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非诚勿扰》现象看大众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影响
透过《非诚勿扰》现象看大众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影响
摘要:大众文化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而兴起的,从本质上
说它是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大众文化反映的是特定时期内人们的思维
方式、行为方式和活动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兴
的文化形态迅速成长、蔓延,已经成为时下市民社会的主要文化实践活动。《非诚
勿扰》可以说是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的一典型范本。它是由江苏卫视制作的一档以婚
恋交友为核心的社会生活服务真人秀节目,其精良的节目制作和全新的婚恋交友模
式得到观众和网友广泛关注。本文从这一典型个案出发,探讨大众文化与政治、经
济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揭示大众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影响,希望为探索引
导大众文化途径提供资料。
关键词:大众文化《非诚勿扰》多元效应社会变革正、负面影响
、大众文化的概述一
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而出现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金元浦在《定义大众文化》一文,对大众文化
的界定: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
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
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
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
物,具有通俗、实用、符合时尚、易于消费的特点。它是当代大众大规模地共同参
与的当代社会文化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是有史以来人类广泛参与的、历史上规模
最大的文化事件。
二、真人秀相亲节目《非诚勿扰》概述
《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打造的一档大型婚恋真人秀节目,为广大单身男女提
供公开的婚恋交友平台。节目中有24位单身女生以亮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男嘉宾
的去留,经过“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男生权利”
等规则来决定男女嘉宾的速配成功与否,亮灯通过,灭灯淘汰。实行“台上主持+
台下个性专家”这一特殊组合形式,运用“新闻+娱乐+真人秀+相亲”的全新节目
模式。
《非诚勿扰》2010年1月15日开播以来收视率一路攀升,从超过湖南卫视王
牌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超级女声》等,创造省级卫视近五年来的收视峰
值,到节目中的男女嘉
宾被贴上“毒舌”“拜金女”等标签迅速走红、官方贴吧上百万人同时在线参
与讨论,再到与湖南台《我们约会吧》节目的版权纠纷,《非诚勿扰》无疑站在了
省级卫视娱乐节目的风口浪尖,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引起了人们对大众文化的
关注。
三、《非诚勿扰》折射的多元效应
(一)文化效应
一个时代的文化主要表征为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偶像认同、经典文本。《非
诚勿扰》折射了大众文化的诸多特征:视频影像的景观和电视观众的高度移情介入
再现了影视文化的魔力;收视盛况表征了娱乐文化的强大社会动员力和感召力;嘉宾
在舞台上标新立异挑战传统张扬个性的语言折射当下剩男剩女不同婚恋观、生活价
值观,表征大众对成名的极度渴望;“宁坐在宝马里哭泣”的马诺、到“嫁人要嫁
富二代”的闫凤娇,这些与中国历史主流文化冲突的言语在《非诚勿扰》里不加限
制反而公然传播,成为敢于说真话的代表,嘉宾迅速走红,宣传了一种被社会压抑
的亚文化;24个女嘉宾+1个男嘉宾的模式带来“女权主义”的快感;真实版的嘉宾
视频满足大众的偷窥欲望等。《非诚勿扰》折射了大众的价值观和婚姻观,大众告
偶像认同”的新格局,别了精英美学的专业性标准而找到了大众美学的平民化
家园,表征了“
娱乐偶像取代生产偶像的位置,成为集梦幻、欲望、快感于一体的符号资源。
这些都表明了由大众媒介广为传播的流行文化已经占据市民文化地图的核心领域。
(二)经济效应
《非诚勿扰》火爆荧屏,节目收视率高带来膨胀的广告费收益。通过传统的冠
