这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②体会句意: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

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③师: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文中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

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5.从“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想开去,生活中你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吗?

和同学们交流。

三、总结全文,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景色美和

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款待客人、热情欢腾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本文在写作中成功地运用了情景交融法,作者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

美之情。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使文章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与景融为一体。

[教学板书]

1草原

5

[教学反思]

开课伊始,我播放了关于草原的歌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讲解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行文思路的基础上,借助图

片和视频资料边读边想象,并结合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析充分领略草原景色之美和人情之美。

不足之处在于没能花太多时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的交流不足,导致思维不够发

散,这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

2丁香结

[教学目标]

1.会写“缀、窥”等11个生字,会写“宅院、幽雅”等19个词语。

2.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

3.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

2.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会写19个词语。

2.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重点)

一、交流预学,初赏丁香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走进了辽阔的《草原》。今天我们跟随宗璞先生

去赏丁香。(板书课题:丁香结,并齐读)

2.放声朗读课文,看看宗璞先生笔下的丁香是怎样的。(生自由读)

3.借助预学单,小组分享重点字词。

4.指导书写:“幽、薄”两个字。

幽,半包围结构,笔顺是先内后外,先写一竖,再写两个“幺”,最后写竖折和竖。

6

薄,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5.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宅院幽雅伏案浑浊笨拙眼帘参差单薄照耀文思

梦想迷蒙模糊花蕾衣襟恍然愁怨顺心平淡

6.出示句子,朗读体会。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

的朦胧。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

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二、整体感知,再赏丁香

(一)理解内容,提问质疑。

1.说一说,在预习当中,你批注了哪些读不懂的地方?

预设:课文题目是“丁香结”,为什么还写了丁香花呢?

2.为什么“月光下的丁香白的潇洒,紫的朦胧”呢?

3.为什么说丁香“莹白”,但绿叶“参差”呢?

4.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是什么意思呢?

……

(二)梳理疑问,聚焦问题。

作者笔下的丁香到底有多美?

(三)整体把握,理出脉络。

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板书结构图,见板书设计)

预设:

课文第一部分写丁香花,是“赏花”部分。

课文第二部分写丁香结,是“悟花”部分。

课文第一部分描写丁香花的颜色、香味、形状,以及丁香花陪伴“我”写作。

三、品读语句,三赏丁香

(一)自由读文,批注丁香之美。

主问题:作者笔下的丁香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描写丁香花的语句,

批注自己认为最美的画面描写。

7

(二)从和谐的色彩感受“美”。

从你们批画的语句看,文中有不少描写丁香色彩的语句:月光下的丁香,春来窗前的丁香,

细雨中的丁香,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美。

1.创设情境,感受月光下丁香的色彩美。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

紫的朦胧。”

(1)感受表达效果:想一想,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创设情境读:一轮明月挂在夜空中,洁白的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而下。看那白丁香,

好像更有光泽了,它们——(学生接)还有那紫丁香,紫得更柔和了,它们——(学生接)

2.想象画面,感受窗前丁香的色彩美。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

两扇红窗。”

抓颜色想象:莹白、绿、红,各种色彩交相辉映,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

抓对比想象:一片莹白中透出参差的绿,可见花团锦簇,挤挤挨挨,绿叶只能从花的缝隙

里钻出来啊!

抓顺序想象:作者从外面回来,她的观察顺序是怎样的呢?最先看到的是花,然后是叶,

最后才是两扇红窗,这红窗恰似画框一般。赏花就成了赏画。

3.借助图片,感受雨中丁香的色彩美。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

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1)展示印象派的画,发现雨中丁香特点。

让我们来欣赏几幅印象派的代表作,印象派突出光和色彩,不强调清晰、细腻。再读读句

子,雨中的丁香就是这样的一幅印象派画作。

(2)理解“渗”过来,感受色彩的交融。

这紫色因为线条模糊,没有了限制,仿佛流动起来,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于是两

种颜色交融在了一起——(学生读句子)。

(3)配乐读,感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联系上下文,再读一读,为什么作者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音乐起)在细雨迷蒙中——(学生读)

8

(三)从生动的描写感受“美”。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

还要回头望。”

这里将花写成了什么?你从哪些词语读到的?

预设:“星星”——小巧、亮。

“窥”——活泼、灵动,像孩子一样。

2.“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预设:读到“檐前积雪”,你想到了哪首诗?——“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作者写丁香与王安石写梅,有异曲同工之妙。

3.“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

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预设:朗读句子说画面。

说说作者的描写顺序是怎样的。

丁香对作者有怎样的影响呢?

窗外的丁香,也许增益了作者的文思,更引起了作者尺幅千里的想象……

四、理解提升,回味丁香

1.朗读、回味丁香美。

读作者笔下的丁香,更能触摸到自然的可爱——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

要回头望。”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

紫的朦胧。”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

两扇红窗。”

“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

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

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9

2.质疑引入“丁香结”。

作者不止写了丁香花的美,在赏花美之后,还展开联想,感悟了“丁香结”,这“丁香结”

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去感悟“丁香结”背后的人生启示。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描写丁香结的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语句。

2.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难点)

一、复习引入,初读“丁香结”

1.直接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这篇课文。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丁香花的美,

这节课我们聚焦丁香结,看看它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整体感知,再读课文,回顾丁香结这部分作者都写了些什么呢?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古人为什么发明了丁香结这样的说法?

为什么说丁香结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呢?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这句话是什

么意思?

3.聚焦主问题: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二、朗读理解,读懂“丁香结”

(一)感受形似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1.请你观察课文插图,看一看丁香花苞的形状,你有什么发现?

2.欣赏古代服饰,再结合古代服饰中女子衣服上的盘花扣,你又有什么发现?

原来,丁香花苞,小小的,圆圆的,鼓鼓的,恰如盘花扣,正是丁香结啊!

(二)了解象征

1.品读文中诗句,这些诗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释义:蕉心紧裹未展,丁香花蕾,丛生如结。同是

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10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释义:青鸟无法传递远方思念的人的音讯,那绵绵

的春雨中绽开的丁香花蕾让我想起凝结的愁怨。

2.拓读链接诗句,不仅这几句诗,我们还会读到——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冯延巳《醉花间》

可见,自古以来,丁香结都有愁怨难解的象征意义。

(三)领悟思考

从古至今,有关丁香结的诗句被传承着,丁香结的意象被继承着,人的生命、情感有许多

的共通之处。正如作者所写——“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

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但是,作者对丁香结却有了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

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联系上下文,朗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

预设:学习压力很大考试中失利与朋友发生争吵

联系生活实际,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你和作者是不是也有共鸣?既然“结”是难免的,

我们何不积极面对?如果生活总是一帆风顺,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面对“结”,解开“结”,

这也是生活的滋味。

三、拓展练笔,延读“丁香结”

1.同学们,《丁香结》原文还有一个结尾,读读——“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

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2.默读课文,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你的心中此时有什么想说的吗?请批注在课文结尾处。

[教学板书]

2丁香结

11

[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基于单元人文主题,以第一课为起点,导入第二课,体现上

挂下联。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优美语句,感受丁香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本文是一篇散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不足,难以全面、准确地回答文章从哪几个方

面写丁香的这个课后问题。我引导学生课前质疑,梳理主问题,同时,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整体

把握。此环节,抓住关键点,找准着力点,从两个方面提升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逐步深入文

本,引导学生从和谐的色彩和生动的描写两个角度品味语言,欣赏丁香之美。通过再现经典语

句片段,回味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美”自然过渡到“丁香结”。引导学生读懂“丁香结”意

象的文化内涵,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读懂了文章主旨的深刻内涵,解决了学生的人生经历尚

不丰富,对文章中“丁香结”引发的人生思考体会不深的问题。

3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3个生字,能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2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宿建德江》。

2.借助注释等方法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重难点)

一、直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解诗题,引导学生抓住“宿”,了

解写诗的时间,抓住“建德江”,知道诗中描述的地点。借助注释了解“建德江”。)这首诗是

孟浩然为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漫游吴越时写下的。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节奏和速度)

2.指名读,正音。(相机指导书写:德。提醒右边中间不能写成“四”,“心”字上面一横

不能丢。)

3.自由读古诗。(教师强调读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三、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师: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一般有哪些方法?(学生自由说一说,如多读、边看插图边想象、

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与别人交流等。)

2.师:这些方法都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意。如果

有不懂的地方,请在课本相应位置打上小问号。开始吧!(自学)

3.师:同学们都读懂了哪些诗句?把你读懂的地方说给大家听一听。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学生汇报。)

4.质疑问难: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生:“野旷天低树”“愁新”“月近人”)

5.出示图片,理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师:同学们,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

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这幅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感觉?

