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更新时间:2023-01-02 01:16:03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2日发(作者:本科是什么意思)

1

“廿四节气”看法作文审题与范文

一、作文题目: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

2013年,我国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

老孟: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啊。

小郦:“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久

违的诗意啊,挺美的。

小丁:都信息时代了,现在过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

材料二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

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关于“二十四节气”,你怎么看?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二、材料解析

材料含义的解读:

“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的议论”这个是对这个材料的整体含意的把握,对材料的含

意的理解,主要也就是对“二十四节气”的延伸理解。“二十四节气”可以延伸理解为“人

类的经验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延伸理解为“文化精神”“文化遗产”,我想理

解延伸到这个程度就比较合适了,要是再延伸到“文化”“传统”就有点宽了。——(专家、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胡家俊)

但我们认为,由于学生认知水平、见识有限等因素,能把“二十四节气”延伸理解为“人

类的经验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是比较少的,更多学生会把“二十四节气”延伸理

解为“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这件事引发出的更多的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

发展的探究,或关注传统文化危机,或呼吁保护,或批判发展,因此,只要学生能围绕“传

统文化”这个范围,紧扣传统文化现状来分析,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保护和传承(包

括改造、发展、与时俱进等)都是符合题意的立意。

三、审题立意

1、符合题意立意

(1)从认识和理解的层面: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巨大的宝库,等待我们去挖掘。

肯定非物质文化或传统文化的价值,分析非物质文化或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为非物质

文化或传统文化也要宣传,呼吁发扬光大非物质文化或传统文化,也可以提出不能盲目全盘

否定或全盘接受,要辩证看待,一分为二地看待非物质文化或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2)从保护和传承的层面:珍惜古人经验,灵活为我所用。

承认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从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出发,珍惜传统文化,呼吁提高保护

传统文化意识,提出行而有效的保护措施,传承发展!

(3)从传承责任感的层面: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任重道远。

由传统文化危机现象出发,分析文化边缘化的原因和危害,批判现代人们意识薄弱,漠

视传统文化,呼吁关注、重视、传承传统文化

(4)从批判发展的层面:二十四节气内容有些不相符,但是其精神尚在,值得为我们

所用,

2

对经验遗产要活化运用,不能照搬等。

辩证认识经验文化或传统文化的局限性,认为传承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使之适应现

代社会和科技的要求,与时俱进,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深化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赋

予其时代精神,使之具有新的指导意义。

2、优秀作文题目示例:

《留住传统之美》《二十四节气之想》《继承“二十四节气”文化传统》《不忘传承,

不忘发展》《让二十四节气“接地气”》《传统文化痛在不为人知》《以批判之名,扬传统

之美》等

四、优秀作文

申遗,传承发展的动力

(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

申遗,文化血脉得到更好传承)

农历二十四节气,将天文、物候、农事、民俗完美结合,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所沿

用。尤其在追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力求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二十四节气所

蕴含的古老智慧深有价值。这一镌刻着农耕文明印记、跳动着传统文化之脉的精神符码,不

久前踏上了申遗之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对一个民

族来说,非遗是珍贵的传统文化记忆和精神血脉的延续;对于整个人类而言,是滋养心灵的

精神家园。申遗,即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申请加入世界遗产这个具体的非遗保护

行为。

那么二十四节气申遗有何意义呢?其实,申遗是一种手段,是传统文化研究与保护的索

引。非遗潜藏于经史子集,也存在于传统伦理道德,更扎根于伟大的民族精神,在重视加强

传统文化调研与保护的今天,非遗更是我们的重要“索引”和宝贵财富。让非遗面向未来,

是传承文化的需要,也是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申遗成功,有助于扩大非遗影响力,增强非遗保护力度,但还需小心重申遗、轻保护:

申遗,说到底,不是为了加入联合国非遗名录或名册,而是为了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

为了更好地传承其蕴含的文化传统。在我国非遗保护的道路上,申遗是值得记取的精彩华章,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探索的传统文化保护经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首《二

