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麦奎因(SteveMcQueen),男,生于1930年3月24日美国印第安那州,逝世于1980
年11月7日墨西哥,死于肺癌。
六、七十年代著名的好莱坞硬汉派影星,与达斯汀·霍夫曼等大明星齐名。出演的角色大都
是比较边缘的“英雄人物”,在美国影坛有重要地位。SteveMcQueen的个人经历也比较特别,
他的父亲在他童年的时候就抛弃了他的酒鬼母亲,他是由祖母和舅舅养大的。他成年以后曾
寻找过他的父亲,但是只找到他父亲的遗孀——他的父亲在那之前的三个月去世了。1980
年McQueen因为身患癌病逝。
SherylCrow的歌曲唱的是SteveMcQueen最著名的代表作,1963年的TheGreatEscape(《大
逃亡》)。相信很多七十年代出生的中国人都看过一部描写二战期间盟军战俘,利用与德国人
足球比赛的机会从战俘营逃脱的影片《胜利大逃亡》(英文名Victory),史泰龙还在里面扮
演了个配角。此《大逃亡》非彼《大逃亡》,习惯了看大团圆结局的观众可能对SteveMcQueen
这出电影会非常失望——同样的二战战俘逃亡的故事,TheGreatEscape里面的战俘筹备的
更为周全,更为严密,时间更长,波折更多,而且他们也“胜利”的逃了出来,但是逃脱的战
俘最后大部分被抓住,进而被纳粹杀害。SteveMcQueen在影片中扮演战俘营里唯一的一个
美国,逃亡途中弄了辆摩托车,企图甩脱纳粹的追捕,跨越瑞士国界。冲击了许多次,
这条硬汉还是失败了,但是他最后这场摩托追车也成为经典。这部影片虽然没有把这个普通
人追求自由的故事过分理想化和浪漫化,但是沉稳的节奏里始终忠于现实,反而更突出了这
些平凡英雄的悲剧,让人感叹人的毅力和对自由的渴望,才是身处逆境里最有力的武器。
另一部SteveMcQueen的代表作是Papillon,是法语里“蝴蝶”的意思。咋一看这么娘娘腔的
影片名字,好像和硬汉的形象扯不上什么关系,可是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影片中最有男性气
概的影片之一。这部影片的故事是根据这个法国囚徒Papillon的回忆录改编的,他的回忆究
竟有多少水分值得深究,可能为他自己做了不少美化,但是基本的故事和描写还是可信的。
SteveMcQueen扮演的当然是男主角,一个胸口有蝴蝶刺青的杀人
犯,他的绰号“蝴蝶”就是这么来的。DustinHoffman也是男主角,只不过不是什么硬汉,而
是个制造假钞的高手。这两个囚犯在被一同送往法国臭名昭著的海外监狱殖民地圭亚那的船
上认识,从那天开始SteveMcQueen就准备从这个与世隔绝的南美小岛上逃跑。远离法国的
圭亚那,自然条件极为恶劣,这些囚犯在这个充斥着疟疾等疾病的热带雨林里日夜劳作,在
沼泽烂泥里摸爬滚打,每天连饭都吃不饱,一年下来竟然有40%的囚犯死亡!最让我震惊的
是,法国这么个所谓文明国家,现在天天听他们鼓吹民主自由,一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
迫于压力取缔了这个极为残忍、不人道的监狱系统,法国在我心目中仅存的那点浪漫气氛也
荡然无存了。圭亚那监狱据说从来没有人能成功的逃脱,因为这个小岛四周环水不说,一年
四季都是惊涛骇浪。二十年里Papillon逃跑了无数次,也被抓回来无数次,每次抓回来他就
被关到单独禁闭室里,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几个月甚至好几年。每天除了不见天日、不准说
话以外,他只能吃最低等的食物,饿到后来他连蟑螂都塞嘴巴里。肉体上的折磨,恐怕都没
有这样切断一个人群居性的基本需求,更能摧毁人的意志。最后的一次逃跑失败,他和一直
协助他的DustinHoffman一起被放逐到一个更小的孤岛Devil’sIsland上,两个人都老了,
DustinHoffman不再想逃跑,开始在这个小岛上种菜养猪,安居乐业了。可是Papillon他还
是念念不忘自由,天天观察海浪的走向,最后他用椰子编了个小船,纵身从悬崖上跳入了大
西洋中。