(孤独、沧桑、凄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融入到诗的字里行间。(齐

读)

7.讨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

(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诗句感受“愁”:人在旅途,漂泊不定,许多诗人都留下满怀惆

怅和绵绵愁绪的诗句。(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13

(2)指导朗读:通过放慢语速、强调“愁”字等方式读出愁绪。

四、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诗人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是从诗中哪一个

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的他正身处异

乡。

2.诗人此时科举失利,仕途受到打击,孑然一身漫游他乡,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

月孤舟,不免顿生愁绪,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出思亲之愁、寂

寞之愁和思乡之愁。

3.此时,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

人朋友相聚的情景,然而,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五、全诗回读,情感

回顾

让我们再读读古诗,体会诗人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下课后,请同学们背诵这首诗,并收集

一些孟浩然的其他诗作,互相传诵交流。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变化之快。(重难点)

一、谈话导入

1.有人说夏季的天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就乌云滚滚,大雨

倾盆。有时雨还在下着,太阳就出来了。这就是夏天阵雨的特点。

2.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一首诗,看看他是如何写夏日里忽雨忽晴的天气

的。(板书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写诗的时间、地点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诗)

4.指导读诗题,相机释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初读释疑,理解诗意

(一)熟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14

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跳珠:指跳动的水珠。诗中指雨点大,杂乱无序。

3.教师范读古诗,学生小声跟读;比赛朗读古诗。(指名读、男女生分组赛读)

(二)读诗释义,想象画面。

1.齐读,指名学生借助注释,说出诗歌大意。

2.学生自主学习:有人说,这首诗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每一句诗分别写了怎样的画

面。

3.交流反馈,教师适时点拨: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跳珠,形容雨点像珍

珠一样在船中跳动。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水如天,天晴了,望湖楼下的湖面像天空一样澄

澈平静。

三、赏析古诗,感受变化之快

1.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思考:这场雨的特点是什么?(来也匆匆,去也

匆匆)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感受动静变化。

(1)概括:云、雨、风、水在这四幅画面中分别有什么特点?

(2)讨论:小组合作,结合诗句讨论理由。

①指名交流。抓“翻墨”体会乌云的浓,抓“跳珠”“乱”体会雨大,抓“忽”体会风快,

抓“水如天”体会湖面的静。

②结合四幅画面感受诗中的动静变化。

(3)指导朗读:前三句可用比较轻快的节奏,读出天气骤变时诗人的惊奇之感,最后一

句语速可放缓,读出雨后湖面的平静之感。

(4)背诵诗句:此情此景怎能让人不心醉?背诵古诗,把画面留在心间。

第3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3个生字,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并默写。

2.体会《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不同情感。(重难点)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5

1.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一首诗描绘了静寂的月夜,一首诗描绘了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的夏季暴雨。老师想请两名同学分别背诵一下这两首诗。(指名背诵)

2.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首词。(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1)借助注释知道“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引导学生提取时间、地点信息。(夜、黄沙道中)

3.词人简介。(出示词人辛弃疾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见(xiàn)。

(2)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课件出示字词)

3.自由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好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词意

1.默读词句。师: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

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有疑问、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结合图片理解“别枝”,结合注释理解“茅店、社林”。

(2)指名说句子意思。(课件出示句子意思)

4.重点指导: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是谁在“稻花香里说丰年”?会说些什么呢?又是谁“听取蛙声一片”?

(2)讨论:这句词该如何解释?

四、对比阅读,体会情感

1.思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景色,两首诗词表达的情

感一样吗?

(两者情感不一样,前者表现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外游历时内心的孤苦之情,而后者表达的是词

人的喜悦欢快之情。)

16

(1)抓“愁”,引导学生再次感受游子思乡的愁绪。

(2)抓“丰年”“路转溪桥忽见”,引导学生再次感受丰收的喜悦以及找不到茅店到一转

弯茅店突然出现的柳暗花明般的喜悦。

2.配乐,男女生对比朗读,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在教学《宿建德江》时,我把读准字音、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忧愁孤独的心情作为教学

重难点。我力求通过图片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从

而对诗的意境心领神会。

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我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诗中的重

点字词,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在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我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再对词中的重点

句子进行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宿建德江》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诗词所

表达的情感,从而加深理解,再进一步引导背诵与默写。

4*花之歌

1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的对人生的思考。【语文要素】

3.感受并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语

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理解作者笔下的花的形象。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自主学习

1.板书课题:花之歌。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交流对花的认识。

2.作者简介:

纪伯伦(1883年~1931年),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

《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课文为其中一首。

3.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读懂词语。

二、走进课文,理解“我”是花

1.学生读课本中的阅读提示,明确任务: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2.自主学习,在能体现“我”是花的地方作批注。

(1)学生反馈,引导提炼关键词。

(2)引导学生用“读到()时,我仿佛看到花儿()”的句式让学生交流,初

步读懂文字的字面意思,提炼出作者描绘的各种花的形象。

3.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我”是什么;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我”每天都在做

什么。

三、感受奇特的想象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阅读经验想开去:如果请你也来想象花的形象,你会想

18

到“我”是什么?“我”还会做什么?

(1)关注“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礼品”“冠冕”“祭献”等词语,理解

作者由花的各个方向想开去,赋予了它独特的名称。

(2)关注“欢迎”“送行”“摇曳”“呼吸”等拟人化的动词,想象花的“行为”。

2.将文中的“我”改为“花”可以吗?为什么?

3.文中哪一种花的形象最能打动你?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点拨: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领悟作者其实是在借花表达自己积极向往和追求光明的

人生态度。

4.“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句中“这些哲理”指的是什么?

点拨:指不顾影自怜,不孤芳自赏,向往光明,充满希望。

四、阅读《杨柳与水莲》,感受画面

1.学生朗读《杨柳与水莲》,思考: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以杨柳和水莲对话的方式,写出了它们对刚逝去的夜的不同

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积极、执着追求美好的人生态度的肯定。

2.文中杨柳对夜的遐想奇特而美好,请在你认为想象奇特的地方作批注。

预设:“夜的幕上有繁星……碧夜的幕中!”由“夜”想开去,都想到了什么?

3.教师小结:想象让文章更具画面感,内容更丰富。

[教学板书]

4*花之歌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散文诗。教学时我以引导学生围绕学习提示中的两个问题,进行自

读自悟,从而感悟作者笔下花的形象,由花的形象想开去,对比感受课文中奇特的想象。这样

学生就能比较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其实是借花表达自己积极向上和追求光明的人生态度。

变形记

19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经验,展开丰富想象。【语文要素】

2.有条理地记叙“变形”后的经历、生活,把重点部分写详细。【语文要素】

3.根据别人的习作,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重难点]

能发挥想象,写出自己“变形”后的经历,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教学课时]

1~2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花之歌》是花的自述,想象奇特,读来很有趣味。如果你有这样一个机会,把

自己变成另一种事物,又会有什么样的“奇特经历”呢?把自己的“奇特经历”写下来,也是

挺有意思的一件事。让我们一起走进想象的王国,抒写自己精彩的故事吧!

二、交流反馈

1.学生自读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2.大胆想象:你想变成什么?(动物、植物或其他)

3.出示课本中的4个题目,引导学生关注感受、地点、时间等关键词,发现“有趣”,从

而进行自主拟题。

三、习作指导

1.展开想象,学生交流自己“变形”后的经历,教师适时指导。

(1)从生活角度换位思考:“变形”之后会发生什么?

如变成蚂蚁后,还可能会遇见谁?发生什么?