十四节气歌》,祖祖辈辈流传,正是这样的点滴传承,传递着非遗保护的实践诉求,通过唤

起一代代年轻人的文化自觉,从而渐渐确立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二十四节气申遗,是

为了面向未来的传承文化传统,也是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创新与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动力。

节气申遗,让中华农耕文化永续传承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

十四节气歌”在老一辈人烂熟于心,在不少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却相当陌生。形成于

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十四节气,是先祖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补

充历法,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和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

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二十四节气申遗,是传承保护中华

农耕文化的重要一步。

申遗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走向国外。申遗并非单纯追求一个“非遗”的名号,申遗如果

得以成功,表明世界对我国这个非物质文化予以了认同,认为它确实是人类创造智慧的杰作,

能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特别是,能增强海外华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3

即使不成功,参与申遗的过程也能让二十四节气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关注。源远流长、博大精

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国际,有许多途径,申遗也是有效的途径。

申遗有利于我们的农耕文化得到保护。有调查显示: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

90后不提种地,未来农村将由谁来种地?一些附着在种地上的农耕文化正在消亡,谁愿记

或记得“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秋分早、

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之类的农事谚语?即使农耕正以机械代替人工,但按气节安排农

事不会错。二十四节气其实是很实用的文化遗产,不要让先祖的智慧湮灭。申遗的成功,更

能促进相关部门重视,对文化遗产予以切实保护与传承。

当然,申遗的成功,并不是保护与传承农耕文化的终点。任何一项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

化的申遗,终点在于保护与传承,这才是申遗之后最该发力的地方。拿二十四节气来说,它

不仅是古今的“农事历”,也有助于城市人安排衣食住行。大力开展二十四节气传承活动,

从相关部门重视到民间持续传承,传统文化就不会丢。

让传统重新发光

(理2张心仪47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芒满夏署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作为中国传统农业

智慧结晶的“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再度引发人们关于对待传统的思考。愚以为,面对传

统,在继承中革新,赋予其时代的活力,让传统焕发新光彩,或许是最好的做法。(开篇引

用《二十四节气歌》歌词,合景而添文采。然后简练概述材料核心内容,接着提出自己的观

点。“愚”有文气,比口语化的“我”好。)

传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遗产,有一句诗说得好:“无论你离开多远,都离不开你

的心;无论你跋涉多久,都躲不了你的影。”于每个中国人而言,这个影子就是我们植根于

传统的根;面对传统文化,继承永远是前提。而如今,不仅是“二十四节气”渐渐为人所淡

忘,太多的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日渐式微。反映戏曲文化的《百鸟朝凤》票房惨淡;

中国最为隆重的春节年味索然,都暴露出国人对传统的不上心。谨记一个没有根的民族没有

明天,只有继承而非淡忘,中华的文化基因才能薪火相传。(这段非常简练,在一段中融合

了对“传统”的定义、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式微、警示漠视传统文化的危

害。其实这一段就是阐明“传统文化是什么”和分析“为什么要传承传统文化”。很精彩的

一段,难得的是这份简练的笔力及最后富于哲理的语句。)

然而,就如“二十四节气”中不少内容已经与现实矛盾,需要我们在继承传统时,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糅合传统的精粹与时代的脉搏,让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而要想做到这点,我认

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以“然而”转折,见出思路的变化,托出“让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

的主题,然后引启后文。)

一是师古而不泥古,明白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矛盾点,加以修正。前段时间火热的北京老

话中有不少涉及家规家风的内容,“吃有吃相,坐有坐相”“楚梦归家须告知长辈”“不许用

筷子满盆子挑菜”诚然,这里面有不少当下人们也应该奉行的准则,这部分传统委实值得延

承。但我们也要注意到里面关于笑不露齿等与现行生话方式相悖的训诫。如果我们拘泥其中,

全盘接受,必然会给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就像完全依二十四节气区安排农事也会闹出乱子,

