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特殊教育概论》目录第一章特殊教育概述第一节特殊教育的概念
(P1-2)第二节特殊教育的对象(P2-6)第三节特殊教育的意义
(P6-7)第二章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国外早期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二
节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融合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三章特殊儿童观第
一节特殊儿童的存在第二节特殊儿童的发展第三节特殊儿童的教育第四章特
殊教育的体系第一节国际上的特殊教育体系第二节我国的特殊教育体系第五章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第一节视力残疾学生第二节听力残疾学生第三节智力障碍
学生第四节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第六章特殊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第一节
特殊教育的目标第二节特殊教育的课程第三节特殊教育教学组织第七章特殊教育
教师第一节教师的职业性质第二节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特点第三节特殊教育
教师专业化的的基本条件第四节特殊教育教师的结构和培养第八章特殊教育的多
方支持与合作第一节特殊教育多方支持与合作的意义第二节特殊教育的多方合作
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特殊教育概述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明确特殊教育的对象范围,熟悉我
国特殊儿童的基本状况,了解特殊教育对象称谓变化的原因,明确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特殊教育的概念,特殊教育的对象及其称谓的演变,特殊教育的意义。
教学难点:广义的特殊教育、狭义的特殊教育;广义的特殊教育对象、狭义的特殊教养对
象、一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缺陷、残疾、障碍;特殊教育。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辅以讨论法、自学辅导法等。教学课时:4
导言自有人类,就有包括残疾人在内的特殊群体;自有人类,就有教育的活动。然而,
残疾人教育并没有因残疾人的客观存在而随之发生,特殊教育的产生远远落后于普通教育,
至今也只有短短几百年的历史。幸运的是,人类始终是在朝着科学、文明的方向前进着,特
殊教育也正是在这种进步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进入21世纪的特殊教育已不是最初意义上
的特殊教育。因此,没有特殊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不了解特殊教育,就不能全
面地了解教育。本课程将学习和探讨有关特殊教育的发展及其基本理论等方面的问题。本章
将集中讨论以下问题:什么是特殊教育?那些人是特殊教育的对象?特殊教育的目的任务及
其意义是什么?
第一节特殊教育的概念一、教育与特殊教育(一)教育的概念一般认为,教育有广
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影响人的身心的活动,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
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
零碎的,都是教育。(王道俊、王汉澜,1988)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制度化的教育),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
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相应的社会人的活动。随着人们对教育认识的加深,人们对教育的定
义也进行了重新探讨。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对教育分别从社会与个体相结合的两
个方面加以重新界定,认为: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
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理解教育的概念对于
理解特殊教育的概念,理解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关系等有重要的帮助。(二)特殊教育
