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骷髅岛》:“与世隔绝”的别样演化之路
从1933年的第一部《金刚》开始,以非洲大猩猩为原型的金刚,
如今已经成为大银幕上最著名的怪兽形象之一。按照这些电影共通的
设定,体型巨大的金刚通常与一些不为人知的怪兽,或者被认为已经
灭绝的恐龙等史前动物,共同生活在某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但是这
样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发生吗?
走向“侏儒化”的岛屿生物
无论是在1933年的黑白电影里攀上纽约帝国大厦,与双翼战斗
机对阵,还是在2021年的3D彩色电影里矗立孤岛,仅凭双拳便击
溃刚刚从越南战场撤下来的美军精锐直升机部队,体型巨大的金刚仿
佛都已经成为大自然伟大力量的象征。根据这些电影情节的设定,以
非洲大猩猩为原型的金刚,栖居在与世隔绝的岛屿上,凭借自己的伟
力令岛上的土著人类折服乃至膜拜,甚至可能会与霸王龙等大型肉食
恐龙,或者其他一些体型巨大的怪兽争斗。至于贸然闯入这片“遗失
的世界”的现代人,也很快会因为残酷的环境,收起因为倚仗技术而
养成的妄自尊大的习气。
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世隔绝的岛屿上,有可能像电影里那样,生
活着巨大的金刚和体型相当的对手吗?
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动物想要生存就必须进食,而在与世隔绝
的小岛上,因为自然资源数量的限制,所以岛屿能够供养的动物非常
有限。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选擇的力量就会发挥作用,留下那些体
型偏小、对资源消耗更少的个体,使它们的基因传承下去。经过多个
世代后,生活在岛屿上的动物就会发生“侏儒化”现象,演变成比祖先
小得多的新物种,以适应独特的生活环境。
古生物学家已经发现了很多岛屿动物侏儒化的实例,其中最为著
名的,就是欧洲的西西里岛矮象和塞浦路斯岛侏儒象。在距今*****~
*****年前,地球的海平面曾经处于非常低的位置,比今天低130米甚
至更多。因此,今天的地中海在当年曾是陆地,来自亚洲的古菱齿象
可以徒步抵达这一区域。数千年后,海平面逐渐升高,原本连成一片
的盆地和山岭,变成了环抱着若干岛屿的汪洋,被困在岛上的古菱齿
象就开始了侏儒化的历程。化石记录告诉我们,西西里岛矮象的身高
仅有90厘米,与现代亚洲象刚刚出生的幼崽相当;塞浦路斯岛侏儒象
的体重也仅有大约200千克。而作为它们祖先的古菱齿象,则是体重
超过10吨、比现代非洲象更为魁梧的庞然大物。
因此,即使电影中的孤岛真实存在,人类探险队也很难在岛上找
到小山一般的水牛孤礁牛魔,更不要说以其为食的巨型爬行动物骷髅
蜥蜴了。相反,出现在探险者们面前的,更可能是一套由“袖珍版”动
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孑遗猜想”带来科幻灵感
或许是为了说明孤岛资源有限却仍然有大量巨型动物出没的原
因,《金刚:骷髅岛》引入了“地球空心论”这种“盘外招”的设定,即认
为在地球内部还有另一套生态系统。金刚栖居的孤岛,只是地下与地
表生物圈之间的“出入口”;金刚的死敌骷髅蜥蜴,更是大多数时候都生
活在地下。因此,岛上的资源并不是这些巨型动物所享有的全部。
一种“地球空心论”的模型,认为地球内部还有一个太阳,为地球
内部的生物圈提供能量
这种认为地球内部“别有洞天”的设定,在早期科幻作品中屡见不
鲜。1864年,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在长篇科幻小说《地心游记》
中,就写到地下世界生活着“恐龙”(实际上是蛇颈龙、鱼龙等和恐龙
同时代的海洋爬行动物),并且设计了它们血腥搏斗的情节。之所以
这样写,是因为当年的人类对地球结构尚不完全了解,一些学者猜想
地球很可能是中空的:在人类生活的这一层地壳之下,还有其他的地
壳,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乃至拥有不同的文明,世界各地的一些火
山口,就是连接不同层位地壳的“通道”。在凡尔纳之前,英国天文学
家艾德蒙多·哈雷和瑞士数学家莱昂哈德·欧拉,都给出了各自的“空心
地球”模型。凡尔纳写作《地心游记》的时候,很可能就是接受了这些
前人的猜想。
正如《金刚:骷髅岛》里的人物们讨论的那样,“地球空心论”在