有批判的继承,才能找到传统与现代最和谐的相容点。(对策一。这是“解决问题”、“怎么

办”的第一层。不过,虽然这段的举例分析很贴切而精彩,但“分论点+举例分析”的写法

毕竟不能把道理析明,虽然论据丰富,但很难未达“厚重”。举例是不能代替析理的,所以

在提出分论点后,应该在道理上剖析“为什么”,即“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是为何会产生矛

4

盾点”,而其“修正”的原则应该是什么;然后才是举例分析)

再者,传统要焕发生机,就要使用当下时尚的商业模式去运营,为传统打下时代的烙印,拉

近传统和新生代的距离。不难想象,“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确实引起了不少回响,但要扩

大熟知度仍远远不够。或许可以仿照歌手谭维维和秦阴老腔合作的成功案例,也可以借鉴央

视推出的大受欢迎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系列,建立传统与时尚的运营模式的联系,多渠道

进行推广,令百姓可以与曾近神秘遥远的传统并肩言欢。(对策二。这是“解决问题”、“怎

么办”的第二层。不过这一段也未能的道理上剖析“为什么”,而是更多地以析例来代替析

理。)

总之,对待传统我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去继承,同时不盲从,有革新,有变通。唯有这样,才

不至于让“端午节”被抢注、“中医针灸”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遗憾再次上演。愿我们能借由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契机,让传统焕发新气象!(平实但稳健的结尾。在此结尾段添

加了“端午节”和“中医针灸”的例子,非同常笔,但效果很好。不过,“中医针灸”墙内

开花墙外香也挺好的,同时启发我们:让传统文化走出去,也许是使它焕发光彩的好办法。

就结尾技巧而言,一般是概述前文内容,重申主题,回扣材料。结尾若能引用名言,会更显

厚重。)

教师点评:

张心仪同学在茂名市一模中以130分获得全市语文科第一名,作文优秀固是重要原因,但更

重要的是基础题部分作答非常出色。就语文备考而言,把作文之前的基础题尤其是选择题做

好,是比写好一篇作文更重要的事。作为高三学生,我们应该明白,作文的考场发挥与阅卷

打分有许多偶然性,我们很难次次优秀;但基础题目,则是可以次次出色而且不受阅卷主客

观因素影响的。

此文打53分,很合理。不可否认这是一篇条理清晰、层次递进、论据新颖丰富、紧扣

材料而又拓展开阔的优秀考场作文;但没有往更高分打,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审题立意稍有

偏差。这道材料作文的核心主体是“传统文化”,而非“传统”。传统与传统文化虽然相近,

但并不等同,不可以相互替代。而题目《让传统重新发光》虽然观点鲜明,但平白少彩,(可

改为《让传统文化焕发光彩》)而且一下子把“传统”这一审题立意偏差的缺点暴露无遗,

使文章在阅卷伊始就失分了。在论证主体中,也是“传统”与“传统文化”交杂。二是析理

单薄。文中“怎么办”的两层,缺乏道理剖析,从而导致文章未达至“厚重”层次,故而未

能使阅卷老师很信服地打一等上的分数。

《让传统文化焕发光彩》,由题目而论,文章既可以侧重于“为什么要让传统文化焕发

光彩”,也可以侧重于“怎样让传统文化焕发光彩”。前者强调“让传统文化焕发光彩的重要

性”,后者强调“怎样让传统文化焕发光彩”。但无论侧重哪方,都只是侧重而已,并非荒废

另一方,对另一方应依然以重点待之。张心仪同学采用第二种写法。不过,如果侧重于“怎

么办”,则最好因先剖析“这么办的原因是什么”。如“用当下时尚的商业模式去运营传统文

化”,则应先分析与商业化时代隔阂是传统文化式微的重要原因,而时尚商业模式非但不会

破坏传统文化,反而能使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从而焕发新光彩。这一“原因分析”,可以