SteveMcQueen自己说过,如果他没有成为演员的话,他很可能就会沦落为一个街头的小混
混。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他还顶着癌症的痛苦拍了两部影片,到死也不放弃对命运的抗争。
SteveMcQueen的孙子是n。在《吸血鬼日记》中,n饰
演女主Elena(NinaDobrev饰)小两岁的弟弟JeremyGilbert。
主要作品编辑本段
史蒂夫·麦奎因SteveMcQueen
Boffo!Tinltown'sBombsandBlockbusters(2006).....(archivefootage)
Nadiesabenada(loscretosdelcine)
车舞狂沙DusttoGlory(2005).....Himlf(archivefootage)
ThePathoftheDragon(1998).....Himlf
亡命大捕头TheHunter(1980).....Ralph'Papa'Thorson
猎鹿者/追捕手/猎手
大英雄TomHorn(1980).....TomHorn
猎人/汤姆·豪
李小龙传奇BruceLee,theLegend(1977).....Himlf
摩天大楼失火记TheToweringInferno(1974).....ChiefMichaelO'Hallorhan
火烧摩天楼/冲天大火灾
巴比笼Papillon(1973).....Henri'Papillon'Charriere
巴比龙/恶魔岛
李小龙的生与死LifeandLegendofBruceLee(1973).....Himlf(uncredited)
BruceLee:TheManandtheLegend
约尼尔·波恩纳JuniorBonner(1972).....Junior'JR'Bonner
亡命大煞星TheGetaway(1972).....Carter'Doc'McCoy
赌命鸳鸯
极速狂飙LeMans(1971).....MichaelDelaney
流氓好汉TheReivers(1969).....BoonHogganbeck
Boonilsaccheggiatore
Gauner,Der
Koniokrady
Levarövare
Rateros,Los
Reivers,Les
TheYellowWintonFlyer
Veijarit
托马斯·克朗事件TheThomasCrownAffair(1968).....ThomasCrown
龙凤斗智
TheCrownCaper
ThomasCrownandCompany
警网铁金刚Bullitt(1968).....ullitt
浑身是胆/布利特
圣保罗号炮艇TheSandPebbles(1966).....JakeHolman
圣保罗炮艇/沙石号炮艇
西部浪子NevadaSmith(1966).....NevadaSmith/MaxSand/Fitch
辛辛那提少年TheCincinnatiKid(1965).....EricStoner(TheCincinnatiKid)
陌生人之恋LovewiththeProperStranger(1963).....RockyPapasano
干柴烈火
SoldierintheRain(1963).....Clay
大逃亡TheGreatEscape(1963)....."TheCoolerKing"
胜利大逃亡/第三集中营/绝处逢生
突击魔鬼岭HellIsforHeroes(1962).....Ree
碉堡浴血战
战火佳人TheWarLover(1962).....ckson
Amantedelamuerte,El
Amantediguerra
Sotahullu
Wirallesindverdammt
威尼斯赌王TheHoneymoonMachine(1961).....Howard
豪勇七蛟龙TheMagnificentSeven(1960).....Vin
七侠荡寇志
战云NeverSoFew(1959).....nga
CampaignBurma
TheBlob(1958).....SteveAndrews(asStevenMcQueen)
TheGlob
TheGlobThatGirdledtheGlobe