(2)结合课文中的阅读材料,明确“变形”后的变化:

①“变形”后新身份的特点。如,路灯不能移动。

②“变形”后可以拥有很多生活中向往但难以实现的经历。如,探险。

③“变形”后世界随之发生变化。如,跟蚂蚁交朋友。

(3)在自己的这些经历和见闻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2.指导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20

(1)动笔前,指导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变形”后“最奇特的经历”“最难忘的瞬间”

等并组织学生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追问,以此引导学生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2)动笔前列提纲,明确详写部分。

3.列举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例子,帮助学生打开“变形”后的经历的新思路。

如:蚂蚁变形记——笔杆散步——书桌遇险——书籍避险——遨游书海——发现新世界

4.学生自主习作。

四、互相评价,修改习作

1.学生完成习作后,同桌互相交换,以“是否把重点部分写清楚”作为主要评价标准进行

互评。

2.教师根据学生习作中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

3.根据同桌和老师的建议在草稿上完成习作修改。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能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展开交

流,从而幻化成宇宙万象,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来叙述自己的奇特见闻和切身感受。学生在

选题和列举事例的基础上,通过列提纲明确详写部分,找到了写作的具体方法和策略。总的来

说,这堂课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语文要素】

2.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3.说说句子中分号的作用,掌握分号的具体用法。

4.了解人名和地名拼音的拼写规则。

5.积累并背诵《过故人庄》,体会诗歌意境,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

2.体会排比句的好处,掌握句子中分号的用法。

21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重点)

2.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表达效果。说说句子中分号的作用,掌握分号的具体用法。(难点)

一、交流平台:总结阅读方法

1.阅读文章,首先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还要能从所读的

内容想开去。学习本单元课文时,你从哪些内容想开去,又想到了什么呢?

2.指名反馈。

预设:(1)阅读的时候,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2)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联想。

3.思考:你觉得阅读时用上“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个方法有什么好处?(既可以深化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创造力。)

二、词句段运用:排比句和分号的用法

1.(课件出示文中排比句)师:读一读排比句,体会排比句的特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自由交流)

明确: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

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

好处:(1)加强语势,更有节奏感;(2)能突出所写对象的特点,表达作者的强烈感情。

如,第二组句子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作者连用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并列叙述,

内容集中,句式整齐,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漓江的赞美和喜爱。

2.认识分号并了解分号的用法。

(1)(课件出示第一段话中前一部分)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句式相同,并列关系)

(2)(课件出示第一段话中后一部分)观察并分析分号前后两部分的内容和关系。(分别

写了“我微睡时”和“我醒来时”天空的情形。)

22

(3)引导学生认识分号: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主要用以分隔存

在一定关系的两个分句。

(4)判断下面两个句子中分号的使用是否正确。小组讨论并说明理由。

①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

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②我喜欢吃生菜;你觉得好吃吗?

明确:第一句正确,句子前后属于并列关系。第二句错误,句子前后不存在关联。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人名和地名拼音的拼写规则。

2.积累并背诵《过故人庄》,体会诗歌意境,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词句段运用:借助拼音认识地名

1.(课件出示路牌标志)师:在路上行走时或者坐车到外地时,你注意过路牌吗?

路牌上的地名拼音的拼写规则是怎样的?

明确:所有字母全部大写;拼音上没有声调;遇到“县、市、街、路、湖”等各地通用的

通名,与前面的专属名字空一格。

2.课件出示:陈依依ChenYiyi杨丽明YangLiming指名归纳人名拼音的拼写规则。

明确:姓和名分写,姓在前,名在后,姓名之间用空格分开;复姓连写;姓和名的开头字

母大写。

3.引导学生练习用拼音拼写自己及同桌的名字。

二、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古诗《过故人庄》,教师指导朗读,注意“还”的读音为“huán”。

2.简介创作背景及诗人。(课件出示)

3.理解古诗内容。

(1)借助资料,用自己的话试着翻译诗句。

(2)小组成员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检查交流。(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4.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23

(1)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仿佛

听到诗人和朋友在饮酒畅谈。

(2)结合最后两句诗谈自己的体会,感受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情谊,以及诗人对田园风光

的喜爱。

5.引导学生带着理解,想象着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反思]

交流平台的内容意在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四篇课文所学习的单元要素(从阅读的内容想开

去),由于在前面的教学环节中落实较好,学生掌握较好,在以后的阅读中只需引导学生学以

致用即可。在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后,学生能够列出具体事例,来说明使用排比句的好处。通过

学习,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写出语言生动优美的排比句。另外,学生在反复品读句段,

查看句子中标点符号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了分号的用法,并能说出分号的用处。在学习古诗

《过故人庄》时,学生不仅能结合搜集的资料自己翻译古诗,还能围绕主题展开想象,改编古

诗。

5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3.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4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了解课文的大意。

2.朗读课文,能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

24

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1.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吗?你们知道哪些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学

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2.教师简单介绍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背景知识。(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

1934年-1936年由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3.师: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今天让我们跟随毛主席一起走进《七

律·长征》。(板书课题)

二、自学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诗歌,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书写规则。

(3)根据注释或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分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小组派代表交流自学成果。

三、细读诗歌,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总共几行?每行几个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像这样的诗叫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2.教师指导:读每一句诗时,先理解句中词语。

3.再读诗句,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

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是

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

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的山

崖,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十几根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

25

使人感受到深深的寒意。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

人人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4.朗读全诗。

四、指导朗读,总结全诗

1.指导朗读:教师先范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学生练习,

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师总结:这首《七律·长征》气势磅礴,格调高昂,向我们展现了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

的一幅幅图画。下节课我们将深入研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重难点)

一、歌曲导入,烘托氛围

1.课件播放歌曲《七律长征》,学生认真欣赏。

2.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歌写于1935年10月,当时长征即将

结束。回顾长征途中红军战胜的艰难险阻,毛主席挥毫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这节

课让我们一起来领会诗歌所饱含的精神气概。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悟

1.指名朗诵《七律·长征》,边读边思考:全诗是围绕哪一句写的?(第一句)

2.学生自由举手朗读第一句,谈谈自己的体会。

3.有感情地齐读第一句,你从中体会出红军的什么精神?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红军的精

神的?(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从“只等闲”一词中体会出来的。)

过渡:我们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呢?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体会诗

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精读诗歌,体会感情

26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学生自

由举手说一说)

2.研读诗句,体会诗句饱含的感情。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师: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艰难?(万水千山,远征难)

②师: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

③指名读,齐读。

④教师小结:这句诗高度概括了红军战士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整个长征过程

中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

的革命精神,也给全诗奠定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师:这句诗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长征艰难?(指名答)

②师:红军战士们害怕吗?(不害怕)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呢?(腾细浪、走泥丸)

③思考:绵延几千公里的五岭、翻越几千米高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

滚动的泥丸,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英勇无畏、乐观)

④小结:这句诗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

是为了反衬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师:这句诗中,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云崖、铁索)

②(课件出示泸定桥图片)教师简要介绍泸定桥。

③师: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困难呢?(暖)

④教师引导:金沙江,大渡河,这一暖一寒,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男女生互读)

⑤小结:作者用“暖”“寒”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

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①师: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千里雪)

②师:那你又是怎么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只等闲”呢?(喜)

③默读诗歌。思考: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喜”?“更喜”指什么?(翻过雪山,预示了

长征的最后胜利。齐读)

④小结: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二字,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

27

苦的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又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三军”一

词,充分表达了毛主席对红军队伍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四、读《菩萨蛮·大柏地》,感受豪迈

1.出示资料:大柏地在江西瑞金城北。1929年初,湘赣两省军阀何键、鲁涤平联手第三

次“会剿”井冈山。1月14日,毛主席率红军主力下山,意图将敌人引离井冈山。离山后红

军在赣南数战不利,直至2月11日,得以在大柏地歼赣军刘士毅两个团,才打破危局。这首

词是毛主席重经大柏地时所作。

2.全班齐读,再一次感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配乐齐背《七律·长征》。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学生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在精读诗歌教学环节中,我

引导学生研读诗句,让他们体会诗句饱含的感情。

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诗的学习兴趣还是不太浓厚,对于诗的内容还没真正理解,

也没有真正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

从自身找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七律·长征》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是毛主席主席

