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唐太宗李世民:他的“篡位”是被逼的吗?
他是大唐第一位太子,也是被历史扭曲了多年的真太子。大唐创业之初,他立下了赫赫
战功,却被几个浑蛋史官一笔勾销;他礼贤下士,温文尔雅,常能提出治国良策,却被几个
无耻的御用文人忽略不计;他一直深得父皇赏识,被朝野上下爱戴,却因居安而不思危,终
被他的弟弟李世民所残杀。
于历史贡献,我们不敢断言他登基后会比李世民做得更好,但绝不会太差;可于仁义道
德上,比之于李世民的矫揉造作、阴险毒辣,李建成会更磊落光明、仁者无敌。
诸多人认为李世民是明君,只是出于他对历史的贡献。可历史除了这些,还有更重要的。
真正的王道,不掺半点虚伪的仁德,李世民永远缺少,而李建成天生就具备,不然,他也不
会有君子之心而血洒玄武门。
历史不能假设,所以我们只能叹息地说一声:可惜了一位仁者——太子李建成。
血洒玄武门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大唐太子李建成与其弟齐王李元吉正欲上朝,唐高祖的
爱妃张婕妤慌张而来,她告诉李建成,秦王李世民昨日在高祖面前诬陷他和李元吉淫乱后宫,
今日又带了诸多兵将前往玄武门。
李元吉明白,欲进宫就必须走玄武门,他所认识的李世民阴险狠毒,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况且,李世民还带着兵马。他建议李建成:“先把你我二人兵马集结起来,然后派人告诉父
皇你我生病了,看看形势再说。”
李建成却道:“集结兵马倒有必要,但托病不去却不可。世民诬陷我们,我们要去父皇处
说明白。倘若不去,不正说明了我们心里有鬼吗?”
李建成在这种时候还敢于去见唐高祖,无非是因为玄武门守将常何是自己的心腹,即使
李世民有什么小动作,玄武门兵将只要仍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也无大虑。
两人似乎都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只带了几名扈从就骑马赶到玄武门。进了门,
到临湖殿时,两人觉得形势不对:父皇的侍卫一个也未见,常何也不在;而且,一路行来,
总觉得天上地下都是杀气。
李建成道:“恐有不测。”
一向骁勇善战的李元吉也感觉到了危机,他随着李建成掉转马头正欲回东宫,临湖殿左
右早闪出了李世民和诸多兵将来。李元吉扭头看到李世民,大惊失色。只见李世民身着铠甲,
手挽硬弓,骑在一高头大马上,俨然是两军对垒时的装束。李元吉一面叫李建成快跑,一面
向李世民开弓放箭。但因为过于紧张,力度不够,准度又失,三箭皆未中。于是,李元吉拍
马就跑。李世民却并未向李元吉放箭,而是把弓对准了李建成。一箭射去,李建成应声落马。
李元吉见李建成落马,扭转马头欲救,旁边又闪出李世民的部下尉迟敬德和70余骑来。李
元吉曾是尉迟敬德的手下败将,此时一见,更是慌乱不已。一不留神,被对方射中坐骑,跌
落于地。李世民趁势拍马过来践踏之,不想被树枝扫落马下。李元吉趁机上前揪住李世民,
拔出长剑,可惜李世民浑身铠甲,无处下手。随后,李元吉抢过李世民的弓来,对着笨拙的
李世民当头罩住,想要勒死他。这时尉迟敬德赶到,手起刀落,李元吉就这样紧随着李建成
去了。
在这次诛杀太子的过程中,李建成带来的扈从大部分被杀,只有几人逃出了玄武门,赶
到东宫报信。翊卫车骑将军冯翊与冯立得知李建成已死,痛哭叹息道:太子生前待我等不薄,
此刻正是报恩之时。遂与领副护军薛万彻和谢书方率领东宫、齐王府精兵2000人飞驰玄武
门。
此时的李世民早已安排张公谨关闭城门,2000精兵不得入,只好放箭万支。掌握玄武门
卫兵的敬君弘开城门与冯翊和冯立大战,瞬间被杀。守门兵与东宫精兵激战多时,喊杀声惊
天动地。薛万彻主张去攻打秦府,来个釜底抽薪。李世民张皇失措之际,令尉迟敬德举起李
建成、李元吉二人首级,东宫兵将见大势已去,大部分逃散,但仍有小部分士兵在奋力攻门。
李世民令尉迟敬德手持长矛,去见唐高祖。高祖大惊失色:“今天谁在作乱?你来此干什么?”
