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PreliminaryStudyonLiuJiawa'scemetery
专业名称:
作者姓名:李可可
指导教师:梁云
PreliminaryStudyonLiuJiawa'scemetery
Athesissubmittedto
NorthwestUniversity
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
forthedegreeofMaster
inArchaeology
By
LiKeke
Supervisor:LiangYunProfessor
June2019
I
II
摘要
刘家洼墓地是关中东部继韩城梁带村墓地之后发现的又一处芮国墓地,为关中东部
东周早期历史文化研究、芮国晚期历史的探讨、两周之际诸侯国的迁徙、覆灭情况、中
原地区与北方地区的人群流动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考古材料。该墓地共发现4处墓区,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沟东Ⅰ区发现了两座带墓道的中字型大墓。
本文笔者以刘家洼墓地2017年-2018年发掘沟东Ⅰ区的67座墓葬为研究对象,通
过墓地出土典型器物的分期断代,确定墓地的年代,对各组器物进行分组比较,以两座
中字型大墓为标尺,将该墓地的延续的时间大致划分为春秋早期后段偏晚与春秋早中期
之际两段。接着根据墓葬的面积、形制、随葬品等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分析不同特征与
墓葬等级之间的关系;然后对墓主人的埋葬情况进行探讨,包括墓向、葬式、随葬品组
合情况;其次对刘家洼墓地的选址、棺椁制度、棺饰、用翣等丧葬制度进行探讨,在对
各类墓葬特征探讨时结合以往东周周系诸侯国的发现,分析刘家洼墓地各项墓葬特征的
共性与个性;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对刘家洼墓地性别构成、墓葬等级、墓地分组与形
成过程进行综合研究。
最后,对刘家洼墓地所包含的周文化因素、秦文化因素、北方草原文化因素进行分
析,结合春秋早期关中东部的历史背景,讨论芮国晚期的诸多历史问题。
关键词:刘家洼墓地,芮国,墓葬制度,文化因素
V
ABSTRACT
TheLiujiawacemeteryisanothercemeteryfoundintheeasternpartofGuanzhongafterthe
estudyofthehistoryandcultureoftheEastern
ZhouDynastyintheeasternpartofGuanzhong,thehistoryofthelateRuistate,themigration
anddestructionofthevassalstatesduringtheWeaternZhouDynastyandEasternZhou
dyofpopulationmovementsintheCentralPlainsandtheNorthprovides
particular,twolargesttombsasword“Zhong”werefoundinthefirstdistrictofGoudong.
Inthispaper,theauthorexplored67tombsintheeasternpartofthegullyfromLiujiawa
horsdeterminedtheageofthecemeterythroughthe
centraltombsisauler,
andthecontinuationtimeofthecemeteryisroughlydividedintotwoperiods:latespringand
cording
tothedifferentfeaturesofthetomb'sarea,shape,funeraryobjectsandothercharacteristics,
analyzetherelationshipbetweendifferentcharacteristicsandthelevelofthetomb;then
discusstheburialofthetombowner,includingthetomb,funeral,,
thefuneralsystemofLiujiawacemetery,suchassitelection,squattingsystem,enamel
decorationandcopperSha,iscussionofthecharacteristicsofvarious
burialburials,combinedwiththefindingsofthedynastiesoftheEasternZhouDynasty,the
monalityandindividualityofthe
characteristics;onthebasisofthepreviousrearch,thegendercompositionofthecemetery
ofLiujiawatheleveloftombs,thegroupingandformationprocessofthecemeterywere
comprehensivelystudied.
Finally,thepaperanalyzesZhouculturefactors,Qinculturefactorsandnortherngrassland
culturalfactorscontainedinLiujiawacemetery,anddiscussthehistoricalproblemsofthe
lateRuistate.
Keywords:Liujiawacemetery,Ruistate,Culturalfactors,Tombsystem
VII
插图索引
图1刘家洼墓地位置示意图.................................................................................................1
图2刘家洼遗址总平面图.....................................................................................................3
图3西周关中东部遗址点分布图.........................................................................................5
图4关中东部春秋遗址点分布图.........................................................................................5
图5刘家洼出土器物与周边对比图...................................................................................25
图6刘家洼出土器物与周边对比图...................................................................................27
图7刘家洼出土器物与周边对比图...................................................................................30
图8刘家洼出土器物与同时期墓葬对比图.......................................................................31
图9刘家洼出土器物与周边对比图...................................................................................33
图10刘家洼墓地出土部分器物图.....................................................................................34
图11刘家洼出土器物与周边对比图.................................................................................36
图12刘家洼墓地情况分布图.............................................................................................40
图13刘家洼带壁龛墓分布平面图.....................................................................................46
图14刘家洼墓地金器墓分布平面图.................................................................................49
图15刘家洼墓地出土铜容器墓平面图.............................................................................52
图16刘家洼墓地随葬车马器墓葬分布图.........................................................................52
图17刘家洼墓地随葬兵器墓葬分布图.............................................................................53
图18刘家洼墓地随葬陶容器墓分布平面图.....................................................................54
图19刘家洼墓地无任何随葬品墓葬分布平面图.............................................................55
图20梁带村西周晚期/春秋早期墓向与墓葬面积分布散点图.......................................57
图21刘家洼墓地墓向与墓向面积分布散点图.................................................................57
图22M38墓葬平剖面图....................................................................................................62
图23刘家洼葬具使用情况分布图.....................................................................................69
图24M49铜翣棺饰分布平面图........................................................................................77
图25M20铜翣棺饰分布平面图........................................................................................77
图26不同墓地出土铜翣对比图.........................................................................................78
图27M46串饰平面图........................................................................................................81
VIII
图28不同墓地木俑对比图.................................................................................................84
图29不同级别墓葬性别情况对比图.................................................................................86
图30刘家洼墓地不同等级墓葬分布平面图.....................................................................90
图31刘家洼墓地分组平面图.............................................................................................93
图32刘家洼墓地部分周文化因素铜容器.......................................................................100
图33刘家洼墓地部分周文化因素铜乐器、铜兵器.......................................................101
图34刘家洼墓地所出周文化因素陶器...........................................................................102
图35刘家洼M3壁龛殉人情况图...................................................................................103
图36礼县圆顶山98LDM2平剖面图..............................................................................103
图37西山遗址M2003殉人.............................................................................................104
图38户县宋村M3殉人...................................................................................................104
图39凤翔孙家南头M191平剖面图...............................................................................104
图40凤翔孙家南头M126平剖面图...............................................................................104
图41刘家洼所出B型铜矛与秦墓对比图......................................................................105
图42刘家洼墓地与秦墓出土镈钟对比图.......................................................................106
图43刘家洼墓地与秦墓出土铜柄铁剑对比图...............................................................107
图44不同地区出土青铜鍑对比图...................................................................................109
图45刘家洼墓地出土弹簧状金丝耳环、金钏与周边地区对比图...............................111
图46不同地区出土权杖头对比图...................................................................................112
图47刘家洼墓地出土金牌饰、金虎饰与其他地区对比图...........................................113
IX
表格索引
表1刘家洼墓地部分墓葬断代表.......................................................................................37
表2刘家洼墓地盗扰情况统计表.......................................................................................40
表3刘家洼与梁带村带墓道墓对比表...............................................................................44
表4刘家洼不同墓葬面积统计表.......................................................................................45
表5M3墓葬壁龛一览表....................................................................................................47
表6刘家洼墓地带壁龛墓壁龛情况一览表.......................................................................48
表7刘家洼墓地出土金器墓情况一览表...........................................................................50
表8刘家洼墓地出土陶器墓统计表...................................................................................53
表9无随葬品墓葬情况一览表...........................................................................................55
表10刘家洼墓地不同墓向墓葬统计表.............................................................................57
表11刘家洼墓地墓室结构统计表.....................................................................................59
表12梁带村墓地墓室结构统计图.....................................................................................59
表13虢国墓地不同墓室结构占比表.................................................................................60
表14刘家洼墓地不同葬式墓葬统计表.............................................................................61
表15梁带村墓地不同葬式墓葬统计表.............................................................................61
表16刘家洼墓地铜容器摆放位置与组合情况统计表.....................................................62
表17梁带村墓地铜容器摆放位置与组合情况统计表.....................................................64
表18刘家洼墓地葬具使用一览表.....................................................................................69
表19刘家洼墓地使用一椁两棺墓葬统计表.....................................................................70
表20刘家洼、梁带村、虢国墓地棺椁使用情况对比表.................................................72
表21刘家洼、梁带村、上村岭用翣情况对比表.............................................................74
表22刘家洼墓地等级统计表.............................................................................................91
表23Ⅰ组墓葬情况统计表.................................................................................................93
表24Ⅱ组墓葬情况统计表.................................................................................................94
表25Ⅲ-2组墓葬情况统计表............................................................................................96
表26Ⅳ组墓葬情况统计表.................................................................................................97
X
表27春秋早期关中东部史事一览表...............................................................................120
表28芮国晚期史事一览表...............................................................................................121
XI
目录
摘要........................................................................................................................................II
ABSTRACT...............................................................................................................................V
插图索引.................................................................................................................................VII
表格索引..................................................................................................................................IX
第一章绪论.............................................................................................................................1
1.1发现与研究...............................................................................................................1
1.1.1刘家洼墓地的发现与发掘...........................................................................1
1.1.2关中东部的周代考古发现...........................................................................3
1.1.3有关芮国的研究现状...................................................................................4
1.2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13
1.2.1研究方法.....................................................................................................13
1.2.2研究意义.....................................................................................................14
第二章刘家洼墓地年代研究...............................................................................................16
2.1典型器物的形制研究.............................................................................................16
2.1.1铜器.............................................................................................................16
2.1.2金器.............................................................................................................22
2.1.3陶器.............................................................................................................22
2.1.4铁器.............................................................................................................23
2.2墓地年代.................................................................................................................23
2.2.1典型器物的年代.........................................................................................23
2.2.2刘家洼墓地的年代与性质.........................................................................36
第三章墓葬制度研究...........................................................................................................39
3.1墓葬分类...................................................................................................................41
3.1.1墓葬形制.....................................................................................................42
3.1.2随葬器物类别.............................................................................................49
3.2墓主埋葬情况.........................................................................................................56
XII
3.2.1墓向.............................................................................................................56
3.2.2墓室结构.....................................................................................................58
3.2.3葬式.............................................................................................................60
3.3.4随葬品摆放位置及其组合情况.................................................................62
3.3丧葬制度.................................................................................................................65
3.3.1墓地选址与规划.........................................................................................65
3.3.2棺椁制度.....................................................................................................67
3.3.3铜翣.............................................................................................................72
3.3.4棺饰.............................................................................................................79
3.3.5祭祀与其他葬俗.........................................................................................82
3.4墓地综合研究.........................................................................................................85
3.4.1性别研究.....................................................................................................85
3.4.2墓地等级制度.............................................................................................86
3.4.3墓地分组.....................................................................................................92
3.4.4墓地形成过程.............................................................................................97
第四章文化因素构成...........................................................................................................99
4.1周文化因素.............................................................................................................99
4.2秦文化因素...........................................................................................................102
4.3北方草原文化因素...............................................................................................107
4.4其他文化因素.......................................................................................................114
第五章相关问题研究.........................................................................................................116
5.1关中东部春秋早中期的政治格局.......................................................................116
5.2芮国晚期政治格局的探讨...................................................................................120
结语.....................................................................................................................................123
参考文献.................................................................................................................................125
附录.....................................................................................................................................130
致谢.....................................................................................................................................13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135
作者简介.................................................................................................................................136
1
第一章绪论
1.1发现与研究
1.1.1
刘家洼墓地的发现与发掘
刘家洼墓地位于陕西省澄城县王庄镇刘家洼村西的鲁家河东岸塬边(见图1)
[1]
,
北距黄龙山10公里左右,东距黄河50公里左右,东北距离韩城梁带村芮国遗址60公
里左右、距离天马-曲村遗址150公里左右,东南距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140公里左右,
西南距离丰镐遗址
160
公里左右。墓地所在的刘家洼村周邻一带,以往发现有较为丰富
的史前、周代以及秦汉时期的古文化遗存,隔沟以北约2公里处即为九沟西周墓地、
[2]
遗址东北侧为良周秦汉宫遗址,北侧数公里为战国魏长城遗址。
该墓地处在黄龙山南麓河流冲沟的台地上,经过以往的调查与发掘,关中东部的渭
北台塬地带,特别的是山前的冲沟两侧,分布着一系列两周时期的遗址,应该与这一地
区重要的交通作用密不可分,刘家洼墓地所在的长宁河是渭河的二级支流,向北即为黄
龙山,是关中地区通往晋南、陕北的重要交通要道,战国魏长城与秦汉宫的修建就与该
地交通通道的重要作用密不可分。
图1刘家洼墓地位置示意图
[1]种建荣.周代封国考古的新发现[N].中国文物报,2018-01-12(008).
[2]渭南市文物旅游局.陕西澄城县柳泉村九沟西周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7(02):3-9+2.
2
刘家洼墓地因2016年年底被盗而发现,2017年初,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渭南市
县各相关单位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墓地进行了初步勘探,随后对刘家洼墓地进行了重点发
掘,经过两年的钻探发掘,以刘家洼沟东Ⅰ区墓地为核心,陆续钻探发掘了刘家洼沟东
Ⅱ区、刘家洼沟东Ⅲ区、刘家洼沟西区四处墓葬,共计墓葬总量
200
余座。墓地附近的
还发现有两个居址区以及遗址中部的城址区,在遗址周围还钻探发现有明显的壕沟。
其中对东Ⅰ区和西区进行了全面发掘,东Ⅰ区为大墓区,墓葬数量最多,等级最高,
文化内涵最为丰富,该区共有墓葬71座,发掘67座,其中包括2座带两条墓道的“中”
字型大墓,另有车马坑
2
座,马坑
1
座。经勘探东Ⅱ区墓葬
54
座,以中小型墓葬为主,
全部为南北向竖穴土坑墓,未被盗扰,保存完整;东Ⅲ区经钻探有墓葬50座,以中小
型墓葬为主,未被盗扰,保存完整;西区经过发掘主要为中小型墓葬,共计墓葬
44
座、
马坑1座,未被盗掘,保存完好(西区墓地位于鲁家河西塬,亦称之为鲁家河西塬墓地)。
在东Ⅰ区墓地以北
700
米处发现完整的城址区。城址南、北、东三面为夯土砌墙,
断续相连,西面邻鲁家河河道,地势较低,尚未发现夯墙,勘查发现总长达700多米,
局部保存高度1.5米。其中南、北两面夯土墙邻沟堑壁包边,形成台城之势,东面与台
塬相连,在最窄处筑墙相隔。城址区总面积
10
余万平方米。其内采集到陶鬲、盆、罐、
豆、三足瓮和板瓦等残片,勘探发现有大量灰坑和板瓦建材堆。据采集标本特征判断,
年代为春秋早期前后。特别重要的是,还采集到一块陶范残块,说明该地可能有铸铜活
动。
东区与西区均发现有居址区,居址内遗迹类型丰富,通过采集的陶片看,应该与墓
葬、城址属于同时期,属于春秋早期前后,与东西区墓葬之间应该存在一定的关联。整
个遗址其西、南、北三面以自然冲沟为界,东面由一条人工壕沟与外相隔,壕沟南、北
两端与自然冲沟相接,由此,以自然冲沟和人工壕沟相连组成一个封闭的大型遗址区域,
遗址区面积约
3
平方公里(见图
2
)。
经过两年的发掘的调查工作,刘家洼墓地出土了各类器物千余件,在遗址内采集各
类陶片若干,其中墓地出土器物以铜器数量最多,包括7件带铭铜器(其中6件带有“芮”
字)、还发现有大量的玉器、金器、漆木器、以及少量陶器等。其中铜器器形与纹饰均
较为常见,为典型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与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三门峡虢国墓地、北赵
晋侯墓地铜器有一定的相似性,通过已知陶器的器形判断,年代应该也为春秋早期前后。
因此,综合现有各种特征初步判断,该遗址应该是春秋时期芮国一处都邑遗址。
本文笔者主要以刘家洼东Ⅰ区发掘的67座墓葬为研究对象(因为最先钻探并发掘
3
沟东Ⅰ区墓葬区,本文刘家洼墓地特指刘家洼沟东Ⅰ区墓地),分析刘家洼墓地所处的
年代、墓地结构所体现的社会组织结构关系以及与芮国晚期相关历史问题。
图2刘家洼遗址总平面图
1.1.2关中东部的周代考古发现
关中地区的考古工作始于上世纪
30
年代北平研究院有关陕西古迹的调查与
40
年代
中央研究院有关周都的调查
[1]
,经过上世纪至今80多年以来的工作,在关中地区发现了
一系列的周代墓葬与遗址,极大地丰富了关中地区周代考古的研究资料,近些年来,随
着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与澄县刘家洼墓地的发现,关中东部的周代考古工作有了进一步
的进展。
根据目前现有的考古调查资料与发掘资料来看,关中东部周代考古的整体工作相对
于关中西部与丰镐地区较为薄弱,经过大规模发掘的遗址唯有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华
县东阳墓地、还有澄城刘家洼墓地。华县东阳墓地的延续时间较长,主要为西周与秦汉
时期的墓葬,春秋墓葬数量较少,韩城梁带村墓地年代主要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而
[1]马赛.西周时期关中地区的聚落分布与变迁[J].南方文物,2017(03):70-78.
4
澄城刘家洼墓地年代全部属于春秋早中期。
经过第二次文物普查,关中东部地区(渭南全市)共有周代遗址点88处(图3、图
4),其中渭北台塬地带与渭南山前地带占据在绝大多数。[1]
经过重点发掘西周遗存的有
澄城县九沟墓地
[2]
、澄城县姬家河墓地
[3]
、华县东阳墓地
[4]
、其中九沟墓地距离刘家洼墓
地距离仅有2公里,虽然墓葬规模较小,但发现有龙钮玉玺印章。姬家河遗址位于澄城
姬家河沿岸的台塬上,曾发现周代遗址与大型墓葬,还有多座带墓道的大墓,姬家河遗
址的布局位置与刘家洼相似,亦位于渭北台塬地带的二级支流上,可见这一地区在西周
时期就已经分布有西周的采邑或封国。根据发掘出土物与墓葬形制来看,姬家河遗址部
分似乎能够进入到春秋时期。
[5]
上世纪70年代,在澄城县城郊南串业村,还出土了一批
西周青铜器,其中还包括王臣簋等,应该是关中东部西周时期另一重要遗址点。
[6]
除此之外,春秋中期之后,关中东部还发现有大量的秦墓,如居安墓地、朝邑秦墓、
华县东阳秦墓,这应该与春秋早中期之后秦人进入该地区,在关中东部地区建立的一系
列军事据点有关。
1.1.3有关芮国的研究现状
刘家洼遗址的发现从考古上证明了芮国曾经居于陕西澄城,这是完全出乎意料的,
文献对于芮国的记载相对较少,梁带村芮国墓地发现之前,传统认为芮国应该居于陕西
大荔朝邑一带,2005年梁带村芮国墓地的发掘从考古资料上证实了芮国曾居于陕西韩
城,为芮国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以梁带村的发掘为契机,学界对于
芮国的相关问题开始了不断探讨,芮国研究就此掀起高峰。
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位于关中东部的东北塬,紧邻黄河,共钻探墓葬1300余座,
其中包括7座带墓道的大墓,。共发掘墓葬39座,分北区、南区、西区进行发掘
[7]
,共
发掘带墓道大墓
5
座,中型墓
8
座,小墓
20
余座。对于芮国问题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以
下三类:
[1]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册[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490-600.
[2]渭南市文物旅游局.陕西澄城县柳泉村九沟西周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7(02):3-9+2.
[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周秦汉唐考古的新进展—以陕西大遗址考古为例[J].考古与文物,2013(05):45-52.
[4]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馆:华县东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张天恩.秦早期对关中东部经营试析[A].陕西省秦俑学研究会、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国
际学术研讨会暨秦俑学第七届年会会议论文(会议用)[C].陕西省秦俑学研究会、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社会
科学界联合会
,2009:7.
[6]吴镇烽,王东海.王臣簋的出土与相关铜器的时代[J].文物,1980(05):63-66+102.
[7]a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M19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7(02):3-14.
b陕西省考古考古研究院等.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M26发掘简报[J].文物,2008(01):4-21+1.
c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M27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7(06):3-22+115.
d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
陕西韩城梁带村墓地北区
2007
年发掘简报
[J].
文物
,2010(06):4-20+97+1.
e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
:
梁带村两国墓地—二〇〇七年度发掘报告
[M].
北京
:
文物出版社
.2010
5
图3西周关中东部遗址点分布图
图4关中东部春秋遗址点分布图
6
首先是对于芮国出土器物的研究,梁带村芮国墓地出土器物有上万件,其中包括大
量的青铜容器、玉器、金器,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各类器物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资
料。
器物研究中对于芮国青铜器研究的文章最多。芮国青铜器包括两类,一类是传世芮
国青铜器,共有36件,一类是梁带村芮国墓地出土各类青铜器。对于芮国青铜器的讨
论主要集中在青铜容器、青铜乐器、青铜兵器与微型铜器以及铜器铭文等方面。如张懋
镕先生在《芮国铜器初探—附论陕西韩城梁带村墓地的国别》一文中,搜集了大量芮国
传世的青铜器,结合梁带村芮国墓地出土的有铭青铜器,分析了芮国青铜器的特征、年
代及器物组合特征
[1]
;在《韩城芮国墓地有多大》一文中认为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出土
的带铭文铜器与传世芮国铜器数量相比数量较少,应该不是芮国墓地的全部。
[2]
吴镇锋先生在《新见芮国青铜器及其相关问题》一文中对传世芮伯与芮公器物进行
了一系列探讨,通过文献对比,梳理了芮国的宗族关系。
[3]
朱凤瀚先生在《中国青铜器综论》一书中对梁带村M27、M19的青铜器年代与特征
进行了综合探讨,认为M27随葬的青铜器应该是早期芮公的遗物,应该一定程度上能
反映早期芮国铜器的特征。
[4]
张天恩先生在《新出芮国铜器的铭文考述》一文中,对梁带村墓地出土的其它国族
铜器进行了解释,认为芮国在西周晚期前后与其它国族的联系是相当活跃的,而对墓地
性质的判断,依据个别或少量带国族名的铜器时,要做多方面分析,不可轻易下结论。
[5]
张昌平先生在《论半月型钺及其文化背景》一文中通过对已经发现的半月型钺的分
析,认为此种钺并无直接周文化系统外的影响,通过已知的考古发现来看,这种钺应该
并非为偶然性的传播,而是出于特定的赏赐。
[6]
王子初先生在《陕西韩城梁带村
M27
出土编钟研究》一文中通过对
M27
出土的
8
件编钟的测音分析,认为梁带村
M27
出土的编钟大都经过调音,属于实用器而非明器,
[1]张懋镕.芮国铜器初探—附论陕西韩城梁带村墓地的国别[J].中原文物,2008(02):47-49.
[2]张懋镕.韩城芮国墓地有多大-两周之际芮国传世铜器与出土铜器比较研究[A]//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上海博物馆.两周
封国论衡—陕西韩城出土芮国文物暨周代封国考古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44-46.
[3]吴振烽.新见芮国青铜器及其相关问题[A]//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上海博物馆.两周封国论衡—陕西韩城出土芮国文物
暨周代封国考古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47-60.
[4]
朱凤瀚
.
中国青铜器综论
[M]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1837-1840.
[5]
张天恩
.
新出芮国铜器的铭文考述
[J].
古代文明研究通讯
.
第
45
期
.
[6]
张昌平
.
论半月型钺及其文化背景
[A]//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
上海博物馆
.
两周封国论衡—陕西韩城出土芮国文物暨周
代封国考古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196-206.
7
音阶上符合周代音律的发展规律,在调音磋磨技术上也是西周编钟制造的重大进步,是
春秋早期常见的磋磨方法。
[1]
任宏先生在《梁带村出土芮国钟、磬的音乐学分析》一文中对梁带村芮国墓地M27、
M28出土的青铜乐器的分析,芮国墓地的乐器使用基本还是符合礼制的。[2]
方建军先生在《新出芮国乐器及其意义》一文中对分析了梁带村M27所出的各类
乐器的形制特征,并进行了测音,分析了乐器性能,认为铜钲与錞于的功能发生了一系
列的变化。
[3]
李零先生在《梁带村出土器铭探微》一文中通过对芮太子白鬲铭文的解读,认为梁
带村M28可能是芮太子白的墓葬,而芮太子白是芮伯万被驱逐后所立之君,是芮伯万
的太子。芮国应该有多处,有韩城之芮、大荔之芮、芮城之芮,与虢国、魏国保持较为
紧密关系
[4]
;在《说匱—中国早期的妇女用品:首饰盒、化妆盒和香盒》一文中对梁带
村M26出土的一组“弄器”进行讨论,对其中镂孔方盒、贯耳罐两类器物的用途和名
称作了探讨,根据文献记载和铜器自名,作者认为这两种器物应称为“匱”,前者用来
盛玉器,后者有装脂粉类化妆品的用途。
[5]
日本学者黄川田修先生在《韩城梁带村两周铜器考—试论两国封地之历史背景》一
文中将梁带村南区四座大墓的青铜礼器,按形制和纹饰特点分为“两周王朝系铜器群”、
“周初铜器群”、“小型精致铜器群”三组,并对每组进行年代划分。
[6]
周亚、葛亮先生在《芮太子白鬲铭文的释读》一文中通过对芮太子白铭文的释读,
认为芮太子白应该就是芮桓公,是芮伯万之父,是梁带村M27的墓主人,而传世的芮
太子白器也有可能是从M27北部带墓道大墓冲出。
[7]
高西省、叶四虎先生在《论梁带村新发现春秋时期青铜鍑形器》一文中就梁带村
M26出土的青铜鍑形器展开讨论,指出该器主体完全是西北地区草原文化铜腹的形体,
并以典型周人纹饰与铜鍑造型结合,带盖作风具有山西地区两周之际铜鼎带流有盖的特
[1]
王子初
.
陕西韩城梁带村
M27
出土编钟研究
[A]//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
上海博物馆
.