的内涵什么是特殊教育?可以从教育的对象和教育形式、方法等角度来下定义。1、从教
育对象的角度狭义的特殊教育:指对生理和心理发展有缺陷者进行的教育,又称为“缺
陷教育”、“残疾人教育”、“残障教育”。(其教育对象被称为disabledchildren)广义
的特殊教育:指对各类身心发展异常者的教育,其中既包括对生理和心理发展有缺陷者进
行的教育,也包括对心理发展超出者进行的教育。(其教育对象被称为exceptionalchildren)
不论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特殊教育,还可以根据教育对象的类别作进一步的具体划分,如我
2
国的视力残疾教育、听力残疾教育、智力残疾教育、超常教育、工读教育等等
2、从教育形式、方法等多角度下定义朴永馨:特殊教育specialeducation,是教育的一
个组成部分,是知识与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
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的或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特殊教育辞
典》)评:该定义包含了三个方面。一是在培养目标上既有一般目标,也有特殊目标;二
是在教育措施或手段上既有一般的,也有特殊的;三是教育的对象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
汤盛钦:特殊教育是由实施学前和义务教育的普通和特殊教育机构提供的,以满足特殊儿童
的独特教育需要而设计的教育、教学和相关的服务。评:一是指出了实施机构;二是点明
了教育的对象;三是给出了相应的教育教学措施。方俊明:是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
点和教育需要,采用一般的或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受教育者的潜能,
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拥有良好品德,提高适应能力的一种教育。盛永进:特
殊教育是针对个体特殊异常身心差异,旨在满足个体的特殊教育需要,促进个体身心发展
的教育活动。刘全礼:特殊教育是指对特殊儿童开展的、有目的、旨在满足他们的一
切教育需要的活动,这些活动既可能是增进特殊儿童的知识技能、影响特殊儿童思想品德、
增强特殊儿童的体质的活动,也可能是改变或矫正他们的缺陷或行为的活动。二、特殊
教育与特殊教育学的关系特殊教育、特殊教育理论和特殊教育学是不同但又紧密相关的概
念。特殊教育,specialeducation,是培养特殊学生的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教育的一个
组成部分;特殊教育理论是特殊教育活动实践的概括和总结;特殊教育学,specialpedagogy
则是研究这种活动的一门学问,是特殊教育理论系统化、范式化、科学化的标志,特殊教育
学依赖于特殊教育理论的发展与成熟。特殊教育学是研究这种活动、现象及其规律、原则和
方法的科学,是教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和一个分支学科。特殊教育学一般是以学前和学龄特
殊儿童少年的教育为研究重点。由于二者都离不开教育活动这一基本点,因此,对特殊学生
的教育活动成为二者的结合点。第二节特殊教育的对象特殊教育的对象是以前由于
不同方面的原因而必须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或简称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childrenwith
specialeducationalneeds)或特殊儿童(exceptionalchildren)。特殊儿童是特殊教育的对象。
那么,那些儿童才是特殊儿童呢?特殊和正常是相对的概念。特殊的理解。学术界一般从
概念性和操作性标准两个方面着手,根据统计、医学和社会常模等三个不同的维度来区分特
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统计原理认为,人的行为特征、智力状况大致上都是呈正态分布的。
如:韦氏智力分布表所示,占人口总数正、负两个标准差,即95%的人,其智商在70-130
之间,所以,将负两个标准差以下,即智商低于70的人成为智力落后者;将两个标准差以
上,即智商高于130的人称为智力超常者。10某种限度内代替听觉呢?因为发音体的波
动也可以为触觉所感受。你把手放在琴上,勿经看或听,只有琴木的颤动和振动,便可只剩
因为尖锐或平板,最高或最低,触觉曾受有分辨这些差别的训练。我们无疑地能由手指而知
琴所发的全部音调了。”启蒙运动思想家狄德罗(1713—1784)倡导无神论思想,反对宗教
迷信,强调知识来源于感觉。他不仅在众多的论文中涉及到盲人、聋人的认识问题,还专门
写出两篇论文《供明眼人参考的谈盲人的信》(简称《论盲文书简》)和《给听说健全者参考