尉迟敬德不拜高祖,紧握长矛:“太子与齐王作乱,已被秦王诛之。秦王怕惊动陛下,派我
来保护你。”
高祖长叹,问一向支持李建成的大臣裴寂:“事情想不到真发生了,现在该如何是好?”
裴寂不答,因为尉迟敬德的长矛闪烁着带血的光。
早被李世民收买了的大臣陈叔达恬不知耻地接口道:“李建成与李元吉无功于天下,常嫉
妒秦王大功,今秦王诛之,实是人心所向。陛下现在如果能将国事交于秦王处理,就什么事
都没有了。”
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的头颅血已滴尽,李世民在玄武门下脱掉战袍,去面见李渊。
而李渊前后左右的卫兵早已被李世民铲除,此时的李世民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那一天,无论如何都应该让后人记得,因为本应该是大唐天子的太子
李建成用血染红了玄武门的城墙。
三天后,李世民被封为太子。两个月后,李世民称帝,李渊成为太上皇。
武德九年发生的玄武门兵变并没有随着李建成太子的血迹而消失,自这次玄武门兵变后,
大唐又发生了三次宫廷政变。或许把这一切都归罪于李世民,似乎有些不仁道,但孔子说: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玄武门,仿佛成了唐朝宫室的恶魔,又仿佛成了宫廷斗争的擂台,如果谁想不仁不义,
就上台比试比试。
李建成大功不可没
作为李渊的长子,李建成在唐帝国未成时所立的功勋是卓著的。可以这样讲,如果李渊
没有李建成,就很难成为唐高祖。也就是说,有了李建成才有了后来的大唐帝国。
隋朝末年的政局不稳和社会上风传的“李氏当为天下”的谶语让太原留守李渊在踌躇满
志的同时也惊恐不已。李渊称得上是一位具有真知灼见的政治家,在留守任上,他的眼光与
胸襟都是隋朝其他大臣所不能比拟的。事实上他早有反意,但当天下已难以收拾、谶语人人
耳熟能详的时候,他的准备还不充分。隋文帝已经对朝中几位姓李的大臣起了疑心,并且逼
反了李密,作为太原留守的李渊自然也逃不过去。他很怕被隋文帝杀死,于是,称病不去京
城就成了他那时经常玩的把戏之一。
李渊先让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于河东和晋阳密结各路英雄,收罗人才以备起兵。当时李
世民不到20岁,阅历不如李建成,性格更不如李建成仁厚,所以,李渊把大宝都押在了河
东李建成的身上。李建成在河东独当一面,后来又参与了太原起兵密谋,这一切都在情理之
中,容不得半点怀疑。
公元617年,隋太原副留守的脑袋被李渊砍掉,李渊宣布正式起兵反隋。一个月后,李
建成奉命从河东风尘仆仆赶回太原,就起兵后的战略制定和组织工作与李渊进行了深入地协
商。
从那时起,李建成为大唐的建立浴血沙场,创下了赫赫战功。从太原起兵到攻占隋都长
安,唐军进行了数次惨烈的战役,其中决定性战役的总指挥都是李建成。
第一场大仗的对手是西河郡丞高德儒。是时,李建成引兵攻西河郡,高德儒死守。李建
成与士兵同甘苦,深得民心,很快便活捉高德儒而结束了战役。
平定西河郡后,李渊建大将军府,组建三军,以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左三
统军。七月,李渊率军三万离太原西进长安,隋朝西留守代王佑派隋名将宋老生领精兵两万
守霍邑(今山西霍县),又派大将军屈突通守河东。两人互相照应,相约一方受攻击,一方
必救。
适逢阴雨连绵,粮草不继,又有消息来说北方突厥与割据势力刘武周将乘虚袭击太原,所以
人心惶惶。李渊依裴寂等人建议,欲退兵太原,再图后举,但李建成苦谏,李渊只好作罢。
二十八日,太原粮草运到。
八月初一天气转晴,李渊命晾晒铠仗行装。
初三清晨,李渊即率轻骑借浓雾掩护,沿傍山小道直趋霍邑。
为防宋老生闭门固守,李渊采纳李建成用轻骑诱其出战之计,亲率骑兵数百至城东,命