两周封国论衡—陕西韩城出土芮国
文物暨周代封国考古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236-248.
[2]任宏.梁带村出土芮国钟、磬的音乐学分析[A]//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上海博物馆.两周封国论衡—陕西韩城出土芮国
文物暨周代封国考古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249-260.
[3]
方建军
.
新出芮国乐器及其意义
[J].
音乐研究
,2008(04):34-39.
[4]
李零
.
梁带村出土器铭探微
[A]//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
上海博物馆
.
两周封国论衡—陕西韩城出土芮国文物暨周代封国
考古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21-31.
[5]李零.说匵—中国早期的妇女用品:首饰盒、化妆盒和香盒[J].故宫博物刊,2009(03):69-86+160-161.
[6](日)黄川田修.韩城梁带村两周铜器考—试论两国封地之历史背景.[J]早期中国史研究.第二卷第一期.
2010.
[7]
周亚
,
葛亮
.
芮太子白鬲铭文的释读
[A]//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
上海博物馆
.
两周封国论衡—陕西韩城出土芮国文物暨周
代封国考古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32-38.
8
点。结合周边地区同类器物的发现,认识此鍑应该是女子特有的。
[1]
张童心、王效玮先生在《梁带村微型器初探》一文中对梁带村M26出土的6件微
型器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认为这些器物非明器而且具有众多文化因素。
[2]
马今洪先生在《梁带村芮国墓地
M27
出土青铜器三题》一文中通过对梁带村墓地
出土的兽面纹钲、素面錞于与兽面纹角与其他同类器物进行对比,分析了每种器物的变
化特征。
[3]
陈小三先生在《韩城梁带村出土卣、尊年代辨析—附论扇形钺与特殊的凤鸟纹饰》
一文中从形制和纹饰两方面入手,认为这两件铜器造型虽为西周早期,但是整体纹饰风
格与西周早期同类器差异明显,最终得出这两件铜器是两周之际对周初铜器的仿制的结
论。
[4]
于艳龙先生在《芮国铜器与史料综合研究》一文中运用考古类型学对梁带村墓地出
土青铜礼器进行了分期断代,结合芮国史料、对芮国国君世系及梁带村墓地随葬制度等
问题进行了探讨。
[5]
杨磊先生在《梁带村芮国墓地青铜器文化因素及相关问题研究》一文中对芮国出土
的部分青铜器进行断代分析,在断代的基础上对梁带村的铜器进行分组研究,探讨了梁
带村铜器包含的不同文化因素,最后对芮国的相关历史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讨论,认为仲
姜可能来自姜戎部落,早期芮国可能位于以崇信于家湾为代表的泾河上游地区。
[6]
王洋先生在《梁带村芮桓公夫妇墓随葬青铜器的性别观察》一文中对梁带村
M26
出土的弄器进行着重探讨,认为这组弄器应该是有性别标志意义的女性代码,部分器物
与闻喜上郭村墓地有密切的关系,M26墓主人可能为上郭村一带嫁入芮国的女性。
[7]
马䡍男先生在《芮国有铭铜器整理与研究》一文中对梁带村出土带铭青铜器与芮国
传世青铜器进行综合研究,探讨了芮国的一些社会关系问题。
[8]
其次是对梁带村出土玉器与金器的研究,如刘云辉先生在《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
出土金玉器评述》一文中,将梁带村芮国墓地出土金器与玉器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认为
[1]
高西省
,
叶四虎
.
论梁带村新发现春秋时期青铜鍑形器
[J].
中国历史文物
,2010(06):33-38+43.
[2]
张童心
,
王效玮
.
梁带村微型器初探
[A]//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
上海博物馆
.
两周封国论衡—陕西韩城出土芮国文物暨周
代封国考古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社
,2014:207-213.
[3]马今洪.梁带村芮国墓地M27出土青铜器三题[A]//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上海博物馆.两周封国论衡—陕西韩城出土芮
国文物暨周代封国考古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社,2014:214-220.
[4]陈小三.韩城梁带村M27出土卣、尊年代辨析——附论扇形钺与特殊的凤鸟纹饰[J].文博,2011(01):26-31.
[5]于艳龙.芮国铜器与史料综合研究[D].西北大学,2011.
[6]杨磊.梁带村芮国墓地青铜器文化因素及相关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2.
[7]王洋.梁带村芮桓公夫妇墓随葬青铜器的性别观察[J].考古与文物,2013(02):69-77.
[8]馬軼男.芮國有銘銅器整理與研究[D].吉林大学,2017.
9
M27、M26墓主人有收藏玉器的传统,而芮国在春秋早期的国力要强于西周晚期。[1]
孙庆伟先生在《由物见人:芮国玉器折射出的芮国史事》一文中通过对梁带村芮国
墓地出土玉器的墓葬进行分类,认为其用玉符合当时的通例,符合周代玉器与用玉的基
本原则,而墓葬随葬玉器的数量也能反映出一定的芮国历史。
[2]
褚馨女士在《芮国贵族的用玉观》一文中将梁带村芮国墓地用玉种类分为四类,其
中在用玉数量与种类上女性多于男性,芮国墓地出土玉器的概率远远大于陶器,还有很
多收藏玉器,反映出芮国族群好玉的特征。
[3]
高西省先生在《西周时期用玉观念的转变—从梁带村出土玉琮谈起》一文中对韩城
梁带村出土的5件玉琮进行分类,进而将西周时期的各类用玉进行了分类,得出西周用
玉观念相比夏商已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4]
许晓东先生在《一波三折—两周时期黄金工艺的演进》一文中将中国早期金器的发
展分为三个阶段,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出土的大量金器应该属于第二阶段,这一阶段金
器借助了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和纹饰,金器造型更加丰富,表面装饰更加多样。
[5]
徐汝聰先生在《韘及韘佩—以梁带村芮国墓地M27出土韘为例》一文中通过梁带
村
M27
出土玉韘的分析,探讨了韘功能的变化与随葬的特殊含义。
[6]
张伟先生在《梁带村芮国墓地出土玉器几点认识》一文中通过对不同等级墓葬出土
玉器的整理得出芮国的玉器跨越时间长,改制器较多,随葬较为普遍,是芮国普遍流行
的器物,芮国人对玉器的喜爱程度远远超过青铜器。
[7]
其次,是对于芮国地望的探讨,史料记载对芮国所居之地历来素有争议,一般认为
芮国处于陕西大荔县与山西芮城县,而梁带村芮国墓地的发现证明了芮国曾处于陕西韩
城,但是韩城之芮上限不到西周中期,下限不下春秋中期,由此学界对芮国地望进行重
新探讨,如王晖先生、谢伟峰先生在《韩城芮国考—从梁带村发现谈起》一文结合文献
[1]
刘云辉
.
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出土金玉器评述
[A]//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
上海博物馆
.
两周封国论衡—陕西韩城出土
芮国文物暨周代封国考古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136-142.
[2]孙庆伟.由物见人-芮国玉器折射出的芮国史事[A]//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上海博物馆.两周封国论衡—陕西韩城出土芮
国文物暨周代封国考古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43-160.
[3]褚馨.芮国贵族的用玉观[A]//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上海博物馆.两周封国论衡—陕西韩城出土芮国文物暨周代封国考
古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41-167.
[4]
高西省
.
西周时期用玉观念的转变—从梁带村出土玉琮谈起
[A]//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
上海博物馆
.
两周封国论衡—陕
西韩城出土芮国文物暨周代封国考古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169-180.
[5]许晓东.一波三折—两周时期黄金工艺的演进[A]//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上海博物馆.两周封国论衡—陕西韩城出土芮
国文物暨周代封国考古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89-195.
[6]
徐汝聰
.
韘及韘佩—以梁带村芮国墓地
M27
出土韘为例
[A]//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
上海博物馆
.
两周封国论衡—陕西韩
城出土芮国文物暨周代封国考古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221-235.
[7]张伟.梁带村芮国墓地出土玉器几点认识[J].文博,2013(06):27-32.
10
资料认为韩城之芮应该是芮伯万出奔之后所居之地;
[1]
田静女士、史党社先生在《梁带
村的考古新发现与古芮国—一个基于文献的考察》从文献角度论证了韩城梁带村遗址应
该为北芮城。
[2]
梁云先生在《芮国早期遗存探寻》一文中通过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出土的早期遗物
如青铜卣、钺、尊、觚、角等器类文化因素分析,认为这些器物应该是芮国祖传之物,
而此类器物多见出土于泾渭地区,特别是与灵台百草坡墓地出土的铜钺、铜戈相似性极
高,芮国早期地望应该距离灵台县不远,而崇信于家湾墓地在墓葬特征与随葬品特征上
是典型的周系墓地,年代上主要是商周之际,最晚不晚于西周晚期,在葬俗上与梁带村
芮国墓地西周晚期的墓葬也有一定相似性,从时间、空间与葬俗来看,都有可能是商周
之际芮国所在地。
[3]
尹盛平先生、田小娟女士在《芮国的初始地及其改封的推测》一文中对芮国的始封
地及其改封进行了一系列探讨,认为芮国应该始封于甘肃华亭县境内与虞国相邻,西周
早期武王分封虞仲于山西平陆时顺便将芮国也改封到山西的芮城县,大荔之芮与韩城之
芮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4]
陈昭容先生在《谈西周早期虞两两国位于汧河流域的可能性》一文中作者指出芮国
青铜器多方座簋,而方座簋本身也是以陕西西部地区为发源地。认定陕西汧河流域的矢
国就是虞国,而西周初虞国和芮国在陇县一带有了交集,“虞芮之讼”很可能就在发生
在这一带。
[5]
周博先生在《虞芮地望与古诸侯称王补论》一文中从历史地理角度出发也认为虞芮
争讼之芮应该位于黑河上游的华亭县境内。
[6]
刘雪婷女士在《商周芮国地望的变迁》一文中结合文献与考古发现认为商末芮国位
于今陕西华亭县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之间,由于武王克商而改封至陕西大荔县,或是由
于戎狄的暴侵而不得已迁徙至最终灭国之地韩城梁带村一地,山西芮城之芮得来原因应
该是与芮伯万被其母芮姜所妒忌而不得已出居于魏有关。
[7]
[1]王晖,谢伟峰.韩城芮国考——从梁带村发现谈起[J].文博,2007(03):4-9.
[2]史党社,田静.梁带村的考古新发现与古芮国——一个基于文献的考察[J].文博,2007(05):29-33.
[3]梁云.芮国早期遗存探寻[A]//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上海博物馆.两周封国论衡—陕西韩城出土芮国文物暨周代封国考
古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77-87.
[4]尹盛平,田小娟.芮国的初始地及其改封的推测[A]//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上海博物馆.两周封国论衡—陕西韩城出土芮
国文物暨周代封国考古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64-75.
[5]
陈昭容
.
谈两周期虞两国位于研河流域的可能性
[A]//
上海博物馆
,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
中国古代青铜器国际研讨会
论文集
[C]
香港
: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出版社
,2010.
[6]周博.虞、芮地望与“古诸侯称王”补论[J].南方文物,2016(03):241-243+209.
[7]刘雪婷.商周时期芮国地望的变迁[J].西部学刊,2017(01):32-34.
11
再者是对芮国历史与芮国文化的研究,其中包括芮国婚姻、墓葬制度、芮国史的研
究。如张天恩先生《芮国史事与考古发现的局部整合》一文中分析了梁带村出土提梁卣
与铜钺的形制、纹饰等特点,与灵台百草坡同类器物进行比较,得出芮国故地可能位于
陕甘交界处的芮河上游,大荔之芮与芮城之芮可能为芮国周初迁徙所至,接着对梁带村
墓地出土的主要铜器进行分期分组研究,最终得出梁带村芮国墓地应该从西周中晚期之
际开始形成,经历了西周晚期、春秋早期两个较大的时间范围,最后结合春秋芮国史料
的记载,认为南区M27、M26的墓主人分别应该对应芮桓公与仲姜,而M28的墓主人
则应该是北仲姜驱逐的芮伯万;
[1]
在《周代芮国国君的称谓及其世系》一文中对芮国铜器进行分析,结合文献对于芮
国的记载,梳理了商末至春秋中期芮国的发展历程,认为芮国应该是西周时期重要的国
族,又以芮伯家族势力最强,在西周王朝多次担任重要官职,且在西周晚期就已经居于
韩城梁带村。
[2]
张天恩先生、孙秉君先生在《梁带村芮国墓地的初步认识》一文中认为韩城之芮应
该是北芮城,始于西周晚期,持续到芮国灭亡,在芮国经营时间有230年左右。
[3]
胡嘉麟先生在《从芮国青铜器看芮国的婚姻与邦国关系》一文中通过传世芮国铜器
与梁带村出土芮国铜器的对比认为芮桓公时芮国势力较强,M19出土器物有明显的秦文
化因素,墓主人身份应该是秦女,而
M19
墓主人又是芮桓公的次夫人,芮伯万很有可
能是秦女之子,因此被仲姜驱逐,才能得到秦国的扶植。
[4]
孙岩先生在《个人身份与权力的考古学观察—以春秋早期韩城梁带村M26仲姜墓
为例》一文中通过M26出土铜器的数量、尺寸以及为桓公所做众多铜器来看仲姜的权
力较大、地位较高,与史料对仲姜的记录相吻合。
[5]
陈昭容先生在《两周夷夏族群融合中的婚姻关系—以姬姓芮国与媿姓倗氏婚姻往来
为例》一文中考察了芮国与倗国之间的姻亲关系,通过对比得出倗国迎娶芮国女子数量
明显多于芮国迎娶倗国女子数量,应该是非华夏族群的倗国有想要积极融入华夏族群,
[1]
张天恩
.
芮国史事与考古发现的局部整合
[J].
文物
,2010(06):35-42+1.
[2]张天恩.周代芮国君主的称谓及其世系[J].古代文明(辑刊),2016,10(00):229-241.
[3]上海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金玉华年[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
[4]胡嘉麟.从芮国青铜器看芮国的婚姻与邦国关系[A]//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上海博物馆.两周封国论衡—陕西韩城出土
芮国文物暨周代封国考古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14:107-124.
[5]
孙岩
.
个人身份与权力的考古学观察—以春秋早期韩城梁带村
M26
仲姜墓为例
[A]//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
上海博物馆
.
两周封国论衡—陕西韩城出土芮国文物暨周代封国考古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
上海
:
上海古籍出
版
.2014:125-135.
12
而芮国则无此逆向需求。
[1]
张长寿先生在《论梁带村芮国墓地》一文中通过分析梁带村芮国墓地各大墓的特点,
与同时期晋侯墓地进行比较,认为梁带村芮国墓地南区四墓应该是芮国墓地,其中M27、
M28
墓主人应该是一代芮公,
M26
与
M19
为夫妇并穴合葬墓,墓主人应该为芮太子夫
妇。而北区M502与南区的墓葬差异较大,墓主人为毕伯,不属于芮国墓地。
[2]
王世民先生在《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随想》一文中通过与同时期三门峡虢国墓地、
平顶山应国墓地、晋侯墓地进行比较,对梁带村芮国墓地的礼制进行了一系列探讨。
[3]
谢伟峰先生在《陕西韩城梁带村墓葬群的两个问题》一文中认为梁带村芮国墓地的
性质应该是芮伯万所居之芮,梁带村M27墓主人应该是芮伯万也就是文献中所记载的
芮桓公,
M26
与
M19
应该是两位芮公夫人,
M28
为第二代芮公即芮太子白的墓葬。北
区墓葬应该是戎化的毕公后裔墓葬,不同于南区墓葬,西区为一般芮国平民墓葬。
[4]
在
《陕西韩城梁带村墓葬群国别与墓主身份探析》一文中进一步对梁带村不同分区的墓葬
性质进行讨论,认为北区墓葬是戎化毕公后裔,南区墓葬为春秋早期的芮公家族墓地,
而西区则为芮国大夫与庶民的墓葬。
[5]
吴伟华先生在《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
M28
墓主新考》一文中将
M28
的墓葬形
制、随葬品等与同为南区的M27、M26、M19进行比较研究认为M28墓主人应该不是
一代芮国国君
,
之后将
M28
与三门峡虢国墓地国君墓与太子墓进行比较,认为
M28
墓主
人可能是比国君等级略低的太子或者与太子同等级的卿级别的贵族,而以前者的可能性
更大。
[6]
陈小三先生在《韩城梁带村墓地三题》一文中通过已经发掘的现有资料,认为梁带
村芮国墓地的年代上限不能到达西周晚期,应该均属于春秋早期阶段,北区与南区墓葬
之间差异较大,从出土遗物来看,北区墓葬应该不属于芮国墓地,梁带村墓地的形成应
该与芮伯万返回芮国后,将芮桓公夫妇驱逐至此有关。
[7]
[1]
陈昭容
.
两周夷夏族群融合中的婚姻关系—以姬姓芮国与媿姓倗氏婚姻往来为例
[A]//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
上海博物
馆
.
两周封国论衡—陕西韩城出土芮国文物暨周代封国考古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
上海
:
上海古籍出
版
.2014:88-106.
[2]张长寿.论梁带村芮国墓地[A]//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上海博物馆.两周封国论衡—陕西韩城出土芮国文物暨周代封国
考古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14:7-14.
[3]王世民.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随想[A]//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上海博物馆.两周封国论衡—陕西韩城出土芮国文物暨周
代封国考古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14:15-20.
[4]
谢伟峰
.
陕西韩城梁带村墓葬群的两个问题
[A]//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
上海博物馆
.
两周封国论衡—陕西韩城出土芮
国文物暨周代封国考古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
.2014:39-43.
[5]谢伟峰.陕西韩城梁带村墓葬群国别与墓主身份探析[J].华夏考古,2016(01):82-85.
[6]吴伟华.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M28墓主新考[J].中原文物,2016(03):45-50.
[7]陈小三.韩城梁带村墓地三题[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6(03):28-38.
13
杨雅书在《芮国墓地丧葬制度研究》一文中对梁带村芮国墓地的选址、随葬制度、
棺椁制度均进行系统的探讨,与同时期其他诸侯国墓地进行比较,指出了芮国丧葬制度
的共性与个性。
[1]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位论文对于梁带村芮国墓地的人骨进行科技分析,如西北大
学郑兰爽在硕士论文《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出土人骨研究》一文中通过人骨的测量比对,
认为该墓地的人骨与现代蒙古人种东亚类型最为接近,与新石器的颅骨组比较得出,该
地颅骨整体与黄河中游地区的人群一致,但是也混入了少量北亚和东北亚人种特征,应
该北方族群南下有一定关系;
[2]
陈曦在硕士论文《梁带村芮国墓地出土西周时期人骨的
骨化学特征研究》一文中通过碳氮同位素、锶同位素对梁带村墓地人骨进行测试分析,
认为该地人群中游大量的外来人群,西周晚期应该是兼营农牧的生计模式。
[3]
通过以上各类研究,对于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的年代、各类器物的特征与文化
因素已经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对于芮国地望与相关史事的探讨也有了新的进展。但是学
界对几座大墓的性质还存在诸多争议,特别是对于南区M28墓主身份的识别。
澄城刘家洼墓地发现多件带芮字铭文铜器后,该墓地的性质日趋明了,从刘家洼墓
地的发现来看,梁带村墓地不是春秋芮国墓地的全部,通过刘家洼墓地与梁带村墓地的
比较研究,能为梁带村芮国墓地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补正,也为芮国的春秋史研究提供
更加全面的资料。
1.2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1.2.1研究方法
刘家洼墓地的发现是春秋封国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该墓地发现的墓葬数量多,分
布集中,规模大,出土器物种类丰富,典型器物特征明显。对刘家洼墓地研究的第一步
就是要确定好整个墓地的年代,在共时性的基础上才能对墓葬其他要素进行研究,笔者
通过对出土器物的分类整理,与周边地区进行比较,对出土器物的相对年代进行判定,
把握墓葬出土器物的相对早晚关系,为后文的墓葬结构研究与相关问题研究提供支撑。
文化因素分析法是墓葬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对春秋早期史料分析来看,刘家洼墓
地所在的关中东部地区各种势力交错分布,政治格局多变,而通过刘家洼墓地发现的遗
[1]
杨雅书
.
芮国墓地丧葬制度研究
[D].
河南大学
,2016.
[2]郑兰爽.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出土人骨研究[D].西北大学,2012.
[3]陈曦.梁带村芮国墓地出土西周时期人骨的骨化学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2.