的论聋哑人书简》(简称《论聋人书简》)。在1749年发表的《论盲文书简》一文中狄德罗
指出:“一个天生的盲人是怎样形成各种图形的观念的?我认为是他的身体的各种运动,他的
手在若干地点的相继存在,一个在他的手指之间通过的物体的连续不断的感觉,使他得到方
向的概念。如果他把手指顺着一根绷得很紧的线摸过去,他就得到一条直线的观念;如果他
顺着一根松弛的线摸过去,他就得到一条曲线的概念。说得更一般一点,他是凭着那些反复
取得的触觉经验,得到对于那些在不同的点上感觉到的感觉的记忆的。他善于组合这些感觉
或点,并从而形成图形。”他还认为,一个天生的盲人是不能凭视觉判别一个球形和一个立
方体的。狄德罗所论述的感觉是外部世界作用于感官的结果,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的这些观
3
点,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教育民主理念,启蒙运动思想家提出的
唯物主义思想都为公正地对待残疾人和创立特殊教育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2.自然科学
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身心缺陷产生的实质提供了客观条件。文艺
复兴时期,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要求生产技术不断更新,也就必然会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
因此,文艺复兴时期生理学、生物学开始建立起来。发现了人体的血液循环并提出了有关学
说。解剖学的研究直接揭示了身体器官的生理构造和功能。瑞士医学教授菲普拉特杰尔
(1537—1614)在1614年出版的《观察》和其去世后出版的《医学实践》中把精神病人与弱
智人区别开来。法国医生皮内尔等人进一步明确了精神病人与智力落后者的区别。自然科
学的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人们正确地理解身体器官功能缺陷的原因,正确认识残疾和残疾
人,并且也揭穿了中世纪神学所散布的缺陷是“魔鬼精神缠身”,将残疾人视为妖魔,剥夺
其人权的邪恶学说的本质,为特殊教育的创立奠定了科学上的基础。3.个案探索教育
残疾人的实践揭示了残疾人受教育的可行性。正规的特殊教育学校产生于18世纪,但此前
对残疾儿童的个别教育尝试在16世纪就有文字记载。(1)聋教育:卡尔丹诺,聋
教育理论奠基人,意大利内科医生,著作:《论精神》。分析了耳聋的病因,并对其进行了
较科学的分类,区分了程度;需要专门组织教学,采用书面语和骨导方式可以教会聋人发音
和理解书面语;哑人通过阅读可以“听”到,通过书写可以“说”话。庞塞(1520—1584),
16世纪西班牙聋人教育先驱性人物,尝试教聋儿阅读和书写,同时让聋儿用手指出文字所
代表的事物,并将书写和发音联系起来。博内特:从教聋童书写开始,教字母语音的
音值,强调唇和舌的正确位置对发音清晰的必要性。发明单手手指字母。撰写《关于字母
的变形和教聋哑人说话的艺术》,书后附有手指字母表,这是最早公布的利用手指字母帮助
聋人学习语言的论述。他还注意教学活动的直观性和具体化。阿曼:荷兰人,在教聋
人的实践中形成用口语方式教聋童说话的观点,强调口语教学对聋人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著作《书话的聋人或先天聋人学会说话的途径》,《关于言语的论文》。11(2)盲教育盲
人兄弟会:英国,教盲人定向行走的方法,利用盲人在无视觉条件下定向行走的优势求得
独立生存的途径。(3)智力落后教育皮内尔:法国精神科医生,最先将智力落后与
精神病区分开,提出白痴、精神病、智力落后是不同的病。艾斯基罗尔:皮内尔学生,
进一步把智力落后分为白痴、痴愚、愚鲁三类。伊塔德(1775-1838):基于一切心理活
动的基础是感觉,经验如果包含知识,知识是由经验产生的理念和聋教育根据聋生听不到声
音的情况,发展聋生对身边日常事情的经验和理解的做法,从1799年开始对从巴黎郊外阿
维龙森林发现的野孩子维克多进行了为期五年的教育实验。虽然伊塔德最终没有把维克多转
变成完全正常的人,没有学会语言,实验最终也未达到预想的效果,但是伊塔德在理论和实
践上的探索对后来智力落后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三、国外早期特殊教
育的出现(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1.早期特殊教育学校的建立以学校形式对特殊
儿童进行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的相继建立,标志着特殊教育的正式诞生。(1)1770年法
国莱佩巴黎聋校手语教学法;莱佩(1712-1789),男,法国聋教育先驱,有“聋人教育界
鼻祖”之称。1770年(还有多种说法,如1760,1775等)在巴黎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聋人