李建成、李世民各率数十骑,逼近城下辱骂,以激怒宋老生,并将士卒分十余队由城东南向
西南佯动,造成攻城假象。宋老生大怒,亲率三万大军从东门、南门出战。这样正中了李建
成之计,经过一番激战,李建成俘获了宋老生。
夺取霍邑后,李建成统领一路军马,屯永丰仓,守卫潼关,防御屈突通和李密入关,占据
永丰仓粮饷基地。李建成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大败屈突通,保住永丰仓,解除了夺取关中
的后顾之忧,为顺利占领长安打下基础,李渊当时大喜道:“屈突通东行不可,西归无路,
不可为虞矣。”
成为太子后的李建成的主要活动已经从战场上退下来,进入到了一个更高层次,那就是
辅佐李渊处理军国大政,参与决策。李渊外出时,他则要居守监国。
也正是因为此,后来诸多被李世民收买的朝中大臣总以李建成无功于社稷,就会在李渊
耳边吹臭气。可这群大臣似乎忘了一件事:李建成已不是帝国未成时的李建成,他已经是准
皇帝了,难道让未来的大唐天子还以马上治理天下?当这些大臣们在吹捧李世民东征西讨之
功时,显然忘记了一件事:没有太子李建成就不可能有李世民的军事成功。
我们可以看一看下面几件事情。
武德三年七月,李世民讨伐王世充,李建成镇蒲州(今山西蒲县)防御突厥。在保证李
世民讨伐王世充的同时,他还协助行军总管段德操击败了梁师都与突厥的联合进犯。
武德四年三月,李世民与窦建德交战,稽胡军队数万人骚扰大唐边疆,李建成又奉命率
军讨伐。队伍驻扎在赞州,与稽胡军相遇,李建成指挥唐军进击,大破敌军,斩杀几百人,
俘虏1000多人。
武德四年八月,李世民征伐刘黑闼,李建成安抚北境。
武德五年、六年、七年,防御突厥。
由此可见,在李建成辅佐高祖治理国家政事的同时,也进行了几次军事行动。只不过李
世民是在台前,而李建成却是在幕后。但也正如刘邦所论之“功人”与“功狗”一样,谁是
人谁是狗,明眼人一眼便可看出。
一个真实的李建成太子
如果可以,真希望能将篡改《旧唐书》的许敬宗凌迟。如果不是他,有关李建成的事情
不会只寥寥数笔,李建成也不会变得面目全非。幸运的是,我们从关于李建成的几件事上还
是可以看出其真实面目的。历史掩盖不住李世民篡改国史的丑恶,更掩盖不住李建成的真善。
第一件事是玄武门兵变时,东宫翊卫车骑将军冯翊与冯立痛哭不已,与众将士言:太子生
前对我等不薄,此刻正是报恩之时。遂奔赴玄武门,为李建成报仇。古来“士为知己者死”,
二冯所为正是这一俗语的最好注解。
第二件事是破刘黑闼之战。作为唐朝统一中国的最后一场战争,它的胜利有着不可估量
的作用。而在李建成破刘之前,已有李元吉与李世民征讨过,但二人不仅没有对刘黑闼等实
行安抚政策,反而还施行“悬民处死”的高压政策,再加上这些人对李家的疑惧心理,武德
四年七月,刘黑闼再次造反,抵抗大唐。
李建成只好亲自征讨之。他接受了魏征“今宜悉解其囚俘,慰谕遣之,则可以坐视离散”
的建议,改变过去“妻子系虏,欲降无繇”的高压政策,实行宽大安抚政策以争取人心。史
载:“建成至,获俘皆抚遣之,百姓欣悦。”为了扩大影响,李建成让被释者互相转告:“若
妻子获者,既已释矣。”这一措施起到了争取民心、瓦解斗志的作用,起到了“不战而屈人
之兵”的效果。结果刘黑闼部队“众乃散,或缚其渠长降,遂擒黑闼”。这样,李建成没费
一兵一卒就成功地解决了河北问题,使唐初社会安定了下来。在这一事件中,虽然采取的宽
大安抚政策是出于魏征之谋,但实施者却是李建成
和李世民一样,李建成也曾广罗人才,善待贤才,“倾财赈施,卑身下士,逮乎僧道博徒
监门厮养,一技可称,一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故得士庶之心,无不至者”。
在建唐前后,李建成招揽了许多谋臣猛将,为他出谋献策。这些人中的许多人都成为后
来的贞观名臣,为贞观之治作出了贡献。如李建成的谋臣魏征后来在贞观年间以谏诤之臣而
闻名,李建成曾甚礼之;武将中的冯立也在后来的贞观年间“甚有惠政”,也曾被李建成视