TheMeteoriteMonster
TheMoltenMeteorite
TheNightoftheCreepingDead
回头是岸SomebodyUpThereLikesMe(1956).....Fidel(uncredited)
霸王阿飞/有人像我那样在这里出人头地
制作人-史蒂夫·麦奎因SteveMcQueen
大英雄TomHorn(1980).....executiveproducer
猎人/汤姆·豪
社会评价编辑本段
米帅曾说,他在《越狱》中身穿卡其色旅行服是向史蒂夫·麦奎因致敬。这位上世纪六
十年代的著名硬汉,去世三十年后影响不减当年。
不羁与桀骜是这位硬汉的代表符号,他们出自史蒂夫·麦奎因坎坷的童年生活。在他六个月
大时,父亲就离他而去,四岁时,母亲也抛弃他与别人私奔,麦奎因在犯罪的边缘成长,他
曾因大小案件被捕四次,初中学业在少年感化院中完成。15岁,他谎报年龄去当水手,此后
又在色情酒吧任服务生。这些经历牢牢地刻在他的一举一动中,他在银幕上是一个愤青气质
与硬汉气质交融的男演员,不是传统中的英雄,却英勇无惧充满魅力。
1958年,电视剧《生死通缉》热播,被讥笑为“猩猩脸”的史蒂夫·麦奎因首次引起关注。此
后,他受邀在导演约翰.斯特奇斯的西部片和战争片中出演角色。1963年,麦奎因在电影《大
逃亡》中扮演追求自由的美国战俘,他以此片获得莫斯科电影节最佳男主角殊荣,奠定了巨
星地位。1973年的越狱电影《巴比隆》,麦奎因饰演含冤入狱的死囚,他向往自由,十几次
越狱失败仍毫不气馁,一次次跳向大海。该片被誉为“影史上最伟大的逃狱电影”,麦奎因的
英雄形象成为不灭的经典。
作品风格史蒂夫·麦奎因的《为奴十二年》是拍给那些对《被解放的姜戈》不以为然
的观众看的。同样面对黑奴题材,在塔伦蒂诺看来,奴隶制的罪恶是不言而喻的,多说反而
无趣,更重要的是风格本身,是如何借这一题材制造有力的场景;在麦奎因眼里却恰恰相反,
唯一重要的正是要反复强化这一主题,是要不断激起观众的愤怒、刺痛他们的道德良知。因
此,同样是折磨奴隶的镜头,“姜戈”带有明显的剥削性,而“为奴”则充满感性的冷酷,全是
道德判断。黑人的肤色,使麦奎因带着审视自己种族命运的问题意识,相对于好莱坞外来者
的身份,则赋予他处理这一题材时一种“他者”的目光。
这部根据所罗门·诺瑟普(SolomonNorthup)于1853年出版的回忆录改编的影片,讲述
的是一个骇人听闻的真实故事:1841年,住在纽约州萨拉托加的自由身份的黑人所罗门·诺
瑟普被欺诈后卖到南方庄园,几易其主,12年后最终重返自由。
在今天的娱乐王国中,这样一部明显缺乏“娱乐性”,充满强烈道德色彩的电影却获得了
巨大的关注,被北美观众视为“神作”。《为奴十二年》从去年夏天在特柳赖德电影节上首映后,
目前已在全球收获1.8亿美元票房,且获得评论界的一致好评,跻身许多“十大”榜单,在北
美地区已经颁发的28个前哨站性质的影评人奖中,“为奴”已经拿下20座最佳影片奖。今年1
月,影片获金球奖最佳剧情片奖,获9项奥斯卡奖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
编剧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男配角等),并在本周最终获得最佳影片、最佳改
编剧本和最佳女配角三个重量级奖项。
这一现象在中国观众看来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看惯了“邦德”片,你便很难发现《逃
离德黑兰》的价值,同样,当已习惯于塔伦蒂诺的风格,你便很难接受《为奴十二年》的
那种严肃劲。有一个群体,被称为“北美主流观众”,他们共同拥有的道德感,被称为“美国主
流价值观”。而一年一度的奥斯卡,则是一出盛大的文化仪式,它小心翼翼地守护着美国文化
中的核心价值。在《为奴十二年》中,这样的核心价值就是自由与奴役这对命题。
美国的奴隶制已经消失了一个半世纪,但是对于自由威胁并未消失。司法制度再健全,
你仍有可能蒙冤入狱;科技越发达,你便越有可能受到监视、窃听,成为“现代式奴役”的牺
牲品。因此,与其说《为奴十二年》重新激起了人们对奴隶制的憎恶,不如说它提醒了即便
在当下,自由是多么可贵和脆弱!