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回想起红军所走过的千山万水,所经历的艰难坎坷,心

情激动地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生动地概述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

28

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标对高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为此,我将本课的

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多媒体课件等资源,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在读中理解,读中

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诗句品读感悟,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四、说教法

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红军长征时期,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比较远,学生要把握诗中的思想感

情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课文特点,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朗读体会法”,

即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读出诗的韵味,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

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

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让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

围。

五、说学法

在熟读课文,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围绕首联的“远征难”“只等闲”,从两个方面理解

诗歌内容:一是抓住“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这些有代表性的地点,结合相关资料,

体会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二是抓住“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尽开颜”等词语,

体会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9

六、说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走进长征

教学伊始,我借助长征路线图,概括红军长征的艰难及《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紧接

着,欣赏课文范读。通过铺垫历史背景和激情范读,将学生引入情境。

【设计意图:“万事贵乎始”。课堂伊始,通过情境教学法,巧妙地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

知欲,迅速地将学生带入那段历史,激发学习兴趣,营造阅读期待。】

(二)放手阅读,感知长征

对高年级学生而言,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在

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由地朗诵全诗,尽情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

的梳理、引导、点拨。通过汇报、交流、更正,让“三军、更喜、等闲”这些词语在课堂上理

解,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腾细浪、走泥丸、铁索寒”这些难理解的词语,把它们提出

来作为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待集体进一步的交流中解决。通过放手让学生读通、读顺诗句,

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诗句作铺垫。

(三)细读鉴赏,深入长征

此时,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

互动的平台之上,以读代讲,让学生自读自悟,领略本诗的意境。

1.小组研究,互动感悟。

新课标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交

流收集的有关长征资料,对照诗文研读,在学习小组中进行合作、交流,尝试互相解答对诗文

的质疑。教师热情鼓励,参与评议,然后小组汇报、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是学生练习、纠错、发展的主渠道。这里

让学生先由自学再到生生交流,既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钻研文本的空间,又增强了学生间的交际

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视频再现,拉近距离。

为了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我通过视频分别展示那些惊心

动魄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们分别是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这些视频直观地再现了当年红军

长征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革命

英雄主义精神。给学生以强大的震撼力,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30

【设计意图:及时为学生提供视频,采用音乐渲染以及创设情境等手段,容易使学生如身

临其境,产生共鸣。】

3.创设情境,品读感悟。

《七律·长征》仅有八行56个字,但它记录的时空内涵,却有着世界历史上罕见的沉重

和深远。如何让学生读“厚”——透过这八行56个字与伟人毛主席一起回顾这段惊心动魄的

历史,如何让学生读懂长征之难,领悟到红军藐视困难、克服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

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围绕全诗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来展开,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以读悟情,以情激情。以“金沙水拍云

崖暖”一句为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说说巧渡金沙江这场战斗,然后试着用一个词概括,

学生说出了“险”“欢乐”,老师适时点拨:正因为高兴,所以战士们看到金沙江的水拍打着高

耸入云的山崖,心里暖洋洋的,读出他们的心情!长征中,红军几乎每天都有一场遭遇战,每

天都有战友的牺牲,可是巧渡金沙江之战却没费一枪一弹,读!金沙江之战,干净利落,快刀

斩乱麻,高兴,再读!我们的伙伴一个都没少,心里都乐开了花呀,读!在老师动情的描述中,

学生和诗人的情感落差缩小,情感间距拉近,他们在激情朗读中感同身受。通过学生的自读自

悟,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指导,他们细细品读了每一句诗,并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四)回归全文,升华长征

《长征》这首诗不仅语言美、韵味美,节奏更美,在本课的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欣赏歌曲

《长征》。让学生汇报学习这首诗后的收获,帮助学生升华对课文的理解、对长征精神的体会

以及表达对一代伟人的崇敬之情。

(五)拓展延伸,学习长征

最后,教师谈话让学生在讨论中懂得在今天的和平年代里,新的世纪有着新的挑战,在新

的长征路上我们仍然需要长征精神。

【设计意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一堂课是结

束了,但那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中点,而不是终点。拓展性作业的设计将这堂课的句号改成了省

略号,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认识那些感人至深的情感,或许

能给他们带来一生的启迪。】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浓缩的教案”,在这份板书中,我将诗中关键词语列出,简洁明了,同时将远征之

难同红军战士不怕难形成鲜明对比,对学生理解诗歌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31

万水金沙江(巧渡)

大渡河(强渡)

千山五岭(腾细浪)

乌蒙(走泥丸)

红军不怕(难)只等闲尽开颜

6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斩钉截铁、豪迈、不屈”等词语。

2.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写20个词语。

2.能列小标题梳理课文内容。并能结合关键词句,体会英雄气概。(重点)

一、了解背景,初识壮士

1.齐读课题。

2.读第1自然段,了解事件背景。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引导学生结合教学资源,理解“晋察冀根据地”“游击战争”的意思。

(3)重点指导书写“寇”的“攴”部分,这是指一只手举着有杈的棍子(或鞭子)的人,

这种关起门来行凶的人不是好人,所以称为“寇”。

3.提问: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五壮士”分别指哪五位?

32

二、理清脉络,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2.再次默读课文,讨论、交流: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课文分为哪几个部分?每

一部分的意思是什么?(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3.根据课文记叙的顺序,请同学们试着给每部分内容拟一个小标题,突出每一部分的重点,

完成填空。

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三、找出关键词句,体会英雄气概

1.课文叙述时对五位英雄的称呼由“战士”改为“壮士”,称呼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第1~3自然段写马宝玉等人执行命令,是勇敢的战士;完成任务后,在可以撤退的情况

下,却以生命为代价将敌人到棋盘陀上,这种行为悲壮感人,所以称为“壮士”。)

2.默读课文,批画重点语句,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课件出示课后第2题)结合加点的部分,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1:第一个句子中,“斩钉截铁”,体会到马宝玉说话时的语气和坚定的态度。“走”,

感受到班长在生死抉择面前坚决果断。“热血沸腾”,体会到战士们对班长所做决定的认同,以

及舍生取义的决心。

预设2:第二个句子中,“抢前一步”“夺过”体会到班长马宝玉当机立断,身手敏捷,有

勇有谋。“猛地举起”“砸”感受到他的果敢勇毅和对敌人的强烈仇恨。

3.深入文本,找一找类似的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由发言)

4.指导朗读,读出语气及感悟。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难点)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五位壮士将敌人引上了绝路,他们舍生取义的壮举让我们深受感动。这节课我们将聚焦第

2自然段,关注其中对人物群像和每位英雄的个体刻画,从而体会点面结合的写法。

33

二、聚焦重点段落,体会点面结合的写法

1.上节课,我们交流了句子中具体描写每位壮士痛击敌人的情形。这种对个体的聚焦,我

们称之为场面描写中的“点”。

2.学生读第2自然段的前两句话,谈发现。(这是对五位战士的概括描写,描写了一个团

队战斗的群像场面。)

3.小结:开头对五位战士和对战斗场面的概括描写就是一个面。这种既关注群体,又聚焦

个体,也就是把“点”和“面”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方法叫“点面结合”。

4.交流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

(就好像拍电影似的,镜头从远到近,从整体到个人,有一定的顺序。人物的形象很鲜明,读

了让人肃然起敬。)

5.小结:是啊,从群体的全景再到个体的特写,既给人以整体感,又突显了人物的特点,

使我们对每个人物都有了具体的印象。

三、观看视频,再谈壮士

1.学生观看电影《狼牙山五壮士》跳崖片段,交流感受。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再次感受五位壮士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

3.带着对五位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学生再读课题和五位壮士的名字。

4.课堂小结:狼牙山五壮士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日颂歌,他们的名字

传遍了大江南北,他们的名字鼓舞着中国人民的斗志,他们的英雄气概和战斗精神在中华民族

历史上永放光彩,他们的名字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

[教学板书]