在“怎么办”时连带分析,也可以于“怎么办”前独立分析。

让传统文化焕发光彩(简纲)

一、概况材料,提出观点。

二、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的根本,我们让传承不息。(传统文化是什么,当下对传统文

化的漠视及危害,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扣“二十四节气”论析)

5

三、传统文化在当下式微的原因一:部分内容不相适合现实生活,甚至落后、错误。(析

理、析“二十四节气”例,拓展举例分析)

四、传统文化在当下式微的原因二:受商业时代冲击,与时尚商业模式背离,难于推广

与应用。(析理,析“二十四节气”例,拓展举例分析)

五、让传统文化焕发光彩对策一:师古而不泥古,明白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矛盾点,

加以修正。(析理,析“二十四节气”例,拓展举例分析)

六、让传统文化焕发光彩对策一:使用当下时尚的商业模式去运营,为传统打下时代的

烙印,拉近传统和新生代的距离。(析理,析“二十四节气”例,拓展举例分析)

七、总结前文,重申主题,回扣材料。

(三、四可以合可分,四、五可合可分。随机应变)

理性对待传统文化

理31李美莹45分

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国人在为此感到高

兴的同时,也议论纷纷。但无论如何,我认为我们应该理性对待传统文化。(概况材料,提

出观点)

有人认为,知道“二十四节气”也没有用,有些节令跟今天的气候特征不相符了。的确,

世易时移,气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二十四节气”已不是很准确

了。但是否就能说明它没有用了呢?陈道明曾在担任评委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评论我国传统花

鼓戏毫无新意,不值得再传承下去的年青评委。在此,我亦要批评持“二十四节气”无用论

或过时论观点的部分国人。“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它的存在体现了先人们的聪明智慧。而且“二十四节气”传承至今,它已成为中国历

史长河中的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迹,渗透在中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习惯。从这个意义来说,“二十四节气”的内在含义要远比其外在功用重要得多。因此,那

些否认“二十四节气”的人显然是错误的。(批判“二十四节气无用论”,剖析其错误。

这段分析很到位,不过有点狭窄,仅是在“二十四节气”析论,而未能上升至“传统文化

无用论”的高度剖析,而题目是《理性对待传统文化》。)

而之所以有人持“二十四节气”无用论的观点。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对包括“二

十四节气”在内的传统文化的了解浅薄无知。因为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所以不能理

解传统文化之于个人、国家、社会的重要性,从而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由衷敬重,于是口出狂

言。二是对传统文化自信力的缺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开始蔓延渗透进入我国。

这就产生了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优势性的比较。又因为近代以来,我国大小屈辱不断,

处于挨打的地位,而西方国家崛起,这导致了部分国人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力,认为凡

是西方的都是好的,凡是中国的都是不好的。这种崇洋媚外,妄自菲薄的心态是绝对要不得

的。(分析“传统文化无用论”产生的原因。这两个原因的分析很合理,只是最后划波浪

线处的内容将论题稍微偏移了。这也导致了倒数第二段“吸纳外来文化”的主题偏离。)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理性待之,既不能妄自尊大,亦不能妄自菲薄。诚然,我国传统

文化的确存在不足之处,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亦必有其优越性,这从我

国是唯一一个连续十多年申遗成功的国家就可以看出。(这一段很奇怪,因为上段既然已

经分析“传统文化无用论”的产生原因,这一段便可以紧接着提出解决办法了,何必要这

一段呢?而且,“不能妄自尊大”之论,从何而来?)

