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科技改变世界,ISEAT引领声⾳的第三次浪潮
“⼈类⾄今经历了声⾳的三次浪潮,⽽当下则正处于声⾳的第三次浪潮之中。新的科技风⼝已经来临,谁能准确地把握
它,谁就将开启新时代的财富之门。”ISEAT主席、南京⼤学声学研究所、南京⼤学深圳研究院沈勇教授⽇前在接受记者
采访时说。
沈勇教授经过⼗多年潜⼼研究,发现⼈类⽂明史上声⾳的三次浪潮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科技和艺术,影响和改变了
⼈们的⽇常⽣活。11⽉9-10⽇,在第七届电声技术国际研讨会(ISEAT)上,沈勇教授将与来⾃全球的知名专家学者、
⾏业领袖、技术决策者、资深⼯程师⼀起,在深圳分享这项研究成果。
“ISEAT与其他学术会议不同的是,它⾃诞⽣以来就⾮常注重学术成果在实际应⽤层⾯的转化,所以历届研讨会都有不少
企业界⼈⼠参加,其中不乏⼀线企业的董事长、CEO。ISEAT就是学术界与企业界之间的沟通桥梁。”沈勇教授说。
ISEAT的12年:⼀个世界顶级技术论坛的诞⽣
ISEAT是沈勇教授于2007年创办的电声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化平台。⾃2007年以来,每两年举办⼀次,⾄今已经成
功举办了六届,得到了业内专业⼈⼠⼴泛⽀持和认可。ISEAT⽬前已经成为全球顶级的电声技术论坛。
今年,ISEAT邀请了30多位国内外顶级专家学者来作专题报告,并盛情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业领袖、技术决策
者、资深⼯程师、业界精英共聚⼀堂,探讨电声及相关领域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的发展与应⽤。⽬前已有500多名
国内外代表报名参加本次会议,其中既有国内外知名企业界的董事长、CEO、科学家和⼯程师,也有来⾃著名⾼校和专
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
本次研讨会将以“声⾳的第三次浪潮”为主题,分享电声科技相关的各种软硬件前沿技术,内容将涉及到⼿机、汽车、⾼
端装备制造业、物联⽹等许多领域的声学应⽤。
2017年的第六届ISEAT,参会⼈员超过1000⼈。“今年这届已经报名参加的董事长、CEO、CTO更多了,现在还在不断
增加,估计参会领导⼈远远超过往年。”沈勇教授说。
沈勇是中国第⼀位电声学博⼠,现为南京⼤学教授、博⼠⽣导师,已在电声学和建筑声学领域耕耘⼯作三⼗多年。早年
沈勇教授经常赴国外参加学术会议,他发现很多国外同⾏的研究⾯很宽、研究也很深⼊,此类学术分享都极有价值,但
是国内同⾏们受经费、语⾔障碍等限制,能去参加这类学术交流活动的⼈不多。这种情况对于中国声学科技的发展和应
⽤都是⾮常不利的。
于是,沈勇教授开始致⼒于搭建学术平台,将国外的顶级学者们引⼊中国来交流探讨电声技术及其应⽤的课题。
“现在回想起来,我仍然觉得ISEAT很幸运,得到了许多⼈的帮助。如果没有他们,今天ISEAT不会这么成功。”回想起
2007年创办ISEAT的情形,沈勇教授⾮常感慨地说:“我是南京⼤学声学研究所的,当时系领导⾮常⽀持我的想法,南
京⼤学校领导每届都亲临会场,给予了我很⼤的⿎励。深圳市政府、南⼭区政府、深圳虚拟⼤学园、南京⼤学深圳研究
院的领导对ISEAT⾮常重视,给予了ISEAT⾮常⼤的⽀持。2007年⾄今的历届会议都是在深圳虚拟⼤学园举办的,第⼀
届ISEAT有300多⼈参加,很感谢许多南京⼤学校友的⽀持。我那时候就决⼼,ISEAT不能只做学术交流,还要重视产
学研结合,把学术成果的应⽤转化这⼀块做好,所以每届ISEAT我们都邀请许多企业家、企业⾥的⾼级技术⼈员来参
加,他们也给ISEAT提过很多⾮常好的建议。”
“今年我们请了很多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参会,包括AES理事长,AES汽车声学技术委员会的领军⼈物,⼤信号领域研究
功底深厚的德国教授,还有2位获得过赛宾奖的著名美国科学家。”沈勇说,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升,海外科
学家和资深⼯程师对中国越来越感兴趣,ISEAT的影响⼒也越来越⼤。
AES主席DavidScheirman(左三)参与ISEAT第六届电声技术国际研讨会