6狼牙山五壮士

34

[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背景资料,走近历史,了解历史。在通读课文的基础

上,先以概括小标题的方式理清文章的发展脉络,再深入五战士“痛击敌人”这个部分,通过

抓住重点词句以及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感受五战士的英勇无畏,同时体会将群体与个体结合进

行描写的表达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点面结合”的写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续

对于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仍需加强。

《狼牙山五壮士》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

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

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本组课文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老师通过激昂感人的语言和逼真的课文演示,将学生

带入了战火硝烟的战争年代,体会革命先烈英勇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强烈的情

感共鸣,从而深化了主题.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作业布

置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战斗,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2.能力目标:理解能力、朗读体会能力的培养。

3.德育目标;学习他们爱护群众,英勇杀敌,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

精神。

2.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四、说教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

生读而思,思而疑,在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的综合

语文素养。

五、说学法。

可先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梳理文章结构,并试着用小标题概括出各部分的内容,明确详写

35

与略写的部分,并体会作者这样选择材料的好处。然后重点抓住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

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反复品读,产生情感的共鸣,并结合课文插图,感受五壮士高大形象

与伟大精神。

六、说教学过程

(一)运用电教,激发兴趣,理解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明理。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为了调动学生学可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老师巧妙播放狼牙

山势险峻的片段,学生如身临其境,怀着浓厚的兴趣开始了本课的学习。小学生情感易受感染.

在课文重点处,运用电教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重点

内容,老师在讲“顶峰歼敌”时,演示五壮士在顶峰用石头砸敌人的壮烈场面,使学生像五壮

士一样进入了“阵地”,学生深深被五壮顽强的英雄气概和高度的革命责任感所感染。

明理是阅读的重要阶段。为了突破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这个难点,特别是五壮士当时的心

情及内心感受,老师出示了五壮士英勇跳崖的片段,使学生理解五壮士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对

祖国无限依恋,对人民无限热爱之情,体会他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二)以情促读,总结读法,运用学法,读中感悟。

老师先指名朗读:初读想象五壮士的形象。接着通过“顶峰敌”的影片回顾又让学生品读好词

段句,体会五壮士与敌人作战到底的目的,是为了部队和人民,更加为了祖国,所以,学生对

五壮士无比崇高敬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这时我们及时总结:品读体会感情。

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学法,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英勇跳崖”部份,这样既教会了学生学

习的方法。又体现了从扶到放的教学特色。

自主释疑,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

主人,在这课里,要引导学生提问,把学生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这样做,为学生指明了方向,

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教学步骤中,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始终将“分组讨论,合

作交流“作为一种激活课堂信息交流,促进学生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老师多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如运用学法合作探究英勇跳崖部分,老师先让学

生初读并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在学完本段后,再讨论:同学们,看到五壮士应英勇地跳

崖后,你们想对五壮士说些心里吗?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室呈现一

种“个性思想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良好氛围。

整合资源,课堂延伸,情感升华。

36

语文资源十分丰富,充分整合课内外资源,以点带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课外

知识,全面提高语文水平。我们在学习顶峰歼敌的片段中,让学生用成语汇报脑海中出现的五

壮士形象,丰富学生语汇。在学完课文后,老师提供网址,让学生浏览抗日战争的资料,使学

生爱英雄、学英雄的感情得到升华。

作业布置大胆创新,体现个性。

在学完整篇课文后,老师让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浓厚

的学生兴趣,又体现了个性思想,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七、说板书设计:

6.狼牙山五壮士

接受任务——诱敌上山,

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7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汇集、宣告、旗帜、检阅”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词句,感受热烈、庄

重的气氛。

3.学习文章中有关场面描写的写作方法。【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情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37

1.会写14个生字。会写20个词语。

2.初读课文,能概括课文描写的几个场面,简要说出开国大典的过程。(重点)

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简

单说一说。)教师相机播放视频,介绍开国大典的背景。

2.师: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

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课件出示图片:

开国大典的情景)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看当时的情景,感受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二、自学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熟悉的字多拼读几遍。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字的书写。

(3)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的方法理解词语。

(4)标出自然段序号,不理解的句子可以做上标记。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指名交流自学成果。

三、理清脉络,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哪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内

容?(按照时间顺序写的。举行典礼是全文的重点。)

2.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开始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

央人民政府成立。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写阅兵式的盛况。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写天安门广场上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的情况。

第五部分(第15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3.朗读第二部分,思考:这部分内容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典礼开始,奏国歌;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

38

4.根据课文记叙的顺序,指名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总结读后感受。

2.积累文中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词语和句子。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结合重点词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

2.学习文章中有关场面描写的写作方法。(难点)

一、影片导入,烘托氛围

1.播放《开国大典》的影片片段。谈一谈影片中的哪一个镜头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预设: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时,全场人们一齐欢呼

的场面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表达了中国人民无比激动、自豪的感情。)

2.今天,我们一起穿梭时空隧道回到那一天,感受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广场上的壮观场景。

二、想象场景,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课文,回忆开国大典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

的盛况?(学生自由说一说)预设: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

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2.师:课文中的场面描写较多,请同学们在文中标出场面描写的部分,并思考场面描写的

作用。(指名说)

预设:表现出了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以及对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崇敬与爱戴。

3.体会重点语句。

(1)课件出示1: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从这两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从“老远”的长辛店等地坐火车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的工人,

以及“五更天”摸黑步行四五十里路的农民,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民的急切心情,他们是那样的

激动与兴奋,他们是参加典礼的三十万人的缩影。)

(2)课件出示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39

(表达了人民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无限热爱。)

(3)课件出示3: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从其反复的表达手法中体会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

欢欣鼓舞的心情。)

(4)课件出示4: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

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群众看到自己国家的武装力量那样强大,战士那样威武,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

用喊声和掌声表达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说明了人民

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

(5)课件出示5: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

断地高呼“人民万岁!”“们万岁!”

(这句话是写毛主席对人民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回应,一方面说明毛主席对人民的热爱,

另一方面,这些动作和口号直接表现了毛主席的领袖风采。)

4.在众多的场面描写中,我们学习到了哪些场面描写的方法呢?

(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景物、人物的活动,这三者的综合构成了场面,对三者有机结合的动态

描写就是场面描写。①有点有面,点面结合。②突出重点,写出气氛。③层次清楚,有条不紊。)

三、总结全文

师:难忘的1949年10月1日,人们难忘那历历在目、激动人心的场面,更难忘那些为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献身的英雄们。作为21世纪新中国的接班人,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应

努力进取,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使国家更加富强、昌盛。

[教学板书]

40

[教学反思]

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这条主线对于学生来说,是能准确找出来的。但是,开国大

典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1949年,要当代的学生体会大典的盛况和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有

点困难。为此,我寻找了一些关于庆典盛况的视频资料以及文字资料,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接下来,讲解典礼的过程,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开国大典》说课稿

一、说教材

《开国大典》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重温

革命岁月”为主题。这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

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主席的领袖风采。它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喜若狂,激动

自豪的感人场面。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强烈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历史

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

感情相结合。本文借描绘会场布置、大会盛况、群众游行等场面,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

重、热烈的气氛。

二、说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过程,体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

动的心情。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写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学习场面描写”是本课训练目标之一,精当的场面描写表达思想感情又是本课的重要

写作特色。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热泪、庄严的气氛,并学习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

批注。

四、说教法

41

开国大典距今年代已远,当时的时代背景远离孩子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如何运用教学

手段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这篇课文的关键。

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按照从整体——部分

——回归整体的教学方法学习课文,先初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然后抓住部分重点词句领

会人民的情感;最后再总结全文回归整体。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入情景,深化体验。

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再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说学法

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自学生字、新词;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让学生抓住自己

感兴趣的场景,朗读,想象,谈体会,即通过谈——读——想——体这四个环节,来学习课文,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有效地展开了与文本的对

话。

六、说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激趣的启发式谈话:播放课件歌曲《绣红旗》,然后讲解歌曲中革命先

辈们在狱中绣红旗庆祝新中国成立的情景,最后过渡到新中国成立和开国大典这一事件。导入

新课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课题后产生的疑问,最后让他们带着心中的疑问,结合自学的生

字新词用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待学生初读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这样几个问题:(课件)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讲了几部分内容?并完成填空。