6

对待传统文化真正理性的做法是对内要去其糟粕,对外要创新融合。所谓对内去其糟粕

指的是剔除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取或不合时的部分。对外创新融合即对外来文化不能一昧抵

制,而应该取其精华,并将之与传统文化融合,以为传统文化增添新的活力。正如,我国清

末民国初,孙中山先生进行的剪辫子,废跪拜礼,学习西方握手礼仪,自由恋爱等的一系列

改革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西法中用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能做到勇于革陋,敢于创新融合

才是真正理性对待传统文化和对传统文化具有足够自信力的体现。(这段写怎么办,但掺杂

了“对待传统文化”与“对待外来文化”两部分内容,后者显然是偏离题意了。举例分析时,

为什么不回扣“二十四节气”呢?)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其中的一个代表,“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带给我们骄傲的同时,

也启示我们应该理性对待传统文化。(回扣材料,重申主题,简练结尾。)

教师点评:

这篇考场作文,最欣赏的是它的‚‘二十四节气’的内在含义要远比其外在功用重要得

多‛的理解,以及能够分析出‚传统文化无用论‛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无知与文化自信力的缺

失,这二者大气而有深度。但这篇作文有‚内容混搭‛的缺陷,其不仅写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也写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应该坚决剔除‚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因为它不在论题之内。而这

样的‚混搭‛,也导致了文章中后部分的‚混杂‛,‚妄自尊大‛的无根之语便轻易而出了。

其实,文章第二段即应直接切入‚传统文化‛,以使之统驭后文,而不是单论‚二十四节气‛。

而《理性对待传统文化》的拟题,也增加了论证难度。因为‚理性‛是一个较宽泛的词,宽

泛则难以精确;如果改为‚批判‛或‚正确‛,会明确、精准些。‚对待‛是一个更宽泛的

词,更难论述。‚对待‛可包括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等。实质上,这篇作

文就是把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如何传承传统文化一起论述的。既然这样,应该把‚对待‛改

为‚传承‛,把论题限定在‚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明确论题之内。所以这篇作文宜改为《批

判传继承传统文化》、《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之用》等。

相比较于张心仪同学的作文,李美莹同学这篇文章论据较少。作为理科生,我们写作文

时应力求举多一些例子。因为,在阅卷场上,论据丰富的文章打分要高很多。如果我们能够

做到说理条理、充分,而又论据丰富,则较能稳定地拿二等上以上的分数。

见小用更识大用

教师下水文师硕

中华文明泱泱五千年,历经磨难而长存常盛,为何?因有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息!

可现在,传统文化正遭遇着严峻的传承危机。如材料中“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人

们关注的,不是传统文化大用处的文化宏义,而是其小用处的实用价值。唉,如此错误认知

传统文化,中华文明危险啊!

传统文化当然有小用的实用价值。就如“二十四节气”可以指导人们耕种、养生,粽子、

汤圆可以美味享用,岱宗、长城可以攀登望远。可是,传统文化的大用处,却在文化宏义层

面——它是国家、民族的文明结晶和文化记忆,更是国家、民族文明存亡盛衰的根本。传统

文化存,则国家、民族文明可繁盛不衰。传统文化灭,则国家、民族文明必衰亡。文明既衰

亡,则国家、民族亦不存。故钱穆《国史大纲》言:“世未有其民族文化尚灿烂光辉,而遽

丧其国家者;亦未有其民族文化已衰息断绝,而其国家之生命尤得长存者。”南怀瑾亦言:

“亡国非可怕,至可怕者乃国家、民族之根本文化亡绝矣,此则万劫不复也!”

诚哉斯言。我们怎可不传承传统文化呢?犹太民族历经二千余年的流浪劫难,依然坚守

7

传统文化,故而终为强大、优秀之民族。相反,伊拉克虽然有“古巴比伦文明”的辉煌,但

此古文明已湮灭,其后也没能产生统一的国家、民族传统文化,所以后来虽然勉强捏合成国,

却是一个各部族离心离德、分据割裂的衰弱之国,备受侵凌和内乱。“台独”势力妄图“去

中国化”,是因他们明白,欲使台湾彻底“独立”,必先根绝中华传统文化。“港独”分子叫

嚣,固然有国外势力教唆的原因,可香港长期沦为英殖民地,“港独”分子少受中华传统文

化熏陶,也是其中的深层原因吧。

传统文化如此重要。可世人只见其小用而不识其大用,危险啊!