学校,成为正式聋人教育的开端。原为天主教神父,因在巴黎遇到一对年少的孪生聋姐妹,
试图向她们传教,遂从1743年从事聋童教育工作。认为手势是聋人的自发语言和进行思维、
交际的唯一媒介,主张在教学中使用手语。发明了法语手势符号体系,为手语教学法体系的
创办人,由此法国成为19世纪早期欧洲两个主要的聋人教育中心和学派诞生地之一。对待
口语教学,一说他持反对态度,一说他也认为教聋人说话及读唇是很重要的一课。与同时代
的海尼克就两种教学法体系的优劣进行了长期的争论。著有《使用有条理的手势队聋人进行
教学》、《为大量经验所证明的聋人教学中的正确方法》等书。(2)1784年法国阿羽
伊巴黎盲校(路易·布莱尔);阿羽伊:1745-1822,男,法国人。盲人学校教育的创始
4
人。用浮雕字母对盲人进行教学实验。1784年在法国巴黎建立世界上第一所盲童学校。1786
年著《盲人教学经验》(又译《盲人教学笔字》)。后赴德、12俄等国协助建立盲人学校。
因毕生对盲人教育的奉献,在法国享有“盲人之父”的尊称。(3)1837年法国巴黎谢
根智力落后儿童学校;谢根:1812-1880,又译为塞甘。男,法国精神科医生。智力落后
教育的奠基人之一。1837年在法国巴黎创办智力落后儿童学校是世界上最早的此类学校之
一。后移居美国,继续从事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工作。1876年被美国智力落后协会第一届理
事长。其教育观念是促进儿童在生理、智力和道德方面的和谐发展,但特别强调儿童的感官
经验。著有《白痴的精神治疗、卫生及教育》、《白痴及生理治疗法》。(4)1817年法国
行为不良学校;(5)1832年德国慕尼黑库尔茨肢残人学校。2.早期特殊教育有影
响的人物(1)路易·布莱尔(LouisBraille,1809—1852)男,法国人。6点制点字盲文体
系的创造者。出身于手工业者家庭。幼年因外伤失明,就读于巴黎盲童学校,深感凸形字母
无法书写且难辨认。在法国上尉巴比埃用一种凸点符号在夜间传递信息的方法启示下,1821
年开始研究用凸点的排列组合代表字母,将点的总面积缩小在手指尖可触及范围内,确定以
6个点为基础。1827年布莱尔毕业留校任助教。1829年首次公布6点制点字符号系统。1837
年定稿并印制《法国历史》点字书,为盲人师生接受。直到1854年这套体系才得到法国官
方承认。1879年柏林国际盲人教师代表大会决定,各国盲校统一使用点字系统。至此,点
字成为各国创造本国盲文体系的共同形式。为纪念他,国际上决定以他的名字——布莱尔作
为点字盲文的通用名称。(2)海尼克SamuelHeinicke,1727-1790,男,德国聋教育和纯
口语教学法体系的创始人。1755年做私人教师时接收第一个聋生,并受到荷兰医生阿曼写
的《说话的聋人》一书的影响。1769年再次以教聋童为职业。1778年应家乡选民要求,在
莱比锡创办了德国第一所聋校(现名“塞缪尔·海尼克聋校”)。在聋人教育理论和实践上经
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张书面语教学。第二阶段认为书面语与口语可以并用,但强调以
口语教学为主。第三阶段确立纯口语法体系。认为:口语是发展聋人抽象思维的必要基础;
先教聋人书面语有害,书面语应在口语的基础上获得;手势、手语不是语言,必须要以说话、
读唇才能完整地沟通人的思想。坚持用口语教学,并形成一套帮助聋人发音的教学方法。在
实际教学中纯口语法并未达到其预期目的,后期其观点有所改变。由于全力推广口语教学法,
后人便把口语教学法称之为“德国式教学法”。与同时代的手语法体系创始人法国人莱佩进
行了长期争论。(3)蒙台梭利MariaMontessori,1870-1952,意大利第一位获医学学位
的妇女,著名的幼儿教育家。1896年她从罗马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后任精神病临床助理医师,
接触到各种残疾儿童,开始研究残疾和低常及其他残疾儿童的心理和教育。经过实验使低常
及其他残疾儿童通过了小学各科考试,引起意大利教育当局的重视。1907年,在罗马举办
“儿童之家”,招收3-6岁贫困儿童进行教育实验,力图以医学、生理学、心理学为基础,
用直接观察的研究方法,建立关于正常教育的“科学的教育学”。认为新的教育应以了解儿
童为基础,促进其全面发展;儿童有天赋的潜能,教师的任务在于提供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
律的环境,使其潜能得到自然的发展;强调儿童的感官训练和肌肉训练,设计出一整套感觉
训练教具及发展动作的器械,使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按照严格的顺序使用和错作具
体物体,进行自我教育。这些理论和方法在西方智力落后儿童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著
作有《蒙台梭利教学法》、《童年的秘密》等。
46(2)教师的职业化要求――由强调教师的普通教育职业化技能向强调特殊教育职业
化技能转变:对师范教育课程进行学术有效性和职业有效性的审定。注重以学校为基础的师
