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1
月迹
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
特感受的过程,是老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
表达的过程,因此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的认
识,我在本课教学中以品读感悟法、合作交流法为主要教法,让学
生从静态的文本中去感受跳跃的生命与涌动的激情,激发学生灵动
的想象。
教材分析:
《月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
组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在课文中作
者描写了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
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课文
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月踪迹的趣
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
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
变化的过程。
2、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点难点: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2
1、能说出文中孩子们寻月的过程,初步赏析课文中的美句美段。
2、品味月色的美、体验童心的纯,领会文章的主旨。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净化心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者在回忆童年的不幸遭遇时曾这样追述道:“慰藉以这颗灵魂
安宁的,在其漫长的二十年里,是门前屋后那重重叠叠的山石,和山
石之上的圆圆的明月。这是我那时读得有滋有味的两本书,好多人
情世态的妙事,都从它们身上读出了体会。"那作者究竟从它身上学
到了什么呢?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师:散文在结构上看似自由,但文中都有一条线索将文章的
材料组织起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孩童们寻月的过程是
怎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心理有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学生自行讨论并回答
A、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B、屋中之月—-院中之月——沙滩之月寻月——赏月
C、过程: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
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
孩子的心理:失望——争执-—人人拥有——处处都有-—竟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3
是这么多——满足
小结:寻月的过程正是童心升华的过程,是寻找美的过程。
明确寻月过程:(寻月所见和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
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
子们很失望;(指名朗读)(板书:屋中之月——失望)
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
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有嫦娥,每个人都说月
亮是属于自己的;(指名朗读)(板书:院中望月——争执)
善解人意的奶奶给每人一杯甜酒,指出每人酒杯中都有一个月
亮,喝下去,月亮就在每个人的心里。(板书:杯中饮月——人人拥
有)
寻月寻出了院门,在沙滩上、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
他们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集体朗读)
(板书:沙滩之月--满足)
教师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
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
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板书)
2、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
享有的纯真愿望,那么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你有怎样的感悟?
提示: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
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
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三、句段品味: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4
(1)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
地溜进来……原来月亮是长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
品味: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月亮写活了,形象逼真。
(2)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
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品味:透过这样的描写手法,我们似乎窥见了孩子们水晶般的心
及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3)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我们
就都跑出门去……
品味:表现孩子们的好奇心理,以及对事物勇于探索的品质。
(4)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品味:“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
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
(5)“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品味:这里的月亮已不再是自然界中的景物了,而是美好事物,
孩子们心中美好梦想的化身.
(6)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
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品味:通过寻月,孩子们清楚认识到月亮、天空及未来的一切
都属于他们的.因而把“月亮"当成自己的“印章”按在天空上了。体
现出了孩子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实现理想的坚定信
念,说明有了属于自己的希望,也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和世界,
因为希望是我们奋斗过程中的凭据和证明,也表达出作者通过神奇、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5
大胆的想像而揭示出的深刻的哲理。
(7)大家都觉得满足了
品味:寻找月亮,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
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文章抒发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
对幸福的渴望追求.
四、特色探幽,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本文有以下写作特点:
(1)曲中见直,欲扬先抑,盛实相生,浓淡相衬的表现手法。
文章写屋内品月、院内赏月、酒杯捞月、河沿追月、沙滩议月等情
节,意在告诉人们,对美好的、光明的事物,只有想方设法去努力追
求,才能得到的道理。写月中寄托着作者的思想内蕴。写庭内赏月
很自然地将身后的桂树联想成“月桂",虚实相生,相映成趣.
(2)语言清新隽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给人一种轻松、
甜美的感觉.如“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象尽的骨朵儿了”“却疑心
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一句,想像自然,宫有诗的惫境美,令人
心驰神往。
提示:贾平凹的散文以朴挚著称,不但寄寓的情感是朴实、真挚的,
语言的运用上也毫不矫饰。
①儿化音的使用。全文共有二十多处用了儿化音,使文章语言
有了口语化、方言的特点,读起来亲切自然.
②叠词的大量运用。全文共有十多处使用了叠词,写,出了各处的
月光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如:“玉玉的、银银的”:亮如玉般温润,
如银般灿烂,两个名词作形容词,也是一种比喻。“疏疏的”:枝叶不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6
是很繁茂,银银的月光从枝叶缝隙里穿出,影影绰绰,幽静柔美.“酥酥
的":既有形状上的“碎”,又有触觉上的“软”,一个酒杯中荡漾着
的月影被写得似乎可以触摸到,,q—以感觉得到。“款款地":仿佛
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位美丽绝伦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走来,十
分优雅。“袅袅的":形容花香,将无形赋予有形,仿佛都能看到花香
在空气中弥漫、缭绕的踪迹了.
五、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
义)
答:月迹是文章的线索。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
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
过程,就是孩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它既是月的变化轨迹,又是孩童成
长的轨迹.
六、课外探究:
1、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奶奶是一个童心未泯,对生活充满爱心的一个人.她了解、爱护
并有意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引导孩子们发现、感悟生活中美好的事
物,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2、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常以月亮的圆缺比拟人世的盛衰,抒
发伤感乱离、期盼团聚的思想感情,因而常写的题材是闺妇思夫、征
人思妇、游子思乡、家人思亲、分离思合等等.由于以日为阳,以月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7
为阴,因而吟咏月亮的诗文一般缺乏阳刚之气,即使是豪放之作,也
难免伤感之情。本文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不是离人赏月,而是中
秋之夜弟兄姐妹团聚,且在祖辈指引下共赏月;第二,作品的基调是温
馨、融洽、热烈、追寻、向上,而不是伤感、悲凉;第三,作品有意
识地把赏月与孩童们的成长结合起来,随着寻月的进程,孩童们的认
知在发展,心灵在升华。这一切,都使得文章有一新之感,不落窠臼。
七、作业:
指导用书“第二课时”
本文发布于:2023-01-02 13:30: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780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