为心腹;名臣韦挺,“太子遇之甚厚”;另外还有郑善国、李纲等,都受到李建成的优待。
那么,让我们看看这样一个人被许敬宗描绘成什么样了吧。《旧唐书·隐太子传》记:“(建
成)与元吉谋行鸩毒,引太宗入宫夜宴,既而太宗心中暴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狼狈扶
还西宫。高祖幸第问疾,因敕建成:‘秦王素不能饮,更勿夜聚。’”
这段精彩的描述,丝毫不比武侠小说的盘肠大战逊色。在这里,除了把李建成描述成一
个阴狠歹毒的人外,还将其描述成了一头猪。
这只是史书中一个小片段,还有一件事是,李建成给了李世民一匹根本已经站不起来的
劣马,想摔死李世民。李世民这个打了半辈子仗的人骑上马时却还没有感觉出是一匹劣马,
于是,在高祖眼皮子底下摔倒了。即使这件事是真的,那也是李世民在高祖面前做秀。
李建成真的就这样愚蠢和冷血吗?所有的事实已经证实这是胡编出来的。唐朝时小说还
不发达,所以许敬宗编的这两个故事在当时可能会蒙住一群人,但现在,恐怕只能蒙住傻子。
史书上有确切记载,在李建成死后,其党徒散亡于民间。李世民费了很大的劲儿也没有捉到
这些人,不是因为这些人神通广大,而是因为人们同情李建成,所以想办法将这些人藏到朝
廷无法找到的地方。
贞观元年(627年),一直支持李建成的燕郡王李艺造反。不久,利州都督李孝常、右武
卫将军刘德裕造反。可见,李建成还是颇得人心的。
假设没有玄武门之变,这些大臣们会继续跟随李建成。李建成上台的第一件事必是轻徭
役,这是肯定的,也是由当时的条件决定的。这些大臣们在李建成的领导下未尝不能创造出
另一番大唐盛世,而这样的大唐盛世是真实的,因为是真正的准皇帝李建成创造的。
洞烛秦王之奸的李元吉
在李世民开疆扩域过程中,一直跟随他的齐王李元吉可谓洞烛其奸。李元吉本是一介武
夫,之所以与李建成走得很近,除了手足之情外,那就是因为李建成毫无心机,仁厚宽简,
使得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李元吉觉得此人可交。被篡改过的《旧唐书》里说,李元吉也有
夺太子之位的想法,但他却没有如李世民那样直接和李建成对抗,而是先和李建成联合杀李
世民,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势力和号召力根本不可能与李世民相比,待杀掉李世民后,他再图
李建成。这段篡改可以说没有一点逻辑。李建成本是忠厚老实之人,李元吉如果不是傻子自
然就能想到下面这一招:杀掉李世民诬陷李建成。他杀李世民的机会多不胜数,常和李世民
在外征战,在战场上,机会多的是,何必要招摇过市地和李建成联合呢?
假设李元吉是傻子,他也的确有篡太子之位的想法,作为武夫的傻子做事肯定是以武力
来解决,他齐王府不是没有武功高超之人,况且他自己就是一员比李世民还要厉害出许多的
猛将。他想杀李世民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
从他和李建成来往频繁可以得知,他不是傻子,他懂得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又从李建成
被李世民射死后,他想把李世民勒死的表现来看,他和李建成的情谊之深厚毋庸赘言。那么,
《旧唐书》何以要篡改关于李元吉的事情呢?原因只有一个:这个头脑简单的武夫太忠于李
建成。而李世民早就在《旧唐书》上把李建成定义为不忠不义之人,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有李
元吉这样忠诚的朋友呢?
李世民的城府之深、诡计之多,让李元吉觉得跟这个二哥在一起很费脑筋,他清楚地知
道李世民绝不是甘心当秦王的主儿。他跟李建成说,老二常和父皇来我府上,我的护军宇文
宝武功了得,让他埋伏在我寝室,把老二干掉!李建成急忙摇头:此事不可,你绝不要做!