资培养,同时特殊教育技能的培养成为教师职业化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3)延长教育
实习时间,加强中小学对实习的参与――由以学术为基础的师资培养方向向以学校为基础的
5
方向转变。教育实践可以全面集中体现师范学生的素质,也是提高学生素质和师资培养水平
的重要措施。3、俄罗斯俄罗斯1994年对特殊教育教师提出了53条要求,实质上是设
置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课程的依据。其中,一般文化知识18条,教育心理方面21条,专业课
方面14条。俄罗斯队特殊教育教师的要求非常细致,比美国更多地强调了实际能力之外的
系统知识,这也决定了特殊教育专业教师要学习更多门类的学科。从以上美英俄三国特殊
教育师资培养的标准或要求可以看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与普通师资培养相比较其标准更
高,特殊教育师资必须具有更强的专业能力与技能,必须具有更高的职业道德规范及人格修
养。4、我国结合我国对一般教师素质能力的要求,以及国外特殊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
讨论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应具备何种知识能力结构。讨论:(1)特殊教育教师应具备何种教
育观?应树立起全纳教育的观念。教育观应是平等的、全面的,平等接纳每一个学生,反
对歧视与排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和进步。教学观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以
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学习,建立师生合作互动的教学环境;教学活动尤其应该
是多层次的有差异的,适应不同程度特殊学生需要的。学生观应是平等的、发展的和尊重
差异的。人才观应是实事求是、多层次的。教育质量观应该是综合的。(2)特殊教育
教师应具备何种职业道德?特殊教育教师应该具有崇高的教书育人思想。特殊教育教师
必须具有愿意并乐于从事特殊教育的热情,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懂得尊重他人,能够理解、
同情、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特殊教育教师要有牢固的专业思想和坚定的特殊教育信念,
要为了特殊儿童的需要和发展,努力提高特殊教育的业务能力。介绍美国的伦理要求。特
色教育教师要严格遵守一些伦理准则。任何一项事业或行业都有其约定俗成的伦理准则。下
面罗列的是美国特殊儿童教育协会1995年宣布的特殊教育教师应遵守的八条伦理原则:(朴
永馨.世界教育大系.特殊教育,211)①特殊教育专业人员有责任把特殊性个体的教育潜能和
生活质量提到尽可能高的水平;②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在自己的职业实践中要促进并保持能力
和知识的高水平;③特殊教育专业人员要使自己的专业活动有益于特殊的个体、他们的家庭、
其他同事、学生或研究对象;④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在其专业实践中要保持职业判断的客观性;
⑤特殊教育专业人员要根据自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⑥特殊教
育专业人员要时刻记住自己职业的标准和政策;⑦特殊教育专业人员要尽可能推动完善特殊
教育及相关服务与实践的法律、法规和具体政策;⑧特殊教育专业人员不能允许、参与破坏
伦理准则或非法的活动,不能破坏特殊儿童教育协会代表大会通过的职业准则。这八条伦
理原则是既是对从事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要求,是一种职业道德和品质,是工作目的和处
事原则。(2)特殊教育教师应具备何种心理素质?47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指特殊教育
教师在工作过程中保持的一种健康的心理品质和情绪状态。目前,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
还不够高,社会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和支持力度还不够,对特殊教育还存有成见,甚至歧视。
这会给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也就是说,特殊教育教师要比普通教育
教师承受着更大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所以,特殊教育教师要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毅力