14
物遗迹来看,也印证了这一点,笔者通过对刘家洼墓地遗迹遗物的分析,把握墓地不同
的文化因素构成,综合分析刘家洼墓地的文化因素构成与来源,最终透物见人,从文化
因素的不同构成分析春秋早期关中东部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
二重证据法,刘家洼墓地是春秋时期芮国墓地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历史文献对于芮
国的记录较少,仅在《左传》《史记》《竹书记年》等有些许记载,梁带村芮国墓地的发
现与春秋初年芮国的历史记载得到了相互印证,学界对芮国的地望以及诸多问题也有了
新的认识,刘家洼墓地作为梁带村之后的一处芮国墓地,通过刘家洼的考古发现与文献
学、历史学相结合,才能对芮国最后的历史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墓葬作为一种重要的遗迹现象,过程主义考古学派最早通过墓葬来研究人类社会组
织结构,该学派认为墓葬形制与社会组织结构有直接关系。墓葬规模与死者生前社会地
位的高低成正比,同时也是死者社会势力范围的反映。墓葬空间分布距离可以反映社会距
离
,
墓地中墓葬的空间分布状态以及聚落中墓地的分布状态,是研究社会组织结构的重要
因素。中国对于墓葬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对于史前墓葬的研究,直至80年代才对
墓葬的布局有所关注,并且主张墓葬研究要以分期研究为基础。刘家洼墓地是目前国内
发现为数不多的东周时期的贵族墓地,而且基本上全部进行发掘,资料完整,持续时间
短,墓地内部差异较为显著。本文笔者主要想在前人墓葬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主位研究,
利用墓葬的形制、墓向、随葬品及其组合情况、墓葬的界标等对墓葬进行分区,确定各
个区域的范围,在分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产生这些现象的内在原因与当时的社会组织
结构,各区墓主之间的社会关系,尽可能找出内在联系来解释考古现象。
采用历史比较法与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刘家洼墓地的发现为春秋早期周代诸侯国
墓地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通过刘家洼墓地与邻近的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三门峡虢
国墓地各项数据(墓葬形制、墓向、葬式、随葬品数量与组合)的比较研究,进而分析
这几处墓地在时间上与空间上的差异性,为两周之际的社会变迁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在数据分析上,对各个墓地不同数据进行比对,分析不同要素与墓葬等级结构的相
关性,更直观地反映刘家洼墓地的文化面貌。
1.2.2
研究意义
关中东部作为宗周与成周的交通要道、西周晚期随着关中地区泾河上游军事防御体
系的崩溃,周王室的东迁,戎狄南下,这一地区的政治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直以
来学界对于东周时期关中地区的考古工作与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关中西部,关中东部做
的工作十分有限。刘家洼墓地的发现与发掘对于春秋早期关中东部考古学文化序列的建
15
立与芮国后期历史研究、以及整个关中东部文化面貌得复原与社会组织结构研究提供了
十分重要的资料,整个墓地的结构、葬俗、随葬器物都能反映出春秋早期这一地区复杂
的社会面貌,通过与周边地区的横向纵向比较研究,进一步分析这一地区在春秋早期的
文化互动情况。而墓地结构的变化与文化因素的复杂化也进一步从侧面反映了春秋时期
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的不断转变。
16
第二章刘家洼墓地年代研究
刘家洼墓地出土器物丰富,又尤其以铜器居多,还有少量金器、玉器、漆器、陶器、
铁器等。本文选取墓地部分器物对其形制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挑选造型变化最为明显
的器物进行类型分析,从而进行分期断代。
2.1
典型器物的形制研究
2.1.1铜器
刘家洼墓地出土铜器分为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等,种类丰富,数量较多,器
形相对变化较为明显,是进行墓地年代判断的主要依据。铜器中又以铜礼器(鼎、簋、
壶、甗)变化最为明显。
(1)铜鼎
刘家洼墓地沟东一区截止目前共出土鼎
22
件,出土于
10
座墓葬中,鼎根据耳部形
态不同基本可以分为两型:
A
型,立耳鼎,共计
14
件,集中分布在
M2
、
M3
、
M24
、
M49
、
M53,
腹部均呈半
球形,按照足部形制分为两亚型:
Aa
型,蹄足瘦长,共
1
件。
标本M53:12(图5.1),一鼎足残,鼎口圆形,方唇,宽折沿略外斜,半球形腹,
圜底微平,最大径在腹中部,双立耳,兽蹄形三足,蹄掌肥大呈C形,向外微斜,腹中
部饰一周弦纹,弦纹与口之间饰一周窃曲纹。
Ab型,蹄粗粗矮,按照腹部深浅可以分为两式:
Ⅰ式,腹较深,共
1
件。
标本
M49:173
(图
5.5
),鼎口微敛,折沿近平,方唇。方形双立耳较厚,半球形腹
较深,圜底下接三蹄形足,足内侧齐平,内凹成C形,腹素面,仅中部饰一周凸弦纹。
Ⅱ式,腹部较Ⅰ式较浅,共4件。
标本
M49
:
172
(图
5.8
),口微敛,折沿近平、方唇,方形双立耳较厚,上厚下薄,
双立耳外侧各饰有两周阴线,半球形腹,圜底,三蹄形足粗矮,底部外侈,内侧削平,
半款,露出泥芯。腹上部饰一周弦纹将腹部分为两层,上层饰窃曲纹,下层素面。
17
Ⅲ式,腹部较Ⅱ式较浅,共8件。
标本M2:164(图5.12),口微敛,折沿近平、方唇。方形双立耳较厚,上厚下薄,
半球形腹,圜底,三蹄形足粗矮,底部外侈。腹上部饰一周弦纹将腹部分为两层,上层
饰窃曲纹,下层饰垂鳞纹。
B型,附耳鼎,此类鼎共出土8件,集中分布于M4、M5、M6、M7、M10中,按
照腹部深浅可以分为两式:
Ⅰ式,腹部较深,共1件。
标本
M4:7
(图
5.14
),直口微敞,斜折沿,方唇较厚;腹壁斜直,向下收分;腹较
浅,圜底较平;双附耳;三蹄足竖直,较矮,通体素面无纹饰。
Ⅱ式,腹部相比Ⅰ式较浅,足部稍外侈,共
5
件。
标本M6:6(图5.17),敛口,斜折沿沿面较宽,薄方唇,方形双附耳,腹较浅,
中部微鼓,圜底近平,三蹄足底部外侈,内侧削平,腹部纹饰分作两层,上腹部以三足
为界饰三组横C形龙纹。腹中部以一周凸弦纹为界,下腹部饰以一周波带纹,两附耳外
侧各饰一周重环纹。
Ⅲ式,腹部较Ⅱ更浅,共
2
件。
标本:M10:10(图5.21),微敛口,斜折沿近平,薄方唇,方形双附耳,腹极浅,
下部内收,圜底近平,三蹄足竖直,下部外侈,口沿下一周以三足为界,装饰三组窃曲
纹,窃曲纹下装饰一周凸弦纹。
(2)铜簋
刘家洼墓地共出土铜簋7件,出土于三座墓,均为附足簋,按照耳部形态分为三型:
A
型:耳下无垂耳,出土
4
件,全部出土于
M49
。
标本M49:177(图6.1):器作子口,敛口,腹较浅,中部圆鼓,器底较平,喇叭状
矮圈足底部外侈,下折起台,圈足外侧接三个扁片状乳足;双兽首耳,耳下无垂耳,圆
形盖作母口,盖顶微隆起,顶部有圆圈足状捉手;盖顶近边缘一周饰一周横S形纹饰,
器口沿下方饰一周重环纹,其下有四周凸弦纹,圈足饰一周垂鳞纹,三乳足外侧皆饰简
化兽面纹,两耳上端均有半浮雕兽首,配置螺旋状角。B型,耳下有垂耳,按照耳部兽
首有无卷须可以分为两亚型:
Ba型,耳部无卷须,出土2件,全部出土于M1。
标本
M1
:
11
(图
6.5
),器作子口,敛口,腹较浅,中部圆鼓,器底较平,喇叭状
矮圈足底部外侈,下折起台,圈足外侧接三个扁片状乳足,圆形盖作母口,盖顶微隆起,
18
顶部有圆圈足状捉手,呈浅腹钵状,兽首半环耳,兽首配置螺旋状角,耳下有垂耳,器
盖饰一圈窃曲纹,器口沿下饰一圈变体夔龙纹,下饰瓦棱纹,圈足饰一圈垂鳞纹,三乳
足外侧皆饰简化兽面纹。
Bb
型,耳部有圆钝状卷须,出土
1
件,出土于
M2
盗洞内,因
M2
出土铜簋损毁严
重,但是耳部、腹部、足部仍可辨别,与该墓地追缴回的一件铜簋完全一致,该铜簋应
该盗于此墓中。
标本M2追缴(图6.8),器作子口,敛口,腹较浅,腹部下侧稍鼓,器底较平,喇
叭状矮圈足底部外侈,下折起台,圈足外侧接三个扁片状乳足,圆形盖作母口,盖顶微
隆起,顶部有圆圈足状捉手,捉手较高,呈浅腹钵状,龙首半环耳,有垂耳,龙首有圆
钝状卷须,周身交叉饰窃曲纹与瓦楞纹,三乳足外饰简化兽面纹。
(3)铜壶
刘家洼墓地共出土铜壶
4
件,出土于两座墓中,大小形制相近,不进行型式划分。
标本M49:175(图6.11),方壶,通体圆角长方形,长方形圆角捉手盖,子口,器
口作母口,呈长方形,直口,微束颈,垂腹,最大直径在腹下部,矮圈足向外微撇,下
折起台。颈两侧附兽首形耳。器盖顶饰窃曲纹,盖下部饰一周
S
纹,颈上部饰波带纹,
腹部饰简化交龙纹,龙首已简化,在其顶部两侧分别立回首动物。圈足饰对立龙首夔龙
纹。
(
4
)铜甗
刘家洼墓地共出土铜甗6件,出土于6座墓中,按照甑与鬲组合方式可以分别两型:
A型,分体甗,上甑下鬲分开,1件。
标本
M49
:
176
(图
6.14
),圆形分体甗,上甑、下鬲甑微敛口,卷沿,薄方唇;立
耳,腹壁自口沿下圆曲内收成箅底,箅底镂空呈X形;甑下有类似矮圈足状子口;鬲体
连裆,直口,厚方唇,作双层环状母口,以承甑部;短直领微内收,袋足鼓出,较深;
蹄足根较短,内侧削平;鬲肩部有方形双立耳,外撇,有两小柱将立耳与唇部相连;甑
部口沿下饰两周凸弦纹,鬲部通体素面无纹饰。
B型,联体甗,甑鬲合铸,连成一体,无箅,共5件,按照耳部形态分为两亚型
Ba
型,耳附于甗上,
1
件。
标本M4:8(图6.16),敞口,方唇;甑部中腹略深,四壁斜直,向下收分;下
接长方体四足鬲,连裆处平阔,袋足内底处几乎水平;柱状款足跟,内侧削平,露出泥
芯;方形双附耳较薄;通体素面无纹饰。
19
Bb型,耳立于甗上,4件。
标本M5:30(图6.19),敞口,斜折沿极窄,方唇,甑部中腹,四壁斜直,向下收
分;下接长方体四足鬲,连裆处平阔,浅袋足,高蹄形款足跟下部外侈;方形双立耳较
薄且外撇;器体甑部四壁满饰两层纹饰,上层为两条横
e
字形团龙纹,下层为双首龙纹,
作横S状。
(
5
)铜鬲
刘家洼墓地共出土铜鬲4件,均出土于M27,按照有无耳与档部形态可分为两型:
A
型,无耳鬲,共
2
件,形制、大小纹饰完全相同。
标本M27:14(图6.1),直口,折沿近平,微斜,方唇,短直领,鼓腹,腹部三足
处有三个鱼鳍状薄扉棱;袋足较浅,连裆近平,三蹄足,足跟较高;腹部以三足处扉棱
为界饰三组波带纹,每组波带近W形,扉棱两侧皆有阴刻的细斜线纹。
B
型,附耳鬲,共
2
件,形制大小纹饰完全相同。
标本M27:12(图6.3),微敛口,折沿近平,微斜,方唇;短直领,袋足鼓出,袋足
三足中部处有三个鱼鳍状扉棱;浅分裆,三蹄足,足跟较高;领部两侧有方形双附耳,
附耳上有小铜柱与唇部相连;袋足部以三分裆处为界,饰三组浅浮雕解体兽面纹。
(6)铜盘
刘家洼墓地共出土铜盘3件,出土于3座墓中,其中M2所出铜盘损毁严重。根据圈足
下有无乳足将其分为两型。
A型,圈足下无乳足
标本M49:169(图7.5),敞口,折沿近平,盘腹较浅,壁近直,至盘底处内折形
成折棱,盘底圜底近平,微凹,圈足较高,外撇下折起台,圈足有三个近等距离镂空,
盘口沿外附耳,高出口沿,盘外壁装饰两层相勾连的S形纹样,近勾连雷纹,圈足上装
饰一周云雷纹。
B
型,圈足下有乳足
标本M6:11(图7.8),平折沿,薄方唇,方形附耳较薄,盘侧壁较直,底部平阔,
喇叭形圈足下部外侈,底部下折起台,圈足下部等距分布三个薄片状乳足,略呈长方形,
不甚规则,附耳外侧饰一周重环纹,盘外侧壁饰一周双首龙纹;身体中部皆有一目纹,
圈足外壁饰一周垂鳞纹。
(
7
)铜匜
刘家洼墓地共出土铜匜
2
件,出土于
2
座墓中,大小形制相近,不进行型式划分。
20
标本:M49:171(图7.10),平口,槽状流较宽、呈弧形上扬,流口高于器口,
浅腹,平底,四扁形足较矮,器后有兽首形鋬手,鋬与腹口沿连接处有浮雕龙首,流及
腹饰窃曲纹,四扁足饰立夔龙纹。
(
8
)铜盖盆
刘家洼墓地共出土铜盖盆1件,仅出土于M27。
标本
M27:11
(图
7.15
),带盖,盖可扣合在口沿,盖顶微隆起,中部有倒圈足状捉
手,侧部微下折,盆体敛口,斜折沿,方唇;斜折肩,腹下收,底部较小较平;两侧有
兽首鋬跨于肩部和上腹部。盖顶近边缘一周饰横
S
形窃曲纹;盆肩部一周饰横
S
形窃曲
纹,上腹部饰一周连体龙纹,鋬上有浮雕兽首,配置螺旋状角。
(
9
)铜罐
刘家洼墓地共出土铜罐1件,仅出土于M49。
标本
M49:142
(图
7.13
),器形小巧,整体呈
U
字型,横截面呈椭圆形;有盖,直
口,腹微鼓,贯耳,圜底,盖两侧对称凸出两个小纽与器身两耳相对应;盖顶饰盘龙纹,
口部饰“Z”形条带纹,上腹部饰夔龙纹,下部饰弦纹及垂麟纹。
(
10
)铜鍑
刘家洼墓地仅M2出土铜鍑1件。
标本
M2T9:02
(图
10.6
),半环耳立于鍑折沿之上,耳上有纽,鍑身呈圆筒状,上
粗下细,中部微鼓,鍑中又一道横纹,圜底,带喇叭口圈足,素面。
(11)青铜乐器
①甬钟
共出土甬钟
21
件,大小不一,形制纹饰相近
标本M1:182(图8.1),甬上细下粗,呈圆柱形,衡面不平齐,呈斜形,配有钟钩,
甬素面无纹;体呈合瓦形,舞端微小,口稍大,略呈窄梯形,两铣下垂,呈弧形;体部
以阴线相隔为钲、鼓两部分,钲部又以阴线相隔为枚、篆、中钲三部分,钲呈长方形,
素面无纹,篆部呈横长方形,饰“S”纹,枚呈柱状,钻形钝尖,一侧三排,每排三枚,
共计18枚,隧部饰变形云纹。
②纽钟,共出土
9
件,大小不等,形状纹饰基本相同。
标本M3:54(图8.4),环纽,无枚,平舞,舞部饰蟠螭纹,体呈合瓦形,舞端微
小,口稍大,略呈窄梯形,两铣下垂,呈弧形;钲篆一体,阴线框界格钟体,框界内饰
蟠螭纹,中鼓部饰一漩涡纹。
21
③镈钟,共出土5件,大小不等,形制纹饰完全相同。
标本M3:62(图8.6),蟠螭纹繁纽,平舞,舞部饰细长蟠螭纹,腔体修长,口部
平齐,两铣弧度极小,近似斜直,腔体以圆梗式阳线界格枚、篆、鼓区,枚做圆乳钉形,
乳钉分三排,共
36
个,篆部篆部呈横长方形,饰蟠螭纹、蟠螭纹较为繁缛,钲呈长方
形,素面无纹,鼓部饰三角波浪纹加谷纹。
(
12
)青铜兵器,仅挑选墓地出土的铜矛、铜戈、铜箭镞进行型式划分。
(1)铜矛,按照脊部形态大体可以分为两型
A
型
:
四脊
标本M49:33(图9.15),四脊,尖锋,锋略残,叶细长,呈柳叶形,两叶有刃,
起中脊,脊上起刃,圆形骹,末端有钉孔。骹上为浅浮雕,饰蝉纹,填以云雷纹及弦纹
为地纹。
B
型:双脊
标本M49:32(图9.11):阔叶呈柳叶形,两叶有刃,起中脊,圆形骹,脊与骹一
体,骹近叶处有钉孔。
(
2
)铜戈,刘家洼所出铜戈形制相近,不做分类
标本M49:164(图9.8),直线三角形锋,援上刃中部微凹,下刃在援末和胡相接
处作斜缓的弧线,援体上端一圆形穿。中胡,胡上二长方形穿。长方形内,无刃,低于
援上刃,内上一长方形穿。无上阑,有侧阑及下阑。
(3)铜镞,按照有无翼可以分为两型,发现数量较多,其中以Aa型数量最多,其
他类型较少。
A
型,带双翼,按照翼部形态可分为两亚型:
Aa型,双翼微内收
标本
M49:155
(图
9.1
),镞体瘦长,中部起三角形脊,脊后端有两切面,截面呈
多边形近椭圆,前后锋呈三角形,双翼微内收,延伸至铤镞交界处,较薄,刃部较锋利,
铤截面呈圆形。
Ab型,双翼微外延
标本
M2:151
,形制总体与
Aa
型相近,但是双翼微外扩,延伸至铤镞交界处以外。
B型,不带双翼,按照有无铤可分为两亚型。
Ba
型,圆身有铤镞
标本M49:150(图9.2),锋为圆锥形,无翼,铤为圆柱形,分两段,靠近镞头的
22
一段较粗,另一段较细。
Bb型,无锋有銎镞
标本M2:184,圆锥形顶,銎内残存木质。
2.1.2金器
刘家洼墓地共出土金器
24
件,包括金权杖头、金牌饰、金丝耳环、金虎、兽首衔
环,仅选取部分形制典型、有纹饰者进行介绍。
(
1
)金权杖头,仅在
M2
出土
1
件。
标本M2:245(图10.1),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呈扁球状,下部为圆柱状,应为
其銎部,两部铸为一体,整个权杖头用金片缀合而成,整体镂空,金片缀合呈蟠螭纹,
中间残存有木头痕迹,原应有木柲插入,木柲痕迹另一头为铜质圆柱状权杖尾。
(
2
)金虎,仅在
M1
盗洞出土
1
件。
标本M1D1:91(图10.2),虎形轮廓,片状,通过线条勾勒出虎的细部特征,局
部饰重环纹,尖目,弧背,阔尾上翘卷曲,利爪,呈走虎状。
(3)金丝耳环,共出土3件,均为弹簧状金丝缠绕,金丝仅有粗细之分,不做分
型。
标本
M34:2
(图
10.3
),金丝缠绕多圈、弹簧状。
(4)金牌饰,共出土3件,形状大小纹饰基本一致。
标本
M2:246
(图
10.4
),正面呈方形,中间镂空,正面由兽面纹与龙纹组成,第一
个兽面在牌饰最下方,臣字形双目镶嵌绿松石,眼内测绳索状双眉竖直,鼻翼宽大,双
眉上为“之”字形双角;第二个兽面位于第一个兽面双眉之间,由两道夔龙纹组成,除
臣字形双目凸出外,兽面其余部分用阴线刻成,顶部为左右为两道鸟纹。
(
5
)兽首衔环,共出土
4
件
标本M1D1:1(图10.5),正面作牛首形,背面相应内凹,中部设有一纵向长条形
梁,牛嘴中空作管状,衔套一个可以转动的圆环。
2.1.3
陶器
刘家洼墓地共出土陶器10件,目前修复好6件,分别为罐、鬲、豆、盆。
(1)三足罐,共2件,形制大小纹饰完全相同。
标本M26:3(图11.2),泥质灰陶,侈口,宽折沿中间有一圈凸棱,竖颈,斜肩,
折腹,圜底下有三短足,颈、肩部饰三周凹弦纹,每一周凹弦纹皆有两条阴刻线组成,
23
肩部贴有三个等距分布的圆形陶饼,圆饼中间有一小孔。
(2)鬲,仅出土1件。
标本M26:5(图11.4),夹粗砂灰陶,宽折沿较平,尖圆唇,浅鼓腹,联裆,三柱
足,口沿抹光,腹饰绳纹,三足上方各有一竖置的小扉棱。
(3)带盖盆,仅出土1件。
标本
M26:6
(图
11.3
),残,泥质灰陶,带盖,侈口,宽折沿近平,竖颈,折肩,
斜腹,平底,肩上两绳索状耳,肩部饰一周凹弦纹。盖向上隆起,较陶盆口径小,圈状
捉手,盖上饰有抹印的菱形方格纹。
(4)豆,共出土2件,形制大小纹饰完全相同。
标本
M26:4
(图
11.5
),泥质灰陶,盘壁平直,浅腹,底近平,喇叭柄粗矮,素面。
2.1.4
铁器
刘家洼墓地墓室内共出土铁器3件,M49出土铜柄铁剑1件、M1出土铜柄铁矛2
件。
(1)铜柄铁剑
标本M49:185(图10.7),为铜铁复合器,铜柄首格,铁质剑身,柄首弧顶,两侧
为不对称的圆方形突齿,剑格方形较窄,饰简化兽面纹,嘴角部位上弯卷。
(2)铜柄铁矛
标本
M1D2T5
:
1
(图
10.8
),为铜铁复合器,叶呈柳叶形,两叶有刃,椭圆形骹,
叶骹长度相近,骹略长于叶,骹上有钉孔。
2.2
墓地年代
2.2.1
典型器物的年代
(1)铜容器年代
本文青铜容器年代的断定主要根据朱凤瀚先生《中国青铜器综论》一书对于春秋青
铜器的时代划分,参考已知同型式器物的年代对刘家洼所出器物的年代进行判定。
[1]
刘家洼墓地所出铜鼎除了西周晚期流行的立耳蹄足鼎(A型鼎)外,还有大量春秋
早期流行的附耳蹄足鼎(
B
型鼎)。所出
Aa
型铜鼎与上村岭虢国墓地
M1762:1
[2]
铜鼎(图
[1]
朱凤瀚
.
中国青铜器综论
[M].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2]黄河水库考古队.上村岭虢国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24
5.2)、侯马上马墓地M1287:41[3]
铜鼎(图5.3)、陶寺北墓地M7:90
[1]
铜鼎(图5.4)形制
相似,上马墓地所出双立耳微外侈,通过朱凤瀚先生的研究,此类型鼎属于其研究春秋
青铜器第一期第Ⅱ阶段,年代定为春秋早期偏晚与春秋中期初,刘家洼墓地所出Aa型
鼎应该稍早,大致属于春秋早期晚段。
Ab
Ⅱ式鼎上村岭
M1052
:
148
铜鼎
[2]
(图
5.9
)
形制近似,但是腹部更深,AbⅠ式鼎相比AbⅡ鼎腹更深,蹄足更加粗矮,上村岭M1052
的年代为春秋早期,刘家洼以上两式鼎的年代应该也为春秋早期。
Ab
Ⅲ式鼎与上村岭虢
国墓地M1706:105铜鼎
[3]
(图5.13)形制相似,圜底微平,体作横宽形,根据朱凤瀚
先生的研究,这类鼎年代为春秋早期后段至春秋中期前段。
BⅠ式鼎与三门峡虢国墓地虢季鼎M2001:72[4]
(图5.15)形制相近,均为盆形腹,
刘家洼墓地所出腹稍深,与北赵晋侯墓地
M93:37
[5]
(图
5.16
)形制也相近,后两者均在
耳部有横梁。后两墓的时代定为春秋早期,刘家洼BⅠ式鼎年代应该也为春秋早期。B
Ⅱ式鼎与
B
Ⅰ式相比,腹部更浅,上腹壁较直,下腹壁圜转内收成底,底部稍平,与登
封告城M3:181
[6]
(图5.18)、侯马上马村M1284:5
[7]
(图5.19)、梁带村M28:95
[8]
(图
5.20)所出铜鼎形制相似,但是口径稍大、腹部稍浅,属于朱书中的春秋青铜器第一期
第Ⅱ阶段,年代定为春秋早期偏晚与春秋中期初,刘家洼墓地所出
B
Ⅱ鼎应该属于此时
代。BⅢ式鼎相比BⅡ式鼎腹部更浅,年代应该更晚,年代应该能够进入春秋中期。
刘家洼墓地周边墓地
A
a
型
鼎
1
234
[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2014年Ⅰ区M7发掘简报[J].文物,2018(09):4-21+2+98+1.
[2]黄河水库考古队.上村岭虢国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3]黄河水库考古队.上村岭虢国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虢国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5]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J].文
物,1995(07):4-39+97-98+100+1-2+1.
[6]
郑州市考古文物研究所
.
河南登封告成东周墓地三号墓
[J].
文物
,2006(04):4-16+46+1.
[7]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8]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梁带村两国墓地—二〇〇七年度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25
A
b
Ⅰ
式
鼎
5
67
A
b
Ⅱ
式
鼎
8
91011
A
b
Ⅲ
式
鼎
12
13
B
Ⅰ
式
鼎14
1516
B
Ⅱ
式
鼎
17
181920
B
Ⅲ
式
鼎
21
图5刘家洼出土器物与周边对比图
26
1.刘家洼M53:122.上村岭M1762:13.上马墓地M1287:414.陶寺北M7:905.刘家洼M49:173
6.上村岭M2006:597.上村岭M2010:298.刘家洼M49:1729.上村岭M1052:14810.平顶山
M1:3111.上村岭M2011:8512.刘家洼M2:16413.上村岭M1706:10514.刘家洼M4:7
15.M2001:7216.北赵晋侯墓地M93:3717.刘家洼M6:618.登封告城M3:18119.侯马上马村M1284:5
20.梁带村M28:9521.刘家洼M10:10
刘家洼所出铜簋为春秋早期常见的附三足簋,鼓腹,有盖,盖顶有圈足状捉手,均
有兽首半环耳。
A
型铜簋继承西周晚期簋的旧制,与梁带村
M19
:
190
[1]
(图
6.3
)、
M27
:
1007[2]
(图
6.2
)形制相似,均为半环形耳,无垂耳,刘家洼所出铜簋腹更浅,最大腹明
显下移,略显扁平,整体制作粗糙,梁带村两墓年代为春秋早期后段,刘家洼所出铜簋
年代应该相当。Ba型铜簋承自西周晚期,主要流行于春秋早期,与梁带村M28:98
[3]
(图
6.12
)形制相似,两侧均有兽首环耳,有垂耳,最大径在中腹部,梁带村
M28
年
代为春秋早期后段,刘家洼所出铜簋年代应该相当。Bb型铜簋耳部有圆钝状卷须,与
大堡子山
M3:1
[4]
(图
6.9
)所出铜簋相似,根据陈小三先生的研究,这类耳部有圆钝卷
须的铜簋主要发现在西周中期偏晚至春秋早期,不见于春秋中期,如上海博物馆所藏的
秦公簋(图6.10)、《考古图》中的牧簋、山东博物馆所藏的颂簋、奈良博物馆所藏的伊
簋,从发现这类铜簋的时代来看,耳部带圆钝卷须在西周中期出现,西周晚期比较流行,
春秋早期在秦国仍可见到。
[5]
刘家洼这类铜簋与大堡子山所出秦公簋形制相似,但是最
大腹明显下移,年代应为春秋早期或偏后。
刘家洼墓地所出铜鬲,
A
形鬲与梁带村
M26:150
[6]
(图
7.2
)所出芮太子白鬲形制纹
饰基本一致,宽平折沿,短束颈,腹微鼓,连档,矮蹄足,两鬲制作时间应该相近。B形
鬲较少见,与故宫博物院所藏西周中期的师趛鬲(图7.4)形制相似,器体较大,分档袋形
腹有扉棱,刘家洼所出口沿较平,腹稍浅,足较矮,整体较为厚重,年代应该较晚。
刘家洼墓地中原墓/秦墓
A
型
簋
1
234
[1]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
.
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
M19
发掘简报
[J].
考古与文物
,2007(02):3-14.
[2]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
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
M27
发掘简报
[J].
考古与文物
,2007(06):3-22+115.
[3]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
:
梁带村两国墓地—二〇〇七年度发掘报告
[M].
北京
:
文物出版社
.2010.
[4]
戴春阳
.
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有关问题
[J].
文物
,2000(05):74-80+1.
[5]陈小三.韩城梁带村墓地三题[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6(03):28-38.
[6]陕西省考古考古研究院等.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M26发掘简报[J].文物,2008(01):4-21+1.
27
B
a
型
簋
5
67
B
b
型
簋
8
910
铜
壶
11
1213
A
型
铜
甗
14
15
B
a
型
甗
16
1718
B
b
型
甗
19
20
图6刘家洼出土器物与周边对比图
1.刘家洼M49:1772.梁带村M27:10073.梁带村M19:1904.登封告城M3:1805.刘家洼M1:11
28
6.梁带村M28:987.陶寺北M7:1168.刘家洼M2追缴9.大堡子山M3采:110.上海博物馆馆藏11.
刘家洼M49:17512.梁带村M28:9813.登封告城M3:414.刘家洼M49:17615.莒县西大庄
96M1:516.刘家洼M4:817.梁带村M26:15618.上村岭M1777:219.刘家洼M5:3020.梁带村
M28:100
A型甗春秋之前较为少见,分体甗在三门峡虢国墓地M2011:166[1]
也曾发现,鬲上
立耳是这一阶段分体甗的特征,刘家洼墓地所出分体甗形制与山东莒县西大庄
96M1
:
5[2]
(图6.15)近似,前者侈口,后者已敛口,时代略晚,年代应该为春秋早期,这一时
期中原地区多流行方甗,圆甗较少见,约至春秋中期始流行分体的圆甗。B型甗均为联
体方甗,四分档蹄形足,无箅,无实用功能,应为明器,与登封告城
M3:450
[3]
(图
6.13
)
所出铜甗相似,后者分体,为春秋早期后段与春秋中期前段常见的特征。Ba型甗,与
梁带村
M26
:
156
[4]
(仲姜甗)(图
6.17
)鬲部形制相似,惟柱足更矮,分档较后者较
平,鬲档较低矮,甑部与三门峡M2012:156
[5]
形制相似,甑部腹更深,腹壁收分更大,
整体与上村岭
M1777
:
2
[6]
(图
6.18
)方甗相近,均无箅,时代应为春秋早期偏后或稍
晚。Bb型甗,鬲柱足稍高,鬲腹较浅,与梁带村M28:100
[7]
(图6.20)铜甗形制相近,
腹部微斜,分档较平,鬲档部更低,耳外侈,年代应为春秋早期偏后或稍晚。
刘家洼所出A型铜盘继承西周晚期圈足盘的旧制,但腹较浅,圈足镂空,腹壁较平
直,形制与上村岭
1705
:
11
[8]
(图
7.6
)、梁带村
M28
:
93
[9]
(图
7.7
)近似,根据朱凤
瀚先生的研究,这类盘年代大致为春秋早期后段或春秋中期早段。B型铜盘,盘腹比A
型更浅,圈足下加三小乳足,西周晚期盘已经出现圈足下带小扁足的形制,春秋中期不
见圈足下带小扁足,根据盘腹较
A
型盘更浅判断其年代应该也在春秋早期偏后或春秋中
期早段。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虢国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2]莒县博物馆.山东莒县西大庄西周墓葬[J].考古,1999(07):38-45+97-98.