名和赞助以及建立直接合作伙伴婚恋网站,女嘉宾代言等收益。主持人孟非受邀
主持江苏省海门中学建校100周年庆典晚会透露: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经济
效益已逾24亿元。
(三)政治效应
《非诚勿扰》节目过程中的议题探讨,都围绕日常生活化的问题展开,如汽
车、环保、金钱、工作、婚姻、住房等等(这些话题来源于现实,同时又反作用于
现实,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从网友的自发点评、专家的学理阐释,到BBC、
路透社、《今日美国》等都专题报道。大众透过现象分析大众文化的正反影响,探
索传媒管理的方法,如何积极引导大众文化等,形成了浓厚的政治文化氛围。
(四)社会效应
从互动版《快乐大本营》等综艺节目到真人秀《超级女声》再看“婚恋”奇
观———《非诚勿扰》,大众文化彰显特殊的意识形态。婚恋、交友本是生活中极
其普通的事情,一旦媒介大规模介入,就造成了强有力的社会震荡效应,形成了
媒体奇观。
《非诚勿扰》是展现80、90后的婚恋观、人生观“冲突”与“内爆”的场
所。随着80、90后承担的社会角色重要性的凸显,他们的婚恋观、人生观等都成
为时下的热门话题。《非诚勿扰》通过男女嘉宾的话语表达,不断地映射着他们的
内心价值取向,把一向处于“暗处”的婚恋观拉向了舞台,成为众目睽睽之下焦点
话题。80、90后们大胆地表达着他们的择偶标准、家庭观念,各种思想在舞台上
交织、碰撞。电视婚恋节目的奇观化向我们诠释了“电视+真实”的生活环境,创
造了一个虚拟与真实逐步模糊的奇观社会,“它所体现的是人们参与奇观和窥视他
人隐私的永无休止的欲望,满足的是人类根深蒂固的窥淫癖和自恋情结。
中国正在经历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型。围绕节目的价值论则表
征了社会的多元化状态,人们越来愈能包容多元化的价值观,形成多元文化并存的
态势。节目所展现的社会问题聚焦矛盾,人们更加关注剩男剩女群体价值观问题,
造成广泛的社会效应。
四、透过《非诚勿扰》现象看大众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正面影响
社会变革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进程,中国当代社会变革的实质就是经济的市场
化、政治的民主化和社会的多元化。透过《非诚勿扰》现象的多元效应,发现它与
政治、经济、社会的密关系,显示大众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影响。切
(一)以其强大的解构功能打破了僵化的文化格局
当大众文化刚刚萌发时,不论在西方抑或在中国,知识分子们都以一种精英视
角将其视为异类,对其趣味低下、媚俗的讨伐声不绝于耳,其中尤以法兰克福学派
的批评最尖锐、激烈。但在知识分子们的猛烈炮轰中,大众文化在民间却像燎原之
火一样燃烧了起来。大众文化实际上代表着新兴的市民阶层向传统的精英阶层、统
治阶层在文化上的垄断地位发起挑战。它提倡自由和平等,并吹响了个性独立的号
角。在大众文化这种强大的解构和吞噬功能下,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人其价值理
念和文化观念与上个世纪的中国人相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婚恋观凝聚于
社会的文化结构之中,是社会文化特色或者社会意识的一种表达。正值婚恋年龄的
80后共或90后,是在社会改革开放与文化转型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
的婚恋观既区别于60后的沉默,又相异于70后的羞羞答答。而整体上表现出强烈
的个性意识,具有率真、张扬、敢说敢做、“言为心声”等特征。在《非诚勿扰》
中,展现的大众文化更贴近社会的本质,是世俗社会生活的文化或者经验的总结。
在社会越来越功利、越来越物质化下,一些冠冕常皂的道德与价值已经变得虚伪,
而《非诚勿扰》用近乎原生态地记录将道德家的一块遮羞布完全揭开了,展现出生
活的原貌。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不断产生,大众文化迅速壮大成为与来自官
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
(二)促进大众宣泄各种社会情感
大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整合机制,他通过源源不断为大众提供及时的审美
满足和制造焦点问题,成为社会差异的黏合剂。大众文化具有世俗化、流行性、标
准化的特点,将大众带入无所不在的时尚文化浪潮之中,为广大的社会群体建构一
个共享的意识形态体系,形成趣味相投的“地位群体”。通过节目的直白大胆地个
性化语言,聚焦人们对社会矛盾的关注和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为解决问题提供契
机,同时也帮助各种社会情感得以宣泄,满足大众的各类诉求。
(三)对社会文化民主化和多元化趋势的影响
大众文化不仅传达着民主化、平等化、世俗化的思想观念,而且其全民性、多
元性的兼收并蓄的思想影响着大众的观念,进一步影响着社会文化的民主化和多元