和良好的耐挫折能力。另外,由于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和特殊困难,特殊教育的难度较大,
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有更好的耐心等。(3)特殊教育教师还应具备哪些具体的特殊教育教
学技能?盲文、手语、教材开放、环境布置、手工制作等。第四节特殊教育教师的
结构和培养(一)特殊教育教师的结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构成的复杂性是特殊教育不同
于普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特点的一个方面。特殊教育不仅需
要教授各门文化课的学科专业教师,还需要其他从事特殊儿童身心障碍矫正或康复训练的专
业技术人员;不仅需要懂得特殊教育的教师,还需要懂得特殊教育的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不
仅需要校内的教师,还需要校外人员的合作参与。一是特殊教育教师,即从事不同层次特
殊教育的教师:(1)文化课教师。这主要指特殊教育学校中从事语文、数学、物理、化
学、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课程教学的教师。(2)职业技术课教师。我国特殊教育学
6
校初中、高中阶段往往开设按摩、服装设计、木工、机械、美发等职业技术课程,职业技术
课教师指担任这些科目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国外特殊学校从事汽车修理、印刷、西餐面点
制作等职业教育的教师。(3)资源教师,是在普通学校资源教室专职从事对普通班教师
和学生进行有关特殊教育服务的教师。主要职责包括:设计辅导计划、进行诊断评量、实施
补救教学、提供咨询服务。(4)班主任。(5)实习指导教师,是在特殊职业学校中专
职从事指导学生实习工作的教师,其主要任务是辅导学生掌握实际操作的技能。(6)巡
回教师,指往返于两所以上学校、家庭、医院对特殊学生进行教学辅导,并对普通班级的教
师予以协助的专职教师。(7)生活指导教师。二是特殊教育科研人员及各类专业人员。
这类专业人员主要包括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语言矫正师、心理咨询人员、社会工作者、
听力学工作者、定向行走工作者、职业辅导工作者等。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在我国的特殊教
育学校中这类教师并不是很普及,如听力学工作者、职业治疗师,学校非常需要这类更为专
业的特殊教育人员的深入参与,但实际情况仍然不尽如人意,还需要多方的合作与努力。三
是特殊学校的行政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特殊教育学校要设立校长、副校长、教务主
任、总务主任编制,以及负责学生少先队、共青团组织的大队辅导员编制。这些人员从事的
主要是行政管理工作,但他们同样是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
类特殊教育专业人员是有交叉的,总体上,三类特殊教育专业人员中以教育、教学人员,即
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所占的比例最大。(二)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方式481.专门的特殊
教育学院(系、专业)培养方式2.综合性院校或综合性院校中的教育学院培养方式(三)特
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课程结构1.师范类课程+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结构模式。2.非教育
类学科课程+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结构模式。(四)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与培训的新理念与
新发展1.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2.培养高学历的特殊教育教师3.培养科研
型的特殊教育教师第八章特殊教育的多方支持与合作教学目的:充分认识特殊教
育社会支持的重要性;了解特殊教育与社会合作的内容、对象和形式教学重点:特殊教育
多方合作的内容、对象和形式教学难点:理解特殊教育社会支持的重要性教学方法:讲授
法、参观法教学课时:4导语特殊教育发展到今天,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已经发生变化,
已不再是过去那种只认为是特殊学校的事情和责任的狭隘观念,而是扩大到涉及普通教育以
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大特殊教育观念。如同萨拉曼卡会议通过的《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指