回到电影本身,《为奴十二年》拍得低调、冷静,因中规中矩而显得有些沉闷。除了麦
奎因标志性的冷静长镜头,你看不到太多的个人风格,甚至也找不出特别突出、强有力的场
景,这部电影几乎完全以内容和题材取胜。这种形式上的“不张扬”正是为了使观众密切注意
银幕上“正在发生什么”,在这一点上,它与“姜戈”形成鲜明的对比。
《为奴十二年》的焦点集中在一个人如何在暴力威胁下丧失自由,以及在某种制度环境
下,被奴役者寻求帮助是何其困难。在银幕上,娱乐的暴力是轻快的,严肃的暴力却一直是
件棘手的事,弄不好就会像《耶稣受难记》那样因过于血腥而受到谴责。“为奴”中多次出现
的鞭刑让观众感受到了感性的痛楚,它宣告了一个生物性的事实:人如何在巨大的暴力威胁
下学会屈从,接受另一种命运,另一个名字,变成另外一个人。在一次次的皮鞭下,他将学
会沉默,不敢声称自己的权利,接受被奴役的命运。暴力是直接的,是不需要深度的,它做
完自己的事就消失了,但却是有效的。暴力提供了一种感性的力度,而制度和人性本身的对
抗则深化了电影的主题。皮肉之苦最多消磨人的意志,真正让人恐惧的是制度之恶,让人绝
望的是人性的扭曲。诺瑟普遇到的许多人都相信他是自由人,是被非法拐骗的,却无人愿意
为他提供帮助。究其原因,除了经济因素,是在巨大的制度压力下,多数人选择了合作,成
为“平庸的恶”的帮凶。这是良知在制度下逐渐泯灭的结果。电影还提供了迈克尔·法斯宾德
主演的奴隶主和露皮塔·尼永奥饰演的女黑奴这一次情节,深刻地展示了奴隶制度下,人性
可以被扭曲到何种程度。
“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进入奴隶制的角度,后来我找到了这本书《为奴十二年》,一个自由
的人,因为而被卖为奴。选择自由之身的角度是因为,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他。”
关于美国奴隶制度的电影并不少,文学作品更是车载斗量,不刻意强调历史反思,紧紧围绕
“自由如何可能丧失”这一更具永恒性和当下性的主题,是“为奴”取得如此多共鸣的根本原
因。
故事讲述的是自由黑人所罗门与家人幸福的生活在纽约市,但是在1841年被人以拉小提
琴为名,设计。醒来后所罗门被人贩子一顿顿暴打所屈服,最终以普特拉的奴隶省份登
上了开往南方种植园的船上。
在船上的普特拉听到了同伴的两种态度,一种是一起反抗这种不公压制,一种是默默承受所
有的一切,并卑微的活着,好好活命。前者的反抗断送了自己的命。普特拉心里敬畏这种精
神,可相对来说他更希望自己好好的活着回家。回家成了他承受一切苦难的折磨的决心。他
也牢记黑人兄弟给他的生存法则,不要显摆自己,不要说会识字。所有的不公和愤怒也渐渐
的被当前的制度所磨灭。
到了南方他看见黑人被当牲口一样买来买去,母亲和孩子被强行的拆开,而白人却无半点怜
悯之心。普塔拉被一个牧场主福特买到了他的伐木场,并在一个提比斯木头儿下工作。奴隶
们每天从森林里砍树并一根根抬放在木车上运到牧场里,这样的工作又辛苦有耗时,聪明的
普特拉向福特先生提议用水运方式,而站在一旁的木头提比斯加以否决,他觉的普特拉是不
可能比他聪明,而且自己是学工程的,没有谁比他更懂。但事实却让普特拉受尽了爱戴,自
己在福特面前颜面尽失,提比斯发誓要好好惩罚普特拉。在一次提比斯的刁难中普特拉反抗
并打了提比斯。此时一出福特为了保住普特拉性命不得不把他卖给了素有“黑奴终结者”之称
的伊莱扎先生。