ISEAT不只做学术交流,还重视产学研结合,注重学术成果的应⽤转化
声⾳的三次浪潮
本届ISEAT的主题是“声⾳的第三次浪潮”,⽽这个概念是由沈勇教授提出来的。沈勇教授称,他希望通过这个主题抛砖
引⽟,引发学术界和企业界对声学科技产⽣更深⼊地思考,特别是希望中国声学界在前沿科技领域能有巨⼤突破。
“在声⾳的第⼀次浪潮中,中国声学家曾经⼀度⾮常领先。”沈勇教授说:“钢琴是欧洲的舶来品,今天许多中国家长都在
让孩⼦们上钢琴课,但是很多⼈不知道的是,乐律的声学基础是⼗⼆平均律,⽽⼗⼆平均律是中国明代声学家朱载堉⾸
先提出来的。⼗⼆平均律是声⾳的第⼀次浪潮的巅峰之作。”
据正史记载,朱载堉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郑藩第六代世⼦,⾃幼通⾳律,精算术,能书能⽂。朱载堉⽣为藩王世
⼦,却简朴好学,刻苦求真,潜⼼著书,⼀⽣著作超过百万字,内容涉及⾳乐、天⽂、历法、数学、舞蹈、⽂学等各个
领域,是⼀个可以能与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徐霞客齐名的重量级科学家。
1581年,朱载堉完成著作《律历融通》。在这本著作中,朱载堉⾸创“新法密率”(即⼗⼆平均律)的数学理论,并按照
这⼀理论,制造了按⼗⼆平均律发⾳的⾳⾼标准器。他还做了各种律管实验,最后决定以缩⼩管内径的⽅法校正管⼝,
得出了历史上有关管⼝校正的实验结论。
⼗⼆平均律是世界乐律学史上的重⼤成果,对⾳乐艺术影响巨⼤,这项成果的意义与爱迪⽣的留声机、贝尔的电话相
当。但是⾮常遗憾的是,朱载堉的这⼀伟⼤成果却未能在当时引起中国⼈的重视,⼈们将朱载堉的伟⼤科研成果束之⾼
阁,搁置了⼏百年之久。
后世的荷兰科学家斯蒂⽂、法国科学家墨森相继发表了⼗⼆平均律的论⽂,但国内外学界不少知名⼈⼠认为,这⼆⼈可
能获得了来⾃朱载堉理论的启⽰。
沈勇教授说:“声⾳的第⼆次浪潮巅峰发⽣在1862年⾄1877年,标志性事件发⽣在欧美。”
据沈勇教授介绍,声⾳的第⼆次浪潮有四⼤标志性事件,分别是:1862年,德国的亥姆霍兹发表论⽂《论⾳的感觉》;
1877年,英国的瑞利发表著作《声学原理》;1876年2⽉,贝尔申请“电话”专利;1877年,爱迪⽣发明留声机。
沈勇教授说:“亥姆霍兹和瑞利的成就在于,他们在著作中⼏乎囊括了300年来⼈类所有的声学成就,导致后来很长⼀段
时间⾥,学术界觉得声学已经没什么可研究了。贝尔和爱迪⽣的发明则在应⽤层⾯完成了两⼤划时代的突破,电话让声
⾳超越了空间限制,⽽留声机让声⾳超越了时间限制。这四⼤标志性事件将⼈类⽂明史上声⾳的第⼆次浪潮推向巅峰。
”
“声⾳的第三次浪潮就在当下,我希望中国声学学术界和企业界能够通⼒合作,⼀起抓住这次历史性的重⼤机遇。”沈勇
教授说,他将在今年的ISEAT上与参会者们分享他关于声⾳的第三次浪潮的研究成果。
ISEAT将为企业界插上科技双翼
“ISEAT是⾼度重视科研成果转化的研讨会,从2007年ISEAT创办以来就是如此。”
沈勇教授认为,学术研究当然是⾮常重要、⾮常有价值的事业,但是学术成果在应⽤层⾯的实际转化也⾮常重要。⾃
ISEAT创办以来,他⼀直在致⼒于推动学术界与企业界的交流与合作。
声学科技在商业领域的应⽤空间极其⼴阔,这意味着其商业价值也⾮常⾼。
⼀些历史数据可以充分说明这⼀点。
⽐如贝尔实验室在相当长的时间⾥都是国际领先的的实验室,取得了举世瞩⽬的成就。贝尔实验室有11名科学家是诺贝
尔奖获得者,16⼈获得过最⾼科技奖(美国最⾼科技奖项,由总统亲⾃颁发),4名图灵奖(该奖项堪称“计算机界的诺
贝尔奖”)获得者。贝尔实验室曾在不到10年的时间⾥获得了3000多项发明专利,基本上⼀天⼀个。
贝尔实验室风光了70年,直到20世纪末才被美国反垄断法强⾏拆分,这就是后来的“贝尔七兄弟”。尽管被拆分成这么多
公司,但“贝尔七兄弟”在各⾃的领域依然是美国顶尖的科技公司。
⾄于中国,声学科技在通讯领域的应⽤则催⽣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这些巨⽆霸公司。
“要创新,就要互相思想碰撞。科技的进步需要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共同努⼒,⽽ISEAT则为双⽅提供了⼀个极好交互场
景。”沈勇教授说,“ISEAT的⽬标在于引领学术界和企业界不断思想碰撞,不断科技创新,并形成⼀种精神,即你永远
要去做⼀种与众不同的东西,这才是科技进步的意义。”
沈勇教授说:“以前中国⼈搞电声科技创新,因为⼀些客观条件不具备,所以常常是在‘术’的层⾯开发出⼀些微创新来。