出的那样:“实现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成功教育目标,不仅仅是教育部和学校的任务。它还
需要家庭的合作、社区和志愿组织的动员乃至广大公众的支持。”第一节特殊教育多方
支持与合作的意义一、特殊教育社会支持的重要性(一)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特殊教育
学校为什么一定要与特殊学生的家庭、与社会的方方面面联系呢?这必须从儿童的社会性发
展角度来认识。1979年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儿童发展理论模
型。他强调研究“环境中的发展”或者说“发展的生态学”的重要意义。这里所指的“生态”
就是作为生物体的个体正在经历着的,或者与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他认为儿童
发展的生态环境是由若干相互镶嵌的系统组成的,包括微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系
统四个层次。布朗芬布伦纳儿童发展生态学模型49(二)特殊儿童发展依赖的其他
环境社会是由一个个人、一个个家庭、一个个单位组成的。特殊学校只是社会的一个组成
单位,特殊学校不等同于家庭、普通学校和社会;特殊学校教育也只是促使特殊儿童实现社
会化的一个环节。学校教育对特殊儿童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不是全部作用,特殊学
校的教育不能代替家庭教育、普通教育和社会教育。特殊儿童的社会化的形成和发展还需要
通过其他环境,借助于社会的其他方面的教育和影响。俗话说,见多识广。特殊儿童如果能
在不同的环境中接触不同的人和事,可以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增长社会交
往的能力,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比较适应社会生活的人。因此,特殊学校必须与家庭、普通学
校和社会相联系,特殊学校的教育也必须与家庭教育、普通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通
7
过以上的论说,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特殊教育的特殊性需要社会广泛的支持,特殊教
育发展证明需要社会更多的支持,特殊教育现实表明需要社会的多方支持。三、特殊教育
社会支持的主要方面特殊教育社会支持的主要方面是:(一)社会文化方面;(二)社会政
治方面;(三)社会经济方面(四)社会法律方面;(五)社会科技方面。思考题1.美
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儿童发展理论模型的结构是什么?2.怎样理解特殊教育学
校与家庭、普通学校、社会联系的重要意义?第二节特殊教育的多方合作的主要内容
一、特殊教育与家庭的合作(一)家长对残疾子女的态度类型国内外都有一些调查研究。
国外障碍儿家长的心理反应大致分为以下阶段:1.震撼/焦虑。父母的第一个反应
为震撼,难以接受这个事实。震撼以后则会感到害怕、焦虑,不知如何应对这个事实,如抚
养、教育孩子,乃至想得更多更多,因为他们深感自身能力不足。2.生气/沮丧。父母
对自己的孩子有着美好的憧憬,然而当自己的孩子是一个不健全的孩子,家长会非常生气,
会想为什么这种不幸会降I临在自己的头上?但他们还寄希望于有办法改变这个事实,在确
认无法改变这种事实之后,家长又会陷于灰心沮丧之中。3.罪恶感/怨恨。几乎所有的
家长都会觉得自己应对孩子的缺陷负责,会反复检讨怀孕时可能造成孩子缺陷的原因或过
错,对孩子有一种负罪感,也会怨恨自己和他人。4.过度保护。对于已经受到伤害的孩
子,许多家长会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来保护他们。如孩子是因患脑膜炎而失聪,父母则在夏
季常喷杀虫剂,保护孩子不再被蚊子叮咬。5.困惑/惊慌。为了解孩子的病因和治疗康
复办法,家长会四处寻医。在此过程中会因得到的信息少或不能理解而困惑,也会因得到的
信息太多,特别是得到了那些不合自己愿望的信息而感到害怕。6.否认。家长不愿接受
孩子缺陷的事实,心理上总不自主地否认这种事实的存在。因而,否认是一种自我保护、自
我防卫的心理反应。7.承认/接纳/采取积极的行动。这是家长心理调整好的一种结果,
父母能够正确面对孩子缺陷的事实,愿意与人讨论孩子缺陷的原因,并能采取积极有建设性
的介入行动。国内有关家长对残疾孩子态度的调查研究也不少,其家长的态度分类大致有:
1.怜爱。家长自我感觉对不起残疾孩子,因而对他们倍加怜爱,从主观上不想让孩子再受
到新的创伤。这种怜爱有走到极端过度的可能,即家长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娇生惯养,逆来