李元吉大怒:我是为你好,看来我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了!此事不久,突厥郁射设屯军河南,
入围乌城。李建成便向李渊建议用李元吉代李世民督军北讨,李渊答应后,李建成又怕李元
吉出事,便希望李世民的部下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等与之同行。
李元吉趁势向高祖建议,将秦王手下的杜如晦、房玄龄赶走。高祖对李世民“广纳狡诈
之人”的事也略知一二,便答应了。李元吉又道:“秦王狼子野心,若提防不得,请杀之!”
高祖回答:“诸大臣都认为他有平定四海之功,况且,他并无夺太子之位的行动,一旦杀
了他,何以向天下人说?”
李元吉回答:“他出征时常违诏敕,初平东都之日,偃蹇顾望,不急还京,分散钱帛,以
树私惠。违戾如此,岂非反逆?但须速杀,何患无辞!”
高祖不语,李元吉见此情形,怏怏而退。
适值李渊要避暑太和宫,按照惯例,李世民与李元吉要跟随。李元吉找到李建成道:“到
了太和宫,当兴精兵袭取之。抓住他后置土窖中,只开一孔以通饮食。”
李建成还是没有同意。不久,李世民抢占先机,发动了玄武门兵变,李元吉与李建成被
杀。李元吉虽然洞烛其奸,但却迟迟得不到下手的机会,结果自己反倒掉了脑袋。
而李世民却是一个只凭传言就杀人的人。
李世民的猛将李君羡,因促成了“便桥之盟”,所以李世民当着众臣夸奖道:“使皆如君羡
者,虏何足忧!”但就是这样一位功臣却在不久后被李世民杀掉了。早在贞观初,白日接连
出现太白星,有太史占曰:“有女人要当皇帝。”其时又有谣言:“当有女武王者。”有一次,
唐太宗大宴群臣,行酒令,各言小名,李君羡就把自己的小名“五娘子”说出来。李世民张
着嘴半天没回过神来,好久,才阴笑着说道:“明明是一个男儿,怎么叫女孩子的名字?”
又因为李君羡封地地名及其所辖的县名里都有“武”字,李世民觉得太史之占和谣言很可能
要在这个李君羡身上应验。他当初想要杀李建成时也造了许多谣言,难道这个李君羡……不
怕一万,就怕万一。不久,他把李君羡调到华州做刺史,又密令御史弹劾他。如他所愿,一
份“李君羡与狂人为妖言,谋不轨”的奏书到了他面前,他马上下令斩之。
如果李建成有一点李世民的狠毒之心,李元吉根本就不用死了。李元吉临死前很可能后
悔,遇到了李建成这样“老实”的笨蛋,不然,死的定会是李世民,而不是他。
历史就是历史,由不得半点假设。但是因为抱着对李建成太大的遗憾与对李世民的不屑,不
得不假设一番。从古至今,区分一个君主是否昏与明、庸与聩的标准似乎就是他的业绩。而
这种业绩是留给后人的,也就是说,后人才有资格评价谁是明君谁是昏君。这后人里还分两
种,一种是文人,一种是普通百姓。
事实上,在任何一个朝代,百姓对上都所知甚少。对于“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
封建社会来讲,百姓诉苦的时间要远大于他想要了解朝廷内部形势的时间。大唐虽然太平强
盛,但跟老百姓没有太大关系。所谓太平,不过是收老百姓的税顺利一些;所谓强盛,不过
是让境外的诸族臣服而已。
现在无法了解当时老百姓对李世民的评价到底是什么样的了,即使有,恐怕也不能置于
史书。况且,前面已经说了,老百姓根本就没有时间和心思去参加时政。所以,太平盛世之
于老百姓,就是能有短暂的安生时间来过日子而已。
后世的老百姓会以“明君”二字评价李世民,因为他开创了太平盛世。而后世的文人却
不这样看,他们在肯定太平盛世的同时还会对皇帝之位的来龙去脉进行理论。他们理论的结
果就是李世民皇帝之位来路不明。在他们这里,“明君”二字已经去掉了“明”字
在前面我们讲过,贞观之治的出现是高祖李渊奠定的基础和诸多名臣共同作用的结果。那
么,假设是李建成当国,根据他的个性与品行,他自然也会将大唐带到太平强盛的境地中来,
成为世人眼中的明君。
但他失败了,没有坐上本该是他坐的龙椅。因为他遇到了李世民,一个比他在心机上要
高出许多、但在品德上要差很多的李世民。
本文发布于:2023-01-01 21:08: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743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