化趋势。大众文化的全民性使大众真正成为享有文化权利、自主进行文化选择、自
由参与文化活动和实施文化消费的文化主体,是自由、民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的实
现。它极大地调动了大众的积极性和热情,让个体感受到应有的地位,主体意识高
涨。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文化实际上正在改
它开辟了自由交往的公共文化空间,使大众弱势群体真正成为自变着中国当代
的意识形态,
主性的文化主体。
五、透过《非诚勿扰》现象看大众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负面影响
(一)片面追求娱乐性的趋势,影响社会主流文化
大众文化肯定大众的世俗生活,强调物质消费和娱乐的合理性。但如果不加
协调和控制,在消费文化的狂热鼓吹和利润的驱使下,往往会使大众文化走向浅
薄、粗俗的一面,沦为享乐和满足感官欲望的工具。因为商业文化以利益为导向,
收听率、收视率、上座率决定了大众文化的作品能否在商品社会中生存下来。于是
最有效、最常用的策略、方法就是最大限度地刺激人的视听感官。“非诚勿扰”以
一种仪式化的娱乐方式,不断消解着和重塑着大众文化。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它里面所传递的价值观、婚姻观、生活观会影响许许多多的人。一些嘉宾的错误的
扭曲的个人观点,有可能会对整个社会文化的积极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二)解构的泛滥成灾和建构的相对稀缺
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和复制性决定了它的作品是一种急功近利的速食产品。中国
虽没有进入后现代,但商业社会的物质利益原则、消费原则、交换原则已渗入到社
会的各个领域。商业价值与大众传媒的结合使大众文化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势,却也
使大众文化具有了平面、反深度、拼贴、碎片的特点。
具有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的电视节目非常注重形式,并且在形式上带有明显的
零散性,《非诚勿扰》:多段短片(VCR)、多个环节、多个游戏关卡,再加上中间插
播的多个广告。这也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电视节目的拼贴性。一方面体现节目形式的
多样化、轻松、娱乐;另一方面也会破坏观众的注意力,打断观众的连贯思维。人
们的习惯已经趋向“快餐化”;也许是经济发展太快,人们的价值观被“物质化”;
也许是文化进程太慢,人们的认识大都“浅薄化”。《非诚勿扰》的女嘉宾口中的
“有车有房”“富二代”“企业老板”等标签一再出现。大众媒介为满足受众的共
同兴趣既有正向意义的需求,也包括负向意义的心理需求,只会一味地解构和调
侃,而忽略对人性进行深度的透视与反思。
六、结语
中国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建立在现代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基础上的特殊意识形
态,虽然出现时间为时不长,却以百花齐放之势渐成显学。它的出现和发展,既有
深刻的内在必然性,也有明显的缺陷。透过《非诚勿扰》这个典型的的大众文化范
本研究,认识大众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影响,帮助更好的寻求中国大众文化沿着正
确的轨道健康发展的途径。形成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又富有时代精神并为广
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郑保卫:《冲突.融合: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
【3】姚君喜:《社会转型传播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金元浦在《定义大众文化》
【5】张国华:《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栏目研讨会综述》,2010年版
【6】胡疆锋:《反文化、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新疆社会科
学》2008年【7】徐姗娜.中国大众文化利弊谈[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1(2)
【8】肖辉,周建平.中国大众文化探析[J].阴山学刊,2006
【9】雷跃捷,刘自雄.论社会变革中大众文化的功能——以《超级女声》现象
为例
本文发布于:2023-01-02 02:31: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758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