现代社会通常被认为是伪科学。但这不妨碍科幻作家们承袭凡尔纳的
灵感,展示“孑遗动物”存在的一种可能性:那些被人们认为已经灭绝
的史前动物,只是在地表消失,其实它们依然在地下世界中继续生活
繁衍。
即使没有“地球空心论”的铺垫,世界上存在“孑遗动物”或者说“隐
匿动物”的观念,也能带来大量科幻灵感。1938年,海洋学家在非洲
东南沿海发现了矛尾鱼(拉蒂迈鱼),令全世界为之轰动。矛尾鱼是
陆地动物祖先总鳍鱼类仅有的孑遗,由于身体结构不适合长距离游泳,
所以数量非常稀少,而且已经退缩到饵料竞争不是很激烈的海域。它
们能成功地存活到今天,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这项发现也让人们意识到,一些被认为已经灭绝的动物,很可能
还静悄悄地生活在人类不容易到达的地方,比如凭借现有技术手段还
难以探测的深海。有些人甚至相信,恐龙时代的海洋爬行动物,比如
著名的蛇颈龙,很可能也仍然“隐居”在某些与世隔绝的海域;有些恐龙
也可能会重新回到海洋,就像某一支陆地哺乳动物演化为鲸类一样。
美国科幻作家雷·布雷德伯里的小说《浓雾号角》,就展示了一头急于
求偶的海生恐龙,将一座位置偏僻的灯塔发出的雾角声误当成异性求
偶信号的故事。
“与世隔绝”孕育别样生态
尽管在人类难以到达的深海,很可能隐藏着人类未知的动物,甚
至是灭绝动物的孑遗种群,但想要在陆地甚至孤岛上发现体型与人相
近或者更大的新物种,希望已经不大。2021年,一些动物学家根据民
间传说提供的线索,在南美洲发现了新物种卡波马尼貘(小黑貘)。
不过他们随即注意到,这种貘早在20世纪初,就有过被美国前总统
西奥多·罗斯福等欧美狩猎者捕获的记录,只是因其长期与低地貘(南
美貘)混淆,一直未能得到科学命名。而上一个体量相当的新物种,
则是1992年由英国鸟类学家约翰·马敬能等人在越南和老挝交界地区
发现的中南大羚。它也是迄今为止最后一种在得到科学命名之前,只
为当地人知晓的大型哺乳动物。
尽管人类对地球表层几乎所有的陆地进行了深度探索,让交通最
为不便的区域也撩开了神秘的面纱,但在逐渐“补完”世界地图的过程
中,人类也惊叹于一些“与世隔绝”的环境孕育出的别样生态系统。
比如说,澳大利亚大陆和邻近的塔斯马尼亚岛等岛屿,被誉为有
袋类哺乳动物的天堂。在人类,特别是掌握着先进火器和狩猎技术的
欧洲人侵入以前,这些地区得益于与世隔绝的环境,令生物进化暂时
“定格”,从而保留了大量原始的有袋类哺乳动物,以及更为原始的卵
生哺乳动物鸭嘴兽和针鼹。虽然随着人类、家畜和老鼠等外来物种的
侵入,有袋类哺乳动物逐渐衰落,有些物种甚至因为人类活动而灭绝,
但袋鼠的数目仍然颇为可观,完全称得上是澳大利亚的象征。
像澳大利亚这样独特的生态系统,也为一些科幻作家提供了灵感:
如果地球上的某一片土地,在数亿年时间里始终保持“与世隔绝”,或
者说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时代就与全世界“分道扬镳”,进化的车轮
是否有可能在独特的环境里转到另一个方向?或者说,一些在其他地
方都已经灭绝的动物,是否可能在某个与世隔绝的环境里幸存下来,
并且继续进化,最终形成一套完全不同于地球上其他区域的生态系统
呢?
美国科幻作家沃伦·费伊的长篇小说《碎片之岛》,就塑造了一个
自寒武纪起便与世隔绝的小岛—韩德斯岛。这里独特的环境和有限的
资源,使韩德斯岛进化出了一套完全独立的生态系统,大部分动物都
极具攻击性。比如,与现实生活中的螳螂虾有亲缘关系的韩德斯鼠,
便是非常敏捷而且凶暴的掠食者,可以用高度特化的尾巴“弹跳”,以
惊人的速度出击。由于很多韩德斯岛的动物都足以撼动地球生物圈,
因此在小说结尾,人类不得不用核武器摧毁了这个岛屿。小说中构想
的这些动物,不禁让人思考环境塑造生命形态的无限可能性。
正如《金刚:骷髅岛》里的研究人员所言,地球并非由人类所独
享。隐居孤岛的怪兽,或许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人
类可以凭借强大的科技实力,无所顾忌地颠覆生态平衡。无论是肆意
猎杀和破坏栖息地导致的物种灭绝,还是有意或无意造成的生物入侵
现象,都往往会触发令人始料未及的连锁反应。当我们失去对大自然
的敬畏,并以“人定胜天”的盲目自信为所欲为时,大自然的报复便会
很快到来。
本文发布于:2023-01-02 12:10: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776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