顺受,结果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出现异常,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生活独立性很差,对家
庭有一种病态依恋,因而难以适应集体生活。502.歧视/弃养。家长或家庭其他成
员不能平等地对待残疾孩子,或是在生活上给予不同待遇,有的家长对健全的孩子舍得花费,
对残疾孩子则能省就省;或是嫌残疾孩子丢自己的脸面,从不带孩子外出,甚至阻碍孩子上
学,认为残疾孩子上学没多大用处。最严重的是厌弃,对残疾孩子粗暴对待甚至遗弃。3.放
任/忽视。家长对残疾孩子的潜能没有正确认识,对其未来发展也没有什么期望、设计和要
求,因此对孩子的成长缺乏引导和管教,也不以积极的态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孩子的发
展创造条件,很少关心孩子衣食住行以外的事情。这种态度使一些原本可以很好发展的残疾
孩子失去了机会和可能,使一些孩子养成了行为放纵、不求进取的不良习惯。4.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
的良好风气的弘扬,越来越多的家长逐步能够比较坦然地、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残疾孩子,特
别是更加关注孩子的教育,不但注意送孩子去早期教育康复机构和接受义务教育,而且家长
本人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于家庭教育。国内外有关家长对残疾孩子态度的分类虽然有多有少,
但不论怎样分类都可以看出,家长因为有了残疾孩子,他们心理上承受着健全孩子家长不会
承受到的诸多压力。(二)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家长除了生活抚养责任之外,在教育残疾
子女的过程中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包括:1.培养作用。教育上,家长被称
为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和终身教师。国内外无数优秀残疾人的事例反复证明,凡是学有成就的
残疾人其成长过程无不浸透着家长辛勤培育的汗水,而且这些付出都是无私的无价的,是其
他任何人无法替代的。2.引导作用。父母在引导特殊儿童成长方面处在一种独特的位置。
8
做得好的家长会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影响孩子,引导孩子也形成一种平常心,知道除有
某种缺陷残疾以外,自己与他人别无二致,也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价
值。3.配合作用。家长的配合作用发挥得越好,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才真正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育的一致性、连续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4.决定作用。在国外,
特殊儿童的家长在选择孩子的教育安排形式,制定个别教育计划方面具有决定权。家长可以
要求政府和学校为自己的孩子提供适当的教育场所和条件,并且共同参加教育计划制订和评
估,有权要求调整教育计划,教育计划必须得到家长签字认可后才能实施。(三)特殊教育
学校与家庭的配合’根据国内外特殊教育的实践,特殊学校与残疾学生家庭实现有效
配合需要具备四个条件:1.学校与家庭,特别是特殊学校需要树立平等合作的观念。
2.需要有法规和制度上的保障。我国在这方面的法规还有待完善,但国内特殊教育学校长
期以来普遍建立了定期召开家长会制度,家长联系本制度,有些学校还成立了家长委员会,
通过这些形式请家长听取、评议学校的工作。3.建立可操作的合作方式。除家长会、家
庭联系本、家长委员会等合作方式外,切实可行的合作方式还有:家长咨询或来访、教师家
访、学校开放日、家长授课等。家长有教育方面的问题可以到学校反映和要求咨询,学校有
问题也可以向家长进行咨询、寻找帮助。4.特殊教育学校要给家长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的
帮助,提高家长参与教育的能力。家长和教师在学会作为平等伙伴共同工作方面,或许都需
要获得支持和鼓励。”我国对家长的培训主要采取办家长学校、请家长旁听课程、以及开展
教学示范、咨询活动等形式来进行。.(四)特殊儿童早期教育的几种模式目前特
殊儿童早期教育的形式大致可概括为四种模式:家庭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是指特殊儿
童的早期教育是在其家里进行的,在正式开始对儿童的教育
本文发布于:2023-01-01 21:51: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745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