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壕吏》意思翻译与赏析
⽯吏
杜甫
暮投⽯村,有吏夜捉⼈。
⽼翁逾墙⾛,⽼妇出门看。
吏呼⼀何怒!妇啼⼀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男附书⾄,⼆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完裙。
⽼妪⼒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翁别。
注释:
(1)暮:在傍晚。投:投宿。⽯村:现名⼲村,在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
(2)吏:官吏,低级官员,这⾥指抓壮丁的差役。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
(3)逾(yú):越过;过。⾛:跑,这⾥指逃跑。
(4)呼:诉说,叫喊。⼀何:何其、多么。怒:恼怒,凶猛,粗暴,这⾥指凶狠。
(5)啼:哭啼。苦:凄苦。
(6)前致词:指⽼妇⾛上前去(对差役)说话。前:上前,向前。致:对……说。
(7)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戍(shù):防守,这⾥指服役。
(8)附书⾄:信回来。书,书信。⾄,回来。
(9)新:最近,刚刚。
(10)存:活着,⽣存着。且偷⽣:姑且活⼀天算⼀天。且:姑且,暂且。偷⽣:苟且活着。
(1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这⾥引申为完结。
(12)室中:家中。更⽆⼈:再没有别的(男)⼈了。更:再。
(13)唯:只,仅。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
杜甫《⽯壕吏》意思翻译与赏析
(14)未:还没有。去:离开,这⾥指改嫁。
(15)完裙:完整的⾐服。“有孙”两句⼀作“孙母未便出,见吏⽆完裙”。
(16)⽼妪(yù):⽼妇⼈。衰:弱。
(17)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18)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应:响应。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
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9)犹得:还能够。得:能够。备:准备。晨炊:早饭。
(20)夜久:夜深了。绝:断绝;停⽌。
(21)如:好像,仿佛。闻:听。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22)明:天亮之后。登前途:踏上前⾏的路。登:踏上。前途:前⾏的道路。
(23)独:唯独、只有。
译⽂:
我傍晚投宿⽯村,有差役夜⾥来强征兵。⽼翁越墙逃⾛,⽼妇出门查看。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
⽼妇⼈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我听到⽼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去邺城服役。其中⼀个⼉⼦信回来,说
两个⼉⼦刚刚战死了。活着的⼈姑且活⼀天算⼀天,死去的⼈就永远不会复⽣了!⽼妇我家⾥再也没有
其他的⼈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因为有孙⼦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件
完整的⾐服。⽼妇虽然年⽼⼒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
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我天亮临⾛的时候,只同那个
⽼翁告别。
背景:
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
庆绪(安禄⼭的⼉⼦)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
上唐军内部⽭盾重重,形势发⽣逆转,在敌⼈两⾯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仪等退守河阳(现在
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公元759年(乾元⼆年)春,杜甫由左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
洛阳,历经新安、⽯、潼关,夜宿晓⾏,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
这引起诗⼈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途中,投宿⽯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于是就其所见
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赏:
《⽯吏》是⼀⾸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村乘夜捉⼈征兵,连年⽼⼒衰的⽼妇也被
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暗,对安史之乱中⼈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前四句可看作第⼀段。⾸句“暮投⽯村”,单⼑直⼊,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
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
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杜甫,却于暮⾊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个⼩村庄⾥借宿,这种异乎
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性。他或者是压根⼉不敢⾛⼤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空,⽆处歇脚。总
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不宁、⼀切脱出常轨的
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诗“起有猛虎⼈之势”(《读杜⼼解》),这不仅是
就“有吏夜捉⼈”说的,⽽且是就头⼀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
节,都从这⾥⽣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说“捉⼈”,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
意。再加上⼀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表明官府“捉⼈”之事时常发⽣,⼈民⽩天躲藏或者反抗,
⽆法“捉”到;第⼆、表明县吏“捉⼈”的⼿段狠毒,于⼈民已经⼊睡的⿊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
是“暮”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个⼩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的事件发展,他没有
参与其间,⽽是隔门听出来的。“⽼翁逾墙⾛,⽼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
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来“捉⼈”,⽼翁⽴刻“逾
