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学目标】
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
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
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他是一把倚天巨剑,被爱国的烈焰灼烧,
他是一支如椽巨笔,把历史的词章抒写,
他完美地将文韬与武略集于一身,令后世无数文人墨客与将士仰望。
他是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是慷慨悲壮的一代词宗!
这个人就是南宋豪放词人辛弃疾。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欣赏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来感受他
文武双全的人格魅力。
二、诵读初体验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课文,要求读文章时应注意一下生字词的读音,
句子的停顿、语气和情感。
补充作者和写作背景。
可能读的时候少了那么一点味道,就是情感不够:为更好地理解这首千古绝
唱,先了解一下作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
(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由于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又参加
过农民起义,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再加上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触犯了
当权者的忌讳。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在这种
境遇下,辛弃疾心头的报国热火燃烧得他难以忍受。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
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
情词。那我们知道了这样的写作背景以后我们再读文章时就应该注意情感的表达,
应该是一种悲愤情感。那么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读一遍。
师:很有气势,把词人的那种悲愤之情给传达出来了。
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
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
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1、本次的上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请试着结合本词的写作背景,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并具体
分析。
明确:无人会,登临意登临所见所感(写景抒情)
三、上片赏析
问题1: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明确:借景抒情
问题2、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明确: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
问题3、此情此景,作者有着什么样的行为?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明确: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
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可以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楚天千里清秋”一句,点出登临的地点、环境、季节。楚天:下面有注释,
代指南方的天空。紧扣登临的地点。“楚天千里清秋”,境界壮阔。“水随天去秋无
际”,江水悠悠之景。开头两句是实写眼前之景,却蕴蓄着深厚的情。为什么这么
说呢?大家都知道,“秋”这个意象带有悲的气氛。这一开头就用了两个秋字。并
用“秋无际”来加深“千里清秋”之意,使境界和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营
造了一种“雄浑而不失清丽”的意境。
第二层:“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岑,小而高的山。遥岑:远山。“遥岑远目”这里的目:,作动诃,看的意思。
词人看到了什么呢?“玉簪螺髻”。玉簪:玉做的簪子,是古代妇女绾束头发用的
器物,状如没有把柄的剑,这儿比喻山峰尖峭。螺髻,古代妇女梳理的一种发型,
将头发盘旋成田螺形状。这儿是用来比喻圆形的山岳姿态优美。以玉簪螺髻来比
喻远山,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出远山的秀丽。“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
螺髻。”这三句词,按照今日的语言习惯来说,应是,“远目遥岑,玉簪螺髻,献
愁供恨。”这里用的是倒装。在赏心亭上纵目眺望,远处错落有致的峰峦,形态优
美,像妇女头上螺旋式的发髻和尖细状的玉簪一样。但这美景只是给词人带来了
愁和恨。其实是人心中有仇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是在献愁供恨。词人不说自
己的心情不好,而说山的峰峦为自己“献愁供恨”,仿佛峰峦本身就是愁和恨的化
身。这里用的是什么手法啊?(学生齐答:移情)对,这一句用的是移情的手法。
把自己的感情移到了本身不具有感情的远山上,使客观景物带上了主观感情色彩,
在写景之中,便显示出自己的悲苦心情。
以上几句,从“楚天”写到“遥岑”,由大入小,由远而近。千里楚天之下,
随天而去的秋水之上,是玉簪螺髻似的峰峦,而峰峦为词人“献愁供恨”,所以下
面笔锋便转向词人自己,由景及人,由物及我。
第三层:“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这三句,是写作者当时的处境。楼,即赏心亭。“落日楼头”是说夕阳斜照在
赏心亭上。“断鸿”,失群的孤雁,这里既借雁之哀鸣以渲染环境的凄凉哀怨,也
是象征自己飘离失所的身世和孤独寂寞的处境。“游子”,离家远游的人,是词人
自称。作者在“游子”之前,特别冠上“江南”二字,正是要表达自己孤独无依
的处境。从字上面看,这几句是说自己这个从北方来到江南的游子,黄昏时候站
在赏心亭上,看到夕阳下落,听到断鸿鸣叫,不禁感到孤独寂寞,内心十分伤感。
实际上这几句包含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同学们觉得它会包含什么意思?如果你对
这几句有自己的理解不妨大胆的讲出来,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好,同学你来讲一
下。是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落日”,点明时间是黄昏,一天将尽,“断鸿”,
点明季节是秋天,一年将尽。两者都写出时不我待,光阴虚度,未能利用少壮年
华而大有作为。同时,词人又以落日隐喻国家形势,半壁江山岌岌可危,又以断
鸿暗示自己如失群的孤雁,立志报国而无所依归。这句本是描写景物,但作者也
将“落日”二字暗喻南宋朝廷如日落西山,国势危殆,犹如摇摇欲坠的落日,因
而触景生情,黯然种伤神,为国势担忧。这三句是本词的第二个层次,前两句烘
托后一句:以突出作者“举世独立”的处境。
第四层:
这种被压抑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是没有人能够理解的,所
以接下去就说:“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春秋时吴国
出产的一种钩子,用来挂帐子或宝剑的。但旧时的注家认为吴钩是吴国制造的一
种弯形宝刀,后来就把吴钩作为宝刀的代名词。我们考试的时候,就按书上的来。
李贺《南园》诗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吴钩”,
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
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辛弃疾在写
给陈亮的《破阵子》词中说“醉里挑灯看剑”,也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把吴钩看
了”,则是从另一角度说自己空有宝刀,却派不上用场,不能为国杀敌立功。作者
描绘了两个具体的动作,生动地展现了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看了”,当
看过、看完讲,实际上包含着看了又看的意思,这是第一个动作。辛弃疾一遍又
一遍地抚看着宝刀,是怜惜“物不尽其用”。他由物及人,想到自己文韬武略,但
无法施展,正如这宝刀被闲置一般。胸中之苦闷需要发泄,于是,他便“栏杆拍
遍”——第二个动作。拍阑干即是借以发泄难以诉说的满腔悲愤。但是,拍遍了
阑干,也还是无人理解自己,如同看罢了吴钩依然无济于事一样。不仅拍,而且
拍遍,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然而,可悲的是,昏聩的南宋朝廷无人能够
理解作者的这种心情,“无人会,登临意”六字便是辛弃疾为“世无知音”发出的
深沉喟叹。
词的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表现爱国忠心无人理解的痛苦,侧重于写景,兼
写由景物引起无穷的思绪。但“登临意”的具体内容并没有明说,于是词的下片
就扣着“登临意”三字去展开抒情和议论。
在上片中,词人以饱含感情色彩的景物和带有强烈激情的动作抒发内心情感,
这就是我们这首词上片的全部内容,我们通过赏析,看到了一位我们看到了
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壮志难酬的诗人。
四、重读感受
最后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重新读一遍课文:
希望能够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读出栏杆拍
遍的苦闷悲愤。读出词人壮志难酬的痛苦。
五、课堂小结。
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
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遗憾的是辛弃疾
至死也没有收复这祖国的大好河山。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
柳成阴”,心中的郁结在他的慷慨悲歌中最终成为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
星。我们仰慕他的诗词,更应该学习他立志报国的豪情,也许悲剧式的英雄才能
给为后人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吧。
六、作业设计、
1、熟读背诵本首词。
2、课后练习,这首词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概括并分析其作用。
七、板书设计:
景色:长江、秋水
远山、落日、
断鸿、游子
上片借景抒情
动作:看、拍、
会、登
本文发布于:2023-01-01 15:37: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727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