普特拉在种植园里日复一日地采摘棉花,也目睹黑奴采棉花采的少而被每天毒打,还有女黑
奴帕齐是如何在伊莱扎的淫威之下卑微的活着。每天的毒打,每天的胆战心惊都是一种折磨,
白人的暴行和野蛮在这边棉花场不停的上演。12年过去了,普特来始终没有放弃重回自由人
的希望,直到遇到了一个思想进步的人士——木匠贝斯先生,他将自己的遭遇告诉了贝斯并
祈求贝斯写份信给自己家人。
又是一天,而这一天却那么不一样,普特拉等到了他的好友拿着自由证来到了农场,普特拉
被带回了家里,和他久违的亲人团聚。
这部电影给了我们无尽的思考,人性的恶在这部电影里体现的淋淋尽致,所以才承托出心里
善和自由是多么的珍贵。留给我们的还有黑奴那可敬的精神,不向邪恶屈服,勤劳,感激,
诚实。好的电影之所以好就是能感动我们那颗脆弱而又强大的心。
为奴十二年读后感(一)
“你能回来就好……”在一片悲喜交集中,《为奴十二年》这部影片结束了。然而,
它的意义和思想远未结束。它反映的善良与冷漠的较量,至今仍在进行着……
《为奴十二年》讲述了19世纪上半叶的一个黑人的故事。所罗门本是纽约的一个具
有自由身份的黑人,靠拉琴为生,已经有了家庭。却被两个白人以为马戏团表演伴奏所
骗,去了华盛顿,被并卖为奴隶。他竭力逃脱,却没有成功,他被卖到了南方,过
了十二年非人的奴隶生活,见到了许多黑人的悲剧。终于,有一位善良的巴斯先生答应
帮助他,在一番周折之后,他终于重获自由,回到了家中。
看《为奴十二年》时,有一个镜头让我特别震惊。当是所罗门被吊了起来,呼吸困
难,奄奄一息,许多人从旁而过,却视而不见。在他已经快要死去的时候,一个女士出
来,看见了他,但她只是冷漠、呆滞地望了几眼,竟又走了回去,那眼神,是怎样的轻
蔑和不屑!人都快要死了,不但不来救,还在高台上欣赏,厌倦以后又走了回去。这人
可以说简直是冷漠到了冷血的地步。
最后,福特先生慢悠悠地走来了,在欣赏了一阵后,他才带着满意的表情,放所罗
门下来。他可以说勉强还有一点点善良之心,可惜却被冷漠的巨大冰山包围了。对一个
快要死的人,竟然还能这个样子,可以说是禽兽不如。
《为奴十二年》是在美国南方奴隶制背景下展开的,控诉了奴隶制下人们的自私、
麻木、冷漠与残忍。美国后来废除了奴隶制,今天已逐渐消灭冷漠。当今的中国没有奴
隶制,可我却明显地觉得,一股冷漠之风,已在社会上盛行起来,许多人的善良之心,
已渐渐被麻木和冷漠压制了。
就拿小悦悦事件来说,首先,那个肇事者就是冷漠的。如果是一个善良的人的话,
发现撞到人了,肯定会马上送她去医院。可他不但没这么做,而且还又压了她几次,然
后扬长而去!这样的人,除了丧心病狂,还有什么词好形容他呢?
其次,那些路人也是冷漠的。孩子已经被压得那么惨,那么明显了。他们竟然匆匆
走过,装作不知道!这些人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在生活中或许是好丈夫,好
妻子,好父亲,好母亲。但是,因为此刻的冷漠,他们是卑贱的人,是可恶的人,是无
耻的人,我想不到人怎么会残忍到这个地步。他们和影片中那个对所罗门视而不见的女
士,没有什么区别。
不止小悦悦事件,当今社会上已冷漠成风。小悦悦事件之后,冷漠之势不但没有减
弱,反而加强了。我曾不止一次在新闻上看到,一群人叉着手,面无表情地围观着。
一次又一次的冷漠,最终必然导致社会的病变。《为奴十二年》就是让我们反对冷
漠。我们绝不能让冷漠之风继续盛行,让我们学学那位巴斯先生,树起善良与正义的旗
帜。携起手来,奉献爱心,共创美好的明天!来吧,让我们群策努力,并肩迈进!