[3]
郑州市考古文物研究所
.
河南登封告成东周墓地三号墓
[J].
文物
,2006(04):4-16+46+1.
[4]
陕西省考古考古研究院等
.
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
M26
发掘简报
[J].
文物
,2008(01):4-21+1.
[5]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三门峡虢国墓
[M].
北京
:
文物出版社
,1999.
[6]
黄河水库考古队
.
上村岭虢国墓
[M].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1959.
[7]
陕西省考古考古研究院等
.
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
M26
发掘简报
[J].
文物
,2008(01):4-21+1.
[8]黄河水库考古队.上村岭虢国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9]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梁带村两国墓地—二〇〇七年度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29
刘家洼墓地中原墓
A
型
鬲
1
2
B
型
鬲
3
4
A
型
铜
盘
5
67
B
型
铜
盘8
9
铜
匜
10
1112
铜
罐
13
14
铜
盖
盆
15
161718
30
图7刘家洼出土器物与周边对比图
1.刘家洼M27:142.梁带村M26:1503.刘家洼M27:124.故宫博物馆馆藏师趛鬲5.M49:1696.上村岭
1705:117.梁带村M28:938.刘家洼M6:119.陶寺北M7:8210.刘家洼M49:17111.上郭村M51:112.
上村岭墓M2013:1813.刘家洼M49:14214.上村岭M1052:4615.刘家洼M27:1116.梁带村M19:197
17.梁带村M26:16018.梁带村M27:1048
刘家洼墓地所出盖盆的形制与梁带村M27:1048
[1]
(图7.18)、M26:160
[2](图7.17)、
M19:197[3]
(图7.16)形制相近,捉手纹饰略有区别,前者为倒圈足状捉手,捉手上有
浮雕兽首,配置螺旋状角,大目宽鼻,后者为喇叭形握手,纹饰上前者周身饰春秋早期
饰窃取曲纹、龙纹,后者仅在肩腹交界处饰一圈凹弦纹,发掘者将梁带村四件盖盆的出
土墓葬的年代定为春秋早期中段或偏晚。这类器物形制变化较慢,刘家洼所出盖年代与
梁带村应该相近,年代为春秋早期。
刘家洼墓地所出铜罐与上村岭虢国墓地
M1052
:
46
[4]
(图
7.14
)形制相近,均为圜
底、贯耳,前者周身多饰龙纹,后者腹壁饰龙纹、盖饕餮纹,后者的年代被定为春秋早
期,刘家洼所出铜罐年代应该相近,也属于春秋早期。
刘家洼所出铜匜均腹口平齐,浅腹底较平,流部比西周晚期铜匜上扬程度高,变长,
与上郭村
M51
:
1
[5]
(图
7.11
)形制相似,根据上郭村墓地年代判断,这类铜匜年代应
该为春秋早期偏晚。
刘家洼墓地所出铜壶为双耳圆角方壶,盖顶有长方形捉手,长颈,下腹外鼓,近乎
垂腹,矮圈足向外微撇,腹上部饰兽首环耳,套环,颈饰环带纹,腹饰交体龙纹,壶盖
上捉手明显大于盖周,形制与梁带村
M28
:
98
[6]
(图
6.12
)和登封告城
M3:4
[7](
图
6.13
)
出土铜壶近似,年代为春秋早期晚段。
(2)铜乐器年代
在乐器上,刘家洼所出甬钟与韩城梁带村
M28
:
3
[8]
(图
8.2
)所出甬钟形制纹饰基
本一致,同理,根据前文判断该组乐器的年代为春秋早期后段;刘家洼墓地所出纽钟与
[1]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M27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7(06):3-22+115.
[2]陕西省考古考古研究院等.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M26发掘简报[J].文物,2008(01):4-21+1.
[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M19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7(02):3-14.
[4]黄河水库考古队.上村岭虢国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5]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1976
年闻喜上郭村周代墓葬清理记
[A]//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
三晋考古·第一辑
[C].
太原
:
山西人民
出版社
,1994:123-138.
[6]黄河水库考古队.上村岭虢国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7]郑州市考古文物研究所.河南登封告成东周墓地三号墓[J].文物,2006(04):4-16+46+1.
[8]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梁带村两国墓地—二〇〇七年度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31
青岛市博物馆所藏纽钟(图8.5)相似,钟体饰春秋中期常见的蟠螭纹,推测该组纽钟
的年代已经进入春秋中期;刘家洼墓地所出镈钟与山东省博物馆馆藏镈钟(图8.7)形
制相似,后者素面无纹饰,前者在纽部与篆部、舞部均饰蟠螭纹,同纽钟一样,其年代
应该已经进入春秋中期。
刘家洼墓地中原墓/秦墓
铜
乐
器
甬
钟
1
23
纽
钟
4
5
镈
钟
6
789
图8刘家洼出土器物与同时期墓葬对比图
1.刘家洼M1:1822.梁带村M28:33.梁带村M27:9494.刘家洼M3:545.青岛市博物馆馆藏6.刘家
洼M3:647.山东省博物馆藏8.大堡子山秦子镈9.眉县镈钟
(
3
)青铜兵器年代
刘家洼墓地所出铜镞,Aa、Ab型铜镞为三晋两周地区春秋早中期流行的双翼镞;
Ba型铜镞与上村岭虢国墓M1705:121[1]
、侯马上马墓地M4078:19-1
[2]
、梁带村
M28M28:39-1[3]
(图
9.3
)相近,均为圆身有铤镞,根据石岩的研究
[4]
,这类铜镞整体发
[1]黄河水库考古队.上村岭虢国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梁带村两国墓地—二〇〇七年度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32
现较少,整个春秋期均有发现;Bb型铜镞与洛阳凯旋路97LM470:8C
[5]
(图9.7)、上村
岭虢国墓地M1705:121
[1]
(图9.6)、太原金胜村M251:495-3
[2]
相似,这类铜镞发现的数
量更少,但是从西周晚期虢国墓地就已经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刘家洼墓地所出铜镞
主要与三晋两周地区春秋早中期铜镞较为一致,尤其是
B
类镞在齐鲁文化区、秦文化区
均不见或少见,应该是这一地区的特色。
刘家洼墓地所出铜戈与梁带村
M28:45
[3]
(图
9.9
)所出曲援铜戈相似,
M28
年代定
为春秋早期晚段,刘家洼所出铜戈年代应该相近。
刘家洼墓地所出
A
型铜矛,与灵台景家庄
78M2:1
出土铜矛
[4]
(图
9.18
)、户县宋村
M3的附葬墓M2出土的1件铜矛[5]
、宝鸡谭家村春秋墓M24:3出土的1件铜矛M24:3
[6]
、
宝鸡渭滨区姜城堡东周墓葬出土
1
件铜矛较相似
[7]
,纹饰略有不同,以上三座秦墓的时
间均定于春秋早期,刘家洼墓地此类铜矛的时间应该相近;B型铜矛与梁带村M28:36
[8]
(图
9.12
)所出铜矛相似,均为柳叶型叶,叶稍长于骹,只是叶稍阔,根据胡保华先生
的研究,这类铜矛叶稍宽者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发现较多,如侯马上马墓地M15:17
[9]
(图9.13)所出,M28年代为春秋早期晚段,刘家洼B型铜矛应该稍晚;铜柄铁矛与
韩城梁带村
M27
出土的铜矛
M27
:
845
[10]
形制相近,该墓的年代定于春秋早期早期,刘
家洼所出铜柄铁矛时代应与其相近。
由于兵器形制变化较小,难以分出式的变化,但是通过与同时期文化对比来看,年
代基本为春秋早期或稍晚。
[4]石岩.中国北方先秦时期青铜镞研究[D].吉林大学,2006.
[5]陈良伟.洛阳凯旋路南东周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0(03):359-363+365-394.
[1]黄河水库考古队.上村岭虢国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251号春秋大墓及车马坑发掘简报[J].文物,1989(09):59-86+97-106.
[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梁带村两国墓地—二〇〇七年度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4]
刘得祯
,
朱建唐
.
甘肃灵台县景家庄春秋墓
[J].
考古
,1981(04):298-301+387-389.
[5]
吴镇烽
,
尚志儒
.
陕西户县宋村春秋秦墓发掘简报
[J].
文物
,1975(10):55-67.
[6]
张天恩
.
宝鸡市谭家村春秋及唐代墓
[J].
考古
,1991(05):392-399+482-483.
[7]
王光永
.
宝鸡市渭滨区姜城堡东周墓葬
[J].
考古
,1979(06):564+563.
[8]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
:
梁带村两国墓地—二〇〇七年度发掘报告
[M].
北京
:
文物出版社
.2010.
[9]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10]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M27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7(06):3-22+115.
33
刘家洼墓地中原墓/秦墓
铜
兵
器
镞
12
34567
戈
8
910
A
型
矛
11
121314
B
型
矛1516
17181920
图9刘家洼出土器物与周边对比图
1.刘家洼M49:1552.刘家洼M49:1503.梁带村M28:39-14.梁带村M28:49-35.梁带村M27:436-1
6.上村岭M1705:1217.洛阳凯旋路97LM470:8C8.刘家洼M49:1649.梁带村M28:4510.侯马上马
M4078:1511.刘家洼M49:3212.梁带村M28:3613.侯马上马M15:1714.梁带村M27:84515.
刘家洼M49:3316.刘家洼M6:9117.凤翔八旗屯秦墓BM10:718.灵台景家庄78M2:119.陇县博物
馆馆藏20.陇县边家庄79LBM1:35
34
(4)金器年代
刘家洼墓地所出金器较多,一般来说,金器的延续时间相比铜器更长,不能作为分
期断代的依据,但是金器上的纹饰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刘家洼墓地所出金权杖
头,使用镂空的蟠螭纹,蟠螭纹是春秋中期常见的纹饰,该权杖头形制带有强烈的北方
草原文化因素,纹饰上却使用东周时期中原地区常见纹饰,通过后文墓葬的埋葬年代判
断,应该是制作不久后埋入,该权杖头年代应该已经进入了春秋中期;刘家洼墓地所出
金虎、金牌饰均与登封告城M3所出金虎、金牌饰形制相近
[1]
,该墓年代定为春秋早期,
因此金虎、金牌饰如果均是制作不久后埋入,年代应该也为春秋早期;刘家洼墓地所出
牛首衔环与梁带村M27所出形制大小完全一致,年代应该也与之相近,为春秋早期。
金
器
123
45
铜
鍑
6
铁
器7
8
图10刘家洼墓地出土部分器物图
1.M2:2452.M1D1:913.M34:24.M2:2465.M1D1:16.M2T9:027.M49:1858.M1D2T5:1
(
5
)陶器年代
刘家洼墓地所出陶器数量较少,难以进行式的划分,仅能通过与周边地区所出陶器
[1]郑州市考古文物研究所.河南登封告成东周墓地三号墓[J].文物,2006(04):4-16+46+1.
35
进行对比来判定陶器墓的大致时代。
刘家洼所出陶带盖盆下盆部与上村岭虢国墓地ⅡA式陶盆M1737:3
[2]
(图11.7)、形
制相似,前者仅在肩部饰一周凹弦纹,后者腹部饰划纹、绳纹,上盖部与该墓地Ⅱ式器
盖形制相似(
M1724:3.2
)
[3]
,前者饰菱形方格纹,后者饰划纹、绳纹;刘家洼所出陶豆
与上村岭虢国墓地所出Ⅲ式豆形制相近(M1688:5)
[1]
(图11.11);刘家洼墓地所出陶
鬲与上村岭所出Ⅳ
C
式陶鬲形制相似(
M1666:4
)
[2]
(图
11.10
),鬲足上带扉棱,与刘
家洼A形铜鬲形制也较为相似,均为蹄足,足上加扉棱。刘家洼墓地所出三足罐与上村
岭虢国墓地所出三足罐形制相似(
M1650:8
)
[3]
(图
11.8
),前者口部外侈更甚,肩部贴
有三个等距分布的圆形陶饼,后者在肩部饰划纹、绳纹,刘家洼墓地三足罐肩部贴附三
个圆形陶饼应该与虢国墓地春秋早期出现圆饼状装饰陶鬲的工艺一致;此外,在宝鸡谭
家村春秋墓也发现有类似的折肩三足罐(M5:1、M24:6)
[4]
(图11.6),在宜川虫坪塬
M44
也发现一件形制相似的(
M44:1
)[5]
(图
11.9
)折肩三足罐。
通过对周边地区考古报告的翻阅,除折肩三足罐不多见外,刘家洼墓地所出带盖盆、
豆、鬲的形制在春秋早期三晋两周地区的侯马上马墓地、天马-曲村墓地、闻喜上郭村
墓地、侯马下平望墓地、三门峡虢国墓地、宜川虫坪塬墓地均较为常见。以上墓地发现
类似器物的年代均定于春秋早期,因此刘家洼墓地所出陶器的年代应该也在春秋早期。
[2]
黄河水库考古队
.
上村岭虢国墓
[M].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1959.
[3]
黄河水库考古队
.
上村岭虢国墓
[M].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1959.
[1]黄河水库考古队.上村岭虢国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2]黄河水库考古队.上村岭虢国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3]黄河水库考古队.上村岭虢国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4]张天恩.宝鸡市谭家村春秋及唐代墓[J].考古,1991(05):392-399+482-483.
[5]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宜川县虫坪塬春秋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8(02):3-21+2+145.
36
刘家洼墓地中原墓/秦墓
陶
器
1
23
45
67
89
1011
图11刘家洼出土器物与周边对比图
1.刘家洼墓地M26陶器组合2.刘家洼M26:33.刘家洼M26:64.刘家洼M26:55.刘家洼M26:46.宝
鸡谭家村M24:67.上村岭M1737:38.上村岭M1650:89.宜川虫坪塬M44:110.上村岭M1666:411.
上村岭M1688:5
2.2.2刘家洼墓地的年代与性质
刘家洼墓地所出具有明显时代特征器物主要以铜器为主,陶器较少。铜器存在铸造
时间、使用年限等问题,以铜器的年代作为墓葬的年代从某种程度来说并不十分准确。
一般说来,墓葬的年代晚于铜器的铸造时,以下墓葬分期依据上述铜器的分期,同墓葬
中出土的年代早晚不一致的铜器,采用晚出铜器的时间作为墓葬的最早可能年代。
学界一般将秦德公元年
(
前
677)
作为春秋早、中期之界线
,
从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迁
都洛邑为春秋(东周)之始。从前文刘家洼各类器物的时代分析来看,刘家洼墓地所出器
物的时代较为接近,集中为春秋早期后段与春秋早中期之际,少量器物可能上限至西周
晚期,下限最晚应该能到春秋中期早段。各类器物出土较少,很难进行型式上的划分,
鼎是所有器物中型式最为多样的,能够进行式别的划分,特别是
Ab
型、
B
型鼎前后变
化较为明显,以铜鼎为标尺,根据其他器物的年代与出土墓葬的共存情况,再对其他器
37
物的大致年代进行推定。
刘家洼墓地共有12座墓葬出土铜兵器,根据前文对出土兵器型式的划分,兵器年
代主要集中在春秋早期,无法分出具体墓葬的早晚关系,陶器数量较少,难以进行型式
划分,仅能通过与周边同类器物对比判断其年代大致属于春秋早期、绝大部分金器无法
进行具体年代的确定,仅有M2所出蟠螭纹金权杖头能够进行断代,其年代应该应纳入
春秋中期,故而将
M2
年代定于春秋中期初。因此下表主要针对出土铜容器、铜乐器的
12座墓葬年代进行判定,通过下表可以看出刘家洼出土铜容器、乐器墓葬年代主要集中
在春秋早期后段与春秋早中期之际,仅有少量墓葬能够进入春秋中期。(表
1
)
表1刘家洼墓地部分墓葬断代表
“√”表示出土该类器物
除以上通过出土各类器物,其余仅出土石圭、玉玦墓葬根据已知年代墓葬的同类器
物推断,年代应该与之相近,不出土任何随葬品墓葬根据墓葬形制、墓向等判断,应该
与铜器、陶器墓出土同一时代。
通过上文的器物分组结果,可大致将墓地出土以上典型器物的墓葬分为两段:
第一段:以
M1
为代表,包括
M49
、
M53
、
M27
、
M4
,包括上文所分器物的前两组,
这两组器物主要集中在春秋早期后段偏晚,没有明确进入春秋中期的器物,属于刘家洼
墓地的偏早阶段。
第二段:以M2为代表,包括M5、M6、M7、M10、M24,包括上文所分器物的后
两组,这两组器物主要集中在春秋早中期之际,少量器物能够进入春秋中期,属于刘家
洼墓地的偏晚阶段。
刘家洼墓地还在三座墓葬中出土带有国别铭文的铜器,分别在
M2
建鼓柱套上发现
“芮定公”铭文、铜戈上发现“芮行人”铭文、M3铜鼎上发现“芮公”铭文、M27铜
38
鬲上发现“芮太子白”铭文,其中“芮太子白鬲”与梁带村M26所出基本一致。该墓
地发现有两座中字型大墓,根据以往周代墓葬的考古发现来看,该墓地两座大墓至少是
诸侯级别的国君墓葬,多件带“芮”铭文铜器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该墓地可能与芮国相
关。
有关芮国的文献记载较少,2005年梁带村墓地的发现第一次从考古上证实了芮国的
存在,通过铜器特征的研究,刘家洼墓地铜器与梁带村墓地所出铜器有较多的一致性,
而年代主要集中在春秋早期后段,春秋早中期之际,少数墓葬已经进入春秋中期,比梁
带村稍晚,持续时间较短。梁带村墓地目前一致认为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芮国墓地,
年代最晚在春秋早期后段,刘家洼墓地与梁带村墓地在时间上能够衔接,而从两座中字
形国君墓葬的发现可知,刘家洼墓地级别较高,埋葬着至少一至两代芮国国君,应该是
继梁带村之后芮国又一处国君家族墓地,在墓地周围还发现了城址,与墓地时代相当,
据此判断刘家洼遗址可能是芮国从梁带村后迁之地。
39
第三章墓葬制度研究
“墓”是用来放置人类尸骸的固定设施,“葬”是指人类的尸骸按照一定的方式置
于特定场所
[1]
,墓葬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墓葬制度是对墓主人死
后世界居住处的安排方式,也是墓主人生前社会地位,经济财富最集中的体现。在古代
灵魂不灭的前提下,墓葬制度也成为当时社会各方面的一个缩影,“事死如事生,事亡
如事存”是中国古代根深蒂固的观念,
[2]
因此墓葬制度是当时社会制度最集中的反应。
《周礼·春官·冢人》曰:“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葬居中,以
昭穆为左右。凡诸侯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后,各以其族。凡死于兵者,不入兆域。
凡有功者居前,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
[3]
可见周代墓葬分为“公墓”“邦墓”
两类,还设置“冢人”“墓大夫”对墓葬进行严格的管理。
刘家洼墓地共钻探墓葬
71
座,完成发掘墓葬
67
座,其中另有
4
座小型墓葬暂未发
掘。本文主要从刘家洼墓地墓葬的各个要素入手,首先从墓葬面积、墓葬形制、随葬品
类别等对刘家洼墓地墓葬进行简单分类。接着从该墓地的墓向、墓室结构、葬具、单个
墓葬的陈器情况与随葬品组合情况的角度分析该墓地的文化面貌,对该墓地的丧葬制度
进行探讨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该墓地的墓葬进行等级划分,最终在第二章研究的基础上
对该墓地进行分区,探讨该墓地的形成过程,分析墓地的布局结构、人群结构、阶层结
构等诸多与社会结构相关的问题。
刘家洼沟东Ⅰ区墓地为整个刘家洼遗址内发现数量最多,等级最高,文化内涵最为
丰富的集中墓葬区,所有墓葬均开口于耕土层下,打破生土,除
M42
与
M43
、
M56
、
M57、M33、M58之间与轻微打破关系(打破墓室一角)外,整个墓地基本没有打破关
系,其中出土随葬品墓葬59座、未出土随葬品墓葬8座,还包括空墓1座,通过对出
土随葬品、墓葬形制、人骨特征、开口层位的综合分析后,初步认定所有墓葬形成时间
相近。
67
座墓葬中,被盗掘
17
座,未被盗掘
50
座(见表
2
、图
12
)
,
被盗墓葬主要集中
在两座中字型大墓及大墓附近的中型墓。
首先是两座大墓的盗扰情况,期中M1被盗扰最为严重,椁室四分之三已被破坏,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纂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786.
40
棺仅残留东北角与西南角的一小部分,墓室内棺椁之间东侧残存铜簋2件、棺椁之间南
侧发现有成套编钟、铜铙、建鼓、编磬等乐器,棺椁之间北侧发现有残留的车马器;
M2棺室位置、棺椁之间东侧、南侧靠近棺位置被盗,在棺椁之间东侧发现有7鼎1簋
1
盘
1
鍑,铜器大多残损严重,棺椁之间南侧与西侧发现两套编钟编磬、棺椁之间东北
角、西南角、东南角各发现1建鼓,棺椁之间西北角发现1床榻;
除了两座大墓,面积最大的为两大墓北墓道中间的
M3
,该墓棺室北侧、棺椁之间
西北、东北角均被盗扰,在棺椁之间西侧、东侧发现有成套的编钟、编镈,棺椁之间西
南角发现
2
铜鼎。
M6
虽然被盗,但是及时发现,未盗到底,归入未被盗扰墓葬。
大墓周边的墓葬面积一般较大,因被盗扰陈器情况等信息已不明确,但是大多墓葬
葬具仍可看出,除葬具外还能在盗洞或者墓室发现包括铜鱼、铜铃、石坠等棺饰以及铜
翣残片,通过与周边地区墓葬的对比,对墓葬的等级进行界定。
表2刘家洼墓地盗扰情况统计表
是否被盗墓号
是
M1/M2/M3/M7/M8/M11/M12/M14/M15/M21/M22/M23/M24/M25/M28/M29
否
M4/M5/M6/M9/M10/M11/M13/M16/M17/M18/M19/M20/M26/M27/M30/M31
/M32/M33/M34/M35/M36/M37/M38/M39/M40/M41/M42/M43/M44/M45/M46M
47/M48/M49/M50/M51/M53/M56/M57/M58/M59/M60/M61/M62/M63/M64/M65
/M66/M67/M68/M69/M70
图12刘家洼墓地情况分布图
41
3.1墓葬分类
对墓葬进行分类是进行墓葬研究的基础,是确定墓葬级别的第一步,以往的墓葬研
究对墓葬分类有多种方法,但是由于墓葬本身的复杂性,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对墓葬进
行分类时要参考多重因素,分类的标准也要多样化,才能反映出墓葬本身复杂的特征。
首先,墓室的面积、深度、有无墓道、与墓道的形制反映了墓主人所支配劳动力的多少,
是进行墓葬等级判断的重要因素,但是仅仅考虑一个因素在确定各等级之间的界限时会
比较主观,因此还需要考虑墓葬的随葬品情况,随葬品能够直接反映墓主人生前所拥有
的财富状况,在周代的礼乐制度的影响下,随葬品的类别能够最有效反映出墓葬的等级
信息。
印群先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东周墓葬制度》一书中对东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墓
葬进行分类,在考虑墓室面积的同时,又结合墓道情况,将中原地区东周墓葬划分为四
类:双墓道“中”字形大墓、单墓道“甲”字形大墓、墓坑面积大于10平方米土坑竖
穴墓、墓坑面积在
10
平方米以下、
4
平方米以上的竖穴土坑墓、墓坑面积在
4
平方
米以下的小型土坑竖穴墓。
[1]2010年出版的《梁带村芮国墓地》详细列举了除三座已经
公布简报大墓外的全部墓葬,发掘者将这36座墓葬划分三类:第一类为已经确定为国
君级别的墓葬,如
M28
、
M502
,这类墓均带有墓道,墓葬面积大、随葬品多;第二类
为8座中型墓,北区1座、南区3座、西区4座,这类墓葬中墓葬面积最小者大于7平
方米,除
M31
仅随葬项饰、玉璜、陶鬲等器物而未随葬棺饰(铜鱼、石坠等)外,其
余墓葬均发现有棺饰随葬,部分墓葬如
M586
、
M18
还随葬有铜礼器;第三类墓葬为剩
下的26座小型墓,这类墓葬均未使用棺饰,墓葬面积稍大者如M508、M23在5-7平方
米,随葬品均较少,大部分墓葬面积都小于5平方米。
[2]
通过上文来看,梁带村墓地分
类综合考虑了墓葬形制(面积、有无墓道)与随葬品情况。
综合前人对于墓葬的分类,特别是梁带村芮国墓地的分类,本文对墓葬的分类主要
参考以下两种要素:
1.墓葬的面积与形制。
2.以墓葬中随葬品的种类作为主要分类依据。
[1]印群.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东周墓葬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梁带村两国墓地—二〇〇七年度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42
3.1.1
墓葬形制
对墓葬形制进行分类的方法又可分为三种,即根据墓室的大小、墓道的形制和有无
以及是否有附属的壁龛进行划分:
(1)墓道与墓葬面积
甲类,带墓道墓,刘家洼墓地共发现带墓道墓葬两座,均为带两条墓葬的“中”字
型大墓,编号为M1、M2。
M1
位于整个墓地中部,为中字形竖穴土坑墓,由长方形墓圹及南、北两条墓道组
成。墓圹及墓道均口大底小,墓南北总长62.90米,墓室口南北长11.40、东西宽9.88
米,墓底南北长
9.80
、东西北宽
7.66
、南宽
8.14
米。墓葬总深度
11.60
米,墓口至二
层台9.30米,椁室深2.30米,有单独的车马坑K1位于其西北,根据墓葬的规格与出土
大量的兵器判断,应该为一代芮国国君墓葬;
M2
位于整个墓地东部,西临
M1
,西北临
M3,为由南、北两条墓道组成的“中”字形竖穴土坑墓,墓圹及墓道均口大底小。墓南
北总长
61.4
米。墓口处墓室南北长
10.2
米、东西宽
9.5
米。南北两条墓道均称斜坡状,
向内斜收。南墓道口长29米、宽4.3米;底部长29.5米、宽3.7米。北墓道口长22.2
米、宽3.2米;底部长22.3米、均宽2.45米。墓葬总深度12.56米,墓口至二层台10
米,椁室深
2.56
米,有单独的车马坑
K2
位于墓室西北,该墓内出土有“芮行人”铜戈、
“芮定公”建鼓柱套,从出土器物来看,M2应该也是一代芮国国君墓葬。
墓道是墓主身份等级的重要象征,从以往周代诸侯国墓葬的考古发现来看,墓道只
有国君及其夫人可以使用,如北赵晋侯墓地、平顶山应国墓地、卫国墓地、燕国墓地、
梁带村芮国墓地等,能够使用墓道的皆是国君级别的墓葬,在墓道使用上墓大都以南墓
道为主墓道,南墓道基本呈斜坡式,形制上有前陡后缓,有前缓后陡、平直三种形式,
北墓道有斜坡式和台阶式两种形制,随着时间的发展,南墓道越往后与墓室相接处的距
离越小。
[1]
对于墓道数量的使用,《周礼》没有明确的规定,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的9组19座晋侯及其夫人墓中,仅有M63、M93为南北各带
一条墓道的中字形墓,其余除M102无墓道外均为南面带一条墓道的甲字形墓,曲沃羊
舌墓地M1与M2均带有两条墓道,这四座墓的年代除M63为西周晚期之外,其余均为
春秋早期。
[1]
北京大学考古系
,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
天马
——
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
[J].