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理念层⾯的‘道’更加重要。ISEAT⼀直在追求‘道’,把‘道’作为未来努⼒的⽅向。我希望看到的局
⾯不是企业间的商战价格厮杀,⽽是企业间的合作共赢。现在这个时代,有很多⼤事等待着我们去做,⽽这些⼤事业靠
单打独⽃很难成功,必须⼤家联⼿去实现。”
438年前,中国声学家朱载堉掀起了声⾳的第⼀次浪潮。然⽽⾮常遗憾的是,由于后世300年间,中国⼈对朱载堉的研
究成果并不理解,导致中华⽂明与那场伟⼤的声学⾰命失之交臂,进⽽导致在声⾳的第⼆次浪潮中,中国⼒量集体缺
席。
143年前,欧美成功地把握声⾳的第⼆次浪潮带来的重⼤机遇,开创了⼀个崭新的科技时代,并从中受益⾄今。
如今,声⾳的第三次浪潮已经来临,全球各国⼜再次重新回到了起跑线上。谁将把握住这次新的重⼤历史性机遇呢?
ISEAT2019召开在即,它既是中国⼈了解世界声学前沿科技的窗⼝,⼜是连接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桥梁,它将助⼒中国
在声⾳的第三次浪潮中胜出。
第七届电声技术国际研讨会将在深举⾏
⼈物介绍:
沈勇博⼠,现为南京⼤学教授、博⼠⽣导师,已在南京⼤学声学研究所⼯作⼆⼗多年,兼任南京⼤学深圳研究院副院
长,中国电⼦元件⾏业协会电声分会专家组组长、国际标准IEC63034专家组组长、全国电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
任委员、中国电⼦学会会⼠、江苏省声学学会副理事长兼常务理事、中国声学学会理事、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演出场
馆设备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频视频及多媒体系统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声学学会建筑声学分会委
员、中国电⼦⾳响⾏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声学学会/中国电⼦学会声频⼯程分会委员,曾任可听声领域国际上最
具权威性的学术组织AudioEngineeringSociety中国⾸席代表,曾任南京⼤学声学研究所副所长、⾳频声学研究室主
任,获得中国电⼦学会“优秀科技⼯作者”、全国⾳频视频及多媒体系统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年度“标准化⼯作先
进个⼈”荣誉称号。
沈勇博⼠考⼊南京⼤学就读声学专业以来,长期从事电声学研究,重视⼈才培养、原创性研究、成果转化和⼯程应⽤,
主持国家科技⽀撑项⽬⼦课题1项,国家⾃然科学基⾦项⽬3项,研究类、设计开发类、⼯程类等项⽬超过百项。在本领
域最有影响⼒的刊物美国声学学会会刊JASA、美国⾳频⼯程学会会刊JAES、声学学报、AA、CPL、电声技术、应⽤
声学、声学技术等国内外核⼼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10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6项、软件著作权2项,主持制修
订15项国家标准。他深⼊研究微型扬声器,在可听声领域最具学术影响⼒的SCI刊物JAES发表论⽂,并以此为基础,
结合国内外企业的实际应⽤,向IEC提交国际标准提案。2016年《IEC63034Microspeakers》标准获得IEC批准⽴项。
该标准是我国声学领域⾸个⾃主提出、具有技术主导性的声学国际标准。沈勇教授主编并出版书籍6部,包括《扬声器
系统的理论与应⽤》、《声⾳的⼒量:电声技术国际研究进展》等。
沈勇博⼠于2007年发起电声技术国际研讨会,每两年⼀届,坚持做了⼗⼏年,得到国内外同⾏盛赞,在学术界、⼯业界
产⽣了很⼤的影响。他带领的电声与建声研究团队主要⽅向包括扬声器单元与系统、扬声器线阵列、微型扬声器、声场
控制、⾳质评价、消声室、混响室、试听室、录⾳室、⾳乐厅、剧场、体育场馆、报告厅、会议厅等。他培养了许多优
秀⼈才投⾝于声学领域,其中电声和建声⽅向的博⼠和硕⼠已有50多位。
本文发布于:2023-01-01 17:18: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732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