墙”逃⾛,由⽼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何怒”⾄“犹得备晨炊”这⼗六句,可看作第⼆段。“吏呼⼀何怒!妇啼⼀何苦!”两句,极其
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盾。⼀“呼”、⼀“啼”,⼀“怒”、⼀“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
状语“⼀何”,加重了感情⾊彩,有⼒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突的横蛮⽓势,并为⽼妇以下的诉说制
造出悲愤的⽓氛。⽭盾的两⽅⾯,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何苦”,是“吏呼⼀何怒”逼出来
的。下⾯,诗⼈不再写“吏呼”,全⼒写“妇啼”,⽽“吏呼”⾃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
在“听”,那“致词”是⽼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
转折,暗⽰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三句诗,不是“⽼妇”⼀⼝⽓说下去的,⽽县吏也决不是在
那⾥洗⽿恭听。实际上,“吏呼⼀何怒,妇啼⼀何苦!”不仅发⽣在事件的开头,⽽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
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次转折。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次逼问诉苦的。
在这以前,诗⼈已⽤“有吏夜捉⼈”⼀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之势。等到“⽼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
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个男⼈,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
“你家的男⼈都到哪⼉去了?快交出来!”⽼妇泣诉说:“三个⼉⼦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个⼉⼦刚刚来
⼀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
看。
总之,“存者且偷⽣,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抬贵
⼿。不料县吏⼜⼤发雷霆:“难道你家⾥再没有别⼈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点诉苦:“室中更⽆
⼈,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不是⼀⼝⽓说下去的,因为“更⽆⼈”与下⾯的回答发⽣了明显的⽭盾。合
理的解释是:⽼妇先说了⼀句:“家⾥再没⼈了!”⽽在这当⼉,被⼉妇抱在怀⾥躲到什么地⽅的⼩孙⼉,
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也不顶⽤。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
孩⼦哭吗?”⽼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啊!还吃奶呢,⼩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
她交出来!”⽼妇担⼼的事情终于发⽣了!她只得硬着头⽪解释:“孙⼉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
了,因为要喂奶给孩⼦,没有改嫁。可怜她⾐服破破烂烂,怎么见⼈呀!还是⾏⾏好吧!”(“有孙母未去,
出⼊⽆完裙”两句,有的版本为“孙母未便出,见吏⽆完裙”,所以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
⼿。⽼妇⽣怕守寡的⼉被抓,饿死孙⼦,只好挺⾝⽽出:“⽼妪⼒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
得备晨炊。”⽼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
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妇已被抓⾛,⾛·时低声哭泣,越⾛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字,
反映了⽼妇⼀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字,⼀⽅⾯表现了⼉妇因丈夫战死、婆婆
被“捉”⽽泣不成声,另⼀⽅⾯也显⽰出诗⼈以关切的⼼情倾⽿细听,通夜未能⼊睡。“天明登前途,独与
⽼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限深情。前⼀天傍晚投宿之时,⽼翁、⽼妇双双迎接诗⼈,⽽
时隔⼀夜,⽼妇被捉⾛,⼉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归来的⽼翁作别了。⽼翁的⼼情怎样,诗⼈作何感
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仇兆在《杜少陵集详注》⾥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弱。诗云:三男
戍,⼆男死,孙⽅乳,⽆裙,翁逾墙,妇夜往。⼀家之中,⽗⼦、兄弟、祖孙、姑惨酷⾄此,民不聊⽣
极矣!当时唐,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民整成这个样⼦,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
了。诗⼈杜甫⾯对这⼀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暗,发出了“有吏夜捉⼈”的呼喊,这
是值得⾼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诗最突出的⼀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何简!”就是指这⼀
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抒情语,亦⽆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
论,爱憎⼗分强烈,倾向性⼗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丝毫没有给读者念化的感
觉。诗中还运⽤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法。“吏呼⼀何怒!妇啼⼀何苦!”括了双⽅的⽭盾之后,便集中
写“妇”,不复写“吏”,⽽“吏”的蛮悍、横暴,却于⽼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出来。诗⼈⼜⼗
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开头,只⽤⼀句写投宿,⽴刻转⼊“有吏夜捉⼈”的主题。⼜如只
写了“⽼翁逾墙⾛”,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妇“请从吏夜归”,未写
她是否被带⾛;却⽤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抒情的“独与⽼翁别”⼀句告诉读者:⽼翁已经归家,
⽼妇已被捉⾛;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笔
墨简洁、洗炼,⽤了较短的篇幅,在惊⼈的⼴度与深度上反映了⽣活中的⽭盾与冲突,这是⼗分难能可
贵的。
本文发布于:2023-01-02 13:33: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780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