以小用来判定传统文化的价值,是当下的风气,对传承传统文化危害甚大。如“二十四

节气”的气象陈述,远比不上现代气象科技精准便捷,弃之可也。如此,我们大可以丢弃传

统文化如粪土了。这种小用的心态,其实是很短视的功利主义。它的取舍标准,不在于文化

宏义,而在于私己利益。所以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房产商荡平,王国维故居被乱搭乱建以

收租金,一些地方为商业开发而拆毁文物或新建“文物”。此类为功利而趋小用弃大用的事

件层出不穷,则传统文化的湮亡并非危言耸听啊。

见小用更识大用,传承传统文化,政府与百姓有责!在政府,一方面,继续完善相关法

规政策,加大资源投入,加强监管与惩处,切实有效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更新

发展观念,在经济利益与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矛盾时,能有敢为大用牺牲小用的远见和魄力;

再一方面,在社会各个层面加强传统文化教化,增强国民传统文化素养,颂扬传承传统文化

之大用,匡正以小用看待传统文化的功利世风。在百姓,则应力所能及地主动学习、保护、

传承传统文化,在小用与大用冲突时,能舍小而取大。

亨廷顿言:“国家的富强可能导致本土文化的复兴。”罗志田则言:“只有让传统文化在

国人思想里融会贯通,国家才能继续向前发展。”我们正处在国家富强而传统文化复兴的关

键时期,见小用之实用价值,更识大用之文化宏义,尽你我之力去传承如“二十四节气”的

优秀传统文化,则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可待也!

师硕自评:

这篇作文写得艰难而滞涩,前后拖延近一个星期才完成。期间数易标题,如有《摈弃功

利心态,传承传统文化》《功利心态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大忌》、《传统文化之用,在大而不在

小》、《舍小用取大用,传承传统文化》和《传承传统文化,振我中华文明》等,这篇文章原

来的题目是《传统文化之用,在大而不在小》,但完篇后又把它改定为《见小用更识大用》。

数易标题,其实是主题的变换调整。主题既然不确,则要酣畅下笔是极难的,同学们应该也

能看出其主题飘闪的痕迹。期间又数易其稿,残篇约有四,成篇则有二。写时,总像陷入魔

咒般,老是不满意前稿,要推倒重来,要摆脱前稿的套路;可重新下笔,又是前一篇的路子;

于是又不满意,再搞一篇,仍是不满意。在这样的拘禁与挣脱中,我一坐到电脑前就脑袋发

胀、脑筋僵死。后来终是“凿”出了一篇,是用半文言写的——我老读文言文,中毒有点深,

一下笔就是文言风。但我依然不满意——这不是我喜欢的文风,且又超字甚多。可没办法了,

就用这篇吧。不过文言可不大好,于是用半个钟将它改为现代书面语,改动后,字数竟只比

半文言版的多一字——不过读着怎么都有点译文的味道。所以如此艰苦,一是年齿渐长,写

功渐退,实在是才不堪用了;二是眼高手低,对这篇作文要求过高,要想写得开阔、深刻、

厚重,好给同学做个示范,于是自己给自己套住了。尤其是这段时间我教作文特别强调论据

丰富化,于是构思、下笔时刻意准备、运用众多论据;结果,反而被众论据所迷困,丧失了

明晰的思路与稳健的说理——这点,大家在阅读时应该能感受到。这个错误我以前也犯过,

本应记取前车的,这次却因用心过度而重犯了。这也告诉我们,论据勿堆砌,在说理充分的

8

前提下,加上适度丰富的论据,才堪称好应试议论文。很确定的,这是一篇“雕琢”出来的

严重超字(1272字)的失败之作。但我还是把它大方展示——因为,唯有平时的反复“雕

琢”与“失败”,才有可能换来考试时的“畅捷”与“成功”

本文发布于:2023-01-02 01:16: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755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