为奴十二年读后感(二)
今天下午我在优热网看了一部美国大片——《为奴十二载》,看完后,感觉非常震
撼。
这样一部直面美国历史上最黑暗一页的优秀电影,却出自一位青年英国导演,史蒂
夫?麦昆的手笔。根据真实事件和真人传记改编,《为奴十二载》讲述了1841年,住在
纽约州萨拉托加的自由身份的黑人所罗门被欺诈后卖到南方庄园,几易其主,最终
重返自由的故事。
电影第一个镜头就是田地特写,然后直切一排毫无生气地等待主人训教的黑奴,然
后就是重复的劳动,类似的镜头,又在影片中反复数次出现,时代的背景,奴隶人性的
压抑、自由的剥削以及商品属性,就通过几个镜头暴露出来;夜晚与身边女性黑奴的互
慰,又切到与妻子的同床温情,似曾相识却迥然不同的情境,触发男主对家庭和自由过
往的回忆。
配合充满质感的画面,影片还有效的运用了穿插的歌谣来渲染彼时黑奴的境况和心
中的苦楚,棉田里的劳动应和,()以及在累死同伴葬礼上的吟唱,将疲惫
认命的苍凉和无以附加的悲恸推向了高潮。而饰演监工的保罗?达诺在片中有段调侃污
蔑逃跑黑奴的歌曲,在演唱时,穿插着黑奴们的各种劳作场景,即调节了节奏,又增加
了多元的表现手法,还让观众感到两种对立的情绪正在以一种微妙的方式被催生着。
《为奴十二载》并非完美的电影,但它对一个如此熟悉的题材的把握方式不说是绝
后,却几乎是空前的。它并没有提供一个新颖的视角,它只是凝视得特别用心,直到一
切模糊之后却又重现,展开了一个新的格局。“我不想只是生存,我想要活着。”即使在
遭遇不公的待遇时,主人公所罗门·诺瑟普依旧有着这样的信念。正是这点让我认为这次
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它是绝对的实至名归。
为奴十二年读后感(三)
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典礼落下帷幕了,在看过报纸、网站上各种大篇幅报道之后,
让我对获得最佳影片的电影《为奴十二年》充满了好奇。
电影根据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故事发生在南北战争之前的美国大陆,主人公所罗
门本来是生活在纽约州的自由的黑人,有身份、有妻儿、有工作。却被两个自称要为所
罗门谋一个马戏团伴奏工作的白人所骗,当他一觉醒来,却发现自己身在华盛顿成为了
一名奴隶,没有了名字,没有了身份,也没有了做为人的一切尊严。经过十二年苦不堪
言的奴隶生涯,最终得到一个加拿大木匠的帮助,重新获得自由,回到家人身边的故事。
有人说过,看电视剧看的是故事,而看电影看的是意境。看电影不仅要知道讲述了
一个怎样的故事,更要感受其中的意境。该电影以浓重沉郁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主人公
在身为奴隶的十二年里经历的和看到的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景,揭露了奴隶制度的残忍
与不人道。
在观看电影的整个过程中,我时刻感受着文化的冲击,在那个黑白分明的世界里,
人被明显的分成三六九等,对于当时美国南方的庄园主来说,黑奴是赚钱的工具,是没
有人权的私有财产,是可以随意处置的玩具。在无奈的历史车轮里,黑奴们变得越来越
麻木不仁,他们失去了反抗的能力,甚至心安理得的接受了奴隶的命运。但电影的主人
公没有接受命运的捉弄,他从未停止对平等与自由的向往,他试图逃跑,却发现自己根
本逃不出广袤的奴隶主控制的土地,他好不容易写了一封信,却被白人监工告发,他忍
痛将信烧毁。
人是生而平等的,一个朴素的真理,对那个年代的人们竟然是如此的困难。主人公
追求平等与自由的坚定信念,深深撼动我的内心,也让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生活的幸福。
本文发布于:2023-01-01 21:20: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744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