这一环节我采用启发式谈话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件让学生亲近文本;梳理了文章的结

构,理清了课文的顺序,并锻炼了孩子的概括能力,真实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生成过程。用语

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优化整体阅读,以此达到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目的

2.精读课文,想象场面,体会情感

“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

点。所以教学中我没有引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而是从把握孩子的认知起点入手,引导学生抓

住场面,想象场面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的揣摩来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首先,从情感入手: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课件)课文描写了一些什么场景,你对哪些

场景的印象最深,从这些场景中你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边读边批注)也就是从谈话、

朗读、思考、体会这四个学生的认知点入手,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景,重点谈一谈什么

场景的印象深,读一读描写场景的段落,想一想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这场景中包含的思想感

42

情。

然后,抓重点分析:引读5-7自然段课件出示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落以及与词句相关的

图片,让学生观看并指名朗读,随机引导学生理解课件出示的问题。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体

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随后:让学生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学习

“阅兵”和“游行”两个环节。在这两个环节中,我通过谈——读——想——体让学生亲近了

文本,以想象训练丰富语言感悟,使语文课成为“情感”的课堂。以默读、指名读、引读等多

种方式的读,锻炼了学生阅读能力。让孩子走进字词,在字词理解、语言感悟中体味语文,发

现语文的美。

3.整体回顾,揣摩写法。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布置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七、结语

这节课我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只不过担任了引导者的角色而已。我觉得一堂课下来,自

己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我立志在教学的道路上,做一个思想者,遇到问题多动脑筋,为提高教

学效率不断努力。

8*灯光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灯光”与“火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课题之间的关系。

2.读“阅读链接”,借助查找资料等方法把握内容,并关注场景和细节描写,体会思想感

情。【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中“灯光”与“火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课题之间的关系。

2.读“阅读链接”,借助查找资料等方法把握内容,并关注场景和细节描写,体会思想感

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直面“灯光”,了解故事背景

1.导入:今天我们跟随当代著名作家王愿坚,去了解一个关于“灯光”的故事。(板书课

43

题)

2.朗读第3自然段,了解故事背景。

(1)读准并理解“豫皖苏平原”“围歼战”等词。

(2)学生交流故事发生的背景。

二、概括“灯光”,理清课文脉络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到“灯光”和“火光”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交流反馈。

预设: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战场上微弱的火光。

3.提问:课文围绕“灯光”和“火光”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板书:引起回忆回忆往事怀

念战友)

三、聚焦“灯光”,感悟深意

1.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发现作者是怎样写“灯光”和“火光”的?并试想几处灯光之间的

联系。

2.反馈交流,研读“灯光”。

(1)书上插图中的灯光

课件出示1: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默默地沉思着。

课件出示2: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

憬里。

①引导学生关注“注视”“沉思”等词,感受郝副营长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②引导学生抓住“多好啊”,体会郝副营长美好的内心——关心孩子,憧憬未来。

③小结:书上插图中的灯光,代表了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2)战场上微弱的火光

课件出示3: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围墙里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课件出示4:后来才知道……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①小组讨论:这火光虽然是微弱的,但我觉得这是()之光。简单阐述理由。

②反馈交流。

预设1:英雄之光: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他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预设2:胜利之光:正是由于郝副营长的这一壮举,才使战斗取得了胜利。

44

预设3:生命之光:郝副营长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将会鼓舞我们珍惜生活,好好学习。

③相机指导朗读,感受郝副营长为了理想英勇献身的精神。

3.思考讨论,明晰联系。

(1)联系上下文,思考:课文中,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

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2)反馈交流,相机板书。

预设1:故事是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引发的,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寓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现实生活的美好。

预设2:书上插图中的灯光是指郝副营长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这样他才毅然点燃了书

籍,出现了战场上微弱的火光,这更可以看出美好现实生活是革命先烈在战火中用生命铸就的。

(3)借助板书,体会几处灯光与课文题目之间的联系。

四、联系“阅读链接”,体会革命情怀

1.链接阅读《毛主席在花山》《狱中联欢》。

(1)学生默读文章,注意文中的场景和细节描写。

(2)交流文中的场景和细节描写,谈谈从中体会到的感情。

2.链接阅读第二、三两题中的材料。

(1)学生默读材料,想想又体会到了怎样的革命情怀。

预设:他们之间的互相关怀,不仅体现在生活上,更体现在对共同理想、共同事业的追求上。

(2)让学生听听音乐课上学过的《春天的故事》和《我的中国心》,并学着唱一唱这两首

脍炙人口的歌曲,在歌声中感悟爱国情怀,引发共鸣。

3.小结:从《灯光》一文,再到阅读链接中的四则材料,我们仿佛从中看到了革命者的英

姿,体会到了革命者的伟大情怀!

[教学板书]

8*灯光

[教学反思]

45

本次教学设计我紧紧围绕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展示学习活动。在引导学生交流作者资料,

了解故事背景和理清叙述顺序后,根据课文的阅读提示,两次聚焦“灯光”与“火光”,理解

不同灯光之间的关系,及与课文题目之间的联系,最后结合阅读链接,进一步体会革命情怀。

整个过程基于学生的阅读起点,循序渐进,重点突出,做到了扶放有致,学生总体掌握较好。

《灯光》说课稿

一、说教材

《灯光》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课文大多以革

命故事为题材,学习这些文章,可以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和美好情感的熏陶。《灯光》是

一篇回忆性文章。主体部分通过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精神,说明今天的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课文内容通俗易懂,饱含深情,是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教育的

优秀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围歼、电钮、黑魆魆、千钧一发、璀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4.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

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感悟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

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感悟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四、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依据本课目标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我采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点拨方法,使学生能围绕中心问题“文中出现了几次‘多好

啊’”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合作,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培养健康的情感。

2.说学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依据教材特

46

点及本班的学情,我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法”“情感体验法”“讨论法”“批注法”进行学

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上课时先出示灯光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灯光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并想象一下如果这个世界

上没有了灯光会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课题,讲解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先让学生读一读课前的自学提示,然后按要求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熟读课文,思考问题。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1.“多好啊!”这句话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

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课文中几次描写“灯光”,以“灯光”为题有什么更深层的含义?

(四)研读感悟,深入理解。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文中多次出现的“多好啊!”,想想这句话分别是谁在什么情

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什么?画出相应的语句并小组合作完

成表格。

2.全班交流:“多好啊”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对游客对天安门夜景的赞叹,郝副营长对

插图中的灯光的羡慕,郝副营长对于未来的憧憬。

3.请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灯光”的句子,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研读,从而理解“灯光”在

文中的含义,并明确这篇课文是以“灯光”为线索。

(五)拓展延伸。

在这星星火光中,在华灯照耀的今天,我们除了想到郝副营长,还会想到那些革命先烈呢?

郝副营长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甘愿牺牲自己,此时此刻你最想对郝副营长说些什么?这篇

课文歌颂了革命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因此在拓展部分,我意在让学生了解更多革命先烈事物

英勇事迹,从中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六)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回忆了在解放战争中,郝副营长为实现让祖国的孩子在电灯底下安心读书这一理

想而英勇献身的事,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六、说板书设计

47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本课的板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

和接受。

引起回忆

灯光回忆往事英勇献身换来幸福生活

怀念战友

9*我的战友邱少云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邱少云自觉遵守纪律而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

2.学习通过对周围人物、环境的描写来表现英雄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邱少云自觉遵守纪律而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

2.学习通过对周围人物、环境的描写来表现英雄形象的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略读课文,(板书:我的战友邱少云)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对于“邱少云”大家都比较陌生,老师这有一些关于他的资料,想与大家分享一下。(师

简介邱少云)

3.听了老师的介绍,你对邱少云了解了多少?你还想知道他的哪些事迹?

4.默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预设:

邱少云:潜伏(纹丝不动)——烧身(坚持隐蔽)——忍痛(严守纪律)——牺牲(为了

胜利)

48

“我”:担心——矛盾——期盼——痛苦

二、再读课文,提出质疑

师述:邱少云的战友目睹了邱少云在烈火中煎熬、壮烈牺牲的过程,这一情景使他永生难

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邱少云,去认识这位战士。

1.生自读课文,读后思考:邱少云是个怎样的人?