文
物
,1995(07):4-39+97-98+100+1-2+1.
43
应国墓地发现带墓道的墓葬有6座,从公布资料的3座墓葬来看,均为国君级别的
墓葬,但是均只带一条墓道;
[1]
卫国墓地共发现带墓道的大墓8座,其中西周中期的
M1、M6、西周晚期的M17、M5均带有两条墓道[2]
;燕侯墓地发现有5座带墓道的大
墓,第一代燕侯墓
M1193
带有四条墓道,西周早期燕侯墓
M202
有南北两个墓道、西
周晚期M1046墓室南端带有一条斜坡墓道。
[3]
梁带村芮国墓地发现带墓道的墓葬有
5
座,分别为年代处于西周晚期的
M502
、处
于春秋早期的M27、M26、M28、M19,这5座墓葬中,仅有M27两条墓道、其余墓葬
均使用单墓道,通过对墓葬出土器物与形制的综合研究、这
5
座墓葬中,
M27
墓主人应
为芮桓公、M26、M19墓主人分别是芮桓公的夫人与次夫人、M28墓主人可能是桓公之
子,
M502
为西周晚期的一代芮国国君,三代芮国国君的墓葬在随葬品上也有较大差异,
以M27随葬品最为丰富,M28次之、M502最少。
[4]
通过对以上带墓道墓时代与墓主的综合分析,大致可以看出国君使用墓道的数量没
有定制,与国力有一定的关系。晋国在西周晚期力量不断上升,并且参与了护送平王东
迁,诛杀携王一系列的政治活动,不断受到天子的重视,国力进一步提高,因此从西周
末期到春秋早期,国君使用墓道的数量从单墓道变为双墓道;卫国地处殷商故地,周公
将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分封于康叔,并且委以重任,之后六代世袭称伯,是周王朝在东
方地区重要的封国,承担着军事重任,受到天子的重视,因此西周期的墓葬使用两条墓
道;燕国在西周王朝的地位更高,周初召公位列三公,是周王室设在北方的屏障,使用
四条墓道也在情理之中;文献对于芮国历史记载较少,但是从随葬器物来看,M27随葬
7鼎7簋、成套的编钟、编磬与大量的金器,M28随葬5鼎4簋与1套便编钟,M502
随葬
3
鼎
2
簋,随葬品的多少明显反映了芮国国力的变化
,
“桓”一般为美谥,芮桓公使
用两条墓道,随葬品颇丰应该与芮桓公本人的功绩与芮国这一时期实力较强有关、M502
随葬品较少,代表了芮国在西周晚期的国力,而
M28
墓主人作为桓公之子,是芮伯万
被驱逐之后另立之新君,后期芮国主要已经迁徙到刘家洼一地,因此使用单墓道也完全
符合芮国的政治背景。(表3)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局
.
平顶山应国墓地
[M].
郑州
:
大象出版社
.2012.
[2]
郭宝钧
.
浚县辛村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64.
[3]
苏天钧
.
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
[A]//
北京考古集成
[C].
北京
:
北京出版社
,2005.
[4]a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M19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7(02):3-14.
b陕西省考古考古研究院等.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M26发掘简报[J].文物,2008(01):4-21+1.
c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M27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7(06):3-22+115.
d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
:
梁带村两国墓地—二〇〇七年度发掘报告
[M].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0
44
表3刘家洼与梁带村带墓道墓对比表
墓号墓道长度(米)墓口面积
(平方米)
墓底面积
(平方米)
底/口墓主身份
北南墓总长
刘家洼M120.830.762.9112.677.420.69国君
刘家洼M222.22961.496.966.040.68国君
梁带村M50216.521.517.54口底同大1国君
梁带村M2717.833.860.966.0337.350.57国君
梁带村M262633.140.1224.920.62国君夫人
梁带村M192632.535.7526.930.75国君次夫人
梁带村M281924.52217.50.79国君
刘家洼墓地两座带墓道的大墓,整墓长度、墓道长度相近,均以南墓道作为主墓道,
北墓道呈台阶状,南墓道呈长斜坡状,两墓均为口大底小、收分相近、并排排列,
M1
墓室面积稍大于M2,墓道宽度是M2的两倍,没有发现带墓道的国君夫人墓葬。刘家
洼两墓总长度与梁带村M27较为接近,主墓道长度稍短于M27,刘家洼M2墓道宽度
与梁带村
M27
较为接近,两墓墓室面积均远大于梁带村
M27
。从墓葬规模来看,刘家
洼两座大墓与梁带村M27最为接近,均使用两条墓道。从随葬器物来看,虽然两座大墓被
严重盗扰,但是仍然能够看出
M2
随葬
7
鼎,各随葬两套编钟、编磬,还有建鼓、铜铙等
乐器,在乐器使用数量与等级上高于M27。刘家洼两座大墓的时间稍晚于梁带村,时代可
以延续至春秋中期。
乙类:竖穴土坑墓,以墓葬面积在20平方米与5平方米为界,按照墓口面积将刘
家洼墓地所有墓葬分为三大类:(表
4
)
45
表4刘家洼不同墓葬面积统计表
类型面积(平方米)数量(座)墓葬
A类>204M1、M2、M3、M15
Ba类10-2018
M4、M5、M6、M7、M8、M10、M12、M20、
M21、M22、M23、M24、M27、M29、M32、
M46、M47、M49
Bb类5-1012
M9、M13、M17、M18、M19、M25、M28、
M31、M33、M48、M50、M69
C类0.9-533
M11、M14、M16、M26、M30、M34、M35、
M36、M37、M38、M39、M40、M41、M42、
M43、M44、M45、M51、M53、M56、M57、
M58、M59、M60、M61、M62、M63、M64、
M65、M66、M67、M68、M70
A
类,大型墓,墓室面积超过
20
平方米,共
2
座,分别为
M3
与
M15
,两座墓均
为盗扰严重,M3位于M2西北侧,该墓墓室面积达到33平方米,大于梁带村M26、
M19
两位国君夫人墓,墓内发现有殉人、
2
铜鼎、
9
纽钟、
5
镈钟、漆器等。
M15
位于
M1西南侧,基本被盗空,墓室面积为25平方米,在盗洞内发现有铜棺环、绿松石泡等
器物,填土内发现玉人,根据盗墓者回忆,该墓原为五鼎四簋墓。
B类,中型墓,墓室面积在5-20平方米,该类墓葬共有30座,占比为44.8%,中
性墓面积差异较大,细分为两类:
Ba
类,中型墓面积稍大者,墓室面积在
10-20
平方米,共
17
座。
Bb类,中型墓面积稍小者,墓室面积在5-10平方米,共13座。
中型墓在刘家洼墓地所占比重较大,中型墓中内部差异也较为显著,因此将其大致
分为两类,
Ba
类面积稍大,除
M47
外均发现有串饰或铜翣等串饰,出土铜容器墓葬多
集中在此类,Bb类墓面积稍小,仅有4座墓(M9、M28、M31、M48)使用棺饰,无
一墓出土铜容器,多随葬玉玦、石圭等,除M69为空墓外,均出土随葬品。
C
类,小型墓,墓室面积小于
5
平方米,该类墓葬共有
33
座,占比为
49.3%
。
小型墓在整个墓地占比最大,这类墓葬面积较小,无一使用棺饰,这类墓葬一般
出土随葬品极少,仅随葬石圭、玉玦或少数墓葬随葬陶器,仅有
M11
、
M34
、
M36
、
M53
较为特殊,M11随葬1五音孔陶埙,在盗洞内发现铜兵器、M53随葬1铜鼎与大量铜工
具、
M34
与
M36
随葬金丝耳环。
(2)有无壁龛
按照有无壁龛可将刘家洼墓地墓葬分为两类,
A
类为带壁龛墓、
B
类为不带壁龛墓,
46
分布如下:
图13刘家洼带壁龛墓分布平面图
(绿色表示带壁龛墓)
第一类:带壁龛墓
刘家洼墓地共有带壁龛
9
座,分别为
M1
、
M2
、
M3
、
M12
、
M16
、
M26
、
M43
、
M49、M56:(图13、表6)
M1
共有壁龛
4
个,两两对称分布在墓室内东西两壁上,距离墓口
4
米左右,四壁
壁洞形制几近,均弧顶,顶距墓口4米左右,壁龛高1.50-2.26米,宽0.48-0.7米,,
进深0.50米左右,底部较平,部分壁龛底部放置有石块,四个龛式壁洞东西两壁对称
分布,大小形制相似,疑为曾放置木质横梁而挖建,可能与墓室的修建或棺椁放置有关。
M2有壁龛4个,东西壁各有2个,圆形,距离墓口5.4-5.8米、直径0.32-0.35米、
进深0.1米左右,与M1位置相似,大小形状不同,功能应与M1近似。
M3
在二层台以上发现有九个壁龛,北壁西侧编为
K1
,顺时针依次编号至
K9
,北
壁两处、东壁三处、南壁一处、西壁三处,每个龛内殉人1具,壁龛内均未发现葬具,
在K7人骨两腿骨之间发现木板腐朽痕迹、K3、K4龛内底部发现有青膏泥,推测埋入
47
时可能设有封门。壁龛顶部距离墓口在8-8.34米之间,龛口高度在0.5-0.9米之间,口
宽在1.1-1.55米之间,进深在0.42-0.7米之间。壁龛内均殉葬15-30岁年轻女性,均为
屈肢葬,肢骨弯曲度小于90度,贴于身体一侧或置于身体上方,人骨发黑,部分人骨
下残留有朱砂,基本无随葬品,推测埋葬前为非正常死亡。(表
5
)
表5M3墓葬壁龛一览表
编
号
位置壁龛内殉人情况
性别年龄葬式人骨保存状况备注
K1北壁西部女15±仰身屈肢葬保存较好,发黑无
K2
北壁东部女20-25俯身屈肢葬保存较好,发黑人骨下有朱砂
K3
东壁北部女20±侧身屈肢葬保存较好,发黑底部发现青膏泥
K4
东壁中部女15±仰身屈肢葬保存较好,发黑底部发现青膏泥
K5
东壁南侧女20-23仰身屈肢葬保存较好,发黑人骨下有朱砂
K6
南壁中部女20±俯身屈肢葬保存较好,发黑人骨下有朱砂
K7
西壁南部女25-30俯身屈肢葬保存较好,发黑人骨下有朱砂,有封门
K8
西壁中部女18-19俯身屈肢葬保存较好,发黑无
K9
西壁北部女20±俯身屈肢葬保存较好,发黑无
M12壁龛位于西壁中部二层台上50厘米处,龛宽30厘米,高21厘米,深11厘米,
龛内清理发现有漆皮,部分断裂掉于二层台上,初步判断为漆盒;
M16
壁龛位于墓口向
下37厘米处的东北角,高52厘米,上窄下宽,上宽12厘米下宽22厘米,进深18厘
米,壁龛内放置两件陶器,陶罐正放,陶豆倒扣在陶罐之上;M26壁龛位于墓室北侧二
层台上,壁龛内放置
5
件陶器,自东向西分别为两件三足罐、陶鬲、陶豆(倒扣在陶鬲
上)、带盖陶盆;
M43
壁龛位于墓口向下
216
厘米处,四壁均向外形成壁龛,壁龛进深
约22厘米,未放置任何随葬品,功能未知;M49有壁龛2个,第一个壁龛位于墓口东
北角,进深0.24米,深1.30米,推测为壁龛的可能性较大,无随葬品发现、第二个壁
龛位于墓室西壁,据墓口深
90
厘米,壁龛口呈方形,长
0.35
、高
0.28
、进深
0.2
米,内
无随葬品;M56壁龛位于北侧墓口向下128厘米处,向北壁内挖,壁龛内放置一陶罐。
48
表6刘家洼墓地带壁龛墓壁龛情况一览表
墓号壁龛位置数量壁龛情况壁龛功能备注
M1东西两壁4上弧下平疑为曾放置木质横梁
M2东西两壁4圆形疑为曾放置木质横梁
M3二层台上四壁9不规则方形殉人
M12西壁中部1不规则方形放置随葬品漆盒
M16墓室东北角1不规则形放置随葬品陶器
M26墓室北侧1上弧下平放置随葬品陶器
M43四壁向外1不规则未知
M49墓口、西壁2不规则、方形未知
M56墓室北侧1不规则放置随葬品陶器
通过上表,对刘家洼墓地带壁龛墓进行统一整理可以看出,带壁龛墓按照功能可以
分为三类(除
M43
、
M49
功能未知),第一类是
M1
、
M2,
这两座墓的壁龛均位于墓室内
东西两壁中部,虽形状不同,但都是对称成组分布,推测为放置木制横梁而搭建,有加
固墓室或下放葬具的用途;第二类为M3,9个壁龛均用来殉人,未放置随葬品,反映
墓主人生前的地位较高与不同于其他贵族的丧葬习俗;第三类壁龛墓最为普遍,这类壁
龛均为放置随葬品设置,除M12壁龛位于墓室西侧,可能用于放置漆盒外,其余壁龛
均设置在墓室北侧,放置陶器,刘家洼墓地出土陶器数量极少,特别是高等级贵族墓葬,
未有陶器出土,壁龛内出土陶器占据很大比重,从墓葬形制来看,放置陶器的壁龛墓的
面积一般较小,与高等级贵族墓有明显差异。
第二类,不带壁龛墓。
不带壁龛墓占据了刘家洼墓地的绝大多数,共
58
座。不带壁龛墓葬仅有
M66
出土
陶容器,比例远低于带壁龛墓,因此放置随葬品壁龛墓应该与陶器墓之间存在一定的内
在联系。
从前文来看,壁龛的修建一般都有其特殊功能,无论是殉人还是放置随葬品,一定
程度上都是为了节约墓室空间,而从这一时期全国壁龛墓的发现来看,壁龛墓远远少于
西周前期与春秋后期,可见壁龛墓不是周文化墓葬流行的传统,刘家洼墓地的壁龛墓特
别是壁龛殉人与放置随葬品的习俗至少是非姬姓周人传统,可能与秦或北方族群有一定
49
关系。而通过壁龛随葬陶器墓葬的其他因素来看,这三座墓的面积较小,墓葬较浅,随
葬品未见铜器,随葬器物数量少,主要使用单棺,在整个墓地级别较低。
3.1.2随葬器物类别
以随葬品的种类作为分类依据的方法,通常是将东周墓葬划分为铜器墓、陶器墓、
无随葬品几类,铜器又主要以铜礼器的出土情况为主。刘家洼墓地金器出土数量相对较
多,因此在分类另外增加一类金器墓。这种分类标准是基于墓主人可以使用随葬器物的
类别,而不同类别的器物,尤其是青铜礼器的使用在当时有较为严格的规定,从而可以
据此判断墓葬的等级。
刘家洼墓地出土器物说数量较多,种类多样,包括铜器、金器、漆器、玉器与陶器
等,但是不同墓葬之间随葬品差异较大,根据出土器物的质地,将墓葬分为金器墓、铜
器墓、陶器墓、无随葬品几类:
(1)金器墓,共6座,出土金器24件。分别为M1、M2、M27、M34、M36、M49
(图
14
)
图14刘家洼墓地金器墓分布平面图
(绿色表示金器墓)
其中M1、M2为两座带墓道大墓,M1被盗扰严重、M2虽被盗,但是墓室内大部
50
未被扰。期中M1出土金器3件,全部为盗洞内筛出,分别为兽首衔环2件、金虎形饰
1件;M2出土金器数量较多,种类较为丰富,共14件,分别为兽面金环1、兽首衔环
2、金尊2、对环2、小游环3、大游环1、金牌饰2、权杖头1。全部位于椁室西北侧;
M27
出土金钏
2
件、金牌饰
1
件,均位于棺椁之间东北部漆盒内,金牌饰与
M2
金牌饰
形制纹饰完全一样;M34出土弹簧状金耳环2件,分别放置于墓主人耳侧与口中;M36
出土弹簧状金耳环
1
件,放置在墓主人头部一侧;
M49
出土金环
1
件,位于椁室西北角;
(表7)
表7刘家洼墓地出土金器墓情况一览表
墓号出土金器情况数量墓葬面积出土位置其他随葬品
M1虎、兽首衔环3112.6盗洞簋、磬、钟、建鼓等
M2游环、权杖头、尊
兽首衔环、牌饰、环
1496.9椁室西北鼎、簋、盘、鍑、磬、
钟、建鼓等
M27牌饰、钏315.33椁室东北漆盒铜鬲、铜盖盆等
M34弹簧状金耳环22.9头骨附近铜削刀、骨耳匙等
M36弹簧状金耳环12.9头骨附近铜管、骨簪等
M49环114.62椁室西北鼎、簋、壶、甗等
刘家洼墓地出土金器数量较多,种类丰富,是春秋早期金器又一重要发现点,与梁
带村一脉相承,可以看出芮国贵族对于金器的喜爱程度。
两座带墓道大墓虽然被盗,仍然出土大量的金器,特别是
M2
,仅仅在西北角就发
现金器数十件,很多器类在中原地区首次发现,两座大墓因为被盗扰,人骨无存,但是
在两墓内都发现有大量兵器,故推测为两代芮国国君墓葬,这类墓随葬金器应该与梁带
村M27原因相似,出于墓主人对金器的喜爱与社会地位。
M49仅在西北角发现1金环,M49是整个墓地除两座大墓外出土铜容器最多的墓葬,
虽人骨保存较差,无法鉴定性别,但出土大量兵器、推测墓主人为男性,通过随葬三鼎
四簋的礼制来看,属于等级较高的贵族,随葬金环应该也是身份等级地位的彰显。
M27
出土金器三件,且全部分布在墓室东北角的漆盒内,除金牌饰、金钏外,漆盒
内还发现有铜削、玉觿等工具、玛瑙珠、铜管等装饰品,通过人骨鉴定墓主人为女性,
漆盒内所置器物应该为墓主人生前贴身使用之物。
51
M34与M36共发现弹簧状金耳环3件,形制相似,均出于与墓主人头骨附近,通
过人骨鉴定,M34墓主人年龄在15岁左右,性别不明、M36墓主人在为40-45岁左右
男性。此类弹簧状金耳环在中原地区鲜有发现,目前所见主要为北方族群使用,男性佩
戴耳环也非周人习俗,这两座墓集中分布在墓地西南侧,墓室面积小于
3
平方米,单棺,
因此推测墓主人可能属于北方族群。
综上来看,整个墓地的金器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如
M1
、
M2
、
M27
、
M49
,墓葬
面积大,随葬品铜容器多,等级高,除M27外,其余墓葬墓主均为男性;一类为M34
与
M36
,墓葬面积小,其他随葬品较少,等级较低,葬俗不同于一般周人低等级墓葬,
可能为芮国外来族群之墓葬。
(
2
)铜器墓,刘家洼出土铜器墓的比例较高,种类丰富,但是墓葬被盗严重,对
于出土铜器的墓葬分别进行统计:
第一类:出土铜容器墓
共12座,以鼎、甗、簋、鬲、壶、盘、匜、盆、罐9种为统计对象,分别为M1、
M2、M3、M4、M5、M6、M7、M10、M24、M27、M49、M53。除M27外均出土铜鼎。
(如图
15
)
周代有实行严格的礼乐制度来维护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其中用鼎制度、用簋制度、
列鬲制度是其礼乐制度的重要表现,用鼎制度是其等级制度的核心,东周时期礼乐制度
虽然经历了一个发展、衰落的过程,但是铜容器始终都是标志贵族身份的重要象征,铜
鼎是其等级制度的核心,也是铜器墓葬等级划分的重要依据。刘家洼墓地按照随葬鼎的
数量可以大致分为三级,第一等级随葬7鼎,如M2,第二等级随葬3鼎,如M49、M6,
第三等级随葬
1
鼎,为其它出土铜鼎墓。
第二类:出土铜兵器墓
共
12
座,以铜矛、铜戈、铜鏃、铜镦、铜鐏、铜钖、甲胄、铜策首等统计对象
,
分
别为M1、M2、M4、M6、M7、M8、M9、M11、M22、M49、M51、M53。(如图17)
第三类:出土铜车马器墓
共11座,包括车辖、车軎、马衔镳、合页、络饰、节约、銮铃、带扣等为为统计
对象包括
M1
、
M2
、
M3
、
M6
、
M7
、
M8
、
M22
、
M24
、
M27
、
M49
、
M51
。(如图
16
)
铜兵器作为武器,与国家军事相关,车马器应该代表马车,亦与军事相关。出土铜
容器墓葬多数也出土大量铜车马器、铜兵器,可见车马器、兵器与铜容器一样,也能作
为墓葬等级划分的重要参考,整体来看出土铜器墓的级别在墓地是相对较高的。
52
图15刘家洼墓地出土铜容器墓平面图
(绿色表示铜器墓)
图16刘家洼墓地随葬车马器墓葬分布图
(黄色表示出土车马器墓葬)
53
图17刘家洼墓地随葬兵器墓葬分布图
(蓝色表示随葬兵器墓)
(
3
)陶器墓,共
4
座,出土陶容器(完整器)
10
件。
陶器墓以出土陶容器(如豆、罐、盆、鬲)为统计对象,出土陶埙与陶珠的墓葬则
不在统计之列。从图中可以看出,出土陶器的墓葬极少,主要分布在墓地西南侧(图
18
),
距离两座带墓道大墓较远,分别为M16、M26、M56、M66:(表8)
表8刘家洼墓地出土陶器墓统计表
墓号墓向面积性别棺椁重数葬式陶器类型
M1673°1.19女单棺侧身屈肢葬陶豆1、陶罐1
M2615°2.78未知一棺一椁仰身直肢葬陶豆2、三足罐2、陶鬲1、
带盖陶盆1
M5638°2.2女单棺仰身直肢葬陶罐1
M6626°2.6男单棺仰身屈肢葬陶盂1
通过上表可知,整个墓地陶容器出土数量极少,陶器主要为豆、罐、鬲、盆、四种
54
类型,除M26出土的三足罐不多见外,其余器类在三晋两周东周时期的墓葬中均较为
常见。分别有豆罐组合、豆罐鬲盆组合,为西周晚期陶器常见组合的延续,所有陶器墓
面积均小于3平方米,葬具上主要以单棺为主,仅有M26使用一棺一椁。
M16
是整个墓地唯一的一座东西向墓葬,墓主人头东脚西,不同于其他墓葬,
M16
、
M26、M56均在墓室北侧二层台上开挖壁龛放置陶器,M66陶器置于棺盖板上。
通过出土随葬品、墓葬形制、葬具与在整个墓地的位置来看,陶器墓的等级是比较
低的,葬俗上也多不用于出土铜容器的大墓,故而推测陶器墓主人可能为代表着与不同
于芮国贵族丧葬习俗等级较低的族群。
图18刘家洼墓地随葬陶容器墓分布平面图
(黑色表示出土陶容器墓)
D类:无任何随葬品,共有8座,除M69为空墓外,其余墓葬均只有人骨,分别
为M37、M38、M42、M63、M67、M68、M70(表),从空间位置来看,无任何随葬品
墓葬主要集中分布在整个墓地的西南侧边缘与南侧(表
9
、图
19
)。
这8座墓葬均未被盗扰,使用单棺或无葬具,全部分布在整个墓地的边缘地带,墓
葬面积除M69为空墓外均较小,屈肢葬比例高于墓地平均值,可鉴定性别者全为女性,
无一男性,应该为刘家洼墓地等级最低者。
55
表9无随葬品墓葬情况一览表
墓号墓向墓葬面积性别年龄葬具葬式备注
M37
35
°
1.72
女
35-40
单棺仰身直肢葬
M38
35
°
1.32
女
50
+无葬具仰身屈肢葬
M42
4
°
2.16
单棺仰身直肢葬
M6325°1.2女50-55无葬具仰身直肢葬
M6715°0.9女50-55无葬具仰身屈肢葬
M6826°1.32不详60±无葬具仰身直肢葬
M69
28
°
8.46
无葬具空墓
M70
42
°
0.98
不详
15
±单棺仰身屈肢葬
图19刘家洼墓地无任何随葬品墓葬分布平面图
(黑色表示无任何随葬品墓葬)
最后,再对该墓地出土乐器的墓葬进行单独划分,刘家洼墓地出土的乐器共有四类,
第一类为陶质乐器,在M2与M11中均发现一陶埙、陶埙为实用器,制作精美;第二类
为青铜乐器,如青铜甬钟、镈钟、铜铙,仅在M1、M2、M3三座墓葬发现;第三类为
漆木乐器,如建鼓,仅在
M1
与
M2
发现,在
M1
椁室南侧、
M2
东北角、东南家、西
56
南角均发现1建鼓;第四类为石质乐器,如石磬,仅在M1、M2椁室南侧发现。这四类
墓葬中,出土石质乐器、青铜乐器与漆木乐器主要几种在三座大墓,这几类乐器应该代
表着墓地墓葬的最高等级,出土陶埙墓葬除大墓M2外,还包括一座小型墓M11,这可
能与该墓主特殊的身份有关。
从刘家洼墓地出土不同类别随葬品的墓葬来看,出土金器的墓葬既包括几座大型
墓,也包括墓地西南小型墓;出土铜容器的墓葬以大型墓、中型墓为主,还有少量小型
墓;出土陶容器的墓葬以全部为小型墓;出土铜乐器墓葬除M11外均为大型墓。
3.2墓主埋葬情况
墓主埋葬情况主要包括墓向、葬具、葬式以及墓室内随葬品的使用情况,葬具部分
在下文丧葬制度一节单独探讨,本章节主要探讨刘家洼墓地墓葬的墓向、葬式与随葬品,
与梁带村墓地进行对比,分析刘家洼墓地与梁带村墓地的共性与个性,探讨从梁带村到
刘家洼芮国墓主埋葬情况的变化。
3.2.1墓向
根据以往周墓的发掘,各个墓地墓葬的墓(头)向不一致,根据其方位角的不同,
将0-45°作为北向,46-135°作为东向,136-225°作为南向,226-315°作为西向,
316-360°作为北向。
现统计刘家洼墓地墓葬
67
座,除
M16
为东西走向外,其余均为南北走向,根据墓
主人的头向,将其分为三型。(表10)
A
型
61
座,占比达到
91%
,头朝北,即墓主人头向在
0-45
°区间内的墓葬。以
15
°为界,可将这
48
座墓葬细分为
a
、
b
、
c
三亚型:
Aa型9座,墓向在0-15°区间内的墓葬,比例为13.43%
Ab型37座,墓向在16-30°区间内的墓葬,比例为55.22%
Ac
型
15
座,墓向在
31-45
°区间内的墓葬,比例为
22.38%
B型5座,头朝南,即墓主人头向在181-225°区间内的墓葬,比例为7.46%
C
型
1
座,头朝东,即墓主人头向在
46-135
°之间的墓葬,比例为
1.49%
从刘家洼墓地墓向统计情况来看,该墓地以南北向墓向为主,北向占据绝大多数,
北向墓葬又以16-30°墓葬占绝大多数,东向墓仅有1座。这与《礼记·檀弓下》的记
载:“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之幽之故也”一致。
57
表10刘家洼墓地不同墓向墓葬统计表
墓向类型墓葬(座)所占百分比墓号
北(0-15°)Aa913.43%
M9、M26、M40、M42、M48、
M50、M64、M65、M67
北(16-30°)Ab3755.22%
M1、M2、M3、M4、M5、M6、
M7、M10、M11、M12、M13、
M15、M17、M18、M19、M21、
M22、M29、M32、M34、M36、
M44、M45、M46、M47、M49、
M51、M53、M58、M59、M60、
M61、M62、M63、M66、M68、
M69
北(31-45°)Ac1522.38%
M8、M14、M23、M24、M27、
M30、M31、M33、M37、M38、
M39、M41、M56、M57、M70
南(180-225°)B57.46%M20、M25、M28、M35、M43
东(46-135°)C11.49%M16
图20梁带村西周晚期/春秋早期墓向与墓葬面积分布散点图
图21刘家洼墓地墓向与墓葬面积分布散点图
58
墓向作为一种丧葬习俗,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是墓主人世界观的集中反应。从目前
的考古发现来看,目前所见的周系诸侯国墓葬,如北赵晋侯墓地、三门峡虢国墓地、一
般都是坐北朝南,北向占据绝大多数、而秦墓则是以东向为主,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
上马墓地墓向则以东向和北向者为主。
梁带村墓地与刘家洼墓地整体一样,钻探的1300多座墓葬多为南北向,已经发掘
的墓葬中东北向墓葬较多,尤其是北区部分墓葬墓向在45-60°之间,将其归为东西向
墓葬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将三处墓地的墓向做成散点图以便观察。
通过梁带村墓地北区、南区、西区两个阶段墓向的散点图(图20),能够看出芮国
从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一些变化趋势。目前经过发掘的梁带村
39
座墓葬中,西周晚
期的22座墓葬墓向多集中在35-55°,春秋早期的南区与西区的17座墓葬墓向多集中
在
0-30
°,可以看出梁带村从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墓向已经有了变化的趋势,而刘家洼
墓地继承了这一变化特征,与梁带村春秋期墓葬的墓向表现出更多一致性。
[1]
刘家洼墓地唯一一座东西向墓葬位于墓地南侧,墓主人头东脚西,与其他墓葬差异
较大,随葬品较少,等级较低。
3.2.2墓室结构
根据墓口和墓底大小,可分三型。(表
11
)
A型14座,口底同大。
B型20座,口小底大。
C
型
33
座,口大底小。
[1]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梁带村两国墓地—二〇〇七年度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59
表11刘家洼墓地墓室结构统计表
类型墓葬形制墓葬(座)所占百分比墓号
A口底同大1420.89%
M5、M7、M9、M34、M36、M41、M42、
M44、M45、M46、M60、M67、M68、
M70
B口小底大2029.85%
M3、M4、M8、M11、M13、M20、M21、
M23、M26、M29、M30、M33、M37、
M38、M43、M48、M50、M56、M59、
M69
C口大底小3349.25%
M1、M2、M6、M10、M12、M14、M15、
M16、M17、M18、M19、M22、M24、
M25、M27、M28、M31、M32、M35、
M39、M40、M47、M49、M51、M53、
M57、M58、M61、M62、M63、M64、
M65、M66
从图表信息可以看出,刘家洼墓地墓室结构以口大底小为主,占比接近一半,口
小底大与口底同大加起来占比一半左右,通过以往周墓的发现,墓葬形制也能表现出一
定的时代特征。
首先从梁带村的墓葬形制信息来看,梁带村发掘的39座墓葬中,口底同大占据多
数、口小底大与口大底小占比接近,总占比较低,梁带村墓地基本已经建立比较清楚的
年代序列,时间从西周晚期延续到春秋早期,从下表可以看出,口小底大的墓葬全部为
北区墓葬,年代为西周晚期、口底同大墓葬南区北区西区均有、年代跨越较大,口大底
小的墓葬则主要为南区、西区、北区仅有一座。由此可见口小底大的墓室结构在时代上
略早于口大底小,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墓室结构常有从口小底大向口大底小过渡的趋
势。(表12)
表12梁带村墓地墓室结构统计图
类型墓葬形制墓葬(座)占比墓号
A口底同大2358.97%
M01
、
M02
、
M05
、
M06
、
M498
、
M518
、
M519
、
M526
、
M528
、
M529
、
M531
、
M532
、
M502
、
M17
、
M31
、
M35
、
M1
、
M2
、
M10
、
M11
、
M21
、
M45
、
M49
B
口小底大
820.51%
M04
、
M07
、
M508
、
M517
、
M521
、
M525
、
M527
、
M530
C口大底小820.52%
M586
、
M28
、
M18
、
M23
、
M51
、
M19
、
M26
、
M27
60
虢国墓地与梁带村年代相近,情况类似(表13)
表13虢国墓地不同墓室结构占比表
类型墓葬形制墓葬(座)所占百分比
A
口底同大9037.4%
B
口小底大11146.3%
C口大底小3916.3%
刘家洼墓地年代晚于上述两墓地,墓室结构也符合该规律,口大底小的墓葬比例已
经超过口小底小与口底同大的墓葬。
3.2.3葬式
刘家洼墓地现统计的67座墓葬中,除M3殉葬9人,全为屈肢葬,M59墓内有两
具人骨外,其余发现人骨墓葬均只有一具人骨。
67
座墓葬中,有
1
座空墓、
15
座因被
盗扰或者保存较差等原因人骨不存,葬式不明。剩下51座墓中,包括按照肢骨弯曲程
度可以分为直肢葬与屈肢葬两型:(表
14
)
A型,直肢葬。共37座墓,占比71.15%(M59有两具人骨)下肢骨伸直、上肢骨
置于腹部或者置于身体两侧,按照身体倾斜方向又可分为两个亚型:
Aa仰身直肢葬,共37座
Ab
俯身直肢葬,共
1
座
B型,屈肢葬,共14座,占比26.92%,均为下肢骨弯曲,弯曲角度大于90度,不
同于秦人屈肢葬。按照身体倾斜方向又可分为两个亚型:
Ba侧身屈肢葬,共2座。
Bb仰身屈肢葬,共12座
61
表14刘家洼墓地不同葬式墓葬统计表
类型葬式墓葬(座)所占百分比墓号
Aa仰身直肢葬3771.15%
M4、M5、M6、M9、M10、M17、
M18、M19、M20、M25、M26、
M27、M28、M30、M31、M32、
M34、M35、M36、M37、M42、
M46、M47、M48、M49、M50、
M51、M53、M56、M58、M59、
M60、M61、M62、M63、M64、
M68
Ab俯身直肢葬11.92%M59
Ba仰身屈肢葬1223.07%
M33、M38、M39、M40、M41、
M43、M44、M45、M65、M66、
M67、M70
Bb侧身屈肢葬23.85%M16、M57
从刘家洼墓地的葬式来看,整个墓地以直肢葬为主,直肢葬又以仰身直肢葬为主,
屈肢葬也占有一定比例。从使用屈肢葬的墓葬其他因素来看,这类墓葬面积较小,多为
无葬具或单棺,随葬品较少,多数仅随葬
1
件玉玦或者石圭。
从梁带村墓地葬式来看,直肢葬与屈肢葬比例均与刘家洼墓地接近,北区屈肢葬墓葬数
量稍多,但是梁带村西区
M2
为中型墓,使用铜鱼等串饰,却也使用屈肢葬,而刘家洼墓地
未发现这类墓使用屈肢葬。梁带村使用屈肢葬的墓葬北区发现最多、西区次之、南区无可能
与梁带村墓地小型墓北区发掘数量最多、西区次之、南区未发掘小型墓有关。(表
15
)
[1]
表15梁带村墓地不同葬式墓葬统计表
类型葬式墓葬(座)所占百分比备注
A仰身直肢葬2869.23%
B仰身屈肢葬1128.20%北区7座,西区4座
总得来看,梁带村墓地与刘家洼墓地均主要使用直肢葬,梁带村墓地使用屈肢葬的
墓葬除了小型墓外,还有包括一座中型墓,可见屈肢葬的使用对象既包括小型墓主也包
括中型墓主。而刘家洼墓地使用屈肢葬的全部为小型墓,不见中型墓,全部居于整个墓
地的边缘,刘家洼墓地的屈肢葬为仅为等级较低的平民或者奴隶使用。(图22)
[1]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梁带村两国墓地—二〇〇七年度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62
图22M38墓葬平剖面图
3.2.4随葬品摆放位置及其组合情况
随葬品摆放位置与墓主人的关系反映了墓主人对随葬品的喜爱程度,在随葬品位置
的选择上,受到了墓室空间面积、精神信仰和埋葬习俗的综合影响。而随葬品的数量与
不同组合情况则集中反映了墓主等级。刘家洼墓地随葬器物主要以铜器为主,铜器内又
分为容器、兵器、乐器、车马器,还有少量墓葬出土陶器、金器、玉器、漆器等。
(1)铜容器摆放位置与组合情况
刘家洼墓地的铜容器墓葬共
12
座,其中
5
座被盗扰,
7
座未被盗扰。除了
M53
将
随葬品放置在椁盖板上外其余墓葬皆放置在棺和椁之间的椁底板上。
表16刘家洼墓地铜容器摆放位置与组合情况统计表
墓号铜容器组合摆放位置墓主性别是否被盗
M1簋2棺椁之间东部男是
M2鼎7、簋1、盘1、鍑1棺椁之间东部男是
M3鼎2棺椁之间西南女是
M4鼎1、甗1棺椁之间西南女否
M5鼎1、甗1棺椁之间西南女否
M6鼎3、甗1、壶2、盘1、匜1棺椁之间西南男否
M7鼎2、甗1棺椁之间西北男是
M10鼎1棺椁之间东南女否
M24鼎1、甗1棺椁之间东南不详是
M27鬲4、盆1棺椁之间东南女否
M49鼎3、簋4、甗1、壶2、盘1、
匜1、罐1
棺椁之间东南
铜罐在西北
男否
M53鼎1椁盖板西南男否
63
刘家洼墓地铜容器在各墓中的摆放位置,多放置在墓主足端一侧,以棺椁之间西南
部与东南部最多,M4、M5、M6将铜容器摆放在棺椁之间西南,M10、M27、M49将
铜容器摆放在棺椁之间东南,M53将铜容器摆放在椁盖板西南,M7、M24中的铜容器
放置在棺椁之间西北,因墓室内大部分被盗掘而未发现人骨,故无法判断铜容器与墓主
的相对位置关系。M1棺椁之间东侧被盗扰,仅在棺椁之间东北发现2簋,推测原铜器
应该摆放在棺椁之间东侧,
M2
被盗扰,残留的随葬品全部摆放在棺椁之间东部南侧,
M3残留的2鼎摆放在棺椁之间西南,三墓棺室被破坏严重,无法看出随葬品与墓主人
的关系。此外,
M49
有
1
件铜罐被单独放置在棺椁之间西北部。
与梁带村墓地对比来看,梁带村三座国君墓葬M502、M26、M28除西周晚期的
M502
将铜容器放置在棺椁之间西南外,春秋早期的两座国君墓均摆放在棺椁之间东侧
及东南。其中M27随葬品最多,随葬品依次排列在外棺外棺椁之间东侧至东南,M28
随葬品相对较少,则集中放置在棺椁之间东南侧,刘家洼墓地两座国君墓葬与梁带村春
秋早期国君墓葬摆放位置一致。(表17)
[1]
梁带村墓地已知的两座国君夫人墓葬M26、M19随葬品摆放在棺椁之间西南角,刘
家洼墓地
M3
、
M4
、
M5
、
M6
、
M24
五墓摆放位置与其一致,通过后文研究,笔者推测
M3可能为M2的夫人墓,铜容器摆放在西南可能是对梁带村的继承。
梁带村另外两座一般贵族墓铜容器摆放在棺椁之间东侧,刘家洼目前已知铜容器墓
不见。刘家洼剩下的铜器墓大多将铜容器摆放在棺椁之间东南,仅有
M7
一墓摆放在棺
椁之间西北,较为特殊。
从铜容器的组合情况来看,除M27外均随葬鼎,与其他诸侯国墓葬一样,鼎是其
随葬青铜礼器的核心,而从与鼎组合的器物来看,又可分为三类:
1.
鼎簋组合,能够确
定为鼎簋组合的,如M49;2鼎甗组合,鼎甗组合墓葬较多,如M49、M4、M5、M6、
M7
、
M24
;
3
单鼎,如
M10
、
M53
。
M1
、
M2
、
M3
被盗严重,
M2
残存鼎簋、
M1
仅残
存铜簋、M3残存铜鼎,原组合情况未知,根据墓室规模来看,铜器组合情况可能与梁
带村国君级别墓葬近似。
从目前所见随葬铜容器的种类来看,刘家洼墓地所出铜器以食器为主,少量墓葬出
土水器,基本不见酒器。与梁带村墓地随葬铜容器组合与数量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以下特
征:
1.
鼎甗组合大量出现,梁带村墓地铜甗仅见于国君墓葬中,次一级贵族墓葬不见青
[1]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梁带村两国墓地—二〇〇七年度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64
铜甗,刘家洼墓地铜甗已经不是国君身份的标志,在贵族墓葬中大量使用。刘家洼墓地
随葬的铜甗除M49分体铜甗外,其余均为四足方甗,没有实用功能,应该是专门铸造
的明器。以往春秋早期的墓葬,青铜甗多见于三鼎以上的墓葬,刘家洼墓地青铜甗的大
量使用,有一定的特殊性。
2.鼎簋组合衰落,梁带村墓地7座出土铜容器墓葬中,除了M18仅用单鼎外,其余
随葬铜容器墓葬均有铜簋,刘家洼墓地除国君墓葬外仅有
1
墓随葬铜簋。
3.铜鬲、盖盆不再是国君及其夫人的专属,刘家洼M27随葬4件铜鬲,与梁带村随
葬形制大小相同铜鬲不同,该墓随葬铜鬲分为两组,每组两件,制作精良,该墓不见传
统铜礼器铜鼎,墓主身份应当较为特殊,铜鬲、盖盆可能是国君赠予。
4.
在水器组合上刘家洼墓地出现了盘匜组合,梁带村在水器组合上不见盘匜组合,
几座国君墓葬均使用盘盉组合。
5.
在铜容器的绝对数量上,刘家洼墓地两座国君墓葬因被扰乱不得而知,次一级贵
族墓葬数量明显多于梁带村墓地,足见芮国晚期国力的增强,次一级贵族力量的提高。
6.在用鼎的数量上似乎已经形成定制,从M2铜鼎的使用情况来看,严格遵守诸侯
7
鼎,是对梁带村用鼎制度的继承。目前学界主流观点认为严格的用鼎制度形成于两周
之际,从芮国几代国君用鼎的数量来看,与之符合,鼎数成为等级最重要的象征。
总得来看,刘家洼之芮比梁带村之芮在铜容器使用上经历了继承与发展,铜容器的
摆放位置基本继承了梁带村芮国的特征,但是在铜容器的组合上却出现了改变。
表17梁带村墓地铜容器摆放位置与组合情况统计表
墓号铜器组合位置性别墓主
M27鼎7、簋7、壶2、甗1、盉1、盘1、盖盆1、
提梁卣1、觯1、角1、盖尊1
棺椁之间东部男国君
M26鼎5、簋4、壶2、甗1、鬲5、盉1、簠1、
盖盆2
棺椁之间西南女国君夫
人
M28鼎5、簋4、鬲4、壶2、甗1、盘1、盉1棺椁之间东南男国君
M19鼎4、簋4、壶2、甗1、鬲4、盉1、盘1、
盖盆1
棺椁之间西南女国君次
夫人
M502鼎3、簋2、方彝2、觯1、爵1、盘1、盉1棺椁之间西侧男国君
M586鼎1、簋2棺椁之间东侧男大夫
M18鼎1棺椁之间东侧男大夫
(
2
)乐器摆放位置及组合情况
刘家洼墓地两座国君墓葬M1、M2及次一级的M3均随葬大量青铜乐器与漆木乐器,
65
M1因被盗扰,目前可见编磬1套,编钟2套、漆木建鼓1,铜铙1,一套编磬分布在棺
椁之间南侧,自东向西排列,两套编钟分别分布在棺椁之间西侧与南侧,铜铙与漆木建
鼓均分布在棺椁之间南侧;M2盗扰情况稍好,在棺椁之间西侧与南侧各发现编钟1套,
其中棺椁之间西侧编钟较为完整,
1
组
8
件,钟架可复原,棺椁之间南侧残留
4
件,在
棺椁之间南侧还发现编磬2套,棺椁之间东南角、西北角、西南角各发现1建鼓;M3
出土两组乐器,一套纽钟
9
件分布在棺椁之间东侧偏南,一套镈钟
5
件分布在棺椁之间
西侧。
从梁带村墓地乐器使用情况来看,梁带村仅有两座国君墓
M27
、
M28
出土青铜乐器,
M27出土一套石磬10件、一套甬钟8件,建鼓1、錞于1、铜钲1,石磬摆放在棺椁之间
东侧偏北,椁室东北放置青铜甬钟、铜钲、錞于;
M28
出土一套编钟
8
件、一套编磬
10件,编钟与石磬均放置在棺椁之间西北角。
从随葬乐器的墓葬级别来看,梁带村墓地仅见国君使用乐器,国君夫人不使用乐器,
刘家洼墓地除了两座国君墓葬使用乐器外,M3墓主也使用乐器;在乐器的种类上,刘
家洼与梁带村一脉相承,均以石磬、甬钟、建鼓为主,刘家洼M3使用铜乐器的类别与
四座国君墓葬不同,使用成套的纽钟与镈钟;在使用乐器的数量上,刘家洼墓地多于梁
带村,两座国君墓葬尽管被盗,但是仍然可以看出乐器的数量几近梁带村的两倍,可见
刘家洼墓地两代国君对于用乐的更加重视;在乐器的摆放位置上,两墓地存在明显区别,
梁带村两墓乐器主要放置在棺椁之间北侧,而刘家洼墓地则主要以棺椁之间南侧为主。
(3)其他随葬品摆放位置及组合情况
刘家洼墓地兵器与车马器的摆放位置较为随意,没有固定的位置,摆放在棺椁之间
或者椁盖板上,与梁带村墓地一致。
刘家洼墓地M49所出微型铜罐与金环摆放在棺外西北侧;M27所出装有金钏、金
牌饰、项饰、玉嶲等的漆盒摆放再棺外东北侧;
M2
所出包括微型金尊、金环、金牌饰、
金权杖头等物均放置在棺外西北侧的漆木榻上;以上所出器物一般器形较小、制作精致、
应该为墓主人随身携带把玩之物,均放置在墓主人的头部一端,距离墓主人较近。
3.3丧葬制度
3.3.1
墓地选址与规划
《礼记·檀弓》中就有关于墓地方位的记载,曰:“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
66
也,之幽之故也。”根据礼记所言,人死后埋葬在所居都城的北方,而且葬式要头北足
南,这是三代一脉相承的礼制,同时还交代了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北方为幽暗之处,
是死者的灵魂所要去的地方。目前所见周代诸侯国墓地虢国墓地位于其都城上阳城的北
方,应国墓地位于应国都城古滍阳镇北面的滍阳岭上,浚县辛村卫国公墓墓地在也位于
其都城朝歌城西北,梁带村芮国墓地未发现城址,是不是位于都城北方不得而知。
根据
2018
年的钻探与试掘,在刘家洼墓地西北的紧邻鲁家河发现有城址,从城址
内采集的陶片来看,应该与该墓地处于同一时代,这与文献记载的墓地选址位于城址北
方似有不符。
以往发现的周人墓葬一般都选址在依山傍水之地,如天马—曲村北赵晋侯墓地所处
位置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升起,整个墓地背山面水;应国墓地位于滍阳岭上,西面是南北
向的应河,隔河相望是应山,南端不远处为沙河;虢国墓地与应国墓地相似,位于西北
—东南走向的山岭—上村岭上,墓地北侧
600
米即为黄河;浚县辛村卫国墓地也是靠近
淇水北岸,西北背负山岗,地势北高南低,主要墓葬的排列次序根据地势按照从高至低
的思想来规划,从西北向东南排列;韩城梁带村墓地亦是如此,该墓地位于韩城市东北
苏东塬东端,东濒黄河,东塬高出河床约
50
米,可谓依山傍水。可见依托高岗之地,
视野开阔,临近河流,是诸侯国墓地选址的一个重要原则,自然环境也是墓葬选址一个
重要考虑对象。
刘家洼墓地位于在鲁家河东塬的台地上,西侧不远处即为鲁家河,整个墓地呈现出
东北高、西南低的走势,两座大墓分布在整个墓区的东侧,刚好与文献所说的居于高处
相吻合,规格越高的墓葬越是处于墓地的制高点,以此来彰显自身的社会地位。总体来
看,刘家洼墓地的选址更多的考虑了地形上的依山傍水而没有完全按照周礼所说的葬于
北方,这应该与该地的地理环境有一定关系。
周代实行公墓与邦墓制度,《周礼》对其有详细的区分,公墓的级别一般是比较高
的,包括王、诸侯、卿大夫三个等级及其家族墓地,各族聚族而葬;邦墓则是一般平民
的墓葬,公墓与邦墓都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进行布局,是家族墓地发展的表现。
从考古发现来看,三门峡虢国墓地、平顶山应国墓地、天马曲村北赵晋侯墓地、浚
县辛村卫国墓地、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墓地、宝鸡竹园沟国墓地都是典型的公墓墓
地。其中北赵晋侯墓地与其他墓地不同,晋国墓地属于晋国多代国君与夫人并穴合葬的
墓地,每组墓葬的形制、规格相近,没有身份稍低一级的卿大夫的墓葬,是晋国国君与
夫人的专属墓地。而其他墓地基本上均属于以国君墓葬为核心,中小型墓葬围绕大墓分
67
布,如三门峡虢国墓地,从该墓地目前已经发掘的200多座墓葬来看,国君墓葬居于北
方,南侧依次布局其它宗族的墓葬,南侧的墓葬高等级与低等级墓葬混合分布;梁带村
芮国墓地钻探墓葬1300余座,分为北区、西区、南区,通过对于出土器物的研究,北
区墓葬年代为西周晚期、西区、南区墓葬为春秋早期,已知的
7
座大墓与上千座中小型
墓葬交叉分布,看不出明显的界限,只是南区的大墓分布相对较为集中一些,并未出现
所有大型墓葬集中在一定区域内有序埋葬的现象,因此发掘者认为该墓地的布局基本上
是以血缘为核心,带有原始氏族墓地性质的“邦墓地”,没有形成专门埋葬国君及其夫
人的“公墓地”,不同于北赵晋侯墓地、黄土坡燕国墓地与三门峡虢国墓地,国君及其
夫人集中一块埋葬,与浚县辛村卫国墓地相似,但是进入春秋早期的南区几座大墓出现
了与北区不同的特征,芮国墓地似乎有将整个墓地分成“公墓”与“邦墓”的趋势,只
是在大墓中间还有少量中型墓与小型墓,还不是特别规范。
刘家洼遗址内目前钻探墓地有
4
处,本文研究的沟东Ⅰ区墓地是唯一的一处有带墓
道大墓的墓区,该墓地中型墓、铜器墓比例均高于其他几墓区,但是在大墓周围也分布
有少量的小墓,性质应该与梁带村墓地南区墓葬相近,主体上还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
一处公墓地,而其他几个墓区与该墓区有一定的距离,主要以中小型墓葬为主,属于芮
国一般贵族与平民的墓地,这种墓地规划与梁带村春秋早期墓地的规划相似,是对梁带
村墓地的发展与继承。
3.3.2棺椁制度
棺椁制度是我国墓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所见最早的棺椁出现于新石器时代
晚期,历经夏、商、西周,到春秋时棺椁制度已发展成一套较完备的体系。本文主要通
过研究刘家洼墓地棺椁的重数对该墓地墓葬进行划分,为后文墓地等级的划分提供依
据。
文献中也有对于不同等级使用棺椁的重数有相应的记载。如《礼记檀弓上》记载“天
子之棺四重”,郑注:“尚深邃也,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1]
《庄子
杂篇天下》曰:“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2]
《荀子礼论》曰:
“天子棺椁十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3]
此处十重可能是七重的笔误。但是
通过考古发现来看,目前在在西周和春秋早期各地区的各级墓葬中,棺椁之数似乎也与
文献记载差异较大。
[1](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1293.