2.小组互动,交流。(邱少云是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

3.师归纳概括学生提出的问题:

(1)“我”能救邱少云,但是为什么不救?

(2)“我”担心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担心呢?

(3)“我”为什么不忍看?为什么又忍不住不看?

三、深入课文,探究解疑

问题一:能救,为什么不救?

1.自读相关自然段(第1、2、6自然段),思考这一问题。

2.交流:

(1)有什么办法可以救邱少云?(自救、战友救)

(2)为什么不救?(联系当时的环境、作战策略等方面回答)

3.理解“纹丝不动”。(纹丝不动是战士们必须严格遵守的纪律,更是本次突袭能取得胜利

的关键所在。)

4.邱少云在烈火中是怎样做的?

(当烈火烧到邱少云身上的时候,他“像千斤巨石,伏在那儿纹丝不动”,直到壮烈牺牲

“都没发出哪怕是极轻微的一声呻吟”。)

5.师总结:邱少云的意志是多么坚强啊!

问题二:“我”担心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担心呢?

1.眼看着战友邱少云被烈火灼烧,此时,“我”的心情怎样?

引读——我的心紧缩着……突然叫出声来。

2.“我”担心的是什么?(邱少云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为什么会担心

呢?(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当时的环境和“年轻”一词去理解。)

3.指导朗读:如果你看到亲密的战友被大火包围,内心会怎样呢?带着这种心情去读。

49

问题三:“我”为什么不忍看?为什么又忍不住不看?

1.引读——我几次回过头来,不敢朝他那儿看……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2.“我”为什么不敢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为什么又忍不

住不看呢?

3.当看到烈火把亲密的战友一点一点地吞噬时,“我”的心(引读)——像刀绞一般,眼

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四、继续学习,拓展延伸

1.过渡:这位年轻而伟大的革命战士,他严守革命纪律,以千斤巨石般的身躯和钢铁般的

意志,在烈火包围下纹丝不动,保证了这次战斗的胜利。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插图,想想此

时的邱少云正在想些什么。(学生根据插图中邱少云的眼神、表情等思考发言。)

预设:为了整个班,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我甘愿牺牲。

2.是啊,邱少云正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3.多么顽强的毅力啊!多么伟大的战士啊!让我们以无比崇敬的心情再次感受战斗英雄在

烈火中伟大的形象。(齐读)

4.此时此刻,你想对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说些什么?(指名说)

5.总结全文: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这位年仅

26岁的年轻战士,在烈火中,完成了他壮烈而绚丽的人生篇章,他被烧死了吗?不,他在烈

火中得到了永生!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教学板书]

9*我的战友邱少云

[教学反思]

50

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整体感知全文。接

着,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领着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通过解读“我”的心理活动,再利用默读、

轮读、范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邱少云的革命精神,从而获得情感的升华。

9*我的战友邱少云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的战友邱少云》是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略读课文。它是一篇写抗美

援朝战争中“我的战友”的文章,作者李元兴以目击者、亲历者的身份写下了战友邱少云

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经过,情感真挚,揪心感人。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读文如听故事,娓娓道来倍感真实,亲切。主要采用心理描写和侧面

描写,细腻地写出了我当时复杂的心情,紧张、担心、矛盾、痛苦,淋漓精致的表现了邱少云

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战友的安全,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忍受痛苦煎熬的顽强毅力和勇

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部分词句。

2.能抓住课文中有关描写邱少云外表(神态、动作)的词句,并用“我”的内心活动,来

体会邱少云的内心活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严格遵守纪律,不惜牺牲自己的

崇高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我”当时的内心活动,去理解邱少云的危险处境。(重点)

2.从邱少云的外表(神态、动作),去体会邱少云的伟大精神世界。(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

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

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51

播放《在烈火中永生——邱少云》视频。

师:同学们,这段简短的视频向我们介绍了英雄邱少云的生平,再现了他在战场上的惊天

壮举。我想同学们观看视频后的心情一定不会平静,一定想更加全面地了解英雄的事迹,那么,

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跨越时空,去探寻英雄的伟大灵魂!

2.简介邱少云。

3.板书课题:我的战友邱少云。(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要求: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新词,遇到读起来困难的地方

多读几遍,最后能达到读正确。

2.检查指导读课文。

3.学生练读课文。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潜伏的地方被敌人炮火打着,自己被燃烧了起来,

但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他一动不动,在烈火中牺牲的经过,歌颂了邱少云烈士顾全大局,遵

守纪律,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革命精神。)

5.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按着事情发展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

6.思考:我的战友邱少云是一位怎样的战士?课文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交流预设:邱少云是一个坚强的战士。邱少云是一个自觉遵守纪律的战士。

(三)小组学习,探究质疑

问题一:能救,为什么不救?

1.自读相关自然段(第1、2、6自然段),思考这一问题。

2.交流:

(1)有什么办法可以救邱少云?(自救、战友救)

(2)为什么不救?(联系当时的环境、作战策略等方面回答)

3.理解“纹丝不动”。(纹丝不动是战士们必须严格遵守的纪律,更是本次突袭能取得胜利

的关键所在。)

4.邱少云在烈火中是怎样做的?

(当烈火烧到邱少云身上的时候,他“像千斤巨石,伏在那儿纹丝不动”,直到壮烈牺牲

52

“都没发出哪怕是极轻微的一声呻吟”。)

5.师总结:邱少云的意志是多么坚强啊!

问题二:“我”担心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担心呢?

1.眼看着战友邱少云被烈火灼烧,此时,“我”的心情怎样?

引读——我的心紧缩着……突然叫出声来。

2.“我”担心的是什么?(邱少云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为什么会担心

呢?(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当时的环境和“年轻”一词去理解。)

3.指导朗读:如果你看到亲密的战友被大火包围,内心会怎样呢?带着这种心情去读。

问题三:“我”为什么不忍看?为什么又忍不住不看?

1.引读——我几次回过头来,不敢朝他那儿看……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2.“我”为什么不敢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为什么又忍不

住不看呢?

3.当看到烈火把亲密的战友一点一点地吞噬时,“我”的心(引读)——像刀绞一般,眼

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四)总结全文,拓展文本

1.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这位年仅26岁的年

轻战士,在烈火中,完成了他壮烈而绚丽的人生篇章,他被烧死了吗?不,他在烈火中得到了

永生!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我想英雄邱少云的名字已深刻在我们的脑海中,不过为了民族

的解放,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还有许多英雄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几位英雄。

(课件出示其他英雄人物:黄继光、董存瑞等)

2.你们的心里也一定会有许多话要对邱少云说,那么,就请大家以《我想对您说》为题,

来写写你的学习感受吧!

(五)作业超市:

1.把《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写一首赞美邱少云的诗歌。

3.收集英雄的故事认真读一读。

六、说板书设计

9*我的战友邱少云

烈火烧身→意志坚强

53

邱少云伟大战士

纹丝不动→纪律严明

“我”担心→矛盾→痛苦

口语交际:演讲

[教学目标]

1.能理解什么是演讲,并围绕话题拟定演讲题目,根据一定的要求写好演讲稿。

2.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进行演讲,姿态大方。

[教学重难点]

1.能理解什么是演讲,并围绕话题拟定演讲题目,根据一定的要求写好演讲稿。

2.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进行演讲。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听到慷慨激昂的演讲时,你的心情怎样?你做过演讲吗?记得当时的感受吗?今天我们将

在班上开展一次演讲活动,请同学们一展自己的风采。

二、确定选题,精选素材

1.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开展演讲活动,请同学们从下面选择一个话题范围,当然也可

以自定。

(1)科学(2)读书(3)家乡新貌(4)健康饮食

上面所给的几个话题只是参考,同学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谈谈自己想要

演讲的话题。

2.同桌间交流自己选择的话题范围,并为自己选择的话题拟一个合适的题目。(如“读书

的快乐”“健康饮食伴我行”等。)

3.师:演讲稿有哪些特点?(学生自由交流)

明确:一般来说,演讲稿具有针对性、可讲性和鼓动性等特点。

54

4.(课件播放林肯为烈士遗孀赢得诉讼的演讲)思考:什么样的演讲稿才有说服力呢?