[2]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王先谦.荀子集解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8.
68
刘家洼墓地目前所发掘的67座墓葬中,除M8与M21被盗扰严重,无法看出棺椁
情况外,其余墓葬均能看出葬具。
首先对M8与M21的棺椁使用情况进行分析,M8位于M1西北侧,紧邻K1,被盗
严重,未发现有椁盖板及棺痕迹,只在墓室西南角发现残留
3
块椁底板痕迹,可见原应
该有椁而被破坏,而根据该墓其它因素来看,墓葬面积大于15平方米、墓葬深度大于9
米,在盗洞内筛选出车马器、石圭、串饰等,在墓底发现铜钖等兵器,可见规格应该与
邻近的M7、M6等相似而又使用棺饰,故而推测M8原葬具应该也是一椁一棺。M21
位于
M1
南墓道西侧,北侧紧邻
M20
,该墓被盗扰破坏严重,只残留局部,仅在墓室底
部南侧残留有2块椁底板痕迹,南北向,东西排列,宽约10、残长12厘米,在椁的内
部,也未发现棺的痕迹。但是通过
M21
的其它因素来看,该墓距离
M1
距离较近,墓葬
面积接近15平方米,墓深超过7米,在盗洞内发现石圭、铜鱼、铜铃、石坠等棺饰,
在墓底发现有铜翣残片,与东侧紧邻的
M20
墓葬大小、随葬品使用情况相似,因此推
测M21原葬具应该也为一椁一棺。
M23、M29仅残存一椁,未发现棺,但是盗洞与墓底也出土有大量串饰,墓葬面积
大于
10
平方米,情况应该与
M8
、
M21
情况相似,原葬具应该也为一棺一椁。
按照棺椁使用情况对墓葬进行简单分类:(表18、图23)
69
表18刘家洼墓地葬具使用一览表
类型葬具数量比例墓葬
A类一椁两棺45.9%M1、M2、M3、M27
B类一棺一椁3552.2%
M4、M5、M6、M7、M8、M9、M10、M11、
M12、M15、M17、M18、M19、M20、M21、
M22、M23、M24、M25、M26、M28、M29、
M30、M31、M32、M33、M39、M43、M46、
M47、M48、M49、M50、M51、M53
C类单棺1623.8%
M13、M14、M16、M34、M36、M37、M40、
M41、M42、M56、M57、M58、M61、M65、
M66、M70
D类无葬具1217.9%
M35、M38、M44、M45、M59、M60、M62、
M63、M64、M67、M68、M69
合计67100%
图23刘家洼葬具使用情况分布图
70
A类,一椁两棺,是刘家洼墓地棺椁使用最多的墓葬,即三重棺椁,共4座,分别
为M1、M2、M3、M27。(表19)
表19刘家洼墓地使用一椁两棺墓葬统计表
墓号墓葬面积铜容器情况性别是否被盗备注
M1112.6簋2男是中字型大墓
M296.9鼎7簋1盘1鍑1男是中字型大墓
M3
33
鼎2女是殉人
M27
15.33
鬲4盆1女否
这四座墓葬中,M1、M2是刘家洼墓地仅有的两座带墓道大墓,墓室面积大于韩城
梁带村面积最大的
M27
,推测为两代芮国国君,
M3
墓主殉葬
9
人,随葬两件芮公鼎,
乐器上使用9件钮钟与5件镈钟的搭配组合,墓葬面积在整个墓地仅次于两座带墓道大
墓。
M27
出土一组两件“芮太子白”鬲,与两件附耳鬲、一件盖盆,墓主级别应该也较
高,由此可见,使用一椁两棺为刘家洼墓地规格最高的墓葬。
B类,一棺一椁,在刘家洼墓地葬具使用规格仅次于A类,共35座,是整个墓地
葬具使用最多的一类,占比超过一半,均有随葬品,使用一棺一椁葬具的墓葬主要分布
在大墓北侧西侧、靠近大墓的西南侧,分布相对较为集中。
这类墓葬内部差异又较为显著,墓葬面积最小者为M26,仅有2.78平方米,面积
最大者M15达到25平方米,随葬器物多者如M49有三鼎四簋,少者仅有石圭、玉玦等。
C
类,单棺,共
16
座,占据整个墓地墓葬总数超过百分之二十,这类墓葬主要分
布在墓地的西南侧,且距离带墓道大墓较远,除M14被盗之外,其余墓葬均保存较好。
16
座墓葬中,
14
座面积小于
3
平方米,面积最大的
M13
为
6.76
平方米、面积最小的
M70不足1平方米;随葬品除M34与M36出土金器外,其余墓葬均只出土少量陶器或
玉玦、铜耳环等配饰。
从单棺墓的葬式来看,除去M13、M14两座墓葬葬式不详,其余12座墓葬中,屈
肢葬者
7
座,直肢葬者
5
座,墓主可以鉴定性别者
6
座,
4
座女性,
2
座男性。
D类,无葬具,共12座,均未被盗扰。
这
12
座墓葬中,除
M69
是一座空墓外,其余墓葬面积均较小,不超过
2.5
平米。
无葬具墓葬中可以鉴定性别者8座,全部为女性,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仅随葬玉玦、
石玦等随葬品或不放置任何随葬品,在葬式上,直肢葬7座,屈肢葬墓葬4座,全部分
71
布于整个墓地的边缘,以西南侧最多。
从以往周边地区墓葬发现棺椁的情况来看,梁带村墓地使用棺椁的最高规格为一椁
两棺,在发掘的39座墓葬中,有10座墓葬使用一椁两棺,其中包括M502、M28、M27、
M26
、
M19
五座国君级别墓葬,也包括大夫与士一级墓葬。从虢国墓地来看,
50
年代
发掘的234座墓葬中,七鼎太子墓M1052使用的葬具是一棺两椁,M1810、M1706两
座五鼎墓所用的葬具也为一棺两椁,
M1701
、
M1702
、
M1711
、
M1761
、
M1744
、
M1634
、
M1743、M1620、M1657九座一鼎墓,使用的葬具也为一棺两椁;在90年代发掘的18
座墓葬中,除了
M2001
虢季墓和
M2009
虢仲墓这两座国君墓使用一椁两棺外,
M2011
太子墓也为一椁两棺,M2012梁姬墓、M2010士大夫墓这两座墓所用的葬具也为一椁
两棺。
从延续时间较长的北赵晋侯墓地更能看出变化规律,西周早期的晋侯及其夫人墓葬
M114
、
M113
、
M6
、
M7
、
M32
、
M33
、
M13
的葬具基本上是一棺一椁,仅有
M9
的葬
具是一椁两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晋侯及其夫人墓葬中除了M1和M2的棺椁数
不明、M8为一棺一椁外,其余的9座均为一椁两棺。
从上述几个周系墓地棺椁使用情况可以发现,西周中期之前,诸侯墓葬还没有形成
使用一椁两棺的规格,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诸侯国君级别墓葬开始普遍使用一椁两棺。
但是这一时期对于棺椁使用多少与墓主等级还不能完全对应,存在等级较低的大夫与士
一级贵族与国君使用一样的棺椁数量。(表
20
)
特别是从梁带村芮国墓地来看,从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芮国国君及其夫人所使用
的棺椁自始至终都是一椁二棺,这应该芮国国君级墓葬棺椁使用的定制,同时大夫与士
阶层也使用这类葬具,可见不同等级在使用葬具上的界限相对较为模糊。正如赵化成先
生认为:“西周至春秋早期是周代棺椁多重制度的滥觞期,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是周代
棺椁多重制度的形成期,而战国中晚期则是周代棺椁多重制度的僭越与破坏期。”
[1]
从西
周到春秋早期,棺椁数量确实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等级,但是界限不明显。
[1]赵化成.周代棺椁多重制度研究[J]国学研究(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72
表20刘家洼、梁带村、虢国墓地棺椁使用情况对比表
墓地名称一椁两棺一椁一棺单棺无葬具合计
梁带村墓地1025.6%1743.6%1025.6%25.1%39
虢国墓地240.95%12449%8734%62%241
刘家洼墓地45.9%3552.2%1623.8%1217.9%67
刘家洼墓地与梁带村墓地一样,葬具使用最高的规格就是一椁两棺,而且一椁两棺
使用的比例在迅速降低,不见于一般的大夫与士级别贵族墓葬,反之使用一椁一棺的比
例在迅速提高,可能与原本使用一椁两棺的大夫与士级别贵族开始转而使用有关。总的
来看,刘家洼墓地相对于梁带村墓地在葬具使用上更加规范符合礼制。
从刘家洼墓地棺椁使用情况可以得出以下规律:
1.使用一椁两棺类与一椁一棺类墓葬等级出现明显的分化,一椁一棺墓葬进一步为
国君级别墓葬专属。
2.使用一椁一棺类内部差异较大,既有墓葬规模大于20平米的大型墓,也有面积小
于5平米的小型墓;既有三鼎四簋墓,也有仅随葬一件石圭或玉玦的墓葬;因为这类墓
葬大都被盗扰严重,人骨保存较差,可鉴定性别样本过少,在性别上看不出差异;在葬
式上,这类墓葬主要以直肢葬为主,极少使用屈肢葬,这类葬具使用者应该是以大夫与
士为主,还包括少量平民。
3.使用单棺与无葬具墓两类墓葬差距较小,随葬品明显少于前一类,墓葬面积均较
小,这两类墓葬很少被盗,人骨保存较好,从性别上来看,两类墓葬都是以女性为主,
又以无葬具类女性比例最高;在葬式上,这两类墓葬使用屈肢葬比例明显高于前一类;
这类墓葬墓主多为一般平民与奴隶,在整个墓地级别最低。
3.3.3
铜翣
文献对于翣的记录较多,如《礼记·檀弓上》“孔子之丧,公西赤为志焉。饰棺,
墙,置翣,设披,周也;设崇,殷也;绸练设旐,夏也。”“殷人棺椁,周人墙置翣”。
[1]
《礼记·礼器》:“……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翣;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翣;大
夫三月而葬,再重,四翣;此以多为贵也”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翣;
此以多为贵也”
[2]
《周礼·夏官·御仆》也有“大丧,持翣”的记载。《周礼》郑玄注:
“汉礼曰,翣以木为筐,广三尺,高二尺四寸,方两角高片,以白布画云气,其余各其
[1](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1276.
[2](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1276:1432.
73
象。柄长五尺,车行使人持而从,既窆树于圹中”。《礼记·丧大记》曰:“饰棺:君龙
帷……黼翣二,黻翣二,画翣二,皆戴圭……大夫画帷……黻翣二,画翣二,皆戴绶……
士布帷……画翣二,皆戴绶……”
[3]
可见周人有设置墙翣的丧葬习俗,在大丧的时候需要有人专门持翣,而且不同级别
的贵族用翣的数量也存在差异,天子一般用八翣、诸侯六翣、大夫四翣,与用鼎用簋制
度一样,翣也是身份等级的重要象征,翣一般用作双数,不同级别翣上的装饰也存在区
别,士级别只有画翣,大夫级别加黻翣、诸侯级别加黼翣,天子再加龙翣,天子之八翣
皆戴璧,诸侯之六翣皆戴圭,大夫之四翣和士之二翣皆戴绶。
目前考古发现铜翣的墓葬较多,只是最开始不清楚此类器物用途,将此类器物称之
为棺饰、铜饰片等,并未引起注意。如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也出土有此类器物,被称为
山字形器;
[4]
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沣西张家坡墓地、陕西陇县边家庄秦墓、甘肃
礼县圆顶山秦墓、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都曾发现此类器物。应国墓地春秋早期的两座墓
M1与M6发现有铜翣,其中M1发现铜翣4件,均分布在棺盖板上,南北两组,朝向
相反
[5]
,但该组铜翣为两层形状、大小、纹饰相同的薄铜片缀合而成,没有上部直立的
三铜片,
M6
能看出形状的铜翣有
2
件,
3
块竖条形铜片皆呈形状相同的圭形,与下返
回的铜片混铸而成,也放置在棺盖板上,而通过其他随葬品来看,M1与M6均为五鼎
墓,研究者根据应国墓地布局与随葬器物认为这两座墓应该属于国君之墓;陇县边家庄
M5
也发现有此类椁饰,均已经残破,呈“山”字形,位于棺椁之间西北角;[1]
甘肃礼
县圆顶山春秋早期秦墓也发现有铜翣,该墓因被盗扰,因此只发现有2件铜翣,形制与
应国墓地M6铜翣相似,
[2]
这两座秦墓均为五鼎墓,推测墓主的身份等级较高;西安沣
西张家坡墓地
M129
也曾发现有
2
件铜翣残块,这件铜翣形制较为原始,下部铜片与两
侧铜片构成兽面,
[3]
这座墓的年代定为西周晚期前段,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铜翣。
在虢国墓地中,最早发现此类棺饰,上世纪
50
年代的发掘中,就在太子墓
M1052
和M1706的棺椁之间,均发现有多处类似翣的遗物,其中M1052发现8件,M1706中
此类器物保存状况较好,当时对于其名称和功能,发掘报告定为椁饰;
[4]90年代对虢国
进行第二次发掘过程中又注意到了此类铜片,虢季墓M2001的棺罩的三角发现有长方
[3]
(清)阮元校刻
.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0:1276:1583-1584.
[4]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
.
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发掘简报
[J]
文物
.1979(1).
[5]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平顶山北蚩村两周墓地一号墓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1988(1).
[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工作站,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陇县边家庄五号春秋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8(11).
[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礼县博物馆.礼县圆顶山春秋秦墓[J]文物,2002(2).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31-232.
[4]黄河水库考古队.上村岭虢国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74
形薄铜片,周围伴随出土有圭,推测是残存的翣的缀饰物;在虢太子墓M2011的棺罩
上也发现有类似的薄铜片6件,发掘者此时将此类薄铜片正式定名为翣;
[5]
在M2010
中出土有4件装有木柄的“山”字形铜翣。
[6]
从整个虢国墓地用翣的情况来看,太子墓
M1052
共发现
8
件,
M2001
虢季墓、
M2011
太子墓、
M1701
贵族墓为
6
件,
M1706
、
M2010、2119等贵族墓4件。
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出土的随葬品中,铜翣出土频率高、数量多。大多数中型墓和
全部大型墓内均有发现,一般是4件,最多者8件,并有两两成组的特点。各墓铜翣的
形制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上部的中间有一圭形铜件,两侧有对称饰件,整体呈三叉(齿)
状的特征还是比较一致的,与其他地区周代墓葬的铜翣形制类似,放置位置往往位于棺
盖板上或者其他较高的位置。
[7]
从芮国墓地已经发掘的
39
座墓葬来看,出土铜翣墓葬有
10座,包括带墓道的5座大墓与8座中型墓,其中带两条墓道的M27出土铜翣8件、
其余墓葬均出土铜翣
4
件。
除上述材料以外,在山西天马—曲村北赵晋侯墓地M31、陕西宝鸡阳平秦家沟村发
掘的春秋晚期秦墓M1也发现有类似铜饰。限于当时没有明确定名、加上铜翣的材质与
摆放位置的问题,这类遗物很难保存,因此还不能完全概括铜翣的所有发现。
从已知的考古发现来看,铜翣主要出土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诸侯国高等级墓葬
中,除韩城梁带村墓地外,其余墓地发现的铜翣多集中在国君及等级较高的大夫级贵族
墓葬中,在翣的使用数量上与文献记载的有一定差异。
从刘家洼墓地铜翣出土的情况来看,该墓地共有20座墓葬出土铜翣,占到墓葬总
数30%左右,远远高于时代相近的是虢国墓地,稍高于韩城梁带村墓地。(表21)
表21刘家洼、梁带村、上村岭用翣情况对比表
墓地名称出土铜翣墓葬总墓葬数百分比
刘家洼墓地206729.8%
韩城梁带村墓地103925.6%
上村岭虢国墓地162346.8%
从用翣数量来看,刘家洼墓地三座大墓全部出土有翣,但是因为三座大墓均被盗扰,
[5]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
[M]
北京
:
文物出版社,
1999:14.
[6]河南省考古文物研究所.三门峡虢国墓地M2010的清理[J].文物,2000(12):4-22+1.
[7]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梁带村两国墓地—二〇〇七年度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75
M1、M2只留下残碎铜片,不可复原原铜翣形状,难以统计数量,M3目前可见4件铜
翣,是不是该墓葬用翣的全部现在不得而知。
而从剩下未被盗扰的墓葬来看,M4、M5各发现4铜翣,M4铜翣分布位置较为零
散,在棺盖板与棺椁之间均发现有铜翣,但是只有棺椁之间北侧与棺盖板上的
2
件铜翣
能看出完整形状,其余仅存有一角;M5在棺盖板上发现4铜翣,棺上南北各2件,均
能看出完整形状;从两墓的随葬铜器来看,两墓铜器组合均为一鼎一甗,根据随葬铜器
情况来看,该墓应该为士一级贵族。
M27
在该墓棺椁之间西北角发现有
2
翣,该墓棺椁之间还发现
4
翣角,
3
件位于西
侧棺椁之间中部,1件位于西侧棺椁之间北部,根据出土位置推测,该墓铜翣数量应该
也可达到
4
件,该墓另发现有“芮太子白”鬲,棺椁之间东北角漆盒还发现有金牌饰、
金钏等器物,可见墓主人应该是与芮国王室关系密切的贵族。
M49
棺盖板南北侧发现有
3
铜翣,棺盖板中间发现有
2
铜翣残片,棺椁之间还发现
有3铜翣残片,其中一件分布在棺椁之间西侧中部、两件位于棺椁之间北侧中部,根据
出土位置推测棺盖板上两件铜翣可能为一件铜翣残破所致,棺椁之间北侧与西侧铜翣仅
残存一角,该墓未被盗扰,棺椁之间铜翣埋葬前就为一角或是埋入损坏目前无法判断,
该墓为三鼎四簋墓,墓主人应该同样为士一级贵族,无论用四翣还是六翣,都与文献记
载差异较大。(图
24
)
M6
仅墓葬填土被扰动,未盗到墓底,该墓发现
2
铜翣,棺上南北各一,该墓同样
为三鼎墓,但是未出簋,同出还有盘匜组合以及一对铜壶,通过出土器物判断该墓为士
一级贵族,随葬2翣符合文献记载的用翣礼制。M20未被盗扰,该墓发现的铜翣2件,
保存状况较好,均分布在棺盖板上,该墓未发现铜容器,但葬具使用一棺一椁;
M48
未
被盗扰,但是仅发现铜翣1件。
通过刘家洼墓地用翣数量来看,未能看出明显的等级区别,除被盗的墓葬无法统计
确切用翣数量外,其他墓葬主要集中在用4翣与2翣,还有墓葬仅有1翣,与文献记载
的用翣礼制不能完全对应。
而从以往的铜翣发现来看,梁带村芮国墓地M27墓主为一代芮国国君,但其墓葬
出土铜翣
8
件,与文献记载的诸侯用
6
翣不符,发现铜翣的另外
9
座墓葬,既包括一般
的中型墓,也包括M28、M502两座国君墓、M26与M19两座国君夫人墓,均使用4
翣,然而他们的身份等级明显存在区别。
由此可见,周人用翣数量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与身份等级有关,等级越高者用翣数量
76
一般越多,但是却不如用鼎用簋制度那么严格,不同等级也可以用一样数量的翣。刘家
洼墓地与梁带村墓地相比较,因为被盗严重,加上翣本身保存难度较大,发现铜翣的数
量不如梁带村墓地多,但是用翣的葬俗却更加普遍,中型墓葬用翣频率远高于梁带村墓
地。
从铜翣的出土位置与出土形态来看,该墓地铜翣出土位置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第一
类摆放在棺盖板上,第二类摆放在棺椁之间,没有明确的固定位置。这些翣出土时部分
上还残留有明显丝织物,翣下发现有红黑色彩绘,部分翣体上有钉孔,翣尾突出一截,
中空,可能是用来固定翣下端衔接的木头。正如张天恩先生说:不同墓地的墓葬置翣虽
遵循着级别高者较多,低者较少的原则,但具体数量并非特别严格,似存在一定的浮动
范围,而不像文献记载的那样绝对,铜翣的放置位置同样不是绝对的,不必过分拘泥古
人的说法。
[1]
刘家洼墓地出土的铜翣在放置位置上也无规律可循,铜翣应该有木柲与之
连接,倚靠在棺椁上,在棺椁腐朽后倒在墓室较高的位置。
刘家洼墓地出土的铜翣形制较为接近,均为整体呈三叉状,中轴对称,左中右三角
等距排列,中间一角呈圭形,圭首呈等边三角形状,两侧为连体、首相背的鸟形,多数
墓葬对鸟的形状进行简化,仅做出喙部,示意性强。翣首中间一角呈圭形,应该就是文
献记载的“皆戴圭”,但是没有发现像文献记载的那样有戴圭、戴绶的区别,故而推测
在当时并没有严格的戴圭、戴绶制度。翣体部分不同墓葬略有差异,大部分翣体呈矩形
状,一类做的较为复杂,如
M5
:
21/22
、
M10:2
、
M20:5/6
,这类翣翣体一般较大,有多
条较细的铜片缀合而成,部分中间镂空连起呈走虎状,另一类对翣体进行了简化,如
M4:3、M46:7,中间镂空呈矩形,看不出明显缀合的形状。M24出土的铜翣与其他墓葬
有明显区别,该墓出土的铜翣翣体不呈矩形状,股端略宽于首端,背鸟身体呈弧形,鸟
翅由两组“之字形”镂空组成,翣体下突出一截扁体状的榫头。
[1]张天恩.周代棺饰与铜翣浅识[J].考古学研究,2011(00):293-304.
77
图24M49铜翣棺饰分布平面图
图25M20铜翣棺饰分布平面图
78
总体来看,刘家洼墓地出土的铜翣数量多,即见于两座带墓道的大墓、也见于士一
级的贵族墓葬,与梁带村墓地可谓是一脉相承,足见芮国对铜翣的重视是一脉相承的,
刘家洼墓地在梁带村墓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用翣的习俗,与梁带村墓地不同,刘家
洼墓地翣的制作也更加标准化,普遍制作成背鸟的形状。王龙正先生曾经考证过铜翣的
源流,认为铜翣是从一种兽面面具发展而来,
[1]
最初的翣相对也较为繁琐,发展到两周
之际,铜翣开始流行,并且继承了铜器与玉器上的背鸟装饰纹样,到春秋早期之后开始
衰落。
[1]
西周时期的铜翣发现数量较少,制作相对较为繁琐,进入春秋早期后,铜翣使
用的更加频繁,发现最多,在制作上开始走向多样化,梁带村墓地与虢国据地春秋早期
的几座墓葬出土的铜翣就有一定区别。从以下春秋早期铜翣出土的地点来看,似乎有这
样的趋势,铜翣出土的数量在增多,但是制作逐步走向简化,以下
6
个遗址中以圆顶山
墓地与刘家洼墓地的年代稍晚一些,其发现的铜翣就有明显简化的趋势,而到了战国时
期中山王墓二号车马坑发现的铜翣进一步简化,也符合这个趋势。可以说西周晚期到春
秋早期,是铜翣极其流行的一个时期,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芮国极其重视使用铜翣,
这是芮国葬俗很重要的一个特征,芮国晚期对铜翣的使用已经到达泛滥的程度,铜翣使
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与之同时铜翣制作不断简化,最终走向衰落。
图26不同墓地出土铜翣对比图
[1]王龙正、倪爱武、方文涛.周代丧葬礼器铜翣考[J].考古.2006(9)62-71.
79
1-3.上村岭虢国墓地(1.M1701:52.M1706:2553.M2010:7)4-6.梁带村芮国墓地(1.M28:1632.M51:2
3.M18:2)7-8.刘家洼墓地(1.M20:5、62.M24:2)9.西大庄莒国墓(M1:15)10.圆顶山秦国墓(M1:32)
11.平顶山应国墓地(M6:59)
3.3.4棺饰
棺饰是对棺椁的装饰,《礼记·丧大记》曰:“饰棺:君龙帷……”郑玄注曰:“饰
棺者,以华道路及圹中,不欲众恶其亲也”
[1]
。可见用棺饰就是为了避免在送葬途中或
者墓地,让亲人看见不产生恐惧而进行修饰。《礼记·丧大记》郑玄注曰:“柳象宫室。”
说明周人棺饰主体是仿照生人居住宫室设计的,周代的棺饰种类较多,包括帷荒、池、
振容、披等。
《仪礼·既夕礼》曰:“藏器于旁,加见,藏苞、筲于旁。”郑玄注曰:“见,棺饰
也。更谓之见者,加此则棺柩不复见”,贾公彦疏曰:“见,棺饰也”者,饰则帷荒,以
其与棺为饰……云‘更谓之见者,加此则棺柩不复见矣’者,以其唯见此帷荒,故名帷
荒为见,是棺柩不复见也”
[2]
。帷荒作为棺饰的主要组成部分,置于棺上,避免亲人直
接看到棺柩。
刘家洼墓地因为被盗严重,尤其是大型、中型墓葬墓底被严重扰乱,没有发现完整
的帷荒,但是在部分墓葬的铜鱼、铜翣上发现有残留的丝织物,还残留有不同颜色的彩
绘。从梁带村墓地发现的帷荒来看,梁带村墓地发掘的墓葬中有7座墓发现有帷荒,这
7座墓包括国君、大夫与士级别的贵族,其中M2部分铜鱼下面和局部填土中有残留的
红、黑色彩绘遗迹,部分铜鱼上留有纺织品残迹,M51出土的铜翣、铜鱼等饰件上也
残留有纺织品痕迹,这些都应该与文献记载的帷荒有关,刘家洼墓地发现类似的遗迹应
该也是帷荒。
刘家洼墓地还发现大量以鱼、铃、珠、坠为组合的串饰,分布在棺椁之间的四周与
棺盖板上。《礼记·丧大记》云“饰棺:君龙帷、三池、振容,……大夫画帷、二池、
不振容,……士布帷、一池,揄绞,……”郑玄注曰:“池,以竹为之,如如小车笒,
衣以青布,柳象宫室,县(悬)池于荒之爪端,若承霤然云。君、大夫以铜为鱼,县(悬)
于池下”。
[1]
郑玄曰:“君、大夫以铜为鱼,悬于池下。揄,揄翟也。青质五色画之于绞
缯而垂之,以为振容”。文献记载可知帷荒、池、振容是不同的东西,不同级别的贵族
用池的数量不一,天子四池、诸侯三池、大夫二池、士一池与帷荒相对应,分别用用龙
[1](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1584.