明确:观点鲜明;选择合适的材料说明观点,如,列举有代表性的事例,引用名言警句;

要有感染力,可以引用生动的故事。

三、交流反馈

1.教师指导学生写演讲稿。

2.演讲稿写好后,同桌间进行交流。

3.学生根据演讲稿内容,分小组练习演讲,看一看该怎样演讲,效果才能更好。总结演讲

时该注意哪些事项。(学生自由交流)

明确:教师抽查小组代表发言。学生在演讲时语气、语调应适当,姿态大方;还可以利用停顿、

重复或者辅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

4.演讲结束后,听听大家的意见,看看哪些地方自己演讲得不够好,是属于演讲稿中的材

料没有组织好,还是属于演讲时发挥得不好,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完善和调整,提高演讲水平。

[教学反思]

演讲是生活中很重要的口语交际,因此要密切联系生活指导学生学会一些演讲的技巧,做

到学以致用。另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要想方设法地从细节入手,给他们指明方向。

从课堂训练中,学生不仅明白了什么是演讲,而且初步掌握了演讲的方法和技巧,也知道了写

演讲稿的重要性及具体的注意事项。学生在演讲的过程中,注重演讲时的表现,并能在演讲后

的交流过程中主动听取老师和同学们的意见,及时进行修正和完善,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

演讲水平。

习作二多彩的活动

[教学目标]

1.确定中心,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55

2.让学生感受活动的快乐,并在活动中学会写作,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3.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抓住重点,把活动过程写清楚。【语文要素】

4.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一次活动。【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感受活动的快乐,并在活动中学会写作,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2.能够将活动的过程写清楚,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

[教学课时]

1—2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话题

1.出示一段活动的视频。

2.猜一猜,这是什么活动?(老鹰捉小鸡)

3.师:活动真是太有趣了,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活动真是太好玩了,让美好

的时光匆匆而逝!你喜欢什么样的活动呢?请说一说你最喜欢的活动,并写一写。

二、明确习作要点

1.审清题意。

这是一次以记事为主的作文训练。可以写诗歌朗诵会,也可以写参加植树活动等。

2.确定写作重点。

写清楚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尤其是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要具体、细致地写。在写活

动的场面时,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注意同学的表现,写一写他们的神态、动作和语言。但

不可面面俱到,要抓住人物典型的反应写。

3.精选材料,突出中心。

通过记叙一次多彩的活动,突出活动给人的启迪和教育。作文的素材往往来源于生活。在

校园中,我们经常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如拔河、跳绳比赛、猜谜、集邮知识竞赛等;在校园

外,我们也经常参加一些活动,如看望孤寡老人、植树、爱心义卖等。因此这篇习作的选材极

为广泛,只需记录你最感兴趣、印象和感受最深刻的一次活动。尤其是要把自己在活动中的体

会写下来,这样才能突出中心。

三、习作指导

1.口述指导,思考:

56

(1)你参加过的活动中,比如捉迷藏、跳绳比赛、智力游戏、诗词大会等,你对哪些活

动最感兴趣?哪次活动给你的印象最深?(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表述,初步确定写作的对

象。)

(2)这次活动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些情节非常有趣,使你当时特别兴奋,

过后难以忘怀?(教师可适当提示,力求让学生将有趣的情节说得清楚、完整,指导学生确定

写作重点。)

(3)这次活动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

明确:包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组织,哪些人参加,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怎

样,活动的结果如何等方面,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回忆,先把过程讲清楚,然后确定写作要点。

(4)这次活动给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学生自由交流,如,应遵守规则,伙伴间要团

结,遇事要勇敢果断、坚持到底)

2.指导写作。

(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抓住重点写具体。如写长跑比赛,在“面”的描写上,可以

整体关注运动员是怎样飞驰而出,争先恐后,比赛场面是如何紧张激烈;在“点”的描写上,

可以提示学生重点选择有特点的人物来写,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品质和

特点。

(3)写出参加活动时的体会,增强习作的感染力。

四、重视习作修改,梳理共性问题

1.习作完成后,在课堂上进行互批互改。修改原则参见课本中的提示。

2.教师分享精彩习作全文或片段。

3.教师梳理本次习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集中突破难点。引导学生从共性问题中反思自己

的习作,发现问题,并用修改符号对习作进行修改。

[教学反思]

激发兴趣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这样便能够主动地观察,获得丰富的材料,解决学

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

本次习作,学生能够围绕主题,精选典型素材,确定写作的重点,详细地叙述了活动的过

57

程,不仅从整体上对活动的开展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而且有效地抓住了活动过程中某些主要人

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突出活动的效果和气氛。可以说“点面结合”的写

作手法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明确场面描写的内涵,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提高学生场面描写的能力。【语文

要素】

2.读句子,体会反复写法的好处。

3.学习用多种形式来替代“说”,让表达更生动。

4.了解书法展览的意义,养成正确、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5.积累有关爱国主义的名言警句。

[教学重难点]

1.自主探究得出场面描写的方法以及写好场面中的“点”的方法。

2.体会重复用语的妙处,学习用多种形式来替代“说”,让表达更生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明确场面描写的内涵,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提高学生场面描写的能力。

2.读句子,体会反复写法的好处。(重点)

3.学习用多种形式来替代“说”,让表达更生动。(难点)

一、交流平台

1.回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在交流的基础上出示要点:了解文章在描写场面时,是怎样点

面结合来写的。

2.课件出示《狼牙山五壮士》第2自然段,《开国大典》中阅兵式的场面描写。结合具体

内容交流点面结合的写法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3.展示自己的课外阅读摘记卡。与同学们交流这种写法的好处。

58

4.结合自己的习作,说说在场面描写时,是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写的。同学间互相

评价,加深对点面结合写法的认识。

二、词句段运用

1.课件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反复手法,可以起到突出和强调的作用,能够更加鲜明地表达感情。

2.仿照例句用反复的手法写一个句子。

春天来了,她用温柔的手拂醒了大地;春天来了,她用温柔的话语唤醒了鲜花和绿草。

3.(课件出示例句)学生朗读例句,关注提示语。圈出表示“说”的词语:“赞叹”“婉言

谢绝”。

(1)小组讨论这样写的好处:不会单一,更有画面感。

(2)创设情境,学生试着运用学习到的方法,练习表达。如:这幅画构图精巧,用色精

美,他说:“实在太好看了!”(赞叹)

(3)仿照例句写一写,教师相机指导。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书法展览的意义,养成正确、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2.积累有关爱国主义的名言警句。

一、书写提示

1.学生观察竖式《游子吟》和横式《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信》两幅书写作品。

2.引导学生交流发现书写的注意点。(书写正确、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3.选择一首古诗竖着写,或选一段话横着写,可配图自主设计版面。

4.学生根据书写要点进行自我检视后,小组内展评。

5.教师巡视,再集中指导。

6.小组推荐优秀作品参加班级展示。

59

二、日积月累

1.出示有关爱国的名言,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名言。

2.想一想:这些诗句中有没有自己熟悉的词语?这些词语是用来赞美哪一类人的?(点拨:

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视死如归”。)

3.理解并背诵名言警句。

(1)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名言警句的出处,理解名言警句的意思。

(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曾经学过的诗人诗作或故事,了解名言警句的意思,探究名言警

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生正确、流利地练习朗读背诵,同桌相互抽查背诵情况。

(4)搜集资料,看谁积累的有关爱国主义思想的名言警句最多。小组内展示交流。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带领学生复习回顾了场面描写,以及场面描写中所采用的点面结合的写法;理

解了“说”的不同表达形式,体会到了语言应用的巧妙,能仿造示例进行遣词造句。另外,通

过规范书写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也是学生关注的重点。在学习“日积月

累”中有关热爱祖国的名人名言时,我指导学生在了解背景,结合相关诗作或故事的基础上理

解内涵,在理解内涵的基础上达到背诵与积累的目的,同时也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道

德价值观。

本文发布于:2023-01-02 14:30: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782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cep
下一篇:reverb
标签:奇丽的意思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