[2](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1584.
80
帷、画帷、布帷,铜鱼是悬挂在池之下,池下还要悬系五色绞缯为饰,称之为振容。张
天恩先生通过对梁带村几座大墓发现中的棺饰进行考察,认为棺饰的池实际是另处于荒
帷之上的饰物,应包括池架、架上覆盖的青色布,以及架下悬系铜鱼、珠、贝类串饰,
并非附属于荒帷的一部分。
[2]
串饰一般为鱼、铜铃、坠组成,鱼包括铜鱼与玉(石)鱼两种,一般两个一组,铜
铃一般分布在四角,按照串饰的不同组合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玉鱼、玛瑙珠、料珠、贝币、铜铃组合,使用这类串饰组合的墓葬为M1、M2、
M3
,三墓棺室均被严重盗扰,仅在棺椁之际四周发现串饰,原形状不可复原。从残存
的串饰来看,存在不同位置使用串饰种类不同的情况,如M2仅在棺椁之间东侧使用玛
瑙珠,其中
M1
与
M2
未见其它墓葬大量使用的石坠,推测
M2
使用骨坠代替。除此之
外,还在M1还发现有贝币、从保存较好的东北部来看,可以看出横向悬挂一道贝币,
贝币下悬挂玉鱼、玛瑙珠和料珠,玉鱼、玛瑙珠和料珠相间隔,
M3
发现大量木珠。
2.铜鱼、铜铃、石坠组合,使用这类组合的墓葬最多,分别为M4、M5、M6、M7、
M8、M10、M12、M15、M20、M21、M22、M23、M24、M27、M29、M31、M46、
M49
,其中
M12
与
M8
使用石鱼代替铜鱼,但是其他组合与该类墓葬一致,暂归入此类,
M5与M49在此基础上还使用陶珠。
3.
使用铜铃、陶珠,分别为
M9
、
M28
,其中
M9
未被盗扰,在棺椁之间四周发现陶
珠上千件,四角发现铜铃,
M28
被盗扰,但是在墓室残留大量陶珠,共计
561
枚,盗洞
内筛选陶珠412枚,虽然该墓被盗扰,但是在墓室与盗洞内并未发现任何铜鱼、石坠等
串饰遗留,因此推测该墓原本不使用石坠、铜鱼,串饰使用情况应该与M9相近。
[2]张天恩.周代棺饰与铜翣浅识[J].考古学研究,2011(00):293-304.
81
图27M46串饰平面图
与梁带村对比来看,刘家洼墓地串饰与梁带村存在共性与不同:
1.梁带村墓地使用玛瑙珠作为串饰仅局限于国君及其夫人墓葬(M27、M26、M19),
刘家洼也仅在
M1
、
M2
、
M3
三座墓使用玛瑙珠,可见使用玛瑙珠墓葬的等级最高,应
该为国君及其夫人专属。
2.
刘家洼
M1
、
M2
、
M3
、
M12
使用玉(石)鱼而不使用铜鱼,这种现象不见于梁
带村,似乎与文献记载的国君、大夫用铜鱼不符,是该墓地新出现的葬俗,尤其是在三
座规模最大的墓葬使用玉鱼取代铜鱼,应是特意为之。
3.
部分墓葬仅使用陶珠,这类墓葬不见铜鱼出土,出土器物少、墓葬面积相对较小,
墓主等级应该低于使用使用铜鱼作为串饰的的墓主,可见不同的串饰使用类别应该也能
反映出不同的等级信息。
4.
刘家洼
M3
棺椁之间东西两侧中部各发现
1
木架,残存褐色朽木痕迹。南北两侧各
有
1
根立柱,立柱间有
2
根横向木梁,横木中部有一贯穿的圆形空洞。这应该与梁带村
M28
、
M27
串饰旁发现的木痕类似,可能为文献记载的“池”。
5.
梁带村墓地未被盗扰,串饰形状保存的较为完整,分别呈目字形、日字形、口字形,
M27在原本目字形外另加一道。张天恩先生认为不同的串饰形状应该与文献记载的池有
82
关系。
[1]
刘家洼墓地因为被盗扰严重,部分墓葬已无法复原原形状,通过已知形状的几
座墓葬来看,与梁带村有一定差异,如M49呈“”形、M6呈“田”字型、M27呈“目”、
其余墓葬大都呈“日”“口”字形,与《礼记》记载的天子四池、诸侯三池、大夫二池、
士一池不符。
《礼记·檀弓》云:“设披,周也。”郑玄注曰:“披,柩行夹引棺者。”孔颖达疏曰:
“恐柩车倾亏,而以绳左右维持之,此皆周之法也。”《周礼·司士》载曰:“作六军之
士执披。”郑玄注曰:“披,柩车行,所以披持棺者,有纽以结之,谓之戴”。
[2]
段玉裁注
曰:“今本系下,曰系也,系者,结束也。
[3]
可见纽是用来系挂的,与披一起维持棺的平
衡,不至倾倒。梁带村墓地就发现了这类纽的遗迹,芮国墓地墓葬M27、M26、M19、
M28
外棺四周均发现铜环
10
件,置于棺的四周。刘家洼墓地发现此类棺环的墓葬有
4
座,M1因被盗扰,只在外棺的东北部与西南角发现棺环4件、M2棺室北部被盗扰,因
此棺环主要分布在外棺南侧,东南角、西南角、棺南侧中部各一个、棺东侧中部、西侧
中部各一个、M49是发现棺环的唯一一座未被盗扰的墓葬,棺环散落在棺板侧旁或其近
处,长侧板中部各2件,端板中部各1件,四个角各1件、放置位置与梁带村墓地发现
棺环的摆放位置基本一致,
M15
被盗扰严重,仅在盗洞发现有棺环
1
件。通过文献记载
来看,棺环的使用不仅有礼制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实用需要,而从梁带村的考古发现来
看,棺环仅在国君及其夫人墓葬发现,大夫与士一级贵族未发现。而在刘家洼墓地,不
仅两座国君级别墓葬发现棺环,次一级无墓道的贵族墓也发现此类遗物,可见
M49
、
M15墓主人较高的地位。
3.3.5祭祀与其他葬俗
刘家洼墓地M1在二层台西北角发现有两件木俑,两件木俑分别为抓物木俑与捧物
木俑。抓物木俑(
M1:3
),体型较高大,站立在墓室西北角二层台上,面向东,头颈及
躯体为整段木料雕刻出,上肢及双手分别另雕,以榫卯的形式安装于躯体,头两侧雕有
双耳,面部不清,头上部发髻明显,并有彩绘。双臂向前,上身呈横置的长方体,下部
近两角处有长方形卯孔,与有榫卯接头的两臂相接。双手手心向下,拇指上弯,余指下
勾作半握状。颈部涂红色,胸前有三角形红色造型彩绘,表示衣襟口的形状,衣襟以下
有红彩图案,筒体饰黑色彩绘。下体雕成梯形筒裙状,与上身相连,裙体下半身以下双
[1]
张天恩
.
周代棺饰与铜翣浅识
[J].
考古学研究
,2011(00):293-304.
[2](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849.
[3](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654.
83
足部分保存较差,具体形状不详。清理后发现右臂接近躯体处的榫卯头已半脱出卯空
孔,显然是填土重力装压所致,可见两臂原来是同样的姿势。通高90厘米、头高24
厘米、颈长3厘米、肩宽20厘米、身长62厘米;捧物木俑(M1:4),站立在墓室西北
角二层台上,北部与
3
号抓握俑相靠近,体型略比抓握俑小,面向东,头颈及躯体为整
段木料雕刻出,上肢及双手分别另雕,以榫卯的形式安装于躯体,头两侧雕有双耳,面
部不清,头上部发髻明显,并有彩绘,双臂向前,上身呈横置的长方体,下部近两角处
有长方形卯孔,与有榫卯接头的两臂相接,双臂平行向前伸微上翘,双手展开,手心向
上,做捧物状,但因保存情况,手心部分不清,但从手势能看出是捧物状,筒体饰黑色
彩绘,局部可见红色线条,应为衣襟。下体雕成梯形筒裙状,与上身相连,整体上半身
与下半身宽度基本一致。裙体下半身以下双足部分保存较差,内部进入填土,未能浇筑
出,能看到脚的空洞部分。具体形状不详。通高86厘米、头高21厘米、颈长3厘米、
肩宽
21
厘米、身长
60
厘米。
梁带村北区M502也曾发现有类似的木俑,共4件,分别立与墓室二层台的四角,
2抓握木俑、2捧物木俑,抓握木俑较大,残高93厘米,捧物木俑与刘家洼所处基本一
致。两地所处木俑的造型、服饰、木俑动作都较为接近。
M502
是芮国西周晚期的国君
墓葬,刘家洼墓地应该是芮国这类葬俗的继承。除此之外,在大河口墓地也曾发现此类
木俑,木俑立于墓室东侧的二层台上,该墓为西周中期一代霸伯的墓葬,是目前所见发
现最早的木俑。
从放置位置来看,此类木俑可能与代替活人殉葬有一定的关系,春秋时期的秦公大
墓多在二层台上殉人,西周不提倡用活人殉葬,因此应该有用木俑代替活人殉葬的可能,
与战国以后陶俑的功能相似。但是木俑独特的造型、夸张的面部形态可能也与巫术有一
定的关系,通过考古发现来看,目前发现的木俑全部位于诸侯国君的墓葬,或许代表着
一种特殊的丧葬仪式。
84
图28不同墓地木俑对比图
除木俑外,在
M1
北墓道还发现有两个小祭祀坑,坑内残留有动物骨骼,经过骨骼
鉴定,为数月大的幼羊;在M2南墓道距离墓室21米处,发现有一疑似木俑的柱状物,
可能也与祭祀有一定关系。《周礼·大祝》载曰:“辨九祭,一曰命祭,二曰衍祭,三曰
炮祭,五曰振祭,六曰擩祭,七曰绝祭,八曰缭祭,九曰共祭。”郑玄注曰:“郑司农云:
‘衍祭羡之道中,如今祭殇,无所主命”。羡道即为墓道,可见墓道具有祭祀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在填土内进行祭祀,如M1在墓室东北角填土内,距地表100厘米发
现玉圭1件,M49填土内发现玉圭1件,M15在墓口下40厘米处西北角填土内发现一
件玉人。在填土内发现玉圭、玉人的墓葬等级均较高,《周礼》对用玉有严格的规定,
无论是用玉圭还是玉人,放置于填土内,应该有祭祀的功能。
通过刘家洼墓地与梁带村墓地丧葬制度对比来看:
1.
两墓地在选址与规划上有继承性,均临近河流,位于河流一侧的台地上,刘家洼
墓地的墓地布局也与梁带村南区的布局最为相似,公墓与邦墓区已经出现了分离,但还
不是特别规范。
2.
在棺椁使用上刘家洼墓地使用棺椁重数更符合礼制的要求,国君级别与大夫、士
级别贵族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棺椁制度不断形成。
3.
在铜翣的使用上,刘家洼墓地对梁带村墓地进一步继承与发展,铜翣使用的比例
85
进一步提高,铜翣的形制更加统一,均为两背鸟的形状,与梁带村铜翣形状有一定的区
别。对于棺饰使用的种类上,刘家洼墓地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不同的类别标识不同的
级别,但还不是十分严格。刘家洼M1的二层台上放置木俑与梁带村M502一脉相承,
是对芮国早期葬俗的继承。
3.4墓地综合研究
3.4.1
性别研究
刘家洼墓地因为被盗扰严重,目前发掘的67座墓葬中除一座空墓外,能鉴定人骨
共
34
座,
34
座墓中性别难以鉴定者
6
座、男性
7
座、女性
21
座,男女比例差距悬殊,
已发现的21座女性墓中,均未随葬兵器,只有M5、M10、M27三座墓随葬铜礼器,其
余墓葬多数只随葬一件玉玦或石圭,
7
座男性墓中无一座随葬铜容器,墓葬面积均较小。
当然,这应该这与人骨保存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大中型墓较深、随葬品较多,有机质导
致人骨保存状况较差,而小型墓空间较小、随葬品较少、墓室一般较浅,人骨保存相对
较好。从人骨鉴定的结果只能仅能看出,较低等级的墓葬女性比例大于男性。
人骨鉴定的结果无法对多数大中型墓葬墓主性别进行界定,但是大墓一般随葬品较
多,按照周系墓葬的一般规律,随葬品有明显的性别代码,一般随葬兵器者为男性,随
葬装饰品则女性可能性较大。通过前文的统计,刘家洼墓地有12座墓葬随葬兵器,分
别为
M1
、
M2
、
M4
、
M6
、
M7
、
M8
、
M9
、
M11
、
M22
、
M49
、
M51
、
M53
。
M1
与
M2
前文已经推断为芮国两代国君的墓葬、除M4、M9仅随葬1铜鏃外,其余随葬兵器者无
论被盗与否,均发现一定数量的铜戈、矛、鏃、钖、镦、鐏等,
M9
人骨鉴定为男性,
但是
M4
在墓主人手腕处发现两串玛瑙珠手串,
M4
与
M5
、
M6
、
M7
距离较近,墓葬面
积相近,其他随葬品与M5相近、与M6、M7差异较大,M5性别鉴定为女性,M6、
M7虽人骨保存较差,但随葬大量兵器,墓主推测为男性,综合考虑推断M4墓主人应
该为女性。其余墓葬随葬大量兵器者,应为男性墓葬。
还有部分墓葬未发现随葬兵器,不能简单根据未随葬兵器推断墓主为女性,可以根
据墓葬其他因素进行综合判断,从刘家洼墓地与梁带村墓地以及周代其他诸侯国的考古
发现来看,一般等级较高的男性墓葬中均随葬铜戈、铜矛、铜鏃等兵器,如刘家洼墓地
两座中字型大墓与M6、M49等,而等级较高墓葬不出兵器者墓主一般为女性,如梁带
村M26、M19、刘家洼M27,以此对刘家洼墓地墓室面积大于20平方米的两座墓葬
86
M3、M15性别进行判定。
M3未发现随葬兵器,盗洞内发现大量玉器,与梁带村M26、M19相似,墓深大于
M1,墓底面积大于梁带村两座国君夫人墓葬M26、M19,无论是随葬器物还是与丧葬
制度相关的铜翣、棺饰使用的规格,在整个墓地均仅次于两座带墓道大墓,如此大规模
高等级的墓葬如为男性,不应该不随葬兵器,虽然该墓被盗,但是椁室四周相对保存较
好,均未发现一件兵器,因此推断该墓墓主人应该为女性。
M15基本被盗掘一空,能反映墓葬性质的信息较少。首先是墓葬面积,该墓墓葬面
积仅次于
M1
、
M2
、
M3
,与梁带村
M28
墓口面积相近,面积远大于三鼎墓
M49
、
M6
。
其次该墓填土内发现玉人、盗洞内发现棺环,通过上文研究可知,这些遗物都能反映出
该墓葬等级较高。与
M3
同理,如果为男性墓葬,至少应该与
M49
、
M6
一致,随葬大
量兵器,应该至少会在盗洞与墓底发现遗留的铜镞等遗物,因此推断此墓的墓主人也为
女性。
其余墓葬面积相对较小,随葬品较少,在面积相近的墓葬中看不出明显的等级差异
与随葬品差异,故很难对其墓主性别就进行推测。
根据人骨鉴定结果与能够标识性别的随葬品来看,下文前三类墓的男女性别比例基
本一致,第四类墓男女性别差异较大,女性数量远多于男性,等级较低的墓葬中女性占
比尤大,可能与芮国晚期战争较多较有关。
图29不同级别墓葬性别情况对比图
3.4.2墓地等级制度
正如梁云先生在《秦墓等级序列及其相关问题探讨》一文所言:“墓葬等级序列指
同一时期或同一历史阶段的墓葬自上而下的间距序列状态,它对于研究历史时期社会阶
87
层状况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1]
”根据前文的研究,刘家洼墓地所有墓葬主要集中在春秋
早期后段至春秋中期,大致处于一个时期,对于整个墓地等级研究可以将其放在一个时
间段。
而对于墓葬等级制度的划分应该根据墓向各项特征,刘家洼墓地最具有等级意义的
特点主要有:墓葬形制与结构、棺椁使用情况、棺饰与丧仪用具、随葬品情况等。墓葬
形制与结构指墓道数量的多寡和墓室面积的大小;葬具指棺椁重数;棺饰指修饰于外棺
的帷荒、池、串饰数量及其种类、铜翣等;随葬品主要针对青铜礼乐器、玉器、陶器和
葬车的组合和数量。诸多要素中,墓室规模、随葬品尤其是随葬铜器与墓葬等级的关系
最大,棺饰的使用次之,葬具使用情况最弱。笔者根据刘家洼墓地不同墓葬的差异,将
其分为四个等级。
Ⅰ类墓:两座中字型大墓M1、M2。
M1
、
M2
是刘家洼墓地仅有的两座使用墓道的墓葬,而且均为南北两条墓道,虽然
被盗,但是从遗留的随葬品来看仍然能看出其丰厚程度,M2遗留7鼎1簋,M1墓室面
积大于M2,随葬品情况应该与之相近。而在表示身份的乐器上,两墓发现乐器数量远
多于梁带村墓地的国君级墓葬,在棺饰的使用上,从残留情况来看,也是该墓地的最高
级别。根据前文的研究,这两座墓葬墓主人应该是芮国的两代国君。
Ⅱ类墓:墓葬面积较大,均随葬铜容器、使用棺饰,墓主应为刘家洼墓地等级较高
的贵族,共
13
座。
Ⅱ-1类墓,墓室面积大于20平方米的M3、M15,两座墓均被盗扰。
M3墓葬面积仅次于两座一类墓,深度大于M1,在墓室西南角发现两件芮公鼎、所
出铜鼎下有烟熏痕迹,铜鼎重量为全墓地之最,棺椁之间东西两侧发现成组乐器,葬具
使用一椁两棺,棺饰使用带玛瑙珠的串饰,与Ⅰ类墓一致,另外在二层台上开龛殉葬9
人,该墓在级别上应该仅次于一类墓,通过前文的性别判断,该墓墓主人应为女性,从
墓葬方位来看,极有可能为M2的夫人墓;M15墓葬面积居于全墓地第四,盗扰严重,
但根据盗墓者回忆,该墓原随葬品为五鼎四簋,该墓能够判断等级的随葬品信息较少,
标识等级信息的遗物仅有盗洞与墓底发现的铜翣、棺环、填土内发现玉人等物,从墓葬
规模与仅存的随葬品来看,随葬五鼎四簋似乎也有一定可能,而通过前文的性别判断,
其墓主应为女性,从墓葬方位来看,其墓主可能是M1的夫人墓。
Ⅱ
-2
类墓,墓室面积仅次于Ⅱ
-1
类的中型墓,随葬品较多。分别为
M6
、
M7
、
M27
、
[1]梁云.秦墓等级序列及其相关问题探讨[J].古代文明辑刊.2005.
88
M49。
这四墓葬面积基本在15-20平方米,M6与M49未被盗扰,均为三鼎墓,M49随葬
3鼎4簋1甗2壶1盘匜组合、M6随葬铜礼器与M49一致,惟少4簋,M7被盗,残
留
2
鼎
1
甗,
M7
与
M6
并排埋葬,墓葬面积较
M6
稍大,推测原可能也随葬三鼎。
M27葬具使用一椁两棺,与一类墓M1、M2、Ⅱ-1类墓M3一致,通过前文的判断,
这三座墓墓主均是国君及国君夫人,
M27
墓室随葬铜容器
5
件,
2
芮太子白鬲、
2
附耳
鬲、1铜盖盆,其中芮太子白鬲与梁带村M26仲姜墓出土的芮太子白鬲近似,通过前文
对芮国铜器的组合研究可知,芮国墓地整体随葬铜器较少,梁带村墓地仅在国君及国君
夫人墓葬随葬铜鬲与铜盖盆,可见该类铜器应该只有身份等级较高者才可拥有,同时从
墓室东北漆盒内发现的金钏、金牌饰来看,该墓主级别应该较高,该墓等级较高但是却
不随葬鼎簋等青铜礼器,可能是因为其墓主对用鼎、用簋制度的不重视,在M27南北
发现有两座随葬北方式弹簧状金丝耳环的墓葬,由此推断该墓墓主人可能为等级较高的
异族,或为土著居民中的贵族,随葬芮太子白鬲可能为迁居而来的芮国宗室所赠予。
Ⅱ
-3
类墓,墓室面积均属于
Ba
类的中型墓,随葬
1
鼎,分别为
M4
、
M5
、
M10
。
这类墓葬面积均大于10平方米,仅随葬1鼎,不随葬车马器,极少随葬兵器,葬
具上使用一棺一椁,均使用棺饰但级别较前几类较低,级别应该次于Ⅱ
-2
类墓。
除以上列举的墓外,另有M8、M12、M24三墓墓葬面积超过15平方米,葬具均使
用一棺一椁与棺饰,
M24
墓底残留
1
鼎
1
甗,将其归入Ⅱ
-2
级或Ⅱ
-3
级是较为合适的。
Ⅱ
-4
类墓,
M53
,随葬
1
鼎,但墓葬面积较小,不用棺饰与铜翣。
Ⅲ类墓,不随葬铜容器,随葬品相对前一类较少,墓室面积相对Ⅳ类墓较大,基本
使用棺饰与铜翣,墓主应为刘家洼墓地等级较低的贵族或特殊的平民,共14座。
Ⅲ
-1
类墓,墓室面积多集中在
5-15
平方米,使用棺饰或铜翣,如
M9
、
M20
、
M21
、
M22、M23、M28、M29、M31、M32、M46、M48。
Ⅲ
-2
类墓,不使用棺饰但随葬少量兵器、车马器、乐器或墓室面积大于
10
平方米,
分别为M11、M47、M51。
Ⅳ类墓,多数墓室面积小于5平方米或随葬品极少,不使用象征等级的棺饰与铜翣,
葬具多为单棺或无葬具,屈肢葬比例较高,墓主应该多为刘家洼墓地平民阶层或奴隶。
这类墓数量最多,共
37
座,分别为
M13
、
M14
、
M16
、
M17
、
M18
、
M19
、
M25
、
M26、M30、M33、M34、M35、M36、M37、M38、M39、M40、M41、M42、M43、
M44
、
M45
、
M50
、
M56
、
M57
、
M58
、
M59
、
M60
、
M61
、
M62
、
M63
、
M64
、
M65
、
89
M66、M67、M68、M70。
从墓葬的等级划分来看,刘家洼墓地呈现出以下特征:
1.Ⅰ类墓与其它等级墓葬差异悬殊,无论是墓葬面积,还是随葬铜容器与乐器,或
是车马坑的使用。通过前文研究来看,两座大墓的墓道与墓室面积超过梁带村墓地面积
最大的M27,能够看出芮国从梁带村迁徙至刘家洼后,国力持续强盛,国君墓葬与其他
贵族墓葬差异悬殊可能与芮国晚期国君权力的增强有一定的关系,在墓室的营建上更加
凸显君主的权威。
2.
Ⅱ类墓均随葬铜容器,应为等级较高的贵族,但是其内部差异又较为显著,尤其
表现在随葬铜容器的数量与墓室的面积上。Ⅲ-1类墓不随葬铜容器,但是还是随葬标识
等级的棺饰与铜翣,Ⅲ
-2
类墓不使用棺饰但或者墓室面积较大或随葬车马器与陶乐器,
墓主可能是已经趋近于破产的低等级贵族或特殊的平民阶层。
3.
Ⅳ类墓数量最多,等级差异仅表现在葬具的使用上,墓葬面积与随葬品差异不大。
墓葬情况远比前三类墓葬情况复杂,无论是在随葬品上或是在墓葬形制、墓主葬式上。
对于刘家洼墓地四个等级墓葬综合对比来看,可以看出,贵族墓葬与平民阶层墓葬
存在严格的界限,尤其表现在墓葬规模与随葬器物上,贵族墓葬的墓葬规模整体远大于
平民墓葬,等级越高,差异越是悬殊,平民墓葬则看不出明显差异。在随葬器物上表现
为贵族对于青铜礼乐器、车马器、兵器的专属,贵族与平民之间极少存在流动。贵族墓
葬内部等级结构较为严明,不同级别的贵族在铜礼乐器、墓室面积的使用上存在明显区
别,在葬具与棺饰的使用上则没有严格的界限,贵族墓葬丧葬习俗较为统一,均为南北
向墓葬,葬式上使用直肢葬,除个别墓葬外极少开挖壁龛,继承了周人的文化传统。
平民墓葬内部人员构成较为复杂,在墓向上主要以南北向为主,但是也有墓向为东
西向的墓葬;在葬式上,屈肢葬占有一定比例,此种葬式不见于贵族墓;墓葬形制上有
少量随葬陶器于头龛内墓葬;随葬器物上,主要随葬石圭或玉玦,但也有少量墓葬随葬
北方草原文化因素的弹簧状金耳环。综合来看,这类墓的人群可能包括梁带村所迁来平
民、当地土著居民或为其他族群的移民。该类墓葬的地方性特点较为显著,代表了周人
平民与土著族群与其他外来族群的融合。
从各个墓葬出土的随葬品来看,贵族与外来族群的互动主要表现在器物上,少数可
能因为姻亲关系存在人员上的流动;而平民墓葬则不然,主要以人的流动为主。
本文发布于:2022-11-23 18:47: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74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